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18 14:53:3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1篇

1评价的背景

1.1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回顾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业性园区。表1大致反映了我国高新区飞速壮大的过程,总收入增长了10倍多。

与我国高新区建设同步发展的是,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飞速增长,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很多高新区以其独特的禀赋成为引进外资的主阵地,大量吸收外来技术,进行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率先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区外企业的迅速集聚直接推动了高新区的滚动发展,充实了区内产业,提高了高新区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高新区的超常规发展,使许多高新区的发展规模迅速突破其早期规划。

表1中国高新区1993~1999年总收入变动表

年度总收入(亿)比上年增幅(%)

1993563.6-

1994942.667.2

19951528.962.2

19962300.250.4

19973387.747.3

19984839.642.8

19996774.840.0

资料来源:1994~200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2中国1991~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量

年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199143.66

1992110.08

1993275.15

1994337.67

1995375.21

1996417.26

1997452.57

1998454.62

1999403.18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1.2对我国高新区所处特殊阶段的认识

截至1999年底,53个部级高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367.3亿元,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35.7km[2],进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98家,从业人员22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至此,我国的高新区基础建设已颇具规模,集聚效益初步显露,区内企业也开始与园区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按照对高技术园区生命周期的一般认识,我国高新区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发展的准备工作,进入了全面启动的阶段。在这一突破性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新区功能的提高已经无法单单依靠外来技术的引进,而需要建立起一个园区各参与主体(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有效互动的创新网络环境,实现由注入式(不断引进外资,依靠大量投资,实现外延扩张)向自协调(结构合理,内涵式)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高新区建立初期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所形成的企业空间聚集不具有稳定性和根植性,其开发方式也面临着从挖掘政策优势向创造体制优势的过渡,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再发展的过程中,园区之间争夺资金、技术、科技人才等稀缺创新资源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整个高新区体系必然面临再次调整和分化,那些发展条件好、成长性高的高新区,需要在这一时期担负起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职责。

1.3我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思路面临转变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其客观条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工农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整体上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具备了超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优势和潜力,工业化的深化和科技产业的突破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任务。53个高新区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其布局结合了我国沿海、沿江、沿桥、沿边的开放格局,以实现开发与地域推进的结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各级、各种类型的开发区都已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它们与高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已经日趋缩小甚至消失,大量的外资进入我国也表明我国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世界认可,高新区要保持“内外差异”,需要进一步突出高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一方面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顺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性研发机构的入驻,另一方面发展模式向西方科技园模式倾斜,借鉴诸如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高新区门槛的提高,也需要自身实力的保障。

为此,在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初期,再次对高新区发展动态进行比较评价和总结,旨在为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高新区发展状况评价

2.1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因子分析法,又称主成份分析法。计算过程为将收集到的n个开发区的m个评价指标的资料组成一个n×m的矩阵X[,ij](i=1,2,…,n;j=1,2,…,m)。由于指标单位不同,为消除量纲的影响,我们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附图

再从相关系数矩阵R出发,求解其特征值λ[,j]及相应的特征向量l[,kj]。每一特征值占特征值和的百分率即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附图

2.2指标选取与诠释

此次评价时点为1999年,评价过程中所选用的指标因子仍然沿用顾朝林教授在1994年对高新区进行评价时所选用的指标,即4类13个指标,以期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①空间规模,即已开发面积和已建成建筑面积;②经济实力,包括企业数、人员数、全年总产值、全年总收入和全年R&D支出;③人才实力,即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和研发人员数;④开发效益,为全年出口创汇、全年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

2.3高新区发展现状评价

根据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发展情况最好,珠海、包头、宝鸡、海南和乌鲁木齐等高新区发展不甚理想。为此,本文将全国52个高新区(不含杨凌)的发展现状分为三个等级:Ⅰ级——发展良好、Ⅱ级——中等、Ⅲ级——较差,其中Ⅰ级分为两个层次,Ⅱ、Ⅲ级分为三个层次(见表3)。

由于我国高新区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不能以单纯的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科技园标准来衡量,当前高新区所采用的是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结构中,技术性收入只占3.8%,产品收入则达82.6%(1999年),产业的技术特点仍然以常规技术为主。并且各高新区立足于城市,其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开发行为,还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推动。因此总体上,高新区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综合实力相一致,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好于中小城市的特征。在Ⅰ、Ⅱ类分布区间内的高新区也体现了相当的空间集中,基本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关中至成渝一线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

表3高新区因子分析结果

附图

注: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火炬网http//

3高新区发展动态比较分析

(1)高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正在逐步缩小。1994年排名第一的北京得分24分,排名末尾的珠海为-3.1,两者相差27分,而1999年,北京与乌鲁木齐的得分差距为8分。又如北京与上海1994年与1999年位次都是第一、第二位,而得分差距则由1994年的14分缩小为1999年的1.8分。这与全国各地都在抓高新区建设,加大高新区投入,高新区整体发展较快的态势相吻合,各高新区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以苏州、深圳、青岛为代表的第二批批准建立的高新区也已成长起来。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速度特别明显、突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杭州都有较大的升幅,南京由11位上升至6位,苏州由19位上升至3位,无锡由49位上升至10位,常州由47位上升至31位,杭州由31位上升至25位。这也说明了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三角洲整体呼应上海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外资的有效引入,给这一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苏州和无锡两市成为跨国公司本土化生产的制造生产基地,发展特别迅速。

(3)东北地区除哈尔滨、大连位次没有变化外,沈阳、长春、吉林都有较大幅度跌落,其中沈阳由1994年的第3位、1999年的第15位下降达12位,长春、吉林降幅也在7位以上。在国有企业在国家高新区内产业和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减小的总体情况下,上述地区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优势正在逐步消逝,相反东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角,偏居一隅,区位的劣势显得更为明显,北京、天津的发展又阻碍了资金、人才向这一地区的流动,使这些高新区仅仅依靠自身城市的资源、传统产业来带动发展越来越显得后续无力。

(4)中西部地区高新区位次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且发展大体上与其所处城市的等级规模相一致。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这些中西部大城市原有基础好,其高新区位次集中在Ⅱ类等级,不过都比1994年的评价结果略有下降。Ⅱ类等级以上的中西部地区高新区还有长沙和绵阳,这两者升幅较大,长沙上升10位,绵阳上升21位。长沙的人均在校大学生数位居全国第一,而绵阳被誉为西南科技城,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以长沙远大、绵阳长虹为代表的支柱企业的壮大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其它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的发展虽有所变动,但都处于Ⅲ类等级内。

(5)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发展高新区的条件得天独厚,高新区的发展也基本与城市规模相一致,其中除石家庄、济南分别下降13位、青岛上升到14位外,其它各高新区在全国的位置与1994年相比变化不大,北京仍然有较大的优势,科技实力是它的保障,如中关村以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培育形成的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对在我国国情下发展高新区创新机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6)东南沿海地区与1994年相比,深圳、佛山和厦门分别上升13、17和6位,广州下降13位,但这一地区在Ⅰ、Ⅱ类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这与该地区城市规模小、重工业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地区发展与外贸关系密切,从珠江三角洲到闽东南再到环北部湾逐步随外资引入的减少而呈趋弱的态势。这一地区虽然有开发较早的优势,但早期外资多数为港资、台资和东南亚投资,属“三来一补”型,多为单纯制造基地,所发展的外向型加工业虽然促进了许多专业性城镇的发展,但普遍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对高新区的促进意义不大,随着投资中心的转移,优势也在丧失。

(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外资引进量开始快速增长,此后保持了一个恒定的高位,1993、1994年成为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由于目前高新区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转移与研发机构,在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外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99年与1994年的对比可以看出近年来外资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高新区空间上的分异与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进入我国的流量和流向基本一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成为我国高新区发展最为活跃的地方,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则随着外资重心的转移,高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并呈下降趋势。以苏州、无锡、青岛、深圳为代表的一些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新区都有较快增长,这些高新区的升幅都在10位以上,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促成了高新区规模效应快速形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而且这一时期这些地区外资引入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的“外溢”作用明显。

概括起来,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特大城市周围的高新区的发展虽有下降但也算较为稳定,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如海口、珠海、南宁、宝鸡、包头、乌鲁木齐等一直没有发展。

通过这次高新区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给出目前各个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在技术、人才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开发状况良好的高新区为其自身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高新区是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具体工作落实在城市,因此它具有城市开发区和实现国家科技产业化战略的两重性,即使定量分析给出了高新区目前的开发状况,却无法反映各高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定量结果虽给出了一个参照,但对各高新区宏观政策的引导仍然需要分析各高新区内在发展机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学伟.论我国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南开经济研究,1998(增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市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三项原则”,推进“四个转变”,力求“五个突破”,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创新创业,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三项原则”: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坚持增强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原则。

推进“四个转变”:推进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靠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政府重科技创新的微观管理向重综合服务转变。

力求“五个突破”:思想观念要有新突破,政策环境要有新突破,体制机制要有新突破,创新成效要有新突破,队伍素质要有新突破。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市争取进入并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德清县、长兴县巩固省级科技强县,南浔区、吴兴区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力争全市60%以上县区成为科技强县区。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5%。

2.争取部级、省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50项以上。

3.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5%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5%以上。力争南浔特种电磁线和德清生物医药成为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4.力争新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项。

5.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企业4家。

6.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10%;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000件以上;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

7.力争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新引进共建研发机构5家,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

8.新签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产学研合同项目100项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营造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活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十七大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以此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激发活力,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找准新定位、增强新本领、履行新使命、力求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合力抓,一级抓一级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体制。召开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问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上半年,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全市农业科技大会,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制定出台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在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等方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同时,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三级联创”。吴兴、南浔区要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在努力争创科技强县(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强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活动的通知》要求,评出若干个科技强乡镇,夯实科技创新的工作基础。健全和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考核激励。要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考评内容,以创新绩效为重点、与资源消耗和环保代价相挂钩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评价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统计季报制度,每季对各县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的良好氛围。重点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在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等方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同时,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吴兴、南浔区要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在努力争创科技强县(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强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活动的通知》要求,评出若干个科技强乡镇,夯实科技创新的工作基础。要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考评内容,以创新绩效为重点、与资源消耗和环保代价相挂钩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评价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统计季报制度,每季对各县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的良好氛围。

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努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路线图,坚持“抓大”与“育小”相结合,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围绕“五年内培育3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20家高新技术领航企业”的目标,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力争全年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企业4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做优做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新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贯彻落实新税法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力争全年新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5%以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要实施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计划。做强做大长兴无机非金属材料、德清生物医药、南浔特种电磁线等3个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并力争新增2个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绿色电池等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对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电梯、绿色电池等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从而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二要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园区“二次创业”,努力使各类园区真正成为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的重要高地。加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要重视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设和引进,抓紧建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力争全市新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3家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要加大对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机构的扶持。完善科技担保机制,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担保额度。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

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增强科技的支撑作用。

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省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加强主动设计和指导服务,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一批省以上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对承担省以上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集中财力,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一是要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突出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二是要围绕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组织农业科技攻关,实施生物、信息和现代农业工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与良性控制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三是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开发等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重大应用软件、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四是要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管理模式。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排摸确定重点行业、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制定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制定措施、滚动支持。二要改革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经费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方式。以主动设计、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课题,探索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听证会。可采用分期补助、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不同的方式支持重大专项实施。

4.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市县区联动,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继续加大大院名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使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要素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二是大力推进市县(区)联动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吴兴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尽快正式投入使用,南浔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德清县要加快完成二期工程建设,长兴县要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安吉县尽快启动异地新建工程。力争在年内全市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孵化器常驻企业要达到80家以上,要顺利通过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复评验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要继续加快中科院*中心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浙大医学院*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产业化科技创新中心、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强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市场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争新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新引进共建研发机构5家。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要加强培育,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强化功能。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要力争达到10家以上。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建立一批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好浙大、杭电等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成果推广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完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和北京等高校院所,特别是与浙大的科技合作。要组织好20*年接轨上海活动周的科技合作活动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合作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5.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和社会领域的科技工作,努力促进和谐*建设。

大力抓好新农村科技示范工作。继续以市校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抓好科技示范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上新台阶。一是要积极推进德清县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的试点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要力争德清县进入首批部级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示范县试点。二是要深化市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指导市新农村实验示范区重点科技示范镇、村建立健全科技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镇、村科技实验示范点建设。三是组织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努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降耗,重点建设一批生活和工业垃圾处置基地和医疗固废的再利用基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施好省市治理太湖蓝藻和水污染防治重大专项。二是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抓紧推进“十一五”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召开全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优生优育研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提高我市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四是要积极创建省级、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南浔区和安吉县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要达到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6.加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制定并实施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方案。要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纲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开展创建工作。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同比增长20%,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少于10%;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000件以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围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全年举办知识产权讲座不少于20次。开展“普及知识产权企业行活动”。在我市现有高校内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加强典型案件的宣传报道,并建立重大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法制意识。加强科技管理中贯彻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开展专利示范试点工作。要加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的梯度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和申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并力争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的培育上取得突破。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制定出台《*市企业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暂行办法》,启动“专利管理工程师5300”培养计划。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利特派员”制度,制定出台《*市企业专利特派员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对首批专利特派员进行选派和培训;开展专利优秀发明人评比活动,及时制定出台《*市优秀发明人评选暂行办法》,表彰奖励首批*市优秀发明人。加强专利保护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专利管理机构职能,配强配足专利管理工作人员,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充分发挥公安联络室在专利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加强专利侵权纠纷的调处工作。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委托试点工作,在去年德清县、长兴县委托试点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其他县区开展委托执法工作。同时,探索建立专利行业自律机制。研究建立重点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与行业分析系统,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等提供服务。

7.加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出台《*市关于推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围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重点引进10名左右“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海归派创新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市本级实施部级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以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技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加强培养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启动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名左右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创业园区、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壮大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启动实施千名研究开发骨干培养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0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骨干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努力培养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组织开展千名专家联系服务活动。通过科技人才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创新业,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促进发展,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科技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努力培养一大批积极进取、务实创新、创业为民的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设立产业化科技创新奖,对重要专利产业化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发明人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科技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好科技人才的政策,特别是落实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3篇

一、新形势下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耀眼的亮点。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增长点。全国53个高新区已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73.36平方公里,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8家,创造了184万个就业岗位。199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39.6亿元,工业总产值4333.6亿元,利税477亿元,出口85.3亿美元。1991年至1998年,上述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79.8%、69.4%、73.5%。高新区的勃勃生机与崭新形象给所在城市带来了希望,成为当地自主开发、产业发展、引智引资和对外展示的热点。

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高新区有54万科技人员,100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企业产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内和企业自有技术的占76%。有527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863“计划、国家和地方攻关计划、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国家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产生了众多的名牌产品和杰出的企业家群体。高新区已初步具备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基本条件。

但是,高新区的发展在全国并不平衡。某些高新区的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今后应当认真加以解决。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新进程。现阶段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强化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用五年左右时间使53个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再翻一番,超过一万亿元,其它经济指标同步增长;大力提高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把高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家迅速成长的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带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社区,使高新区的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更加显著。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实现科技产业化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加强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支持高新区的发展。高新区发展要实现重点的转移:由注重招商引资和基本建设向注重创新质量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转移;由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转移;由产业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优化创业环境

营造创业环境,为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借鉴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结合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地方性政策,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进一步增强高新区创新能力,推动支柱产业更快的发展。继续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制度创新,保持高新区精简、高效、服务的体制和机制,防止旧体制、旧观念的复归。要认真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问题,落实并保护创业者权益,支持高新区企业建立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各地高新区要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推进高新区的法制建设,将高新区管理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制定和完善高新区地方性法规,使高新区的指导方针、管理体制、创新机制、保障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形成高新区的创业文化和氛围。要以多种方式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致富,宣传创业者业绩,树立创业者形象,引导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

要按照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建设,制定政策区建设发展规划,搞好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街的周边环境,改善科技人员住房、交通、通讯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将政策区建设成为依托大学、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社区管理优良的科学园区和文明社区。

三、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

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将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官、产、学、研、资、介、贸的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是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要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有关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办好大学科技园、软件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行业或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海外孵化基地、孵化器网络,以更加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他们到高新区兴办产业。有条件的高新区要积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

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等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各类孵化机构要设立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联合金融、投资机构,为科技创业者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高新区要努力开辟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高新区要集中力量搞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教育、产业、金融、贸易网络以及因特网等资源,为科技人员和企业提供网上科研、网上教育、网上合作、网上融资、网上贸易等服务,缩小地域差距,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区内外、国内外产业化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队伍素质

培养创业人才,造就一支科技企业家队伍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要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和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难题。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宝贵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对他们实行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方针,制定特殊政策,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以多种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

高新区要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又懂经济和市场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优上劣下、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大幅度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高新区要把吸引和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作为战略性任务抓好,扶持和培育科技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的市场,逐步形成一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的企业家队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4篇

关键词: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日

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当前,山西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山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山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策如下: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源,可以不断加强自身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孵化和辐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点。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扩大整体规模,不断延伸产业链。近期应以“十二五”为契机,从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山西省高新产业基地应坚持在政府推动下的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扩大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促进山西传统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山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极和扩散点,使其占GDP的比重得以提高。

(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首先,应推动金融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积极引进金融咨询机构对省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上市辅导,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多种金融工具筹集发展资金;其次,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省委省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票市场,鼓励已上市的传统行业企业通过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跻身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支持山西高新技术企业到海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推荐一大批潜在成长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再次,应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通过示范引导,逐步培育风险投资市场,改善风险投资环境,使风险投资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为科技风险投资提供上市条件,创造发展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最后,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的财政投入尤为重要。为此,省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不断壮大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逐步提高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在R&D活动经费中的投入比重,并成立相应的项目评估中心,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贷款担保,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不仅是我国发展经济所贯彻的方针政策,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自主创新就是政府建立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行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活源头。首先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其次要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再次要坚持技术的集成创新;最后要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山西省的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防工业当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四)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和利用。当今社会,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是关键,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实施人才强省的战略,并进一步为人才强省营造良好的体制氛围。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大带动作用就必须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和实施人才战略。只有集聚省内乃至国内外的顶尖级科技人才,才有可能实现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否则,长期依靠引进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最终也会受制于他人。具体措施可如下:1、转变思想,革新观念,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2、完善创新激励机制;3、发展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实现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

(五)打造高端产业功能区,实现产业的高端集聚。从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打造其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切入点应该是立足于省级高新区和国家高新区,结合文化特色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政府要科学规划,着力培育几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新能源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其次,要出台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集群内外联系网络建设,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鼓励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第三,以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为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各类园区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部级园区这一大体系下,形成若干专业园区。在专业园区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比如高新区的电子装备和信息产业园区等,最终实现产业的高端集聚。

(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山西,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难以满足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这在客观上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具体措施如下:1、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首先要加强规范政府行为,维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依靠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其次是要加快完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制度和法规建设,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奠定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最后要结合山西的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好产业化规划,通过制定法规、条例来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实施。2、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市场机制。3、实施倾斜的政府财政扶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要全面落实鼓励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资本注入以及制定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属于政府定价的高科技新材料、新药品、信息技术和环保产品,要在价格政策上给予倾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J].科技日报,2012.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5篇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感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和使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新型建材业完成升级改造,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之一。但与建设“科技新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水泥建材、化工铸造等产业亟需提质增效,个别单位思想还不够解放,机制还不够灵活,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与我市的当前形势需要不相适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发展和利用高新技术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大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力度,带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优化,切实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突出战略措施抓在手上。

2、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升级,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竞争优势不明显。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环境,重点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通过引进或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切实增强全市经济竞争力。

3、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人才为根本,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转移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培植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4、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重视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在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中,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一批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后续发展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在成规模产业中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物流业、咨询服务业等服务行业,依靠科技进步壮大第三产业。

5、加大高新技术项目招商力度。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3所、54所技术优势,重点加大集成电路、卫星导航、电子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的招商力度,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对新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按照各级政策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帮助企业优先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人,在鹿泉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奖励标准基础上,提高比率给予奖励。鼓励对高新技术项目及产业链关键配套环节进行投资。

6、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建立完善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产业园区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更多地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外向度,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7、不断提高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项目的研究,完善以人口、资源、环境监测和城市管理为主的社会事业基础科技信息系统,促进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进步。

8、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按照认定标准,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不低于6%;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20000万元的企业不低于4%;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低于3%。倡导企业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对积极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9、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力度。设立市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对2010年以后由我市管理的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到期复审通过的,奖励5万元,奖励资金由市财政拨付。

10、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鼓励产学研各方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难题,努力建设一批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全市各个行业科技应用化水平。

11、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公共投资,逐步建立起政府科技投入为主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社会公益性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2、完善金融担保机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担保机构要研究开发抵押、质押的新方法和新产品,适当放大担保倍数,探索建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知识产权作为担保物的担保方法。落实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拓宽渠道。

13、切实落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对被依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主体所得税按15%征收,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4、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进一步完善充实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发挥科技部门协调管理职能,调动各乡镇、各部门抓科技工作、抓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把科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资源,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来对待,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切实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在手上。科技、财政、农业、发改、商贸等有关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加强协调,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6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12-01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能够为当代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技术群。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的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2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同比增长2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25.9%,占全省GDP比重10.2%。

2008年全省光机电领域实现增加值357.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39.5%;新材料领域实现增加值349.5亿元,占38.6%;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增加值66.3亿元,占7.3%;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增加值51.2亿元,占5.7%;高新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占3.4%。

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科技企业孵化器39个(其中部级6个),孵化场地面积58.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30家,新增毕业企业102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5个(其中部级3个),实现营业总收入774.7亿元。

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安徽省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2.1 产业整体规模的差距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不多。

2.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安徽省的科技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属于尖端科学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配套能力弱,尚未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服务的技术平台。

2.3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集群

目前,安徽省仅有合肥、蚌埠、芜湖3个高新区,缺乏产业成长的环境和平台。从产业集聚度看,不少产业企业间关联度小,企业在空间的聚集缺乏内在合作机制和产业链的关联。

2.4 创新服务体系还有关键障碍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通过向创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但是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软服务普遍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技术平台建设及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加快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安徽中的地位和作用

继续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牵动性工程来抓,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撑安徽的奋力崛起。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本土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2 进一步放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发挥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冶金、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技术水平,推广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吨钢节能节水水平,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引导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

3.3 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在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上:突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在全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突出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坚持东向战略,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3.4 进一步重视发挥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在科技产业化中的作用

继续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发出更多适用型衍生成果。支持省院共建安徽循环经济工程院,用好与教育部、中科院的共建会商机制,促进知识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春,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7篇

*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2189家(包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59家;产值2988.67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9.5%(按现价计算,下同);主营业务收入288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加值79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出货值126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实现利税2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0年的772.74亿元,增至*2年的1063.1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4年,突破*0亿元大关,*6年达2988.67亿元,*6年比*0年增长3.87倍,年均增长25.3%。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6年*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46.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4.3%,迅速上升到*6年的24.8%,6年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6年已达28.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速度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省产业技术的层次。见图2。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省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从*0年的32.92亿美元,增加到*6年的162.63亿美元,6年间增长4.9倍,年均增长30.3%。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外贸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年的25.5%,提高到*6年的39.4%,6年间提高13.9个百分点,年均增幅高出外贸总出口8.9个百分点。*6年,外贸出口增量64.2亿美元中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到39.1%。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提高了*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到*6年底,*省已有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部级和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有244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从业人员10.5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7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加值2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出口创汇5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约三分之一

*6年,全省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70.5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9.1%,增加值占30.8%,实现利税占34.6%,出口额占38.0%。

(二)政府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超过九成

到*6年底,经省和厦门市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80家,其产值达27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92.7%;增加值7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1.1%;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为11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省高新技术出货值的比重为93.9%。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6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达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43.2%;出货值占24.9%;实现利税占52.2%。

(四)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约七成

*6年,*省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69.0%;增加值占74.0%;实现利税占66.5%;出口占93.4%。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征突出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集群明显。*6年,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1.6%,其产值为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28.1%,其产值为83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六)厦门、福州的区域优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市和福州市,龙岩市增长速度最快。*6年,厦门市和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405.37亿元和842.5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7.0%和28.2%,两者合计所占的比重达7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的是龙岩市,达50.4%。

(七)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加

*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投入科技活动人员5.03万人,比上年增长25.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事R&D活动人员2.9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强度,与上年比持平。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投入强度与上年基本持平。*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与上年持平。

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产品的主导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或其集合,并且运用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生产的,融当代先进的知识、技术、智力及其雄厚R&D资金的投入于一体、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品种不断增多,从*0年的287种到*5年的360种,再到*6年的423种。涉及《目录》中11个技术领域的9个。技术领域的涉及面81.8%,产品的涉及面从*0年的13.9%,提高到*6年的20.5%。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量,由*0年的590.12亿元,增加到*6年的2058.02亿元,年均增长23.2%。

1、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居主体地位不变。经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年为1761.9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85.6%,*0—*6年年均增长21.4%,稳居主体地位。

2、部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部级园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149.72亿元,增加到*6年的704.40亿元,年均增长29.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0年的25.4%上升到*6年的34.2%。

3、省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22.10亿元增加到*6年的49.10亿元,年均增长14.2%。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从*0年的3.7%下降到*6年的2.4%,呈逐年下降态势。

4、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0年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82.19亿元,*6年1131.59亿元,年均增长26.0%。占属于《目录》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0年为64.8%,*5年为70.6%,*6年为63.7%,居主体地位。所占比重居第二位的是新材料,*6年为16.7%,比*0年减少3.7个百分点。

5、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三资企业”制造的。*6年,全省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340.61亿元,与*0年比年均增长22.3%,但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7.3%,下降到*6年的16.6%,呈下降的态势。“三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已达83.5%,呈逐年上升态势。

6、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区位优势明显。*6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1037.8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0.4%,比*0年提高1.6个百分点,*0—*6年年均增长23.8%;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60.0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2.7%,比*0年下降4.7个百分点,6年间年均增长20.4%;所占比重居第三位的是泉州市。

四、若干对策建议

(一)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

(二)优化企业内外环境,促进自主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一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二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三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一要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二要加大引进优秀留学人员和海外科技人才的力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简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办理手续,拓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渠道,引进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三要深化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改革,实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逐步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尊重知识价值、鼓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四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8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

10年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232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11%。而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达到了总出口比重的29%。不难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带动力量。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落后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状况,为了缩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的差距,我国应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1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动态贸易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比较优势不再囿于一个国家的禀赋的绝对拥有量和相对拥有量,加大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使其增长速度快于实物资本及劳动力普通要素,就会将该国的比较劣势部门产业变成比较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其贸易结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中优先考虑发展的产业之一,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转向高技术产业后,国内围绕该产业的相关行业的成长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加之要素积累都会更有利于其发展,从而带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当前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占了国际贸易份额的80%以上,而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3/4采取了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形式,因此跨国公司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的主要参加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也符合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解释,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对所在地的生产成本及区位因素成为主导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符合跨国公司的投资要求。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将处于不同国家的各个子公司的生产、销售连为一体,特别是通过加工贸易的国际分工形式,将各个东道国参与到了跨国公司构造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享受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有技术外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的拥有国通过贸易方式向进口国同时输出了与贸易有关的技术、性能、参数等,从而发生了“技术外溢”,使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国成为技术的输入国,使得该国技术水平能够在低成本下较快的提高,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干中学”完成国内和国际技术外溢的。

2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西方学者认为,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最有用武之地的,政府的人为干预政策也是最值得的。但是我们要注重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密切结合,两者要互相协调,配合使用。

2.1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目前虽然部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出口份额低,但增长的潜力很大,如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现代农业等。因此,政府必须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在未来几年内成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发挥对外贸易增长的引擎作用。我国虽然制定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策,但产业重点不突出,政策过于宽泛,有限的资金难于集中发挥效力,而且出口促进措施主要集中在经营环节。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今后应从宏观层面与管理机制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扶持力度,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政策扶植的战略性目标产业。同时,围绕着提升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更有弹性、温和的制度设计。WTO并非完全排斥补贴,其允许的补贴主要有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两大类。在现行的WTO规则下。不可申诉的补贴用于R&D的补贴潜力最大。因此,我国应调整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环节,把对出口企业的扶植集中到符合WTO规则的R&D补贴上,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

2.2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厚此薄彼。总之,自主创新不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因此,在高新技术领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真正起到扶持本国产业的效果?一些政策措施是否会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这些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在科技创新和研发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相反,在全球化时代。广泛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现阶段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来看,在较长时间,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领域的发展仍离不开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关键设备本身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手段之一,因而,应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在集中国内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国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继续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开放”式的创新。

2.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适度进口

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货物,海关按照来料加工的有关规定,以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

增值税和消费税。从国外进口的用于高新技术开发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仪器和设备。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保税工厂。通过出口信贷、财政贴息、减免出口关税等办法,鼓励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技术及产品出口,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加大反倾销力度,保护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理顺银行、保险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加强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宣传和引导,发挥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大型机电设备等高新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凡是国家没有限制的产品,都可以出口,并免征出口关税。对国外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一定关税,以保护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赋予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在我们优质技术领域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并培育一批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2.4要健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体系

为了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软环境。要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使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科研院所拥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贸易人才,并培养一批技术贸易管理人才和中介人才。要完善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重视向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可以考虑实行信息交流计划,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免费或低费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的专家咨询,提供贸易中介服务等。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行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发挥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机构在科技与国际经贸方面的学科优势、国外合作关系和信息渠道,为科技兴贸提供多方面咨询服务,并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国际标准认证、技术性贸易措施等相关方面的调研和战略研究。要促进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发展技术贸易中介机构,建立国家技术贸易市场信息与电子商务网络,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销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国际电子商务,加速我国进出口贸易手段由传统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式转变。要加强与银行、金融、税务、商检、海关等有关机构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顺畅发展:推进“关贸协作”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简化商检、报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便捷通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通关”联网监管技术。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便捷的“绿色通道”。

3 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3.1技术贸易壁垒的内涵

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或以贸易保护为目的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信息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等内容,它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合法性、双重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争议性等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而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由于发达国家在开发和应用中的垄断地位造成了发达国家在实行贸易壁垒中的优势地位,高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规则、标准、协议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守和执行,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且技术层次越高,这种从属性就愈强,从属的持续时间就愈长,丧失的利益也就愈多。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贸易摩擦中也处于被动地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贸易保护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一种具有合法外衣的最难对付的保护措施。

3.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性使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广泛影响。从产品角度看,TBT措施可以影响所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生产过程看,TBT措施又包括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和消费乃至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从表现形式看,从各领域的有形高新技术商品到技术贸易无孔不入。我国目前遭受技术壁垒影响的商品多种多样,除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纺织品的染料外,还有机电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②对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产品标准的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或运输成本,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出现。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不得不投入额外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从而发生一些额外的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增加。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能够较好地克服这种困难,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等限制很难开发出满足工业化国家进口标准的产品,更难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消化。发展中国家产品多以价格低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成本增加将降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③对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在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条形码、计量单位以及电子商务标准方面遇到国外技术性壁垒。使外贸出口受到了极大损失。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壁垒的标准不断增多,我国许多工业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国家实行认证制度,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德国的GS、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是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证。没有得到认证,产品就进入不了这些市场。另一方面是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繁琐苛刻,增加了我国商品出口的难度。④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因此绿色壁垒将是我国出口产品时面临的经常性、主要限制措施。如环境标志在欧盟各国迅速推广,使我国出口产品中建筑材料、涂料、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产品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外,发达国家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性有较高要求,对采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包装还有较高的动植物检疫。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出口。

3.3消除和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