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4:48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1篇

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个在生死抉择中舍身取义的英雄群体——人民教师。谭千秋、吴忠洪、瞿万容、杜正香……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孩子挡住钢铁泥板、巨石横梁,从死神手中夺回幼小的生命。刘宁、康玉龙、史泽洪、杨文友……他们奋力救出了学生,却永远救不回自己的爱子、双亲、结发之妻,显得那么无力!他们叫学生快跑快跑,自己却在最后,直到被地震吞噬。灾难降临的那一刻,这些教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废墟中升起的高尚灵魂感动了浙江工业大学的每一位师生。5月21日,浙工大信息学院将这些刻骨铭心的感人事迹汇编在一起,制作成“教师与学生”四川地震人民教师高尚师德事迹教育展,放置在学院教师每天都经过的宣传栏。

看了这些伟大的人民教师的事迹,浙工大信息学院副教授梁荣华深有感触:“高校的老师和那些幼儿园、中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爱给予学生。在高校,对于如何培养好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并没有很严格的考核标准,这就更加要求老师严于律己,潜心教学,对得起学生这四年。”

浙工大信息学院年轻女教授孟利民看了地震灾区的电视直播,看一次心酸一次,觉得那些为了保护学生而遇难老师非常伟大。她说:“我很想领养一个孤儿,让他到杭州来接受最好的教育,给他最温暖的母爱。当前,除了捐款、祈祷外,我们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像地震中那些伟大的老师一样,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

计算机+自动化0601班的普通同学宋旦看了灾区老师们的事迹,感动得直掉眼泪:“他们在危难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生,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崇高而伟大的。我相信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好老师,记得有老师说过‘爱护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镜、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通过图片事迹展,一方面是缅怀这些遇难的老师,另一方面更是对我作为学生的激励,要像他们学习,好好努力,争取成为能够让老师骄傲的学生。”

电子信息工程0602张致语说:“如果没有地震,四川的同胞们跟我们一样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这只是如果了,看到他们受到了这么大的灾难,我感到很悲痛,看到伟大的老师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我被震撼了。”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庆章说:

学院很多老师看了汶川大地震学生遇难的悲惨场面,深受震撼。教师们在最危险的时刻,首先考虑保护好学生,有的还付出了生命,这样的场景、事迹,老师们看了都流泪了。

高校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学科水平,二是提高师德水平,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很多办法和途径,而良好师德师风的铸就方式、方法和途径却一直是高校的难题。现在大地震中那些人民教师不顾一切地保护学生,正是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机会,我们学院把在地震中涉及到教师的感人事迹做成了图文材料的展板,在学院楼进行展出。目的是,希望老师对照反思,真正发自内心实践爱护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眼镜,把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

向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英雄教师学习,首先教学理念上要有清醒认识和飞跃。学院号召所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学生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学生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2篇

关键词:四川地震;黑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问题

作者简介:杨方琳(1978-),女,重庆人,四川管理职业学院工商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6―0011―03

汶川“5・12”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也给四川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四川地震灾区正在重建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废墟、变形的山脉等地震遗存提醒活着的人们曾经发生的一切。在党中央、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地震灾区已经圈定4个地震遗址公园的范围,随着震后旅游业的逐步复兴,“黑色旅游”、“地震遗址旅游”等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一、“黑色旅游”的概念

黑色旅游是指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黑色旅游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地形象,增强旅游产品的公益性和学习性,是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从资源构成看,我国可供开发的黑色旅游资源包括地震遗迹游、飓风袭后游、海啸遗址游、洪水泛滥遗址游、火山进发遗址游、森林砍伐后教育游、战争纪念地游、大屠杀纪念馆或纪念地游、空难或车祸警示游、危害物质外泄劫后游等。由此,可以把黑色旅游定义为:旅游者通过对灾难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模拟构造的灾难场景进行游览和体验,了解灾难的过程以及相关知识,并使当地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活动。

到灾难地旅游,固然是残酷悲惨的,但黑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学观览、科学考察、灾史研究、科普宣传和警世教育等多种功能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人们了解自然和认识灾难的窗口,使旅游者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天灾的不可抗拒和人为灾难的残酷性,从而提高人们对灾难预防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因此,开发黑色旅游有着特殊的、深远的意义。

二、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类别归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学术界将我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分类,155个基本类型。严格说,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是一种复合型旅游资源,主要涵盖4种资源类别。

ADC型,即地文景观大类、自然变动遗迹亚类中的地震遗迹类。很多学者认为,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就是这个类型。此类地震遗迹是指地球局部震动或颤动后遗留的痕迹。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地震发生地一致,即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才可能产生地震遗迹类旅游资源。此类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地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的破坏痕迹,还包括人类改造地震遗迹而形成的震后建设新貌和各种纪念性的地震标志。将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成景点后,可以普及地震预防知识,推广抗震措施,开展地震科学考察。

EBF型,即遗址遗迹大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亚类中的废城与聚落遗迹类。废城与聚落遗址是指已经消失或废置的城镇、村落、屋舍等居住地建筑及设施。有些废城与聚落遗址就是指某种重大的突发性灾害事件造成的遗迹。

FDD型,即建筑与设施大类、居住与社区亚类中的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类。因地震而在震后建立的纪念性建筑,即属于历史纪念建筑类旅游资源。

HAB型,即人文活动大类、人事记录亚类中的事件类。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事迹,还有诸多感人场面,将这些事迹和场面用影音资料保存,或收藏英雄的纪念品等,这些资源都属于人事记录类。因此,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并不单纯的是某一种旅游资源,人们从中纪念和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注意到该类资源的复合性特点,有助于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全面考虑资源定向吸引力,使开发出的景点具有最高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特点

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在满足旅游资源本身应该具有的观赏性、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处,同时还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科考、教育性。灾难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可以为科学考察提供良好的调研场所。完整的保留和保护灾难发生时的原始状态,能够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案例,从而帮助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助于针对灾难预警、危机管理、应对措施等科学研究的完成。“黑色事件”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历史上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和持续的吸引力,自然类黑色旅游资源体现自然界规律,折射出人类“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的对自身命运的哲学思考:人为类黑色旅游资源能够通过伟大的人性弘扬和传播主旋律,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提供应有的动力。黑色旅游的精神性发挥,体现了生态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不可替代和稀缺性。灾难发生的地点与危害程度的不同,带来黑色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任何一次灾难带来的损失和伤痛记忆,都不可能出现相同的结果。因此,地震旅游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从地理构架、地貌特征的变化到对人形成的冲击是不可替代的。

三是纪念性。地震灾难为灾区群众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同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又经历了更多的感人或悲伤的事情,这些记忆,通过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被保存和保留下来,对于整个社会,特别是灾区群众以及亲身经历灾难的人们来说,其纪念意义不言而喻。

四是宏观调控性。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是灾难留给人们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纪念,它的开发,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民间企业可以承担的。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力量,实现政府从资源的保护、遗址公园的选址,到资金的投入、舆论导向以及宣传营销、景区管理等整个流程的全面参与、调控,控制该项黑色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五是审美严肃性和情感冲击性。黑色旅游活动具有审美的严肃性和情感的冲击性,是较难把握的一种旅游产品。如果人们带着幸灾乐祸的冷漠之心去看待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自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与此同时,黑色旅游产品悲惨的场景会触及游客的神经,让游客的感情难以接受,操作不当会带来负作用。但是,黑色旅游开发一旦定位准确,就会成为灾难、灾害等负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四川开发地震遗址“黑色旅游”的注意事项

(一)选址

第一,代表性。在此次大地震中,有很多具有代表

意义的资源内容出现,比如记录下惊天动地一刻的汉旺大钟、银厂沟合拢的山峰、沦为废墟的北川县城、大大小小分布于灾区的堰塞湖,这些遗址,不但忠实地记录下地震的强度、破坏力和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也记录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各类故事、感人的场面、催人泪下的心酸、对生命的尊重等等。这些遗址,既代表着地震当时的自然变化,也对人类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忠实记录。

第二,可开发性。地震痕迹并不都适合开发。有些地震痕迹,对人类来说,不但不能开发,反而具有危害。在山崩地裂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地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能出现对人类具有威胁的变化,比如堰塞湖。体型合适、位置适当的堰塞湖可以进行开发,而且我国地质上有很多开发成功的堰塞湖。比如新疆喀那斯湖,就是一个大型堰塞湖,现在是新疆的招牌景点。有些堰塞湖则可能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才会出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理方案。

第三,效益性。进行开发的地震遗址资源必须能够产生多重效益。所谓多重效益。是指经过开发的资源,在投入运营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效益。对于地震遗址类资源而言,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但并不是不讲求经济效益。不带有多重效益目的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

在开发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选择满足以上要求的资源,才能达到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目前,四川已经在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下,划定了地震遗址公园的范围,并对现有遗存进行整合,选址问题基本解决。

(二)开发目的

从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黑色旅游”的概念不难看出,在四川开发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至少具有三大目的。一是纪念。通过开发资源纪念此次地理地质变化,同时纪念在其中不幸遇难的同胞,纪念人民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伟大品质,纪念英雄,纪念生命的意义。二是科考。地震遗址记录地球的变化,是科考的一手资料。三是重建。家园被毁,仅有重建的决心和信心不行。在政府和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道路还很长。开发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实际上是在寻找一条重建之路。等到地震遗址公园投入运营后,相信这份旅游收入将成为灾区重建的一项资金来源。外地旅游者到灾区旅游,就是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当然,这个目的不会贯穿资源开发的始终,而是暂时的。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目的,灾区人民和外来旅游者的感情都会受到伤害。但开发初期,此目的较明显。

(三)消费者与当地居民心理分析

地震毕竟对人民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对多数人来说,伤痛等是提及地震的主要情绪,因此,在开发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消费者――外来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的心理分析,力求在保证双方心理平衡的前提下,开发资源,达到多重效益的目标。

(四)政府作用

对我国灾难发生地,各级政府部门都会全力以赴实施灾后重建工作,通过规划,尽快改善交通、通讯、住宿等环境条件,同时保护具有游览、历史、科学以及教育价值的“黑色”景点,从而为黑色旅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政府在开发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主导与宏观调控。灾难发生后,在我国,主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我国的政体和国体决定了政府在面对灾难发生时所应担当的角色与责任。救灾物资的发放、资金的投入、灾后重建规划等工作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与宏观调控下进行和完成的。可以说,缺少政府的主导和调控,资源开发只能是一纸空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是资金筹措。开发地震遗址过程中,主要的资金筹措途径是政府的支持。虽然我们提倡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但其他资金来源只能是有效的补充,政府的财政拨款才是资源开发最坚强的资金后盾。

三是规划与管理。“黑色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到的规划与管理问题,包括开发之后投入运营的管理,工作方向和内容都是政府在指导和完成。由于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地震遗址公园这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此类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只能而且必须由政府出面才能保证顺利进行。当然,今后的运营收入也必须由政府全权处理才能有效应用到灾区重建中。

四是舆论导向。“黑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不同,社会舆论对其具有引导作用。对此,政府应该通过大众媒体,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地震遗址类旅游向健康方向发展,

“黑色旅游”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黑色旅游”的特殊性,这样才能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万剑敏、陈少玲.中国旅游资源概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昆欣.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艾艳丰.旅游商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沙润.旅游地理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邹宏霞、苑伟娟.我国“灾难旅游”可行性开发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04).

[7]胡传东、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8]李经龙、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6,

00).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3篇

地震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论文联盟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人们在见证了灾难的同时,无不触动人们的思绪,促发我们的思考。高校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创新教育形式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力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见的9级日本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奇迹在上演,无数的感人画面触动人们的心弦,从生命的陨息到生命奇迹的创造,无不彰显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责任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当个人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就业压力大时,个别大学生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2011年5月份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11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集锦》在知名网络论坛上,据其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任何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双重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摧毁个体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数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几百万人的家园顷刻被毁,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让人们面对着“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这些构成个体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大地震使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言情小说和肥皂剧中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死亡;增强学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识,激发学生成才的潜能,从中学会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

灾难过后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从汶川地震到日本9级大地震,人们总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多发的日本国家,对应对突发事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除了平时的教育和预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地震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避难。

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工作原则,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三、高校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来全球范围频繁发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处于地震发生的活跃期,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震相关知识。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地震和灾难预警、应急机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推进。其实,自从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开展了逃生训练、逃生课程,加强了灾难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但高校部分学生抗灾观念仍然淡漠,抗灾知识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枝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

转贴于论文联盟

必须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地震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的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日本地方政府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论文联盟教育中心。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习惯,日本人在应对这次大地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冷静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通过实战演习、主题班会、黑板专栏、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应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总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模范如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废墟下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爬出了废墟后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救援。他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又如地动山摇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身躯守护着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幸存的学生,这是尽一份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是尽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职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融为一体,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还有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的中国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们等。地震无国界,抗震救灾精神同样感人至深,日本9级大地震后出现许多感人事迹,如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杂工”在福岛辐射区默默坚守岗位,从事着搬运管道、修补震坏的围墙和电线杆等体力工作。危难中养老院学校工作人员为了亲情选择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画面,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高校应以抗震救灾为主题, 学习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开展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振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4篇

地震中这样的生命奇迹着实让人感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创造了全校22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玉树地震中,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近900名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我们在对奇迹背后那些平凡而又负责的教育工作者表达敬意和赞美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众多灾难事故中,这类奇迹还是太少了。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彝良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共造成81人死亡、800多人受伤。这个强度不怎么大的地震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伤亡,除了震区人口密集、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较差等原因外,震后震区滚石、崩塌和滑坡现象普遍,民众普遍缺乏避险意识和自救意识,也是加重伤亡的重要原因。不少人是在道路和车辆上遭遇滚石袭击,有人甚至丧命在自家围墙下。云贵地区虽属我国地震多发区,但很多人的防震抗灾意识和能力并不强。

这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在反思基础设施、社会管理问题的同时,也不能不为公众自救知识的匮乏而痛惜。《中国的减灾行动》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但据调查,我国有近四成的人从未接受过防灾、减灾教育,经常接受教育的只有4%(《人民日报》9月3日)。安全教育、急救普及,是急需补上的生命教育课。

近年来,从汶川大地震后安全避震知识在网络上的风行,到上海静安区火灾后救生绳的热卖,再到城市暴雨后引发救生锤抢购潮,这些都体现了防灾意识的提高,但防灾、减灾不是“马后炮”,更不是一阵风。通常当灾害突然发生时,是来不及深思熟虑的,我们采取的都是下意识的行动,这就要靠平常养成的意识和习惯。而这不仅依赖于民众的防灾自觉意识,更依赖于政府的使命与责任,以及平时对公民开展的防灾自救教育。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5篇

­——读抗震英雄少年陈浩事迹有感

天津市蓟县城关第二小学 五年一班 柳高爽

暑假里,我反复阅读了《抗震英雄少年事迹》一书,书中那些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英雄,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无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令我震撼。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舍身救人、英勇坚强的小英雄陈浩。

在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左右,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上课。突然间,两层的教学楼猛烈地摇晃起来。“地震了,地震了,快跑!”陈浩和同学们赶紧往楼下冲去。一向敏捷、机灵的陈浩跑在了最前边。他跑下楼梯,穿过楼边的升旗台,很快就到了安全地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一转头,看见身后的一个女孩还在旗台的高墙前,而那堵高墙眼看就要坍塌下来,砸向女孩。情况万分危急。“快躲开!”陈浩急了,他一边喊着,一边转头往回跑,并使劲儿把女孩推了出去。然而,不幸却在此时发生了:三四米高的砖墙“哗啦”一下倒塌了,那个与陈浩素不相识的女同学安然无恙,而他自己的背部和双腿都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砾之中……造成双下肢骨折,腰椎多处骨折,肺挫伤,肺出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哭。在医生没有用麻药给他清理伤口时,他仍没有哭。看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感动!这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坚强呀!我在不停地反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班的同学,在这危急的时刻,我能像他一样奋不顾身地去救同学吗?我陷入了沉思。

当小英雄陈浩被救出送入医院后,有记者采访问他“当时你为什么不自己逃走?”,他的回答更是令我震撼: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会的。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他朴实的话语更是让我深有感触。我虽然不能像人民子弟兵那样亲临现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但我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我要向陈浩同学学习,以他为榜样,做对祖国有用的人。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6篇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 地震。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小英雄事迹,在大灾面前,这些小英雄们,的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是祖国的希望吗?,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在这些小英雄中,我最敬佩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陈浩。

他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年仅12岁,在地震来临时,陈浩和同学们赶紧向楼下跑,穿过楼边的升旗台,到达了安全地带。他转头一看,身后的一个女同学还站在升旗台的高墙前,陈浩奋力跑过去,一把将她推开。就在此刻三四米高的砖墙倒塌了,女同学安然无恙,而他却被埋在瓦砾之中。被救后陈浩的双下肢骨折、背部多处受伤,但陈浩说,“我不后悔,能救而不救,我肯定会惭愧的。”

听了他的事迹,我受到强烈的震撼,或许成年人都不一定做不到,可是一个我们的同龄人却做到了。我也很惭愧,我们生长在优越舒适的环境中,过惯了惟我独尊的生活,临危不惧,助人为乐精神正在逐步消失。他的事迹唤醒了我们他是我们心中的榜样,中国人的骄傲。我很敬佩他,我会向他学习,向所有这次地震灾害中涌现出的小英雄们学习。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7篇

【关键词】纪念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5・12”三周年到来之际,西南科技大学各部门、各学院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的热潮,为了了解5.12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对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63份,回收率为97.78%,在调查对象方面,男生占48.12%,女生占51.88%,一年级占26.24%,二年级占40.68,三年级占17.87%,四年级占15.21%,在专业隶属方面,理工类占53.12%,文史类占46.88%,在政治面貌方面,中国共产党员为13.31%,中国共产党团员为81.37%,派为0.44,其它为4.88%,在民族隶属方面,汉族占95.55,少数民族占4.45%;从数据分布看。符合社会统计学分层取样原则,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一、主题教育――高扬感恩奋进主旋律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月27日下午,学工部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办以纪念汶川“5•12”地震三周年感恩奋进教育为主题的辅导员论坛(第三期)活动,论坛活动播放了我校“5•12”地震视频,听取了学工部部长王作的题为《感恩祖国、坚强奋进,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主题发言,辅导员代表结合自身对抗震救灾和学校灾后重建的感受进行了发言,学生代表5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随后的调查问卷表明: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加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

在回答“你对地震灾区人们的内心的感受感触有多深?”三个选项中,“感同身受,铭刻心骨的痛”占98.12%,“感受一般”占1.55%,“没有什么”占0.33%;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大地震给大学生造成的悲壮心情,这样的心情却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在回答“经历过汶川大地震,你的人生价值观会有哪些改变?【限大四学生回答】”选择“更懂得珍惜身边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了”占62.7%,选择“珍惜自己,珍惜现在,满足”占33.3%,“不好意思,没什么不一样”占3.9%。同样,大地震加大了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在科学重建方面,选择“感受到了党的伟大、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的在看视频之前占92.4%,在看了视频之后同学的选择是100%,在科学发展方面,选择“对四川的前景充满希望”者在看视频之前占90.4%,在看视频之后100%,表达感谢方面,在回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认同度方面,“非常认同”占98.1%,“一般”占1.9%;通过现场走访和调卷,笔者发现100%的在场大学生都表示要学习和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国家、感恩党、感恩人民,拼搏奋进,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期大学生。

二、走进北川安县――亲身感受灾后重建奇迹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月8日,土建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党员赴北川开展悼念缅怀活动,在参观了北川新县城后,师生党员们对灾前灾后人民的生活状况与新北川的发展进行讨论,选项“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者占100%,当天的参与者都并表示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强不息,奋发前进。受灾后重建奇迹的启示,当天土建学院就开展了以“展示灾后重建‘人间奇迹’、彰显大学生‘创先争优’”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学院20多名学生来到了安县桑枣镇,进社区、进农家进行地震回访。通过本次实地走访调查,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灾区的变化,感受到了灾后重建的奇迹。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将其与创先争优精神相结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成为优秀的大学生。

三、学校举办纪念“5•12”三周年图片展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月12日,由学校主办,校党委宣传部承办的纪念“5•12”三周年图片展在新区七彩柱广场拉来帷幕。百余幅精美的照片,将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服务社会、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抗震救灾之路,科学重建之路。在看完图片后,同学的选项如下:

“在看完图片后,你自己更明确了人生的价值”选“非常明确”者31%,选“很明确”者28%,选“明确”者41%,选“不明确”者0%;在“作为一名中国人,请问您是否感到自豪”选项“非常自豪”者90%,“很自豪”8%,“有一点自豪”2%,“不自豪”0%,在“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选项中“非常赞同”78%,“很赞同”22%,“有一点赞同”0%,“不赞同”0%;“在看完图片后,你对重建见证祖国的伟大”的选项中“非常赞同”78%,“很赞同”22%,“有一点赞同”0%,“不赞同”0%;“看完图片后,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很坚定”88%,“坚定”22%,“有一点坚定”0%,“不坚定”0%;所有这些数据说明,这次图片展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随后的面谈中,学生田林深情地说,当灾难渐行渐远之后,让我们在回眸时,不要忘记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关爱,让灾难不再可怕,让生命绽放光华。让我们铭记作为青年的社会责任,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我们用感恩铭记历史,感谢灾难的磨炼;我们用奋斗拼搏未来,奋发向上,迈向未来;我们用坚强弹奏青春之歌,坚定信念,自强不息;我们用成长见证祖国的巨变,成熟自我,报效祖国!

四、5.12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调查启示

高校利用纪念日、节庆日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快速和成熟的成长,这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以5.12地震三周年纪念日活动的众多题材,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我们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摆脱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的被动教育局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通过让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和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人物的表彰会,在深刻地认识到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党员干部的身先士卒、人民教师舍生取义的悲壮、仁义之师义无返顾的豪壮、白医天使呵护生命的无私博爱、人民大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从而培育他们的浓郁爱国之情,运用科学重建的伟大人间奇迹,加大大学生对祖国强大作用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为物质力量,让他们要志存高远,学用相长,坚定报效祖国之志。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第8篇

英雄少年,催我奋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这场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全世界,许多英雄事迹,震撼了我的心灵。

9岁半的林浩在自救后,把一名已经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毅然重返废墟,再次背出被困在废墟中的同学。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呢?山体滑坡,房屋倒塌,林浩本可以逃出校园,可他面临着随时都会发生危险的废墟,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同学,去救同学,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林浩的英雄事迹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于连,鬼子将100多公斤炸药的导火线点燃了,如果爆炸的话,整个城市将变成一片废墟。小英雄于连发现了,对准导火线撒了一把尿将导火线熄灭了,他的果断,他的勇敢,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林浩和于连的少年英雄事迹都感动了我,他们优秀的品质对我的思想品德有很大的影响,他时刻都激励着我前进。

废墟下,11岁的何亚军伸出仅能活动的右手,后仰为斜下方约1米处的同学喂水,在等待救援的50小时里,他给同学喂水120多次。何亚军真了不起啊!在灾难面前毫不畏惧,乐于奉献。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后仰着30分中就算不错了,更何况还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后仰2天多时间呢?他可以将那些救命的水给自己喝,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喂给在自己斜下方约1米处的同学。经过这一事迹,我也更应该懂得团结互助,关心他人。

这些英雄少年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团结互助,乐于奉献,关心他人,从这些少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壮美前景,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希望。我们应该学习英雄少年,为振兴中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