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1 15:33:36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1篇

【摘要】 目的 了解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为在流浪儿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于2006年在郑州和成都对53例13~15岁儿童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53名流浪儿童中,分别有60.4 %(32/53)、54.7 %(29/53)、35.8 %(19/53)和47.2 %(25/53)的儿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异性间性交行为、同性间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41.5 %(22/53)、35.8 %(19/53)、26.4 %(14/53)的儿童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有13.2 %(7/53)的流浪儿童回答有过性交行为;7.5 %(4/53)回答第1次性交行为是不情愿的。67.3 %(35/52)的流浪儿童想了解预防AIDS知识。 结论 流浪儿童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要重视在流浪儿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并通过受教育的儿童向其他儿童和同伴传播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流浪儿童;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AIDS prevention among the street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Methods Fifty-three street children aged 13-15 years were interviewed face-to-face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in Zhengzhou and Chengdu in 2006. Results Of these street children, 60.4 %, 54.7 %, 35.8 % and 47.2 % knew that HIV can be transmitted by sharing needle or syringe, heterosexual intercourse, homosexual intercourse, and pregnant mother with HIV to the baby respectively, 41.5 %, 35.8 % and 26.4 % of children knew that HIV can not be transmitted by hug, attending class m the same classroom, and having dinner together. The knowledge of the street children was mainly from mass media (56.6 %), such as TV, book/journal/newspaper, broadcast, and internet. Thirteen point two percent of the children reported that they had sexual intercourse, and 7.5 % answered that their 1st sexual intercourse was unwanted. Sixty-seven point three percent of street children hope to learn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Conclusion Street children lacked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treet children, and to expand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by the educated street children to other children or their peers.

【Key words】 Street children;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Knowledge; Health education

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大部分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1]。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在街头流浪,缺少家庭的保护。为了解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和相关危险行为,我们在成都和郑州对13~15岁流浪儿童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在流浪儿童中更好地开展预防性暴力伤害及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偶遇方便样本。于2006年5月~8月期间,在郑州、成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及郑州全天候救助点,总计访谈了57名13~15岁流浪儿童,合格例数53人,占93 %(53/57)。

二、方法

1.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受暴力伤害状况、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以及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预防艾滋病知识题目主要来自以往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研究问卷17个题目[2,3]。

2.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与流浪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本调查为自愿参与,在访谈过程中儿童可随时退出访谈。本研究方案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3.统计学处理:用Epidata 3.0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种指标的频数及比例,对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一、被访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

在被访谈的53名流浪儿童中,男性儿童占92.5 %(49/53),女性儿童占7.5 %(4/53)。平均年龄为(14.2±0.9)岁。被调查儿童文化程度,有3.8 %(2/53)没有上过学,9.4 %(5/53)只上过小学一二年级,24.5 %(13/53)上到小学三四年级,24.5 %(13/53)上到小学五六年级,35.8 %(19/53)上到初中1~3年级,1.9 %(1/53)上到高中一年级。在被访流浪儿童中,来自农村的占84.9 %(45/53),来自县城或城乡结合地区的占9.4 %(5 /53),来自城市的占3.8 %(2/53),有1名儿童对自己的来源地不清楚,占1.9 %(1/53)。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47.2 %(25/53),初中占20.8 %(11/53),高中占9.4 %(5/53)。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41.5 %(22/53 ),初中占24.5 %(13/53),高中占3.8 %(2/53)。分别有22.6 %(12/53)和30.2 %(16/53)的儿童对自己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不清楚。

二、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94.3 %(50/53)听说过艾滋病。对艾滋病性质、艾滋病传播和不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回答正确情况,见表1。表1 流浪儿童正确回答下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人数及百分比注:答案*为正确;**为错误 三、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

39.6 %(21/53)回答在学校课程中教师曾讲过艾滋病知识。56.6 %(30/53)的儿童回答老师没有教过,3.8 %(2/53)的儿童回答不知道老师是否讲过。将艾滋病基本知识计分,答对1题计1分,得分范围为0~17分。比较教师讲过与没有讲过2组儿童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其均值分别为8.7和6.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961,P=0.056)。

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根据儿童回答各种来源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54.7 %(29 / 53)、学校教师32.1 %(17/53)、书报杂志26.4 %(14/53)、广播11.3 %(6/53)、医生护士11.3 %(6/53)、家长9.4 %(5/53)、学校同学9.4 %(5/53)、互联网7.5 %(4/53)。总的看来,流浪儿童预防AIDS知识主要来自电视、书报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56.6 %(30/53)。还有30.2 %(16/53)的儿童回答几乎没有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有67.3 %(35/52)的儿童回答想了解有关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

四、性行为及性暴力伤害经历

13.2 %(7/53)的人回答有过性交行为。7.5 %(4/53)的人回答第1次性交行为是非情愿的。有41.1 %(2/49)名男孩在流浪期间曾被迫与陌生男性发生男-男性交行为。

五、接触毒品情况

在被调查的流浪儿童中,18.9 %(10/53)的儿童回答曾有人给过或卖给他们毒品(如大麻、冰毒、摇头丸、鸦片、海洛因等)。5.7 %(3/53)回答曾吸食过毒品。

讨论

一、流浪儿童严重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本调查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53名流浪儿童中,尽管有94.3 %听说过艾滋病,但却分别只有60.4 %、54.7 %、35.8 %和47.2 %的儿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针头或注射器吸毒、男女之间性交行为、男男之间性交行为、以及母婴途径等传播。有关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分别只有41.5 %、35.8 %、34.0 %和26.4 %的儿童知道艾滋病病毒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蚊虫叮咬、共餐这些途径传播。有关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道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或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的只有41.5 %;34.0 %知道从外表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致使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知识严重缺乏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流浪儿童过早地离开学校,使得在学校接受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机会减少。教育部2003年2月20日印发的《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只规定了初中和高中教育内容,而没有小学教育内容。流浪儿童只有少数接受过中学教育[1]。二是流浪儿童多来自农村,而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不足。据2005年在北京某大学746名入学新生预防艾滋病教育需求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而且学校教育内容多偏重于艾滋病生物学知识的讲授,很少涉及正确使用避孕套方法、性病预防、如何抵御不正确的压力、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等技能。在被调查的233名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中,分别只有3.9 %、8.6 %、10.3 %和8.6 %的学生回答学校教师曾讲过上述内容[4]。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甘谷县对250名农村初二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全了解艾滋病3条基本传播途径的为74.6 % 。知道正确预防方法的有62.7 %,对于日常生活中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完全答对的仅占18.9 %[5]。2006年对东北某农村中学392名初中生调查显示,分别有43.4 %、36.2 %、36.5 %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25.0 %、19.6 %、16.8 %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6]。目前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够,农村学生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二、流浪儿童容易受到性暴力伤害和接触到毒品,使其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危险增加

有关流浪儿童中受性暴力伤害情况,Deepti Pagare等[7]在印度新德里曾对189名6~18岁男性儿童进行过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38.1 %的流浪儿童经历过包括非性交在内的如触摸性器官等的性侵犯,有16.9 %报告被强迫发生性交行为。受害者中以8~10岁儿童占多数(42.9 %)。侵犯者以陌生人为主,几乎都是男性(1人除外)。受害儿童中,14.0 %有生殖器损伤,25.0 %有性传播疾病症状。这与性虐待多数使用暴力、而且是男男性交方式有关。在本项调查研究中,有13.2 %回答有过性交行为,有7.5 %回答第1次性交行为是非情愿的。有2位男性儿童披露了在外流浪期间发生非情愿的、被陌生男性进行男男性交行为的侵害经历。本研究不排除因为性问题的敏感性,儿童不愿披露,使得本次调查儿童受到性暴力伤害的比例低于实际发生情况的可能性。性交行为是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因为男男性交(生殖器与肛门)方式易导致粘膜的破损,使得受害儿童更容易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有关毒品使用情况。Liticia等[8]在巴西 Porto Alegre街上对105名6~18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儿童中有25.0 %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也上学;46.0 %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但不上学;还有29.0 %的儿童即不与家人一起生活,也没有上学,我们称这部分儿童为流浪儿童。调查显示,40.0 %的流浪儿童经常滥用吸入剂。26.0 %的流浪儿童使用过大麻,而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并上学的儿童大麻的使用率仅为4.0 %。结果显示,流浪儿童使用毒品的比例明显高于有家庭并上学的儿童。本研究显示,有近20.0 %的流浪儿童报告曾有人给过或卖给他们毒品,近6%的流浪儿童报告曾吸食过毒品。1998年对沈阳2 01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调查显示,分别有0.7 %、0.4 %和0.5 %的学生报告曾尝试过大麻、可卡因或海洛因或鸦片、吗啡[9]。与在校学生比较,流浪儿童吸食毒品的比例有偏高的趋势。提示我们应重视在流浪儿童中进行禁毒教育,远离毒品伤害,远离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的是保密程度较低的面对面访谈方式,而性交、吸毒以及性暴力伤害等问题都是极其敏感的问题。与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相比,其保密程度要低,不排除其结果比实际情况有偏低的可能性。

本研究样本量偏小。由于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接近的困难性,使得对这一群体健康需求方面的了解极少,本研究也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局限。因此,在调查结果的解释上不能推论总体,仅限于被调查的这53例流浪儿童。

本研究尽管有上述不足,但其结果仍然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提示,流浪儿童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更容易受到性暴力伤害,比一般儿童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急需在流浪儿童中进行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暴力伤害、远离毒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致谢:本研究由驻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资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协调。向所有参与本调查的儿童,以及对这项调查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郑州和成都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教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张明亮,主编.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论文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5, 114.

2陈晶琦,叶广俊,孔艳秋.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研究 [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1996, 2(3):120-122.

3陈晶琦,李祥虹,王兴文. 高中学生2062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 [J].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74-375.

4陈晶琦,马玉霞,易英,等. 学校教师讲授预防艾滋病知识与大学新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关联 [J]. 中国校医,2007,21(2):123-126.

5马迎华,李农, 王超,等. 对甘谷县250例农村中学生艾滋病教育需求调查 [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 9(1): 39-41.

6陈晶琦,何舒青,王粉燕,等. 关注农村地区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392名农村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研究报告 [J]. 中国性科学,2007,16(12):3-6,14.

7Deepti Pagare, G S Meena, R C Jiloha et al. Sexual Abuse of Street Children Brought to an Observation Home [J]. INDIAN PEDIATRICS, 2005, 42: 134-139.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2篇

【关键词】 膳食调查;营养状况;儿童;贫困区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R 15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13-02

Diet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in Zhejiang Province/HUANG Li-chun, DING Gang-qiang, HE Sheng-liang, et al. Zhejia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ngzhou(3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et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By random sampling, 1 196 children aged 8-12 were selected from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Dietary survey with 24-hour recall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Results Evaluated by the Chinese DRIs, the dietary intakes of energy, carbohydrate, vitamin C, calcium and zinc were inadequate. The intake frequencies of milk, fruit, vegetable, bean and bean products were low. Conclusion Nutri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grow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ural children.

【Key words】 Diet surveys; Nutritional status; Child; Poverty areas

学龄儿童所获得的营养不仅要维持生命活动、生活与劳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个时期的膳食营养状况对个体的一生和群体的素质都有重要的影响[1]。2006年9-12月笔者对浙江省农村3个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名单,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3个县6所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共调查1 196名,其中男生615名,女生581名;8岁学生171名,9岁317名,10岁401名,11岁225名,12岁82名。

1.2 方法

1.2.1 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 采用3 d 24 h回顾法,调查膳食摄入情况。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在膳食调查前召开班主任会和家长会,由班主任和家长协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人员现场确认后收回。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评价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根据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结合食物成分表[3],计算营养素摄入量,以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s)[4]为依据评价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采用EpiData 3.02录入数据,SAS 8.0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

1.2.2 体格检查和评价 按照卫生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以《1995年全国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评价标准。身高标准体重值在90%~110%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超过11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5]。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2.94%,正常率为55.94%,超重率为11.22%,肥胖率为9.89%。

2.2 食物摄入情况 调查对象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偏低。豆类及其制品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达到了50~100 g的合理范围,但是消费率仅有65%。肉类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在75~100 g的合理范围内。奶类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102 g,低于每日250 g的合理摄入,而且消费率也仅有43%。蛋类平均每日摄入量为43 g,略低于每日50 g的合理量,消费率只有61%。蔬菜的消费率较高,但人均每日摄入量不足。水果的摄入严重不足,消费率低至34%。见表1。

与推荐量相比,能量摄入偏低,蛋白质摄入达到了推荐量,维生素E和铁摄入达到了推荐量。钙摄入量远未达到推荐量,8~10岁组儿童钙摄入只占RNIs的60%,11~12岁组儿童钙摄入只占RNIs 的40%。8~10岁组儿童锌的摄入量占RNIs的80%,而11~12岁组男孩锌的摄入量只占RNIs 的56%,11~12岁组女孩锌的摄入量也只占RNIs 的66%。维生素A摄入在推荐量的83%以下。维生素C摄入量在推荐量的65%以下,11~12岁组儿童维生素C的摄入量在推荐量的50%以下。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2.94%,略高于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全国水平[6]。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7~13岁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 24.4%[7],本次调查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与之接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与大城市[8]接近。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儿童也面临营养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导致肥胖的双重挑战。提示在农村儿童营养改善工作中要注意儿童营养状况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项目。

调查发现,学龄儿童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量偏低,肉类摄入充分。粮谷类和薯类含碳水化合物多,是膳食能量最经济的来源,而肉类提供的脂肪不能给神经细胞供能,神经细胞的能量来源只能是碳水化合物[9]。我国传统膳食是以粮谷类食物为主,这样的膳食结构对于预防各种慢性病有益,而薯类作为粗粮,也是被鼓励食用的[10]。学龄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不能忽视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调查还发现,学龄儿童膳食中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普遍缺乏,比较严重的是钙、锌和维生素C缺乏。钙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普遍现象,与奶类的消费率和摄入量低有关。农村居民奶类摄入量较城市居民更低,且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奶类消费量增加[11]。儿童钙摄入不足,直接影响骨骼生长发育。膳食中维生素C的缺乏与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有关。平衡膳食宝塔推荐蔬菜每日400~500 g,水果100~200 g。此次调查结果与推荐量差距较大。水产品中的锌含量丰富,适量摄入水产品可以预防锌缺乏。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特别开展针对农村学龄儿童增加蔬菜水果、奶类、豆类以及水产品摄入的营养干预。另外,如果某些营养素在当地的食物供给条件下难以满足,为尽早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除了营养科普知识的宣传外,使用儿童型营养补充剂也是一个好办法[12-13]。

4 参考文献

[1] 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080.

[2] 中国居民膳食专家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文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209-213.

[3] 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58.

[5] 白呼群.中国卫生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31.

[6]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2-158.

[7] 杨晓光,翟凤英.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7.

[8]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

[9] 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

[10]顾景范,杜寿芬,查良锭,等.现代临床营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4.

[11]翟凤英,杨晓光.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31.

[12]翟凤英,易国勤,赵丽云,等.儿童型营养补充剂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487-488.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3篇

报告指出,在保障基本生存基础之上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公益方式促进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需求虽不再与贫困、失能、特殊的困境直接关联,但却同样是困境孩子面临的需求。这些需求可称之为“发展需求”,例如,艺术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培养、思想品质的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机会、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生意义的探寻等。报告认为,确定儿童需求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儿童数量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全国2亿多儿童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调研和普查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2教育部:幼儿园每班至少配两名专任教师

教育部将要出台的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中拟规定,半日制幼儿园和不提供餐点的全日制幼儿园一般每班配备两名专任教师,提供餐点的全日制幼儿园一般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或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寄宿制幼儿园一般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和2名保育员。3个至5个班(含3个班以下1的幼儿园,拟设园长1名,而6个到9个班的幼儿园拟增设副园长1名。10个班以上的可再酌情增设副园长。如果一园多址办学,拟设总园长1名,各分园设分园长1名。收托150名幼儿的全日制幼儿园至少设一1名专职医务保健人员,在园幼儿人数在150名以下的幼儿园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寄宿制幼儿园一般配两名医务保健人员。

3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正式部署运行

为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国十条”关于建立幼儿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按照“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教育部组织开发了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的通知》,就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运行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12年9月在中央级进行物理部署,重点实现学前教育机构和国家重大项目数据的采集、查询、统计等功能,满足日常业务管理和项目监管的数据需求,下发单机版数据采集系统软件,采集学前教育机构基础数据:二期于2013年上半年在中央和省级进行两级物理部署,重点增强系统业务管理、数据分析和服务等功能,学前教育机构级用户网上直报动态基础数据,加强区县业务管理功能。

4《江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出台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4篇

【关键词】肥胖症;遗传;环境暴露;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 589.2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584)2

肥胖症(obesity)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WHO将肥胖列为造成人类疾病负担的全球一级十大风险因素之一。预防肥胖症的流行也是21世纪前50 a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成年肥胖的发生与儿童肥胖有密切关系,探明儿童肥胖的病因和相关影响因素,采取一级病因预防,控制儿童期肥胖,以预防和减少成年期肥胖和相关的成年期疾病,是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根本措施。笔者以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遗传因素和环境相关因素,旨在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成都市开展健康监测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体重大于身高标准体重20%的6~12岁儿童作为肥胖组。通过询问病史和查阅学生健康档案,排除非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选取同班级、同年龄、同性别、身高相近、体重在同等身高标准体重90%~110%范围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共调查儿童1876名,其中肥胖组与对照组各938名。

1.2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遗传因素(父母肥胖情况、出生时体重等)、家庭环境因素(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对子女进食行为的影响等)、婴儿期环境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和婴儿期肥胖)、儿童个人饮食环境因素(饮食习惯、进食速度、每日进食量等)、运动环境因素(运动时间、看电视时间及睡眠情况等)、儿童心理因素(对肥胖的认识、性格、情绪等)。问卷经预调查,最后修订完善。

问卷调查以班为单位,在家长会上发放给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介绍填写方法,学生和家长填写后收回。未参加家长会者由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填写,并由家长签字带回。

1.3统计学分析用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以SPSS 11.5软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结果

在所有研究因素中,共有19项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包括遗传因素4项和环境相关因素15项。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OR值大小判断,4项遗传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父母双方肥胖(OR=3.203)、高出生体重(OR=1.883)、母亲BM!(OR=1.188)、父亲BMI(OR=1.178)。在遗传因素中,肥胖组父母均肥胖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3.203倍。

15项环境相关因素中,OR>l的有13项,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父母持有胖就是健康的观念(OR=14.406)、食欲好(OR=9.072)、担心肥胖(OR=6.508)、不挑食(OR=1.905)、服从家长对食物的提示(OR=1.648)、运动时间短(OR=1.612)、喜食油炸食品(OR=1.587)、进食速度快(OR=1.579)、性格偏外向(OR=1.517)、暴饮暴食(OR=1.488)、广告传媒影响(OR=1.332)、母亲文化程度(OR=1.263)、喜食禽肉类食物(OR=1.227)。

3讨论

3.1遗传因素与儿童肥胖许多研究发现,肥胖具有家庭聚集性,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一种预示。Birch等发现,双亲肥胖家庭的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性远高于双亲体重正常者。国内调查儿童肥胖与父母肥胖关系的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者明显多于对照儿童,肥胖组和对照组父母肥胖的比值比为2.87。本研究表明,父亲BMI、母亲BMI和父母双方均肥胖进入了方程,其中父母双方均肥胖的OR值高达3.203。提示父母均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肥胖的儿童应成为预防的重点人群。另外,肥胖组出生体重OR值是对照组的1.883倍,说明高出生体重也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

3.2 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肥胖 儿童的生活与父母密不可分,其生活方式受家庭模式的影响,特别是12岁以前的儿童,其生活完全依靠家庭的监护。家庭环境受父母的职业、文化、饮食行为、生活习惯、健康知识及营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饮食营养;但许多家庭在育儿行为方面存在许多不妥之处。笔者调查发现,父母持有胖就是健康的观念者,肥胖组是对照组的14.406倍,容易导致在生活中鼓励和放纵子女过度进食。

儿童的饮食行为形成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或照看人、同伴、媒体等,其中家长的影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吃某种食物时,如果父母不提示,儿童吃的可能性只有42%,提示后儿童听从的可能性为7l%;在儿童拒绝吃时,88%的父母会再给予提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肥胖预防的健康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对父母的同期教育。

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对儿童的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李艳平等报道,儿童看电视时间与儿童要求其父母购买、家长实际购买电视广告食品以及儿童实际消费这些广告食品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而这些广告食品多为高脂、高糖食品。调查也表明,肥胖组儿童饮食受广告传媒影响很深的明显多于对照组,其OR值是对照组的1.332倍,提示广告传媒对儿童的进食有较大影响。如何控制传播媒介中食品广告的数量、质量和频度,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广告以及选择食物,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3.3儿童个人因素与肥胖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肥胖儿童食欲好的概率是对照组的9.072倍,暴饮暴食和不挑食的OR值均大于l。肥胖儿童的食欲很好,每餐饭量大,经常暴饮暴食,均可能造成儿童进食量过大,摄入各种营养素过多,最终导致肥胖。

“进食速度快”也进入了回归方程(Pl,表明进食速度快有增加儿童肥胖的可能性。与进食速度快、不能使饱腹感及时发生反馈,致进食过多有关。

食物种类对儿童肥胖影响很大。肥胖组儿童喜欢吃甜食、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禽肉类食品,经常喝饮料,而喜欢吃蔬菜、水果的较少。现在的西式快餐很受学生的欢迎,最受欢迎的食品是薯条、汉堡、炸鸡腿及冰淇淋等。长期进食这些高能量、高脂肪快餐食品,容易导致肥胖。此外,儿童经常喝各种甜饮料,可能也是导致儿童趋向肥胖的原因之一。

在运动方面,肥胖儿童每周户外运动的次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运动时间方面明显不同,提示运动时间过短可能是儿童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5篇

报道称,正在休假的美国塔夫茨大学类胡萝卜素和健康研究所(Carotenoids and Health Laboratory)的主任唐广文教授将询问邮件转给了塔夫茨大学校方。随后校方发言人克罗斯曼(Andrea Grossman)以书面形式回复说,塔夫茨大学在各种以人为对象的试验中,均遵循最高的道德标准。“黄金大米”的试验目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维生素A的缺乏影响着全世界2亿5000万的儿童,其中每年有25万儿童因此失明,这些人中的半数都在失明后死亡。尽管目前有各种维生素A的补充方式和社会项目,但仍无法解决维生素A的缺乏问题,本试验的目的就是进一步证实“黄金大米”在补充维生素A不足方面的有效性。克罗斯曼强调,这次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经过了中美双方有关机构的批准,并且获得了所有参与试验的儿童及他们家长的同意。该项目的一部分资金来自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

报道指出,克罗斯曼同时附上了研究报告的全文。根据该报告,试验共对湖南某农村地区(一说为衡阳)的112名6至8岁的儿童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72人入选,并对一部分儿童进行了寄生虫感染等方面的先期治疗,以防止这些健康问题影响试验结果。这些儿童在35天的时间里,分别被喂以“黄金大米”、菠菜和胡萝卜素胶囊,最终结果显示,“黄金大米”在补充维生素A方面同胶囊一样有效,同时优于富含胡萝卜素的菠菜。

同时,根据美国转基因食品试验的政府登记网站上的信息,此次湖南地区的试验是自“黄金大米”2000年问世以来不多的两三次试验之一。唐广文团队的试验结果被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者和企业用来进一步证明“黄金大米”的在解决维生素A缺乏问题上的廉价和实用的优势。

报道还提到,“黄金大米”在2000年推出,2005年被瑞士跨国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Syngenta)公司进一步改良,使其胡萝卜素的含量达到普通大米的23倍。但是,该产品至今从未被许可商业推广,有说法称可能在2013年获得商业许可。该产品被许多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士和团体指责为是转基因食品行业的一个讨好大众的噱头,一个“特洛伊木马”,目的是让整个行业获得民众的好感,进而推出更多的转基因食品。一位名为Mae—Wan Ho的学者指出,许多转基因食品在由非行业资金资助的独立研究中都出现各种副作用,包括引起实验室老鼠的肺肿、不育等症状,而“黄金大米”虽然目前还没有显示出副作用,但通过大幅度提高一种食品中维生素的含量、而不是通过多样化的食谱来解决维生素A的缺乏,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不妥的做法。

另据报道,针对“美国一科研机构选取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报道。湖南衡阳市政府进行了调查。9月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称,2008年3月,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接受湖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委托的课题“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选取了68名学生进行分组比较试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所食用的全部食品均在本地采购,全部实验过程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监控。试验之前,学校两次召开家长会议,分别签订了告知通知书。实验中未涉及转基因大米及其他转基因食品。在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进行的此项实验,未与美国及境外的任何机构发生直接关系。调查组已与参与此项实验的其中两名课题人员取得联系,他们也证实了上述情况。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6篇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下面说说困惑或者希望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7篇

关键词:社区 06岁儿童 肥胖因素 干预措施

肥胖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针对儿童肥胖的调查与干预具有一定重要性[1]。儿童肥胖发生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且儿童肥胖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发育有着一定负面影响,还与慢性代谢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引发各种代谢综合征,影响健康状况[2]。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0~6岁儿童出现肥胖的因素,本次研究以肥胖儿童102例与正常体重儿童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途径分析了解社区0~6岁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儿童肥胖的途径,相关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社区肥胖儿童102例与正常体重儿童102例,采用Excel表格分为两组,其中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肥胖儿童为观察组。观察组男53例,女49例;年龄0.5~6岁,平均(3.25±0.54)岁。对照组男54例,女48例;年龄1~6岁,平均(3.50±0.58)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儿童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2)曾有或现有精神疾病;(3)恶性肿瘤。

方法:两组儿童均实施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卷,在调查的时候需要由专业人员指导家长进行相关内容的填写,填写完成后由工作人员收回,此次研究中一共发放204份问卷,一共回收204份,回收率100.00%。此次的问卷调查内容中儿童方面有生活方式、睡眠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每天锻炼的时间及饮食习惯等;母亲的调查内容主要有家族史、以往的病史、生育情况、年龄,以及生产时的情况和产前检查的情况等;父亲的调查内容主要有体质、家族史、年龄等;填写前需要向儿童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儿童家属不同文化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健康教育,最大限度提高儿童家属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工作展开,以及对家属存在疑问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指导,填写完毕后由工作人员进行收回统计后进行分析。对儿童展开体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详细记录。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儿童肥胖因素,包括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分界值有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儿童调查后体重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调查后体重影响因素比较[n(%)]

讨论儿童出现肥胖的情况大多是由于体内的热量代谢情况出现不平衡,导致脂肪堆积,通常情况下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或遗传等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肥胖严重情况下会对儿童健康成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基础,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安全[4]。

本次研究中对儿童父母状况进行有效分析,结果显示当父母的饮食行为习惯不良,会容易导致儿童的饮食习惯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儿童每天的饮食时间还有运动量等都和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儿童出现肥胖症的因素除了儿童自身饮食习惯之外,生活习惯也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儿童肥胖引起的因素,需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防治儿童肥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健康教育向儿童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儿童家属不同文化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配合工作展开[5-6]。在相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般的肥胖主要与缺少运动、过度的营养等有关,也就是和儿童的日常行为方式和饮食的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快餐中的脂肪量都普遍较高,儿童在经常吃快餐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7-8]。所以延长儿童的进餐时间十分重要,需要告知儿童家属应适当将进餐时间延长,而且需要及时向儿童讲解饮食细嚼慢咽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父母,需要及时对儿童进行干预[9-10]。在相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儿童出生时的体重和肥胖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出生的时候体重比较高的儿童大多会保持肥胖的情况,而且目前是否有糖尿病史也对儿童的肥胖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孕妇期间就需要开始进行相应的指导,防止出现营养过量的情况[11-12]。在对儿童进行饮食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告知家属应该避免儿童吃一些油炸食品等等不易消化还会增加肠胃负担的食物,还会很容易出现高血脂的问题,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13-14]。其次,在饮食过程中,需要控制盐的摄取量,还要尽量避免吃一些加工食品、垃圾食品和乳制品,因为这些食品很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分泌过量的胃酸,导致儿童体内蛋白质消化不良,以及告知家属使儿童少吃一些腌制食物,因为腌制食物大多都是需要用盐浸泡,对肠胃功能有一定的害处,而且一些腌制食物还有致癌的成分,长期吃只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15-16]。此外,在饮食干预中,需要促使儿童保持饮食均衡,并且多吃一些富含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谷类等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并且在饮食的过程中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吃一些太凉或者太烫的食物,在饮食的过程中要细嚼慢咽,使胃肠道消化更容易[17]。在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告知家属多带儿童运动,比如慢跑等,鼓励儿童养成适当运动的良好习惯,更好地促进饮食消化,并提高自身免疫力[18]。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中观察组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0~6岁儿童出现肥胖的原因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社区0~6岁儿童出现肥胖的原因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防治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儿童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降低肥胖情况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文娜,张秀军,丁百其.2 793例3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85-88.

[2]李敏,张涛,徐佩茹.新疆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及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1):1-5.

[3]束莉,靳晓东,魏筱礼,等.安徽部分农村地区3~6岁留守儿童膳食模式与缺铁性贫血、肥胖的关系[J].卫生研究,2020,49(3):490-494.

[4]雷素姣,王鲁宁,王金.杭州市余杭区小儿肥胖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5):2810-2812.

[5]王付曼,金曦,徐轶群,等.不同稳定体型学龄前儿童身高增长的随访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5):759-761.

[6]王晓红,赵天旺,雷朝秋,等.中国1993-2015年儿童青少年腰围及腹型肥胖流行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897-900.

[7]范秋红,洪丹,高兰平,等.苏州市7~12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20,30(1):105-107.

[8]柏露萍,高飞艳.儿童膳食模式和认知状况与肥胖、超重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4):732-735.

[9]彭容,刘羽.成都市小学生肥胖调查及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0,31(1):109-112.

[10]罗春燕,周月芳,严琼,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肥胖和哮喘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1):44-50.

[11]于冬梅,琚腊红,李淑娟,等.2013年中国不同省份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J].卫生研究,2020,49(2):190-194.

[12]罗淑颖,严惠,侯玉玮,等.学龄儿童饮食行为习惯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2):148-151.

[13]仲冬艳,陆菊珍.2017年苏州市姑苏区0~3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3):537-540.

[14]史平,周甜.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对学龄前期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J].中国校医,2020,34(5):333-334.

[15]殷刚柱,李卫东,郭锋,等.合肥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20,41(8):960-964.

[16]孙娜,思广慧,郭亚收,等.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74-75.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第8篇

为公正、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尼美舒利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关的医学研究部门开展了多项关于该药品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上市国的药政管理部门本着对国民健康负责的精神,也对该品的疗效利益与风险重新进行评估,为此本文汇总有关文献及新近的药政公告特作一综述。

关于尼美舒利的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尼美舒利肝不良反应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尼美舒利及其他NSAIDs肝损害的队列研究为评价尼美舒利肝损害的临床风险,意大利国家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部Giuseppe Travera等人采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对意大利翁布里亚地区1997~2001年间服用NSAIDs的患者进行了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1997~2001年间,意大利翁布里亚地区公立医院开出的NSAIDs处方约200万张,其中尼美舒利处方量最大,达到55.1万张。

在该研究中,16名现期使用NSAIDs者因急性肝损害入院的发生率为1.7/10万处方,这与加拿大150万张NSAIDs处方的定群研究结果和已有的其他资料一致。绝大多数服用NSAIDs患者,即使发生肝不良反应,其症状轻微,因肝损害而入院的大多数患者肝功能迅速转为正常。NSAIDs需要综合考察其总体安全性,尤其是胃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在使用非NSAIDs治疗的患者中,因胃肠出血穿孔而需入院者每年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约100例,而在其他NSAIDs使用者中,这一比例高达4倍以上,每年每10万人约400例,多增300例。意大利的3项观察研究显示,尼美舒利具有轻到中度的胃肠道风险,其他的NSAIDs如吡罗昔康、酮咯酸等胃毒性更大。

该项研究调研了5年内近200万张NSAIDs用药患者的用药反应,尼美舒利和其他NSAIDs一样多为短期使用,适应证上可能有些不一致。但在意大利,尼美舒利的适应证和其他NSAIDs是一致的。服用尼美舒利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处方周期和合并用药方面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相似。尽管芬兰和西班牙在2002年因尼美舒利较高的肝不良反应报告率而暂停使用,但该项研究表明,服用NSAIDs引发肝病的风险很小,尼美舒利肝病风险仅略有升高,且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患者。

儿童口服尼美舒利的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再评价(根据原文翻译)为公正、客观评价儿童口服尼美舒利的安全性,解决关于尼美舒利安全性的争论,由印度儿科学会主席H.P.S.Sachder牵头,进行了一项对世界范围内儿童使用尼美舒利安全性的再评价。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儿童短期口服尼美舒利(

欧盟药物评价署(EMEA)评价尼美舒利的治疗利益高于风险

芬兰因尼美舒利较高的肝不良反应发生率,于2002年3月18日暂停使用,于4月10日照会EMEA,并提交31号提案,要求重新评价尼美舒利的风险/效益比。EMEA下属机构欧盟药品管理委员会(CPMP)经过长达16个月的调查、取证和认真审查后,在2003年8月1日全体会议月报中评价尼美舒利的治疗利益高于风险,允许尼美舒利产品在市场继续销售。

EMEA于2004年5月7日作出了关于31号提案的终审意见,结论为:综合世界范围内药物不良反应自愿报告体系所收集到的关于尼美舒利的报道、临床试验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尼美舒利的肝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NSAIDs相似;与美洛昔康、双氯芬酸、布洛芬相比,尼美舒利的胃肠道安全性相对较好,尤其是在短期治疗后,肾不良反应罕见。

欧盟药物评价署再次确认尼美舒利的治疗利益高于风险

2007年5月15日,爱尔兰由于尼美舒利的肝不良反应作出停止销售尼美舒利的决定。对此,欧盟重新审查了尼美舒利的安全性,并于2007年9月21日确认使用尼美舒利的疗效利益高于风险。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没有尼美舒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

尼美舒利在中国已经上市10多年,使用已相当广泛,但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2001年11月~2010年3月),未检索到有关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报道。说明尼美舒利在中国的使用是安全的。

尼美舒利颗粒剂用于儿童退热优点突出

尼美舒利颗粒剂用于儿童退热,具有起效快、药效维持时间长、安全性好、给药方便、口感好、服药依从性好等优点,广大的儿科医学专家均肯定该品用于治疗儿童短期发热,按药品说明书使用,其疗效收益大于风险。其安全性与其他常用的NSAIDs相似。

目前,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人口大国,尼美舒利已广泛用于儿童退热。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受到儿科医学专家肯定,也得到广大患儿家长的信赖。

应科学评价尼美舒利的肝不良反应

需要有足够的处方量及用药人群,采用科学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才能对其安全性作出公正、合理的再评价。从以人口统计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中可能会获得更有意义的数据。

欧盟在2004年及2007年两次对尼美舒利再评价,均肯定其治疗利益大于风险,正是由于他们凭借的是200万张使用NSAIDs处方的安全性调查结果,对使用NSAIDs患者的安全性的科学评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