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7 13:31:35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第1篇

关键词:诗词 鉴赏方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是这“长流”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养分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就需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一、扣住题目,联系背景,领会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要忽略题目。不少的古诗词,题目即为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僻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份。把握住这一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绪。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应”的悲愤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情。

二、咀嚼词句,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关、隐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句,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深透。《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李清照《声声慢》开首三句,连用14个迭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读来,似愁结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统摄全篇,体会意境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镜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深感前途暗淡,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

鉴赏古诗词,正是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四、掌握表达技巧,明辨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物、事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情方式。如刘禹锡《秋词》(见上文稿)开头两句直接抒发对秋日的赞美之情。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2)间接抒情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曲诗词中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A借景(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作者对某种景物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物予以抒发的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菊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B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景物描写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带有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彩。如白居易《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在怜惜牡丹花的衰落中,寄寓着岁月无情,青春不能常在的感慨。

2.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1)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连用五个典故(孙权、刘备、宋文帝、佛狸、廉颇),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比兴、象征

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如“首如飞蓬”(《卫凤・伯兮》)。通过比喻,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更容易被人理解。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也是一种比喻,可以叫做曲比或曲喻。作者由外界事物引起自己的联想和思想感情,因而以描写外界事物作为一首诗为一章诗的开端来暗示诗的意旨,创造诗的气氛。《诗经》中多采用这一艺术手法。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古人常借明月、秋菊、莲花、香草等意象来象征高尚的节操,洁身自好的品格。

(3)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上阳白发人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4)虚实

在状难写之景、抒难抒之情时,古人常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如《沁园春・雪》“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及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采用虚来写实。

(5)夸张

古代诗词鉴赏第2篇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 此诗写“风”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此诗寄托着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曾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两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嘲讽孔子奔走四方,以求见用。

4. 请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诗,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尾联“迷津欲有问”引用《论语》中的典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7. 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离别环境?从中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赏析“关城树色催寒近”中“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尾联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10. 请从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赏析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请结合诗歌尾联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全诗,请简析这首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3. 这两首诗歌都写到了“月”,这一意象在两诗中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比较两首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怎样相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方式上有相似之处,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②。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温和之气。②绿: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水草。

17. “物候”“新”在何处?对于新物候,诗人为何“偏惊”?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试指出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并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9. 该诗前两联的动词运用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该诗颈联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本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22. 首联“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词鉴赏第3篇

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从属于自主学习范畴,属于自主学习能力之一。教育部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培养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高考要求来说,诗词鉴赏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许多学生这一项得分却不高。因此,无论从学生的升学角度出发,还是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角度出发,研究高中生诗词自主鉴赏教学已是迫在眉睫。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深入思考,实践摸索,致力于探索一种具有操作性、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模式。即从古诗词鉴赏出发,借助现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创造一种融古诗词朗读、吟唱,鉴赏写作,鉴赏表演比赛为一体的自主学习模式。

鉴赏前的准备:编订《高中生古诗词自主鉴赏基础知识手册》,学生人手一册,要求每位学生认真研读,初步自主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基础知识、重要概念。由于所任教的学生缺少诗词鉴赏的经历与经验,所以按照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培养三步走策略,即开设教师主导鉴赏课——学生半自主鉴赏课——学生全自主鉴赏课三种课型。开展学生古诗词自主鉴赏的时间安排:鉴赏活动前期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随着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渐渐变成以课外为主,课堂为辅,以课堂为点,课外为面,以点带面开展古诗词自主鉴赏活动。具体实践如下:

一、开设教师主导鉴赏课

以教师为主导的古诗词鉴赏课,重点讲授鉴赏的步骤、技巧和重要方法等等,并且努力使这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在日常鉴赏活动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尤其是遇到难度系数较高的诗词鉴赏活动,难免有畏难情绪,所以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是一种必要的、有益的尝试。通过鉴赏苏教版《采薇》、《念奴娇·赤壁怀古》、《登高》、《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大量优秀古典诗词来落实以下教学目标:①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②感知意象,了解诗词中所包含的景物美和人物形象美,从而提高鉴赏能力。③领略意境,能从诗词的景、情、境三个方面入手,将外在客观的景象化为内在的情感,从中体会不同的诗歌意境以及思想感情。④品味语言,通过品评字词句,掌握诗词语言的特点,理解诗词中字词句的独特含义,提高学生的炼字水平和分析能力。⑤鉴赏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化用典故、对比衬托等手法,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⑥了解古诗词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和诗人,做到知人论世。⑦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分类鉴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和审美等能力。

本阶段教师主导鉴赏课的开设,结合了学生古诗词鉴赏的“现有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学生鉴赏兴趣,夯实根基,为后两步作铺垫。

二、开设学生半自主鉴赏课

在听了教师大量主导鉴赏课后,学生开始尝试对古诗词进行半自主鉴赏,组织形式如下:学生自选古诗词(不限范围)——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组稿或制作课件——自己选定鉴赏方式上课——学生自评打分——学生自行将鉴赏资料上传班级博客,老师加以适当点拨、点评。这一环节允许并大力提倡学生查找资料,然后从自己的鉴赏角度或与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后动笔组稿。

例如,学生制作简易课件上鉴赏课,在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时候,他只提问同学们“辛弃疾的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明确回答“用典”后,他又问“用了几个典故”,而没有更深入地提问什么是用典,用典有什么作用。

笔者做了补充和点拨: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诠释了“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就是以古证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典故的来源包括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佚闻等。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开设学生全自主鉴赏课

经过一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和重要方法的学习,教师主导鉴赏课的示范以及学生半自主鉴赏课的训练,现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是时候放开手脚让学生尝试全自主鉴赏古诗词。这是检验学能否致用、自主鉴赏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

学生进行全自主鉴赏的组织形式如下:学生在一定的范围(限定在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所选古诗词、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鉴赏选读》三部分内容)内选诗词——学生进行全自主鉴赏,撰文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不受现有的观点或看法拘束。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诗词自主鉴赏比赛。参赛形式可以个人参赛(参赛者自己先朗诵再鉴赏),也可以组合参赛(其中一人朗诵或吟唱,另外一人鉴赏)。具体流程如下:语文课代表制定评比规则、组织赛程——学生自己事先撰文——学生担任评委——评委即兴提问——评委综合打分——评委当堂点评——评委当场公布比赛结果,各评委当天整理出简短评语,并上传到班级公共博客。在这些鉴赏活动中,所任教的高二两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写出了能独抒己见且形式丰富的鉴赏文章。

古代诗词鉴赏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老师在古词鉴赏环节丢分,其实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他们不了解这种考题的考试方式和角度,因此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要解决这种问题,关键就是要把古词读懂,学会鉴赏。现在中学语文的古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古词,再进一步学习鉴赏,循序渐进,当然,要真正读懂古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但从词的一些基本解析教学入手,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大有益处的。

一、读懂

1、明标题

要鉴赏词,首先要先读懂词,题目就是古词第一要表达的内涵,其中包括了一些有关古词写作时间、地点、人物、情境、心境、词的类型等信息,也有不少词的鉴赏和考试与题目有关。所以要仔细分析标题,找准我们需要的信息。例如,我们可以从标题中教会学生分别词的题材,在怀古词的标题中会有“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等;而山水田园诗词则是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闲适安逸的生活描写为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有些词的题目能直接指出作品的主要内容,甚至体现作品的内在情感,词题中有“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时,其作品的情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些方式来度诗词作品,也是为下一步的鉴赏做好准备。

2、明典故

古代诗词中,常常会融入一些写作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过去的历史内容等,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词,理解词的时候,要纵观全局,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分析作品时,要将其中典故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作者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综合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验品味

体验就是在对古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古词所描写的环境中去,进行与作者的角色呼唤,去体验当时作者的感情。品味,就是将古词中的语言、描写细细琢磨,欣赏其美感。这都要求学生在古词学习中能身临其境,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融合古词情境与学生感情之间的共同点,激发学生用情去体验古词韵味,化抽象为具体,融入古词意境中。例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这句话不仅成为《琵琶行》中的千古名句,同时也表明了两个机遇相同而又有缘分相识的那种美好心灵之间的碰撞,此时,我们就能让学生去联想,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失望灰心,加入能碰到这样一位知心的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快,同时也听到婉约的琴声,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会是什么感受。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意味深刻的内容,激发学生用联想、思考、观察、融入的方式去理解词文,并抽丝剥茧,分析词文,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就是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例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也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也是各具特色,各自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备不同的写作风格。而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正如上述所说,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用于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代诗词鉴赏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的鉴赏是教学中最难的一点。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古诗词教学注重背诵和方法,轻视鉴赏力和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实,教师必须改变他们的教学意识,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本文分析了古诗词鉴赏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鉴赏古诗词的培养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体现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是长期以来优秀学者思想和情感的智慧结晶。高中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是学习高中语文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能力的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必修课。诗歌鉴赏对学生意义重大。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严重下降。为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古代诗歌的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当时创作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旅中使用角色扮演。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教学情况情景设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这三个方面种实用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在用短短的几个十字上就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诉求,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意境大多是“只能用文字才能理解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技术来创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有更多的画面感,增加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并增加了学生对诗歌教育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以古诗《登高》为例。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七字诗,也是杜甫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对子孙后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鉴赏这首古诗中的诗词。融合场面的宏伟气氛和艺术特色。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会利用课下时间准备相关的片段短片,将学生带入天高风急,猿啸声声的无限的悲哀中,感受孤洲沙白,天地之间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的孤寂。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感受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然后我向班上的学生正式讲解:“我们知道唐朝是最繁荣的诗歌时期,有很多代表人物。比如李白、贺知章、王长岭、王伟等诗人都在唐朝鼎盛时期,但有一位诗人不一样,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代繁荣兴衰的标志,也是唐代文学的写照,这首诗的转折点,使得诗人做出此其杰作的意义是什么?“通过短片,学生可以了解这首古诗的历史背景。通过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再辅之以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鉴赏这首古诗,并培养学生的提高鉴赏能力。

2.建立情境教学法

在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它还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古代诗歌实际上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对诗人背景资料的认识。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改善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会更有热情。

例如,以陶渊明古诗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这是陶渊明的诗。这首诗主要表现达作者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了诗人厌倦了公务生活,喜欢田园风光和乡村风情。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心情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我会事先准备与古诗有关的背景音乐,然后邀请学生上台,让学生阅读古诗和着演奏的音乐。在正式讲解的过程中,我再向学生讲解的同时播放了相应的音乐,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尽管教学环境有限,但可以使用有限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师经常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背诵也能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重现古诗的境遇,可以更好地恢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对古诗的理解,产生情感,产生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以古诗《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是汉末政治家兼诗人曹操写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他的热切思想和感情以及统一世界的雄心勃勃。因此,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抱负,我将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我将用20 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本诗歌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构筑宴会现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解释自己对诗歌的感想。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训练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带来了多种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鉴赏环境。

例如,在学习《声声慢》一诗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音乐,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和孤独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推荐一些与自己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影响的古诗,并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使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5.重视学生的学科地位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辅助角色,而不是完全控制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鉴赏古诗时,应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完美的教学,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比较和梳理与他们最近学到的风格相似的古诗,研究古诗的语言,风格和主题的异同,防止学生遗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以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古诗词中某些对象所隐含的情感,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鉴赏古诗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并且在使用各种方法和技能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境介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清科目种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根据教材的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地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这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教师必须精进自己的教育经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婧. 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9.

古代诗词鉴赏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24-01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课堂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阅读量太少,找不到赏析的切入点,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把握诗歌类别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而其中最实用的一点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对诗歌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诗歌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下面就以几种诗歌类型为例,简述笔者观点。

对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写景为主,侧重于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诗的内容上,多给予人美的享受。此类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制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美好的情景中释放自己的情怀。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诗人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最主要的是抓住诗人所寄托的感情。最具代表性的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抓住石灰“清白”的特点自比,表达自己要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它反应的是国家的兴衰。鉴赏边塞诗,应该抓住时代特征,然后根据时代背景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例,这些诗歌的特点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将历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咏史诗是作者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评价,寄托个人抱负的诗歌。

二、抓住意象,情景再现

意象是诗人通过客观事物为素材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渗透诗人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它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抓住意象,情景再现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对诗歌意象领会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也是创造意象的过程,赏析诗歌时要反复诵读,通过“语象”去感受诗人的“意象”,探索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理内涵。

常见的意象有:冰雪、月亮、柳树、禅、草木、杜鹃、梧桐、梅花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古诗里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如:杜鹃往往和哀思、思归有关,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落日大多表示游子的羁旅情思或者人生迟暮之情……平时练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些诗人的意象选择。如离别时通常会选用长亭、明月、夕阳、杨柳、流水、芳草、渡口等等,边塞诗通常选用号角、烽火、长城、孤城、玉门关等。此外,在阐述意象的时候,要仔细区分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含义,如“浮云”,“浮云”既可以指天上的白云,又可以指黑暗的邪恶势力、朝廷小人等。

三、加强诵读,增加语感

诵读是鉴赏的前提,平时多读诗词,会有助于在鉴赏诗词时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高中课本中的诗词数量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词。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本诗词的基础上,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名言名句,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在知道了某诗歌的出处,才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鉴赏和感悟的热情。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性,能力层次较高,每一个学生应该养成多读名著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加强积累,掌握鉴赏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质。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考的基础上,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刘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3] 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古代诗词鉴赏第7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内涵 意义

2017年全国高考卷语文2作文题是从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诗句的考察确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如果你对它有创新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看法那就另当别论了。六句古诗词都是哲理类诗句,写作时把道理分析出来才有利于发挥。

一.古典诗词的鉴赏内涵

鉴赏是对古典诗词的鉴定和欣赏。对古典诗词蕴含的形象、思想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古典诗词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古典诗词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古典诗词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

二.古典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其一,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其二,以繁琐作者介绍替代时代特色。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便开始讲授诗词内容。其三,以字词的解释代替了句意的完美性。

三.鉴赏古典诗词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我们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而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即给人的生命以一种亮色。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潜移默化的教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其效果就会显现出来。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欠缺的,所以,弘扬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应该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作用之一。要进行“立人”教育和精神垫底的教育,必须以教材的人文性作为基础。其中文学作品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是求真求美的教育。杨文先生在谈到阅读文学名篇的感受和作用时说:“这里没有一本正经地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就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你的血液,渗入你的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名篇佳作如水泻地,是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理,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渗透心灵的能力的活语言学、活审美学和活精神哲学。”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教育,才能体现并突出人文性质。

四.鉴赏古典诗词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能力培养既是基础、手段、过程,又是目的。阅读能力既包括解读古汉语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吸收。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淡化文言语法教学,避免机械地做词语解析训练,而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要多读、苦读,还要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读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之后,混沌的心灵开化了,精神境界升华了,情趣高雅了,言谈举止文明了,写作时文思畅通了,这就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最重要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语感之后,领悟、化解、解读古汉语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例如,在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通过展开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对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能够有很好了解,体验词人当时的情绪。而且在互动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国仁.为诗词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古典诗词教学初探[J]. 魅力中国,2009,(29).

古代诗词鉴赏第8篇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现状

1.教学模式僵化,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在传统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往往只局限于一字一句的翻译,教学内容也如蜻蜓点水,不接地气,有的甚至以朗读背诵代替赏析;即使是对文字简洁、意象繁复、含义深刻的诗歌,教学也只拘泥于字面上的条分缕析,而不去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境外之象,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领悟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灵契合、心境相通,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诗词鉴赏流于功利化。

2.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古诗词鉴赏变成了一种字、词、句的简单操练,变成了工艺流程的简单介绍甚至是复制,剥离了诗词的灵魂,架空了诗词的生活土壤,缺失了感悟,没有了赏析,缺少了品味,古诗词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偏低,在鉴赏方法的选择上也很盲目。《中国教育报》2013年曾对某省1000份高考试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0%的学生表现良好。

二、解决当前古诗词鉴赏现状的对策

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要缩短学生与作品在生活上的距离感,消除他们古诗词学习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自觉理解古诗词。

(1)流行歌曲激趣。流行歌曲是当今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随着网络、视频、音频和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高中生来说,流行歌曲几乎成了音乐的代名词。在他们的心目中,流行就是时尚,流行就是前卫。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采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等。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流行歌曲素材,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点切入教材,将流行歌曲灵活巧妙地与教学相结合,在学生熟练吟唱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蕴涵的感情。

(2)时令激趣。教师可根据时令或节日要求学生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时间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教师适时点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他们的古诗词审美情趣,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3)场景激趣。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生心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如,利用高中生住校想家的心理,每当明月皎洁的时候,自然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契合了学生的桑梓情怀、思乡情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讨论学风。只有学生肯想、愿想,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上课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与当堂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歌名句导入新课。课前可把它们抄在黑板上,上课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教师作适当地讲解。这样,学生在对课文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就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从而产生学习古诗词的愿望,养成鉴赏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2.诵读涵咏,加深对诗词的感知理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可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推敲诗词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品味诗词的韵味,领会诗词的意境。

(1)朗读。古诗词讲究精炼、形象、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变换起伏的旋律,要自然有力,恰到好处,切不可拖腔拉调,矫揉造作。

(2)诵读。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学会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来判断韵律的轻重缓急,使声调时而上扬,时而下降,或短时停顿,或长时停顿;学会语速的选择,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读出诗歌的情调,体会诗歌的抒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侧,或平淡清长,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诵读的方式可自由选择,可读可唱可吟咏;诵读的人数可多可少,一切均随诵读者喜好而定。

(3)美读。选用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进行朗读,学生不仅会产生新鲜感,而且还能在音乐或雄浑激越或婉转悠扬或幽怨低沉的旋律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情意。

3.感受鉴赏,发展思维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情况,诗歌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1)赏析诗句,体味意境。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鉴赏古诗词关键是要学会挖掘其意境,解读文本时要抓住诗眼分析。诗人总希望用最恰当、精练的字句充分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通过这些字句,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诗句中描绘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2)联系生平,知人论世。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写作背景后,才能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学清照的词时,我们必须了解她的生活经历,了解她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然后再对比阅读,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其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3)了解特色,把握主旨。如学白的《蜀道难》时与他的其他作品如《行路难》《将进酒》进行比较,就比较容易理解此诗主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鉴赏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特征,始终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同时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尽享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质疑,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拘泥于教材的观点及现成的说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从历史的角度和艺术的创作等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性评价,悟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深刻的主旨。

4.联想拓展,迁移应用

诗歌鉴赏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最为鲜明的一种情智活动,需要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鉴赏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还原到原生态,透过高度概括的语言再现繁复的生活现象,领会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典型的艺术形象;更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读出“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甚至进行一定的仿写。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使艺术形象得到扩展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