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主管转正总结

主管转正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5 11:27:27

主管转正总结

主管转正总结第1篇

下面,我简要汇报下我试用期的工作情况。总的来说,我的试用期工作大致可分为行政工作和风控工作两部分。

一、 行政工作。

试用期前半段,我主要参与了公司的行政工作。我很荣幸地与同事们全程经历了公司从筹备到注册开业的全部过程。

在公司筹备期间,我曾仔细校对整理过开业申报材料;协助领导召开2016年第一次股东会、第一届第一次董事会;配合集合公司开展了两次公司招聘;参与了两次南京培训;协助领导解决了公司装修的遗留问题;并积极参与了公司开业典礼的筹备工作。

公司开业后,我主要参与了办公用品购置、公司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公司行政制度初步建立以及召开2016年第一次股东会、第一届第二次董事会的工作。

二、 风控工作。

我从行政岗调到风控岗也已一月有余。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按照公司规定,我已基本把开业时期遗留的合同档案资料归档整理好,公司合同档案库初具雏形。如今新的业务资料,也能做到及时归档整理。

业务方面,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郭经理也带我走访了一些企业,我从中获益匪浅。但我深感自己金融知识以及工作经验的匮乏,所以我也不断督促自己继续学习,希望能尽快胜任风险控制这个岗位。

主管转正总结第2篇

――张逢春

张逢春,一位兼具国际风范和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特色的矛盾人物,就坐在我面前。

他来自甘肃贫困山区,是农家子弟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现改为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学历背景,以及3年留校任教、3年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被派往中央驻港企业营商17年的职业经历,造就了他身上多重矛盾气质,连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方香江韵味。

张逢春身居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总会计师之职,分管集团财务、信息化、物流、电力和总务多方面的工作。他秉承敬业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坚持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理念,言语中表现出对企业的责任感、敬重感。

港中旅创立于1928年4月,是驻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开拓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一房地产一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海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产业要素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业务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跨国旅游企业,也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十企业。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港中旅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转型,作为集团董事、总会计师,张逢春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亦在转型。

三个阶段的跳跃

张逢春谈财务,先从历史谈起来,先是港中旅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后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这才施施然从历史转入经济。

“香港回归前后,企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经营和发展都面临转型。”此前,港中旅的业务支撑点在香港,那里是金融中心、商贸重镇;香港回归后,集团业务的发展扎根香港、依托内地、面向海外,适度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此后,发展与转型就成为港中旅前进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0年,港中旅制订了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经历了调整整顿、全面优化、快速发展3个阶段。其时张逢春先后担任集团财务部总经理,集团董事。那时候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和“欠账先生”,财务工作重点是记账出报表、融资保生存。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守准则、进取创新”。张逢春回忆那段日子。笑容中有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那种企业治理和生存环境下啊,财务人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吃苦耐劳。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加班或受委屈是正常的,不加班或不受委屈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港中旅逐步步入全面优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重点转向核算和管控系统建设。逐步由核算型向管控型转变,他对财务团队的要求也变成了“工作紧张、心情愉快、手段先进、效率为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也是港中旅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开局年,集团将未来10年分为两个阶段,确定了战略目标、实施办法、相应保障体系。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张逢春提出,财务工作要从管控型。向战略管理、价值管理、成长管理转变。

围绕这一转变,张逢春组织财务主管们调查研究,重新梳理财务工作的追求、目标、举措,明确集团财务队伍核心价值观为“操守为重、专业为本、敬业为基、创新为魂”;明确集团财务工作的战略追求为“创价值、促成长、控风险、求融合”;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指针为“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题、以创造企业价值为主线、以实施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互动,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业绩贡献和服务保障”;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目标为“成长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资本运营和财务绩效水平行业领先、央企前列、国际一流”。

“以前我们注重于核算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政策的统一。以及内控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等。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促进发展、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财务不光要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要从资金运作、资本运营、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多方面寻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利润贡献。”张逢春举例说。港中旅在制定第二个十年规划配套的财务战略和策略时就提出了量化目标――财务系统创造价值,为集团提供的业绩贡献要达到集团利润10%以上。

从总会翻CFO

张逢春对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者定位的转变,并不只基于港中旅的发展。

2007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制度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一规定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CFO职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张逢春看来,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须由理财者、管控者向价值管理者和战略管理者转变,其职责权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能力、协调关系、运筹运作、商业意识和策略思维等有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FO正在逐步趋于统一。”

张逢春认为。这种统一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称谓”类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英文名称从GARSC(TheGeneral Aecounlanl ResearchSociety or Chins)改成了℃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中文名称保持不变。这样,中国总会计师的英文名称就由General Acxountunt变成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正如原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平准先生所讲,“总会计师和CFO就好象是‘1公里=2华里’”。

其次的“地位”类同。总会计师和CFO均位于企业决策及运营系统的关键部位,是价值链的核心或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CFO位于CEO之后,是CEO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助手。

再次是“权力”类同。总会

计师和CFO均要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和财务运作;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实施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

最后是“责任”类同。两者都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员工利益最好和股东收益最高。经营责任、融资责任和内控责任结合。执行法律法规和准则,确保财务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结合自己多年在财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张逢春认为,现代企业总会计师职责正面临着6项转型。

1 向实施战略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向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转变,组织制定。督导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2 向履行决策职责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提供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向进行决策支持、发表决策意见和建议、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向推进资本运营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以支持和保障业务经营进行资金筹措、安排资金使用转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收购兼并、资产和债务重组、上市集资(IPO)、批股和配股、发行可换股债券等资本运作,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

4 向落实风险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内控制度的检测评价、风险评估检查落实向组织制定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转向企业风险信息搜集确认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检查落实。特别是组织制定并修定财务风险静际,定期组织财务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不可缺少的工作。

5 向推行今面预算管理转型:

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组织制订并落实企业财务收支预算向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转变,组织落实企业全过程、全要素。系统性预算指标的制订、落实、分析和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总会计师或CFO的主要工作之一。

6 向创造价值,提高企业业绩

转型: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费用向践行产融结合、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业绩贡献、创造企业价值转型。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探索企业产融结合,拓展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重点工作之一。

总之,无论你的头衔是总会计师。还是CFO,都必须牢记“和谐的关系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注意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与企业监事会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班子成员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所属公司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与监管机构及基金经理和市场分析员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

CFO的四大能力

主管转正总结第3篇

一、“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基本概述

“三转”,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反腐败工作进入持续、高压、改革、创新这一新常态下,对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有效实现聚焦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新途径。从“三转”的内部逻辑来看,转职能是根本,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证,三者相互依存,有机联系,是一个完整体系。

转职能,重在厘清职责定位,突出主业主抓;转方式,重在把握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方法;转作风,重在坚持“五个过硬”,践行“六项承诺”。笔者认为,结合现今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为深入推进“三转”工作,必须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为基础,紧密联系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实际,找准结合点、选好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在明确职能、主责、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三转”要求下广州地铁运营总部纪检监督工作需转变的现状

自运营总部纪委成立之初,就将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诚然,不断强化的监督工作在促进总部各项工作合法合规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落实“三转”的新形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新要求下,运营纪检监督工作也存在着需要转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用监督代替管理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领导交办或业务部门对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区分不明确等原因,在实际工作偶尔会存在用监督工作代替业务管理的现象,存在着包揽过多甚至替代职责的情况。

(二)监督主要依靠人为参与方式

虽然总部已运用部分科技手段开展监督,如“三重一大”决策监督已将过程监督和电子监察相结合,但从整体来看,在利用电子系统信息化手段对各业务环节进行监控的力度还不够。

(三)队伍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总部范围内已基本建立了一支自下而上的监督网络队伍,但是从专业性上来说,各业务中心均未独立成立纪检监察部门,专职纪检人员偏少。并且,监督岗位多以新人为主,对监督业务熟悉程度不够,工作经验存在些许不足。

三、广州地铁运营总部纪检监督工作实现“三转”的路径

推进“三转”,是纪检监察组织职能、方式、作风的重大变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转折。在“三转”工作要求下,及时转变运营总部纪检监督工作目前的现状,实现监督工作的“三转”,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路径着手进行优化:

(一)抓监督主业,形成监督工作的闭环管理

无论是总部的监督部门,还是各二级单位的监督部门,都应明确职责,要清楚监督人员应该做哪些事情,具有哪些工作任务。具体来说:

首先,要充分落实“两个责任”要求。总部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进行领导,而且要亲自做部署、执行和推动的工作。对于总部各级纪委来说,开展监督工作要抓住权、钱、人等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管,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度在规范下运作。

其次,要突出监督工作重点。总部纪检监督工作要围绕总部中心工作,以正确履行监督职责为重要立足点之一,调整明确角色定位,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事后监督和评估,采取定期或抽查的监督检查方式,对监督工作进行系统、完整的梳理,形成监督工作的闭环管理。

(二)运用电子信息化手段,确保各项业务的全流程监督

一要将监督与各业务管理系统有机结合。通过与其他业务监督部门加强沟通合作,将防控廉洁风险和监督事项纳入相应的业务管理电子系统中,与科技相结合,与业务相融合。要通过对异常指标的分析,建立廉情预警指标,完善廉情预警机制,从源头强化事前预防机制,促进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有效整合,形成闭环管理模式。

二要加强关键环节监督。要紧紧围绕易于滋生腐败的人、财、事、物等管理方面,如委外维修、新线工程、物资采购、干部任用考核、人员招聘等业务领域,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以阳光运营、推进部务公开为重点,对人、财、事、物等管理的审批和决定程序、履行责任、工作纪律、制度执行及办事效能等进行重点监督,才能真正提升监督实效,实现监督促管理的目标。

(三)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硬的监督人员专业队伍

首先,要扩大监督人员专业队伍。要配齐配强纪检人员,在人员的配备上,要考虑人员的优化组合;要进一步改善监督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要适当地将法律专业、财务专业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吸收到纪检监督队伍中来,提升纪检监督工作的专业性;要努力的将纪检人员专职专用,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纪检监督工作。

其次,要加强监督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能力。要着力将完善总部内部专业培训和兄弟单位间沟通交流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导监督人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汲取有益经验,从实战和理论上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再次,要制定职业规划,完善激励机制。要为纪检监督人员制定一套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完善激励机制。对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的纪检监督人员,该提拔的要提拔,该重用的要重用;在工作条件上要尽量改善,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等等。通过以上各种激励机制,真正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参考文献:

[1]周小精.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如何落实“三转”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办案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4.

[2]唐建文.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实现“三转“的思考[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主管转正总结第4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一员,深感自豪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加本次培训。正如开班仪式上领导所说“带着问题”来学习。

如何带好团队,如何革新现有管理,如何科学合理管理现场最大限度优化节约成本,如何-------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走进培训课堂。

本次培训共五天时间,从课程的安排和参课的要求,能看出公司领导对本次培训的重视程度!

第一天的课程是由多年研究项目管理学的老专家揭津荣老师讲授《工程公司如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揭老师分别从:1、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改变我们建设者处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提供低端服务的现状;2、如何综合平衡利益相关方,取得他们对项目管理成果的认可和欣赏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结合自己平时在项目管理中,对平衡利益相关方存在的不足,让我很受启发,回去后对这方面总结思考;3、以P6项目计划管理软件为例,讲述在项目管理中多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4、WBS项目结构分解体会最深,科学的把项目繁杂的事件进行分解,更好的理清思路,科学管理。避免因杂而乱发生返工、窝工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揭老师的年过七旬,她的敬业精神让我由衷的钦佩。她的授课生动体贴,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由浅入深,让人受益颇多。

第二天由熊俊波老师讲授工程总承包发展趋势、管理模式、政策法规及EPC工程总承包的设计管理。熊老师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剖析我司作为传统施工总包模式的劣势:资源浪费、工序重置等导致费用浪费,成本增加。并以利润数据对比,工程总承包相比我司现目前绝大部分项目以施工总包为主的承包模式,可以缩短工期,优化设计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并以葛洲坝集团成功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案列启发我们。另外,熊老师用一下午的时间重点讲述了EPC设计管理是EPC管理的龙头,通过优化设计、限额设计可以更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是EPC项目成败的关键。通过跟随熊老师的一整天学习让我深受启发:1、我们作为国有大型建筑承包商,承包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传统的施工总包模式利润空间过小、让国家资源过度浪费。向EPC、PPP新型模式转型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2、结合自身目前的管理思路及理念,深感自身思路陈旧、知识缺乏,正如老师所说“顺势而为,顺势而变,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学习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扔掉那种凭经验一招鲜吃遍天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才是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三天是卢总和袁主任授课及户外拓展。袁主任通过廉洁从业,端正作风,保守底线,警示我们作为一线的“一把手”要清正廉洁,管好自己、管好下属。

卢总分析了公司目前的不足和短板,提出无论是公司还是项目的管理模式都存在诸多不足,必须自上而下反思、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当前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就如何提高项目经理的能力,以自己为镜与大家做了发自肺腑的沟通和交流,从理论到方法、思路及经验给大家言传身教。要求项目经理要讲政治,有心胸,敢担当,勇创新!要不断学习,自我革新让自己成才也要带好团队,培育人才,特别是要培育复合型人才。结合卢总的讲课我将从一下方面革新自我:1、廉洁从业,弘扬正气;2、结合公司精益建造及承包模式转型,侧重这些方面的学习,并应用到项目的实践工作中去;3、注重团队建设,学会打造团结向上、勇于担当的团队,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为公司输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4、注重项目履约,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优化节约成本。

下午的拓展训练让我更加切身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项目团队建设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作为项目的领头羊,必须多方法、多策略地提升项目团队意识,增强项目团队协作能力。

主管转正总结第5篇

关键词:民航产业;规制效果;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3-0030-06

一、引 言

最早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规制效果进行研究的是Stigler & Friedland[1],他们利用美国47个州1912―1937年的数据,通过对电力产业规制下的价格水平、价格歧视的程度、收益率等变量进行规制效果的实证检验,发现政府规制没有实现公共利益理论所预期的较低的电力价格。自此以后,众多学者逐步加强对垄断行业规制效果的实证分析,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民航产业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Pablo T.Spiller[2]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民航规制对企业和市场的不同效果,采用客座率作为检验指标,描述了基于需求特征的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规制具有不同的效果,同时,还运用了货币资产价格模型检验价格规制对民航企业股票价格的影响效果;William N.Evans & Ioannis Kessides[3]对放松规制之后的民航产业进行了分析,该文章在肯定以前学者对民航产业规制效果研究(放松规制能够提高客座率和航班数量,增加票价折扣,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深层次地讨论了规制对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的影响效果。随着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规制效果这一层次的研究,张会恒[4]通过对英国规制效果的实践过程的学习和研究,认为规制效果是检验规制政策的很好的标准,中国应该及早引入这种规制效果的评价制度;唐要家[5]和肖兴志[6]分别对电力产业规制效果进行了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推动了我国垄断产业规制效果研究的进程,为民航产业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参考。我国关于民航产业规制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马唯星[7]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规制导致了中国民航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绩效的不一致性;孙泽生和顾卫平[8]则通过对中国民航价格规制和市场准入规制的分析指出,虽然民航总局对在位企业进行保护,但是企业仍然亏损,规制在增加企业利润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在总量、服务质量和利润三个方面对中国民航产业规制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将规制变量视作一个动态指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不同时期的规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二、 变量、数据以及指标说明

(一)变量设定

总量检验中,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是由民航运输距离和实际运送旅客(货物)数量的乘积累计而成,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民航产业的综合水平,张永莉和程志超[9]在分析民航业科技技术进步率时经过可行性分析指出,对产出指标使用运输周转量和可用周转量,影响的只是生产力弹性系数,并不影响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结构参数。用主营业务收入作产出指标,因为行业内业务收入的重复计算,人为地放大了产出效果,测算结果不可靠,因此,本文采用运输总周转量作为总量检验指标。人均GDP越高,代表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从而乘坐飞机的旅客增多,运输周转量增加;本文中旅游收入为国内外游客给中国带来的旅游总收入,其中包括因旅游而花费在民航方面的收入,预期旅游收入和民航旅游收入呈正向关系,民航收入的提高源于民航的乘客和货物运输增加,因而导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增加。

服务质量检验中,航班正常率普遍被作为考核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检验标准,同时也和旅客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本文选用其作为此项的检验指标。本文中企业个数为民航运输中民航总局直属的企业数量,并不包括地方航空公司,此阶段由于地方航空公司数量少并且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小,所以,用民航总局直属的航空公司个数代表民航业中航空公司的数量。预期市场上民航企业数量越多,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相对激烈,因此,服务质量越会得到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航相关的大专院校逐步增多,所以为民航部门提供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航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人才基础;规制的目标之一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好的规制质量一定能够带来高的服务质量。

利润检验中,本文利用民航收益率作为利润检验指标,其中,名义收益率是直接用运输总收入除以相应年份的总运输周转量得出的指标,真实收益率则是名义收益率除以相应年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后的值,并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民航收益率指标实际上表示的企业每单位产出带来的收入,也是市场上的消费者为其使用的每单位产品实际付出的代价。名义市场票价即名义企业收益率除以市场平均载运率得到的结果,表示不计算飞机上空余运力的情况下,企业的单位生产能力的实际获利能力,该指标可以近似地看成消费者在市场上面对的价格。真实票价是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收益率计算得到的,预期票价水平与收益率正相关;同时燃油消耗率的减少会减少企业成本 ,所以预期其与收益率成反向关系;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收益率的增加源于企业的控制力增强,所以预期民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与收益率正相关;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一个行业技术状况的主要体现,本文采用民航总运力与职工人数的比例来表示这一指标,并且预期其与收益率正相关。

(二)数据说明

1987年为中国民航产业政企分开的开始年度,因此,本文采用数据时间跨度为1987―2006年。部分检验由于现实原因,时间跨度有所缩小。在所有的检验变量中,民航旅客总周转量、货物总周转量、平均载运率和平均运距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经由作者根据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的加总而得;民航职工从业人数、民航业总收入和燃油消耗率数据来源于《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交通运输业》,作者通过计算总运输周转量与职工人数之比来表示民航业劳动生产率,民航业总收入除以相应年份的运输周转量得到中国民航产业的收益率;人均GDP和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余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并且作者通过计算国航、南航、东航和西南航空的周转量占民航产业周转量的比重作为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近似值,即CR4。

(三)规制指标说明

本文把规制变量设定为0―3的参数,根据中国民航规制改革的具体过程对规制变量设定3个不同的维度,分别为:规制主体和客体的成熟,规制内容的规范以及规制法律法规的完善。

自1987年我国民航产业政企分开以来,规制主体和客体规制改革过程如下:1987年,我国政府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1993年4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属国务院直属机构。12月20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主要内容有:航空公司与服务保障企业的联合重组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及服务保障企业,合并后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组成为六大集团公司,分别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民航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对民航事务实施监管。机场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一并划转;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自治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随着甘肃机场移交地方,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因此,本文将规制主体的行政体制成熟过程指标进行如下设置:1987―1992年为0.3,1993―2001年为0.6,2002―2004年为0.9,2005年至今为1。

规制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了价格规制、市场准入规制等相关内容。市场准入的放松主要表现在航空分公司和地方航空公司的组建上,民航局于1990年2月公布将飞行大队、机务大队以及售票处划归航空公司的实施办法,组建为各个航空公司的分公司,这些分公司为骨干航空公司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实行二级核算。同时,民航总局支持地方、部门兴办航空企业,以民航所属骨干航空公司为主力,帮助地方发展民航,先后成立了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中国联合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浙江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武汉航空公司等企业,同时,还建立了深圳、黄岩、义乌等十几个机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国家整个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渐开始放松对民航客运价格的政府规制。1997年9月,民航总局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步骤,放开运价,即“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策略,结果,航空公司开始了票价大战,并且在1998年亏损29亿元人民币,作为资产所有者的民航总局迫于效益压力继续对价格进行规制。2003年《中国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的出台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同年3月,民航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民航票价改革方案》。该《方案》给予了航空公司较大的折扣范围,航空公司票价可在基础票价46(每吨公里0.75元)的55%―125%之间浮动。同时对垄断订价行为实行限制。至此,这一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民航进入有史以来最为宽松的票价政策时期。所以,在规制内容方面可以把规制变量进行如下设计:1987―1990年为0.3,1991―1997年为0.6,1998―2003年为0.9,2004年至今为1。

对于民航规制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说,1987年,我国颁布了《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成为民航规制发展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诞生于1995年,由该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于199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是适用于民航企业的航空器适航、人员管理、飞行安全、机场建设等的综合性法规。2007年8月30日反垄断法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将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出台,将会规范对我国民航产业的规制,进而取得全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本文将对民航规制的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制变量做如下设计:1987―1995年为0.5,1996年至今为1。

综上所述,本文把规制主体和客体、规制内容和规制法律法规三个方面的规制变量加总,结果如下:1987―1990年为1.1,1991―1992年为1.4,1993―1995年为1.7,1996―1997年为2.2,1998―2001年为2.5,2002―2003年为2.8,2004―2005年为2.9,2006年至今为3。

三、模型建立和计量结果

为了分析中国民航产业的规制效果,本文借鉴了Pbalo T.Spiller[2]和John Cubbin & Jon Stern[10]分别关于航空业和电力产业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模型,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变量和数据进行了调整,依据本文检验标准得出以下时间序列模型。

(一)总量检验

其中,ZZL为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亿人公里+亿吨公里),由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的总和表示;PJYJ为平均运距(公里),由旅客运输平均运距和货物运输的平均运距的总和表示;RJGDP为人均GDP(元),用来代表人均收入水平;LYSR为旅游收入(亿美元);GZ为规制变量。

总量检验中所使用的指标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总量检验模型中,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93,调整之后的拟合优度为0.991,D-W值为1.150,F统计量P值为0.000。从而充分说明,人均GDP、平均运距、旅游收入和规制四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变化,其中旅游收入和人均GDP两项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平均运距在10%的水平下显著,规制变量在0.6%的水平下显著,非常好地解释了总周转量的变化,但是规制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不符。

服务质量检验模型中,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12,调整之后的拟合优度为0.862,D-W值为2.468,F统计量P值为0.001。从而充分说明,民航企业个数、民航高校毕业生人数和规制三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用航班正常率来表示的民航服务质量的变化,并且企业个数和规制变量均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民航高校毕业生人数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民航企业个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说明民航企业数量增多并没有使得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相反,可能是随着规制机构对市场准入的放松,更多的小公司进入市场,但是由于它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规模来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导致航班延误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正如预期一样,大量的优秀民航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给民航产业的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改善。

利润检验模型中,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00,调整之后的拟合优度为0.729,D-W值为2.667,F统计量P值为0.032。其中规制变量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票价、燃油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变量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但是集中度的显著性水平为14.28%,显著性水平偏高,且系数为负,所有变量的符号与预期一致,规制在控制垄断利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在这个模型的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的图中显示,有两个时间点拟合的不是很好,大致为1992年和2001年。这可能是因为,1992年,尽管政府首次允许航空公司以基础票价为准上下浮动票价10%,放松了票价规制,但由于基础票价本来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民航产业收益率水平不升反降。到2001年,航空市场面临燃油成本上涨压力,政府出台航空公司征收燃油费和允许提价政策,航空公司降价竞争局面有所收敛,中国民航产业收益率出现短暂上升。另一方面,2002年,民航总局指导下的民航企业并购大潮更使得市场集中度急剧上升,这种集中度上升的趋势直到2005年市场进入政策再次松动,新企业进入市场之后,才开始扭转。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总量检验、服务质量检验和利润检验三个方面对中国民航产业的规制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规制在服务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良好的规制水平使得服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很好地控制了民航产业垄断利润的获得,但是,在总运输周转量代表的总量检验方面,规制产生了负效用,这违背了本文的预期假设。因此,今后我国民航产业规制改革要在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水平的前提下,继续控制好该行业的垄断利润,提高总量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民航规制方式,提高民航产业总量水平

我国民航产业目前采用对垄断行为而非垄断结构进行管制的规制方式,主要是以限制航空公司价格的形式来实施规制政策,对机票价格限定浮动区间,在制定最低价格的同时,弱化了市场竞争;市场准入政策也是阻止竞争的一个门槛,规制机构通过禁入的方式,把一些竞争企业排除在产业之外,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航空公司就没有动机去改善和提高业务水平,运输总周转量增长并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总量规制力度越大,就有可能越会阻碍行业的发展,因此,规制机构放松对民航产业的相关规制强度,将有利于其总量增长。在放松规制的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目前,我国关于民航产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护条例》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等,对航空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加强和完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减少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利用法律手段来规制航空公司行为,民航产业的总量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继续增强服务质量规制,维持和发展民航产业服务质量水平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要求便捷的交通相匹配,因此,航班正常率成了人们衡量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中把航班正常率作为民航产业服务质量的检验指标,经过验证,我国目前对民航产业的规制提高了该产业的服务质量。中国民航总局针对航班正常率等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已经又开始了一系列的规制行动。在2007年8月召开的民航运输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新修改的《公共航空运输服务质量》和《公共航空运输服务质量评定》两个国家标准已于2007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会议上指出争取利用半年多的时间,使民航服务质量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强调,今后除继续在航线航班评审中将事故征候万时率、航班正常率等作为标准外,要加强对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和执行率的监管,对正常率、执行率低的航班,要取消其时刻乃至经营权。还要把航班正常率与扩大经营范围、设立分公司、购租飞机挂起钩来,通过相关规制,进一步提高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

(三)合理推进对民航的规制,控制民航产业的垄断利润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中国民航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民航企业利润水平负相关,即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并没有导致应有的市场行为,这与传统的SCP范式不一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市场价格(收益率),这种背离说明,中国民航产业市场上的政府规制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一方面,中国民航产业的市场结构受到政府进入规制的较强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票价水平受到政府票价政策的较强干预。这样一来,这两项规制政策的调节时间和调节方向就实际上左右着市场结构与市场票价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民航市场进入管制放松导致了市场结构的变化,但是价格管制并没有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出现了集中度与民航行业利润水平负相关的状况。因此,这就要求规制机构在进行规制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准入和价格两个方面的影响来制定和执行具体的规制规则,以提升市场绩效。

本文在论述中国民航产业规制效果的过程中,将规制变量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并且在总量、服务质量和利润三个方面对其规制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在对民航企业利润检验时不仅考虑了票价等经济因素,还考虑了劳动生产率等技术因素对民航企业利润的影响,是对现有民航产业规制效果研究成果的继续推进和完善。但是,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有限,可能会影响到本文的实证效果,同时,在设计服务质量检验变量的时候,由于事故征候万时率部分年份的数据不可获得,所以运用航班正常率作为检验指标,忽略了安全这一服务质量因素,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George J.Stigler,Claire Friedland.What can the Regulators Regulate:The Case of Electricit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2,(5).

[2] Pablo T.Spiller.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irline Regulation on Individual Firms and Markets: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3).

[3] William N.Evans , Ioannis Kessides.Structure , Conduct and Performance in the Deregulated Airline Industry[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3,(3).

[4] 张会恒.英国的规制影响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5] 唐要家.电力行业规制绩效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与创业,2004,(1).

[6] 肖兴志.中国电力产业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7] 马唯星.对中国民航产业结构与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

[8] 孙泽生,顾卫平.中国航空运输业规制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2).

[9] 张永莉,程志超.对中国民航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

[10] John Cubbin,Jon Stern.Regulatiory Effectiveness: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and Regulatory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on Electricity Industry Outcomes[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5,(3).

[11] 胡峰.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及效果评估[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1).

[12] 毛兴纲.产业发展与政府规制改革――以民用航空业为例的思考[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13] 胡瑞娟.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结构与竞争绩效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14] 邓崧,彭艳.基于资源和业务流程的集团化管理机制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gulation Effectiveness in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s the Time-serial Model and takes a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regulation effectiveness in three aspects: the total output ,service quality as well as profit .The ecnomitr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ulation of Chinas civial aviation industry is working well on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profit test ,but doesn't do a good job on the total output .

主管转正总结第6篇

【关键词】 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发展

总书记在2010年2月份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国有建筑企业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从业人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集团。这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是虽然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附加值较低,企业的产值利润率很低,长期以来维持在0.5%左右,属于国民经济中的微利行业,企业的创效能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二是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应收账款随着规模扩张高速增长,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现金流普遍短缺,资金周转非常紧张,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三是企业普遍存在“三高三低”现象,即: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工程成本高,创效水平低;施工产值高,产值利润率低。

专家预计,在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资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如此巨大的建筑市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要实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增强和提升创新能力是调整企业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着眼于建立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职工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快员工队伍的结构调整,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吸引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认真贯彻科技兴企的战略方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培养选拔一支由资深的工程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组成的队伍;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深基坑及地基处理、钢结构体系施工、建筑节能减排、智能化建筑、建筑物抗震与安全、规划与设计方案优化、冶金化工等工业项目、设备安装调试等专业技术领域形成独具优势的鲜明特色,以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必须看到,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再到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是建筑市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是造就工程承包商巨头的必由之路。国内投资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推进,较先进的建筑企业在工程总承包方面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受到投资主体结构变化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的影响,EPC(设计―采购―施工)、BOT、BT、项目代建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广为采用。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调整承包经营结构,即集约经营。努力培育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适应建筑市场的变化,向高端市场进军,尽快摆脱建筑企业低位恶性竞争困境。这既是提高工程承包附加值的需要,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到市场竞争影响,建筑施工领域的利润日渐微薄,甚至举步维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思路,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由单一传统建筑业向多元经营、多元产业转型。在巩固房屋建筑施工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混凝土销售等业务,要通过内外资源结合,加快向公路、桥梁、铁路、环保、市政及各类工业项目领域扩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产收益水平,实现多元化产业链齐头并进。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经营结构方面,应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向进行调整,要善于做总承包商,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研发、采购、物流到施工、维护等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转变,从建筑施工业务一头独大转变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型企业上来,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企业优势,增强企业的话语权,又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产值利润率。在产品结构方面,应当由低层次、低附加值施工,向中高档和高附加值工程产品转变;在企业资本运行体系方面,要抓住建筑市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慎重的、稳妥的、科学的推进以BT、BOT、BOO(建设―拥有―运营)为主要方式的资本运作项目,由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协调发展之路迈进,由 “打工队”向工程承包商转变。

三、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企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张的形势下,要坚守内部管理型战略,坚持眼睛向内、苦练硬功。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在强化管理上下真功夫、笨功夫、大功夫,才能控制成本费用,提升发展质量,领先竞争对手。要下决心改变重承揽、轻在建;重产值、轻效益;重完成任务、轻成本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施工技术创新,轻管理技术创新;重外部劳务,轻自身队伍建设等管理粗放问题。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拓展海外市场,使企业向外向型转变。要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体,以援外项目为切入点,以大型项目工程为依托,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多元并举、深化合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使海外业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个支柱产业。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逐步完善投资功能,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双快阶段,无论短期如何调整,城镇居民住房和城市公用设施的刚性需求状况不会改变,需求大于供给的供求关系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决不能坐等失去这一市场机遇,要充分利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关联度强、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具有先天优势的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房地产业务,使房地产开发在营业总额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业之一。

四、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上的竞争。企业任何一次飞跃,必源于管理上的革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本身就是抗击金融危机的一剂良药。目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以改革产权制度为重点,通过产权转让、增量改制、主辅分离等多种形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通过改制,减轻负担、增强实力、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才有可能改变处境,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促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专项施工能力升级。逐步建立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精干、高效、顺畅的组织领导体制,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决策机制;着力抓好扶持专业公司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着力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进程,提升专业公司的独立作战能力。

三是要加强财务预算工作,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预算管理已成为集团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财务预算具有规划、沟通和协调、资源分配、营运控制和绩效评价功能,是实现管理工作重心前移的一种有效手段。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多层次、多部门的分工与协作。从纵向看,预算管理从集团最高领导层一直深入到项目部、施工班组,甚至每个职工;从横向看,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所以管理层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科学编制财务预算,促进管理层实现经营目标;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分析和调整,严格进行预算考核。从而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改善财务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是要做好资金筹划,加快资金融通,创造条件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建筑企业要特别注重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重点加强对外埠资金账户的管理,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要通过实施集团及所属各单位的内部信用环境建设,优化资金管理的应用软件业务流程,稳步、有序推进。通过资金集中管控,为生产要素集中采供和开展银行融资提供支持,进而为企业经营转型创造条件。

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清收工作,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清欠工作中去,建立起“清欠和防欠并重”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建筑企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建设项目一般是先施工后结算付款,普遍要求垫资施工,或者因建设单位的资金不到位造成延期付款,因此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会随着施工产值的增长而增长,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赊购原材料、拖欠供应商货款和专业分包单位工程款,负债也随之大量增长,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财务风险加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客观剖析各项应收款项的现状,寻找对策,明确责任主体和催收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控制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以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五是要稳步推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财务信息化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多有效的管理数据,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数据真实准确的可靠工具,是加强财务管理、堵塞采购销售环节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技术保障。因此,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使管理工作透明度增加,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从而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促进建筑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

六是要着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充分内发挥员工的主人翁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要强化“以人为本”思想,相信职工、依靠职工,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思想,以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员工为核心,打造攻难克险、冲锋陷阵,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精锐专业团队。要牢固树立“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企业资本,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一份优质‘资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物质资本更大更重要”的观念,科学地整合资源,解决生产力要素与施工规模不相匹配的矛盾。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只有坚持以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益为中心,优选业主及项目类型,合理调整业务结构,优化经营方式,不断强化和提升管理,实施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有效地防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真正推动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EB/OL].新华网,2010-2-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3] 朱海燕, 张荣文.抓住机遇促增长,转型升级谋发展――十一局集团总经理赵晋华谈建筑企业如何面对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4-9.

贺代将总会计师简介

贺代将,1962年10月生,山西平遥人,汉族,中共党员,香港中文大学EMBA硕士,高级会计师,现任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先后发表了《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控制化解金融信托风险的几点建议》、《推行工程项目全额承包的做法与体会》、《全面建设建工集团财务制度,积极推进建筑会计事业改革》、《应培育职工的新型企业观》、《也谈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等多篇论文。

多年来,注重学习,勇于挑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道德修养,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第二届“十佳”总会计师,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社会兼职情况:兼任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会计学会建设会计分会理事。

担任集团总会计师以来,紧紧围绕总公司确定的“服务、指导、监督、协调”八字方针,以财务、资产、清欠、资金管理等为核心内容,创新思路、不断进取,认真履行总会计师职责。

主管转正总结第7篇

人事异动管理规定

文件编号:DZHR0404028

版 次:A

页 次:1/6

实施日期:

1.目的:

为规范公司范围内人事异动工作,使人事异动管理有所依据,促进公司人事工作工作良性发展。

2.范围:

公司范围内人员转正任用、调薪、晋升、降职、调动、离职均涵盖。

3. 权责:

各用人单位依照离职的工作绩效提出人事异动申请,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事异动之审核,副总、经理负责人事异动之核准。

4. 定义:

转正任用:公司员工试用期满后,经试用考核合格者作正式聘用,从而成为公司正式员工。 调薪:依照公司规定,以业绩为基础指标,参考相关部门意见对正式雇员作薪资调整。(含加薪及降薪)

晋升:依照雇员之工作表现,结合雇员之具体学识、能力、工作经验等要素,对满足工作条件需要之员工作出由低到高之职位调整。

降职:依照雇员工作表现,结合雇员之具体学识、能力、工作、经验等要素对不适合从事主要岗位的工作的人员作出由高到低的职位之调整。

调动:依照雇员之工作绩效,参考雇员本身之工作能力、学识、经验等要素,结合公司各部门人员需用求之状况优化人员管理,对从事某一岗位的雇员调任至另一工作岗位的人事管理。具体分为临时借调和正式调动,其中时限为2周内为临时借调,超出2周时间为正式调动。

5. 内容:

5.1转正任用

5.1.1流程

流程

权责单位

相关表单

转正申请

用工单位

员工转正申请表

部门审核

用工单位经理/总监

员工转正申请表

人力资源部审核

人力资源部总监

员工转正申请表

核准

主管转正总结第8篇

一、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能否为负问题

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是事业单位用于维持正常运行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财政补助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期末,应当将“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和“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本期发生额分别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一般来说,会形成“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贷方余额,转入下期,用于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问题在于能否出现借方余额(即赤字,或负结转)制度并未明确说明,值得思考。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来源于财政预算资金,是财政按预算安排给予事业单位的补助。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和月度用款计划申请取得财政经费,并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使用经费。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根据以上相关规定,“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与“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应相匹配,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或略有节余,“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只能为零或贷余(正结转),而不得出现支大于收的情况,以致形成借余(负结转)。要保持财政补助基本支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结果,事业单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以上相关法规规定,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批准的部门预算,根据预算收入数额控制预算支出,达到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平衡或者略有节余目标。

二、财政直接支付“预付账款”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预付账款”指按照购货、劳务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按照实际预付的金额,应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即财政补助收入已经确认。如果月末甚至年末“预付账款”仍未清理结算,并未确认“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则科目结转后,必然形成相应的“财政补助结转”,导致“财政补助结转”增加,与事业单位收支平衡的相关规定相悖,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造成不便。新预算法出台后,对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作出严格规定,要求按规定注销或上缴。因此,单位应从严控制或尽量避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预付账款”发生。一旦发生,则必须及时清理结算,完善相关程序手续,必须在当月或年内实现支出,并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贷记“预付账款”,实现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财政补助收支平衡。

三、关于借款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以举借债务,弥补事业经费不足。因此,事业单位应对举借债务高度重视,按相关规定严格管理,先审批,后举债,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按用途专款专用,保证按期归还,不得擅自举债。

四、对“财政补助收入”与“上级补助收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