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学教育论文

中医学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2 07:12:19

中医学教育论文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1篇

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这项工作还有待加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廷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类13种核心杂志进行调查发现,从1980年回顾性查阅至1998年为止,手检13种期刊的临床试验32939篇论文中,属RCT(随机对照实验)者3312篇,占10.06%,为数较少,其中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多,占24.24%,最低者仅占4.03%。在32939篇论文中符合临床对照试验(Cliniccon-trolledtrial,CCT)者有2522篇,占7.66%,仍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高,占13.62%,最低者占3.10%。由此表明部分杂志论文质量较低,真正符合RCT者数量有限[2]。除此以外,循证人才的缺乏和循证理念的薄弱也是我国中医学循证的现状,虽然曾有大批人才被派往国外学习循证理念,但是他们大多以临床西医学为主,中医学人才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中医领域循证人才缺乏或质量不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的创新发展。

2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途径

2.1对中医学循证的思考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大不一样,虽然同属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学科,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建立于临床经验之上,而后有理论;西方医学建立于自然科学,理论先于实践。而循证医学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医学对其基础———自然科学的尊敬;中医学里虽有循证元素,却并未提出类似理论,是出于中医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先验性。所以从循证医学被引入国内以来,中医学界对中医学能否循证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循证医学就是要完全摒弃医生的个人经验而遵循所谓的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所获得的证据循证,因而不适合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师更加重视经验在治疗中的作用,原因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轻视现代检查技术,这就要求医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但是中医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献数量有限、质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现无证可循的尴尬场面。这些原因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根本无法循证。但是循证医学更多地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是一门由知识堆积起来的学科,也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是要求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医学文献,寻找最佳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它并没有否定经验医学,而是提高了证据的可信性。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代表,从来都是重视证据的,也就是一直都有着循证的“基因”。只是中医学所循的证,部分来自经典古籍,部分来自古时的医家医案,甚至有些属于“祖传秘方”。这些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也许真的存在疗效,但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检验,所以这样的“证据”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这种状况下,中医想要适应时代生存发展,只有通过提升自己证据的“可信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素材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在中医的教育实践领域提出适应时代的新的循证观念和循证方案。

2.2如何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的教育实践

2.2.1培养中医学生的循证思维

以前的中医教育传承,大多是学徒制,经验教学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更不用提科学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省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进入了正规教育的时代。但是由于这种教育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这些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中医行业也青黄不接。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如果培养不出一批具有循证思维的高素质中医师,那么我们将永远在中医学循证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国循证医学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医学院校的循证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与学期末考试的阶段,这导致很多医学生的循证观念还只是简单的文字概念,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更不用说与临床相结合。循证医学并非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必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循证思维的中医生。教学不必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临床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说,可以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学习后,通过见习的方式学习临床医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循证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某些文献做出“循证价值”的评价,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的循证思维。

2.2.2循证观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2篇

1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现状

1.1康复医学是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增广了,人们对于医学的要求提高了,尤其是康复医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康复医学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样,一个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可以反映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1]。因此来说,一个合格医学院校的全面发展的优劣也和该院校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医疗条件水平的进步和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之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病者的生存状态,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其健康,正是康复医学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方。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学科设置,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在发挥本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给予康复医学更大的空间和条件,发展和改进传统的康复医学教学和实践观念与模式。

1.2康复医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大都开设有中医学(康复方向)专业,培养着所谓的康复专业人才,就笔者单位的该专业而言,在其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实践条件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差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康复医学课程仅限于上述极少数专业,就该课程而言,所涉及到的概论,残疾医学,康复理论基础,康复治疗方法、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学等等如此专业而复杂的知识仅用一门课程的时间上完,不论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理解和吸收,都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无论是专业教师队伍数量,还是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亦或是教师队伍本身的业务素质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上仍主要以口授的传统方式,即使配上“多媒体”,也只是形式上的幻灯片,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的教学实验室,其后果势必导致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一方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另一方面则时无法满足实际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另外,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康复理念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就综合性中医药大学今后专业学科发展的必要性而言,康复医学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医药院校目前仍未将康复医学作为中医药大学发展的一个支点,专业设置避“轻”就“重”,康复医学仍处于中医药大学整体医学中的“边缘学科”,其后果是医学生普遍缺乏康复意识,医学生的头脑无法建立和形成全面医学的意识和康复理念。

2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2.1广泛开展康复医学教育既然康复医学的学科地位和对临床实践的要求和范围越来越高,越来越广,一个医学专业工作者,尤其是中医类的人才,更应当从思想上、从实际应用上注重康复意识的培养,注重康复临床实践的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加以实施,当然可以针对专业方向区别授课内容及学时多少,通过课程的学习,首先应当在医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牢固树立康复理念,正确认识到全面医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现有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机会以及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随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达康复意识和理念,灌输全面医学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学生课后的反馈和交流,确实从一定程度认识到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当然仅靠这样个别零星的教育方式还远不能达到全面覆盖和牢固树立的目的,只能靠真正意义上的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2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康复医学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针对一门高年级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专业教师应该在不断丰富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和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康复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由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转变,由知识的单向灌输向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转变[2]。笔者研究发现,通过一定程度地改变教学方法(视频、案例教学)和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真正把学生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说明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地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应目前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争取最大程度地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2.3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康复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环境改造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由于学科内容涉及广泛,专有名词和特定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记忆、理解困难,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少、内容多、概念和方法太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要求[3]。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讨和研究康复医学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实践教学结合康复医学课程进行了摸索和尝试,通过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课程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根据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氛围等以及课后的调查反馈意见来看,两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出勤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反馈认为多媒体及实践的教学模式能使他们更有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够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说明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能够使课堂形式生动、增加学生趣味性和积极性等[4]。其实就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譬如运用引导式、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依赖于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和现有条件下康复医学教育和合格中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39-01

在医学教育中,片面追求科技理性的发展,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发育,使得人类理性和人的发展日趋单一化,导致了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既包括满足物质需要的科技理性的发展,也包括满足精神需求的价值理性的张扬。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好医生”的新标准,即“仁术”与“仁德”的统一。

一、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转变目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经济初期条件下医学领域道德滑坡局面

引入价值观的建设和反思,就是要求医学教育者从一开始参悟生命、了解人性、坚定医疗信仰和文化表达方式,分辨医学领域中金钱需求与人格操守,澄清医生的价值不会也不能完全体现于金钱的价值,从而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在许多方面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大环境中,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握住医学真实的灵魂和方向。

(二)学生作为人文精神培育的主体对象,必须首先调整好他们的定位

不仅把学生看作人文精神培育的对象,也要把他们看作人文精神建设的主人,真正把参与人文精神建设作为自己成才的必修课。美国纽约大学制定的人文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体验教育,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学生确定的角色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给予他们感染,充分体验教师在教学和医疗过程中人文品格的力量,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作为教育者,就是通过自己在体验中得到的感受提升自己的人文品格,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文精神培育循环体系,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

(三)病人的存在是医学教育之所以进行的最根本的原因

医学知识之所以有用,在于能解决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而知识转化为技术后怎样运用于患者,是人文精神得以体现的关键。医学院全体师生都应该承担起建设良好医学院人文环境的重担,在医疗实践中处理好与病人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患者有选择医生医院的权利,医生在做出自己的决策、采取某项措施、决定实施某种手术时,一定要有病人的同意,或者可以推定病人以默认的方式认可。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默契,使医患关系成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医生钻研业务,有过硬的技术,对病人负责,尽到自己最大努力为病人服务。

二、医学院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措施

在实际教学中,医学类学生不同程度的接受着人文教育,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学生的素质高低以及他们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文课程得以建设好和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为更好的促进医学院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医学院校中必须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

这些教师既是具备科学精神的医学专家又是具备良好人文精神的医生。他们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新的东西,并在创造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人只占有和消费物质的层面,实现人性的精神性升华。只有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中才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征服学生和周围环境中的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培养医生的医德

技术不等于文化,掌握技术的人不一定人文修养就高。提高教师对医学人文性的认识,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但同样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浇灌。只有把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文化情感激发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这是塑造优秀医生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譬如文学、艺术、伦理、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中文学可以弥补医生人生经历的不足,艺术可以激发医生的想象产生心境的和谐,心理抚慰和社会关怀不仅仅是珍重病人的生命,也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哲学则为医生分析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

(四)医生在医疗实践中自觉养关怀的习惯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称谓,注重医患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疾苦,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以及在医疗实践中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医生高尚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的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才能既关心病人的生理疾病也关心病人的心。

参考文献:

[1]顾鸣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11):33,44.

[2]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第四军医大学,2003.

[3]张新颜,陈俊国.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对人文课程认识的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3,(10).

[4]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5]顾鸣敏.医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14.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4篇

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一、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医学院校也不例外。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许多医学院校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追求考试通过率和应试技巧上,学生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目标,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多数学生几乎把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外语上,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英语词汇,大搞题海战术,缺乏对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幸运通过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无法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明显,多数医学院校把大学英语教学当作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经过这样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学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人文素养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内在联系。语言表面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实际上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中西文化素养。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提高综合人文素质。

素质的形成既是一个需要文化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内化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内化指的是人们在学习中产生认识、感受和体验的全过程,是一个再次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人文学科一个分支的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其特点是课时多、周期长,它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孕育、内化以及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还应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外语教学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途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全球视野,提升学生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丰富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在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应试技巧的培养,淡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忽略对学生其他层次的渗透,如百科知识、社会文化、哲理以及智慧等,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急功近利,学习视野狭窄,文化意识薄弱,人文素质低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偏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都担当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书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体化。1995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着重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做人。报告阐述了教育的核心思想应当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说明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中外专家指出,21世纪医学进入了“活的医学”时代,医生应对患者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简单的“治好病”向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等更高层次的方面转变。因此,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人才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能够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

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解决医疗“是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只有解决了医疗“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才能在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神圣职业中,始终把握和坚持正确的理念,始终富有责任心、同情心和使命感,实现医技、医德和医风的完美统一。医学院校教师大多是在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模式下培养起来的,其基本人文素养存在一定缺失。医学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特殊性,过多强化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和在医疗单位见习实习,严重弱化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就是从源头做起,为医学生将来执业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应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都有利于我们从基于人文素质培育去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当今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到教学手段都要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通过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4]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呻吟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6篇

长期以来,我国用西医科学课程模式来实行中医教育,与固有的中医理论体系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着诸多争论和困惑。面对当前中医界对中医教育的种种争议,本着“以史为鉴”“以史励志”“以史启智”的目的,汲取历代中医教育思想中那些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加以吸收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以服务于当代,这对当前中医教育改革和建构现代中医教育思想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医; 教育思想

以西方教育模式为参照,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医的特有规律,需要进一步革新与发展。作为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医教育,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只有“古为今用”,方能“洋为中用”。中医教育思想的改革、更新,虽然决非是传统思想的自然延伸,但一味照搬外来文化与文明成果,而不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与中医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相融合,即使是最先进的文化,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首先要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的中医教育,汲取传统中医教育中合理的具有生存价值的内核,积极加以继承和弘扬,以指导现代化中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目前中医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和总结,进一步认清中医教育的自身规律,针对当前中医教育的种种争议,本着“以史为鉴”“以史励志”“以史启智”的目的,汲取历代中医教育思想中那些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加以吸收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以服务于当代,这对端正中医办学思想、推动中医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

1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古代中医教育研究是广义医学史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然历来关注较多者是古代医学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医教育改革的兴起和深化,理念层面的问题日益突显,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但时至今日,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仍寥寥无几,尤其是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理论层面较为深入的挖掘尚属欠缺,是亟待开掘的一个学术领域。虽然目前国内有些中医药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研究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较有实力的学术团队,学术积累也不是很深厚。

古代中医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成为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继承与发展留下了许多历史课题。但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是民间家学师承,虽然唐宋以来也有官办中医教育,但入学条件和服务对象主要局限于贵族,规模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由小生产方式形成的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缺乏在系统教育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上升为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总体来看,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和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将分散的、不系统和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总结概括上升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但综观目前国内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对原始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尚未完备,在理论的提升和深化上就更显欠缺和不足。

综上所述,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尚存在许多空白点和盲区,学术研究的任务比较繁重,亟待得到中医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2 对开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

2.1 准确定位,认清目标,重视中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医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至今尚未谋得自己的学科位置,更谈不上课程建设。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极少招收中医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少数院校招收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之下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研究力量薄弱,不足以形成学术团队的情况下,挂靠在其他学科之下是开展中医教育研究实际可行的有效措施。但从长远来看,中医教育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领地。当然,从目前全国中医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这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2 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形成学术团队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学术领域,因为中医本身是文化性与科技性的融合,在古代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医教育负载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医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就难以真正深入认识与了解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精髓。因此,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必须要整合教育学、中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如此,方能真正理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探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2.3 立“今”鉴“古”,明确研究方向任何对“古”的研究都是立足于“今”之上,对于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首先是要找准立足点:一,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为现代中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如此,方能在繁杂的资料面前把握研究的总体方向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二,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绝不是史料的堆积和梳理,也绝不仅仅是思想的还原和展现,而是要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为指导进行中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就不仅需要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更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的视角和高度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体系性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当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困惑,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总结出中医教育中具有规律性的经典原理,以期借古鉴今,用来指导现代中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2.4 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内容基于上述考虑,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应该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2.4.1 当代中医教育思想中争论焦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当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以现代学校教育为主体进行构建的,由于中医的传统性、民族性,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学的碰撞和交融中出现了许多争论与困惑,这些争论与困惑不解决,就很难引导中医教育的健康发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明确的目的就是:向古代寻求中医教育思想的理论资源,以期对解决当前的争论与困惑提供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开展对当代中医教育思想中争论焦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2.4.2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资料的收集、整理任何回顾性的学术研究,资料是第一位的,必须要争取做到“涸泽而渔”,在穷尽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较为扎实的文献学知识。目前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资料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做得很不够,许多有意义和价值的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没有被很好的发掘和阐明。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古籍资源,组织科研力量,潜下心来,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相关资料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这是进行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需要花大力气去做。

2.4.3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脉络的研究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理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历史发展脉络的理清对于认清中医教育的发展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目前中医教育的建设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理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背景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中医学及中医教育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教育的发展演变,当然要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就需要将其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去考察,这样才有可能揭示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

2.4.4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为现代人去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眼光,站在现代的历史高度,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考察和探索,不是为“古”而“古”,而是为“今”而“古”。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还原和展现,而是要以宏观的视角和理论的高度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体系性的构建。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借古鉴今”的研究目的。这就需要研究者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较强的理论提炼和概括能力。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首先,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其次,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集中在低年级,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这种简单地堆砌人文课程而非真正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出发,不能与医学专业素质协调发展,自然限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缺乏医学关联性。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力求知识的完备,而非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一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缺乏与医疗实际的联系,实效性差。并且人文内容孤立,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考试成绩代替人文素质评价,粉饰教育的效果,产生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则人文素质教育措施得力、学生人文素质高的错觉。这种评价方式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到应试教育的岔路上去。

4.医学教育的方法单一。

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同时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面对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和传统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的现实,只有人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真正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单纯解释理论和定义的纯理论式教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加强医学生研究分析并解决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中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哲学、历史、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管理、心理咨询等社会医学和科教研单位的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往往医学知识欠缺,而学医学的又往往人文知识不足,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毕业后可同时从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还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临床实习期一般是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医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时机,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素质,而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的高水平医师打下基础。

5.改革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一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即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如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注重自学与辅导、提问与讨论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内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或同学表演,再现一定的情境,如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大处方、医生冷面孔以及优劣不同的医德和医术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不同影响等,调动学生切身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渴望。第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借助教材和其它工具书、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自主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选修课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加深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由过去单一大班课形式改革为以小组课、床边教学和病例讨论为主体,讲座、科研训练等为补充。学生边当“医生”边学习,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充分利用临床条件,自主学习,接触社会,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是怎样产生的,医疗实践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自然、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等等。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了解医学对社会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医疗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真正合格的当代医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2]张金钟.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J].医学教育,2003,(3).

中医学教育论文第8篇

宁夏医科大学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大背景,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丰富了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为宁夏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人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人文教育

作为宁夏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医科大学,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宁夏回族区域特色,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培养适应区域医药卫生事业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医学为主、中西医并存,涵盖医学、管理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体系的改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体系,是适应这些要求的当务之急。

一、未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医学生素质体系指标

未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医学生素质体系指标,是一所医学院校多方面特点的综合反映。第一,在办学类型方面,学校致力于建设综合实力突出、学科特色显著、服务社会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二,在办学层次方面,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加强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专科教育,稳定继续教育。第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以医学专业为主体,强化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第四,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努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科研能力,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第五,在服务面向方面,学校立足宁夏,服务西部,面向行业发展。以上各个方面,支撑起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可表述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医疗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医疗人才。具体到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可以表述为:①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②重视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和伦理问题,能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充分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③尊重患者的隐私、人格及个人信仰;④尊重同事和同行,具备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⑤谦虚好学,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⑥爱岗敬业,不断进取和学习,努力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通过学校对用人单位电话及纸质回访的反馈信息表明,学校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普遍的用人单位认为宁夏医科大学毕业生思想素质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好,动手能力强;在人际交往、职业能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及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在科研能力和发展潜能方面能力较强,有继续深造培养的可能性。

二、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在于要回答一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能否适应新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和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此外,增开学校特色医学人文课程,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卫生教育,立足于对医学双重性质的认识,帮助医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高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心理素质、医学行为选择决策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满足了医学生成长的特殊需求。将普遍的思想道德要求与专业的特殊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形成了医学生培养的特有课程体系。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能否适应新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方式的变化?近年来,学校根据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实施了以机体的系统性和从健康到疾病的“整体性”为主线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双螺旋”见习、实习的临床教学实验模式改革,启动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人文医学与职业素养培养工程”,开展了PBL、翻转课堂、“三明治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病例引导式临床理论课程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专业课教学方法中的学生,同样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有很多因素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法方式革新,一类问题是方法创新的重要性。时代在变,学习要求在变,学习内容在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变,在此复杂情形下,不创新就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达到好的教学目的。二类问题是这一创新的可操作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各位教师应该做并且可以做的事情,也是可以操作、能够出成果的行为,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应当得到积极的推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如何适应新一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从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态度来看,学生上课的心理同上专业课是不同的,学生学习专业课是“我要学”,学生学习政治课是“要我学”,两种心理,两种态度,事实上把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新一代的大学生,眼界宽阔、知识面宽、自我意识强、动手能力强,学习生活中好恶感鲜明,表达直率。这些都预示着那些糊糊涂涂、平平淡淡的教师将在教学中被淘汰。只有能深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共情的教师,才能保留在讲台上。宁夏医科大学的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强化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注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多种形式。比如,每门课程至少安排6~8学时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知识通关、现场教学、视频制作、作业展示、家乡深情等教学活动,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成绩。这些改革,对各专业课程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在课程中,在于如何选择课程课目、在于课时的变化、在于授课方式的变化、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于考核评价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新临床医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要紧密结合宁夏区域特点和回族民族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素质教育”全过程,把“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医学素质水平。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目标,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党、团、学生会活动为辐射,形成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动员全校力量,实现全面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水平和实效性。通过“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使具有人文医学素质的合格医学生,具备五种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人文知识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五大素质即五大模块。要培养具有上述五大素质的合格医学生,是一项需要集全校之力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业课教师、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五大模块队伍的力量来完成。

(二)开展卓越医师班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每年从300名以内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择优选拔学生(2012—2014级各36名,2015级72名)单独设置班级并组织开课,改革班级模式采取课程组负责制,通过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任课教师、学生对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该项改革顺利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也在这个试点班中开展。教学模式和效果都有很大变化。

(三)开展医师执业技能培训

为了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体系,宁夏医科大学向中国医师协会申请建立“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获得成功。通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医学生在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学医患沟通技能,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增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提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体系,使得我们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平台和抓手。

(四)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

医学学生培养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培养卓越医生这一目标,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家的指导原则,明确卓越医生培养目标,依据“深化教改、适应医改、胜任岗位、注重能力”的原则,以夯实医学生人文底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卓越医生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类课程教学的改革的研究,对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开展综合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以上是针对宁夏医科大学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开展的。研究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大背景,前期已经有两年以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现需要在此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四、结语

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导思想,继续围绕“打造‘两个一流’(西部一流、有一流学科),建设西部地区有特色、现代化、高水平的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创新、内涵、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续写宁夏医科大学办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汤波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涛,田淑卿,汤波.宁夏医科大学强化人文医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2,33(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