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1 17:27:04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1篇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企业的边界由技术效率和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在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过程,效率则是指纵向链条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的协调和交易费用的程度。技术效率反映了生产过程的特征,即生产成本的变化;效率反映了交易过程的特征,即交易成本的变化。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效率,而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因此,企业对交易的技术效率和效率权衡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边界。在静态环境下技术效率和效率的权衡所决定的企业边界可以如下模型进行阐释。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2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一、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在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能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外部环境变化瞬息万变,企业不创新必将走向衰亡,但若是创新模式选择失误,同样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解体。所以,如何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当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之一,选择何种模式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注定其成败程度。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使自己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我们发现关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是在对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状如何?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遵循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最佳路径是什么?并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及作用

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了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成功建立了药谷、海生态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等,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海南的优越条件,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我省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及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的37家企业实现总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43.3%,推动该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电子信息领域的11家企业实现总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52.8%,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效也较为突出。

三、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营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技术更新、产品调整便捷,实现创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楚,由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少,研发机构数量不足。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但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才数量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据统计,全国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研究人员,企业占60%,高校占20%,科研机构占6%,而在海南的科技研究人员中,企业仅占1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自身建立研发机构的数量占的比例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回答“您认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的问题时,80%的认为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调查的企业中,只有 6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26.67%的企业正在筹建,还有13.33%的企业尚无此方面的计划。在企业的专门的研发人员的人数方面,46.67%的企业表示该数量一般,26.67%的则比较少,分别有20%和13.33%的企业表示该数目非常多和比较多。

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科研经费不足。企业要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除了有人才还远远不够,仍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否则科研人员也难以开展工作,创新工作也会大打折扣。海南省也出台有关政策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发经费应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以上。但是,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省4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总支出4.8亿元,占总收入的3.84%,达不到一般高新技术企业5%的比例。可以看出,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仍需不断增加。此外,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48%的企业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终止、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工程化阶段的资金”。

3. 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换有待提高。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将有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多方的多赢局面。产学研的成功合作,需要多方的很好对接,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需方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供方的优势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或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不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很难真正应用到企业当中去,难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此外,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企业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您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题项时, 46.67%的人认为是“企业在合作中主动权太小”,40%的人认为是“科研院所积极性不高”。

4. 技术创新平台有待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打造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平台,另一方面是省里的服务平台。若是企业没有好的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平台载体,高水平的人才过来同样发挥不了作用。此外,全省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系统化、集成的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平台还比较薄弱,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政府一直在扶持和鼓励,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交流平台的支撑,导致企业创新速度慢,研发成本过高,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的界定及选择

1. 海南省高新技术创新模式的界定。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反映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方面是如何产生新的想法或是思路,然后应用于产品或是工艺方面改造的。简单地说,技术创新模式就是指技术创新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有多种,如,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及两者结合的模式。

本文根据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创新现状的访谈调查,整理分析后发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二次创新。其中,原始创新主要是指自主开发的技术,并拥有发明专利或标准;集成创新是指围绕需求委托研发、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合作研发等实现创新的方式;二次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进行创新。

2.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本研究根据访谈高新技术企业部分高层管理者界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后,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08%的企业进行过“原始创新”,26.92%的企业进行过“集成创新”,54%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引进设备为主,或是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实现创新,即“二次创新”。可以看出,海南省高企业技术企业选择的主要创新模式是“二次创新”,即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最后是“原始创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这样的创新模式选择,与其自身条件紧密关联。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采取的创新模式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如技术状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来进行抉择的。一般来说,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的主要力量。当前海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甚少,把“二次创新”作为首选战略,这是由于海南省目前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因为当前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匮乏,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产学研合作也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二次创新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

集成创新也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调查的数据也显示,海南省不少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即使有的,据了解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也较弱。另外,省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现状科研设备都很先进,这些年也引进了不少能力非常强的科研人才,但是他们强于技术开发,而不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所以,实行二次创新,有利于合作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企业的角度看,也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企业要实现原始创新,需要具备更高要求的条件,一是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需要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三是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四是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对海南省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要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不容易实现原始创新。所以,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原始创新的模式,不具备的可以选择强两种模式。

五、 结论与建议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不创新就就意味着很快面临被市场淘汰。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现实,结合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选择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逐渐通过原始创新发展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符合发展规律。所以,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以“二次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辅,符合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但是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把原始创新要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把原始创新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创新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可以相互渗透,配合使用。总之,高新技术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选择适合企业的创新模式。从政府角度来看,建议出台一定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加入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的投入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鼓励创新;以及不断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为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 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Landon:Heinemann, 1985.

2. Johnson, A. & Sharman, D., Innovation in All Things!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7,29(3):85-8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 刘苏燕.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6. 曾娟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分析论证.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

7. 陈希等.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5,(3).

8. 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9. 崔远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38-42.

10. 贺明,夏恩君,刘伊雯.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9-11.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245);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Hjsk2010-43)。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温州企业 生产企业 教育机构 科研机构

[作者简介]林高丽(1973- ),女,浙江瑞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市2011年第二期科技计划项目“温州企业产学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2011008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9-02

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本着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和手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利益等合作目标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是将理论或应用性的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体化进程,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交流过程。目前,产学研合作共同创新技术,有效转化创新成果,协调发展科技与经济,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讨温州市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一、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调查

本课题组在完成“温州企业产学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确定了温州60家高新企业为调查对象,发放6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份。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汇总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查了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

1.温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性调查。温州企业开展产学合作的主要动因调查中,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占21%,跟踪行业或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占21%,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占14%,培养人才为14%,市场竞争对手的压力为12%。温州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伙伴的渠道有:31%通过院校推介,28%通过政府推介,25%通过技术成果展示会。可知,温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认为政府对产学合作的政策还不够优惠,因而缺乏动力。温州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伙伴的渠道比较正规,主要途径是院校、政府推荐和技术成果展示会,极少通过中介机构和朋友介绍。同时也说明了温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不足。政府促进产学研措施中,给予企业科研经费补助和给予企业产学研项目适当税收减免两项合计占40%以上。大多数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得到了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看来这才是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力。

2.温州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注重的因素及合作方信任机制调查。温州企业在选择产学研合作伙伴过程中比较注重的因素是资源的互补及匹配。温州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调查中,19%的企业关心企业技术秘密的有效保护,18%的企业关心合作单位的组织保障和队伍的稳定性,17%的企业关心合作双方信任机制建立,16%的企业关心合作计划的有效执行及有效监管。可见温州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合作方信任机制,包括技术秘密的保护。商业资产与智力资本的互补,进行有机的动态调适,尽最大可能减少付出的价值牺牲,克服低效率和不经济性。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智力资本的作用,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其商业资产很快成长。

3.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调查。温州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合作模式一项,企业更多选择了合作开发,其次是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这说明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企业一方面想进行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希望这种合作能使企业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主要以提供科研经费为主,研究方不参与成果的利益分享。有些高新企业为了激励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也有技术入股或按股(投资比例)投入,有少数企业按照销售额提成或净利润提成。影响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调查中,25%的企业选择了预期绩效。其次是技术风险和双方投入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各占22%,这说明企业更关注其投入的产出情况,温州企业一向讲求实效,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是如此。

4.影响产学研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企业自身可能影响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中,各有27%的企业选择了企业能否把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和管理层的支持力度,企业选择合适合作伙伴的能力、企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这三项都占15%左右。这说明企业非常关注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对企业提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需求还缺乏信心。同时说明,企业对领导者的依赖比较强,这可能与温州家族企业数量众多有一定关系。高校和政府方面可能影响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中,有25%的企业选择了高校与实际对接的能力。这说明,很多企业看到中国高校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一事实,并进而怀疑高校在合作中与实际应用的对接能力。16%的企业选择关注政府的经费资助,这说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政府的政策信赖较大,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能影响合作成败的因素调查中,在合作前是否对技术和市场有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是否有周密的研究进度表并严格监督、是否有畅通的信息沟通和有效的互动、合作过程中能否相互理解和信任分居前四位,合计占67%,说明企业比较关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以便能使这种合作真正有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5.温州企业以往合作关系紧密程度及合作运行成本调查。温州企业以往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关系紧密程度的调查中,64%的企业选择了“合作良好”。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企业以往的产学研合作给企业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被企业接受的,这对以后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当然,也有13%的企业选择了“合作中断”。温州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运作成本较高的占28%,认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弱的占17%,企业人才、研发设备和财力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展三项合计占55%,其中企业人才不足以配合项目开展占28%。这说明一方面,制约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而且主要是企业的人才和财力方面的因素制约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下,仍有28%的企业选择了成本高制约产学研合作,说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重视有限,尤其在这种合作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好处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更是非常谨慎。

二、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问题分析

温州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做得不够,高校应用型的研发项目应注重实用性和作为商品的可转化性;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撑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市内企业在建设国家、省级技术中心、试验试制基地和开发新产品时,多寻求国内、国外的研发机构、公司企业参与招投标,没有积极邀请和联系高校、科研机构的参与、共建;资金筹集困难,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方以其人才、技术、科研信息等资源进行投资合作,企业主要负担了研发和生产资金,产学研合作方式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保护,难以通过一些投资渠道获得资金来源,难以解决高新技术研发中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流动快,每一项产学研项目都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实现了一次再培训,但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人才流动也加快,造成企业对项目的后期服务、项目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心有顾虑;目前实施的产学研项目中,对行业的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不足,项目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限。

三、加强温州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对策

1.政府深入引导的力度要加强。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主要提供法律环境和政策指导、资金扶持及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平台,引导各方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积极参与的角色加入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政府具有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职责,因此,政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之外,还要减少资源重置和浪费。

2.加强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和交流。收集、分析和整理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做好产学研合作方之间的对接工作。作为主要合作参与者的企业,最应该学会借力,坚持内引外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以提高自身的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温州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根据企业需求,应该促进企业在高校设立产学研合作办事处,建立有效直接的合作机制。

3.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政府要支持温州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工程实验室,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通常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需要培养各种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他们的创新成果迫切需要向市场转移。高校与科研机构对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准确判断技术走向,所以高校的技术供给能力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相契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就成为多方共同的需求。

4.加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创新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载体。温州市政府要围绕本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区的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各联盟要创新运作机制,加强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要积极吸纳行业内中小企业参加联盟,加快行业共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联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

5.共建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要以高校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柱产业,将高校的综合智力优势资源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机构。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和研发机构,为政府、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服务,以服务求支持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6.建立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温州科技中介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完善,除了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需要政策的鼓励。按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明确其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规范各类机构的责任义务,既保障其合法权益,又完善对其的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政策法规环境。

7.加快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4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创建科技强市”、“企业服务年”、“科技帮扶促调”等活动,根据省科技厅《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浙科发政〔2009〕24号)和*市委提出的“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实践载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我市企业升级、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5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1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的关系

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的消费不足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在当前买方市场的态势之下,创造经济需求,提高市场供给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之中的重要问题。在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消费、拉动消费购买需求的作用,在生产更新之中将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新的服务,可以创造出当前市场之中不存在的消费概念和新的消费市场。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和网络消费产品的逐渐普及就创造出了当前最大的消费行业之一的互联网信息行业,创造了巨大的消费空间和经济收益。美国经济持续提高的优势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和不断应用为前提,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之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一种市场行为,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企业的市场经营,综合考虑市场影响管理,确保技术更新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销售和生存。在企业的发展之中,技术的创新主要是指生产工艺创新和产品质量的创新,主要包括新产品的营销或是新工艺的商业化使用,在经济学家眼中,技术创新和企业的营销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技术创新在实质上是企业将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和营销管理等多项职能协作之后进行的商业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营销管理是企业对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宏观管理,其管理的本质是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以便于企业进行对应的生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与市场进行交换以达到企业的发展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主要进行的努力包括制定战略、改善经营理念、产品销售策划、服务的构思优化等,技术创新过程在企业经营之中属于服务优化范畴中。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均属于企业满足消费需求的策略,在设计上立足于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方便企业的顺利经营。

2技术创新中强化市场营销管理的意义

2.1企业技术创新立项需要市场营销

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渐深入,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大中型企业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市场竞争的程度,部分企业在经营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少企业开始以市场营销导向为决定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参考,也就是企业在经营之中开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来对自身的产品生产以及产品开发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优化产品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路径,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从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在满足市场销售缺口的情况之下开发对应的产品和技术。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立项必须在市场营销的导向之下进行,纯技术研究的技术创新可能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条件。

2.2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国

外经济学家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并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表明,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要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并根据需求来翻新产品和生产工艺,研究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技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做到技术指导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的合作与职能的一体化,外界市场和企业生产的一体化等。企业经营之中市场营销的主要作用是在调查过程中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并将需求和市场倾向作为企业改变经营策略的主要参考因素,因此,强化企业营销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我国的市场发展之中旧有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由于不重视市场需求,造成了发展失误,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2.3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在企业的发展中,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通过创新技术和生产手段来推动企业产品的经销和企业发展。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讲,管理人员为了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度和行业之中的比例,会在产品的生产或是服务中引入新技术,使企业满足市场经济的消费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具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研究水平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营销行为不仅是指在产品上市之后的推销,还包括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并根据需求来塑造企业新产品的品牌概念,接受用户以及市场反馈的信息来对产品进行优化,以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目的进行工作。因此,在技术研究之中企业更应该加强市场营销的作用,综合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技术创新中强化市场营销管理的途径

3.1树立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

当前的市场发展态势对消费者的购买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消费结构的改变对于买家消费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购买中,买家消费心理的预期和消费需要更为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市场经营中如何满足买家多样化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在经营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我国逐渐开始进入国际化市场,更大的市场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竞争形式和需求更为多样化的全球化国际市场之中生存发展更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树立正确的发展战略理念,有计划、有目的性的进行产业规模和产品技术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空间,其实现的关键是企业要对市场变化和营销环境的微观和宏观环境变化进行调查,保证发生的动态变化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影响,假如出现不良变化,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避免或降低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新的市场背景下,这种发展战略被称作市场营销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在这类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全面重视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加强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分析来发现当前市场对于不同产品的需求,扩展和深化企业的创新思想,促进企业创新技术的发展管理,加快技术发展,提高技术成果,保证技术生产成果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2科学开展市场调研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风险,主要边线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投资法律风险。在近些年的市场发展和竞争过程中,技术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变化造成了市场的难以预测性。传统的企业经营中,管理人员会根据市场预测的内容和趋势来决定短期和中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但是,当前市场变化较快,市场预测的准确度降低,企业无法通过短期的预测来决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可能出现的风险也逐渐增大,对企业的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在企业发展之中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之中,企业必须强化市场营销和调研在创新管理之中的作用,使用科学的调研和管理手段,对市场环境之中的变化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用经济学的观点对市场和国家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提出前瞻性的预测,综合企业的管理职能、综合市场竞争情况分析来对技术创新战略计划进行研究,以便于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除了人工调查和预测之外,在市场调研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网络来进行信息营销,网络可以满足企业进行大规模调研的需求,企业可以凭借互联网调查建立大型的客户数据库,分析客户的购买嗜好,增加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3.3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保证研究部门、设计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等不同的功能部门的协调合作,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有很大的意义。当前我国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管理工作不成体系,其给技术开发和技术实用的高效率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提高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企业要对当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在管理上,将技术管理工作和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分开,根据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的各类要求和流程,建立完整的技术监管体系。其次,在监理技术管理体系之后,要对当前我国的常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按照生产和市场营销的不同阶段对不同时间段技术监管工作进行划分,使技术管理工作更为全面有效,将技术管理的主要目的落实到实际施工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首先,管理人员要以生产技术要点作为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并设置与该生产技术相对应的施工管理标准,成立对应的技术管理小组来进行对应的管理,专门化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推进生产技术的进展,减少技术使用中的错误。其次,随着我国技术的逐渐发展,技术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技术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并对企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比较了解,才能较高质量的完成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这要求企业在管理人员的选拔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从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教育阶段做起,从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开始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教育,保证技术管理的高质量完成。。

3.4制定技术创新的营销规划

首先,创新构思搜集工作中需要营销管理者的积极参与。顾客是企业创新构思来源的主要渠道,而营销管理者是最接近顾客的企业员工,因此需要营销管理者加强与中间商、供应商等的协作,更好地与顾客沟通,采取科学方法测试创新构思的市场可行性效果,避免误舍或误用。其次,创新构思需要营销管理者将其转化为完整的市场产品概念。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业化应用,创新构思不能局限在研究开发部门进行封闭式产品设计,而应及早将其转化为消费者可接受的市场产品概念,即要求营销管理者用营销术语准确表达新产品的消费效用,对产品规格、品质、款式、包装、品牌、目标市场等给出合理描述,并初步确定新产品在未来市场上的定位。

4结语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的战略目标均应该立足于满足消费需求,创造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研究出发点也均立足于对现实或潜在市场需求的预测分析,为具体执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寻找可行性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春波.创新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170.

[2]曹明香.基于CDIO理念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2(23):94-9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6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竞争情报电信行业创新管理

[分类号]G353

1 研究背景

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TI)是指组织为了获取技术竞争优势,对有关外部技术机会、威胁和发展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关技术本身、技术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和战略的分析产品,支持决策和实施创新管理。在技术变革加快、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技术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成功地实施技术创新,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关注其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做出反应。技术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对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各个层面开展了深入研究。Lichtenthaler(2005)组织了技术竞争情报方法体系的研究,识别了在跨国公司中选择技术情报方法的五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企业决策风险和企业文化;对方法的熟悉程度;时间、人力和财力上的限制;对所面临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技术管理研究中心L.Mortara等人研究了英国不同行业的14个技术型企业中的技术竞争情报搜集、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以及识别常见问题的方法。K.Brockhoff(1991)研究了德国企业分析竞争对手技术的实践。P.M.Norling和J.P.Her―ring(2000)等人分别研究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在跨国公司中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技术竞争情报在创新过程中的应用。Y.Sugasawa(2006)等人通过对日本电子行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一个新的跨行业和跨企业的价值链――价值网络,验证了与技术情报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和过程在构建新的价值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国学术界对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缺乏在应用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中国电信行业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CTI在中国企业实施的基本情况及CTl分析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情况,以发现中国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改进措施。

2 调研方案设计

2.1 调研对象

随着1998年电信改革的全面启动,我国的电信行业通过邮电分营、政企分开、集团分拆、允许国外电信企业介入等措施引入了竞争机制,正逐步走出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时代。具体来说,上游和下游已经有足够的中、外企业参与运营,形成了较完善的竞争机制,国内企业也面向全球经营,面临着来自外商的激烈竞争;在中游环节,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目前由六大国有电信运营商组成,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和中国网通。如此一来,中国电信行业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于电信这样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创新是应对竞争的有效办法。特别是在电信设备和终端制造的技术密集环节,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国际性企业,比如华为、中兴、海尔和联想等,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动均非常活跃。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电信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反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环境的同时,也能反映技术创新密集的行业中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实施的先进经验。

同时,为了使本研究能够反映电信行业的全貌,根据电信行业的产业链构成,本研究在电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环节总共选取了14家企业进行调研,并且选择了与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相关的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这些企业和被调查者分布如表1所示:

本调查所选企业覆盖了电信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并且基本是产业链各环节的领先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调研,更能够从中总结出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的先进经验,从而达到本研究的调研目的。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被调研企业的相关人员,采用了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联系并调研。

当然,电信行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仅电信增值服务商就达到22240家。受研究规模的限制,本研究选择14家企业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但是,出于研究技术竞争情报的目的,本研究覆盖了我国电信行业的核心技术密集型企业,比如华为、中兴、联想、普天、百度等企业。因此,本研究对于反映电信行业中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的先进经验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份,回收21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覆盖了所选择的所有对象。

2.2 调研内容

技术竞争情报支持和服务于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由不同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容不同,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任务也不相同。如果能够发现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方法的特征,则可以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实施。因此,笔者选择了技术创新过程为本次调研的主体结构,这有利于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和技术创新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阶段一:技术创新战略制订。本阶段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目前和将来存在的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考虑来自竞争者、供应商、客户、替代品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并在对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技术资源做出详细审计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阶段二:技术创新计划制订。本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中、长期战略进行分解,形成阶段性的技术创新任务安排,通常包括短、中、长期的项目组合以及项目的评价标准和执行计划。

阶段三:技术创新项目执行。技术创新项目执行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它包括四个子阶段:创意发展,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和商业化。本阶段根据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的调研结果,详细地设计待创新项目的功能和实现细节,并进行开发。对设计的产品进行试制和批量生产,并最终将其推向市场。

阶段四:技术创新总结。在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末期,对该阶段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结果进行审计,并对该阶段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

针对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本调研包括CTI实施的基本情况和CTI方法使用情况两大方面,共包括以下五个主题: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更加注重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哪方面的功能。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分析工作中,对各个分析对象的关注程度。

・影响是否选择某一种方法的因素。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的频率。

笔者希望通过将技术创新过程和以上的五个问题结合起来,深层次挖掘技术竞争情报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关联。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3.1.1 调研结果

・技术创新各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调查,得出技术创新各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各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其次是技术创新计划制订和研究设计阶段,创意发展和技术创新总结这两个阶段的重视程度相当,而商业化阶段由于其任务的特殊性,最不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当然,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的重视程度虽然最高,但是仍然未达到3,也就是处于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之间。因此,对于技术创新的整体工作来说,应该提升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技术创新各阶段技术竞争情报的工作内容。笔者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功能分为预测、评价和监测三种类型。根据调研,在技术创新各阶段对各种功能的重视程度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的预测功能;在技术创新计划制订和技术创新总结阶段最重视其评价的功能;而在其余4个阶段均最重视监测的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对技术竞争情报功能都处于比较重视(1.5―2.5之间)的程度,这与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具有一致性。

・技术创新各阶段对各个分析对象的关注程度。笔者将技术竞争情报的分析对象分为竞争对手、技术相关机构、技术本身和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对各分析对象的关注程度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企业会密切关注所有的分析对象,其中,以企业自身和技术本身为关注的焦点,在技术创新计划制定和技术创新总结两个阶段同样最关注企业自身,在创意发展、研究设计和生产制造阶段会主要关注技术本身;其次是企业自身,对竞争对手和技术相关机构的关注程度基本相同,在商业化阶段会最为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对技术竞争情报各分析对象都处于比较关注(1.5―2.5之间)的程度。

3.1.2 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特征总结前述三个方面以技术竞争情报为纲,统计了CTI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纲,对CTI的实施进行总结,以实现将CTI的研究落实到技术创新过程中。

・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企业在此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最高,并且最重视其预测功能。通过预测,判断技术发展方向、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研发动向等。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置于整个产业环境中来考虑,战略的制订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因此在这一阶段注重对竞争对手、技术相关机构、技术本身和企业自身所有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技术创新计划制订阶段。企业在此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技术创新战略制定阶段,但是,最重视其评价功能。通过评价,判断各种技术创新方案的前景,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及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等,以辅助进行创新方案和研发项目的优选。此阶段更加注重对企业自身和技术本身的分析,以谋求制订出符合本企业总体战略、技术能力和技术发展态势的创新计划。

・技术创新项目执行阶段。企业在创意发展、研究设计和生产制造三个子阶段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实施,并关注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监测功能。在这三个子阶段中更加注重对技术本身的分析,以求跟踪技术前沿,利用最先进、最有价值并且最适用的技术来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

・技术创新总结阶段。企业仍然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评价功能。它主要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效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相比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势等,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改进。因此,在这一阶段最重视对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均未达到3,处于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之间,这与对技术竞争情报功能的关注程度和对各分析对象的重视程度呈现出一致性。因此,对于技术创新的整体工作来说,应该提升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针对调研所揭示的电信行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情报工作特征,可以用表2来进行归纳描述:

当然,以上关于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需求特征描述仅是统计意义上的概括性描述。在实践中,技术竞争情报的预测、评价和监测三大功能贯穿了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竞争对手、技术相关机构、技术本身和企业自身这四个因素也会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3.2 技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在多数企业均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竞争情报组织体系的时候,各种分析方法的使用是企业实施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各种分析方法使用情况的分析应是本次调研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其单独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方法实施的影响因素、方法的使用频率和方法适用的不同阶段。

3.2.1 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方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方法的实施成本是影响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方法的适用性;其余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当。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概都在2―3之间,差距较小,均属于比较影响的范畴。由此可以推断,企业进行方法选择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其中没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笔者所列出的四种因素之外,被调查者还给出了以下的几个因素,即收益预估、市场、技术能力和方法实施技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这四个因素实际上可以归纳为方法实施能力和方法预期收益两个因素。

3.2.2 方法的使用频率 图5显示了27种技术竞争情报方法在技术创新工作中使用的总频率,其计算方法为各方法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使用频率的总和。在此图中,实际使用频率=总频率/(14*7),其中,14是指样本量(企业数),7是指技术创新的阶段数。实际使用频率包括四个等级:经常使用――4;偶尔使用――2;很少使用――1;不使用――0。由于方法外延的不同以及技术创新各阶段任务的连续性和重叠性,某些方法可能适用于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根据统计结果,笔者选择了某一种方法使用频率为前三位的技术创新阶段予以描述,如表3所示(表中数目相同的表示该方法在所对应阶段的使用频率相同):

注:本表的意义举例: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在制订技术创新计划这一阶段使用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技术创新总结阶段,第三是研究设计阶段

图5和表3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技术竞争情报的各种方法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使用情况:第一,分析各种方法使用总体频率的差异,从中可以判断出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中使用的核心方法,比如以总频率125为界就可以筛选出使用频率处于前50%的14种分析方法;第二,判断技术创新不同阶段使用频率较高的具体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第三,判断各种分析方法适用的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从而在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实施中充分有效地发挥各种分析方法的功能。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第8篇

在“十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自身每年都在发展、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每年都在提高,带动福建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增强。

(一)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发展令人瞩目

一是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加,促进福建经济结构调整;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的总量增加;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幅度大,有力地提高了福建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五是企业注重对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

(二)推进高新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效益不佳。从增加值率看,“十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呈下降态势。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8.6%, 2003年为26.0%,2005年为25.7%,呈现下降态势。2005年从利润看,在2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亏损的企业有657家,亏损面为30.8%,亏损额17.88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企业的亏损面接近三份之一。显示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益不是很好。

2、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目前,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只能是处于全球高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表面繁荣的背后蕴含着重大的危机。从技术开发机构的设置看,在福建省2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只有295个技术开发机构,平均每个企业只有0.14个机构。从科技活动看,2005年,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有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只有795家,科技活动面只有37.3%;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1.54%,占增加值的比重只有5.86%。 从新产品看,有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只有544家,生产新产品的企业面为25.5%。以上调查数据充分说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3、科技投入机制还未形成,融资困难。目前技术创新的高额投入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存在很大风险,而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国家和省规定的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达到要求。不可能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从R&D经费投入看,2009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126.54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6%。

4、产业发展存在较大风险。目前福建省的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难掌握到核心技术,外商和港澳台商在福建省投资的高新企业,有相当部分只是在福建省组装和加工,其研发基本是在境外,其加工和组装的地点是很容易转移的。

二、加快创新制度建设,推动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一) 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为此,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适应需求,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福建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催化高技术产业新门类的形成,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竞争能力,从而最终解决供给不适应需求升级这一结构性矛盾。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培育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等方面原因,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和产业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较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要有意识发展目前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又有发展前途的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农业高新技术和软件开发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建立省级试验中心、工程中心,为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认真研究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福建省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向国外投资,开发国际资源,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尚未国际化,而福建省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领域,应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总之,这些领域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进行市场化运作,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突破。要按照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已形成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基础的,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一批有特定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实现局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现代高新产业协作网络组织体系

对于福建高新区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企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高新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要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通过政府的规划,集成国家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专业技术孵化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基础,注重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还要重视加强产业集群的技术供应能力,要把科研活动、产业化基地与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针对现有高新区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可以以大中型科技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企业分解为契机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业数,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企业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与信息共享。每个企业集群应围绕一、二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科技。要大力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在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转制后的开发研究型企业之间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通过重组、并购,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高新技术新型企业。初步建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 建立健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的投融资环境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达的金融体系是扶持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更快发展的助燃剂。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要增加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并加大对重点扶持产业关键领域的投资。加强引导,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投融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银行信贷向自主创新企业倾斜,适当下调重点扶持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构建自主创新融资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贷款等各类金融服务,逐步提高对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比例。加强与金融、证券机构的合作,研究探索自主创新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途径。

高新技术产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不仅大而且颇为集中,据有关调查测算,高新技术成果从研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每个环节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越是到后期,资金需求量越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满足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就必须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的作用,加大科技贷款投入总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机制和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手段,更好地发挥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其中,在直接融资方面,要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在间接融资方面,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还要借鉴国内外有关风险投资机制的管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股成立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融资市场。主要有:一是加强银政、银区合作,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二是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三是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和机制;四是积极推动科技计划项目及其他产业化项目的融资工作。

三、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实现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一) 积极培育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实行政府首购与订购制度。在部分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设备)目录》,以对社会资金进行引导。同时,借鉴“家电下乡”办法,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群体对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优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大力发展各种技术推广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大范围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以点带面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到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境外的资产、品牌和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督查,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落实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还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同时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的协调衔接,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具体为:一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二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三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将推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向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对研发投入大、生产消耗小的生产企业,允许其率先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同时对创业投资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五是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六是运用采购政策,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要提高科技园区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在高新区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要努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实验落户到高新区,或者在园区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新区内的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他们的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并了解那里的机会,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高新区内企业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

参考文献:

[1]沙波涛、娄成武:沈阳浑南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2]林世渊、林其屏: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与闽台科技合作,《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1

[3]区致远、陈杰: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经济管理》2001-7

[4]单世涛、朱文斌: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化研究,《浙江经济》2002-18

[5]王振、史占中:基于企业集群战略的科技园区发展定位,《上海经济研究》2002-11

[6]课题组: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发展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