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8 17:50:19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总复习;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每到一年一度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之前,教师都要引导八年级学生复习整个初中地理知识,而此时的地理总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如何充分利用最后几个月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阶段,要求教师在总复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主干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熟练化、技能化,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总复习必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典型性、指导性。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总复习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少地理教师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复习方法亟待改进。

一、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总复习中最常见的有以下问题,现指出现象并略作分析。

1.重进度轻反馈

因为课时比较紧,部分老师担心复习不完,急于赶进度,导致单课时内知识密度过大,但深度不够,“走马观花”,反馈练习又不及时,既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难以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虽然表面上在正式会考之前完成了复习任务,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导致出现“知识点都复习了,可学生成绩就是不高”这种状况。

2.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复习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导致自命题减少,试题陈旧,缺乏新意,使得复习过程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题、编题,导致复习过程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负担加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3.复习重点不够突出

会考试题虽然知识覆盖面较广,但重点内容依然是考点,分值较高,且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支撑作用,复习时如果不能重点突破,重点练习,不仅重点内容不能落实,还导致相关知识点缺少支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点内容的支撑和引领,零散无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在应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气候专题、山脉与地形区、工业与矿产分布等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总复习的改进建议

针对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特点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多引导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精讲精练,摒弃题海战术。选一些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分析,讨论。

2.将知识归类并系统化,通过面的突破,带动点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将零散的陈述性知识点提前整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在反馈阶段进行检查,不再占用宝贵复习时间。如: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知识。

3.将知识梳理清晰,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更能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还原地理学科本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复习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人种,宗教和语言。七年级上册的知识基础性、理论性强,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重点突破。经纬网、等高线、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更是每年考试的重点内容,应加以重点巩固落实。

4.重能力同时勿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知识考查。虽然地理会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识,每年也是考查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世界之最、地形分布交通运输网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生态保护、地区发展差异、世界局势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密切,在复习时应适当强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5.加强地图教学。各个大洲、地区、国家和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重点经纬线、海港、海峡、首都务必牢记。指导学生能从地图上读出基本地理规律的同时,能解释特殊地区的特殊地理现象。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赤道附近非洲东部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却是全国最凉爽的地方。

6.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不同的大洲比较(如南美洲、非洲的比较)、不同的分区比较(如北非与中东的比较)、不同的国家比较(如俄罗斯、日本的比较)、不同的省区(广东与黑龙江的比较)

7.应十分重视自命题考查、变式训练,适当使用教辅资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如果过分依赖则不妥。教师应该加强自命题考查,这样才能适应本地区的考试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命题时应先了解本地区的命题特点,科学、规范命题,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考查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能避免学生已经陷入题海之中,教师却依然把握不住正确地复习方向。命题时减少内容重复和形式重复,多进行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重视。在地理会考命题“不出旧题、不用成题、全部命制新题”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8.规范学生答题习惯。每年结业考试阅卷中都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习惯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易错字问题。重点地名写错,如哈尔滨、霍尔木兹海峡、珠穆朗玛峰、渤海、湄公河等重点地名应让学生切实掌握,不能重记忆,轻书写。

(2)语言不规范问题。地理规律或地理现象的解释、描述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专业的术语,平时教学和检测中应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解释、等高线的识读、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的描述等。强调单位,如摄氏度、人口密度、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数据单位。

(3)卷面整洁问题。特别是错误改正时,切忌乱画。填图位置准确。

(4)作图细节问题。如指向标的画法、气温变化曲线是否平滑等。作图时的距离计算问题等。

(5)避免漏做。有些题目需要在图上做标记的切忌漏做,教师要反复强调。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2篇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搞清楚区域地理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区域地理教材的“脉搏”,有助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基本上按照有总到分的知识框架编排。以《世界地理》为例:

总论【地球、地图 陆地和海洋等】——分区【东亚、东南亚 南亚、中亚、西亚 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

总论部分多为系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遥相呼应,总论是总结概括分区地理知识得来的。分区地理部分的编排同样有明显的规律,基本上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自然地理讲述区域的范围、位置等特点;人文地理讲述自然资源、经济概况等特点)。

《中国地理》的编排也是这样的模式。

区域地理教材编排虽有明显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能把这些特点和规律视作“灵丹妙药”而完全照搬,必须结合各个区域的不同地理特色而有所取舍,灵活运用。

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要把总论和分区之间,初、高中之间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然学习区域地理就变为记忆初中地理。

初、高中地理结合,就是利用高中地理中系统知识分析解决初中地理问题。如分析《城市》一节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国大城市的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高中地理《聚落》一节的知识作为分析问题的思路,知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气候等。再结合城市的情况,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死记的话,就无法作答,因为初中课本没有直接介绍原因。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三、总结归纳,把握规律

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把握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归纳,找出规律。

如学习我国黄河的凌汛可以总结形成凌汛的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根据这一规律可知,俄罗斯的叶尼塞河等可能形成凌汛。

再如地形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有关,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就要从内外力作用入手。日本以山地丘陵为主,其多火山地震的特点,是与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有关,由此总结类似的规律: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地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的特点。

四、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教材更新周期长、速度慢,因而大量典型鲜活的热点地理材料不能及时地编入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初中地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热点问题,并利用这些热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补充时事地理材料是必要的。这样不仅丰富了地理教材,增加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能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五、加强记忆,奠定基础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3篇

教育是我国重点发展与建设的行业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盛行,为丰富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就如何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教媒体;初中化学;教学优化

化学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科,对化学教学进行必要的优化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就是主要的创新之一。那么电教媒体是如何优化初中教学的呢?本文将会介绍。

一、电教媒体对化学教学的优化分析

(一)电教媒体提高化学教学的实验效果

电教媒体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果。那么电教媒体是如何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优化的呢?首先,电教媒体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效果。在初中化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实验,一些较好的初中会配有实验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完成。此外,一些初中并不配有化学实验室。因此,对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老师很难将实验的场景绘声绘色的表现给学生,就算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很难使得学生们观察到相应的结果。例如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典型的红磷燃烧实验,由于洪林燃烧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1]。因此,老师通常并不会让学生做这个实验。但是红磷燃烧的实验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所有老师只能将红磷燃烧的现象等以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们传达。当初中化学教学应用电教媒体教学后,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地去感受整个实验过程,实验过程还可供学生们反复观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电教媒体有利于突破化学教学难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初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较为抽象的概念与知识,如果仅仅使用文字进行阐述与表达,学生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困难,学生掌握、消化新知识的速度与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比较抽象的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在讲述电子排布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电子的迁移、运动等,由于过于抽象,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样的知识,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突破这些难点的知识。电教媒体通过动画、视屏、图片、语音讲解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展示电子的运动、迁移等,使得学生们最直观的去感受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得难点被攻克,学生们可以更加简单的去理解那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

(三)电教媒体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总结

教学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与记忆。这也是电教媒体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之一。初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复杂,知识覆盖的方面也比较广泛。因此,在对初中化学进行章节总结或者阶段总结的过程中相对比较困难,如果采用以往的板书形式很难将知识全面的、详细地展示给学生,而且看起来比较混乱,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容无法很好地消化知识总结。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老师可以以框架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分析,知识点彼此的所属关系非常明确,而且知识点总结得非常细化[2],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章节的知识总结与全书的总结,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更好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全的知识。

(四)电教媒体提高化学教学的反馈速度

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电教媒体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反馈速度。化学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衡量学生对某一阶段教学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与参考数据。那么,电教媒体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高教学反馈的速度的呢?最主要的就是电教媒体的大容量与及时性。教师可以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过后紧接着提出一道相关的练习题,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们对练习题的正确率来初步的判断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完成某一阶段教学的时候,老师还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制定一套模拟试卷。根据学生们对试卷的完成情况从而判断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老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分难度的试题考察,从简单到苦难,有层次的、有推动性地出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下子接触到较为困难的题目,打压学生们的信心与学习热情,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使得学生们更加深刻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电教媒体是如何优化初中化学教学。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电教媒体,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河教育,2014,(12).

[2]李明.浅谈电教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越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5,(S1).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99-01

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那么教师应如何做才能使初高中的化学知识相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呢?我根据教学上的实践,谈谈自己在初、高中化学知识有效衔接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初高中化学教材及教学要求的差别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而高中教材与之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也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等,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而高中化学则要研究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为什么要进行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复习

初高中知识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一个醒,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也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所以利用复习时间向学生传授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复习

1、摸清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制定复习目标

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的学习成绩,摸清其初中化学学习情况,再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

2、改变衔接复习的模式,以练为主

复习时教师不要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地总结, 应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练习题中,选题时要参考近几年中考题或高中高考涉及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知识点是初中的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明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我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使复习课做到事半功倍。

3、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出现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钙却没有酸式盐的概念及性质;复习中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的, 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而高一化学则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结构理论方面的知识,初中化学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而高一化学则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难度加深;再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的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初中知识的延伸、扩展和完善。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进行学法指导,大幅度提高化学成绩。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5篇

一、 听力训练

初三英语总复习时间历来相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一个初三英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较为常见的一种思路是:针对中考的题型要求,“考啥练啥,不考就不练”,做到目的明确。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英语试题中都增加了听力测试,听力测试占卷面分值的三十分。试题设置由易到难,一般从三方面考查,即单词或短语、句子(包括对话)和短文。虽然平时课堂教学中听过课本上的内容,但在总复习中还要着重训练考生如何去解答试卷中的听力测试题。这种训练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听前“阅”

即听前先看试题和选项。这是做好听力测试的首要步骤,做好这一步,就可以做到对听该录音的重点内容心中有数。

2. 中间“听”

即听录音,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不仅要听,中间还要在脑子里汇总,特别是在做“找出与你所听到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同的选项”时,更应注意这一点。

3. 听后“审”

即听完录音后进行审卷,有人认为录音一结束听力测试就结束了,无法再进行答题。其实这是个误区,有些题,特别是“听短文录音,填入所缺的词”这种题,在听完录音后审题补充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题目都是基于课本知识的。因此,除了听之外,还可根据平时所学知识把它当作一个完形填空题来做。

二、 面与点的有机结合

通常,初三英语总复习的“第一轮”是复习教学,即为“教科书的复习与梳理”。初一到初三的英语教科书,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全面“教材重现”,让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查漏补缺”,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复习工作。但同时,我们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由“面”及“点”,逐渐缩小圈子,突出重点。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就由一个广阔的“面”逐渐变成一个个清晰、坚实的“点”,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书”由厚变薄,这是复习中的一种重要飞跃,不能突出重点的复习决不是一种成功的复习。

举例说吧,英语中“动词的用法”很灵活,也是学生头疼的一个考查点,通过复习,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并巩固“句子的结构、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针对“选择动词填空”这一题型,用动词的八种时态和被动语态, ?鄄ing形式等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此外,“阅读理解”也是中考英语复习所必须突出的重点之一。此种题型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通过三年英语教材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文章的基础和能力。因此,复习时,我们就应该“跳出教材”,帮助学生把在平时学到的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与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样,学生不仅能顺利做好“阅读理解”题,而且对中考试卷上其它的综合性题型也不会产生畏惧感,也就是说,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仅仅呈现一个孤立的互不关联的点状,显然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它们互相关联,变成网络状知识结构,学生头脑中的“书”才又会“由薄变厚”,而且比原来的更厚。此时,死的知识便会鲜活起来。应当说,这是初三英语复习的一次大飞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高境界了。

三、 复习中“书”与“人”的关系

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总复习还是要“以书为本”的,即抓住初中英语教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抓好“书本”的同时,更要抓好“人”。抓“人”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果。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6篇

一、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要求的不同

1.运算内容要求的不同

小学数学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数的计算,即进行具体的数的计算,而初中数学更多侧重于代数式的计算,要求学生有更高的思维能力。

2.知识的呈现表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

小学数学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数学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初中数学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大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现象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

3.小学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初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尤其在几何题的论证中。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纠错、总结),从这几个方面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应做到:1、妥善安排时间。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2、明确任务。预习的总任务是感知教材,初步理解新课内容。3、看、思、做结合。

具体做法: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三动手做课后练习。预习前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方面要帮助学生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

“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坚持“五听”:一听每节课学习要求;二听新知识引入形成过程;三听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四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五听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四思”:(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坚持“五记”: 一记提纲。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知识;二记异处。记教师讲课时课本上没有的或不同的;三记问题。记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以便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 ;四记疑点。记学生对老师上课所讲问题发生的疑问或怀疑的内容;五记方法。记住教师讲课时介绍的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等。学生要明确“记”是为了“思”和“听”服务的。记必须服从听,一定把握记录的时机。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须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至出现照例题模仿、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了作业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上的学法指导要求学生,课后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尝试回忆,即回忆预习的经过,回忆上课的经过,回忆刚学的新知识,特别是关键地方教师任何启发、引导、点拨的等等。回忆时可边回忆边对照课本和笔记;二是看教科书。不管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看一遍课本;三是整理笔记。把上课未记下的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的更正过来,把秩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清楚;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参考书,然后独立完成作业,注意题后的反思。

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条理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师平时教学中的示范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生主体;生活实际

初中数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工作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适应新课改的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众多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只有灌输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在中考中获得优异的分数与成绩”。可是,实际效果却与他们预期中的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灌输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但未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过程,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形成以及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具体地位做出了如下明确阐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并强调“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对他们实施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进而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基本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更好地落实这一点,就必须在课堂上大胆运用“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切身经历数学问题提出―分析―猜测―验证―总结规律等具体步骤。

例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这部分知识时,我通过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片,并明确告诉他们第一组是线段,第二组为射线,第三组则是直线,之后便鼓励他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具体图形对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数学概念进行定义。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讨论过程:

A组:第一组图形最大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开端,还有一个结尾,根据老师刚才所描述,它们是线段,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两个端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B组:老师说第二组都是射线,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只有开端没有结尾的特点,我们总结出射线就是指有一个开端,并可以向一个方向任意延伸的图形。

C组:第三组图形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这应该就是直线区别于线段与射线的最大特征,具体可概括为――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图形即为直线。

D组:根据以上三个小组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出,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的结论。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纷纷发表着自己小组的独特理解,其自主探究性学习不但极大地锻炼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在其自主讨论与总结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三个数学概念理解,为教师接下来更好地展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结合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应当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促使高品质、高质量生活得更好实现,初中数学自然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是直接指出“初中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推动学生实现对知识点更好地理解与

把握。”

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对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告诉了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简单定义,之后,便要求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汇总与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第二节课上向全班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工作。这一课后实践活动新颖别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欲望,促使他们全都积极融入实践活动当中,如此一来,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初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自主探究与总结的过程中还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与升华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老师接下来更好地展开“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部分知识的详细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注入许多新鲜的活力元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课堂上的组织形式,相信,这样不但能很好地顺应新课改的众多优秀教育观念,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进而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初中生;迁移能力

学生告别了小学来到了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初中化学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科目,他们在生活中对化学也不是很了解,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们首要培养目标。

迁移能力,俗话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自己其他学习或者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能够把这种迁移能力更好地迁移到其他地方,促进自己学习的发展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积累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从化学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从生活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智慧。在中学时代开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不仅仅在化学课上可以提高自己对学科的认识,还可以在生活中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化学本身知识点繁杂,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的特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找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加深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迁移能力不仅仅是在化学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学生要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多去了解和学习外界知识。多积累知识也有利于自己迁移能力的提高。

总之,初中是化学学习的最初时期,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让迁移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将迁移能力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新知识的学习中,久而久之培养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这是迁移在教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迁移能力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心理准确引导

根据当代初中化学教学分析,初中化学学习放在初三,需要学生尽快掌握化学学习的技巧,进而学好化学。学生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中考,在一个紧张和恐惧的状态下学习化学,学习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这时,教师就要把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与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充分结合。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化学思维方法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动手意识,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的高深莫测。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对其加以引导。

(二)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们对学习化学兴趣

初三,是学生自己首次去接触化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中,首先学习的就是金属的化学物理性质,在性质的学习中不乏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在学生了解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让学生迁移出其他不活泼金属的性质,教师并加以更改并用实验更好的论证,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必定受益匪浅。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在学习新知后需要经常复习,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上尝试尽可能地运用迁移能力,并不断地巩固,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尝试的总结,将知识总结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模块,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

(三)教师合理布置作业

在现代初中学生学习任务重,作业多,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学习负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己任。在学生的作业中应当选择合适的题目,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做到对习题讲解精细,达到教W的目的,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多动脑,运用多种思维,多种解法来解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若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让学生总是不断刷题,对学生没有任何提高。化学学科知识多,不断刷题只会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记忆深刻,其他知识点还是不清楚,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要贪多,而是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题目,帮助学生培养迁移能力。

(四)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教师在培养学生化学迁移能力时,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多了解一些外界事物,这样才有利于学习知识的丰富。因为学生在中学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对一些新事物、新知识无法获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学习来扩充学生的化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他们自身知识的提高还关乎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应该在自身知识水平上去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总的来说,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而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在进一步学习中使得对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拓展,在新知识的获得中使得迁移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装进大脑,而是在迁移能力基础上对生活中其他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