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1 08:31:52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对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整合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会让遥远的、全国性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历史,学生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乡土文化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乡土历史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家乡的辉煌过去、灿烂文化、名人事迹都是让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材料。同时,家乡历史名人的非凡经历和生动感人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例子。本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乡土人文资源可以说相当丰富,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活教材。

有位法学家说:“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活生生的榜样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家乡资料,形成自己的“家乡英雄谱”,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当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觉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物,而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中的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人物的成长足迹的同时,效法先辈、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起来。家乡美景、历史名人凝结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在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达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功效。

三、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运用历史指导现实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智慧积累和能力锻炼的过程。结合乡土文化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考察和探索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乡土知识的渗透外,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家乡英雄谱”,且有每个英雄的个人传记,每个学生还要寻找“身边的历史”,能对人介绍“我身边的历史”。要完成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乡土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周末、清明以及其他节假日时间,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考察自己本家本族的历史,搜集相关的历史变迁、诗词名句、历史典故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这些实践性的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教具、语言进行虚拟情境的欠缺,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和创新场所,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发挥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同时,汇报和交流学习成果活动也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为构建和谐课堂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已成为达成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帮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润物细无声的乡土情结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亮.整合乡土历史资源,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文教资料, 2013(24).

[2]宋丽婷.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山东师范大学,2008.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2篇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曾xx,女,汉族,少先队员, 2006年5月13日生于xx市,现年10周岁,xx市xx学校小学部4(6)班学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曾xx,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眼里,她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邻居眼里,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少年。她的成长过程,是邻里教育孩子的典范,是周围孩子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被编成一个个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是老人们茶余饭后说服教育孩子的经典话题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一、 言传身教是美德积累的基础

曾xx生活在一个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中,从幼年到童年,在长辈们的感召下,无形中学会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知恩感恩、敢于担当、爱护环境、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家庭环境是她养成美德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她培养美德的根基,自身习惯促成美德贯穿她生活的全部。

幼儿时期,看到路边丢弃的废纸、包装袋,曾xx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这一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一直保持着。在xx学校学习期间,以纯洁心灵、志存高远、德才兼备为座佑铭,自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监督着身边的同学,时常提醒乱丢垃圾的学生及时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提醒住校学生洗净手上的灰迹,主动擦净教室的玻璃窗户,看到乱跑的同学,曾xx会及时提醒注意安全,别撞伤了同学。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曾xx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身边的同学养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经常被评为xx标兵班。

二、 自觉行为是美德的真实表现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曾xx在幼儿时期,就经常看些励志故事书,把好多典型事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即丰富了她的童年生活,又培养了她的主动作为意识。

早在她三岁左右就成了妈妈的好帮手,知道帮妈妈洗菜、涮碗,一个最小的围裙,系在她身上,看起来整个人都被包裹着,举手抬脚似要绊倒,踉踉锵锵站上櫈子,趴在洗菜池上涮碗、洗菜。近期,曾xx强烈要求帮妈妈做饭,家长担心烫着她的小手,就只同意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自己着磨如何用刀削黄瓜皮,如何切成片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曾xx做的黄瓜菜是一道最可口的佳肴。这在一定程序上减轻了父母的劳动,最主要的是锻练了她主动作为的意识,也为她美德的积累奠定了基础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在幼儿园时期,曾xx就知道与小朋友分享的快乐,别人快乐了,她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上幼儿园前,她都要提前装些好吃的零食,家长不理解,也不想让她吃,她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家长同意她带到学校,一进教室,她就会给小朋友分享她的战利品,这样即能博得小朋友的好感,也与小朋友相处的很融洽,每到课间娱乐时,都会有好多的小朋友与她做游戏,一起玩耍。

一次在公园游玩时,曾xx摘了一个毛毛草,另一小朋友没有摘到,哭着向家长要,陪同的孩子的母亲伸手打了孩子一把掌,曾xx看到后,立即跑过去,把毛毛草送给了正在哭泣的小朋友,虽然她自己没有了,能让别的小朋友开心快乐,她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个小朋友,她感觉很幸福快乐。

三、 知恩感恩是美德的最佳境界

曾xx在家,就是家人的开心果,是家中的一个宝。她看到爸妈生气的时候,就会偷偷的把妈妈拉到一边,劝妈妈你到外面旅游去,这样就能找到开心的事,也不会再生气了。去年夏天,妈妈的脚崴着了,行动不便,曾xx就天天帮妈妈敷药、洗脚、搓背、递衣服,成了妈妈的贴身保姆

奶奶由农村老家来到城里,很多生活习惯不一样,曾xx就帮助奶奶,教她老人家学会开电视、看电脑等,告诉奶奶,如果她不在家,就没有人陪奶奶看电视了,所以要学会使用摇控器,这些话从一个涉事不深的幼儿口中说出来,博得大家都伸出了大姆指。奶奶手脚不灵便,在去洗手间时,曾xx提前跑到门口,用拖布擦净门口的水滴,以防滑倒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动作,让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奶奶不停的夸奖,都说从小看大,三生(生日)到老,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从奶奶那普实的话语里,能看出对曾xx美德养成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曾xx说:我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争做合格的美德少年。童年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她正用自己的诚实和善良、热心和宽容争做美德少年,在xx学校教师的培养下,向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进发,用爱心、恒心、诚心、信心筑实美德的高地,让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让美好的心灵更阳光,让美好的明天更灿烂。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星期一早晨,记者来到师院附小采访时,正好遇到学校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武凡意同学便是学校升国旗仪式的主持人,同学们列队集合好之后,升旗仪式开始了。

为了主持好每一次升国旗仪式,武凡意同学都严肃认真,精心准备,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出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师生们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除了担任升旗仪式的主持人外,武凡意同学还是校园直通车、学海拾贝等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每一期节目的播音稿,都是她自己亲自编写的,夏天到来了,武凡意同学这次特意准备了一期食品卫生安全的节目。

虽然在学校里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武凡意同学却乐此不疲,她说,通过主持广播节目,不仅自己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普通话得到了锻炼提高,而且通过主持学校的广播节目,老师和同学们都熟悉了她的声音,让她有了更多的小伙伴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活泼开朗,学习刻苦的武凡意同学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参加其它活动,她都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她说,自己全面发展的秘诀就是热爱,只有去热爱,才会有激情。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3篇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会让遥远的、全国性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历史,学生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乡土文化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乡土历史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家乡的辉煌过去、灿烂文化、名人事迹都是让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材料。同时,家乡历史名人的非凡经历和生动感人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例子。本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乡土人文资源可以说相当丰富,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活教材。有位法学家说:“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活生生的榜样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家乡资料,形成自己的“家乡英雄谱”,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当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觉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物,而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中的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人物的成长足迹的同时,效法先辈、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起来。家乡美景、历史名人凝结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在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达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功效。

三、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明素养为目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师生的行为重点,以“推荐身边好人,比学高尚品行”为主题,广泛发动全校师生推荐身边好人,学习身边好人,在全校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行的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参选范围和标准条件

1、参选范围:全校学生和全体教职工。凡一贯模范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感人道德事迹、群众赞誉、社会形象好的个人均可参选。

2、标准条件: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种类型,具体标准如下:

(1)助人为乐类:长期主动无私地帮助他人,坚持帮助无血缘关系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群众;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努力帮助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赢得群众高度赞誉。

(2)见义勇为类:未成年人要“见义智为”;教职工在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设法进行保护和援救;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义务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为侦破特大案件作出贡献;在抢险救灾中,奋力排除险情,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3)诚实守信类: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履行承诺;从事教学和服务工作坚持优质规范,享有高度信誉;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实心做事,即使遇到困难,仍坚持信守承诺。

(4)敬业奉献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提高服务质量、劳动效率等方面贡献突出;干一行、爱一行,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恪守职业规范,办事公道、服务优质,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5)孝老爱亲类: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事迹感人,群众颂扬。

三、方法步骤

推荐评选活动坚持师生为主体原则,使推荐评选过程成为师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1.宣传发动。制定下发活动方案,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橱窗等阵地和手段,广泛宣传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目的要求、标准条件等,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2.基层推荐。各科室、各年级组要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召开民主推荐会,采取书面推荐、口头推荐等形式,积极发动师生发现推举身边好人好事。以年级和行政后勤为单位,各推荐1—3名候选人(每个类型只能推荐1人),推荐身边好人需填写推荐表,并附1000字的好人事迹材料(用纪实性语言,不要空话套话,一律用第三人称),提供2寸标准照片及生活照片(有电子版)。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将事迹材料及照片发至邮箱:。

3.公示投票。身边好人候选人将在校内进行公示,接受师生评议、监督。

4.综合审定。学校成立身边好人评选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评选组根据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一中身边好人”3-5名并予以表彰。

5.向上推荐。在学校评选的基础上,对事迹典型的师生向县文明委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好人评选。

四、表彰奖励

凡被评为学校好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人评选活动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科室、各年级组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将评选活动作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抓实抓细。对填报人的报名表、事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先进人物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典型性。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5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趣味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25-02

一、趣味是学习的原动力

趣味性,就是使学生感到愉快,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数学大师陈省身因为觉得数学“好玩”,所以把数学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学习一门课程需要趣味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本文旨在探索材料力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如何培养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兴趣

材料力学作为一门承前(理论力学)启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如何让学生感到材料力学的学习具有趣味性,而不觉得这门古老的课程单调枯燥,就成为材料力学教师的责任之一。能够全面、准确地讲解教材内容,既不遗漏也不讲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才是教师真正的责任。教师要挖掘课程的趣味性,讲解内容应该不限于教材内容,而是紧紧围绕书中知识,利用身边实物作为问题的起源,采用人物事件作为问题分析的旁证,引用工程实例作为理论问题的工程应用。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的教学,课堂绝不能成为公式和符号的“表演专场”,而应该是妙趣横生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练场”。在材料力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注意挖掘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阐述和利用这种趣味性;其次,教师平时搜集和积累一些古今中外与材料力学有关的趣闻和事例,在讲完基本理论后,适时联系这些既生动又贴近生活和工程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还可以选择那些在材料力学发展过程中作出过显著贡献的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引申,这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分析研究方法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也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力学的趣味性举例

材料力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很成熟的学科。而材料力学的教学却有待发展。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即教师认为很浅显的概念、公式,学生却认为概念多、公式复杂,不易于学习和掌握。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一概平铺直叙;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也很被动,他们早已习惯了“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不讲的不看,更别说主动思考、总结了。鉴于上述现象,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作者在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经参阅资料和自己实践后总结的关于材料力学的趣味性教学经验,从三方面浅谈:

1.课程趣味性。弯扭组合变形时常常运用第三强度理论或者第四强度理论来进行强度校核,其相当应力不管是用应力表示的σr3=■和σr4=■,还是用内力表示的σr3=■和σr4=■,都易混淆、记错。但只要掌握这样一个有趣的乘积表达式,相当应力的下标值与切应力τ或T扭矩的系数乘积正好相等,即3×4=4×3或3×1=4×0.75,记住两组公式就显得轻松多了。莫尔应力圆与单元体的对应关系,再加上主应力的概念等,这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讲解概念的同时,可以这样形象描述:“切应力跟着正应力默默地行走在莫尔应力圆上。切应力有个地方千万不能去,但那却是正应力的理想之地――主平面。在那个地方,切应力感觉乏力好想睡觉,正应力却惊喜若狂、兴奋不已,因为他看到自己很高大,当正应力回头安慰切应力时,却发现切应力不见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主应力。在这个地方,主应力既没了切应力的陪伴,也看不到互相垂直的其他两个主应力,感觉孤独无助,还不时成为强度理论的焦点,很不习惯。于是决定离开主平面,才迈出一小步,就发现切应力出现在自己身旁,羞答答地跟着正应力,还说我刚成一个应力,请多多关照,不要带我去主平面,在那里我会变为零”。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正应力、切应力和主应力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得也轻松。

2.实例教学。实例一:清代画家郑板桥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虽是一首咏物诗,但是诗中却包涵着深刻的力学原理。贝聿铭先生的“仿竹杰作”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就是得益于竹子的启示,虽然大厦高度达三百多米,而且还是在香港这样的海边多风城市建造,设计模型像竹子一样,“嘴尖皮厚腹中空”,截面采用中空型,既节约材料又减轻自重,在相同面积下,截面越高,对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越有利,由于结构整体是下粗上细,按高度一节一节变细,使每一节的最大应力都相等,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是最合理的阶梯形等强度管状结构。可见建筑师也是煞费苦心,深刻理解到建筑中的力学与自然界中的力学是有机融合的。实例二:“泰坦尼克号”沉船时,船壳受到冰山的挤压,壳体钢板间的铆钉连接件受到过大的剪切应力被折断,船的右舷钢板有一个长91.5米的裂口。当然这与当时船速较快有关,但与制船的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关。调查发现,不管是船舷钢板还是船上铆钉,其力学性能实验数据都是在室温下做的,船行驶在北大西洋的冰海中,温度远远低于室温,钢材在常温下表现为塑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塑性降低,在低温下会变脆,在极低的温度下甚至像陶瓷那样经不起冲击和震动。因此,不管是铆钉还是钢板在低温下的破坏应力远低于室温下的破坏应力,导致船发生脆断事故,沉入海底。当然,与材料力学相关的生活和工程实例举不胜举,它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教师讲课时,从身边的力学问题谈起,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也会倍增。

3.人物励志。伽利略(1564~1642)对力学的思想、理论、实验和应用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在研究中引入了“力学模型”的思想。伽利略以实验研究为重点,从实验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分析得出精彩的结论。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反复印证着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即实验现象观察―假说提出―理论分析―实践检验。比如讲解合理截面形状与强度、刚度的知识点时,可以用田野中的麦秆为什么是空心的作为引例。其实,大自然中的空心结构同样引起了伽利略极大的兴趣,“一根麦秆所负载的麦穗较整个麦秆要重得多,如果麦秆是用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实心形状,那么将降低其抗弯和抗断裂的能力”。带着对身边这些熟悉的现象的悬疑展开材料力学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会增加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学习兴趣。科学家对未知事物的执着追求,是每一个求知者的榜样,而将这样的人物生平事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既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意志,又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当然,与材料力学课程相关的人物还有很多,如圣维南、欧拉等,课堂上讲授人物生平事迹,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精神。

针对目前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匮乏的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了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通过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使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引入贴近生活和工程的实例,从身边的力学问题谈起,增加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引入力学人物的生平事迹,激励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精神。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志明.略谈一名基础力学课程教师的基本功[J].力学与实践,2005,27(3):75~76.

[2]百度文库.正应力和剪应力[J/OL].

http:///link?url=Co7I4ya1y5ObWg_OIF__E-ByGHdHdkS9oRgCfJ__G7hiEEP2vLXokWxN4gi6dGIA1MJ1NsQgmYPPKyP00A7JHXE1wsXREIh22yfvn_sO4g3.

[3]黄钟等.力学万花筒[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4]丁光宏.力学与现代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身边的力学》编写组.身边的力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6篇

一、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课前准备时与少数性格内向学生的谈心活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性语言,如“你的观点很新颖,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你语言表达流利,思维敏捷”、“我很欣赏你的出色表现和大胆发言”等:教学中注意选用正面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与人为善”的和谐理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见义勇为先进事迹”、“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等。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开发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和肥城当地德育资源,我把“肥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图片和资料,把学校定期参加小交警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举办的法制报告会等学生熟知的素材引人课堂。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赋予生活巾的平凡事件以德育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走出书本,走向广阔的、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注意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每节思想品德课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如在教学中选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个生命奇迹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用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的事迹材料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用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指导学生汇总写出《自我保护手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教学中以真诚的心,充满关爱的心去呵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这些充满人性化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也使德育活动更加卓有成效。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7篇

受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幼儿园也启动了园本课程开发工程。根据西部农村幼儿园现有的办园水平,结合当地农村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手工操作和人文体验,既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又切合农村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实际,也符合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实施,更能调动教师工作的激情。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受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幼儿园也启动了园本课程开发工程。园本课程资源是园本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前提与支撑,对于创建幼儿园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区农村的幼儿园,科学有效地利用凉姜乡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既是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是经济、有效办好农村幼儿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指出:“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同时,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各种材料,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根据《纲要》精神,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要求。适应新教材改革,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园本教学理念显得十分必要。

国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幼儿园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办园理念指导下,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一、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构建凉姜农村幼儿园的园本艺术课程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它们以自然美的形态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因此,凉姜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山川、河流、、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绿荫如织的葡萄沟、桃花岛资源优势,让农村幼儿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培养他们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情感。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目的的。所以,老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幼儿接触自然、领略自然。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仔细挖掘当地自然环境的教育要素,精心设计有利于儿童接受,有益于培养他们高尚情操、提高他们认知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活动,通过参观、现场讲解、事例穿插、动手操作,达到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和家乡美好风光的目的。

二、挖掘农村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资源,渗透地域人文关怀

凉姜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如,文昌宫等以及世世代代从事生产生活的农业文明。而这些资源大多渗透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之中,这为我乡农村幼儿园开展园本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各具特色的农作物种植、锄草管护、收获打碾;千姿百态的花卉草木发芽、开花、结果;各种各样的家禽走兽的生长、繁衍;世代传承的人文礼仪、睦邻友好、尊老爱幼、扶贫济

困文化都是构建特色园本课程的良好素材。幼儿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整理当地的人文资源,如开展田间地头的农作物种植、收割现场参观活动,让儿童通过参观、参与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粮食的习惯;聘请有声望的民间艺人参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通过现场演示、儿童参与分享,让儿童体验民间歌谣、绘画、手工制作、书法、民间音乐、传统习俗、节日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情绪情感。

三、充分利用历史遗迹,让人文积淀走进园本课程

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欣赏价值,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凉姜有文昌宫,尽管已经被破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字、图片记载来恢复历史的记忆;通过深入挖掘“凉姜”二字的来源,结合本地的历史传说,延续历史的烟火……这些都是开发西部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幼儿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整理当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实际和教育要求,带领儿童就近参观周边的历史遗迹,通过英雄故事的讲解,激发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和对古老文化的崇尚;通过参观有代表性的民居和古老建筑,培养他们崇尚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邀请英模人物的亲属走进校园,为儿童讲解相关的亲身经历和历史传说,通过气氛熏陶,真实事例感染,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达到传承祖国灿烂文明与实施富有特色园本课程的双重目的。

总之,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构建园本课程不仅符合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实施,而且能调动起教师工作的激情,也符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社会人文的互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适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园本课程要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自然和历史,感知自然和人文关怀,观察自然和历史遗迹,注重通过对自然生活环境和历史积淀的认知,培养幼儿保护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明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杨丽.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3]连平,闽南民间艺术教育与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4]鲁艳,校本课程:要领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5]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8篇

一、导行的原则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导行的过程是由认识到实践,从知到行的转化教学过程,要运用课文内容的正确观点导之以行,须注意三个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导行中,要选取学生中已有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例和材料。如果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感到言而无信,导行就将导而不行。

(二)实践性原则

要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三)准备性原则

在课前作好调查,掌握学生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课文的教育要点进行导行。如果没有准备,没有实际材料,就很难使学生服之以理,起不到导之以行的效果。

二、导行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点指导行为实践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是行导行。

(一)正面典型导行

这是根据教材的思想品德观点,以典型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直接引发学生付诸行动的一种导行方法。如教学三、四年级的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等内容,通过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同龄小伙伴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制定赶学措施,人人争做榜样。运用先进人物和事迹,要注意“远近结合”,即把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事迹与周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先进人物及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远大的追求目标,又有近期效仿的榜样,感到可望而可及,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逐步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现身说法导行

即用亲身经历和休会说明道理。如教学《不要讥笑他人》,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从小到大,别人给你起过外号吗?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或缺陷被别人讥笑过?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由于太多数学生曾经有过这种情感体验,所以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特别强,感情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说得情真意切:被别人讥笑时,伤心、难过、痛苦、愤怒,抬不起头来,想伺机报复,甚至不想上学……由于学生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下面的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然后,利用心理互换法等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把深刻的道德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情通理达、情理交融,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实践的转化也就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学生之间取外号的现象也基本消失。

(三)示范作用导行

即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学生知道。我在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创设了培养毅力的一种示范。因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业的格式都不尽正确,于是我按照书上的书写格式标准统一了要求,要学生坚持按此格式规范做每一课的作业。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学生作业格式规范后又搞错的,我就采用了示范性导行的方法,坚持自己写教案和写黑板都严格按正确格式写,并选取按正确格式坚持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在学生中传阅,也要求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并要求坚持到底。结果大变样,全班学生作业格式都规范了,且坚持了下来。

(四)直观演示导行

这是通过一些实物的演示或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感受到某思想品德观点的正确与不正确,从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导行方法。例如《关心父母》一课的教学,我利用听录音、看录像、榜样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唤起学生主动关心父母的情感。课后,又以“孝心献父母”为题开展“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学生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交纳水电费等琐事,指导学生“能干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的行为实践,从中体会当父母的辛苦与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和劳动的幸福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