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4 02:34:18

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第1篇

在2011年的“3·12”植树节,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为了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爱护绿化、美化环境、重视环保的意识,开展了让孩子们亲手在校园里种一棵树的活动。我就在前一天下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让家里有小树苗的小朋友带一棵小树苗来,准备第二天的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我发现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小树、小草、小花,这些小树苗堆放在活动室的一角,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显得非常兴奋,一直围绕着这堆树苗、花草“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孩子说:“我家还有许多小树苗呢。”有的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到奶奶家挖了一棵小树。”有的说:“这棵小树苗是我和妈妈到市场上买来的”。……

听着孩子们讨论得那么起劲,我情不自禁地也和孩子们一样兴奋起来,觉得这个活动真不错,既能让孩子们提高对植树节的认识,还能让孩子们亲手体验一下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忽然,想想同学悄悄对我说:“李老师,你知道吗,佳佳的小树苗是偷来的。”我一惊,忙问:“你怎么知道的,可不能乱说的。”“是她自己来告诉我的,说和爸爸昨晚在公园里挖了一棵小树苗来。”

我听了心里一愣,如果真是家长带着孩子到公园里挖来的,那这个行为算不算偷窃呢?如果为了幼儿园而挖树,对幼儿园有没有负面影响?对孩子有没有负面影响?这个活动还有意义吗?我赶紧叫来佳佳小朋友,问她:“佳佳,今天你带来的小树苗真漂亮,是哪儿来的?”佳佳咧着嘴笑了,大声告诉我:“是我和爸爸昨晚在江滨公园挖来的,那儿还有很多小树苗呢!”看着孩子得意的神情,我心里真生气,觉得我们平时教育得再好,也不及家长的一个误导行为。做幼儿教师真的很无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父母绘上什么颜色,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是什么颜色。我真想狠狠地批评孩子,但一看孩子无辜的眼神,我于心不忍。我又想立刻打电话给佳佳的家长,但不知该怎么样开口,是批评?还是教育?作为家长也许会觉得我这个老师多管闲事呢。如果带上孩子们去公园把这棵小树重新种上,但万一路上遇到麻烦、遇到不安全怎么办?也想立刻给家长打电话,让他把这小树苗带回去。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双眼,我慢慢地冷静了下来,虽然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天职,但对家长不恰当的做法,幼师也可以给家长提出较为妥然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意见。

活动课的时候,小朋友们围在小花坛的四周,和老师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种着树,有的挖坑,有的放树苗,有的填土,有的浇水。虽然许多孩子的手上脸上都弄脏了,衣服裤子也都弄脏了,但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一直回响在花坛周围。我们种好了一排排的小树后,还有许多小树苗剩余下来。我看着剩下的小树苗,灵机一动,能不能挑几棵小树,让佳佳小朋友带回家,让他和他爸爸一起种将树苗回到公园去?

于是我对全班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植树节,大家都知道了植树节的日子,也懂得了什么叫植树节,还体会了种树的乐趣。但公园里的小树们肯定不开心,因为它们失去了一个小伙伴,我们让佳佳和他爸爸把这棵小树送回去好吗?再让他多带几个小伙伴回去,让公园里的小树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快快长大,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给家长写了一张纸条:“佳佳爸爸,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孩子们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植树节,但我们班还剩下许多小树苗没种完,请你将这些小树种到江滨公园去好吗?一是能为植树节做一件好事,二是能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第二天,我没有去问这件事的结果。但我相信,作为家长,他应该会认识到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也相信,他以后一定能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二、案例反思:

“种树风波”是一件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事例,与此相类似的情况,我们一些老师可能也会遇到。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作为老师如何面对家长、面对孩子、面对事件,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父母绘上什么颜色,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是什么颜色。”事实上许多家长可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遇到具体情况时又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长期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时时注意做孩子的表率,做孩子的榜样,那么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能走得正、走得直,反之就不然。

教育叙事案例第2篇

2012年5月,南京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再次重新修订《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对评审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列出了“教科研”工作要求。达不到“教科研”工作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无缘职称评审。其实,评优、评先进、评学科带头人等都与“教科研”密切相关。“教科研”已与一线教师的职业发展紧紧相连,直接关系一线教师的切身利益。

一、“教科研”的内涵

“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本文中的“教科研”,专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所以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解答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据此,“个人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便成为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当今,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矛盾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为此,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科研”工作要求,其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理念,学会思考,创新方法,提升质量。同时,教育行政的推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驱力。归根结底,“教科研”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科研”变得玄虚

然而,面对“教科研”,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正确认识,缺少实践勇气。于是,“教科研”便成为一线教师的额外任务和沉重负担,整天疲于应对。闲聊时,许多一线教师能说出内心所想,表达个人观点,但一提到写论文、做课题、搞调查,许多一线教师茫然了。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至少有三点质疑:一是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二是质疑自己方法的妥帖性,三是质疑自己语言的流畅性。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不仅找不到写论文的素材,更缺乏积极的自我构思;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自己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对“教科研”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一线教师不会写论文,害怕写论文,不想写论文;一线教师不会做研究,害怕做研究,不想做研究。于是,“教科研”变得玄虚起来。

三、让“教科研”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如何充分激发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内驱力?如何让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论文,变成课题?关键在于:让“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教学实践,让“教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让“教科研”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让“教科研”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器。

“教科研”应是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这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市教科所”)的一贯主张。自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就致力于“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从“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创,到“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与倡导。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市教科所促进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寻找问题;二是引导一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构思,在写论文、做课题时不仅有话可说,更有理有力地阐述,充满自信地表达。

四、“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和探索,南京市教科所已形成了以“个人课题”研究为主体,以“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两翼的教师“教科研”发展战略,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走近一线教师,实现“教科研”的落地生根。

1.“个人课题”研究:倡导一线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部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研究,往往与一线教师的研究旨趣、研究需求、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以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所谓的研究中,经常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为此,南京市教科所经过探索,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种立足现实、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方式――“个人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种自己的田,结自己的果”。

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概念。“个人课题”研究,即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旨在倡导一线教师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作文教学问题”“课堂导入问题”“班后段教育问题”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2005年,南京市教科所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对“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2006年,“个人课题”研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经历了培训、申报、评审立项三个环节,重点是摸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在“个人课题”研究首次尝试时,全市共有2 200余名一线教师申报项目,其中1 625项被批准立项。

2007年,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指导方略。与2006年相比,申报项目成倍增长,达到4 200余项,全市有1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2 200项批准立项,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建立“个人课题”研究的三个层级,即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申报时,采用“自下而上,逐级立项”的方式。与2007年相比,申报项目超过10 000项,全市有2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009年至2010年,第四期和第五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匿名评审。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2011年,第六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此外,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2012年,100个重点“个人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并展开研究。此外,第四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近九年的探索,一路走来,一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情有独钟,热情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课题”研究符合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课题”研究的选题强调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为指向;二是“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从学院风格转向具体实践,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简约,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五步研究法”,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2.“教育案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描绘身边的个案

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整日和学生们打交道。从课堂里的对话到课堂外的交流再到社区中的互助服务等,可见教师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行走在一个个教育情境里,而“教科研”就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件和真真切切的情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于是,在2008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推出了“教育案例”研究,倡导教师把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南京市教科所对“教育案例”研究进行规划,从“教育案例的内涵”到“教育案例的特点”再到“教育案例的体例”,为一线教师清晰地呈现了“教育案例”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教育案例”研究,即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可见,“教育案例”研究包括四个关键点:一是要有“实例”,二是“实例”要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三是要有对“实例”的感性叙述,四是要有对“实例”的理性分析。总之,“教育案例”研究的倡导,使一线教师对身边的典型个案善于发现,精于描绘,勤于反思,乐于研究,让一线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教科研”就在身边。

“教育案例”研究的推出,为一线教师找到了进行反思的有效路径。从2008年至今,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理念、写作规范、研究路径已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参加“教育案例”研究评比的一线教师逐年增加。

3.“教育叙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2009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即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旨在呈现具体、真切、生动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表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另外,“教育叙事”研究有四方面需要强调:一是强调题材的鲜活有趣,二是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三是强调主题的鲜明深刻,四是强调语言的亲切感人。

“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其根本在于:倡导教师关注、记录和体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倡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反思和研究路径,促进一线教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行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追求功利”的困扰,拉近一线教师与“教科研”的距离,让更多一线教师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科研”,从而逐渐找到研究的感觉,体验研究的快乐。

在南京,“个人课题”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创新举措,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实际,鼓励一线教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打破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坚冰,改变一线教师对“教科研”的看法,点燃一线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热情。

教育叙事案例第3篇

一、何谓体育教学案例

体育教学案例就是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事件,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再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进而揭示其所呈现的现象价值和所蕴含的规律。

二、体育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

1、意外式教学案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发生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事件和问题进行研究的案例。其特点是问题集中、矛盾突出,故事虽然不复杂,但能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启示。

2、主题式教学案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个环节,按照作者的需要说明某一个主题,表达某一个思想,体现某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的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3、综合式教学案例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的典型实例,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引发的思考,从多维度以理论剖析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主线,对学生突出表现和教师教学机智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

三、体育教学案例的要素

一类是对典型事例、教学片断或某个环节的简单叙述、反思和评析。这类案例的要素一般包括标题、背景、故事描述、分析与反思。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另一类是将某个问题置于特定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中进行研究,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进行描述。这类案例的要素一般是由标题、案例的背景、问题的提出、案例描述、案例的反思与评析、得出的结论等几个程式化的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篇幅较长,事例较多,过程复杂,文章更趋向于理论研究。

四、体育教学案例与一般教学文体形式的区别

1、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教学叙事是指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它重在叙述,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还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而教学案例是就教学中存在的某个事件进行简单回顾或描述,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最后还要认真反思,总结揭示其规律。

2、与教学论文的区别

教学论文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总结,并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案例是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是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描述来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广义地讲教学案例也是教学论文,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论文都是教学案例。

3、与教学设计(教案)的区别

教育叙事案例第4篇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教育叙事按内容分类

    1、教育叙事;

    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

    3、生活叙事。

    ■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及示例

    1、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例1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撰写教学日志。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第三,研究教学案例。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侯老师说:“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这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但并不完善,还可以在想方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更了。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的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的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其次是校委会成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同学我一定为你保密,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是你逼我的!”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我记得曾对索亮说:“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的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一遍遍地听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考试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例2 玩中学的艺术

    荆州沙市区红星路小学 罗 晔

    刚入小学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好奇、好动是他们的一个特点。课堂上,哪怕有那么一丁点令他们好奇的事,便会控制不住情绪,嘻嘻哈哈、七嘴八舌,使课堂难以安静。尤其是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需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秩序往往更难调控。对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采用强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斥责,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这时教师运用教学的机制,采用随机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滚动乐园》课时,我请小朋友每人带一个水果来上课。带水果进课堂,这是头一回,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他们捏捏摸摸,说说笑笑,一时很难平静下来。我招呼了几声,但收效甚微。我脑筋一转,高高举起手中的水果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高兴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高兴!”“那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跟我学’的游戏好不好?”我高举水果挥动着,小朋友友们也学着我的样子做。“咦!”我一声高兴的叫喊,然后把水果放在桌上,故意做出十分惊奇的样子,目光紧紧地盯着水果。学生的声音嘎然而止,他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水果,课堂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带水果,已经很新奇了,加上大家都带了不同的水果,自然兴奋不已,不能平静。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放下手中的水果,效果不一定好。要是教师因势利导,用请你“跟我学”这个小游戏,会较好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学的目标上。学生在效仿老师动作地同时,课堂也马上安静下来。这种随机的诱导方式,既顺应了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释放了学生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来。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既要按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组织教学。也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反映。既要有教学方法地多样性,也要有教学方法地灵活性。用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叙事案例第5篇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的含义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事例。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和分析数学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和思想情感。

二、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数学教学的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师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2)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要能够把数学教师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的描述,也不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

(3)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4)数学教学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数学教和学的特性,提示出人物内心的数学思维活动,如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5)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例发生的教育背景。

三、小学数学教师做案例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遇到学习数学特别困难的学生;遇到学习数学特别优秀的学生;遇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数学内容时,全班的错误率特别高;遇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数学内容时,多数学生特别感兴趣;遇到某个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并不好(或特别好或无明显的感觉)。数学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数学教学案例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做案例的意义:

(1)案例写作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

教育叙事案例第6篇

关键词:教育叙事;小学品德课;价值

一、应用研究教育叙事的含义

教育叙事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就是向学生们讲解与教育有关的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通过文学领域演变而来的,它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深刻内涵。但是教育叙事并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表达一种现象和问题。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活中的教学经验逐步地渗透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改进教学模式,引起教学反思,这样既对学生有利,也对教师有利。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的内容

1.生活内容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平时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微小之处,使课堂能够回归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等。比如,在《按时上学》这一课的内容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抛出问题:“大家每天按时上学了吗”“我们为什么要按时上学”“按时上学有必要吗”“如何克服按时上学遇到的困难”等,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上学的重要性,学生在上课之前还会进行反思,了解教学的目的。其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重点内容,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冲突、矛盾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讲授,还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将学生的思想引到生活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乡土生活

乡土生活也是一项基本的教育内容,很多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人才辈出,当地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加大乡土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拓展,向学生进行具体的知识教育和思想的渗透。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不但符合目前的教学改革,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可以激发学生与老师的共鸣,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3.时政叙事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时事政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经常阅读政治方面的书,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有所了解,教师也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的价值

1.增加课堂活力,促进教学创新

教育叙事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不仅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讲述,还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它可以将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连接起来。教育叙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知识,方式与方法十分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叙事教育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能够通过提问等方式来构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2.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给人以很难亲近的感觉,因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在下面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教育叙事模式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将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育叙事的时候通常会用亲切的语气来讲解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感受来制订教学计划。也可以说,如果教师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方法运用合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

教育叙事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师都要记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教学地位变得十分被动,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不到发挥和尊重,学生的需求也会被忽视,个性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引入教育叙事,能够大大改善这种局面,因为在教育叙事的课程体系要求之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多样化的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化的个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而不能一味地否定自己,这样学生在学习上才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王洪玲.对“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概念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郭晓红,关海霞,徐洪政.案例教学法本质内涵及特征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教育叙事案例第7篇

【关键词】5.12震区 教育叙事博客 教育技术能力 发展

1 问题缘起

1.1 “5.12震区”震后信息化建设

目前,震区灾后重建的学校陆续搬进了重建的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考察了北川、绵阳、理县、汶川、茂县等地学校,无论搬到新校舍与否,基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特别是震后,每个学校除了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还有计算机网络机房,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幕。有的学校如遵道学校所有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有的学校部分教室配有电子白板,而且都加入了当地建设的教育城域网。此外,教师备课资源更加丰富,中央电教馆、浙江大学资源网、农远工程网、本地教育城域网等均已开通,电子白板自身也带有一些备课资源可以使用。

但是,学校硬件升级后,目前在设备售后期内有商家技术人员予以技术支持,但过了这个阶段,后期设备维护如何进行?震后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用有的教师话“信息化水平发展提高了20年”,面对如此突变,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应对?

1.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无论是震前还是震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一直在开展。震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校外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据我们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教师评职称参考依据之一,就是以达到一定水平发相应证书,持有合格证书后方能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审。同时,无论校外、校本培训,都是免费的,有的校外培训还给被培训的教师发一定的补贴(如20元/次/人),激励教师参加培训。

但是,从目前培训的方式和效果来看,(1)考察发现,多所学校主讲教师反映,学科教师中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突破?(2)培训都是集体或派员参加,集体参加存在学科不一、技术水平不一的问题(有的老师培训内容早已掌握,有的怎么教也学不懂)没有考虑教师已有知识水平,派员参加的、同时愿意参加的更多是已经掌握了的老师,培训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分层培训抑或分学科培训?(3)技术与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技术掌握了,观念得跟上,要有用的意识、具备用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同时到底是根据设计来使用媒体还是用媒体来设计,很多老师存在一些不适当的运用,与观念上的认识还是有关,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以上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发生巨变后,教师的相应能力该如何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条件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是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2 基于博客平台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1 教育叙事与博客

教育叙事通常以研究者讲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等形式来述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 并通过生活( 如教与学) 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种源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教师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并从日常教育工作中发现出教育意义,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了其专业化发展。博客是是继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权威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叫教育实践生活点滴记录在博客上进行分享、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提升自己。

教育叙事与教育博客相结合即是将教师教育学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数字化的交流环境构建一个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与群体进行交流的平台,二者融为一体,将为羌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2.2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2.1 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无法坚持下去,需要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可以通过优秀教育叙事与博客结合的案例展现,激发教师兴趣、动机,让教师主动利用这种新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外部可以对震区一些优秀教师代表建立的教育叙事博客挖掘,并组织进行评比和奖励,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组成的“意识与态度”部分能力培养和提高极为有益。因为震区很多老师培训效果不理想,与其对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特别是40岁以上教师,考察发现,很多老教师不原意接受新事物,应用新技术的意识非常差,教育叙事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触动老教师们接受和应用新技术。

2.2.2 指导领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博客兴起及教育叙事的出现,对于羌族地区教师而言,都会经历一个尝试、接受或放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资源的提供及相关支持。这就要求专家从教育叙事研究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对优秀教育叙事案例进行剖析。降低羌族地区教师特别是年龄大教师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抗拒程度,维持运用教师叙事博客进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兴趣及动机。

2.2.3 构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要鼓励大家相互分享、交流与反馈,可以构建羌族地区教师学习共同体。“5.12震区 ”学校重建后,信息化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组成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包括了大量设备的使用和技术应用,新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的曾出不穷,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羌族地区新设备出现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通过教育叙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志河,孟瑞娟.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4).

[2]张仙,黎加厚.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教育叙事案例第8篇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为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学教学中,尤其是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等应用新闻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更为普遍。

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法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一些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且仅限在少数高校,在大学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很少被提及,实际案例教学活动也是少之又少。

案例教学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实践中,以案例为手段的学科选择上,新闻事件是与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所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进行媒介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是切实可行的。

媒介素养是指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在具备读写能力的同时,所掌握的认知、解读各种传媒信息的能力。处在目前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应用素质。目前,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将此项教育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在我国,尽管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发展比较迅速,但到目前为止,媒介素养课程才刚刚起步。然而目前的网络时代,媒体环境日趋复杂,大量信息充斥视听,大众对于信息的分辨能力有待提高,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亟待加强。

与高校新闻传播课程发展相比,在最近几年各省市的教改活动中,新闻通讯作品开始大量进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在现行广东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中,就新增加了新闻单元。其中包括邓小平南巡、“神五”事件、袁隆平人物报道等多篇近年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②教育专家解释:课本中新增新闻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习新闻作品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是媒介素养的前置条件。作为新闻素养培养的一种延续,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新闻传播意义的多样性,在大学开设的媒介素养课上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提高高校学生新闻素养则显得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为目前案例教学法并没有成型的教材,所以高校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新闻单元集中教学的方式,将案例教学法植入媒介教育中,以此构建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案例理论案例,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行性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现实新闻案例描述,对理论的提炼,同时再次回到新闻业务操作的层面,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的选取:贴近性和时效性

尽管现行的语文课本有意突出了一些新闻案例,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看,有针对性地选取恰当的案例才更加符合媒介教育的实际。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活跃,所以在案例选取中要注意“紧扣学生所面对的新形势、所处的新环境和所关注的具有普遍性的新问题进行选择”。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设计,引导同学们从媒体记者角度考虑,应该报道哪些相关事件。同学们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奥运强调环保,那么就从场馆设施等环保角度取材;有的同学认为奥运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展示,就从中国印、福娃和祥云火炬入手取材……然后,教师再找出媒体的相关报道,对新闻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整个认知过程变成了一个群体中的个体相互讨论、辩论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知过程中认知个体从量到质的变化”。③再如2007年初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杭州小学生用压岁钱炒股票”的新闻事件,在对用压岁钱炒股是否合适的案例讨论中,学生们对该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立场会产生很大差异。这一案例选取的最大价值在于: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讨论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参与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找出一些存在不同媒体立场的新闻事件,如2006年5月的“潼关事件”。陕西和河南媒体立场完全不同,同一新闻事件也就有了不同的视角。这样的新闻事件有利于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完整解读,培养他们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通过不同类型案例的选取,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能力,增加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

案例的叙述:主体意识和迁移意识

从文本的角度考虑,案例的叙述是一个符号传播的过程。实践证明,越是符号内容丰富的文本,越是能够引起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教师在案例叙述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叙述方式,以课件、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为素材,加上悬念或推理的讲述风格,就能够收到积极、热烈的反应。例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条专题新闻案例中,烟台市芝罘区一位居民被毒蛇咬伤后,需要注射一种特殊血清,然而烟台本地乃至于山东省都没有这种血清,伤者只有六个小时的生存时间,于是伤者能否获救就成了学生心中的第一个悬念。接下来叙述中,伤者获知上海一所医院存有这种血清,根据医疗条件对比,伤者准备到上海就医,但当天飞往上海的飞机要等到六个小时以后,伤者此时却只有不到五个时的时间。此时,伤者的生命安危等一系列悬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若在这时,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处在当事人身边,你将怎样帮助伤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案例叙述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会主动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伤者在被蛇咬5小时后得救了,是飞机及时把他送到了上海。学生会觉得奇怪:不是没有飞往上海的飞机吗?这样通过推理叙述的方式,完整再现新闻事件的经过,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在教师提供案例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归纳类似的新闻案例,通过同类案例的迁移作用,使学生在理论层面形成一种抽象的概括。受到教师案例的启发,学生们就会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媒体,寻找类似的新闻事件。如山东一地农村小孩子掉在井里,消防官兵及时施救,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有的学生总结出这一类新闻事件最佳传播方式:即影像记录的电视载体传播。在对事件的审读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新闻事件中,应该突出对孩子亲人的描述,这样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媒体定位。在对一组新闻事件的迁移教学活动中,同学们经过概括、分解,对新闻事件本身有了全面的认识。

案例教学的评价:实践性和开放性

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在具体的分析中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有着真实背景和感受的知识。④案例的讲述为学生提供了确切的情景和信息,但是按照案例教学法的模式,如果教师仅限于对案例的解读,还不能算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按照案例教学“案例理论案例”教学模式,增加对案例的评价,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小学生炒股”和“潼关事件”中,都存在一定的争议,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教师在讲述案例后,和学生共同评价不同学生对新闻案例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学习的方式上,课堂并不是案例教学法所设定的唯一教学环境。由于新闻本身的实践特性,所以除了教师组织的新闻单元教学外,日常生活中,读报、收看电视新闻等习惯都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在学生掌握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后,就可以实现自我学习和提高,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新闻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社会上的、身边的,俯拾即是,这就保障了案例分析的来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新闻知识,提高媒介素养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植入到学生媒介教育中,有利于使传统教育走出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克服传统媒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病,开辟了媒介教育的一条新路径。⑤最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应该是终身的。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懂得新闻传播的普遍法则,又能落实到现实的新闻实践传播中去,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独立解读思考。可以这样说:在当今媒体环境日趋复杂、对学生信息辨别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现状下,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媒介教育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王平,《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今传媒》,2006年第1期。

②丁光莹,《邓小平深圳纪实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晶报》,2005年9月1日。

③庞京生,《在教学互动中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④冯钢、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展趋向》,《新闻界》,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