首页 优秀范文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06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字】园艺专业 专业特色 新性人才培养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6-02

1 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

园艺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当前我国园艺产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而对园艺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创新,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2-4]。本文结合我校开设园艺专业的工作实践,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2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园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过分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忽视“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教育(通识教育),从而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如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果树和蔬菜学知识等),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能力与触类旁通、驾驭不同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经营知识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局面[5-6]。因此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成为新世纪高等园艺教育的关键议题,我们认为只有大力培养园艺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7-9]。

3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特色及专业定位

观赏园艺是园艺专业的特色,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果树园艺是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优势。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均将木本观赏园艺(盆景赏石、根雕艺术)、果树园艺和绿地规划设计以及特种蔬菜栽培与加工作为重点,重视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盆景赏石、根雕艺术为优势项目,尽量突出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园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以及熟练掌握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还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良好个性品格特征。园艺创新型人才除具备坚实的园艺专业知识技能与一定的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组织领导才能,懂经营,综合协调能力强,熟悉市场分析与经济学原理等等[10-11]。

5 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等农林院校应当积极探讨建立全新的园艺人才培养方案,大胆进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园艺专业人才[12]。

5.1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个性特征,正确处理好知识结构的“专”与“博”的关系,分类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

5.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复合而成的统一主体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5.3 加强实习实践教学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与实习,建立良好的园艺实验教学基地与校外基地,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园艺实践教学体系。在园艺实验场应积极争取条件,安排学生从制定生产计划到栽培管理以及采收处理全过程均由自己动手操作,以不断提高学生园艺栽培学、育种学、保护学、商品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重要的生产季节,合理安排校外实习、参观、调查。高标准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让其从实验论文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论文撰写、报告等方面独立进行,以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应不断注重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学校可以定期采用集中培训、讨论、派出学习、进修、在职培养、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业务水平,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积极“导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类比思维等去探索未知,开拓未来,使学生不断由知识的继承者向知识的创新者转变。

5.5 优化课程设置

对现有的园艺专业课程进行重组、优化,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外的一些课程,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不断煅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 专业定位合理

本专业的定位符合社会需要,切合我校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6.2 办学思想明确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办学思想明确,专业定位合理,基本符合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制定了专业分期建设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6.3 符合社会需要

在确定专业定位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园艺专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在对全国有关高校园艺类专业办学点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多数农林院校中相继开办了园艺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培养的人才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对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统计[13-16],全国各地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如各级林业局、农业局、园林局、城建局、农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林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园艺的专业人才匮乏,每年人才需求缺口达5000-10000人。可见,在林业、农业等专门院校中设置园艺专业,并加大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客观需要。

6.4 课程体系富有特色

确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制订了密切相关又自成体系的培养方案。

6.5 教学方法先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理论的学习,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生产科研项目进行实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7.1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从课程设计看,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园艺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认真,善于思考,成绩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平均成绩为80.5分,平均70分以上占97.8%。

7.2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对选题、选配指导、指导职责、文本规范化、评分标准和过程提出了监控。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检查和评估加以落实。具体指导过程中,尝试改革指导模式,变单个导师指导为多个导师相互渗透的群体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

7.3 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总体情况良好。园艺专业学生中有85%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每年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是通过科技扶贫、文化宣传、支持扫盲、社会调查等形式,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二是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宣传广告和社区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4 社会需求

近十年来,花卉产业、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地建设的大规模发展,社会正需要大量具有园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男生100%就业。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改革,我校已初步建立了新的农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专业的外延,而且更丰富了学科专业的内涵,给农科专业赋予了崭新的活力,使新专业渐显出厚基础、宽口径、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大大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省略/jiao_yu_fa_zhan_498/20060323/t20060323_133480.shtml,2005-07-28.

[2] 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4).

[3] 教育部高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A].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 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罗正荣.新一轮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6-340.

[6]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等.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7]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6-58.

[8] 吴会昌,李凤光,高丹,等.园艺专业主干专业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24-25.

[9] 孙红绪.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8):35-36.

[10]邹佩文.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23-124.

[11]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第4版.

[12]吴善超.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12-14.

[13]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O].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5,07,28.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日光温室;园艺;实践教学

园艺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把技能实训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专门环节,其中主要包括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设施园艺、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通过实习,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为深刻。

1 园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训

课程实践包括每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习等内容,是提高课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毕业综合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课程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习是专业实习、工作实践与择业紧密结合的纽带,目的是使学生在实习期间选择并获得就业的良好机会,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经过深入了解园艺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栽培设施、育种手段等,用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分析判断,为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计作好充分准备,为最终就业创造良好机遇,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2 目前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践教学资源紧缺

园艺类专业是由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合并而成的,这样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但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安排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很大程度增加,相应也增加了实践教学量。再加上高校增多,连续扩招等原因,导致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

2.2实践教学深度不够

由于受教学资源短缺的影响,很多实践课程难免出现走过场、浮于形式的现象,更多的是带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生产过程,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亲自动手的需求,也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践、专业劳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受实践条件的限制,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尽相同,出现实践教学安排时间衔接不合理,内容安排不全面,出现空当和重叠等现象,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 在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广泛推广日光温室的重要性

3.1我国日光温室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日光温室是当前园艺生产的主要设施,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日光温室设施从节能、环保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已发展多年,它的发展给我国传统园艺、畜牧、水产和农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锦绣的前景。是集现代化农业、农业新型材料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集中了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提供绿色食品的重要措施,同时拉开了我国园、林、蓄、牧、渔百花齐放的序幕。

3.2日光温室的战略意义

目前,由于全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的影响,各国均把节能技术放在首位,而日光温室设施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园艺设施悄然而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局部地区开始在冬季利用不进行人工加温的日光温室生产耐寒蔬菜。80年代中期,在原有基础上又全面改进,尤其是各项节能保温技术和节能保温材料方面,使得在我国寒冷地区,在完全不加热或有及少量加热的温室内,实现了严冬季节生产喜温蔬菜瓜果的突破,推出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20年来已成为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就业、避免温室加温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平衡了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3日光温室在园艺类实践教学中的利用价值

日光温室从诞生就是作为设施园艺服务的,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园艺生产的主要设施,其种类繁多,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市场广阔,应用上也非常灵活。基于此,它本身也成为很多园艺专业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园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场所,日光温室在选材上有塑料膜、PC板材、玻璃等,对场地要求不高,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校园面积和学生数量选择合适的建造面积,无论是在教学和实训中都有很大利用价值,且建造可行性高。

日光温室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包括农业、环境学、工程学、能源利用学、热力学、计算机自动化等。在进行果树、蔬菜、花卉生产上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可以满足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学科需要。其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能全年观察各种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参与蔬菜栽培管理、销售全过程及果树的修剪、嫁接等操作技能;能全程参与苗圃地的准备,种子播种、种苗的出圃及销售全过程。

第二、学生能参与各类盆景的造形、修剪、养护及销售等全过程。

第三、承担《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农业气象》、《花卉学》、《花木学》、《花卉育种学》、《鲜切花技术》、《插花艺术》、《组织培养》、《无土栽培》《园林植物栽培》、《花卉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学》、《花卉应用》、《盆景学》,等近 20 门课程的实训,实习任务。

第四、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设施园艺的设施构造,能熟练操作及参与日常维护。

第五、有利于教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日光温室的建设还能为社会提供面向具有同等学历人员的学历教育,面向下岗人员的转岗培训,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面向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等,能起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温室生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园艺生产的主要方向,高校建造日光温室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阵地,即符合市场需求,与市场紧密结合,又能满足学生大量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有利于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使日光温室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在温室日常管理模式,园艺植物种植安排、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手绘;环境艺术专业;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26-2

0 引言

当下设计行业大部分区域机应用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可以帮助设计师们完成以往很难实现的效果,以至于当下许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减少了手绘课程的课时量,或者干脆去除了手绘课程,只教授应用软件的课程。笔者将从各方面来分析及阐述这样的做法并不合适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

1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1.1 专业名称及内容

从2016年9月开始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名称改了,究其原因是以往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名称与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名称冲突,为了有效地区别以免混淆,相关部门对各高职类院校的专业名称进行的统一的名称改革,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景观类专业。现在很多高职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以农林牧学为主的园艺类的,旨在培养从事园艺生产,园艺产品营销,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园艺植物培育养护,花艺设计加工,盆景制作养护,草坪建植养护等工作人才;②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能完成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绿地养护管理、花卉苗木生产经营、花艺设计与经营管理、园林景观要素材料的应用与营销、室内外软环境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等工作人才;③以往室内装饰专业整合而成的,旨在培养面向家装设计公司、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展览展示设计公司、家居配饰设计公司的设计人才。本文的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指后两种类型。

1.2 就业方向

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综合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也一般定位是国内外设计公司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担任着方案设计、方案表现、工程管理、工程预算、工程监理等岗位的工作。

2 简述一般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成长阶段及具备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设计行业岗位从传统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成细分为设计团队、工程建设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几个部分。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如若进入设计公司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的设计团队,无论是园林景观设计师,还是室内空间设计师,起初并不一定能够接触核心设计内容,主要是从事设计师助理、制图员、绘图员相关工作,帮助设计师完成平面图渲染,效果图制作等工作,此时毕业生应熟练地具备相关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而随着设计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大型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把最终效果图都转发给专门的效果图公司制作,既节省了项目制作的时间,又节省了前期设计费用。当毕业生进入公司或企业一段时间,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流程都有所了解,在能够完成设计师助理、制图员或绘图员工作的基础上,就可以慢慢接触基础设计师工作的内容,主要完成项目设计概念的具化与细化工作,此时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好的手绘能力,在与上下级设计人员的方案沟通中完成及时有效的交流。最终,若毕业生自身具备较好的设计创造能力就可以担任主力设计师甚至设计总监的工作,此阶段设计任务主要是设计概念的创想和实践工作,毕业生也基本摆脱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主要以各种沟通方式为主协调上下级设计人员的工作,这其中手绘能力尤为重要。

另一个方面,有一部分规模较小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的项目效果图也主要以手绘效果图表现为主,这是因为当下一位熟练的效果图后期制作人员的市场薪资较高,而专业的效果图单位收费也不低,在前期投标没有资金保证的前提下,规模较小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的项目方案投标书全部由本公司设计人员完成,加之时间的限制,多以手绘表现为主。

3 手绘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已经证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直立行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人类直立行走以后,双手解放出来了,通过劳动而与外界产生了十分频繁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而神经、大脑通过双手与外界的反应关系的建立与频度,使得双手的活动越来越多,由此而刺激了大脑物质的迅速增加,使得人类大脑的容量与反应速度都飞速增长。这说明手指与大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学生采用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医学界也认为,人类经过进化,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上肢比下肢更加灵活。手指功能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精细,极大地促进了大脑发育,这便是经常活动手指可促进大脑功能的保持与强化,延缓或阻止大脑衰老之理。甚至有专家直言:由于大脑和手的关系密切,中年以后,如能经常做手指运动,有助于大脑血流通畅,这样既健脑又可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原因是因为:手部的血液回圈丰富且微循环密集,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每平方英寸所含的神经末梢数量高达50000,为大脑提供了极多的资讯,从而促进了脑细胞的发育。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手的活动刺激大脑的发育,让人更加聪明,对于设计师来说,手绘活动可以使设计者脑部活动频繁,让他们更有灵感,可以设计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高职院校与社会上的电脑专修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学生的设计构思与创想,社会上的电脑专修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参照物完成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效果图制作,从而可以胜任如效果图制作员似的工作,但在没有参照物的基础上,这类毕业生就很难办法完成工作。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来完成具象的效果图制作,还要有丰富想象力来创造全新的设计。

手绘对于设计师来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师在跟客户前期沟通时,运用手绘表现完成设计草图可以更具象的与客户在设计概念与细节方面达成双方的共识。假想一下,设计师通过操作计算机运用计算机软件与客户沟通,利用起码20分钟的时间来阐述与修改设计者的初步设想,而这期间客户无所事事,此时会发生设计师与客户无法有效及时沟通的不良后果,从而对设计师的能力产生怀疑。更甚者,客户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与设计师沟通,所以运用手绘来完成与客户的方案沟通是非常适合的方式。根据前文可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的中后期上升阶段,不仅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手绘表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上文提到的与客户的沟通,还有利于设计团队内部完成上下级设计人员有效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如若毕业生不能具备良好的手绘能力,势必对今后的工作和职业晋升有所影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以就业为主,不似本科相似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所以从就业方面来分析,手绘能力的具被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应用软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出色地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成倍时间的才能结束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大方向,我们并不否认许多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需的,但传统手绘表现能力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计时,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此方面的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删减手绘课程,以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职业晋升打下基础,为国家培养给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园艺疗法;园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18-02

园艺疗法起始作为医院辅助治疗的一种医疗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群的重视,其在缓解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发挥出明显的优势。本文结合园艺疗法的特点及当前园艺专业教育现状,提出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的必要性。

一、园艺疗法的发起和内涵

18世纪70年代,美国部分医院发现,一些为交付医疗费用而在附近菜园和牧场工作的贫穷病人,痊愈速度加快,从此园艺治疗的功效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20世纪初,英国的许多医院农场开放给病人活动,之后园艺治疗的方法逐渐成为正式的治疗方式。所谓园艺疗法是指利用园艺植物或园艺操作使参与的顾客从某种生理、心理障碍恢复到未发病前,甚至比病前更好的状态的治疗方法(郭毓仁,2006),园艺疗法是一项成本低、简便易行的“行为医疗”方法(王善澄,1997)。当时园艺疗法的治疗对象包括残疾人、高龄老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乱用药物者、犯罪者以及社会的弱者等(李树华,2000)。美国密歇根大学从1950年就开始举办园艺疗法研讨会,1955年第一位园艺疗法硕士诞生。日本1997年起,各地如宫城县、静冈县以及高知县相继建立园艺疗法庭园设施,开展园艺疗法活动。据全美园艺协会估计,近90%的美国家庭现在在从事园艺活动(刘建华,1999)。由于参与园艺劳动活动,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职业技能、休闲等方面均受益匪浅,园艺疗法适用对象也扩展为普通群体,因而园艺疗法由园艺治疗行为发展为园艺保健行为(王涵,2008)。

二、我国园艺疗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尽管园艺疗法作为一项成熟的治疗方法已经出现在医疗、康复疗养、精神照护、智障儿童教育、特殊教育、老年人护理等诸多领域(李树华,2000),但在国内大多数情况下,园艺疗法都被当作一种辅助的治疗措施来使用,大部分人还不能够用科学而严肃的态度将植物和园艺活动引入到日常生活,即便是喜爱养花草的人,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植物对人的重要意义。

2000年以前,我国园艺疗法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英、美以及日本等园艺疗法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发展历程,归纳园艺疗法在现代生活中对人们的多项生理指标和生活技能的影响,介绍园艺疗法的操作原理和步骤。2000之后,国内开始出现实质性研究:2001年班瑞益证明园艺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的。2006年修美玲与李树华发现试验后约80%的老年人的心情转好,由此证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园林设计者也认识到“开展园艺疗法设计可充分反映我国的特点,是实现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晓明,田国行,2007)。2011年国内第一本园艺疗法的教材《园艺疗法概论》面世,至此,正式揭开了国内园艺疗法人才培养的序幕。随后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在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为我国的园艺疗法事业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张建国,2012)。

综上所述,我国的园艺疗法研究尚处起于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人对园艺疗法的认识仅限于简单的辅助手段。相关部门对园艺疗法的推广和普及尚未起步,相关专业机构的公众影响力也较小,相关刊物对园艺疗法的系统研究类报道较少,相关书籍论著也很少(杨晓明等,2007)。

三、园艺疗法的重要意义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往往心理压力也较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其等待疾病后的治疗,身心健康都受到损坏,不如选择日常的保养和预防,因而对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活动有着很大需求。

植物和花卉的颜色和气味等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例如浅蓝色的花朵,对发高烧的病人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我国古药志《本草衍义》、《日华子诸家本草》等书中,就有常闻香,可治头痛、头晕、感冒、视物模糊的记载。也许任何人都有同感,一个神经紧张、过度疲劳的人,只要一进人苗圃、花园,就变得轻松起来。所谓“日常园艺疗法”是指以现代都市人为对象开展园艺活动(包括植物欣赏和园艺操作),利用植物及园艺活动,通过缓和的方式改善身心状况或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通过将植物引入生活,改善居住环境(王涵,2008)。观赏园艺或保健性园林,人们只是被动的接收,而园艺疗法可以使人主动参与园艺操作,与他人合作,与植物互动,从中找到成功或满足的感觉,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改进身心健康。园艺操作也可以在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它“能使感情粗糙的孩子变得细致,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性情急躁的孩子变得温情……”(李永真,2004)。由此可见,研究和推广园艺疗法不仅能提高人们自身免疫能力或抗病能力,即达到治病或强体的目的,而且也帮助了人们健康心理和个性的建立,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改良环境。

四、园艺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实行的新专业目录中,原有的果树、蔬菜、观赏园艺3个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由此一般农林院校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切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设计、园艺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总论等;就业方向是在园艺、园林、城市建设、农林业部门和大中专院校,从事生产、管理、营销、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但据笔者调查,部分农业本科高校把园艺专业中有关观赏园艺部分课程或多或少地划分入园林专业。如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开设的观赏园艺方面的主要课程仅花卉学和盆景学(选修),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实质上也成为食品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园艺专业课程主要存在两大内容,即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与应用相关的课程呈逐渐减少趋势。

五、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课程的必要性

“园艺是文明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园艺科学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园艺疗法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从具保健作用的日常园艺疗法而言,园艺疗法不再是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的艺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园艺活动的一种指导和设计。该技术更多的是有目的地科学利用常见的蔬菜果树和花草植物,发挥出园艺的又一重要功效。它不局限于对园林观赏植物以欣赏为目的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或群众都直接参与了植物的栽培与管理活动,这已不再是传统园林专业或观赏园艺专业涉及的内容。园艺疗法实质上是传统园艺在新时期需求下应需产生的主要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园艺艺术。在我国园艺植物产品日益丰盛的今天,提升其使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国外高校开设园艺疗法课程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例如1960年园艺治疗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出版(therapy through horticulture);同年密歇根州的Pontiac设立园艺治疗课程;1971年堪萨斯州立大学设立园艺治疗学士课程。另外,1972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园艺系与Menniger精神病研究中心合作,实施园艺治疗计划,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并正式设立园艺治疗学科。目前中国开设有园艺治疗课程的大学仅浙江农林大学及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阳明大学等。相比而言,不少高校的园艺专业教育内容逐步缩减而集中,基本变为蔬菜花卉和果树的生产种植专业了。园艺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年来一直不佳,主要是就业面窄,工资待遇较低,或体力劳动成分较高,造成相当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据齐安国等调查,近年园艺专业的就业率是54.21%(李安国等,2010);而且据笔者估算,仅有约一半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

在我国通过高校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课程,促进园艺疗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研究和使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园艺疗法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六、园艺专业《园艺疗法》课程的设置

课程性质:园艺疗法本质属于园艺应用技术,首先应设置为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可设置为专业方向必修课,视其是同园艺植物栽培和育种同等重要的一门应用学科。开设时间:应继园艺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开设,该时期有关专业课程大多进行完毕,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园艺疗法相关知识。课程要求:注重讲解园艺植物除了食用观赏之外的作用,要求学生对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医学基本知识或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设置或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园艺疗法的实效。课程内容与教学特点:课程内容主要为学习园艺植物及园艺活动对各种人群心理的影响,同时讲解不同类型园艺植物的种植设计及管理。该课程本质属于应用技术,所以讲授时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或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及实验验证,加深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毓仁.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M].台湾:詹氏书局,2006.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3).

[4]王涵.日常园艺疗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5]刘建华.园艺疗法[J].绿化与生活,1999,(1).

[6]李永真.让自然角不再成为摆设[J].早期教育,2004,(4).

[7]张建国.《园艺疗法概论》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创新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

[8]班瑞益.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4).

[9]修美玲,李树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园林,2006,22(6).

[10]杨晓明,田国行.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2(5).

[12]Anguo Qi,Lifang Qiao,Yichuan Zhang,Jian Zhou,and Yongdong Su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orticulture[C].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专业 校园文化活动 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61

1 前言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大趋势下,数学专业作为一个冷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为严峻了。

笔者所在的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历年来就业情况一直不理想,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与发展前景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定位不足,对今后发展缺乏规划,在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这一理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就更显困难。当然,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因此,正确分析新形势下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通过校同文化活动,拓展学生就业思路,开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综合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学生就业资本,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2 数学专业就业能力现状

就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满足毕业生工作要求的能力,是企业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包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其他软实力等。目前,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软实力欠缺

软实力又称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竞争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熏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只盯着书本上的知识,部分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实际要求脱节、专业技能强却无法灵活应用到工作中。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接受课外知识的主观能动力.即便学生在课余期间主动学习其他知识,也是较为盲目的去接受自己感兴趣领域,很难与自身专业融会贯通,发展成为生存技能,导致专业知识过硬,却缺乏竞争力、创造力等,在就业竞争中无法真正展示自我,缺乏竞争优势。

2.2 基础差,知识面窄

作为工科院校中的理科专业,就学生人校的基础知识而言,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调剂转到数学专业来的,所以基础知识稍差。另外工科学校中举办的各种讲座涉及工科方面的较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新知识,而理科专业方面的讲座较少,对其学科领域知识涉猎就较少因而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和专业发展动态的机会甚少,导致对岗位工作决策缺乏前瞻性。

2.3 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求职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育中,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大,且枯燥无味,往往轻视对数学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与发展前景普遍感到困惑、失望,因而学习无计划、无目标、无积极性,以混个本科文凭为最终目的,没有学好、掌握扎实的数学功底,即使到相关专业单位应聘就业,也无法突显数学专业的优势。

3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天成的,而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群体的关联中通过学习实践,不断积累,潜移默化,逐步完善而形成的。由于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具有校园文化性技能专业性、思维发散性、学习自主性、生活独立性、职业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潜在影响。

校同文化活动体现了高校的校同精神、师生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学校综合文化素质的体现,是社会、学校与学生的文化互动,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活动对发展大学生文艺能力,提高专业能力,拓展专业视角,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针对数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开展文艺活动、平台课、数学建模等方面。

3.1 通过文艺活动提高综合实力

通过文艺活动以文艺形式传播就业创业知识。在学校内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文艺形式,文艺活动不但能够提高校园师生凝聚力,使师生间信息互动更为顺畅,同时,文艺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知识内涵,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每年的毕业季,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将就业指导、就业经验等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融人到文艺活动中去,用成功的案例与模范的作用带动一批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很多学生在试用期间,虽然工作能力中技术的操作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文化修养中的责任心、交际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大学生是因为这方面能力的欠缺而被淘汰掉。而校同文化则可通过办人文讲座、建人文社团、引导学生读人文书籍等方式,营造出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烈,人际关系良好的优秀人才,极大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2 通过平台课开阔眼界

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研究大学生创业的专家学者,举行传授创业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的主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由浅人深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引导和就业培训,促进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能力、职场交际能力、就业实践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顽强的竞争精神以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另一方面,开展跨专业平台课教育,搭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学习后面临的就业前景。课程应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平台为支撑。由于数学专业与平台课程之间都可以通过数学理论运用有机联系,数学知识的储备,平台课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从而加强了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等突出问题。

3.3 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高专业技能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通过总结多年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果以及参赛学生就业情况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也能马上进人研究状态,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

4 结论

提高就业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影响就业的渚多因素中,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主导因素。开展校同文化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校同文艺活动、数学建模、跨专业平台课等形式,在提高数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的同时,多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学校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以自我提高的方式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夏师.关于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96-97.

【4】殷诚,姜雪娟.数学建模实践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32):207.

【5】陈天社.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3).

【6】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6).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013939/jcnkizgsc201520240

1 引 言

这些年来,园艺专业人才在我国的需求非常大,园艺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统计显示,在我国,当前大约100多家单位得到授权培养,其招生人数目前在全部高校的农口招生当中占1/6。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原来对人才的相关培养模式目前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有关需求。如何改变园艺教学的模式与传统观念,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了园艺教师需要面对的一项特别重要的课题。

2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往往是由专业性素质与基础性素质以及创新性素质这三个部分构成,综合素质教育为的是将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的贯彻,发展拥有灵动创造性思维、正确的思想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基本道德规范、健康体魄、宽阔知识视野、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及博大的战略心胸满足当今农业需求的人才,不过创新教育作为综合素质的深入化与具体化,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价值的教育方式,需要重点分析和解决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有关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的。

21 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与丰富的专业知识

若无专业理论作为基础,创新便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与外语成了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

伴随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有关公司在对人才进行挑选时,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与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这便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坚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与担任社会各个岗位的条件。当今社会岗位所欠缺的不单单是知识结构科学合理,还有要求可以适时开拓自身相关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依据现代社会发展与相关职业的要求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开拓已经学的知识,将新问题解决掉,才可以适应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与工作的变动。专业知识作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具有的特色,所以,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里应该打下系统、扎实、专业技能功底与科学严谨的知识基础。

22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的是创造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高校设置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学环节看来,对于大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不过对于创造性思维所做的训练并不够。怎样把学生具有的思维能力变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强化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让他当作一项教学的重要目标传到全部的教学当中是相当必要的。

大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以大学生创新的意识作为来源地。仅仅在创新意识非常强烈的指导下,才可以有非常强的创新动力,建立创新的目标,发挥创新潜能。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大学生都有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需要面临。所以,他们除一定要将专业技能与基本的理论知识学好外,还要不断使自我修养与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这当中的创造能力便是大学生一定要具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大学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才可以让自己在当今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23 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知识为的不单单是掌握和理解知识,还有要将知识当作一种特别的工具,在实践当中应用,去解决与认识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已具备的知识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进行探索。目前学校培养出的那些大学生尽管有比较强的基本能力与坚实的理论知识,不过没有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熟练的动手能力。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将理论教学作为中心教学体系,特别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再加上长时间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够所造成的。

3 构建园艺专业创新的教育实践

这些年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学习园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有两个去向,第一是去报考“园艺作物遗传育种”、“设施园艺”、“园艺作物栽培”等专业的升本或研究生,他的人数在总的就业人数当中占10%~20%,这些学生需牢牢的掌握那些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过大约有80%~90%的毕业生去乡镇企业、政府部门、园艺公司,进行花卉、蔬菜生产、苗木与园艺产品的推广与经营的工作,这些学生需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为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于园艺专业人才的需要,研究分析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1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强化基础,将专业口径拓宽。在当今园艺人才的培养模式当中,在全部教学总学时数2196学时中基础教育部分占1272学时,比例达到了579%。园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等专业课程大致相同,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为使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还有以后跨专业选修奠定一定的基础。

(2)设置专业模块,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学生在接受了大一、大二的教育之后,已经对学校与专业均有了某些了解与认知,在这个条件下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特长与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模块与学习层次。当前的园艺专业大约有两个学习层次,第一是毕业之后去考研究生,第二是毕业之后便就业。目前实行的园艺人才培养方案有三个相关的专业模块:第一指蔬菜模块,第二便是观赏植物模块,第三指果树模块,在各个模块当中都有不一样的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到底要选择什么专业模块都是由学生自行决定的,如此全部的学生尽管均接受了四年的教育,不过知识结构的差异非常大。

(3)建立“枣核形”的课程体制。许多学校目前实行的园艺课程体制当中存在学校定位有差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有关问题,所以,一定要重新修订。课程的安排方面将园艺专业必修课程放到“枣核”的中央,而在“枣核”的两边是适合各个就业层次的相关选修课。在这个体系之下,学生都要学习好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之后为就业或是考研进行知识贮备。

32 园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1)强化创新人才的多面性培养。多面性培养指的是对那些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等等多个方面相对综合的培养。基础理论含生物学科、数学、园艺学科以及化学等相关基本知识。专业技能是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与实践活动等途径来进行培养的,让学生牢牢掌握作物生产的方法与技能。

(2)实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学生在进入到第五个学期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尽量早些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工作,依据自身的喜好,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导师的负责之下,学生能够参加科研论文写作、试验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的全部过程。同时,多次深入到实践当中,使个人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以成为指导老师在科研上的助手。

4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41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要求和原来不一样,学生不可以只有单一知识结构,而是需要着重使自己知识的概括性与知识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所以,在某些课程的安排上,需要着重当代农业生物技术和园艺学的相互融合。这便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习那些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多多鼓励学生们去图书馆,好好利用课下的时间来学习知识,让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化与丰富化。

42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当前教学之中依然遵循着原来的路子,非常容易将学生的独立思维禁锢。所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精选优化与更新,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使课程的现代化与综合化水平提高。课程教学需要把学生作为中心,将问题作为主线,进行开放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认真贯彻思维、知识与方法这三者同时注重的原则,把思维与方法的练习当作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当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活动一直由于实验经费没有办法获得保障、仪器设备、实践教学的场地等的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提高。所以,特别重视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从而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解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强化和科研单位、企业与行业的合作,促进相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与时间。

44 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每年至少参加三次学术活动;需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导师,一定要每年为学生开至少一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报告会。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华森,符庆功基于创新教育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57-258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7篇

大一、大二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专业课不可能做出相对完整的设计作品,但在专业基础课的课堂中仍然可以将创意市集的由来及其形式引入,以及相关的专业内容在创意市集上的应用都可作为范例给学生观看讲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可以成为市场上售卖的实物会感到异常新奇兴奋不已,瞬间激发其内心认真学习专业课的渴望,相比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乏味,这是最可贵的。以往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每结束一门课程提交的作业也许只是几张设计稿或者效果图,尤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成为纸上谈兵的典型,而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融入恰恰弥补了普通教学的缺陷,就是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类课程作业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每次课程作业的安排上,要求学生的设计方案最后必须以实物的形式提交。因为在传统艺术设计课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注重作品独特的创意和形式的表现,忽略了他们的实现过程,不可避免的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而融入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懂设计,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设计作品亲手制作出来,这也是其设计可行性的验证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经常能够发现一些曾经他们忽略的细节往往就是造成设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使学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专业课程和未来就业方向之间的联系。虽然初始的“创意市集”产品作为尝试还显得有些幼稚和粗糙,但是优秀的设计师就是在这些不成熟的作品中起步的。

2.课后调研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对创意市集的深入了解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重视研究、调查与实践的应用学科,创意市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无论何时何地的尽可能多的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设计思维、潮流动态和时尚元素。除了课堂上的设计理论讲授与创意练习,课后对创意市集的调查研究以及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创意市集的调查研究是指学生除了通过书籍和网络了解有关创意市集的资讯外,还可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在考察课的时候亲身到大城市的创意市集活动中观摩学习,平时多走进创意产品实体店,手工小作坊等让大家对课程作业及课程目的有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课堂的理论教学虽然能在一个时间段集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表现技法和理论知识方面的训练,但往往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完成既定的教学课程之外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有必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练习的实验场所。比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工作室进行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中手工书的相关制作。

3.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最终体现———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一方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创意市集实践教学成果的大检验,可以说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四年教学环节中关键的一环。为了避免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市场运作下的设计需要相脱轨,创意市集模式的毕业设计课题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利用一切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创意,最后在“创意市集”上展出和销售———这便在是校园范围内举办的真正的创意市集活动,兼具了毕业设计展览、市场以及招聘会的三重性质。学校可以选择大的篮球场地或体育馆以摆摊设点的形式,综合创意摊位、二手摊位等多种板块进行展销,配以市集活动宣传语,这样有声有色充满设计活力的校园创意市集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创意作品,更吸引了众多商家前来选聘优秀人才,切实增加了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给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与市场接触的渠道。广西艺术学院就已经成功举办了八次校园创意市集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国内校园创意市集的典范。

4.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价值研究

创意市集模式教学通过对创意和设计理论的实现过程,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理论水平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规划未来职业前景的机会,这是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所在。

(1)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首先,在创意市集实践教学中,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会使学生学习显著进步。多数同学在提高了创意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以往贪玩不爱学习的同学也把参加创意市集作为自己的动力,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在市集上展出和售卖并受到他人的赞誉,创新能力得到了肯定与鼓励,提高了自信心和对艺术设计的热爱,进而更激发了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热情与决心。其次,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创意市集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就必须按照一名设计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提出和完成方案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均是自己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提前进入了设计师的状态,也是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准备与规划。

(2)高校价值的凸显创意市集实践教学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上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的毕业生也持续增加,这就给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自主创业是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一条出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真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创意市集”的出现和兴起无疑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创意园区在近年来的不断涌现和大量创意市集产品的开发,为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这样融入了创意市集模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找到就业之路的同时也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

项目来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特色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5JB354)

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日渐规范,教学设施投入也稳步增加。随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发凸显,逐渐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目标设计单一、片面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知识领域上,这样的片面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从以往的目标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单调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过度关注艺术学科理论知识。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不够重视,这种不合理且缺乏独特性的艺术课程结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艺术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舞蹈、影视、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可以具体分为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重点的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断的传承其中的优秀艺术精神,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的介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企业文化。课程内容覆盖面依然较窄。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偏重传统的纸笔测量,主要有课堂作业、考试、小论文、讨论等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缺乏系统性的纸笔测量的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艺术学习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以纸笔测量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成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影响未来更好的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确定的目标: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依据来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构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艺术性。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当然也不是简单艺术欣赏课程。它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内涵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并不是简单的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受到艺术的“教化”功能。

2.综合性。现实社会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艺术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良好的生态关系可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与同感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种艺术生态关系可以更好的改变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造就符合时展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技能人才。

3.实践性。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在艺术创造中相互交流经验,鼓励学生现场即兴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分享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的成效。

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一)特色化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也要体现这一功能。所谓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即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建设特色课程、设计特色活动、注重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领悟质量之美、技术之美、服务之美,从而创造生活之美,体现高职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按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构建,如上图所示:特色校园文化区域化特色课程特色化课程体系特色理论课程特色实践课程专业化特色课程虚拟特长班艺术学分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领悟质量、技术、服务之美,体现高职特色。

(二)特色理论课程

1.区域化特色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校需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8种限定性选修课程,同时文件还指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情况、研究成果、师资水平、所在地域特色等优势来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选修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在现有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大多数课本没有涉及具有本地地域的知识,没有根据本地特色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也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教师很难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艺术素质的差距。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对于那些非专业的选修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高职特色理论课程从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角度出发,把传承地方艺术精髓作为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切入点和鲜活教材,研究挖掘地域内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戏曲、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还有人文景观、文化名人、工艺大师等,作为各门类艺术鉴赏课程的极好素材。在实际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人文内容,更好的融入艺术教学中。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各个部门应该给予帮助,确保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项目。例如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吴文化、惠山泥人、古运河等文化元素,在诗词鉴赏中加大对东林书院等诗词的解读和理解,开设“地方方言”、“区域文化讲座”、“锡剧名家名段赏析”等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地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专业化特色课程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以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要求为宗旨。为使学生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根据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开发建设与专业相关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课程。如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我们可针对性的开设《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与设计》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鉴赏》《音乐鉴赏》类的课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服务素质和艺术修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一线去。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和了解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融入企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开设“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等课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当地企业文化,帮助学生迅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需求。各类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别的。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影响深远。各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吃苦耐劳的专业品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各行业都要求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等教学环节实施,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如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就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精神、典型事迹介绍等方面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职业素养和就业期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企业名称命名校园道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了行业企业文化,在校园中构建了一堂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特色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学习生活,耳闻目染,自然对行业企业文化加深了了解,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特色实践课程

1.虚拟特长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挑选部分有一定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虚拟特长班,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各课程指导教师从大一新生中选拔有专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培养对象。同时也招收部分自愿参加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班。凡参加艺术特长班学生可优先参加校内外文艺表演,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级艺术展演、学分奖励政策等。我校艺术特长班设有舞蹈、国画、书法三个班级。培养时间为3学期,共计6学分,同时可免修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学分。学期培养结束后,根据平时成绩、艺术实践、课程考核、参赛情况等综合评定给予6学分。因学生个人原因放弃课程学习者,均不给予学分。开设特色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实践课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学分认定。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创业、创新、交流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5年起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完成文化素质分方准予毕业。文化素质分为必修学分,包括公共艺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与等方面,在此前提下,学院鼓励学生多修文化素质学分。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步入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成功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影响其更好发展的障碍。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育和发掘一批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校园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重点开发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和权威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从“物质时代”进入“精神时代”,美育的意义、作用愈益重要、突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得到重视,在注重个性和创新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美育知识的教育与熏陶,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措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9(6).

[2[马洪波.谈以高职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改革为切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