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1 07:29:45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1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把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核心技术开发、研发投入、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体系完善、运行科学、功能健全、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技术中心,为加快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国家、省、市认定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80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

(一)结合企业和市场发展实际,多方式组建企业技术中心。1.在企业原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基础上改组重建;2.吸引科研院所进入企业,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企业采用合资、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其它企业共建技术中心;4.企业(集团)内部组建联合技术中心。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1.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技术中心主任,中心主任拥有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2.设立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研究、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技术委员会,负责重大问题决策。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技术中心研究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评估。3.建立合理的项目立项程序和管理办法,形成近、中、长期相结合的分层次技术开发项目结构。4.建立科学评价制度。按照工作目标,对技术中心工作绩效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严格奖惩,激发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形成开放式运行模式。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注重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提高技术中心研发能力。

三、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能作用

(一)技术中心要成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组织、协调、运作的核心。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以及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创新,组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

(二)技术中心要承担对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咨询功能。不断提升对本行业国内外技术和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的制定,以及重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论证,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决策提供咨询。

(三)技术中心要成为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与对外技术交流的纽带和基地。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有效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研发活动。

(四)技术中心要成为培养高素质企业技术研发人才队伍的基地。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广泛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到技术中心工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增强技术人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和造就技术开发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开发队伍。

(五)技术中心要积极推动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强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品牌创建。大力推广“5S”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广泛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施管理体系认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全面增强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造自主品牌。

(六)技术中心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加快企业“两化融合”进程,打造“智慧企业”。

四、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

(一)积极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属于重点产业领域(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物流、新信息技术、海洋)的,分别给予15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资金资助,属于非重点产业领域的分别给予80万元、20万元、5万元资金资助。资助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区分级负担,市级资助资金从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中安排。

(二)对评价考核优秀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先推荐申报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对评价考核优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先推荐申报部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三)拥有技术中心的企业在申报市级有关资质认定和各类项目计划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在申报上级有关资质认定和项目计划时,优先给予推荐。

(四)拥有技术中心的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项目的研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五)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申报市级以上政府津贴、省“333工程”等,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六)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与管理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2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回顾一下分管的科技、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等上半年工作情况,并就下半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市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分管线同志共同努力,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工作有新突破,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分六个方面汇报:

1.加强项目申报,培育科技型企业。一是申报科技项目。上半年,申报待批部级火炬计划项目10项、星火项目4项;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项;省级农业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级面上科研项目6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强专项4项;省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2项。已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二是申报新产品项目。上半年,申报待批部级重点新产品11只;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2只;省级新产品26只。已批省级以上新产品9只,其中部级2只。三是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申报待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专利示范企业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市科技型企业35家。已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科技型企业35家。四是申报各级科技机构。上半年,申报待批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五是申请专利。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数734件,专利授权数124件。

2.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2月底,成立了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五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下发了技术转移中心基本情况并征集技术需求难题,开展*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合作等活动,并与大学进行了科技合作洽谈。上半年,巴贝、川科等2个项目与高校签约,*等3个项目拟定合作协议,一批科技需求项目正在商谈中。

3.搭建“一库三平台”,强化工作载体。起草了《市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草案)》,讨论通过了《市科技局科技信息库系统管理试行办法》、《市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和《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及奖励办法》等“一库三平台”实施方案。实施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和企业科技工作不定期会商制度,走访企业563家,发放联系卡563张,回收546张。目前,全市企业科技信息库正在调试,近期可正式运行。

4.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一是申报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起草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申报材料,联系争创有关事宜。二是组织科技产品展示。在调查和协商基础上,起草了《今年中国()国际电机及配套技术设备展览会的筹备工作方案》,现已发出中国电机博览会邀请函。科技产品展示厅已实施招投标,正在抓紧建设中。三是推动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开展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合作活动,与香港理工大学就领带花型自动识别系统软件研发,绢丝混纺面料新产品开发,音膜蚕丝布、高强度化纤布的研制达成初步合作研发意向。四是调研硅藻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通过走访企业,了解硅藻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组织有关企业、科研人员召开座谈会,讲对策意见,形成调研报告。

5.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今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共展出抗震救灾、科普知识宣传等展板450块次,发放科技资料2万多份,接受咨询5千多人次。二是联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技宣传。借助市内新闻媒体和“科技网”、“网上技术市场”等网络,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三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完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统计和省科技特派员团队结对项目调研的基础上,上报我市关于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申请材料。四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发委和科技局干部职工进行科技业务培训2期。

6.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各级生态镇、生态村、绿色社区及部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成立了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3个项目列入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今年实施计划,5个项目被列入今年度市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并对有关项目进行了一次督查。“1511”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深入实施,推动了全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二、下半年工作意见

总的思路:以“一库三平台”建设为载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月”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做好部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迎检工作,抓实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市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年度执行工作任务。

1.继续抓好“一库三平台”建设。一是运行好科技创新信息库。及时掌握企业科技创新动态,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依据。二是继续搭建技术转移中介平台。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转移、流动到,满足企业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力争新建校企联姻30家,完成签约项目8-10项,引进大院名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2-3家。三是继续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力争新批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工程技术中心6家。四是以项目平台建设为载体,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争取新上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专利申请、授权量增加10%以上,新批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科技型企业。

2.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月”活动。一是组织好今年中国()国际电机及配套技术设备展览会,提升我市电机产业技术层次。二是建设好科技产品展示厅。组织我市科技产品集中展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三是争创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适时召开新闻会。四是召开科技合作恳谈会,实现高校和企业技术对接。科技创新月定在11月份。

3.攻克四个共性关键技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是领带服饰产业上,争取与香港理工大学的领带真丝合作项目有实质性进展。二是装备制造业上,实施好与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促进我市1千多家电机企业提档升级。三是机械制造产业上,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拓展新领域。四是硅藻土开发与研究上,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硅藻土资源附加值。

4.认真做好科技考核工作。对照《市今年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等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全面分解工作任务,逐项抓好督办落实,在切实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争取有进步,有突破。贯彻落实《市“十佳科技型企业”评选办法》,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切实提高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3篇

一、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版权所有

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区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我局专门邀请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组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此规划将就路桥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领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此外,我局还专门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邀请区级有关部门及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论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预计此规划在××年月可以完成编制工作。

二、夯实科技工作基础,推进“科技强区”建设

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夯实我区科技工作基础,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系统推进”的思路,狠抓落实,科技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针对路桥企业以民营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薄弱的基本特点,积极动员全区开展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汽摩配、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部级家,总量居全市首位,省级家,市级家,区级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其中,××年新增了浙江金龙电机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等家企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了浙江通宇机车工业有限公司等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新增浙江柳林有限公司、浙江大农机械有限公司等家企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认定了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年上半年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公示家,市级家;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二)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的联动能力。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抓好建立和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全区已组建了省级研发中心家、市级家、区级家,设立研发中心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年新增了浙江亿利达风机研究开发中心等家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浙江通宇机车研究开发中心等家为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区级研发中心家。××年上半年申报省级研发中心家、市级家。

(三)认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两年”活动,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项。其中国家火炬项目项(含国家重点火炬项目项),省级火炬项目项;国家星火项目项,省级星火项目项;省级其它项目项。市级项目项,区级项目项。××年,新增国家火炬项目项(含重点部级火炬计划项),部级星火计划项目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项,省农业转化资金项目项,省重点科研项目项;列入市级技术项目项;列入区级技术项目项。××年上半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项,增量是历年来之最;申报××年省级农业转化资金项目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项;推荐省科技厅“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个;受理区级项目项。

(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走科技提升之路。几年来,全区共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约个。其中,××年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项;通过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鉴定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项,还评选出区级科技进步奖项。××年上半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各项。

(五)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几年来,全区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项,技术成交额达万元,××年引进技术项目个,技术交易额达到多万元。××年引进技术项目个,技术交易额达到万元。通过项目的引进、消化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积极培育和树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切实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为打造“数字路桥”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上都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建立了政务网、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路桥分市场、科技信息网、路桥非公企业网、东南信息网、农业信息网、中国日用品商城信息网、台州塑料产品信息网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网站。三鸥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示范企业。全区共有家企业被评为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有效发挥了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作用,加快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七)重视科技资源整合,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促进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年获得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家。台州市金泉农庄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路桥台州市灵生现代农场有限公司等个园区,被认定为区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三、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公共转化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功能和特点。它能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一)积极运作科技展览会和网上技术市场大型活动。从年以来,路桥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届全国性科技展览会,共签订技术合同个,技术成交额达亿元。其中××年中国(台州)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展览会,邀请全国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余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参会,安排展位个,推出余项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展会上展出,签订技术合同个,技术成交额亿元,比上届的亿元增加万元。其中我区共签订技术合同个,技术成交额万元,比上届的万元,增加万元。

(二)积极探索培育新机制,加强中国浙江网上市场路桥分市场的建设。××年路桥分市场在网上技术难题项目项,正式签约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万元,上网企业数家,高新技术产品交易签约项,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合同成交额万元,英文网站难题信息数项,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签约项。

(三)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名校。目前共引进大院大所家,分别是洛阳轴承研究所浙江分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台州科技开发中心。此外,××年月,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路桥工作站正式授牌启动,两个工作站将为路桥的汽车、塑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四)积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产业层次。针对我区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等问题。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对提升块状经济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全区共建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家,市级家。××年,台州市格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浙东南西甜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浙江百花园林有限公司等家为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认定了区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家。

(五)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发挥科技引路的优势,与上海市虹口区缔结为科技合作友好区,鼓励和帮助企业在上海和“长三角”区域设立技术研发机构,设立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窗口,并认定了家在沪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全区已有家企业加入了台州上海科技园。

四、大力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开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为了有效地抓好企业的专利开发工作,我局重点抓了五方面工作:

版权所有

(一)积极营造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年月日至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和鼓励创造”为主题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开展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场咨询服务及问答活动,展示了我区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以及无偿使用的失效专利等,赠送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汇编》余册。××年月,我局与区整改办牵头负责,组织公安、工商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多份。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抓好专利申报工作。特别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开发。目前,全区共开发国家专利技术余件,其中发明专利余件,实用新型专利余件,外观专利余件。××年,全区开发国家授权专利件,其中,发明专利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外观设计专利件;上半年,我区开发国家授权专利件,其中,发明专利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外观设计专利件。专利实施率达到以上。

(三)创建了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建设。目前,全区共有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家,市级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家。××年新增浙江安露清洗机有限公司为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认定了区级专利示范企业家;××年上半年申报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家。

(四)加强了专利执法工作,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为专利开发营造了良好的保护环境。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解决调解专利纠纷案件件,结案率达。

(五)加强专利管理力度,出台专利考核办法

高度重视,重抓专利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年、××年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的。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专利工作的管理力度,××年上半年我们还专门出台了区对镇(街道)专利工作的考核办法。

五、不断加大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

建区十年来,财政共投入万元。××年区财政投入科技经费万元,其中,三项经费万元;××年财政预算科技投入万元,比××年执行数增长,其中,三项经费万元,同比增长。设立科技创新资金万元,人才发展基金万元。得到上级的科技创新支持经费余万元。投入科普经费多万元。几年来,全区企业投入技改资金约亿元。目前,我区已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区的科技进步。

六、强化科技宣传工作,优化科技发展软环境

不断完善政策,优化科技发展软环境,实现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我局重点抓了六项工作:

(一)根据路桥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完善已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于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关于鼓励我区企业在上海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近个。

(二)利用座谈会、网上技术市场路桥分市场和路桥科技网等形式,围绕技术创新,积极开展了科技宣传活动。

(三)认真开展科技(科普)宣传周活动。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开展“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网络宣传、送科技书刊、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时,还进一步健全科普宣传领导机构,修改充实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编制了《年-××年科技成果汇编》小册子份,并制作了《科技创新在路桥》的专题片。同时编发了《路桥科技简报》余期约余条信息。

(五)建立非公企业网站,为全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交流平台。

(六)组织推荐名企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和外籍科技人员(包括非中国籍、非台州籍的)参加台州市首届“”杯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评选活动。其州市博爱医院的孙捷获金象奖,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第一汽车制造分公司的余卫获金鹰奖,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中岛和夫获金鸽奖。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4篇

一、科技项目经费安排

1、县级科技项目的经费补助额度为:一般科技项目每项1--3万元,重点科技项目每项4--5万元。

2、市级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市级科技项目在县科技项目中择优推荐申报。列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的,县科技经费再给予每项2--3万元的补助;列入市级一般科技项目和星火项目的,县科技经费再给予每项1万元的补助。

3、省级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同一承担单位已经承担2项省级科技项目且均未完成的,不再推荐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列入省级科技项目、省级安排项目经费的,县科技经费按本细则第二条的有关规定给予配套。列入省级火炬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4万元的补助;列入省级星火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2万元的补助;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通过鉴定或验收并投入批量生产的,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2万元的补助。

4、部级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同一承担单位已经承担2项部级科技项目且均未完成的,不再推荐申报部级科技项目。列入部级科技项目、部级安排项目经费的,县科技经费按本细则第二条的有关规定给予配套。列入部级火炬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6万元的补助;列入部级星火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4万元的补助;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的,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4万元的补助。

5、通过省级、市级、县级科技部门组织的鉴定、评审或验收的科技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0.5万元的奖励。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

6、享受以上科技项目经费补助或奖励的对象均指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二、上级科技经费的配套

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上级科技部门安排项目经费的,县科技经费给予配套。

1、配套条件:享受配套的项目必须是省级以上(含省级)有科技经费资助的项目,享受配套的单位必须是项目的第一承担单位。

2、配套标准:列入省级、部级创新基金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按50%--100%的比例给予配套(省级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部级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列入省级、部级其他科技项目且上级科技部门要求配套经费的,按30%--50%的比例给予配套(省级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部级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享受资金配套的项目,项目研究内容涵盖前两年度内该承担单位列入县、市级科技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的,相应的县、市级科技项目的项目经费视同配套经费。

4、对上级科技项目的补助经费和对上级科技经费的配套经费使用和管理按照各级科技部门对科技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安排、使用、实施和管理。

三、支持创新载体建设

1、经各级科技部门批准组建的市级以上(含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经组织检查认为运行正常的,给予部级10万元、省级5万元、市级3万元的奖励。

2、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机构,从事本县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经组织检查认为运行正常的,给予5万元的奖励。

四、鼓励科技合作

企业参加由县科技局组织的重要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并与合作方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的,给予每项1--3万元的科技合作补助,同一项目靠高享受:

1、科技合作活动地点在省内的,给予每项1万元的补助。

2、科技合作活动地点在省外的,给予每项2万元的补助。

3、科技合作活动地点在国外的,给予每项3万元的补助。

五、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新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鼓励引进县外高新技术企业来*投资创业。从县外新引进的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在我县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经营的,经县科技局审核,视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2、新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

3、企业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经各级科技部门认定后,分别给予部级10万元、省级5万元、市级1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品来*实施产业化。从县外引进两年内认定的的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县实施产业化,已投入批量生产的,视同本县企业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给予奖励。

4、对经科技部门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

六、其他事项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5篇

一、温州科技创新能力基本情况

(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促进了民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变

近20年来,科技投入从少到多。**年,全市科技投入经费仅有约100多万元。至**末期,科技投入发生质的变化,**年全社会科技投入11.4亿元,其中,R&D经费8.6亿元,科技活动经费、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结束了长期徘徊在0.4%左右的局面,分别提高到1.38%和1.04%。到**年全社会投入科技经费约15亿元左右,比**年增长了近150倍,年均递增32%。

持续增长的科技投入,不仅表明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也促进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一批原来作坊式的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正逐步成长成为像正泰电器集团、德力西电器集团那样,名列全国工商联500强前茅的民营骨干企业。到**年,全市共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139家、市级209家;有145家企业获得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6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3.23%。

(二)科技合作力度持续加大,引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年,网上技术市场技术难题3850项,提供研发经费约10.12亿元,有713项技术难题签订合同,成交金额6.98亿元。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吸引了全国12所大院名校入驻,参与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攻关9项,项目经费1.3亿元,转化成果23项,经费791万元。全国185所大学、105所科研院所,近千位专家、学者以及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了温州(国际)科技交易会。达成技术合作项目617项,金额3.366亿元。

技术引进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技术改造投入规模逐年加大。**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为26.07亿元,是**年的2.42倍,**—**年,技改投入年均增长达2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与固定资产净值之比分别为6.28%、6.49%、7.96%、7.57%、9.27%,呈稳步增长趋势。事实证明,科技合作为企业引进了大批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通过消化、创新使全市的技术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工艺更新、产品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提升了我市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人力资本积累快速加强,公众科学文化素养逐步提高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温州跨世纪人才发展五年计划》,明确提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目标定位;出台了《温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措施;积极搭建人才工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职称外延延伸评审工作,积极创建留学生创业园。几年来,通过人才政策的改革创新、人才市场的培育、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力度的加大,温州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为人才成长、吸引人才和集聚人才的重要阵地。

据统计,截止**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超过49.5万人,比**年增长了364%,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从**年的190人增加到**年的663.4人;人才资源占从业人员比例从**年的5.77%提高到**年11.0%。

**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9356人,其中,户籍引进人才916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引进1744人,柔性引进人才共6696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48人、硕士400人,本科2965人,大专以下5941人,高级职称493人。

(四)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创新成果和质量上了新台阶

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区域创新体系。至**年底,全市拥有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1个。建立了皮革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制笔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和眼镜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的皮革行业技术中心已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印刷包装、自动化设备、泵阀、眼镜、紫菜和兔业成立了首批6个市级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智能电子电器、服装和滩涂贝类养殖等3个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已经通过专家评估,另有印刷包装、自动化设备、泵阀、鞋业和滩涂贝类养殖行业等5个机构已经被列为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市级认定的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有20个,省级认定的企业研发中心有29个,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9个;引进共建了一批创新载体,与全国各地大院名校共建28个企业研发中心、15个行业研发中心、17个中试基地和27个其它类创新载体,同时,我市首个引进的企业化运作的研究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已经正式挂牌运行。全市还有600多家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民办科研机构。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个(永嘉特种泵阀、乐清智能电器、瑞安自动化设备)。**年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器和永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器建成投入使用。省级瓯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和省级龙湾滩涂养殖高科技园区(科技兴海示范区·龙湾)通过认定。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2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50件;专利授权量29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7件。全市共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件,市级科技进步奖79件。近年获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03项。其中,部级创新基金项目30个,受助总金额3480万元。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800多项,其中部级100来项。获省级火炬项目100来项,其中部级50来项。

二、温州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及其原因

(一)差距

1.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与经济地位不相称。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评价是指某市科技综合实力占全省各市之和的份额。**年,温州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在全省居第4位,前三位依次为杭州、宁波、绍兴。**年,温州科技进步综合实力曾超过绍兴,为绍兴的1.14倍,但这几年绍兴进步很快。台州的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虽不如我市,但差距在缩小,此次排第5位。

2.科技进步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科技进步水平是科技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达到的相对强度,消除了各地区规模及经济实力的差距,具有横向可比性。从**年到**年,温州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与杭州、宁波、绍兴、台州的差距一年比一年拉大。**年,温州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在省内排第9位,与上年持平,处于第五层次的末位,仅高于衢州、丽水,前三位分别是杭州、宁波和绍兴。

3.科技进步提升速度越来越慢。科技进步变化情况以科技综合力变化情况、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为主,适当考虑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的原有基础加权综合而成。**年,温州市相对于**年的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排全省末位,比上年退4位,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嘉兴、湖州和杭州。

(二)原因

1.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到位

一是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意识不到位。不少领导人认为科技进步是企业自己的事,不需要政府去做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二是全社会重“商”轻“科”现象严重。如行业协会、商会对批建“城”、“都”非常热衷,而对行业的研发、检测、信息的服务体系建设不感兴趣。中小企业对现有产品的市场开发、市场培育十分重视,而对技术开发、人才培育却不舍得大投入。

2.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难度大

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由于历史上国家在温州的科技教育投入很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量少,规模小,因此科技人才积累不多。**年我市人才资源数为49.5万,排全省第3位,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资源数为663人,排第6位,前三位为杭州、宁波和绍兴,分别达到1003、943和940人,差距较大。而且,根据调查,72.5%的企业其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在15%以下,缺乏持续创新和发展能力。

人才结构不合理也制约了人才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一是研发性人才严重缺乏。根据全市首次R&D资源清查数据,全市R&D折合全时人员仅1491人,仅占全省总量28604人的5.2%,位居全省各市的第7名。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13726人,仅占全省总量的9%,居全省各市第5名。二是企业高层次人才不足。七成以上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与职工总数比不足10%,并且,相当一部分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人员脱离了技术岗位,转向企业管理或忙于辅工作。三是高级技师奇缺。全市高级技工人才不到一成,且大多集中于餐饮、美容美发等行业,制造行业没有一个高级技师。

输入打工者多,引进科技人才少。温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够发达,未能形成像轻工行业那样的产业集群,同时也缺少技术研发中心等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的有效载体,英雄无用武之地,使来温州的高层次人才的自我提升和工作退路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对于自身发展、提升期望值较高的高层次人才来说,温州难以成为他们科研、创业的首选之地。

3.科技投入总量偏少,强度不够

全市科技投入总量从**年开始一直排在全省的第5位。**年,我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额为21.1亿元,在全省排第5位,排前三位的是杭州、宁波和绍兴,其增长速度都在33%以上,其中绍兴达到了45.2%。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1%,排第7位,杭州、绍兴和湖州分别达到3.46%、2.57%和1.96%。科技投入总量和科技活动的强度与我市的GDP排全省第3的地位明显不相称。

R&D投入水平偏低。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年,全市R&D活动经费支出19.58亿元,排全省第4位,前三位杭州、宁波、绍兴分别为81亿、33.34亿和29.9亿,第5、第6位的台州、嘉兴与我们相差不大,总额都在18亿元以上。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4%,排全省第6位,前三位分别是杭州、绍兴和嘉兴。R&D投入水平偏低已经成为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主流产业产品层次低,缺乏新兴科技型产业培育平台

高技术产业比重小,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从我市的产业结构来看,除中高压电器、汽车零部件、泵阀等少量产业属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外,如服装、制鞋、打火机、传统制革、眼镜、家用锁具、小五金、纽扣、低压电器等大多数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在低档产品层面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发展空间的产业,甚至生产设备改造升级的需求也很少。因此在这些产业中,根本无法储备和积累科技资源,科技环境氛围恶劣,在技术进步上难以蓄势待发,进入高档产品层面。甚至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企业不断裂解,资金分散、规模经营受阻,从而影响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的进程。**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3.76亿元,列杭州、宁波、台州、绍兴之后;比上年只增长7.57%,增幅排倒数第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4.44%,列第八位。

新兴产业培育缺乏力度。一是政府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导向,在产业规划中缺乏主动,过度突出产业的保护,致使在园区建设中出现大量的低水平重复,使经济发展长期走规模扩张型的道路,园区准入一直以产值和利税总量为标准,没有把科技水平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二是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长期得不到落实,致使省级温州高新技术园区因规划区功能改变未能重新落实而无法验收,同时还有两个园区被撤销(炬光园和永强市级高新技术园区)。而宁波市通过实施“一号工程”,全市共有高新技术园区8家,总规划面积35.47平方公里,建成区达16.16平方公里。8家园区建设投入资金139.1亿元,其中**年投入43.5亿元,政府对园区建设投入资金47.5亿元,其中**年投入3.2亿元。**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489.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9.0亿元。使高新技术园区成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对高技术产业扶持缺乏力度。在省内各地都建立了高技术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市一直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致使高新技术企业少,档次低,规模小,如宁波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8家,绍兴有66家,台州有15家,而我市仅12家。

三、提升温州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宣传和服务,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

建设实力温州,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实现工业“12345”工程目标,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意识,把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真正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加大科技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切实规划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政府要出面协调,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行业组织获取国际、国内产业政策、技术信息,做好产业技术预警。进一步强化科技宣传,要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

温州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必须超前发展,必须提高温州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今后十年,R&D经费至少要保证25%的年增长速度。

要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要积极引导、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实现科技投入机制市场化。

(三)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1.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采取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要求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2.对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中小企业,要采取措施使其与有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或技术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使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

3.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市级以上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探索建立中心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用超前于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规划中心的发展。

(四)大力扶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建设温州科技城,积极搭建科研开发、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平台。温州科技城指的是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一定面积的土地,主要用于人才集聚、科研开发、产业培育建设,争取5年内成为我市科技创业的五大中心,即大院名校集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应该把科技城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特大工程来抓,设立常设机构,具体抓好科技城的运作和建设,争取**年启动,2010年初步建成。并在总部经济区规划中,划出1500亩土地作为温州科技城建设用地。

2.抓好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器是为中小企业集中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办公等场所,以及提供通讯、信息等虚拟共享空间的创新服务平台。要根据我市区域产业,在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各类孵化器,避免重复建设。鼓励民营资本创办孵化器,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和综合孵化器,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集中力量办好一个孵化器。**年,市政府立项建设温州科技城标志性建筑——温州科技创业大厦,使其成为我市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新兴产业培育和科技人员创业服务的中心,同时也为引进的实体型科研机构提供过渡科研、办公场所。

3.加大引进共建力度,创建一批实体型科研机构。鼓励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将一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大的科研机构整体迁进温州,即人才建制式、技术捆绑式、科研设施配套式迁进。重点创建好电器工程、车辆船舶工程、泵阀工程、皮革工程等四大产业研究院,同时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驻科技城,建设省级、部级工程技术中心。

4.完善区域科技创新资金使用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修订市政府于**年设立的“温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温政发〔**〕80号)管理使用办法,将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行业建设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重点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孵化器建设及种子、创业资金、专利试点企业建设以及发明专利申请等科技创新领域的补助资金列入使用范围,使创新资金项目的立项、拨款制度化,避免不必要的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市政府每年至少要拿出1亿元用于上述科技创新工作。

(五)加大力度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1.尽快落实温州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加速园区建设。目前,全省唯有温州高新技术园区未能通过省级验收。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要当机立断着手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问题,使高新技术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平台。

2.切实抓好各工业园区的企业准入。产业升级改造势在必行,劳动密集型和重污染企业随着区位生产成本的提高必然大量转移。因此,在新园区开发建设的时候必须要提高科技准入“门槛”,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要优先入园。老园区要认真规划,积极抓好“腾笼换鸟”工作,要让地于高新技术企业。

3.积极做好科技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来培育我市的主导产业,带动产业提升,进一步扩大技术的研究开发空间。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6篇

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人才战略和可继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认真研究制定年我市科技工作的目标、明确科技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措施,年是科技工作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工作方针,以促进科技效果和产业化为主线,以融入武汉乡村圈建设科技效果转化基地为契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努力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高新技术产品入货值增长25%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

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组织达5-8家,基础平台建设目标。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个以上。建立健全的全市科技系统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80件,完成省级科技效果登记20项。组织好20062007年全市科技奖励工作。

摸清技术需求,科技效果转化目标。以重点骨干企业、高新产业、支柱工业和农业产业化为承接主体。协助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10个以上,促成校地、校企、区区、企企合作项目50项以上;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0项,立项数达到30个以上,争取项目资金800万元;继续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我市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争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组织转化农业重点科技效果10项以上;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强农业科技效果转化。农村信息化站点达到100个;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市抓好100个重点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工作。

(三)主要工作任务及举措

1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衔接转化一批科技成果

积极开展科技需求调查,围绕我市已形成的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汽车机电等五大支柱产业。寻找出关键的带有共性的技术难题,建立技术需求信息库。利用已建立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效果转化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加大推介力度,实现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的对接,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联合攻关、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寻求科技合作,解决技术难题,衔接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

2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科技政策,依照我市工业现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药业、新型资料和环保节能”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格局。加大服务,重点扶持市高新区“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园”三江航天科技产业园”孝棉高新纺织工业园”孝昌通信电子工业园”安陆粮机工业园”云梦制膜及包装工业园”应城盐化工业园”赛孚精细化工科技园”福星科技工业园”和“大悟硅光电工业园”等10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努力培育六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

3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植和壮大一批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强调研,积极鼓励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搞好规划,集成科技服务手段,优化科技资源,幼稚一个,培育一个。密切关注各工业园区的企业和与武汉重点产业配套企业的生长,有条件的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已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尽快上升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

4围绕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营造良好氛围,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宣传和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加强与武汉科技部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大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联系,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联合共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体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守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效果转化中心)和科技企业守业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鼓励、指导社会力量兴办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加强引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重复建设,促使科技中介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5围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市场为导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支持,继续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鼓励企业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驻汉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合作,借力发展。以联合开发、协作攻关、委托研发、引进培训、共建技术中心、实验基地等形式,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与技术攻关,开发出新产品、推出新成果、打造新品牌,提升我市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直至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6围绕新农村建设。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加大科技惠农服务力度。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充分利用武汉科技资源,通过农技110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效果,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农业新产品和农业新型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农村居民地震平安工程工作,为建设和谐农村作贡献。

7围绕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学习模式,制定学习方案。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学习原文与专题研讨结合起来,学懂弄通报告中的新论断、新理论、新概括,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与研讨,真正廓清干部思想,理顺工作思路,明确今后科技工作的目标,自觉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科技工作之中,贯彻到机关建设之中,自觉将个人投入到创立“团结、廉洁、实干、创新”好班子和“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之中。

(四)建议

(一)各级政府对科技效果转化应用能力建设特别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给予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二)对科技效果转化基地建设中的新建的中介服务机构和被认定为“市级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给予一定的资助和鼓励。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7篇

一、“科技西进”基础扎实

相对主城区,西部五县(市)科技资源缺少、创新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五县(市)党委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环境不断完善,工作呈现许多亮点。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五县(市)全部通过考核,其中富阳、桐庐、临安获考核先进;富阳、桐庐、建德、临安通过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主要表现在:一是拥有一批科技型企业。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全市159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2家(全市2528家);部级创新型企业2家(全市11家)、省级11家(全市55家)、市级35家(全市172家);雏鹰企业100家(全市678家)。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62家(全市284家)、市级134家(全市490家),浙江万马集团(临安)、新安化工集团(建德)建立了省级企业研究院。二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全市首批5家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有富阳光通信、建德有机胺化工。五县(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立了21家面向企业的市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29家),每家中心配备1-2名市级科技指导员。分水制笔、临安涂料2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是企业科研活动活跃。近3年,五县(市)企业共承担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项,获得市本级资助2486万元。2011年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五县(市)企业共承担375项(其中建德98项、临安96项、富阳74项、淳安54项、桐庐53项),占全市立项数1463项的25.63%,市本级资助4257.02万元。四是创新载体建设有突破。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0家,引进科技人才600多人,已投入建设与研发资金2亿多元,在研项目60多项。杭州千岛湖游船艇研究院等4家被认定为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青山湖科技城聚焦“研发+产业化”,成为杭州西部吸引人才、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的高地。五是知识产权工作有成效。2011年,五县(市)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386件和5742件,占全市总量的18.06%和19.63%。知识产权(专利)试点示范企业不断增加,新安化工集团成为部级试点示范企业,有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1家,占全市22.5%;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77家,占全市24.6%。六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五县(市)创建了部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1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镇9个、示范村22个。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82家,市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87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22家、市级29家。临安太湖源镇、桐庐县和富阳市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科技西进”任务明确

根据市、县(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意见精神,结合杭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知识产权和科技服务业规划,通过对五县(市)开展调研,征求县(市)对科技西进工作的建议意见,组织编制“科技西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技西进的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及人、财、物等科技资源要素西进的行动计划,以指导实施“科技西进”。

指导思想是:围绕发展十大产业,树立大杭州、大科技、大协作理念,以科技政策覆盖、创新要素下移、服务体系延伸、科技创业拓展、科技“两员”服务等为抓手,以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坚持政策优化、机制创新、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充分激活城区和五县(市)协同创新的能动性,推进县(市)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三城三区”。

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科技西进”计划,初步建立市、县(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县(市)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引领支撑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科技型企业和若干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为县(市)发展十大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三、“科技西进”近期重点

(一)健全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县(市)创新体系

1、建立工作会商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市、县(市)科技工作会商活动,与县(市)分管领导工作通气,明确科技西进促进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签订两级协同推进科技西进协议,落实相关工作计划。市、县(市)两级科技局建立项目会商制度,争取各县(市)每年有1个以上需要市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项目进入会商,以帮助解决县(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2、建立资金联动机制。从分散支持向集中支持转变,从县(市)资金为市配套向市为县(市)配套转变。和市财政局加强沟通,统筹安排城乡区域发展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农业及社会发展科研、功能区行业研发中心等市科技专项,每年可安排资金大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县(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十大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等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县(市)联动实施。扩大县(市)科技部门的项目选择权,重点支持县(市)已立项、事关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市级科技经费予以配套。

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会同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对县(市)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对五县(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科技政策兑现落实。继续优化考核指标,重点体现县(市)研发强度、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科技企业、特色产业等导向性指标,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工作。指导县(市)创建创新型县(市),走创新驱动的

道路。

(二)集成两级科技资源,激发县(市)创新活力

1、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营造西部创新创业氖围。每年组织科技服务西进月活动,重点开展政策宣讲、科技下乡、资本对接、专家服务、科技小分队、产学研合作等。推进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投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向县(市)延伸科技信息、专利服务、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强杭州知识市场与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结合,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联盟等科技中介,完善科技成果对接交易评估和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组织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赴西部县(市)开展服务,争取在县(市)建设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子平台。和市科协合作争取在桐庐、淳安建立院士工作站、五县(市)全

覆盖。

2、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雏鹰、青蓝计划西进。引导五县(市)企业和外地高校、院所专家开展科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引导创投机构带项目带资本去县(市)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五县(市)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创办科技型企业。“十二五”期间,在五县(市)新增雏鹰和青蓝企业100家。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4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0家。在县(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建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时,主动吸收县(市)骨干企业加盟。

3、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作沿伸到西部县(市)。指导桐庐县开展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工作、富阳、临安完成省知识产权示范验收工作。鼓励五县(市)建立中国(杭州)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工作站。到“十二五”末,争取五县(市)的国家、省和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20家,有2个科技孵化器或工业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工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五县(市)产业和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

4、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抓好部级创新类试点与基地的建设和拓展,引导五县(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科技型、创新型园区。加强富阳光通信、临安节能灯、临安电线电缆、富春江水电设备、横村针织、建德五金电器、淳安水饮料等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富阳光通信产业、建德精细化工等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指导员”、“科技小分队”制度,提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能力,加大对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的引导与支持。在五县(市)创建部级、省级科技创新类试点(基地)或拓展区。在五县(市)已建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引导县(市)创办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探索项目孵化地与企业承接地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合理分成的机制,促进五县(市)园区承接主城区孵化器毕业企业。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第8篇

为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东府〔*〕72号)精神,我区将深入实施“科技*”工程,努力把*建设成为“两自”企业云集,高新科技产业群集,科技人才汇集的创新型城区,现就相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

(一)充分认识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意义。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区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后,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显,要继续保持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

(二)准确把握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目标要求。我区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总体目标是以东莞成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和省部产学研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两自”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创产业升级新优势。

具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

1、全区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完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和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分别组建部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培育发展专利服务机构1家、科技风险投资机构1家。

2、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培养发展一批拥有自由品牌和自主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抓好20家重点企业的创名牌培育工作,努力培育更多的本土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新增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0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

3、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行业创新平台形成规模。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建立《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东莞分中心》科技合作,共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和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纳米技术科研与产业化工作,大力支持东莞拓扑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纳米技术科研与产业化促进中心,以龙头行业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促进我区科技产业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专利申请量力争每年增长15%,到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要达到7000件以上。

5、名牌带动战略全面展开。到2010年,再创6个以上的广东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4个以上的国家免检产品,2个以上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6、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政策法制体系日益健全,科技发展基础条件平台体系日益完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市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二、贯彻实施“科技*”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建设科技强区的组织领导,区委、区办事处决定成立“科技*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游其晃同志担任,第一副组长由区委副书记、区办事处主任卢润江同志担任,分管科技、外经、经贸、民营、教育、人事、公安等工作的区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科技办、外经办、经贸办、质监站、民营办、财政分局、组织人事办、宣传教育办、农业办、广电站、公安分局、工商分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科技办主任袁满坤同志兼任。

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指定一名分管科技的专职干部,负责协调落实本社区居委会的科技工作,做好相关情况的上传下达、各种科技计划申报立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资金的申报和本社区的科普宣传等工作,并发动企业申请市级、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设立科技*工程专项资金。从*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连续五年投入不少于1.65亿元用于科技事业,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全区科技进步水平。

加强对财政支持项目的监督管理,各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规定用好资金,认真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按期完成科研任务计划。项目完成后,由科技办和*财政分局,依照有关规定对承担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验收。

(三)对于获得国家、省和市立项的科研项目,区财政根据市财政资助经费额度,按照1:0.5配套资助,超出当年预算部分的,由下一年度预算列支。

(四)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发展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选取20家企业进行大力扶持,采取项目支持方式给予重点资助;选择1-2家科技型企业采取项目支持的方式给予企业科技项目贴息贷款;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对于在香港、国内新增成功上市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区财政给予100万元奖励。

(五)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对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企业给予奖励。对通过市级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对通过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六)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对通过新产品认定的,省级奖励3万元,部级奖励6万元。

(七)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区办事处将给予通报表彰。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得上述奖项两个以上的,按照最高级别奖项奖励。

(八)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对在*新设立的专利事务所,每所一次性资助3万元;对于年度*地址专利申请的数量比上年度增长300件以上和增长200件以上300件以下的专利机构,区财政分别奖励15万元和10万元。对经市审核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机构,按照工业设计机构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资助总额不超过25万元,且只资助一次。

(九)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技术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部级和省级技术研发机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民间资本在我区建设各种公共技术平台,为全社会共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工业龙头企业、重点外资企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为企业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建立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实验室的,区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250万元、150万元、50万元无偿资助;对于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区财政一次性资助50万元。

(十)积极实施专利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制度建设,提高我区企业专利拥有数量和质量。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后,每件给予5000元奖励,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后每件给予500元奖励,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300元奖励;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初审的发明专利每件给予7500元奖励;获得港澳台授权发明专利的每件奖励5000元(同一专利最多奖励2个地区)。

对于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于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5万元奖励;对于获得省级专利金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奖励;对于获得省级专利优秀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于获得“东莞市专利金奖”、“东莞市工业设计奖一等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对于获得“东莞市专利优秀奖”、“东莞市工业设计奖二等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同时获得上述奖项两个以上的,只奖励最高的一个奖项。

经市认定为专利培育企业和专利试点企业的,区财政分别奖励2.5万元和5万元。

(十一)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区,关键在人才,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人才的三个规定”,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按照东莞市企业人才迁户有关规定,优先解决符合规定的企业人才迁户及其子女入学问题。

(十二)加强科技教育培训与普及。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点开展好大中小学生、产业技术工人、城镇居民和机关干部等“四类群体”的科学素质教育,全面推动我区市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社区居委会、学校申请建立并经市科协认定授予的市科普示范社区、市科普特色学校,给予5万元资助;对于符合条件的单位被授予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的给予5万元资助;被授予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单位给予10万元的资助;被授予部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单位给予15万元的资助。

(十三)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奖励为发展我市科技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根据《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区财政根据市财政资助经费额度,按照1:1配套资助:对新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技术最高奖的,每项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每项奖金为20万元;对新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每项奖金分别为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

(十四)*广播电视站、*网站等媒体要对“两自”企业和科技认定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各部门要在各自的网站或刊物上,在有关场所对“两自”企业和科技认定企业进行推介。

(十五)工商部门要在职能范围内优先对科技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办理营业执照,在法律法规允许前提下,尽量简化前置审批手续。

(十六)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国家、省、市对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退税、抵税、免税等有关工作。

(十七)经贸、工商和质监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侵权、仿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按照本意见获得的资助资金、奖励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用于研发、冲减利息支出、技术改造或扩大再生产等,纳入相应的财务科目,否则取消享受相应政策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追回所得资金、奖金。

四、以上奖励或资助的企业必须是纳入*区财政税收分成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