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5 07:11:18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1篇

(一)全面摸清低收入农户状况,为全面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打好基础。丽水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5月在全市9个市(县、区)开展了全面进村入户调查,摸清全市贫困人口现状的工作。根据调查情况,对拟列为低收入的农户进行核实。按照初定、公示、审定这样三个程序把关审核,最终确定全市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75095户、18139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8.7%,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31907户、62864人。根据市里的要求,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对所有低收入农户分户立档,装订成册,汇总至市农办,并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了电子数据库。各地还根据农户脱贫、返贫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有进有出,对低收入农户实行动态管理。低收入农户档案主要显示其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经营内容、收入状况、贫困原因和享受扶持政策及结对帮扶等情况。全面摸清和掌握全市低收入农户状况,为各级实行分类指导、有效开展增收工程奠定了基础。

(二)理清增收路子,实行分类指导。从调查摸底情况看,丽水市农村低收入人群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乡村的农民。山高路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造成当地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比例高达85%,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仅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23%。二是缺乏劳动力(包括残疾人)和自身素质很低的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和家庭缺少劳动力的占贫困户总户数的51.1%,文盲半文盲人口占贫困户总人数的37.4%,小学文化程度占38.8%。三是脱贫基础不稳定而因灾因病返贫的农民。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大中水库库区贫困的状况较为突出。全市因病致贫的有1.38万户,占全市贫困户的18.3%,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返贫的占29.73%。四是因生产发展资金短缺而难以脱贫的农民。在丽水,这样的农户约占总贫困户数的11.8%。由于难以筹集发展资金,所以即便有了好的致富门路,也有心无力。

针对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丽水市在增收工程中,十分强调分类指导,为低收入农户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增收路子。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各地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工作思路,即立足农村和农业,就地富裕一批:集聚城镇,下山转移一批;出门打工,对外输出一批:创新工作机制,社会帮扶一批;健全救济体系,政府保障一批。对那些有一定劳动能力、苦于无致富项目和资金的农户,着力引导他们发展食用菌、笋竹、茶叶、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等生态农业,发展有山清水秀地理优势和畲乡风情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倡导“一县一特色,一村一特点”,推动和扶持“杨梅之乡”、“田鱼之乡”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社为依托,农村信用社为后盾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为农民开发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对那些居住在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频发、大中水库库区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域的低收入农民,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向中心村、镇集聚,走下山脱贫之路;对那些有条件劳务输出、外出就业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提供就业信息,鼓励他们外出就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本行政区域内工商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用工:对那些因病因灾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结对帮扶。通过捐助种猪、种禽、种苗,提供生产技术等,帮助他们发展力所能及的生产,增加收入:对那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民,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通过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低保标准的办法,逐步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提高到100元以上,2007年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50元,2008年不低于75元。2009年达到100元。

(三)发挥妇女劳力优势。大力扶持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具有“无投资,见效快,无风险”特点,特别适合低收入农户,也是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长效措施。为进一步挖掘来料加工业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上的潜力,丽水市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明确责任部门。针对来料加工业务大都适合妇女劳动的特点,丽水市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优势和作用,明确由各市(县、区)妇联负责联系和落实本地的来料加工业务。丽水市妇联专门在义乌等地设立了来料加工办事处,并派干部专职驻守;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来料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担保、抵押、联保、贴息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来料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的贷款问题:三是提供各类便利。运管部门对来料加工运输车辆核定载重1吨以下的,免予办理道路运输证,免收公建金和运管费。工商、经贸部门积极为经纪人提供加工企业信息,拓宽加工货源渠道,农业和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和再就业工程,积极配合妇联开展来料加工经纪人和从业人员培训,齐抓共管,为发展来料加工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四是培育一批来料加工业务经纪人。全市现有来料加工经纪人600余名,他们为发展来料加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功臣”。市里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专门对这批人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建立了来料加工业务先进分子奖励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来料加工及开拓来料加工市场。各县(市、区)政府也安排来料加工专项奖励经费。分别对优秀经纪人、优秀合作厂商和先进乡镇(村)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力。经过努力,丽水市来料加工业务保持年均增长40%的良好态势,2006年全市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8万人,人均加工费收入1570元,2007年1~8月,就有9.2万名农民从事来料加工,实现加工费用收入2.08亿元,人均加工收入2174元,预计到2010年,全市加工费收入将达到6亿元至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提高300~400元。

(四)构建新的农民小额信贷模式。帮助低收入农户解决生产资金。农民贷款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农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主要原因是农民缺少可抵押的财产或没有担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丽水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探索建立用林权抵

押小额贷款的模式。2007年初,丽水市政府提出了《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据此,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和丽水市林业局出台了《丽水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林业产业经营和资金需求特,占、及风险可控原则,确定五种林业资源抵押贷款信贷模式:一是重点支持林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贷款:二是结合“信用村”、“信用户”建设,通过林农联保的方式。推动林农联保贷款:三是鼓励担保公司保证贷款:四是加大对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林农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五是尝试开展林农林权抵押直贷和政策性信贷模式,探索满足林业不同资金需求的多种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一新颖的农民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是鼓励各类组织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丽水市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民增收的意见》,通过税收、财政补助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第三是建立农村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信贷帮扶基金。针对低收入农户贷款担保难。青田县还由财政直接投入,专门建立了农村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信贷帮扶基金,通过信用社运作,实行资金滚动使用,信用社创新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机制,为有致富意愿和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提供1000~10000元的贴息贷款,利息从基金中列支。

(五)搭建多层次劳动力培训体系。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本领。2006年以来。全市通过多层次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共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9730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3794人,实现转移就业2865人。主要做法:(1)加快培训一批新型农民。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大农民素质培训力度。如庆元县抓农民技术培训突出“四个结合”:一是与开展“联基地、联大户”活动相结合,突出对蔬菜、吊瓜、山羊等种植、养殖大户的技术培训,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二是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欠发达乡镇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相结合,改“撒胡椒粉”式培训为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强调对核心、骨干农户的技术培训,即对产业的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户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核心户的辐射带动,促使广大种植养殖户学到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与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相结合。充分运用农业信息网、农村科技信息网、农村科技远程教育网络、农广校等载体开展技术培训。四是结合乡镇技能型政府建设和“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服务型机关”活动的开展,做好县乡两级干部的培训,使每位干部都拥有技能。从而更好地培训农民。(2)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2006年以来,丽水各县(市、区)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丽水市本级重点突出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三定培训”,即定点、定向、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青田县则对在职高就读的青少年农民,免除了学费,对纳入低收入目录的农户参加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一律免收培训费。松阳县进一步创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方法,全面实行培训券制度,试行跨区域异地培训机制,而在缙云,则采取落实贫困农户优先享受免费“订单式”培训和“订单式”输出的政策规定。(3)重视低收入农户的下一代教育培训。提高低收入农户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是从长远保证低收入农户脱贫的治本之策。青田县特别重视这项工作,实施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明确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家庭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本县学校就读,免收学费、代管费,免费享受营养餐,高中阶段在县内就读的,年补助500元。(4)发挥结对干部的帮扶培训作用。结对干部对缺乏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贫困户,侧重于培训帮扶,实行一对一指导,通过帮助联系信息或技术培训,购买相关书刊或订阅各类报纸等方式,提高其素质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水表单立出户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K71文献标识码: A

从1999年开始烟台市自来水公司开始水表单立出户(一户一表)的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供水企业的居民单元总表与各用户分表之间存在的计量差值而引起的收费难问题,大大减少了水表井内跑、冒、滴、漏的现象以及因入户管道锈蚀而出现的出水浑浊等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施工难度,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工程进度。经过几年的试点,总体效果比较理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维护保养方面犹为突出,如新设管道设施强度低易损坏、冬季防冻效果不理想、入户管道的部分容易自身互相摩擦破损漏水等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给下一步老城区水表单立出户改造的工作带来新的难题。但是,在不断的施工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些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新问题。

首先,在有外加荷载处(如路边)应该适当增加管道的敷设深度。现在施工中使用的PPR、PEX、PE等塑料管材强度较原有管道材料强度有很大的降低,如再按照原有要求施工,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受外力影响造成损坏,在有外加荷载和扰动的情况下更容易破裂和出现接头、弯头等处损坏漏水现象。所以在这些特殊部位的管道埋深方面应给予适当增加。

其次,在有保温要求且光照时间不足的地方,也应适当增加管道的敷设深度,而且在有保温要求的地区,应适当增加保温层的厚度,减少保温层的接头数量以减少水、湿润空气进入的机会。这是因为水表单立出户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入户管道,口径比原有单元总管道小,且每户的用水量比整个单元的用水量少的多,造成入户管道内的水流在时间上不均匀速度也大大降低,更容易出现受冻结冰的现象,而且在冬季光照不足的部位地温明显要低于光照时间正常的部位,这些部位就更容易出现受冻结冰的问题。尤其要注意的是,目前施工中使用的入户管道均为PE、PEX、PPR等塑料材质管道,传热较慢,一旦遭遇低温结冰,常规办法很难使之在短时间内融化,使用普通烘烤等常规办法解冻更容易造成管道破损,且受冻后管道很容易造成破裂漏水。综上所述,有防冻要求的地区,在今后的一户一表安装过程中,应在原有防冻深度的基础上再适当加大管道的埋设深度。入户立管部分尽量设置于户内等环境温度较高处,如必须设于户外,应尽量置于朝阳处,于背阴处时套管外保温层应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在酌情增厚。入户立管的位置应选择在有利于施工和后续维修的位置。

再其次,做好现有管道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原有入户管道一般为镀锌钢管和铸铁阀门和相应的钢制管件,强度较高,正常使用过程中抗外加应力能力较强。现用的管材管件多为塑料材质,强度低于原有的镀锌钢管和铸铁阀门,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遭到破坏(使用中发现塑料材质管材管件在内承压情况下某些指标会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布置水表的位置,留出适当的空间,以便于后续的维修等活动使用。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市民对现有设施的使用情况有所了解,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生拉硬拽,减少在日常的不当使用而造成的损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以前施工过程中,为了施工的方便和美观,入户管道仅在地面以上至用户室内的这一部分管道加装了套管,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未加装套管部分入户管道部分容易出现管道与相对固定的硬物摩擦破损,冬季低温时更容易冻结,建议在今后施工过程中入户部分管道全部加装套管,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现在各种管网错综复杂,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水表井位置的设置和管道位置的选择,特别是要注意与污水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位置。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尽量分置于建筑物两侧或尽量远离并做好防水层,水表井应尽量远离化粪池;施工中使用塑料管材时,要注意与热力管道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因受热强度下降而造成管道破坏,但可以适当靠近,以降低冬季受冻结冰的几率。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3篇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为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进一步加强扶贫力量、创新扶持方式,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扶贫工作目标任务,现就开展“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扶贫机构和扶贫力量建设

调整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明确各成员单位扶贫开发职责分工。加强乡镇扶贫工作力量,各乡镇要明确1名扶贫开发工作分管领导和若干名具体工作人员,由分管农业的班子成员兼任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分管领导。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增收等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任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落实。落实好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开发工作职责,乡镇党委政府要履行好扶贫开发主体责任。

二、加强低收入农户精准认定

县民政部门要牵头组织做好低收入农户精准认定。对照杭州市今年要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现象的目标任务,各乡镇要开展地毯式排摸,重点排摸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对于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各乡镇要建档立卡,明确专人结对,逐户制定精准帮扶方案。对于符合低保、低边认定条件的要做到应保尽保,确保低收入农户认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加大低边户认定比例,按照低保标准的1.5倍认定低边户,做到应纳尽纳,力争我县低保户和低边户人数比例达到1:1左右。全面做好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动态掌握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及困难情况,建档立卡数据要真实准确,经得起各级检验。

三、开展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工作

深入实施《淳安县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县委〔2019〕2号)文件,坚持和完善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来料加工业、推进光伏小康工程、实施小额信贷贴息、深化就业扶持、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给予子女入学补助、进行养老和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帮助危旧房改造以及开展干部结对、组织社会力量帮扶等帮扶举措,确保全县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增幅12%以上。同时围绕省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各乡镇、村广泛开展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活动,进一步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路径,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确保我县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举措如下:

1.实施“先富带后富”全面帮带工程。各乡镇、村要排摸本村“先富起来”的群体,鼓励“先富起来”的群体与本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先富起来”的群体包括本村“先富起来”的村“两委一社”和其他村组织成员、本村党员;本村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民宿(农家乐)业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来料加工经纪人、种养殖大户;本村在外经商务工办企业人员等。先富带后富、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的方式有:创业支持、提供就业岗位、提供来料加工项目、提供种子种苗、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产品销售、共享市场信息、开展结对慰问等,具体帮助方式由结对人员跟低收入农户自行商议确定。各乡镇、村要引导“先富起来”的群体与低收入农户进行结对,按照“1对1”或“1+X”的方式开展,原则上以本村为单位进行,本村结对数不足的,可在邻近村调剂安排。

2.实施“一户一干部”精准帮扶工程。深化开展“一户一干部、一档一方案”活动,根据最新的低收入农户名单,调整匹配干部结对低收入农户。围绕“1+3”的结对原则:即1名干部结对1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结对2户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帮扶结对工作全覆盖。结对干部要定期上门开展走访了解、政策宣传、项目商定、生产服务、产品销售、捐赠慰问等活动,做到结对农户基本情况清、帮扶举措实、帮扶成效有。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要不定期开展抽查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大党建考核计分。

3.实施“强村带弱村”共建共享工程。各乡镇要排摸本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先行村和后发村,参照“抱团发展、协作共赢”的模式,签订党建共抓、产业共兴、民生共保、信息共享、资源共推、业绩共考、发展共赢等方面的“共建协议”。要充分利用“强村”在组织建设、管理模式、市场信息、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先行优势,实行“以强带弱”、“以富带贫”来推动“共建协议”各项内容的落实落细,重点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集体经济增收等方面实行抱团发展,实现强村与弱村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成立“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干部共同抓的协同推进机制。各村也要建立工作小组,由村党组织负责人牵头,建立村级组织共同落实、全体党员干部主动参与的工作落实机制。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扶弱救困、服务民生为宗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格依法救助,回归低保托底作用,打造阳光、高效、廉洁低保,建立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低保新常态。

二、整治时间

2015年6月10日至8月31日

三、工作任务

一是全面纠正低保乱象问题,严格实行依法救助,对低保中存在的低保对象不准确、低保资金挪作他用、低保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搭车收费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纠正,严格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土政策保”,严格实行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

二是筛查低保审查中的违规违纪线索,对在低保整治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发现违纪违规行为,提请片区纪工委和安排镇纪委调查处理。

三是规范低保审查程序,对未开评议会议评定低保、无申请资料享受低保、未组织入户调查、低保未公示等现象,进行严格清理整治。

四、整治内容

(一)违反低保政策、扩大低保保障范围的保障人员,尤其是将低保资金集中用于征地、搬迁、集体公益性事业或作为处理上访、安抚下岗失业人员等“土政策保”、群众反映强烈的“关系保”、“人情保”;(二)借名额、指标限制等,由多户均分低保金的“一户多折”的问题;(三)低保资金未到户,存折由村(社区)干部保管并领取资金或由他人领取资金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和贪污等问题;(四)干部职工家属不符合低保享受条件违规享受低保的问题;(五)严格清退不符合低保保障条件的对象;(六)停发“一折多户”低保金;(七)严格追缴截留、冒领、挪用、贪污的低保金;(八)严格落实调查核实的主体责任;(九)全面排查汇总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十)清理在低保评定中的搭车收费现象;(十一)清理应保全户未保全户现象,严格按照低保政策规定,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认真甄别,重新核定家庭成员;(十二)在低保入户清查工作中,要及时主动发现,把符合低保条件而没有提出申请的困难家庭,按程序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五、整治步骤及措施

(一)自查自纠阶段(2015年6月10日至7月20日)

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集中所有人力,落实好主体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的低保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村民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务必做到户户筛查、户户见面、户户整改,采取镇驻村(社区)干部、支部书记、主任、督查员签字确认的办法,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取缔“关系保”、“人情保”,限期清退将低保资金集中用于征地、搬迁、集体公益性事业等“土政策保”。各村(社区)要将享受“土政策保”人员花名册(表格附后)汇总并签字盖章,于2015年7月20日前上报镇民政办。7月20日前凡自查并自纠的不予追责,凡7月20日后在核查及抽查中发现的及今后检查出的将从严处理。

(二)核查阶段(2015年7月21日至8月10日)镇纪委将对各村(社区)履行主体,开展低保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查整治全程记实情况,看清理整治是否走过场;二查相关账目、资料,看是否弄虚作假;三查城乡低保资金流向,看是否真正发放到应享受群众手中。

(三)抽查阶段(2015年8月11日至8月31日)一是审查。根据各村(社区)上报情况,由镇民政办牵头组建专班,将对各村(社区)清理整治结果全面审查。重点审查各村(社区)整改是否彻底、措施是否到位、建议是否可行。审查中发现违背低保政策的,未整改或隐瞒不报的,发现违纪问题线索,3个工作日内报镇纪委从严处理。二是抽查。镇纪委根据镇民政办审查情况,结合掌握的问题线索和举报,将对低保专项整治结果进行抽查。凡整治工作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走过场的严格追责。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各村(社区)要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安排,落实责任,狠抓整治。本次清理整治,村(社区)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社区)主任为主要责任人,村(社区)干部为直接责任人。镇党委、政府将对低保清理整治工作进行全程指导、督查、综合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5篇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组在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和江边湾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折如下:

1、失地率较高。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有19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31.67%。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0.66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0.27亩,人均失地0.39亩,失地率为59.1%。

2、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被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32人,其中劳动力176人,占人员总数的75.86%。人员年龄结构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56人,占总数的24.14%;20-3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30-4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40岁以上的有104人,占总数的44.83%。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08人,占总数的61.36%;具有高中文化的52人,占总数的29.5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人,占总数的9.1%。

3、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被调查的176名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人,占总数的18.18%;经商的有36人,占总数的20.45%;务工的有64人,占总数的36.36%;闲赋在家的有44人,占总数的25%。

4、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收入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种、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12066.7元,2009年年收入户均22666.67元(不含征地补偿款),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10599.97元。2009年的收入来源结构为种植业收入户均812.33元,占总数的3.59%;养殖业收入户均506.67元,占总数的2.24%;务工收入户均7880元,占总数的34.76%;经商收入户均7400元,占总数的32.65%;房屋土地出租收入户均3600元,占总数的15.88%;其它收入户均2466.7元,占总数的10.88%。

开支情况:失地农民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农户征地前年支出额户均9866.7元,其中生活性消费支出5733.3元,占总数的58.11%;生产性消费(含学费)支出4133.3元,占总数的41.89%。2009年年支出额户均170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11967元,占总数的70.39%;生产性消费支出5033元,占总数的29.61%。

5、除农村合作医疗外,失地农民的其它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被调查的232人中,购买了养老保险的有20人,占总数的8.62%;享受农村低保的8人,占总数的3.45%;购买了失业保险的4人,占总数的1.72%;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24人,占总数的96.55%。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因人员从业情况不同及家庭因素原因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归纳为家庭经济富裕型、家庭经济一般型和家庭经济贫困型三类情况。

1、家庭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经商,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原始资本,以城镇化建设为机遇弃耕从商,在城区从事开商店、搞餐饮、跑运输等生意活动实现了生产生活的转型,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在未失地前就已经涉足经商行业,他们每年都能赚到一笔较为丰厚的经营收入,家庭经济较为富裕,这部分农户约占失地农户总数的20%。

2、家庭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依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小卖之类来获取收益。失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务工之路,他们在本地或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务工,年龄稍大的人则在城镇从事卖蔬菜、水果,开办小作坊之类的小本生意,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月也有一份较为固定的收入,基本能确保全家每月生活所需,日子过得比较安稳,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7%。

3、家庭经济贫困型。这部分人员往往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大多主要在家耕种剩余的田地或无所事事,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加之部分家庭里有上学的和生病的,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3%。

三、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失地农民群体目前的生产生活较为平静安稳,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

1、就业难,失业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失地农民闲赋率高达25%。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因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处于金融危机特殊时期工作更难找,他们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再一方面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从从,自主就业难实现。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瞄准;生计资产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3-0061-05

一、研究背景与逻辑起点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的目标是稳定、持续、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影响农村低保制度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救助的方式(输血式救助、造血式救助)、救助的力度与覆盖面,以及救助对象的瞄准。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政策设计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瞄准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致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即赤贫)的农村居民。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生活常年困难”(赤贫)的标准如何界定,农户的年人均纯收入如何计算和衡量,家庭和共同生活的家庭人口如何界定等瞄准技术和研究视角,恰恰是目前各地县市政策实践者们最欠缺和最需要的。

在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对象的瞄准理论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已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但总体而言,理论界在“贫困”的维度、贫困与农户脆弱性(如因病返贫)、贫困与农户风险等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显然,“收入”只能反映农户贫困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维度的贫困。

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将“贫困”界定为“由于不可持续的生计而造成的一种极端贫困状态”。并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赤贫指数”。Sharp(2003)最早应用“赤贫指数”来衡量埃塞俄比亚的贫困状况。但客观而言,其计算赤贫指数的指标和方法仍然缺乏与我国民族贫困地区的结合和转化;并且其计算赤贫指数的指标往往来源于理论推导,而非理论推导和政策实践的结合;进行的实证分析也往往是官方提供的宏观数据,缺乏一线的入户调查;将研究对象和调查样本界定为民族贫困地区,以建立适合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低保保障对象的瞄准技术则更是匮乏。

基于政策实践的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足,调查组对湖南省两个贫困民族自治县的政策管理和执行部门进行了座谈,修正了调查组先前基于农户脆弱性理论和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推导的“赤贫”指数计算指标;然后对当地农村低保的救助对象进行了一线人户调查,并结合入户调查的一线数据评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瞄准率,尝试构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的瞄准模式。

二、调查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状况及目标瞄准方法

课题组于2011年7-8月赴湖南省A民族自治县和B民族自治县开展调研活动。选择这两个县进行调研的原因是,这两个县既是民族自治县又是革命老区县,同时还是国定或省定贫困县,对于研究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效率具有一定代表性。A民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定贫困县),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7.3%。B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省定贫困县),居住着侗、汉、苗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4%。

此次调研主要从四个角度来考察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作状况:第一,与县民政局和扶贫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当地农村低保制度整体运行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政策文件,如近三年的工作报告、统计报表、具体实施细则,并征求其对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赤贫”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看法和建议等。第二,与乡镇干部、村干部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当地农村低保制度在基层实施的细节。第三,人户深度访谈低保户和非低保户,了解其对当地农村低保制度的需求和评价。第四,每个县选择2个乡镇,每个乡选择2个村寨,每个村寨随机选择35户左右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0份。

1.调查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状况

A民族自治县农村低保工作于2006年7月份全面启动,同时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将人均年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截止2011年5月底,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800户829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13%。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金574.20万元,月人均补差水平为57.7元,农村低保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

B民族自治县的农村低促工作是在2003年实施农村特困救助的基础之上,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低保享受保障金人员由最初的2164人发展到目前的11810人;保障标准由2006年的420元/年提高到现在的1080元/年:人均月补差由16.8元提高到现在的68元。截止到2011年6月底,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462户11810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3.47%。

按照规定,A民族自治县和B民族自治县的低保户主要是由于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失地少地、年老、无子女或一女等原因被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表1中列举了两个县因各种原因被纳入低保范围的人数。

2.调查地区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方法

目前,两个县农村低保户的确定都必须经过村、乡、县“二评二审三公示”,即个人申请、村小组评议、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复评、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工作程序。首先,由基本符合条件的识别对象提出申请,村民小组评议后,村委会、工作组按照量化的指标进行调查核实。其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集中进行民主评议,并对申请识别对象的贫困程度进行排序,经公示和村委会、工作组签字盖章把关后报乡镇审核。再次,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公示,如公示无异议,经乡镇主要领导签字后报县审批。然后,县级由县民政局审批,并对审批情况进行公示,反馈给乡镇人民政府。最后,公示和反馈无异议后,就被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

课题组认为,以这种方式瞄准的农村低保户必然存在偏差,瞄准遗漏和瞄准漏出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这种确定方法没有收集详细的收入和支出数据,很难精确反映农户的收入情况。由于缺乏可靠的收入和支出数据,村民委员会只能依赖一些间接的贫困指标对低保申请人资格进行评议,而且绝大多数是以某个特殊个体而不是家庭为单位来确定低保对象。那些家中有人残疾、长期患病、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以及因自然灾害暂时贫困的家庭最有可能获得低保。但是这些家庭中有些并不贫穷,有的家庭中其他成员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储蓄,家庭人均纯收入还高于当地的低保线,他们依然被纳入低保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收入和消费支出标准,不同的乡镇甚至不同的村寨确定低保户时采用的收入标准也不相同,从而导致确定的低保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次调查中,28.7%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村里在确定低保户时存在村干部优亲厚友的现象。

3.调查地区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效率

2011年B民族自治县规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年人均纯收入1080元,A民族自治县规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年人均纯收入1067元。本文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80元的农户界定为农村低保目标家庭。按照这一政策规定。260份调查样本中有83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1080元这一低保线。因此,这83户应该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瞄准的目标家庭,其他的177户家庭属于农村低保非目标家庭。

但在实践中,260份调查样本中已经被纳入到低保范围的家庭共70户,其中有62户属于低保目标家庭,目标准确瞄准率为88.6%(见表2)。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目标家庭中还有21户没有被纳入低保范围,挤出率为25.3%。这主要是因为调查的两个县虽然是民族自治县,但属于中部地区,没有享受到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由于两县都是贫困县,一方面,农户普遍收入偏低,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数量较多。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有限,县财政能够拿出的配套资金很少,无法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导致低保覆盖面太窄仅为4%左右。这种较大的供需缺口必然会导致较大的挤出率。

第二,非目标家庭中有8户家庭被错误纳入低保范围,漏损率为11.4%。调查组依据国际标准,将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0%作为低收入标准线。即按照湖南省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22元的40%(即2248.8元)作为低收入标准线。结果发现,这8户纳入低保范围的非目标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低收入标准线以下,属于低保边缘户。

从总体上看,调查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瞄准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25.3%的挤出率和11.4%的漏损率应该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注和思考。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的保障力度,而且也应创新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机制。前者主要依赖于财政补贴,后者就要依赖于一个有效的测量方法。目前依靠现有的做法,在没有可靠的收入和支出数据的前提下,对于低保户的识别确实是个难题。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方法来识别低保对象,试图提高低保目标瞄准率。

三、基于农户生计资产测量的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技术

1.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低保目标瞄准与农户生计资产测量

由于“收入”只能反映民族贫困地区农户贫困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维度的贫困。因此,要提高调查地区低保制度的目标瞄准效率,前提是准确计量农户的生计资产,进而确定其贫困程度。可持续生计框架是分析贫困原因、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英国国际发展署开发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框架。是用一个二维平面图来展示生计构成的核心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制度、政策以及自然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性环境中,在资产、政策和制度的相互影响下,作为生计核心资产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了农户采用生计策略的类型,从而导致某种生计结果,生计结果又反作用于资产,影响资产的性质和状况。

依据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框架,Sharp(2003)在对非洲进行的关于“赤贫”的量化研究中认为赤贫指数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一是农户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二是农户对那些能使他们摆脱贫困的核心生产性资产的可及性:三是农户对公共的或私人的转移支付的可及性。

以上述两个理论框架为依托,结合调查地区民政等农村低保政策实践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将农户的生计资产分为人力资产、自然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五大类,并拟在研究农户五类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农户生计框架来识别、测量调查地区农户的贫困程度。

2.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课题组设计、修正后的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其中,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属性主要通过二级测量指标体现。

根据表3中各类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权重设定。就可以分别计算出民族地区每一农户的人力资产、自然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等五大类生计资产的分值,而将农户五大类生计资产加总后的总值就能反映出农户的贫困程度。

3.基于农户生计资产测算的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技术及其应用

根据上述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调查样本的五大生计资产总值进行计算,并按照生计资产总值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结果发现,调查地区生计资产总值最低的前83位农户正好都是我们确定的农村低保目标家庭,他们的生计资产总值都低于1.81。实践中被错误包含的8个农户家庭分别排列在第91位、第95位、第103位、第104位、第111位、第112位、第115位、第114位。表4中列出了按照农户生计资产总值对农户进行排列的顺序。

按照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方法对农户进行排序,可以把农村低保所有目标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同时把非目标家庭准确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这说明利用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方法能够准确地对农户进行排序,从而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瞄准率。

四、结论与建议

1.调查地区农村低保存在目标瞄准偏差

本文对调查的两个民族贫困自治县农村低保的目标瞄准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低保目标的确定存在一定偏差(25.3%的挤出率和11.4%的漏损率)。调查中发现,在基层实践工作中,绝对贫困户基本都能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且不会引起争议。容易引起争议、使农户之间产生不公平感的主要是对于那些接近农村低保线的低收入边缘家庭的确定,这也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瞄准的难点。年人均纯收入在农村低保线附近的农户,家庭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差异比较小,而且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采用目前现有的村、乡、县逐级推荐审批的办法很难准确判断和把握,究竟应该将谁纳入低保范围,这就为人为因素的介入创造了条件,造成基层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目标瞄准偏差。

2.建立基于农户生计资产测量的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技术

本文尝试建立了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产测量指标体系,对于每一个调查农户按照生计资产总值进行排序,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农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先后顺序。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对农户进行准确排序,农户生计资产量化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农户家庭收入状况,而且可以反映农户的生计状况,进而较全面地反映农户整体生活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基层实际工作时,这些农户生计资产相关信息的采集也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且可操作性强。因此,课题组提出的农户生计资产量化方法能够准确辨别农村低保对象,是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瞄准率的一种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的方法。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加强对基层负责低保核查工作的人员给予资金补助,使他们入户调查有资金保障,而不是流于形式,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并加快电子信息化的建设。

3.加大农村低保保障力度。实现应保尽保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7篇

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相关材料的通知》的要求,文化街高度重视,对2010年主要任务目标预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成绩进行了详实的总结,同时立足发展,结合街道工作实际,规划制定了2010年的工作计划。下面,就2010年预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工作预总结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年。这一年,文化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为中心,以社区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以优化辖区环境为基础,以为辖区居民服务为己任,突出抓好了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民政、司法、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以及党建等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辖区第三产业,全面推进了街区建设,提高了街政管理水平,街道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文化街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放在第一位,认真执行宁江区实施的工业强区战略和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着重提高了招商引资质量,不断加大了项目开发力度,在XX年年-2010年的招商引资攻坚战中引进了嘉禾洗浴及宾馆一体综合楼3000万元的开发项目和庄园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商企住宅综合开发总计2个项目7000万元;意向性达成2010年第二轮项目攻坚战项目一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民营经济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10年辖区民营经济总户数981户,年总投资约17,266万元,营业总面积128,985.5平方米,年营业收入13,975万元,利税687万元,从业人员4177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辖区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街在社区建设上从加强组织建设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办公用房,普遍建立了“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所”,即: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室、警务室、图书室,生活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党(居)务公开栏、宣传栏,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场所,配备了电教设备,实现了电脑办公,为拓展社区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基础建设,强化了领导管理功能;9月份,经街道和社区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周密部署,细致安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完成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入手,建立了各项工作责任制,普遍建立两委班子工作守则、干部工作纪律、各项制度,干部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加强了制度建设,强化了社区规范化管理;街道成立服务中心,社区分设服务站,扩大服务覆盖面,最终形成街道为社区服务,社区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级网络,加强了长效管理,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文化街共育龄妇女11610人、已婚育龄妇女9067人。年内出生人口126人,死亡66人,人口出生率为98.4%,计划生育率为98.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66‰以内。几年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的理念,以宣传教育为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依法管理,搞好优质服务,组织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出发点,深入开展了“三结合”与“五关爱”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继续加强了计划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搞好了计生系统信息录入工作,不断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管理工作。药具发放及时率要达到了100%,有效率要到达到了100%;全年开展大型宣传活动4次,出板报9期,发放宣传单1XX余份,计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得到了不断加强。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了“七清查、七落实”工作,加大了对各大商场、商厦、沿街门店、工地流动人口的清查,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到位。全年流入育龄妇女1244人,验证、持证1335人;流出88人中均持有《婚育证明》。多年来,文化街道的计划生育工作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点面结合,全面提高”的方针,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探索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新途径,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总结开展优质服务的新经验,切实抓好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综合整治辖区环境卫生

文化街共有巷路119条,22.8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4条、板油路5条。保洁员42名(其中公益岗9名),垃圾台46个,中转站垃圾箱15个,渗水井34口。 棚户区改造地段涉及拆迁处6处。所辖小区物业管理的公司有安居物业公司和文化佳苑物业公司,零散的楼宇物业管理15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思想高度统一,提高了认识,把卫生工作切实纳入街道工作的重要日程,全面落实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卫生工作任务,将巷路卫生工作作为实事工程来抓,切实做到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四到位;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每日早晨必检,每周必须抽检2次,街道卫生办和社区每天巡回检查,提高日常检查质量;从加强居民卫生意识、卫生知识教育入手,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发放宣传单、通告达,设立标志牌,逐户通知等形式进行宣传不乱泼乱倒、干湿垃圾分倒、定点定时倾倒垃圾,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居民群众工作;根据辖区卫生工作状况的实际,实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三化”式管理机制。对各社区、卫生办、城管员和保洁员,严格按着《巷路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落实奖惩,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辖区卫生综合整治,一年来共出动保洁员120余人次,清淤排水沟5条,1200延长米,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公司发放通知5份,整修垃圾台点站50处,对巷路上的120棵花卉树进行了保护圈围,对拆迁处、城乡结合部以及巷路的死角死面存在白色垃圾和残存垃圾进行了自检和全面的清除。辖区巷路没有裸露垃圾和二次污染源的存在。通过卫生综合整治,街道辖区巷路卫生面貌一新,路面干净整洁有序,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1]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实施民生工程,着重抓好民政工作

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社救优抚、救灾救助和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辖区的贫困户、孤寡户、残疾人、贫困党员、退休老干部和军烈属,发放慰问金XX0元,切实保障了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共有低保户525户,享受人口为1312人,其中空挂户口的低保户280户,XX年年新增低保户64户,残疾人低保户30户。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对象却享受低保救助的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了低保对象积极就业,走出低保,努力实现社区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规范管理良好的运作“阳光超市”,为把阳光超市做好、做实、做成民心工程,在3个社区建立了捐助接收点,所在社区登记所需物品(衣物、生活用品等)的品种和数量,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可根据家庭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凭《领取证》及代金券到超市领取捐赠物品。结合实际,适时开设就业指导等便民服务,为低保户提供再就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为辖区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狠抓居委会自身建设工作,对社区干部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了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思想认识以及为居民服务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六)、切实加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

劳动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以社区为平台,依托社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展各类综合性服务工作,竭力帮扶辖区失业人员以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再就业的长效机制,搭建社区与企业就业再就业工作平台。在推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过程中,搭建了街道与企业的再就业平台建设。完善了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街道与企业的空岗信息报告制度以及日常联系制度。在再就业平台建设中坚持从情感维系、政策维系、服务维系入手,逐步形成我为企业服务,企业为再就业尽力”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索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以“全面调研为基础、多渠道宣传为手段、针对性指导为重点、适宜推荐为核心、跟踪扶助为保障”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工作。多渠道加强了政策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提高了服务对象就业意识;广泛开发岗位,落实适宜推荐,开创城镇就业岗位3200个,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980人,其中大零就业就有1200人,劳务输出960人,其中省外务工有420人;完善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台帐,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科学化管理。按一居一册、一人一卡建立了1000人次台帐,对有求职意向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核实调查,“实行管理到户、服务到人”。细化了任务目标,落实了责任,并随时把握工作进度,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实施、协调、检查、督促、反馈“一条龙”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

(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紧密围绕“平安街道”创建的总体目标,突出矛盾纠纷排查、社会稳定、治安防范和flg人员教育转化等工作重点,认真搞好了不稳定定因素的排查和调节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个别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等重点信访、重点人员,严加关注,经常摸排,准确掌握情况,做好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调解率要求达到100%以上,调解成功率要求达到100%以

低保下户工作总结第8篇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市社保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脱贫攻坚工作,现就第一季度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

(一)工作部署情况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社保服务中心支部高度重视,在2020年2月27日上午召开了扶贫工作部署会,单位扶贫责任人及帮扶联系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支部书记甘杰同志传达学习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情况,社保服务中心帮扶责任人及低保户联系人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坚持每周不少于两次和贫困户沟通联系,通过电话的方式及时了解掌握5户贫困户及12户低保家庭的人员身体健康情况、家庭实际困难和需求,确保疫情期间贫困户健康状态安全可控。

(三)爱心消费扶贫情况

2020年1月19日,为营造“人人关心扶贫、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社保服务中心积极组织部分干部职工参与2020年爱心消费扶贫年货大集市活动,通过零星购买各乡镇农产品,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共计消费380元;3月10日,通过线下购买方式向**村***贫困户购买柠檬果150斤,消费450元。

(四)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情况

按照市扶贫办下发的《关于春节期间开展扶贫走访慰问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立即行动,利用1月14日全天,赴**村委会5户贫困户及12户低保户进行了走访慰问,把全体职工精心准备的春节慰问物资发放到贫困户及低保户手中,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大力营造爱心消费扶贫氛围。

要利用会议、微信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大家爱心消费扶贫,组织大家认购本地贫困户农产品,自觉响应号召,积极主动参与。

二是注重实际效果。

帮扶过程,要抓住重点,培养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档案齐全,要建立帮扶对象档案,作好详细记录,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