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1 17:56:07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第1篇

When KFC, McDonald's and a series of fast food entered China, the fast food culture also played a "glorious" role in China, a land with a heavy history. In the video store, the most popular R & B or heavy metal music is all around. It's not hard for us to find out what Jay Chou, backstreet boys and other latest pop music albums are placed in the most prominent position at a price that is also unimaginable. The packaging is even more multifarious and painstaking.

而收录贝多芬、帕格尼尼、斯特劳斯等等音乐巨匠杰作的专辑即使只是流行专辑的三分之一,却仍然往往躲在墙角更甚者塑料封套上沾满灰尘,无人问津。在书店,最抢眼的便是包装精良的一套套网络系列小说,8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更是大行其道,不费吹灰之力的赢得畅销书榜的榜眼探花。而那些经过一次次历史冲刷考验的名著,却在一边黯然失色。

The albums that contain the masterpieces of Beethoven, Paganini, Strauss and other music giants, even though they are only one-third of the pop albums, are still often hidden in the corner or even the plastic covers are covered with dust and nobody cares. In the bookstore, the most eye-catching is a set of well packaged network series novels. The works of the authors in the 1980s are even more popular, and they won the best-selling list easily. And those classics that have passed the test of historical scour have been eclipsed on one side.

曾经,我也被书架上包装精美书名诱惑的时髦小说带走,因为其中设计精巧的情节,艳丽奢靡的“人生体会”即使深知这是快餐文化,泡沫文字,但仍然为之“折服”。但是,久而久之看着雷同的情节,乏味的对白,不禁怀疑这些版率极高的时髦小说是否有“抄袭”之嫌。看着无数“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的网络宣泄文学,对愤世嫉俗的陈词滥调,也不免嫌恶。

At one time, I was also taken away by the fashionable novels that were seduced by the beautifully wrapped titles on the bookshelves, because of the ingenious plot, gorgeous and extravagant "life experience", even knowing that it was a fast food culture, bubble words, it was still "subdue".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looking at the same plot and boring dialogue, we can't help wondering whether these fashionable novels with high edition rate have the suspicion of "plagiarism". Watching countless "this world does not conform to my ideal" network catharsis literature, to cynical cliche, also can't help but dislike.

绕了一个圈子,我又回到起点。捧起名著――真正的文学,感受它所教导的哲理,滋润着我每根神经的触角。而那些“时髦的轻浮念头”也随之摒弃,因为真正的文学告诫我生活不是轻滑的角色扮演。诚然,社会的激烈竞争,让人们不断面对各方面压力,很多追逐流行的人,开始学会用各种激烈的方式,让自己成为地地道道的“愤青”,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Around a circle, I return to the starting point. Hold up the famous works - real literature, feel the philosophy it teaches, moisten the tentacles of every nerve. And those "fashionable flirtatious ideas" are also abandoned, because the real literature tells me that life is not a light role play. It's true that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the society makes people fac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constantly. Many people who are chasing after fashion begin to learn to use all kinds of fierce ways to make themselves truly "angry youth" to express their dissatisfaction.

流行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影响甚深,不单只是在阅读、音乐上,更甚者是对我们生活态度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负面的。比如近来在中国年轻人之间大受追捧的街头文化。很多人会疑惑,这“街球”、“街舞”不过是在大街上打球跳舞,有正面影响吗?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但是这街头文化又叫黑人文化,顾名思义是从黑种人中开始盛行的一种渗透了深厚黑人文化精神的民间文化、是美国贫民??的黑人在人权压迫,种族歧视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运动。

Pop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our generation, not only in reading and music, but also in our attitude towards life. Of course, not all popular culture is negative. For example, the popular street culture among young people in China recently. Many people will wonder, this "street ball" and "street dance" are just playing and dancing on the street, does i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rface, it doesn't seem to exist, but this street culture is also called black culture. As the name implies, it is a folk culture that has permeated the spirit of black culture, and a cultural spirit and movement formed by the black people of the poor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human rights oppression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在美国,它并非只是爱好,更是一场为人权而战的革命。但是,在中国它却只是一种爱好。诚然,这是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爱好这种街头文化的青年如果深知这种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学习他们优秀积极的生活态度,而非单纯的追逐流行的话,在我看来,其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not only a hobby, but also a revolution to fight for human rights. But in China, it's just a hobby. It is true that this is caused by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In my opinion,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is kind of street culture on young people is immeasurable if they know the essence of this culture and learn from it their excellent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rather than simply pursue popularity.

流行文化第2篇

【关键词】 流行文化;品牌;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成功的驱动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伴有成功的品牌,这一点已形成共识。成功的品牌必有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企业在设计品牌,创立品牌,培养品牌,使其成为知名品牌的过程中,流行文化将对其产生很好的催化作用。

一、流行文化及特征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在他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之后,文化定义已有160多种。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

还有些学者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流行文化又称普及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它正在模铸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二、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通过一系列市场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和客户忠诚度,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关系。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心灵需求的情感价值,是产品概念对应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价值的具体体现,品牌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同才有价值。这种被认同的价值是由很多元素组合的,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文化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品牌文化突出了企业外在的宣传、整合优势,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品牌的直接载体主要是文字、图案和符号,间接载体主要有产品的质量、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没有物质载体,品牌就无法表现出来,更不可能达到品牌的整体传播效果。优秀的品牌在载体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如 “麦当劳”其黄色以拱形“M”为标志,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人们通过“麦当劳”品牌会感受到一种美国文化、快餐文化,也能由品牌激起儿童在餐厅里尽情欢乐的回忆。

三、流行文化对品牌的作用

流行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其声色感受、直观刺激、绚丽形式,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流行文化的商品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吸引力。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当代社会的消费形态与形式正日益从大众、务实的消费走向感性、有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已成为构建品牌、塑造品牌的凝聚剂和催化剂,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力的核心动力。在品牌竞争中,品牌文化建设须寻找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依据社会消费思潮变化,将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元素加入到品牌构建和传播中,利用文化的共享性有效地影响消费者,以获得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平台,促进消费的实现,获取最大的利润。

(一)流行文化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动力

文化具有明显的共享性与规约性。处于相同文化语境下的群体,不仅拥有普遍遵守的共同生活准则和情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共同的文化为参照,做出自己的各种决定,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符号”的叙述中形成共同的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特定的文化环境必然决定着特定的消费意识和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追求“感性的生活”,消费实践往往意味着一种文化选择,折射出其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需要。购买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风格化、感性化商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享受精神与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获得某种身份的确证与认同。

品牌建设必须按其定位有针对性地传递文化,将丰富的文化意蕴融注于品牌创意之中,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即把单纯的商品信息变成品牌文化信息,以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对人精神需求的迎合及满足为核心,在人文文化的特定语义中寻找和倡导一种品牌观念、品牌情感,表现品牌生活形态下的丰富体验,以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巨大的品牌增值效应,打动消费者。如变形金刚就是流行文化品牌的传奇,2009年,当电视版《变形金刚》故事已经成为20年前的古董,真人版《变形金刚》“奇奇卡卡” 的变形声再次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响起。一段横亘数十载的流行文化风潮再次回涌,伴着林肯公园的歌声,让银幕下的人群变得无比狂热躁动。《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就在用近乎神迹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流行文化的奇迹。

1983年,当美国孩之宝公司到日本寻求玩具合作开发权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个商业奇迹的发生,不是因为这种玩具本身具有市场魅力,而是孩之宝公司全新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整合了文化和商业的资源,使之形成完整的商业链条。孩之宝公司用组合销售的模式完成了其对《变形金刚》营销的完整商业链条的构建,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动画片和电影就是为了销售玩具,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变形金刚》被当做文化现象接受和讨论时,人们很轻易地就遗忘了在文化引导下产生的大量购买行为。

这种成功的模式,在文化和商品市场上都获得巨大的收益。光有产品不足以取得市场的成功,产品推销才是《变形金刚》这一商业神话的精髓所在。孩之宝公司在拍摄动画片《变形金刚》之前预先推出了造型新奇、可爱,甚至具有魔幻色彩的机器玩具,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新奇生活方式的心理,为动画片的“预演”营造一种审美期待,动画片《变形金刚》推出后达到狂热。从玩具到动画片再到玩具,《变形金刚》玩的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营销模式,用流行文化产品影响市场,消费者先接受文化产品和文化偶像,使之变成一种爱好,产生购买欲望,形成最终相关产品的消费,用文化产品来促销玩具产品,促使消费者进行自主消费或者是连锁消费行为,最终两种产品都获得成功。

(二)流行文化对品牌的叙述作用

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形式,文化叙述必须采用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价值观。一个品牌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与其相对应的产品概念,注入与品牌定位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与扩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品牌文化个性。流行文化是一种大众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性文化,标志着一种普遍实践和热烈追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只有切入流行文化,以社会时尚为创作的话语资源,在塑造流行生活模式的参与中,“攻目标消费者的心”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现代社会中,关爱生命、提高生活品质、提倡绿色环保、追逐名星和视听刺激等已成为人们,尤其是中青年崇尚的潮流。将环保、生态、营养、安全、健康、运动、活力、方便、时尚等具有现代感的流行文化作为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的创意基点,定能达到共鸣的效果。如农夫山泉迎合现代消费需求,以“天然健康”为核心,将产品实体利益与环保、健康等结合演绎产品的存在价值,引起消费者共鸣;喜力啤酒坚持以流行文化的叙述方法进行传播,举办摇滚音乐节,赞助自由式滑雪世界杯赛,表现其年轻、时尚、富有情趣的时尚魅力,使其迅速成为流行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唤起广大青年的追崇和向往之情;耐克出色的广告文案充分表达了耐克的篮球文化,借助“飞人”乔丹,耐克这个闪电钩子成了美国乃至世界街头文化的宠儿。

品牌不仅要表现时尚,更要关注消费者的精神品质、思想观念、社会时尚、生活主张与方式趣味的变化,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如“劲王野战饮料”抓住酷文化中个性、自由、理想的价值内涵,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广告语,其张扬叛逆的口号,火红的底子,雪白的字迹和前卫、独特、充满激情的广告表现,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成长期渴求独立的焦灼心态,激起了目标消费群心中的驿动,成功地实现了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振的愿望。

郎酒,一个身处西南一隅的民营企业,2008年与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结成战略合作火伙,喊出“强我国防,神采飞扬中国郎”的豪迈口号。2009年郎酒冠名春晚,红花郎名声大震。2008年销售突破20亿元,2009年预计30亿元,超常规发展被业界称作“郎酒现象”;星巴克针对特定知识分子群体,以精致纯正的咖啡文化作为叙述载体,使商品的高尚定位与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完美的体现,咖啡的品饮被“消费梦想、影像与”所充斥,给消费者带来尊贵和品位生活的超值享受。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性巨大,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时应积极挖掘产品的地缘文化优势,以特定区域的风情、习俗、人物、历史、建筑、服饰等人文景观为背景,表现地区文化的差异美,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如“上海老酒”选取石库门这一极具浓郁地方特征,彰显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文化和海派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情味中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赋予广告丰富的文化内涵;云南红葡萄酒巧妙结合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产品包装和广告以清纯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构成一个美妙的境界,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在众多品牌的壁垒中异军突起;姚生记瓜子之“花样年华篇”,以1931年的上海为背景,在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迷朦烟雨等象征符号诠释下,表现了姚生记瓜子独特的江南韵味,一种地域情结和江南文化流动其中,感人至深,实现了强势地域文化逐渐向产品、品牌转移甚至增值的效应。

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应巧妙利用传统的民族道德情感与价值取向,表现与弘扬民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礼仪风俗,艺术地传达人对物的心理需求,以民族文化丰富品牌的内涵。 如非常可乐坚持“中国人,当然要喝自已的可乐”,激发起消费者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喜之郎将美味果冻布丁的产品功能扩展为“传达亲情”的产品理念,借青少年、情侣和家庭相聚为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喜之郎“亲情无价”的品牌理念和主张,传达出人们对亲情的期盼;金六福酒则始终以“福文化”进行品牌核心诉求,从个体的福,走向民族的福,最后定位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福,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酒”,“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福”。这些广告语都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着极强的情感感召力,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四、结语

流行文化已主宰了当今世界的消费趋势,品牌文化是品牌产品热卖的温度计,品牌作为精神、意义的载体,消费者常常把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品牌”与“精神需要”的联系。品牌中的流行文化元素被消费者认定后,品牌即被消费者认定,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的同时,通过对品牌的体认,也就满足了特定的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流行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品牌争夺的领地,都把这一文化元素作为品牌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切入点,使企业品牌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溢。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克利福德・格尔茨.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陈浩,高筠,肖金花.语意的传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6]李建立.广告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流行文化第3篇

“粉丝”一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词语。它充满了人们的智慧、创造力和想像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性”。“粉丝”现象是当今社会新媒体时代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信息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电视到网络,从娱乐界到学术界,可以说,“粉丝”已经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现象,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一、“粉丝”一词的来龙去脉

“粉丝”一词中国社会早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用绿豆等的淀粉制成的线状的食品”。在当代社会,“粉丝”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粉丝”源于英语单词“fan”,是其复数形式“fans”的谐音或者说音译,其意思是“运动、电影等的狂热爱好者、迷恋者”,也指“对名流等的狂热仰慕者”。国内翻译界往往将“fan”引申意译为“迷”,其引申含义是指“陶醉、迷恋,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迷”一词的使用率很高,如“歌迷”、“影迷”、“戏迷”、“球迷”等。由此可见,汉语的“迷”是英语“fans”的意译形式。

“粉丝”是“fans”的音译形式。据有关学者考察,它最早源于台湾的媒体。2003年8月,台湾林资敏女士的《抓住怪怪粉丝(Fans)――视觉行销策略》一书在大陆出版。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火遍祖国大江南北,使“超级女声”一词荣登“2005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文化类的榜首。2006年,“粉丝”现象进一步扩大,更使“粉丝”突破了娱乐界的范围。至此,“粉丝”一词已经大大超越原来“迷”一词的影响力,受到大众的追捧,而且几乎涵盖了与文化现象有关的各个领域。一时间,人们由“粉丝”一词派生、创造出来许许多多新词新语,如:“玉米”――李宇春的迷,“凉粉”――张靓颖的粉丝,“米粉”――意大利足球豪门AC米兰的粉丝,“翔粉”――刘翔的粉丝,“超粉”――“超级女声”的粉丝,“盒饭”――何洁的粉丝,“粉笔”――周笔畅的粉丝,“芝麻”――尚雯婕粉丝团的名称,“螺丝”――罗丹的粉丝,“乙醚”――易中天的粉丝(“易迷”的谐音)。随着“粉丝”族痴迷程度的不断加深,又分化出来不同程度的“粉丝”:胡萝卜丝、虾米丝、土豆丝、铜丝、铁丝、钢丝等等。此外,由“粉丝”组合而成的新词新语更是层出不穷,例如:粉丝团、粉丝网、粉丝基地、粉丝家园、粉丝时代、粉丝论坛、粉丝结构、粉丝俱乐部、粉丝大本营……等等。

二、对“粉丝”一词的解读

正如“show”音译为“秀”,“cool”音译为“酷”,“shopping”音译为“血拼”(非一般购物,是指对疯狂购物、抢购、有发泄倾向的购物形象的描写,含有购物量大、时间长、购物无目的等),“hacker”音译为“黑客”一样,“fans”音译为“粉丝”符合音译的规则。“粉丝”之意既体现了量之大、人数之多的涵义,既贴切,又形象;同时“粉丝”又具有“丝”的“纠结、缠绵、思念”之感、之意,因此将“fans”译为“粉丝”,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粉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实质朴而又自然贴切,符合当代社会摒弃经典、随意而作的思潮,与“超级女声”打造平民偶像的总体风格相一致,形象地再现了追星族对明星狂热的崇拜、追捧;既体现了隐喻、通感的意念,又具有幽默、诙谐、调侃的意味。在人们已习惯了“追星族”、“影迷”、“歌迷”这一类称呼时,“粉丝”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满足了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又迎合了趋新求变趋洋的公众心态,尤其是迎合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心理愿望。

“粉丝现象”为“粉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粉丝”的消费力量不容忽视。在粉丝界中有一种说法:“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真正的“粉丝”是必须消费的。随着众多的选秀活动的刺激和推动,“粉丝产业”越来越壮大,并且已经成为娱乐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粉丝”们让其偶像名利双收。他们在偶像身上无怨无悔地投入时间和金钱,为偶像做宣传、赢得人气、照亮星途,购买与偶像有关的文化产品,既是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实现,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粉丝”们的呐喊成为了明星成名道路上的砝码,“粉丝”们的捧场成为了明星演唱会成败的标准,他们赠送偶像鲜花、礼物,参加偶像的演唱会、综艺节目等等。明星们因为“粉丝”而大红大紫,赚得盆满钵满。其次,“粉丝”们让媒体、商家、经纪公司看到商机无限。粉丝网CEO王吉鹏认为:“粉丝是娱乐市场的消费终端。在掌控这一终端后,我们将在明星广告市场、与明星有关的无线业务等方面拥有优势。”现在,“粉丝”的诸多消费行为已不再是出于对商品功能的需求,而只不过是追求商品表象下的各种符号而已,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出来、被制造出来的欲望,并因此不可避免地滑向消费主义的泥潭。“粉丝”自愿为偶像送上大把金钱,其消费力量打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蛋糕,而其中媒体和商家才是“粉丝经济”最大的赢家和受益者。

三、“粉丝文化”带给人们的启示

1.它的普遍性和大众化

粉丝群体很大,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国界、不同社会阶层,都可以对某一明星或偶像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捧偶像,形成不同的“粉丝团”。例如:选秀节目的草根选手、百家讲坛里的学者,甚至连国家领导人都成为了大众偶像,并且都拥有自己规模不小的“粉丝团”。

2.偶像的草根性和平民化

在当今的造星运动中,“粉丝”们为了自己所喜爱的名不见经传的平凡选手,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组成一个“粉丝团”。超女粉丝在李宇春身上看到了“帅气洒脱”,在周笔畅身上找到了“谦逊真实”,在尚雯婕那里发现了“执著追求”,他们在这些平民明星身上发现了有别于传统和主流文化标准的更真实、更自然的审美价值。

3.偶像与粉丝的互动性与交融化

与以往的默默喜欢不同,现在的粉丝对自己喜欢的对象表现得极为勇敢,并且站出来鲜明支持,表达内心的感情和率真精神。舞台上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舞台下是那些欢呼雀跃的“粉丝”;有的粉丝走到台上与偶像共歌共舞,有的粉丝在台下泪流满面、喜极而泣;有的粉丝把崇拜偶像深深印在心底,在精神上与偶像融为一体,仿佛偶像即我,我即偶像,不遗余力地把偶像推向鲜花和掌声的巅峰,犹如自己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

流行文化第4篇

概念

什么是“同事文化”

“同事文化”就像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写字楼,蔓延了整个都市。所谓“同事文化”,指的是都市青年中尤其是白领青年以同事圈为主要社交圈的现象,他们不仅上班时默契配合、友好合作,下了班仍“不舍分离”,一起聚餐、逛街、泡吧、聊天。很多时候,同事们分不清工作与生活,因为工作让生活继续。

扫描

Google:职场版《反恐24小时》

Google公司看上去散漫,其实是在塑造公司自由、平等却人人有责的“同事文化”。公司有人报告一个数据中心的某些服务器有延迟问题,而且情况越来越糟,希望大家诊断解决。结果,48小时内收到了61个回复,参与的人有一打,他们来自公司内部4个不同的团队,两个大洲。

所有这些讨论都有数据做根据,有推论、有解决方案,否定别人方案的回复同样有数据做依据。没有人提“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没有指责,没有扯皮,没有牢骚。所有参与的人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团队,专心解决问题,没有任何自我、名利,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整个问题的解决,如同一出职场版的《反恐24小时》。

华为:爱你的同事如兄弟

“华为”老总说:当今社会,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来改变整个世界。所以,除了在公司实行全员持股制度外,公司致力于营造集体奋斗的“同事文化”。

“华为”人工作起来不要命,时常深夜加班,吃盒饭,在办公室打地铺,像硅谷人一样。但节假日他们常常乐乐呵呵地结伴出游,没有目的、自由随心。因为大家是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操持着一份家业,少了权力压迫、勾心斗角,彼此用各自的肩膀互相支撑,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愿意在工作之余互相倾诉又互相倾听。

故事

社交圈子大了,婚姻质量高了

在电视台工作的安虽已结婚两年,但她并不是那种只围着丈夫和锅台转的女人,她还是比较愿意和同事们“疯”玩儿。

安的同事们彼此性情、年龄相仿,相处极为融洽。每天下了班,忙碌了一天的安并不急着回家,她和同事们还有约会:他们或轮流做庄请客吃饭,或相邀去打保龄球、看电影,或一起去其中一家做饭吃。若遇上个晴好的周末,安还会带着老公和同事们一起去郊游,可谓“人马”壮观。

安说:“和同事们分享生活空间,不仅能提高同事间默契程度,增加沟通,还能消除误会,使工作更具效率。”而安的丈夫认为,各自的同事圈令婚后的他和安仍各自保留着一方私人空间,很独立,因此夫妻之间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年过40的老俞,这几年也养成了8小时之外与同事共度的习惯。妻子安于家事,女儿上了中学已不需要特别操心。老俞很乐于在下班后和那些年轻的同事一起吃个饭、喝点儿小酒,感受另一番轻松滋味。和那些小自己10来岁的同事在一起,老俞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对时尚的把握也远胜于自己的同龄人。

同事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最为简单的现实是:你和同事相处的时间往往要长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同事文化”圈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存在,它甚至代替了传统的朋友圈的功能。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同事

Ken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上午8时,他的同事阿秀会打来电话叫他起床,大约40分钟后,另一个同事再电话通知他们搭乘的出租车快到Ken家楼下了。Ken匆匆下楼,搭上那辆出租车去公司上班。这样有点儿特别的上班形式,Ken并不觉得麻烦,他大学主攻专业是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偌大的城市,车费不便宜,3个彼此家住得近而且顺路上班的同事,一起打的上班一起分担费用是合理又正常的事。

晚上,Ken通常还是和同事一起、出去玩儿,大多数时候是4个人,两男两女。他们喜欢去体育馆旁边一家很大的古巴风格餐厅,那里有露天的舞池,还有舒适的大沙发,吃完饭可以痛快地聊天。喝完了啤酒,Ken把啤酒瓶横放在桌上,手一拨,啤酒瓶旋转起来,这次瓶口对着杨明,杨明掏出钱包结账。

接近午夜,他们各回各家。从清晨到夜晚,Ken都和同事在一起。虽然同事们觉得工作和生活应该分得很开,但是他们突然发现:填满生活的,是工作,是工作中的问题,是工作中的麻烦,是工作中的快乐,是工作中的成就,你需要和了解这一切的人分享。

所以新的说法出现了:现代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你的同事,他们能保证你不把郁闷愤怒的情绪带回家去。

“同事文化”让你变得更优雅

在房地产公司任秘书的杨小姐是典型的白领丽人,连坐在一把扶手椅上的姿态都似受过严格训练而又决不僵硬。见过杨小姐的人都夸赞她有恰到好处的合作态度和优美得体的体态语言,杨小姐谦逊地说:“这全是‘同事文化’所赐。”

杨小姐认为,女性在同事面前最优雅。如果她的体态语言在与同事的相处过程中能打9分的话,面对上司时因言行拘谨只能打8分;约会女友时因心态放松、举止随意只能打6~7分。回到家里,卸去一切束缚,也许她的言行只能打5分了。情况就是这样,培养女性美的场合,必须在放松的心境下给予一份微妙的约束,使她既具有新时代女性的奔放不羁,又不至于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娴淑文雅。

毕竟,第二天大家还要在办公室里见面,情绪失控或举止粗俗都将成为整个写字楼的笑柄,女性因此不会任性醉归。

同事是你亲密的好玩伴

自打加入上班族的队伍,“同事”就几乎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同事们不仅能一起努力工作,还能一起吃喝玩乐,成为你最亲密的好玩伴。

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的郭晓就职于某报社。接触新工作,郭晓颇有些手足无措,想向同事请教,却总见他们每天急匆匆赶稿件,内向的她没有勇气主动走进身边这群表情。各异的入,多半时间就是自己郁闷着。

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转机是在一次部门组织的郊游中发生的。在游玩中,郭晓惊喜地发现,没有了工作牵挂,同事们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自己也渐渐放得开了,不到两天就已经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了。此后,一切顺利,同事们时常主动关照她,下班后的娱乐则更是让大家水融。郭晓说,从前内向木讷的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是“同事文化”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

辨析

“同事文化”风行的3个理由

理由一:说走就走,不必等候

同事聚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忙着各自的工作,谁的小灵感随意而生,便可起到一呼百应的效应。“同事文化”好比这个时代流行的快餐一样,方便快捷,不用等,味道也还不错,能迅速解除精神上的饥渴,何乐而不为?

理由二:谈资丰富。气氛和谐

这是一群有着同样的工作背景,甚至是相近的修养、相近生活方式的人。朝夕相处,熟悉彼此,有很多共同的谈资,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大家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一起纵情大笑,或一起同仇敌忾。

理由三:关系清爽

同事之间的情谊最容易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也最适宜古人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该问的绝不过问,开玩笑要适可而止,离个人隐私远远的。

七嘴八舌

阿昆:年轻人处于同一年龄段,有着相似的社会观念,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的相互影响,比其他关系都来得密切,相对于和家人或者亲戚之间,现代年轻人聚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所以同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就不同,这不仅有性格上的差异,更有观念上的本质差异,所以形成所谓的“同事文化”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杨雨菲:初入职场时,也曾听前辈说过,职场中要保持提防的心态和同事相处。然而实际工作中,我觉得竞争固然存在,但同事间也存在真正的友谊。现在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把工作开展下去,愉快的同事氛围让人身心轻松,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王鹃:当今时代,同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地相处也许是工作氛围的关系吧,如果同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话,这样相处起来还比较容易,也很舒服。

袁敏:同事就像一起打仗的战友一样,一定要并肩作战,所以一定要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工作起来就比较轻松。也许机关工作的人会较难,那里的工作环境让人觉得很压抑,我还是喜欢像朋友一样相处。

杨亚茹:现代人社交圈子越来越小,谁都渴望友谊,但是在职场中获得真正的友谊不太容易,毕竟同一个公司同事之间肯定有竞争,友谊也可能是有的,但是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就不太现实了。

张力:很多时候,同事之间的一团和气都是表象上的,而只有彼此之间才能感受到同事之间心态的封闭越来越强。毕竟同事之间存在竞争,也存在利益关系。其实,每个职场中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工作、生活,而这种氛围需要公司和全体员工共同的经营。

支招

“同事文化”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想别人对你好,你首先要对他人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灵活多变的,对于同一个人,用心能换心,用牙则只能换来牙。

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老员工对新员工的指导应该是一种友好的帮助,不能总是居高临下地指教,朋友之间,不能只是一方对另一方好,变成受人欺负的“老好人”。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方式谈什么样的话题都是很有讲究的,不能仅凭自己想当然而行事。‘

三不要:

不要过多谈论是非:尤其不要谈论上司和其他同事的是非短长,这本身也是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不要搞小圈子:如果成天只和特定的几个人打交道,容易让人产生“小圈子”的印象,所以要和更多的人交流。

不要回避竞争:在职场,朋友之间也要把竞争看作是正常的、积极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竞争能提高工作效率,参与竞争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谦让但不退让,积极进行良性竞争。

测试

你和同事的关系如何

如果有一天你在山中迷路了,远远的好像看到车灯向你接近,你希望它会是什么?通过这个测试可以看出现在你和同事(或部下)的关系如何,快趋吉避凶吧!

A、大卡车

B、吉普车

C、摩托车

D、普通的小汽车

选择A:大个又好用,就是你对待同事的标准。基本上你不会太去强调对方有没有脑子,你会希望他是什么都愿意做而且又不会有心眼的人,至于艰难的事还是由你来劳心劳神。

选择B:你是个做事只看成果不看人情的人,虽然平常也可能和同事打打闹闹,但是一旦扯上公事,公就是公,私就是私,绝对没有混淆的道理,所以同事或是在底下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至于攀关系还是全免了吧。

选择C:其实工作没有必要弄得这么紧张,大家就不能像一家人一样,无私地互相帮忙吗?这是你的想法,所以在平时,你就很在乎大家在工作中的互动关系,下班没事就会一群人跑去玩,只要大家交情够,说起什么事来都很方便了。

选择D:工作上你还是比较喜欢独善其身,只是你的态度不会偏向重公或重私,凡事只会以自己的立场为出发点,所以工作上你不一定强调尊卑或是完全舍弃这种观念,但也会因地制宜,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选择。

专家

“同事文化”体现社会进步

现代职场人工作压力大,朋友少,尤其是80后的一些职场人士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同事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接触对象,如果再抱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心态对待同事,那么你的生活圈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这样不利于职场人士的身心健康。同事之间利用业余时间共同消遣一番,不仅能增进友谊,更能减轻压力,这也是目前都市白领们普遍需要的感情调剂。

另外,现在的年轻白领多供职于新经济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知识更新快、工作压力大、技术含量高、协作能力强,而年轻白领们朝气蓬勃的活力及融洽的合作关系,几乎成为顺利完成工作之必备。再抱着老一代人“互相提防”的心态去工作,不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补充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和集体融入一体,一个人再怎么优秀,没有团队意识也将很快被淘汰。

由此可见,目前在年轻白领中已成主流的“同事文化”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说,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它必将改变中国惯有的人际交往定式。

冷眼

做同事朋友 不做工作奴隶

流行文化第5篇

【关键词】流行语;英译;文化

如今,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急速发展,同时它也在不断影响和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愈来愈大作用,各种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做法名称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国流行语中英翻译的方法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理解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在跨文化以及语际交际中的流行文化词汇空缺翻译问题怎样解决?因为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与原语和目的语使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语言中的新词语也将不断出现。一种语言中的新词往往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词汇空缺”,至少在短时期内会出现词汇空缺。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世界文化的版图也才能因此而不断扩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周方珠,2004)。这里所说的“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思考,笔者最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翻译中国流行语的新方法新规律:

一、运用拼音

此类情况应限制于词语具有中国流行特色,是根基于我国的某种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词语,比如说某个流行的电视节目、某个网络热帖、某个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等。比如:“屌丝”这个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都广泛运用的词语,到目前为止,英语文化中还没有与之相对的词语(在百度翻译中,“屌丝”一词被翻译为“loser”,可是结合现实来讲,这样的翻译并不准确,自称“屌丝”的人客观上来讲并不都是“loser”),在全校范围内各个专业各个年级超过五百人的调查中,我们给了这个词的翻译四种选择“common people”“ordinary guys”“grass roots”和“Diaos”,调查结果显示选择“ordinary guys”(33.33%)与选择“Diaos”(31.25%)的人数不相上下。这说明了在汉语热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词语在没有同等翻译词语时最好以能比较容易被国外接受的拼音字母翻译的方式,这样它的影响会更为广泛并对于填补文化空白(cultural margins)具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再比如说“伤爹”这个新出现的流行词,其意义已经由以前狭隘的“伤老爹的心”扩展为广义上的“伤心”,如果可以直接译为“heartbroken”则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的背景,因此直接拼音翻译为“Shangdiee”相比之下不失为上策。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山寨文化”一词在被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

8000词》中被翻译为“Shanzhai culture”,虽然在英语中“knock

off”一词表达与此相近的意思,可是单纯地将这两个词互换放在语义对等的地位上显然违背了“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这一初衷。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很多含义基本对等的词汇,如比基尼bikini,春卷spring roll,枇杷loquat等,可是在这些国际共用词汇出现之前,总有一种翻译方法需要以中文为主体,以中国的文化和发音先入为主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翻译、诠释自己的文化与社会。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是以英语文化为准,还是以汉文化为准?还是另立或创立新标准?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强势文化隐形的标准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当今世界以由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强权世界格局转变为由多个迅速发展的实力不断增强的发展中国家与老牌英美国家共同处理世界事务的格局,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软实力格局的分布和变化,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成倍增长,本文提出的“运用拼音”的翻译方法正是顺应了这个世界性的大形势大背景。

二、使用英语本土流行词语进行替换

文化都有其相通之处,反映其文化的流行词语也是如此,如果在译语文化里可以找到与之在形式上与功能上基本对应的现成的词汇时,最好直接替换,而不是运用拼音。

“邱懋如教授曾把翻译的对等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对等、文体对等和社会文化对等。其中语言对等是最重要的,在翻译时需优先考虑。”(赵明,2003),但这需要译者不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流行语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包容俗语甚至是粗俗语的雅量。

东西方文化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源的不同。东方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的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东西方文化渊源之别造成的差异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表现。比如下面这个对话,“How is your work

ing today?”“Another day,another dollar。”这一回答体现了说话人对其工作无比厌烦而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做的无奈。这句话可以按照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译成“唉,当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钟。”再如流行语“吃货”一词是指那些在任何美食面前没有抵抗力,有时甚至可能会因此失态的人,在英语中的“foodie”或者“food bully”(后者比前者程度稍有加重),表达的意思与中文“吃货”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应的;再如“非主流”这个词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是“maverick”(本意是和大众持不同意见的人)。

三、创新化的传统

在英语基础牢固,具有一定翻译经验或研究水平,且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时,可运用“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意译等)。

对于“创新化的传统”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翻译对象是时代感气息很强的流行词语,译者需要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许渊冲先生曾说过“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许渊冲,1999),但是“创新”并不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的随意“创新”,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传统的翻译方法之上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翻译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的语际信息转换,这种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大保真值。译者可以参照流行语的构成方式,通过缩略、合成、拼缀、象声等方式,力图使所造之词无斧凿之痕,如果找不到形神兼备的词语,不妨退而求其次,但宁可形非而神似,不可反之。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及文化与翻译研究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平等。这意味着文化霸权主义受到了挑战,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心理接受外域文化,尊重源语文化;这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特色展示,更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

比如说“拼爹”一词,指的是“比拼老爹”。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开始比拼各自的父母,例如: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人认为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在翻译成英文时多数人还是认为直译为“competi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人气仅次于这个翻译法的就是调查小组在一起讨论创造出来的“Daddy-is-the-key”,但是后者的翻译显然更加传神,既从本意上将“爹”这个象征家庭背景的词表达了出来,又在形神兼备的程度上强调了“拼”,这一翻译把这个中文流行语点活了。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中国热”被译为“Sinomania”,“手机幻听”被译为“ringxiety”,“宅男宅女”被译为“indoorsman,indoorswoman”,“无手机焦虑症”被译为“Nomophobia”,也都体现了“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

四、传统的翻译方法

在反复斟酌思考后,以上三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就要运用传统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译、移译、意译或者阐释,或者采用各种其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是:首选异化,不得已时采用归化(the first choice is foreignization; the last resort is

domestication),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永远并存(赵明,2003)。

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流行语作为语言中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活力的语言成分,几乎涵盖了当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体角度讲,流行语属于非常“不正式”的文体;从文化角度看,一条流行语的背后往往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达到文体、文化这两方面的等值正是流行语翻译需要努力的方向。可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同时可在直译后加上流行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如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靠山”一词被翻译为“backer patron”,“大学生村官”被译为“little village official”,“富二代”被译为“second rich

generation”,“暧昧短信”被译为“steamy text message”。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语言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而语言又反映文化。广义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心理变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衣食住行等,流行语更是如此。

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来编码和解码的,对于流行语的翻译要从中国社会现状的角度与视野去破解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共识,以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终促成跨文化的交际成功,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笔者相信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诠释中国特色的社会现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梁雪松.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许渊冲.中国翻译[M].北京: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1999(2)

[5]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英汉互译的理论与实践(Interingual

流行文化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0―01

通俗、易懂、富有时尚性的流行文化素材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利用流行文化素材创设和谐的认知情景,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鲜活,驱动了教学进程,展现了课堂生命活力。

一、以流行歌曲创设情景

探究《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的实验》时,老师在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优美的旋律中,把四只浸过紫色石蕊的紫蝴蝶以“化学小品”的形式,演艺它们为躲雨分别飞入四只集气瓶的实验情形,其中有两只成了“落汤蝶”,雨停了,一只紫蝴蝶变为红蝴蝶。“歌曲情景化”使学生由趣味性转为设疑、质疑、解疑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将流行歌曲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来辅助教学,真正起到“寓教于歌”的作用。除利用歌曲内涵进行情景创设,还可进行歌词的学科知识改编,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改编成《元素化合价》,林俊杰的《江南》改编成《试管》等。化学版流行歌曲以其朴实生活化的歌词便于记忆为最大卖点,折射出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期待和认可。

二、以影视作品创设情景

讲授《金属材料》时,播放影片《黄金大劫案》中用牙咬方式鉴定金银硬度的片段,突出金银硬度不大的特点。播放影片《飞鹰计划》中金库片段,展示有色金属金为黄色、铜为紫红色的色彩特征。播放影片《终结者2》中用枪打不死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在高温下银光闪闪,后钻进直升飞机被液氮低温冻住,炸得像玻璃一样支离破碎的情节,再现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时,播放影片《后天》中温室效应带来全球变暖,引发一切文明被摧毁的空前灾难经典场景,激发学生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提出合理的减缓措施,正确评价《京都议定书》的主旨。影视作品强烈的视觉震撼不仅有效传递了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网络流行语创设情景

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以“‘蒜’你狠”比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300倍,突出一氧化碳的剧毒性。在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用“‘豆’你玩”比拟酚酞的裁判作用。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自制用化学知识配音的《狄仁杰的疑惑》视频,以“元芳体”的经典对白突出守恒定律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幽默的网络语言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其思维,使其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卷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经常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小苹果体”、“甄痔濉薄“琼瑶体”等网络流行语组织课堂教学,必然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以卡通、动漫创设情景

学完《酸和碱》内容后,为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设计“动漫活动式”课堂检测习题。如在盐酸系列性质中,羊有五条回家通道,其中只有一条是安全通道,其他四条通道上都有一个伪装的灰太狼,请你帮他找出灰太狼和安全通道。也可将《机械猫》《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等动漫故事开发成系列“动漫卡片式”的创意教学,开创特色化的“动漫课堂”。将初中化学中枯燥的、抽象的化学用语及化学反应,运用风趣的动画片、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等流行动漫素材展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神奇的魔术创设情景

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节时,老师先展示一张洁净白纸(提前用无色酚酞绘画小猫,后晾干的白纸),后向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结果纸上出现一只可爱的红色小猫,再向纸上喷洒稀盐酸,小猫神奇消失了。类似的魔术还有“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果汁”等。将教材典型实验内容融入有趣魔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流行文化第7篇

论文关键词:流行书风;艺术观念;碑;帖

近百年来,中国本土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一次次撞击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八五美术思潮”的兴起,传统艺术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画末路论的抛出,引发了美术界关于中国画危机的大讨论,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画在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发展。书法虽与中国画自古同源,但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时候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它的超稳定性发展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文化生态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朝代废兴更替,但儒家学说和释道思想却相辅相承,影响着几乎整个中国历史。它不但是约束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也左右着文人士子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尽管当下前卫书法也曾不断向传统发起过挑战,但事实是传统形态在书法这一领域依旧占据着强大的阵势。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书法在它过去的历程中承载了太多对自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哲学思考,这也许正是古典书法的魅力和深度所在。

然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的文化生态趋于复杂化,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传统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为现代工业文明所替代,书法已走下了精英文化的神坛。作为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统一体,其后者在信息时代失去了基本的意义,而书法的艺术表现性则更进步地从实用的规定性中脱离出来,从而为由文人墨客之雅玩进入到当代艺术体系提供了相应的发展平台,同时它也由一种单一的价值载体逐步成为一种汉字的线性视觉图式,催生这一转化的首先是展示方式的改变与现代评审机制的确立。与古代书法那种在书斋中品味玩赏的方式所不同,当代书法其作品的展示是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场所进行的,具有开放性与专业化的特点,国展等大型书展则汇集了众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公开征稿的方式为每一个创作者提供了相对均等的机会,但10多位评委要面对上万件来稿其评选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即使我们完全相信评委的学术眼光与公正无私,也难免有遗珠之憾,艺术的品评从来就没有绝对性而言。尽管如此,这种展览模式与相应的评审机制的确立,使书法在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上都具备了当代艺术所共有的表征。

西方现代艺术近100年的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作品的实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要想在艺术领域完全摆脱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书法艺术在确立它进入当代艺术体系之际便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种影响,纵观书法发展史,没有哪个时代有当下如此众多的风格取向,“手札体”、“中原书风”、“民间书风”你方唱罢我又登场,另有“学院派”、“书法主义”等等,整个书坛好不热闹。在热闹的表象下,一种新的书风悄然在书坛漫延开来,它既非纯粹的二王书风,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碑学流派,它的清新质朴给我们带来惊喜,它对原有的审美经验所造成的冲击也给一些人带来困惑,这就是所谓的“流行书风”。“流行书风”这四个字由于它指向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算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但宽泛的概念往往包含着约定俗成的意义。所谓流行书风,是建立在新的汉字审美趣味与视觉图式上的民间俗体之雅化,即化大俗为大雅。民间书法是一座长期被湮没的书法宝藏,其内容极为庞杂。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阶层控制着文化思想的主脉,那些出自民间书手匠人的作品是从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就不具有美学上的意义。与那些技巧纯净,风格典雅,符合文人士大夫审美标准的帖学书风相比,民间书法结字自然,用笔恣意,少有修饰,看似粗头乱服,实质上饶有情趣,富有张力,充满了野性与生机,有学者将民间书法并置于帖学碑学之后,虽有一定道理,但敝以为这样会引出更多的歧义。根据梁披云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的辞条,帖学指崇尚法帖之书派,与之相对,碑学乃崇尚北碑之书派。但碑学巨擘康有为同样对南碑推崇备至。碑学既包含了一些书家如朱义章、贝义渊、王远、郑道昭、寇谦等人的作品,也包含着大量不知名的民间书手工匠的作品;既有精整如《张猛龙》、《张黑女》,又有率意的如瓷刻、经卷、简牍;既有官方碑刻,又有民间墓志、造像,可见碑学的外延是相当宽泛的。流行书风主要是对碑学中民间率意型书风的现代阐述。流行书风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是审美感知的需要,更是帖学与碑学交替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当代帖学体系的重建,为流行书风在碑帖结合过程中提供了技法上的参照。自北宋淳化年间第一部阁帖问世,法帖翻刻成风,以至徒具其形,精神皆失,与原帖相差甚远。清人转而师碑,然碑以真书为主要书体,学之愈久则愈远离草法。近代虽不乏一些行草书大家,但帖学的整体复苏是在以后。“文化革命”使传统文化遭遇到空前的浩劫,书法的发展也陷入了历史的最低谷,后最急需的就是对书法“法度”的重建。现代印刷出版业的高度发达使历代名家墨迹得以影印再现与普及,博物馆则提供了更多与古人真迹面对面的机会,使得今人在书法视觉审美经验上远比古人丰富。帖学兴起的标志就是手札小行书的盛行,这种具有浓郁书卷气的表现形式在早几届的中青展上几乎垄断了大奖。这种状况在第五届中青展上就被打破了,广西现象占据了舆论的焦点,它的特点之一即取法民间书风,虽然因制作过甚被讥为伪古典,但却向书坛发出了这样一个讯息:经典不再是唯一。民间书风的流行便证明了这一点。当代流行书风的兴起,使民间书法得以学术化,全面提升了民间书法的艺术地位,碑帖在结合过程中长期困扰探索者的技术性问题即生拼硬凑迎刃而解。清代书学由于在取法上的改变,加之古人向来视笔法为枕中秘笈,对魏碑书法技法的探索成为研究的中心,衍生出种种对笔法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推断,后学者极易误入方法论的陷井,过于强调运笔的逆入平出。康有为晚年意识到这种扬碑抑帖所造成的缺憾,欲以个人之力集北碑南帖之大成,后来的书家几乎未有不兼学碑帖者,但学碑者多以篆隶为宗,意在以碑养帖,强其骨气,真正能融汇贯通者鲜矣。盖因碑帖在书写技法与审美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如何将碑版的朴野与法帖的书卷气融为一体,有待于传统经典技法的突破和审美认知上的提高。早在明末清初,傅山就提出过“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的审美理想,只是在敦崇正学的封建文化土壤下无法生长,“平和中正”、“文质彬彬”的儒家美学观左右着大多数人的思想,清初的文字狱更使无数学子只能于故纸堆中专事名物训诂,哪敢有什么新思想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碑学的兴起,不是出于艺术的创新精神,而是在帖学已坏的前提下汉学之兴的副产品,因而清代碑学的特点,整体上依然是顺承性的,它以“充实之谓美”为美学宗旨,追求重、拙、大的艺术效果,其成就主要在秦篆汉隶上。与清代碑学所不同,当代流行书风选择碑学体系中那些名声并不显赫的造像、墓志或砖刻瓷刻,放弃在造型和笔法上的生硬拼凑,将其与帖学各自所独具的神韵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揉合,使之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书法在当代艺术体系中位置的确立,其传统价值观与当代艺术观念之间不断发生碰撞、渗透与交融,特别是后现代艺术,主张艺术家应当提供他独特的视觉经验,主张不全盘否定传统,但可有多种选择,没有非此即彼的艺术风格。这种观念无疑是对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最高典则的金字塔式的书法发展结构的解构。它为民间书法中朴实无华,甚至被“文人雅士”视为丑俗的作品走进当代书法艺术的殿堂提供了现论基础,也使傅山“四宁四勿”的美学理想得以实现。从风格学的角度来看,流行书风在视觉上打破了千百年不变的传统结字法则和用笔法则。它以民间书法为造型基础,追求对汉字线性的自然表述而不是点划上狭义的精到完美。它在汉字结构中寻找新的平衡点而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它使民间书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书风。流行书风之所以流行,在于它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审美情趣。

欣赏者在面对这种风格的时候同样可以感受到古雅散逸的审美享受,也更适合当代文化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身价值、追求至真至诚的人文精神。

流行文化第8篇

关键词 服装 影视文化 关系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以人力资本为首要资源的信息快速交互式传播社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尤其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形态结构及其作用方式发生改变。在这个社会中。影视文化与服装流行文化的信息被无限扩大和辐射,清晰而快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影视带动潮流,流行影响影视,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后工业社会影视艺术与服装的文化共性

后工业社会科技突飞猛进,信息瞬息万变,深度的精英文化转向了平面的通俗和快餐文化,人们的影视生活以及“衣”文化表现得非常活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我国也适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后,电影恢复生产,电视普及,影视文化迅猛涨潮。科技在影视生产中的份量越来越重,科技催生出美国科幻大片,导致电视历经闭路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以及当前在年轻人中非常盛行的网络电视的更替。服装市场也是热热闹闹,各类服饰博览会和各家服装时尚网站层出不穷,服装款式品类繁多,品牌走马灯似地变换,服装定位越来越细分化,材料越来越先进,设计越来越科学,科技的参与和人文的关注一起成为服装发展的重要元素。

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的生产目的正如后现代建筑一样不是改造人们的生活空间,而是迎合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充满愉悦,因此,准确捕捉观众的审美趣味,获得票房、收视率和占有市场份额是影视业和服装业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影视剧的筹备、制作、宣传与消费等事宜可通过各种渠道大肆渲染,比如影视剧摄制或者放映前举行开机仪式、首映式、会等一系列活动,利用明星与观众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去吸引人们的关注,制片方往往配合宣传还制造出一系列空穴来风的娱乐八卦新闻。各大服装秀场推出的时装秀依赖于媒体制造轰炸式效应,流行趋势,借机炮制流行,获取利润。资本与科技联姻,以工业生产方式和复制技术制造文化产品,为满足相同的需要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是尽快获得经济效益的一个途径。上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就指出“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后工业社会,这种文化工业的特性越发鲜明,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影视作品犹如工厂里夜以继日赶出来的流水线作品,《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和《夜宴》可以说是我国导演近年来推出的标准化产品,描述中西方战争题材的影片《集结号》和《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服装市场具有同样的情况,品牌同质化严重,时装界盛行炒款风气,即使一些原创性品牌,由于注重表面形式,缺乏文化定位和深层思考,其生命的延续比较短暂,因此,频繁更替品牌名称,是企业家的策略,也是企业的出路。但是从另一层面来说,某一元素的多层次拷贝往往可以导致某种具体的服装款式得到尽可能的模仿和复制,从而引发流行,如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幸子衫”,2005年春季街头流行的前短后长的超短对襟小背心,与韩国影星宋慧乔在韩国电视剧《浪漫满屋》中的服装如出一辙。

影视剧和服装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是传播媒介介入的流行文化。影视剧以图像、符号和音效等形式向人们表达和传播时代信息,而服装是社会的表征、时代的缩影,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的“青年风暴”、八十年代的女权主义、九十年代的精致生活在服装上分别被演绎为嬉皮士、中性服装、雅皮装束等。影视和服装信息被报刊杂志、网络传媒等媒介工具或通过人际交往等形式向外传播。影视艺术和服装同时又是传播流行文化的媒介,并且互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物质实体和意识状态联系在一起,互相进行转译、吸收和融合,影视剧中虚构的着装可以成为现实中的时尚装扮,而影视艺术也必然是服装审美发展与服装流行的印证。

二、后工业社会影视文化传播对服装流行的影响

影视文化传播效果受信息内容、传播者、媒介工具、受传者以及环境和动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影视文化对于服装流行的影响力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起伏不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对外交流开始活跃,随着影视剧的播出,巴西电视剧《女奴》“伊佐拉”的扮演者露塞莉娅・桑脱斯1985年来我国参加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时受到热烈欢迎,日本演员宇中井津、田中裕子等也先后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从当时演员之间的合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演员的穿着在款式上已经比较接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流异常活跃,韩国时尚言情剧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类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视流行热潮。通过影视传播媒介,韩国文化生活为我国人们所熟知,现代流行词汇中出现了“哈韩族”,“韩流”成为当今流行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从媒体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性别和社会角色模型、言行举止的模仿对象和奋斗目标”,青年人以头戴针织帽、身穿超大号T恤衫和牛仔裤,脚蹬运动鞋,跳着街舞为时髦。

服装流行的诱发因素众多,大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科技革新以及生态的改变,小到名人效应、人的喜新厌旧心理等等,而影视服装文化传播引发的服装流行,具有它的特殊性,影视服装的流行常常带有偶发性的特点。人们因为喜爱剧中人物或服装而产生穿着相同服装的愿望,而触觉敏锐的设计师往往会抓住这股潜在的欲望借题发挥。20世纪90年代,《惊情四百年》等一系列关于吸血鬼题材的故事影片,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许多设计师抓住这个流行的触角,使得这股“鬼魅风”波及到了时装界,时装期刊上登着这样的图片:有着苍白的脸、浓重的黑眼圈和突兀的猩红嘴唇,穿着华丽而复古衣裳的模特蜷缩在古堡里的某个角落里,显得阴暗、神秘、妖艳。这股“鬼魅风”后来发展到所谓翻“老祖母衣服”的极端,日常生活中年轻女孩也用起黑紫色口红。服装流行一般需要经过排斥、接受、流传和逐渐消亡的过程,影视服装诱发的流行缩短了这个过程,在本土服装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还会盲目的模仿,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行一时的脚踏型健美裤,这种款式的衣服很难穿出美感,随着影视剧播出的结束而迅速的消亡,有些相对成熟的立足于服装基本型之上的服装样式如运动型服装,依旧是今日人们的日常便服,但是其具体的面料、款式、色彩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而变化。

由明星带动的模仿热是影视文化传播的 一大特色,对偶像明星的模仿,是现代崇拜意识的必然走势,是人们解除半神话的英雄崇拜后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寄托。偶像的感召力很大,美国《纽约时代》曾发表评论,“一见到《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整整一代女性都不再垫高胸部,不再穿遥遥欲坠的高跟鞋。”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明星是当时我国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偶像,那时只要是来自港台的服装样式,无论制作如何粗糙都会在内地销售得很好。后工业社会,明星经纪人对明星进行极尽所能的包装和宣传,经由传媒们的大肆渲染,使得明星们表面光鲜的生活近在咫尺,因此即使在当今图像泛滥、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时代,明星们在镁光灯下展现的精心装扮的形象依旧极易引起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大众的关注与模仿。今天“受众需要的变化速度加快,大众文化产品的时效性变短,更新换代的频率在不断加剧”,影视剧的可获得来源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来得更充分,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线观看,可以下载,信息流通量大,速度快,人们对影视剧的欣赏方式由而发生改变,由家庭、影剧院这种被动的或者群体的转为个体的、主动地观看方式,因此,影视服装文化对时装流行的影响呈现多点辐射但强弱有别、辐射面广泛但不密集、接受人群层次多和款式花样多的特点。

三、后工业社会服装流行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

文化学者威廉姆斯在《文化与社会》中指出文化是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影视艺术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以特定的虚构形式去折射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服装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和背景、道具、服装、音效等共同构成某个时代的缩影。2007年末我国一部平民化的国产电视剧《金婚》引起关注,通过具有小资情调的女主人公的生平描述,恰如其分的展示了抗战胜利后我国服装的发展历程。流行服装代表着某种时代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全球女权运动风起云涌时期,“权力衣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成为时代的强音”,配有夸张垫肩的职业套装似乎是成功事业型女性的代名词。迎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好莱坞电影《美国舞男》表现了一位被富婆包养的美国牛郎形象,扮演者好莱坞明星理查・基尔选择了设计理念与当时时代标榜的“为成功而穿”最吻合的意大利设计师乔治・阿玛尼的作品,使影片角色增色的同时,也促进了乔治・阿玛尼的成功。因而准确抓住某个特定时代的服装特征,成为影片是否成功的一个因素。

生活中的着装可以另类、可以街头、可以依然传统的优雅,可以从众、可以标新立异,没有规定和约束,但是影视服装承载的内涵比生活着装要丰富,影视服装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着装又高于生活着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却绝不照搬,或者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来说是在“消费历史”。为了追求表现力度和影视画面的视觉效果,需要对现实生活服装需要进行再设计,表现二战题材的美国影片《珍珠港》中美军和日军军服的颜色、布料,甚至军徽和肩章都进行了再创作,影片放映出来的视觉效果很好。影视文化又是一种时尚文化,影视作品提供给观众一种幻觉体验达到审美满足,并且通过大众的观看实现它的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影视剧创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的重场戏是陶星儿与伙伴们“展裙”的镜头,“据说这场戏里演员们穿的连衣裙、百褶裙、喇叭裙、旗袍裙、太阳裙等都具有‘领导新潮’的水平。”影视文化与服装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服装、民俗服装和城市街头服装,时装设计师受邀直接为影视剧创作服装,设计师鲜明而独到的设计风格经由影视剧的播放而大放异彩,为影片的成功增添砝码。毋庸赘言,今天的人们对六十年代好莱坞影片《蒂凡尼的早餐》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那一款纪梵希设计的经典小黑裙。让・保罗・戈尔蒂埃的前卫、怪诞与科幻片《第五元素》的需要几乎是不谋而合,产生“强强联手”的效应,使影片锦上添花。后工业社会,智能技术在人类事务中占突出地位,影视中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在逐渐模糊,影视和服饰文化的受众和传播空间在扩大,增强了“传”与“受”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