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2 18:07:46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第1篇

Abstract: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is a difficult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to learn. So,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ngineering case assist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selects and designs the ca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urse content; organizes and the implement the case teaching, so that the student is in the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gineering case assisted classroom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P键词:案例教学法;桥梁抗震课程;应用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cours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213-02

0 引言

“桥梁抗震”是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设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桥梁抗震设计所用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等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分析等工作而服务,是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员而开设的。本课程课时较少,前导课程中结构动力学讲授比较浅显,导致学生基本上很难单纯依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了解抗震设计的细节和完成相关计算。这些方面都体现出“桥梁抗震”在实践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找到一种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而多年来深受学生喜爱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满足上述的要求,其教材选取的都是新颖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提供的案例,同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基于此,在“桥梁抗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 案例教学在桥梁抗震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1 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众多领域中的一个分支,现阶段土木工程行业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导,教师讲授,学生听,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而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案例向学生提供现实世界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及其发展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的讨论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启发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更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师生的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1.2 利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桥梁抗震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和概念,另一部分则是围绕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和分析,前部分是后部分的基础,而后部分是前部分的应用,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遇到实际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时仍感到很茫然的情形。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反应谱法抗震原理教学中,我们引入某小跨径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为案例,从实桥的模型建立、参数确定、边界条件施加,地震荷载输入等方方面面入手,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原理来完成实桥的计算,将抗震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全部解决。通过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们能够将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

1.3 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获取相关知识点时采取的方式也是机械的背诵和记忆,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采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学效果良好。比如在讲授抗震概念设计时,通过引入某桥梁抗震设计方案的选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而学生要想在讨论中发表意见和看法,必须提前就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形成的观点,给出确实可行的抗震选型。因此,案例教学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1.4 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的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一项设计案例的完成,需要学生和老师之间讨论和交流设计方案,分工完成具体计算、施工图绘制,设计说明书编写等工作,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情商的培养,从而达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合作型人才的目的。

2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在桥梁抗震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既能整合相关专业知识,又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案例。本课程案例分为两大类,一是实际桥梁结构震害;二是实际桥梁抗震设计案例。分不同的阶段引入课堂教学。总之要根据授课进度和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教材,并根据专业发展及时更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桥梁抗震教学案例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2.1 教学目的突出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围绕主要的教学目的开展,比如桥梁震害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桥梁的震害现象有一个感官认识,从而能总结出桥梁各构件震害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基于此目的就要选取典型的桥梁震害案例作为授课支撑材料。

2.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桥梁抗震课程中的案例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掌握相关的抗震设计理论,所以案例的选取既要生动,又要能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时程分析法的抗震计算原理讲解就可以选取某实际梁桥结构作为工程背景,借助有限元软件让学生完成相关计算,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3 典型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相结合 针对某一章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解决某一类工程问题的方法,并指导以后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这是案例教学的意义。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3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工程案例科学有效地引入到课程中去,使学生和教师能真正互印N绕这一目标笔者总结了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3.1 制定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 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授课目标,制定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全盘考虑课程的设置,在不同的章节穿插针对性的案例。在教学计划中写清案例的内容、课时、讲授方式等。一方面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2 建立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桥梁抗震课程从内容上看,其教学案例应注重理论性、典型性、实用性、针对性等标准外,教师在选择时还应考虑桥梁抗震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案例库进行充实和更新,以满足不同教学的需求。

3.3 案例教学具体实施 桥梁抗震课程的案例教学具体过程如下:①案例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章节的案例有一个笼统的认识,比如案例的工程背景和概况,本案例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案例学生要解决的问题。②案例讨论:根据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分组讨论和分析案例。适当提示学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用到的知识点有哪些。③案例问题解决: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围绕工程案例应用理论计算、有限元软件等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④归纳总结:通过解决实际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或分析等案例,要求学生归纳在分析或计算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知识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案例教学评价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创新,为学生营造工程现场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经过“桥梁抗震”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①上课出勤率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通过对学生不定期的抽查点名,桥梁抗震出勤率比去年提高10%。②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考查。针对工程案例的问题,学生回答积极性明显提高,问问题的同学也越来越多。③期末考试成绩。和去年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核相比,合格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对反应谱概念的理解,不再是纯粹的复述课本的基本概念,而是有了学生自己的理解。

4 结论和建议

案例教学法在桥梁抗震的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师生之间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①案例的选取。一方面要达到全面训练学生掌握的所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真实地反映工程实践内容,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设计人员“的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增积累“实践”经验。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变“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动参与式,通过合适的案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③注重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案例教学法是桥梁抗震课程授课的一种手段,在应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以讲授基本概念和专业理论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飞,江锐.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地震教案第2篇

关键词:《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建筑抗震》是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也是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课程特点

综合性强:《建筑抗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既包含了地质学、地震工程学等学科,又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科目,还结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此外,行业规范、规程、标准也与课程有密切关系。课程涵盖内容广,所以该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强。实用性强:《建筑抗震》课程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般工程所遇到的结构抗震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课程内容符合高职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理论性强:课程需要运用很多数学与力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完备性要求高。

3教学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但其理论知识完备性不足,整体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但在现有的《建筑抗震》教材中,包含极大篇幅的理论和公式推导,且教师在讲授时很难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授课中,教师容易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学生很容易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4改革方案

4.1课程模块改革

现有的高职抗震课程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教材改编而来,内容过于重理论轻实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体现“职业性”。故《建筑抗震》课程的定位,首先应以土建类学生毕业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切入点,其次考虑抗震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模块。《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模块要体现技术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基础较弱的学习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模块一基础知识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概念设计。本模块以理论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概念性认识。模块二工程震害包括砌体结构震害案例、框架结构震害案例、框剪结构震害案例、剪力墙结构震害案例。本模块以“震害案例”为主,强调直观性,开展案例教学。结合实际地震和现场灾害的调查资料,形成典型“震害案例”。利用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结构震害的直观认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破坏特征。模块三实践应用包括抗震措施和各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识读。本模块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块,引入教学项目。教学中,从各种抗震措施入手,按照难度逐渐递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4.2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抗震》课程在授课时,要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抓住核心关键。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妙提问,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开动思维。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中提问“地震会带来哪些灾害?”、“地震会带来哪些影响?”等。任务驱动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如,砌体房屋的抗震内容中,根据条件,引导学生进对一般多层砌体房屋的平面布置等设计要求进行了解;再通过计算了解房屋是否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要求;最后考虑墙体、构造柱、圈梁等如何设置才能使得房屋具有好的延性。整个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讨论法:预先给出讨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如,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教学中,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准备,课堂分组讨论;教师旁听并适当引导,加强组内互动交流。此法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模拟演示法:采用ABAQUS、ANSY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建立若干房屋模型(不同结构体系不同高度、不同平面尺寸等),输入地震波,利用动画模拟效果,展示其在地震作用下各构件的变形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通过应力分析,能清晰了解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明确薄弱部位。

5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工作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更是《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在《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选择与整合以适应课程特点,而且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度改进与合理选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小云.建筑抗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地震教案第3篇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县乡村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好我县县、乡、村三级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网络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县、乡、村地震应急预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救结合,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切实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综合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为建设和谐深泽提供保障。

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规范管理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规范县、乡、村三级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地震预案备案制度,2013年底前,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将修改后的预案报县地震局备案。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和“纵向分级、横向分类、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覆盖各区域、各行业、各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重点推进社区、学校、医院、商场、企业及易产生次生灾害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对口衔接、备案工作。县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对预案的监督检查,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乡镇(办事处)、各单位要经常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预案演练,提高地震应急水平。

(二)准确判定收集与报告灾情信息。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充分发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组成的“三网一员”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作用。地震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加强地震灾情信息速报工作,统计当地受灾情况并按程序向县政府和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群众及时按程序报告地震灾害相关信息。地震、宣传、广电等部门要本着科学、慎重、有效的原则,依法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地震信息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依法向社会公众震情信息,维护社会稳定。

(三)落实临震应急防范和抢险救灾准备。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对辖区内潜在危险源、重点保护目标和民居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调查评估,采取有力措施消除隐患。在地震临震应急期,做好避难场所和应急通道的开启准备;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边工程设施情况,依法避震通知,必要时依法组织避震疏散;督导检查前线救灾准备工作。地震部门要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平息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建设等工作的自查力度,确保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全力保障各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落实到位。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燃气等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公共设施抗震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的力度,建立上下贯通的预警机制,为第一时间抗震救灾提供有利保障。

(五)做好先期自救和协助救援。地震灾害发生后,要立即启动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自救互救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组织受灾群众有秩序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积极配合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开展救援工作,及时提供震灾损失评估所需基本数据,做好灾情调查、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工作。

(六)推进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依托县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公安、消防、卫生、水利、气象、人防等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情灾情信息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震情灾情信息报告、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县地震局要及时做好现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更新维护工作,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四进”宣传活动。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在学校、农村、社区、企业采取设立宣传墙报、宣传橱窗、播放防震减灾宣传声像资料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资料、集市宣传、科普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避震知识、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使社会公众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把地震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教材,开设专题课堂,把地震安全教育贯彻到学校安全教育中去。

(八)抓好基层地震应急管理。切实加强地震应急工作,重点加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及密集场所和大型企业等基层应急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科学合理抗震设防,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完善县城社区地震安全网络,建立健全邻里互助网、应急避险通道网、单元地震应急救援网和居委会联络卡。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空地等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做好避震工作。做好医院、学校、商场、易产生次生灾害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预案工作,在醒目位置配置应急避险场地和应急避险通道标志。及时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重点对教室、学生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病房、商场等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建立应急救护专业流动小分队、宣传教育流动小分队,进一步规范医疗救护、抢险救灾、震灾速报、宣传教育等志愿者的管理,充分发挥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的重要作用。

落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将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定期研究部署应急工作,抓好应急措施的落实。要建立健全应急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应急工作。要将地震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技术系统建设、物资储备等有关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县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履行各自职责,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地震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地震局要切实承担好地震应急协调机构职责,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加强各乡镇(办事处)主管科技工作副乡镇长(副主任),各村委会治保主任组成的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种应急资源,建立辖区基层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职责。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要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地震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制定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培训、演练计划,并组织培训演练。依托消防、武警、专业抢险队伍建设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卫生、教育、消防、公安、国资等部门要建立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协调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村委会要组成由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教师、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水平。

地震教案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为指导,本着全员参与,安全第一,疏散有序的原则,为保证我园在破坏性地震预报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地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防止发生人群挤压、踩踏的事故,保障师幼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领导小组的组成

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杨金荣

职责: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副组长:潘永宏

职责:协助组长实施本方案,对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要迅速了解判断,协助组长确定应急方案,组织各组按预案进行疏散、救护、联络、保卫、宣传教育等工作。

成员:各班老师、门卫。

三、组织落实,宣传到位

1、加强宣传工作,要让学生了解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的前兆是那些,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水的变化:(天旱井冒水,无雨水变浑,喷气又发响)动物的变化:(骡马发惊不进圈,猪不吃食跳栏跑。猫儿躲得无踪影,鸡飞上树狗哀嚎。鱼儿浮头跃出水,鸭不下水岸上闹。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搬家四处逃。摸清习性辨真假,发现异常要报告。综合分析作判断,群测群防很重要)上课期间,活动室内所有通道和门都不加锁,所有通道内不堆放杂物,保证所有通道畅通。

2、加强安全预防教育,使每一位师幼都熟悉紧急疏散的线路,学习自救自护知识,随堂教师均要熟悉组织工作。

3、值班人员发现地震紧急情况,立即发出紧急情况信号,并向110报警,报警后,应根据地震险情的情况和部位,向周围人员发出险情信号,并通知值班领导和有关部门,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接到险情的报警后,应迅速按紧急情况安全疏散应急预案,进入各自的工作部位,疏散人员。

4、地震发生时,各班级都要听从幼儿园的统一指挥,幼儿园教师要按照幼儿园的部署到指定的方位。

5、各班要训练有素,能够随时以单、双列纵队有续快速地撤离教学区,到达操场指定的地点集中并迅速清点人数报告到负责人。

6、幼儿园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的抢险队伍,由园长统一指挥。

四、制度健全,措施到位

1、幼儿园制定一套完整的防震、防灾工作制度。

2、幼儿园及时检查并消除校内防震的隐患,该加固的要加固,该拆除的要拆除。

3、合理摆放物品,通道要无杂物堆积,易燃易暴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地方。

五、紧急疏散具体安排

(一)紧急避震

1、听到警报声,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应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

2、在教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俯卧或蹲下的方式,躲到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异物击中,另一只手护头。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并可拿课本等物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交叉,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口边。

6、疏散后的集结点为空旷的地方,并要用双手抱头,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7、老师要按预案分工,迅速到教室检查避震情况,发现采取不正确措施的,要及时纠正。

(二)紧急疏散

1、听到警报后,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组织本班学生按照幼儿园规定的紧急疏散线路快步、有续地撤离教学区到操场指定集合地点。

2、班级撤离顺序,以小组为单位,快速自然形成单列纵队,快速撤离教室(切莫惊慌失措、快速奔跑,造成秩序混乱)。

3、撤离线路及集合地点:

所有幼儿直接从教室的前后门口跑向操场中央。

(三)集合地点及相关要求:

集合地点:幼儿园操场

要求:各班幼儿务必走指定的线路;疏散时不能拥挤,不能等人排队,要自然形成单列纵队;不能大声喧哗,要保证有效指挥;幼儿按要求进入操场后,按广播操队形站立后双手抱头下蹲并由班主任清点人数后报告到指挥处。

六、纪律要求

1、进入防震紧急状态后,幼儿园指挥部将通过电话、口授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命令、指示一经发出全园职工必须立即到岗到位,凡发现不到岗到位者追究责任。

2、在抗震减灾应急行动中,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3、本预案一旦启动,全校教职工必须保证24小时开机,凡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将追究个人责任。

礼让店乡中心幼儿园

2021年4月21日

地震教案第5篇

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党支部要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宣传任务,树立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坚持“田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宣传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功能,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自救互助的能力。

宣传的内容:

(一)以普及地震科学常识、工程抗震知识,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主,要坚持不懈,注意控制宣传力度。

(二)穿政府的应急预案,各种防震和自救互助知识,使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真正家喻户晓,随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掌握社会舆论动向,及时平息地震谣言。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措施,震时应急避震与防止次生灾害的措施,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知识的宣传,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的宣传,保持社会的稳定。

(四)地震灾害发生后,要尽快让群众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领导部门的指挥意图,及时公布震情、震后趋势和政府实施的救灾应急对策,针对实际灾情宣传救灾知识。

三、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职责划分及宣传形式

全县各级党组织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在县委宣传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列入宣传工作计划,宣传的内容、宣传的口径由香河县地震办公室负责。

(一)教育局,要抓好校园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地震知识水平和临震应急能力。要在香河县地震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好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三个一”活动,即每一个乡镇确定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监狱重点校,每一所学校每月要换一次防震减灾知识专栏或板报内容;每半年内县地震办提供一次防震减灾知识教案,同时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教学实际开设防震减灾知识课程。

(二)广播电视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县委宣传部门和县地震管理部门的组织指导下,严格遵守有关的宣传规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的宣传,日常宣传应开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宣传的主要内容,主要以国家省、市文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临震应急知识为主。

(三)各乡镇政府要抓好对所辖村、街的防震减灾知识及宣传工作,宣传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建设住宅抗震设防意识教育和临震应急知识的宣传以及震时避震知识的宣传。

(四)街道办公室,要抓好各居民委员会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宣传的重点是;所辖区的地震应急预案,要做到家喻户晓;临震应急知识和避震知识宣传。

(五)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基层企事业单位要做好机关内部和下层单位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即使准确地将县委宣传部门和地震管理部门统一部署的内部教育内容和有关文件、法律、法规传达到本单位的群众,各单位还可利用橱窗和放地震录象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六)可能生产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管理单位和生命线工作管理单位,即,广播电,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视局、电信局、交通局、电力局、县石油公司、三强自来水公司、供气系统或单位,要重点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因震所造成的各种营运中断而尽快恢复运营技能知识的宣传,同时还应加强日常维护与维修的业务知识培训,保持各功能系统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要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搞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内部宣传。

地震教案第6篇

执法检查是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石棉、芦山进行了检查,委托其余六个县区人大对本区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然后听取了市防震减灾局汇报。6月24-25日,市人大召开第18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雅人委〔〕27号)。会议形成了《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雅人委〔〕25号)。

会议认为,《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地震防御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应急体系不断加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薄弱,防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需要提高;三是防震减灾部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四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存在漏洞。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添措施,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等五条意见。

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十分重视,接到市人大《审议意见》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落实。为此,结合市政府《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意见》(雅府发〔〕35号)的落实,有针对性地以下贯彻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实施好《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素质工程,以《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为基本教材,以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通讯等宣传优势,利用街头公益广告栏、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宣传设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1、积极开展“进机关”活动,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各机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各种会议,采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法规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专项活动,如《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2”纪念及“防灾减灾”日、修订预案等,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联合开展工作时机,如各种检查、行政执法、基础建设等,面向社会有争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辐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防震减灾局、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雅震发〔〕11号)的落实,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校园”活动。通过市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教学设备的支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鼓励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校真正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乡镇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进校园”辐射全社会。

3、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发挥社区区域管理优势。按照市防震减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精神文明办《关于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通知》(雅震发〔〕20号)要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促进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宣教活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为社区提供宣传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帮助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划定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积极开展“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有关企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企业”活动,帮助大中型企业、重要企业、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企业及其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开展“进乡村”活动,提高乡村防御能力。发挥“三网三员”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充分利用赶场天、节假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挂图等形式和乡村宣传栏、公开栏、召开会议等,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区有关部门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普赶场等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放电影、咨询、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指导乡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

二、加强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基础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决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监测预报是基础性的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切实抓好。

1、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加强台站的建管。我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又处在省内三大断裂交汇附近和汶川特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中南段,震情形势严峻。为此,必须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观测台站的规划建设、优化改造和管理维护,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观测能力和水平。

2、强化监管责任,密切监视和跟踪震情。市、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必须强化24小时地震监视和震情跟踪制度,完善震情初报制度,及时处置上报震情信息。县区防震减灾部门要加强宏观观测网点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种宏、微观异常情况做到无一漏报,出现一起核实一起,为捕捉地震短临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服好务。要切实做好短临和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特别是年初确定的承担短临跟踪任务的县要进一步落实措施,把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做到位。

3、加强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及时收集、处理、上报各类数据,加强数据的分析研究,搞好周、月会商和加密会商、专题会商,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

4、加强“三网三员”建设,切实落实震情初报。进一步抓好“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乡(镇)和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和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防震减灾宏观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强化“三网”建设,落实“三员”责任,切实落实震情初报制度,第一时间上报震情、灾情,随时收集、掌握,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

防范胜于救灾,搞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关键所在。

1、强化行政许可制度。市、县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应实行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制度。

2、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市境内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需要进行而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

3、强化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市境内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应当按照市防震减灾局转发的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雅震发〔〕25号)要求和设防分类进行设计。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行政许可项目,未经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不得进入下一个建设环节。

5、强化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要把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的管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工作,将农村民居、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帮助服务,必要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水平。

6、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发改、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知识的公益宣传,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

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信息传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资金储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根据新的《防震减灾法》和“5.12”地震应急工作实践,修订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地震预案,查找原有预案的不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督促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水电站、矿山、石化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生产经常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适时对预案制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以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配置地震现场必备的设施设备和装备。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要充分利用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组建;防震减灾部门要不断完善抓好地震应急工作队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建设、水利等要加强各类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整合矿山等各种抢险队伍资源为地震抢险救援服务;指导、协助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建立、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灾后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作用。

4、经常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和队伍演练。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要经常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把预案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突发地震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把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要加强各救援队、应急队、抢险队装备建设,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5、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尽快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水供气、医疗防疫等部门要加强基本救灾设施设备的保障能力,做好相关救灾物资储备。

6、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和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路线,保持疏散路线的安全畅通。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应急供水、临供食品供应等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我市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落实编制、队伍和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各县(区)要为防震减灾部门人员配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帮助防震减灾部门引进、培养地震监测预测、工程地震、地震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等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

地震教案第7篇

2021年最新防震减灾应急演练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拓宽安全教育渠道,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普及安全常识和技能,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我校校委会决定举行xx小学防震减灾演练活动,现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师生防震减灾能力,增强防灾意识,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水平,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及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同时,通过防震防灾消防等演练,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提高学生在地震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

二、时间地点

时间:__年__月4日(星期三)上午10时。

地点:xx小学

三、演练内容

防震减灾演练活动分为防震演练、消防演练两项内容。

四、 组织领导及职责。

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应遵循“安全、慎重、实效”的原则。我校首先做好方案,明确分工。为确保演练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成立防震减灾应急演练临时小组,小组设置如下:

组 长:

副 组 长:

成 员:

(一)职责要求:

1、负责制订应急演练方案,指导参加演练的老师学生熟悉演练方案内容。

2、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做好演练前的筹备工作及演练时的安全工作。

3、组织学校医务室做好演练意外发生时的应急工作。

(二)应急疏散安排

1、协助指挥小组: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

职责:分别到各自班级,相互协助,负责带领学生撤离;到达安全场地后清点学生人数。

2、现场警戒小组:

职责:具体负责禁止学生和其他闲杂人员再次进入警戒地带。

3、救护小组:

职责:负责防震减灾演练疏散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应急救护和通知受伤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等;

4、对外联络、演练计时:

职责:演练时负责计时,如有需要,拨打110、119、120求助电话,请求援助。

5、疏散引导小组:

二楼南侧: 二楼北侧:

职责:具体负责疏散的安全管理调度,。

疏散路线:

二楼南侧学生(五年级、六年级)走中心楼梯南边,按老师吩咐有序向操场指定区域撤离。

二楼北侧学生(四年级、三年级)走中心楼梯北侧,按老师吩咐有序向操场指定区域撤离。

一楼:按各班主任吩咐有秩序的向教学楼前开阔地带撤离。

要求:请各老师尽职尽责,坚守岗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请全校师生做到快速、有序地进行疏散。禁止在疏散过程中推拉学生,搞恶作剧,预防踩踏事故发生。

2021年最新防震减灾应急演练预案

一、演练目的:

为了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2、演练时间:每周四下午4:20

3、地 点:各班教室及操场

4、演练内容:

演练包括应急避震和疏散两个内容。当地震发生时,先进行应急避震。当主震结束后,再进行疏散,到预定地点集中,以防余震发生。

5、警报信号:

应急避震和疏散以哨声作为启动信号。

防震警报讯号:连续长哨声。代表发生地震,学生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信号:两个长哨声。代表主震结束,学生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

听到哨声及广播后按预订方案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6分钟内完成。

地震警报解除讯号:钟声。

三、演练步骤:

演练活动基本程序:

1、防震减灾知识教育(30分钟)

主要讲解地震常识、地震避险常识、自救互救常识、地震次生灾害常识、应急疏散注意事项等。

2、地震避险(1分钟)

当演练总指挥发出“地震了”的口令,全体师生立即就近找到坚固的隐体避险。

3、应急疏散(3分钟)

当演练总指挥发出“紧急疏散”的口令,全体师生立即有序快速地到指定疏散集合地点。到指定地点后,全体师生应蹲下继续做护头动作。

4、演练总结(6分钟)

当演练总指挥发出“地震结束”的口令,各班集合学生,由总指挥总结。总指挥总结后,各班主任将学生有序带回班级进行演练小结。

四、管理人员职责:

管理人员及老师应做到:

1、明确职责,负起责任,演练开始前要到达所负责的岗位,每层的楼梯口、疏散路线每个拐弯处等,都要有人负责。

总指挥、总负责:

各相关人员安排:

2、要严肃,要当作是真的地震发生,而不是一种游戏。

3、及时纠正学生不正当的动作。

4、当发生意外事故时,要及时作出处理。

5、集合后及时清点人数。

五、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

当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演练,应该做到: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房屋。

2、在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书包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边。

6、洗手间内的同学,也要采取应变措施,就近躲避。

7、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8、老师要按预先的分工,迅速到每个教室检查避震的情况,发现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要及时纠正。

六、疏散的集中地点:

地震教案第8篇

公告

(第四号)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业经20xx年4月29日大连市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xx年5月25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xx年7月28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四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规划、城乡建设、国土房屋、交通、民政、教育、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根据授权,做好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第五条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并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

第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防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干扰、阻碍、破坏防震减灾活动的行为。

鼓励、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的监测预测工作,推进海岛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提高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能力。

第十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范围和要求。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

第十一条新闻媒体报道与地震预报有关的信息,应当以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的地震预报意见为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不得制造、传播地震谣言。对扰乱社会秩序的地震谣言,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迅速予以澄清。

第十二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加大对群测群防所需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学校、社区和企业事业单位防震减灾联络员,负责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工作联络。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助理员、联络员的指导和培训。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地震小区划、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分析,为制定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震害预测预防措施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第十四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十五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管理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监理。

第十七条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地震、城乡建设、国土房屋、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已建成的学校、养老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医院、大型商业设施、大型文体场馆、车站、机场、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发现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责令建设工程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十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的抗震设防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抗震设计方案,引导和扶持农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

第十九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室内外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并向社会公布。

鼓励全社会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第二十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维护和管理。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第二十二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排查和消除地震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第四章地震应急救援

第二十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区(市)县人民政府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大型文体场馆、大型商业设施、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站、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制定、适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地震预报意见后,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并按照地震应急预案,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根据震情发展,向社会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二)责成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以及次生灾害源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立即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三)督促检查安全防范、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四)责令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及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五)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

(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七)其他地震应急措施。

第二十五条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响应。

第二十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或者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救援器材和防护装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依法参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物资储备、调拨、配送、征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地震应急物资供应。

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与管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破坏地震监测设施、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未依法履行职责以及制造、传播地震谣言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