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6 22:09:32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1篇

今天,我们在*市召开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和水利定点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具体落实水利部和*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共建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与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精神,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的有关领导在百忙之中出席本次会议,我代表水利部表示衷心的感谢!会前,我到*城口县就定点扶贫工作做了一些调研,与*市、县的有关负责同志交换了意见,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水利定点扶贫主要工作情况

水利部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以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精神,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在有关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确定总体工作思路

水利部在认真总结过去定点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阶段定点扶贫工作的新要求,确定了“发挥行业优势,以‘五水加科教’为主要内容,以项目扶持、对口帮扶和干部挂职为主要渠道”的水利定点扶贫总体工作思路。

“五水”就是水利工程,包括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农村水电、水土保持、水文等;“科教”不仅是狭义上的科技教育,还包括了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培训、专家指导等多个方面。实现“五水加科教”的定点扶贫工作,要通过三个渠道。项目扶持是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主要渠道,始终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主线,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水利发展能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手段;对口帮扶是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主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技术帮扶和专业指导,使中央对水利扶持投入效益最大化;干部挂职是定点扶贫工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扶贫干部挂职,一方面加强了帮扶单位和贫困县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带动了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使得挂职干部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科学制定扶贫规划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年)》的总体要求,水利部组织编制了《水利部定点扶贫规划(2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确定了20*-*年水利扶贫重点项目和实施步骤。水利部在20*年对规划在“十五”期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规划在“十五”期间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入“十一五”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定点扶贫地区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十一五”定点扶贫工作的需要,水利部组织对规划进行了调整。

(三)加大项目扶持力度

据统计,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部定点扶贫七县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投资22.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6亿元(*六县完成中央水利投资13.4亿元,占同期*中央水利投资总额67亿元的20%)。目前定点扶贫七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5750处,相继开工建设了开县鲤鱼塘、房县三里坪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兴建农村饮水工程43万余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140多万人;建设城市防洪堤47处36公里,113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蓄引提水能力达到8.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74.66万千瓦。

*六县建成了防汛专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沿江城镇预警预报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形成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此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也取得初步成效,扶贫县各项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20*年,陈雷部长倡导建立了我部定点扶贫对口帮扶机制,由部司局、在京直属单位、流域机构共29个单位,组成七个帮扶小组对口帮扶七个县。这一机制的建立,初步营造了部属单位齐抓共管、干部职工人人关心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定点扶贫工作。对口帮扶一方面开展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捐资助学、捐款捐物“送温暖”活动,另一方面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援助和人才培养。据统计,对口帮扶以来,部属各单位向定点扶贫各县直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捐物折款5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45人,援建水利希望小学一座;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培训1600人次;有13名基层水利部门业务骨干到部属机关司局、单位工作锻炼。

各帮扶小组不断探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各帮扶单位的领导同志每年都组队赴贫困县开展调查研究、送温暖活动,深受帮扶县的好评。

(五)选派干部挂职扶贫

新阶段以来,我部选派了39名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分别在七个定点扶贫县挂职,到水利扶贫的第一线开展工作。他们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克服困难、尽职尽责、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带着感情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扶贫工作过程中我们的干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七个定点扶贫县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水利扶贫项目投资,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和经济结构,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定点扶贫与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与20*年相比,截至20*年底扶贫七县的经济社会各项指标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一是绝对贫困和贫困人口从68.9万人和143.0万人分别下降为20.4万人和65.7万人,分别下降了70.34%和54.10%;二是贫困村总数从1320个下降为745个,下降了44.9%;三是农民人均收入从1538元增加到2833元,增长了84.20%;四是在耕地面积下降20.94%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了稳定,并略有增长,增长了1.26%,粮食亩产平均增加了177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828斤;五是是GDP从129.6亿元增加到278.6亿元,增长了115.50%(*六县从110.5亿元增加到259.3亿元,增长了134.7%,年均增长19.3%);六是财政收入从6.4亿元增加到14.64亿元,增长了128.75%(*六县从4.7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增长了185.10%,年均增长26.4%)。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贫困村、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扶贫工作任务仍十分繁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一些地方把希望更多寄托在争取中央资金投入上,对组织发动群众和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积极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口帮扶工作还未能充分发挥出行业优势和整体优势,在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水利定点扶贫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效。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成为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发展的重要内涵。近年来,扶贫开发、水利发展与改革和我部定点扶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对水利定点扶贫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深刻认识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对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早在*年,时任*委书记的*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会议上的讲话,就对如何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理论性的思考。讲话中揭示出一个规律:在同等的政策前提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产生的政策效益是不同的,如果仅实行无差别的政策,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问题,要实行梯度政策,通过实行有差异的政策来弥补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差距。此后在工作实践中,向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逐年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也逐年加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就是对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实施有差异的政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实施梯度政策的重要实践。重温*总书记*年的讲话,对我们做好水利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针对扶贫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和“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工作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近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年3000亿元,20*年4300亿元,今年达到5600多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亿元,“两会”以来,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

扶贫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对贫困落后地区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消除贫困,让全社会、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新的形势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扶贫工作必须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要求。

(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定点扶贫提出新的要求

*市地处西部山区,是三峡库区,也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安置的移民达113.8万人。设立直辖市前,就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设立直辖市后,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明确指出:努力把*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要求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就是“314”总体部署,也是*市未来发展的总纲。*总书记在讲话别强调:“*水患灾害比较频繁,一定要把水利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好。要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确保城市供水安全,确保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去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2020年)》,明确*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随后发出通知,批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越是经济高速发展,越要关注贫困地区,越要关注发展中的不平衡,越要关注弱势群体。我们要在“共建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与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的工作框架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贡献。

(三)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的形势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出新的要求

虽然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目前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我国的扶贫标准很低,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截至到20*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总数还有5700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二是特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比重依然很高。在全国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33%;三是致贫原因复杂,扶贫难度大。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差,抗灾能力弱,发展起点低,致富途径少,消除贫困难度日益增大;四是区域、城乡和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特别是表现在贫困地区内部。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9:1扩大到3.3:1,贫困人口减少和收入增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差距扩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抵消。

就水利定点扶贫的七个县来说,20*年与20*年相比: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虽然从68.9万人和143.0万人分别下降为20.4万人和65.7万人,但与农村总人口(465.6万人)相比,依然分别占4.4%和14.1%;贫困村从1320个下降为745个,仍占总村数(2225个)的33.5%;20*年7县合计财政收入仅14.6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仅2833元,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当地社会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20*年的特大干旱和20*年的冰冻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致使部分脱贫农民返贫。此外,*作为移民大市,仅扶贫5县的三峡移民就有258722人,占三峡移民总数的21.4%。

20*年4月,*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指出:“在全国范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就不需要搞了”,要“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20*年2月,总理批示指出:“扶贫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20*年8月,回良玉副总理批示指出:“扶贫开发工作既要勇于坚持,又要探索创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情况下,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能改变,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能摇摆,推进扶贫工作的力度不能削弱。”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要求,以更加周密的计划、更加扎实的工作,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促进对口扶贫地区的经济社会能够产生跨越式发展。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2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央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水利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十三五”水利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水利部与重庆市政府联合下发了《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方案》,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责任意识,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千塘万亩特色产业支撑工程、小型水库水源保障工程、贫困户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程、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帮扶工程、水利建设技术帮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等8大定点扶贫工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刘永富指出,水利部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工作,亮点突出,“十二五”期间,共安排13个定点扶贫县水利投资185.3亿元,累计解决284.45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去年,水利部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措施实,力度大,必将推进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明显改善。同时,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制定了详细脱贫规划,扶贫督查、第三方评估、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建设等走在了前列,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期,要以提出的扶贫开发战略为指导,认真做好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方式,坚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进一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把政策措施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身上,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进一步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脱贫攻坚质量;进一步严格考核评估,认真总结推广宣传定点扶贫先进典型。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3篇

一、高度重视,扶贫氛围浓。

(一)重点帮扶,同扶各方。

年初及时调整充实了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帮扶户的帮扶责任人,把扶贫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了驻村帮扶工作。

积极开展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今年共深系点乡村开展脱贫攻坚、党建工作共19次。撰写工作简报18期。

走进贫困户家中开展宣讲活动,重点宣讲了精神、精准扶贫有关政策文件、以及水法律法规、河长制工作等。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察看、民情恳谈等方式,了解结对贫困户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困难诉求等,其次认真填写帮扶责任人入户台账,更换贫困户明白卡,帮扶责任人向贫困户认真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顺利开展。

(三)筹划全面,细化落实。

召开领导班子专题研究村帮扶工作会议共9次,每季度召集村“两委”研究驻村帮扶工作1次,共计4次,做好5户贫困户“一户一策”措施台账,建立健全了水利局驻村帮扶季度及月任务清单;并按要求做好了全年帮扶工作台账;同时要求帮扶责任人每月到帮扶户家中了解情况,宣传政策等工作,并做好入户台账工作。

(四)及时整改存在问题。针对5户贫困户帮扶手册填写和管理不规范,填写存在随意涂改事项较多问题,帮扶责任人重新填写了贫困户帮扶手册。

(五)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促发展。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新疆;扶贫开发;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王磊(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01-04

2005年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工作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中共中央将扶贫标准上调至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指导和要求,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形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十一五”期间,贫困人口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10.2%减少到3.8%,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根据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计算,贫困人口总数上升到超过1亿人,给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难题;从新疆范围来看,2011年全区GDP总值达6474.5亿元,但扶贫对象增至329.77万人。新形势下,根据贫困地区扶贫现状,探讨新疆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无疑对完成跨越式发展和稳定边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贫困地区贫困现状及其成因

(一)新疆贫困地区贫困现状

1.贫困地区分布。新疆贫困地区分布具有典型特点:第一,扶贫总量大。根据2012年国家最新颁布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名单,新疆共有30个贫困县。其中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部级贫困县27个,重点乡(镇)276个,重点村3607个;第二,扶贫对象分布的集中性。总体来看,新疆贫困地区分布主要包括南疆三大地区即和田、喀什、克州,除此还包括北疆偏远牧区,27个部级贫困县中,17个分布在边境地区,21个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边缘;第三,分布区生态条件恶劣。在南疆三地州的19个贫困县中,有的紧靠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的位于帕米尔高原,北疆和东疆有6个部级贫困县呈点状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和哈密地区。

2.贫困程度。主要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新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详见表1。贫困发生率整体趋势为降低,但从基尼系数角度分析,对比世界警戒线0.382,在10年间只有3年低于或与该值持平,直接反映新疆贫困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一直存在并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贫困成因

1.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亚欧大陆的腹地。由于远离海洋和高山环抱,新疆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集中表现为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冬季漫长,春秋短,日照长,温差大。新疆部级贫困县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地区,土地贫瘠,盐碱化程度高,水资源严重短缺,年均降水量仅为10-100mm,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486.76万公顷,并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自然灾害频繁,虫灾、地震、霜冻、冰雹时有发生,给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南疆三地州(和田、喀什、克州)受灾面积分别为37229公顷、411777公顷、214822公顷,贫困人口“丰年越温,灾年反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2.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新疆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中心区域距离远且交通严重不发达地区。据资料表明,新疆27个部级贫困县中,距离首府乌鲁木齐,900—1000公里的有6个,1000—1200公里的有2个,1200—2000公里的有19个。地理上的劣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得多数部级贫困县远离交道干道,交通工具匮乏,运输成本极大,基本处于“三不通”状态;另一方面人口高度分散,聚集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应。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分散使的很难实现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同时距离原材料,市场较远和交通不便利也大大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3.人口构成上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比例,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水平人口比例大。贫困地区的人口构成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民族人口多和超生现象普遍。首先,在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占其总人口数的94.83%,在和田、英吉沙等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98%。在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汉语汉文的严重不普及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问题;其次,贫困地区的超生现象普遍,由于民族政策和当地观念等原因,计划生育落实率较低,超生现象普遍。这就使得一个温饱问题刚刚解决的家庭会由于新增人口再次陷入贫困,而越穷就越生,越生就越穷。这样循环往复,甚至形成了一个“代代穷”的恶性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新疆贫困地区大部分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2009年,27个部级贫困县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调整为37.78%、21.32%、40.90%,这种产业结构的极不合理也是贫困的重要成因之一。过于依赖一产,再加上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27个贫困县很多都是“靠天吃饭”,一遇到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贫困人口比例便会大幅度上升。

5.文化教育水平低。贫困地区的人没钱受教育,没资源受教育,不重视教育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因素。新疆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着教育水平低,辍学率高,劳动生产中科技含量低的情况。2009年,新疆部级贫困县中劳动力仅有40.9%受过教育培训,用于学校及技术培训的费用在当年使用的扶贫资金总额5961.60万元中仅占2.56%,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9年。

二、新疆扶贫开发现状

(一)扶贫政策

“十一五”期间,新疆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区域发展战略,建立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边境扶贫机制,推进就地扶持与异地搬迁结合的山区扶贫攻坚;推进产业化扶贫,全面实施科教扶贫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总体战略方向,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变化变革创新,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新疆扶贫战略体系。

(二)扶贫资金

2001年以来,国家、自治区共投入扶贫资金119亿元。2001-2008年,自治区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种植业11亿元,畜牧业14亿元,林果业5亿元,占扶贫资金总投入的40%,2010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94亿元。在实施“以工代赈”的五年中,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658万元。资金投入比例上,2001年以来,用于到村入户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80%,以工代赈资金达到70%,扶贫贴息贷款达到69%。

(三)产业扶贫

在扶贫资金项目支持下,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一、二、三产业之比由2000年的57:14:29调整为38:31:31。2010年扶贫龙头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总额23.52亿元(含贴息和不贴息贷款),贴息贷款按产业分:种养业项目42个,金额2.72亿元,占总额34.47%;投向农产品加工业项目56个,金额4.72亿元,占总额59.82%;其他项目1个,金额0.45亿元,占5.7%。2012年,全区共有国家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150家,分布在13个地州、县(市),南疆三地州的扶贫龙头企业51家,占34%;8个扶贫工作重点地州有120家,占80%;一半以上龙头企业享受到财政贴息资金。

(四)扶贫地区科教文卫

自2001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科技扶贫资金7200万元,在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119个,在贫困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30个重点县全部实现“两基”目标,教学条件改善,教育质量提高;1323个村新修和扩建了科技文化室,96%的贫困村通广播电视问题得到解决;1220个村新建和改造了卫生室,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已具雏形。

三、新疆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自治区用于扶贫开发的投入总计为70多亿元。单在“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从2004年起要对新疆3606个扶贫重点村进行分阶段扶贫工作中”,资金按每村100万元最低标准计算则需要36亿元,这就形成了巨大的财政缺口,截止2010年底,仍有324个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计划。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要比较稳定的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至少需要投入3000元以上。以2009年为例,该年的各项扶贫资金投入为10.6亿元,贫困人口总数为285万,人均得到的扶贫资金只有371.93元,远远低于3000元标准。而把这些扶贫资金具体落实到直接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则又少的可怜,对人均纯收入贡献不足9%。(见表2)。

(二)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不足

中国政府专项的扶贫资金分为三类: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修田造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和修建乡村道路;贫困贷款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

从扶贫资金的来源来看,中央政府的扶贫资金占到80%以上。从扶贫资金的使用上看,主要用于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其他支出如科技支出比重很小。以2009年为例,该年扶贫资金投入为5961.60万元,而当年用于学校和技术培训的费用仅占其中的2.56%。此外,对于信贷资金投入方面,由于不同项目资金周转不同及自然原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农民贷款进行养殖业的风险,使很多资金不能被有效利用,出现大笔坏账和死账。

(三)产业扶贫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以南疆三地州为例,详见表3。

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疆实行了“特色产业经济”、“龙头企业扶贫”等特色扶贫政策,增强了对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力和对贫困农户转变产业经济方向的辐射力。南疆三地州产业结构比重有了一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与全疆平均水平比较,仍突出表现出一产比例偏高。在很多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靠天吃饭,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二产方面,仍处于劣势,南疆三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产业构建体系,二三产的促成并不顺利。因此,整体来看,产业扶贫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不明显。

(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扶贫体系不完善

直观表现在医疗卫生场所的缺少与医护人员的短缺上与贫困地区医疗卫生需求的巨大差距(见表3);深层次体现在医保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由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覆盖面低,贫困地区人民仍然存在“因病返贫”、“大病致贫”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等其他原因,新疆的一些贫困地区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地区病”,而国家扶植的“大病保险”机制,并不能真正满足当地贫困地区对看病的需要。

(五)贫困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

一方面,学校数量少,学校种类少,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的科技教育需求(见表4);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贫困地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资料显示,2008年,新疆部级贫困县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9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为7.90%,小学文化程度占比例为43.90%,初中文化程度占比例为38.9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仅为9.3%。

四、新疆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审核、执行、监督机制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1.结合具体项目严格审核机制。(1)强化项目管理,建立专项立项考察机制,考核内容包括项目的背景、真实性、可行性、预期投入、预期收益、风险性等。(2)每个项目设定3名主要审核人员,由一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名该项目方面专家和一名项目无关者共同审核。

2.落实干部负责执行机制。(1)在贫困村的领导小组配备上,突出党员带头的先锋作用,同时运用“新老领导结合模式”,即把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和创新性强的新领导编制到一组。(2)在信贷扶贫项目中采取“干部担保制度”,增大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的使用效率,减少信贷扶贫专项资金的风险率,保证到期回收率和下一笔借贷的顺利完成。

3.权力制衡构建监督机制。(1)设立专门的项目监督小组,独立于项目当事方和审批执行者,实施扶贫项目开展工作监督。(2)安排不同的会计专员对扶贫资金的签发、使用记账,并进行定期核对。(3)开放专门的村民意见箱,及时接受群众意见。

(二)加大扶贫资金投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方面,在资金来源上,采用“国家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支持+社会资金补助+可行的投资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扶贫资金。(1)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采取相应的政策鼓励如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来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2)增大福利收益对扶贫资金规模投入。(3)加大基础设施债券融资力度。

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1)设立专项资金制度,细化项目资金投入去向。(2)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缩短“停滞期”。具体要求信贷提供部门对贷款项目按期限、收益率分类,阶段性投入收回资金,保持资金链的连续。(3)扶贫资金公开透明化,定期在公共媒体公布资金使用总量、使用方向及取得成效,并严格存档。(4)增大教育、医疗资金投入:增建学校、医院及卫生所数量,配备必要硬件,同时在教育上针对不同人群开设从“扫盲班”、“基本农业技术普及班”到“专项农业科技培训班”的成人化教育和义务教育双结合培训,医疗上实行卫生人员培训上岗和定期技能培训,增加贫困县、村卫生员配备数量。

(三)因地制宜推进扶贫建设

在产业结构布置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1)一产从小范围入手,实现一乡一品农村特色经济。北疆贫困县可重点发展鲜食葡萄、瓜果业,南疆可重点发展杏、核桃、香梨、石榴、大枣等特色农业;东疆重点发展葡萄、大枣等产业。(2)二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各地区的农牧产品类型,大力发展加工业。如和田玉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毛毯加工厂等。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3)三产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如天然景观、特色矿物等,招商引资,发展服务业。

在医疗体系建设上,建立“地方病”大病医保和“流动卫生站”。针对典型地方病(碘缺乏、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结核病、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布鲁氏菌病、皮肤性病、麻风病、包虫病、黑热病)实施重点监控并按高发区纳入该贫困县医保体系中;对极其偏远的贫困地区设立流动卫生站,由卫生员轮流值班走访。

在科技教育上,针对不同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开展不同程度的教育。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汉语教育,在文盲半文盲聚集区开展扫盲教育,在教育程度低地区重点普及义务教育和成人专项职业教育,在种植业为主地区开展专项农作物种植培训。

参考文献:

[1] 翟源静.新疆部级贫困县贫困成因分析及对策[J].实事求是,2005,(01):49-50.

[2] 刘林、李翠锦.新疆农村贫困程度测度与扶贫资金动态绩效分析[J].西北人口,2012,(03):27-32.

[3] 周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实事求是,2008,(01):44-46.

[4] 刘磊磊、李万明、杨强.新疆边境地区贫困的形成机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63-64.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5篇

整村推进一大步文明和谐大进步

呼和浩特市扶贫办将整村推进列入民生工程。2009年,向自治区争取了31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贫困村,较上年增加7个。并联合财政等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对相关拟实施项目进行了严格评审,共投入整村推进各类扶贫资金4527万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170万元,配套及自筹资金2357万元,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够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主导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托县古城镇南斗林盖村开展挖渠道、建支渠进水闸、节制闸、进地水口闸、建桥等项目。项目建成可新增水浇地面积1560亩,扩大节水灌溉面积3500亩,户均降水费115元,2009年项目区总增产40万公斤玉米,亩增产100公斤,人均增收396元。武川县上秃亥乡三间房村重点解决了人畜饮水及节水灌溉工程,新打深井3眼、铺设输水管道2.8千米,建高位水池1处,并配套了深井泵及输变电线路。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500多元。土左旗沙尔沁乡小阿哥村投入资金1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30万元,已建设砂石道路8公里,蔬菜大棚28座,砼路4公里。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小阿哥村民行路难问题和增收问题。沙尔营区域中心西花营村投入扶贫资金70万元,现已打成333米深人畜饮水钢管水源井一眼,并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人畜饮水水源问题;并打井7眼、建成蔬菜拱棚22座。

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扶贫建新村

2009年,在各旗县区申报的基础上,呼市扶贫办与有关部门共同筛选并向自治区争取了11个产业化扶贫项目,较上年增加了3个。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产业化扶贫项目财政扶贫资金670万元,加上自筹600多万元,项目总额达1220万元。产业重点以肉羊养殖、蔬菜种植、马铃薯、小香米、奶牛、玉米、农家乐旅游为主,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公司+协会+贫困户”的产业化模式,努力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开发,实现贫困农民增产增收。新城区脑包村利用扶贫资金集中改造了40多亩荒地,共建设蔬菜中棚39栋,温室大棚育苗3栋,并且全部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利用中棚种植了豆角、菠菜等蔬菜,取得了较高的收益。每亩收入由过去的300多元增加到了2000多元。随着种植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农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玉泉区西地村今年总投资2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70万元,区政府预算配套20万元,村民自筹122万元)。将村东70年代种植的600余棵老杨树砍伐,平整土地,规划兴修2条农田路,改造4处,新建1处仿古四合院,栽种了123果苗,海棠果苗,李子苗、杏苗、人参果苗2万棵。以后游人到西地村可春季赏花,夏季看果,秋季采摘,全力打造出我市休闲、观光景区第一村。

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在呼市扶贫办的努力下,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新的变化。2009年,自治区共下达劳动力转移培训费230万元。一是市、旗县区两级同步进行。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里举办了一期规模小、专业精、质量高的精品培训班,打造劳动转移精品工程。利用网络平台,通知。主要培训30―45岁人员。参加培训人数60人,每人培训基金4000元,分别由国家、扶贫办、企业及个人几方共同出资。培训后按100%签订就业合同,一家公司包揽全部用工。二是积极探索政企、校企、政企校联合办学“订单”培训,直接就业的培训模式。三是培训基金多元化,在上级部门各方支持下,取得了一些起色。但从宏观上来说,扶贫工作是一场持久之战。资金是急需的必须的也是无偿的。而政府是引导性的,还需要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给予支持。四是由呼市扶贫办、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呼市财政局联合开展的呼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先锋工程”、“雨露计划”资助活动,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转移,是探索呼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途径。形成一整套以“订单培训、考核发证、高水平就业、培训企业内部消化”的模式,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在采访中,呼和浩特市扶贫办主任荣天富总结到:“扶贫部门是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要整合各方面的培训资源帮农民脱贫致富。”

凝聚社会力量 致力“大扶贫”

社会扶贫工作逐步向“大扶贫”格局转变。一是市本级社会扶贫工作继续组织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包扶工作,共有36位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135个单位下派135名扶贫队员,15家医院,27所学校组成两个扶贫工作团包扶武川县、清水河县、土左旗的贫困村。二是落实自治区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金秋助学”扶困助学行动。协调内蒙古老区建设促进会为土左旗、和林县“一村一品”项目投资40万元。三是协调配合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武川县、托县捐助78.4万元用于教育扶贫。中国中化集团为和林县、清水河县共投入300万元用于当地产业扶持。四是筹备成立了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呼和浩特市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专项财政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6篇

一、扶贫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㈠“十五”扶贫基本情况

市是省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地区。2005年,全市年末人口725万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2.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45元,绝对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668元以下)由2000年的37.19万人下降至31.35万人,低收入人口(668元924元之间)由67.39万人下降到56.42万人,五年脱贫16.81万人。

“十五”期间,我市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35448.54万元(含省部分),省财政配套投入2097.1万元,中央信贷资金投入2611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投入29780.8万元,省级配套投入2071万元。中央财政扶贫及省财政配套资金37161.04万元共实施项目5230个,其中投入种植业资金4655.18万元,投入养殖业资金6770.8万元,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资金8495.38万元,人畜饮水投入资金1994.32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8042.0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含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9780.8万元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21658.2万元,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73个,其中县乡村道路建设资金10634万元,小微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321万元,人畜饮水建设资金1457万元,基本农田建设资金2742万元,小流域治理资金98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8122.8万元,计划搬迁20514人/4714户,已完成18195人/4201户的搬迁。社会帮扶和集团帮扶资金4599.24万元(其中大连对口帮扶资金2180万元,项目129个);金融部门投入信贷扶贫资金中小额扶贫到户资金14782万元;这些项目资金的注入和各级各部门及广大贫困群众的努力,使我市14个县、区(市)的贫困乡镇、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产业结构有新的调整。

㈡贫困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市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已经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贫困现象得到缓解。但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面临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全市仍有31.35万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其中仍有近4万失去生存条件的人口需要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二是相当一部分暂时脱离贫困,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低收入人口多,分布区域广,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总数的比例仍然高达9.16%。

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导致我市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重点沿一线分布,主要集中在及、县等县市边远、高寒的区、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插花型”的特征。这些地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倒春寒、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漏严重。除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部分地区属于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到2005年,全市尚有375.07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有176.35万人,水量、用水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有198.72万人。全市现有各类水利工程26869处,其中蓄水工程9431处,引水工程13941处,提水工程3497处。水库、山塘总计7492座,总库容28.92亿m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少,人均保灌面积仅0.39亩。普遍存在水利设施老化,病险水库多。全市89座小㈠型水库,“十五”期间治理12座,还有病险水库25座,占28.09%,361座小㈡型水库中病险水库183座,占50.69%;灌溉渠道普遍渗漏严重,再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工程难以发挥效益。由于灌溉条件差,许多地方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用电水平低。尽管通过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大部分自然村和贫困地区实现通电的目标,但贫困地区的人均用电水平很低,一是农网改造后户表率只有87%,仍有13%的农户不能实现同网同价;二是仍有150个自然村寨不通电,15516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未通广播电视;三是电价、油价持续上升导致农户无力承担不愿使用农机具和生活用电。

交通不便。通过“十五”期间县际公路、通乡公路的建设,全市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的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946公里,公路列养里程占39.86%。但仍有780个村不通公路,加上现有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况差,通达深度不够,相当部分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严重。交通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山地多,中低产田土比例大。全市15~25度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7.8%,25度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4.3%。

3、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文化教育落后。全市初中在校学生40.3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等指标“十五”期间均有大幅度提高,但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类学校教育基本资源配置不均,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差异大,贫困地区学校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专业教师紧缺,巩固“两基”攻坚成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卫生保健水平低。全市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仅为14%,每千人口病床数1.4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覆盖率83%,村级卫生人员7113人,平均每村卫生室人员1.6人;全市重点扶持村中有1911个村无卫生室。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卫生发展不平衡,城市卫生资源过剩与农村卫生资源不足并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亟待完善。1990年以来,综合医院的门诊费用大约上涨了11倍,住院费用上涨约9倍,而同期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仅上涨4.3倍和2.4倍(全国涨幅约为6倍和4倍多)。造成农民小病不医、大病无法治的窘境,因病致贫、因灾返贫已成为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

4、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县乡财政绝大部分属于吃饭财政,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贫困农户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更加无力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再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5、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市有116个扶贫重点乡镇,占全省扶贫开发乡镇总数的12.42%;有2398个扶贫重点村,占全省扶贫重点村总数的17.16%。由于我市地域广,区位差异大,农业人口众多,传统农业面大,人均总量较低,带动贫困地区发展难度较大。

6、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脆弱。贫困地区产业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支柱产业单一,农户增收渠道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

7、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低,大多采用传统种养方式和技术,广种薄收、零星养殖,导致收入低下,生活艰难,无力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恶性循环。

二、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

对当前我市扶贫形势的判断,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取得很大成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进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阶段,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第一,新阶段扶贫投入的边际效应降低,扶贫投入的成本提高了。相对容易解决的一些贫困人群往往先脱贫,现在留下来的贫困人群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方,自身的素质也更低,解决起来的难度更大,投入成本会更高。以坡改梯为例,“九五”期间每亩补助标准150元,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阶段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亩,目前已不能满足需要。又如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人均补助标准5000元,“十五”期间已将有一定技能、文化、劳动力的贫困农户进行搬迁,而剩余的极贫农户既无文化,迁入新居住地适应能力又差,完全没有自筹能力,按照人均5000元的标准是难以搬迁出来的;第二,减贫速度减缓,返贫问题已成为我市巩固温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严重障碍。比如2002年,全市有10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却又有9.15万人返贫,造成当年净越温人口仅0.85万人;第三,目前需要扶持的贫困人口规模还不小,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仍有87.77万人,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任务仍很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市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市来说举足轻重。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长期滞后,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村的小康建设,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的目标是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力完善239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努力实现人均0.5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能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有一项稳定的增收项目;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自然村通电,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努力提高饮水安全水平;基本实现行政村有卫生室;进一步巩固“两基”攻坚成果。

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繁重任务,必须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多种手段,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群策群力,再经过5年的努力,占全市行政村总数51%的2398个贫困村基本摆脱了贫困,就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最困难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就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1、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全力推进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

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今后扶贫开发的“三项重点”工作。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着力在干部帮扶、班子建设、资金整合和典型示范上下功夫,确保社会扶贫、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扶贫等资金项目,优先向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倾斜,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使培训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基础产业相配套。结合“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丰富“四在农家”内涵,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更多的农户受益。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力的促进手段,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找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结合点,构建文明和谐的新。

2、继续开展“集团帮扶”,实现贫困乡镇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市委政府分别对县桃源乡、县蕉坝乡、石朝乡、县双龙乡、县碧丰乡、班竹乡、湄潭县西河乡、县松林镇等进行“集团帮扶”,由乡镇提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各部门安排项目资金,市委政府定期督查,使这些乡镇在短时间内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文化、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落后状况有所改观,效果十分明显。

“十一五”期间开展“集团帮扶”工作应注重与规划的衔接,一是与所在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发展的产业和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二是要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申报项目纳入了专项规划,通过“集团帮扶”可以确定在规划期内先行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加强项目库的建设,把贫困乡镇需争取国家资金进行建设的重点项目,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配合,按照项目库建设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纳入该行业项目库。逐步把贫困乡镇是否编制好发展规划、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是否能带领干部群众实施好项目作为确定“集团帮扶”对象的先决条件,针对那些既不是一类乡镇,但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因各种原因长期发展滞后的乡镇,有序纳入“集团帮扶”对象,使他们通过“集团帮扶”实现跨越式发展。

3、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部开发进程,把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国家即使加大扶持力度也不易脱贫的贫困农户进行易地安置,把他们搬迁到通水、电、路、广播电视,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居住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使这部分群众能尽快脱贫致富。

“十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共搬迁4201户/18195人,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重点放在四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规划搬迁3325户/13300人,其中重点县3125户/12500人,占94%,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创造条件。

4、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石漠化与贫困问题密不可分,由于人地矛盾突出,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丧失,形成了“土地石漠化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愈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关系。全市除赤水市外(无石漠化)的13个县、区(市)已完成《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及《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并通过省组织专家审查,各县、区(市)完成规划审批工作。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以省为重点的西南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将会启动。规划投资64.6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9.65亿元,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5、实施“六个一百万工程”,带动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或较长时期实施“六个一百万工程”,即:种植100万亩商品辣椒,100万亩商品蔬菜,新造100万亩竹林,种植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茶园,建设100万口沼气池。以“六个一百万工程”为载体,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进程。实施“六个一百万工程”一是可进一步做大农业农村经济总量,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促进生态建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三是带动农业农村相关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脱贫进程。

“六个一百万工程”共需建设资金80亿元左右,采取争取上级投入、市县财政投入引导,农民自筹为主的方式。项目区域涉及全市14个县、区(市),全部项目建成后,通过加工转化,可实现农业综合产值近100亿元,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左右。

6、加大地方财政对扶贫项目的投入和配套

政府不应仅负责城市,工作重心要向农村延伸,建立起城乡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城乡统筹的合力。“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市级财政每年投入的扶贫资金为数很少。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为例,“十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8122.8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588.8万元,市财政配套30万元,仅占国家专项资金的3.69‰。省财政每年专项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配套资金为1200万元,2005年在国家没有安排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情况下仍然保留,为争取今年国家重新安排省继续试点起到决定性作用。

“十一五”期间应建立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在保证财政资金向农村大规模倾斜的同时,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为争取国家、省的扶贫项目和资金创造条件。

四、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建议

㈠加大宣传力度,努力造就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氛围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国顺利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迈入新世纪后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单纯的工作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创造工作开展的良好条件。全社会都有扶贫济困和帮扶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扶贫开发工作,使扶贫开发工作涉及到的各行各业能够主动为其开“绿灯”,收费项目不收费或少收费,把有限的扶贫资金都用在项目建设上。

㈡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

当前,全国各地、各行业都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广泛开展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要使全市80%的农户受益的新农村建设,尽管与扶贫开发工作不尽相同,但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应该可以找到结合点,通过充分的调研后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用以指导具体的操作。扶贫资金渠道众多,如果作为单一的项目,其发挥的效益也是单方面的,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结合点,将各类项目有机组合,能发挥出整体和综合效益,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㈢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涉及范围广、建设内容多。为此,在国家扶贫开发资金补助有限的情况下,一是要管好、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省级配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促进规划项目实施和完成;二是要充分调动有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多部门匹配,地方和群众自筹和积极参加投工投劳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发挥整体效益。对重点工程,要发挥扶贫资金的聚集效应,将各类资金捆绑使用,突出综合措施、综合手段的运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㈣强化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范扶贫开发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把好质量关。对扶贫开发项目,要积极引入项目建设的竞争机制,改变过去参照基本建设程序为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使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建设、竣工验收等逐步走上正轨。强化质量监督工作,坚持按技术标准设计组织施工,杜绝偷工减料现象和豆腐渣工程,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是严格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的要求,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用在工程上。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7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提升“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成果,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全县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冬季攻势”,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冬季攻势是今年“四季攻势”最后一战,是脱贫攻坚期关键一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之战。全县上下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在全会讲话中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准确把握形势,保持攻坚态势,坚持精准发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切实抓好补差补缺,全面提升脱贫成色,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重点工作

1.学深悟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近期,多次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意志。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坚持以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跟进学、反复学,在常学常思中做到细照笃行、知行合一。要切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穿于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不断推动我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责任单位:县直各单位、各乡镇)

2.抓好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照《中共颍上县委、颍上县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颍上县委、颍上县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颍上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全面盘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贫困残疾人脱贫、扶贫扶志“十大工程”以及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网络扶贫、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六大行动”的落实情况及成效,全面梳理盘点、全面查缺补漏、全面巩固提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责任单位:县直各单位、各乡镇)

3.抓好遍访贫困对象活动推深做实。将遍访贫困对象活动作为拉近干群关系、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县乡村三级遍访责任人要对照前期遍访发现问题,采取“四不两直”“蹲点调研”等方式进村入户走访,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和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作为重点,确保11月底前完成各项问题整改落地见效。切实落实帮扶责任,转变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扶志扶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责任单位:县直各单位、各乡镇)

4.抓好“三保障”持续巩固。强化动态排查监测,常态化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核查,进一步查缺补漏,确保实现“动态清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排查,加强对供水企业运行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11月底前水质水量全部达标。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消除成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开展“义务教育有保障”大排查,强化预警机制,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扎实做好社保兜底扶贫工作,严格标准和规范工作流程,全面开展检视核验,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兜底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委、县医保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各乡镇)

5.抓好各类问题动态清零。坚持将各类问题整改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解决。巩固提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抓好国家脱贫攻坚督查、省脱贫攻坚督查、省督查暗访等反馈问题整改,提升整改质量,确保11月底前动态清零。

(责任单位:县直各单位、各乡镇)

6.抓好贫困户精准退出工作。结合2020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大排查大规范,对信息系统中标注为“脱贫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进行核实,识别不准的予以清退。识别“脱贫不稳定户”并进行标注,对贫困户分户子女信息进行采集录入和统一管理。

(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7.抓好产业扶贫提质增效。推深做实“四带一自”、“三有一网”等产业扶贫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贫主体,完善带贫减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冬季作物田间管理。切实发挥村“两委”、帮扶责任人、产业发展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一线帮扶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持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强化金融对产业扶贫支撑保障,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强化服务指导,做好跟踪监测。积极推广“深贫保”等保险扶贫产品,增强抗风险能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文化旅游提升示范项目,持续补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短板。认真抓好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和光伏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统筹抓好电商扶贫、林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各项工作,促进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粮食局、县文旅体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8.抓好就业扶贫稳岗拓岗。在完成“一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目标任务基础上,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开展与劳务输入地再对接、就业信息再摸排、持续跟踪再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稳在企业。结合冬季水利兴修、基本农田建设等,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为返乡回流等未就业贫困劳动力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科学设置、规范管理扶贫公益性岗位,实现因人设岗、人岗相宜,严防岗位虚设和变相发钱等现象。提前谋划2021年就业扶贫工作,充分利用元旦、春节期间贫困劳动力集中返乡时机,结合“接您回家”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相关工作,做到就业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就业信息早收集早、技能培训早计划早实施、就业人员早组织早输出。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9.抓好消费扶贫常态长效。加快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和扶贫产品销售,持续开展扶贫产品认定管理,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八进”行动,继续开展好交通领域消费扶贫、电商直播带货、定点帮销等消费扶贫特色活动,严防扶贫产品滞销,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粮食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监局、县文旅体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委、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财政局、县工商联、县行管中心、县供销社、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经信局、县融媒体中心、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10.持续巩固疫情灾情应对成效。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持续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因疫致贫返贫。加快修复道路、水利、农业生产等基础设施,持续抓好产业扶贫、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消费扶贫等工作,全力巩固“十个进一步”、“四启动一建设”等工作成效。扎实推进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对因灾受损贫困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努力将灾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坚决防范因灾致贫返贫。

(责任单位:县卫健委、县财政局、县应急局、县水利局、县扶贫开发局、半岗镇、关屯乡、润河镇、南照镇、王岗镇、赛涧回族乡、垂岗乡)

11.持续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把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作为后续扶持最为紧迫的任务,千方百计组织好搬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快发展产业园区扩大就地就业容量,大力开发护水、护路、护林等公益性岗位,确保外出务工的能稳岗就业,留在当地的有就业门路。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产业,对符合发展产业的,及时安排发展“短平快”的扶贫项目。加快改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充实安置区教育、医疗等人员力量,积极推进搬迁群众在迁入地落户,健全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上学、就医、社会保障、心理疏导等服务水平。加强安置区物业管理,强化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着力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委、八里河镇、黄桥镇、半岗镇、夏桥镇)

12.持续巩固“双基”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因灾损毁基础设施重建和修复,确保11月底前全部解决。持续巩固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不断提升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引导群众改变生活陋习,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谋划2021年“双基”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双基”服务建设水平。

(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交运局、县供电公司、县经信局、各乡镇)

13.持续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加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11月底前,确保今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全部完工,全面完成2020年项目建设。加快已完工项目验收审计工作,验收后及时移交。开展扶贫项目实施、扶贫资金拨付自查,完成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各项工作。积极谋划2021年项目,调整完善2021年度扶贫项目库,着力提高产业类项目占比,11月底前完成2021年度扶贫项目计划编制工作。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扶贫资产确权移交、运营管护、收益分配、清查处置等工作,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台账,促进扶贫项目资产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14.持续提升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持续做好定点帮扶,严格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切实抓好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强化驻村工作落实,认真谋划推进全县第七批、第八批选派干部轮换工作。严格按照县域结对帮扶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等方面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探索开展更深层次的联动合作和互援互助。持续巩固社会扶贫日活动成果,积极推进扶贫日认领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开发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各乡镇)

15.持续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对扶贫对象做到“应退尽退、应纳尽纳”,对监测对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突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特别是因灾因病支出骤增户和收入骤减户,强化风险防范,继续实施“一户一案”,落实“双包保”制度,做到第一时间排查发现、第一时间跟踪帮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对照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要求,严把时间节点,逐村再排查、逐户再核验、逐人再审示、逐项再提升,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16.持续巩固提升数据质量。按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原则,紧盯脱贫攻坚普查和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实地核查中发现问题,结合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及时在系统中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持续把好源头关,压实数据采集和录入责任,定期排查信息变化情况,做到信息采集录入准确、数据更新完善及时。常态化开展数据清洗,建立定期核查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持续提升数据质量。

(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17.持续做好基层档案管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精准客观的反映扶贫对象“如何进、如何帮、如何退、如何管”全过程,以及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重视对精准扶贫文件材料的收集,严格规范整理,统一制作目录,确保各类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严格按照精准扶贫资料归类整理和档案规范管理的要求,开展专题档案规范业务培训,不断强化扶贫业务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18.扎实抓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全面盘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全方位梳理脱贫攻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标志性变化、趋势性变化、主要指标和重要数据、典型案例等,形成全县及各乡镇各部门脱贫攻坚总结。加强脱贫攻坚宣传,系统学习宣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各类宣讲活动。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发挥示范引领激励作用。加强涉贫舆情监测、研判,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19.扎实用好脱贫攻坚普查成果。注重搜集脱贫攻坚典型做法,总结普查反映出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对照国家、省反馈的数据分析情况,做好后续改进提升和优化改善。严格做好普查数据安全管理,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普查成果,做好普查宣传。

(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颍上调查队、各乡镇)

20.扎实推进志智双扶。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贫困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和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进一步调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典型示范,开展“最美脱贫户”等评选活动,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提高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推广“农民夜校”“爱心超市”“孝道扶贫”“四会一约”等经验模式,着力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加快实现从消除收入贫困向消除能力贫困转变。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开发局、各乡镇)

21.扎实做好有效衔接。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思路,调整优化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科学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聚焦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积极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驻村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持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各级书记抓扶贫、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持续压紧压实责任。

(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县委组织部、各乡镇)

三、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冬季攻势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逐条逐项认真梳理盘点,细化工作举措,量化时间节点,强力推动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近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以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真正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扛稳、扛牢。

(二)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围绕国家及省考核评估有关要求,突出目标任务完成、克服疫情灾情影响、脱贫退出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各类问题整改、攻坚作风建设等重点内容,全面开展查缺补漏,确保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特别是牵头负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及“十大工程”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抓好牵头或承担任务落实。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第8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我县经济工作精神,开拓思路推动扶贫工作

我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全体扶贫干部通过学习结合本职工作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决心联系实际,开拓思路,以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己任,以发展项目为抓手,以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向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向下进村入户办实事,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扶贫移民搬迁,着力改变贫困人口生活条件

20xx年,我县移民搬迁任务涉及3个乡镇、3个行政村、288户、1000口人。其中郭道镇阎家庄村整体搬迁680人,与我县重点工程永和水库修建同步进行,目前选址,土地都已落实,移民工程“三通一平”工作也已完成,移民房屋修建随工程进度推进。中峪村和李家庄村320人的建房工程正在规划实施阶段,年内主体工程可全部完工。

三、科技培训,为贫困农户集聚发展的正能量

为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种养特色品牌,促进贫困农户有效增收,达到扶贫扶智、科技脱贫的目标。新春伊始,县农业、扶贫部门组织举办了全县农村经营人才培训会。来自我县14个乡镇的450多名种养能手,产业带头人,贫困农户参加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种植、养殖现代技术和农村实用法律法规以及新阶段的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