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言活动教案

语言活动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9 22:25:42

语言活动教案

语言活动教案第1篇

1.引导教育幼儿通过生活实践,初步了解老师的工作,知道老师有很多本领,很能干,与老师初步建立亲密关系。

2.在教师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感受到老师的辛苦,尝试着关心老师、体贴老师。

活动准备:

1.一日生活中的课件照片

2.幼儿对老师的工作已有简单的了解。

3.儿歌图片《老师像妈妈》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于幼儿谈话,激发幼儿跟老师学本领的愿望。

1.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老师都有哪些本领?(画画,唱歌,跳舞,英语,

弹钢琴等)

2.启发幼儿看看表征板上的自己画的画和衣帽橱上拼插的玩具,回忆上幼

儿园以后自己都学会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进步,明确都是老师教会自己的)

二、回忆在幼儿园每天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老师给小朋友们提出的要求,引导幼儿了解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帮助。

1.教师请大家共同讨论回忆一下来幼儿园一日活动个环节中,小朋友做每件事情时,老师都给大家提出了什么要求。

(引导幼儿重点说出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保护身体和养成好习惯的要求)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大家逐一列举出的各项要求,引导幼儿思考:

为什么老师要提出这么多要求?

如果没有这些要求会怎么样?

(引导幼儿在思考中了解到老师向幼儿提出要求是为了关心每个小朋友的安全和健康)

三、出示日常生活中教师帮助小朋友的照片,引导幼儿通过课件照片了解老师在生活中给与大家的帮助。

1.看图讲述:猜一猜

教师逐一出示课件照片,引导幼儿观看教师指导幼儿吃饭、睡觉、排队、玩游戏的照片。请幼儿说说照片里有谁,猜一猜照片中发生的事情。

2.通过幼儿讲述的事情,教师带幼儿思考:

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

为什么?(引导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很多,幼儿园的生活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照顾,激发幼儿感激老师、爱老师的情感)

四、看图片学说儿歌《老师像妈妈》,激发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对老师的爱。

1.教师引导幼儿回想以前没来幼儿园的时候,谁在家里最关心自己?

(妈妈)

语言活动教案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8-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高专院校中,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的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 但是,传统的学科化课程内容、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

(二)讲授法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内容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做”的机会。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缺乏融合,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讲授法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是本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难以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则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其特点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教师负责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呈现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反思案例;学生负责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和协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力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实施案例教学法一般会经过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讨论、总结五个阶段。以下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的一章即“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来说明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选编案例时,主要选编幼儿园语言领域典型的并包含有问题发生的实践。本门课程所选编的案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名师设计并实施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其来源途径包括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等学前教育类网站、幼儿园教材、幼教类期刊、幼教类书籍、幼儿园公开课现场录像等)。二是学生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来源于学生参加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作品、学生见实习或课内外实践所设计的案例)。

就具体的案例选择而言,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具体包括:幼儿园文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教学内容中应综合考虑幼儿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实践的融合。基于以上要素,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上,选取了小班同课异构活动“拔萝卜”,活动设计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出各有特色的教案。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三大教学环节:讲故事、理解故事、表演故事。另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已经学习过歌曲“拔萝卜”,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讲故事、理解故事、音乐游戏。

(二)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纸质材料的呈现、录音或录像的呈现、口头描述呈现、情景表演呈现、多媒体呈现等。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案例本身的特点。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且基本了解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规范、基本步骤、原则等。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前并不提前讲授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案例。另外,就其案例“拔萝卜”而言,包括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两部分。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选择以纸质材料的方式呈现教案,以录像的方式呈现活动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个人或小组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分析案例,讨论环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上,学生人数以6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用小黑板记录关键性发言。为避免讨论过于封闭,教师可预设开放式问题:你怎么看这两份案例的设计?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不断的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讨论结束,由各组派出代表轮流发表该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

该环节在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监督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困惑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四)案例的总结。案例的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肯定合理的讨论结果,同时,对学生分析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指正。对于讨论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另一方面,总结环节也要总结出案例所体现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通过案例小班同课异构活动(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活动)“拔萝卜”,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总结出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作品;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经验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价值;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根据活动目标出发,活动环节中主要环节的架构应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出整合的语言观、活动的语言观,又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等等。

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是千变万化的,活动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在充分考虑幼儿经验的前提下,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学前儿童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技能及理论,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他综合职业素养。此外,为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在仿真教室或幼儿园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试教。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自己建构知识、锻炼技能。并且,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案例库建设。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编是基础,只有当教师选编出有价值的案例才能保证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工作非一个教师能完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形成一个课程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再选编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要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案例库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价值的案例库。

(二)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主要采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除了案例教学法还采用了“尝试实践法”、“观察分析法”、“说课、评课法”等。从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尝试实践法,说课、评课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进一步巩固、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技能。

(三)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案例的选编、呈现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为主体地位。在分析、讨论环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可过多干涉学生讨论,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总结环节应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把握好自己的地位,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实践中,它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思维力、判断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提升理论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0)

语言活动教案第3篇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是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从二者的内容指向而言,二者有交叉又有很多的不同。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许多问题,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严重变态。

语言活动教案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新课程

“学案”,即导学方案,也称为“导学案”,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兼顾学生学情,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即依据学案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策略而进行的双边的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我国近几年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在教学实践和实施中不断摸索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对英语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试图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中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被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因而出现了诸如学生活动以粗放型为主;目标不明确或活动目标在学生活动中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将所有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等负面现象,造成课堂实效性低,久而久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就只是流于形式,或是做公开课的表面文章,而实际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讲的多而学生活动越来越少,又回到了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上来,形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而近几年在一些省份所倡导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则大大改善了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不但是指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充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上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语言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从而实现了多维教学目标。

二、挖掘学生潜能,将学困生融入课堂。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我们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以Pair work或Group work形式进行,但往往是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掌控着讨论的全过程,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程度较弱、口语较不流利的学生却失去了提高的机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则可以根据学案中研究性任务的不同,学生自行分配,动手、动脑、搜罗信息、发表意见等各尽其能,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尤其是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将每一位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的平等性。

三、促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民主、公平”。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组织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座位是灵活多样的,学生是面对面而坐,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教师则是在各组之间巡视。这种模式是为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探讨服务的,有利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英语学习任务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的,课堂气氛是融洽热烈的,这无疑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是有学案辅助的,学生任务目的性更加明确,学生活动有的放矢,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有预见性,因而在学习中更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了以往课堂中学生活动“热闹”但实效性低,多数是用来公开课摆摆样子的不利现象。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一线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案”设计要注意教法和学法两条线索。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编写“学案”也变得十分重要。“学案”的设计既要体现教师是如何教的,也要体现学生是如何学的,简言之,“学案”包含了教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两条线索。“学案”中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应该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而这主要体现在设问导学环节的设计。设问导学是学案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是整节课中学习内容的难点。因此,设问的设计也要体现精巧和独具匠心,使学生通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引导辅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言综合技能,发挥潜能。

2、教学中有效利用学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的过程分为三部分:课前、课中、课后。实施中,教师可以将学案先发放到学生手中,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学生根据设问导学进行交流、探讨,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课后根据巩固性作业进行复习、消化。例如,英语教学中每一模块的第一节课是Introduction部分,通常用来引出每一节课的中心话题,积累或复习与话题相关的词汇。在“学案导学”这种模式下,教师就可以在“学案”中设置相关的词汇填空等习题,学生通过学案进行“预热”,这样,在课堂中再进行讨论或对话练习,就避免了学生由于词汇匮乏而造成“无话可说”的现象,不但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生成,实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3、提高业务,及时反思归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由于贯穿课堂的是学生的活动,因而灵活性很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同时,在不同的授课班级所反映的问题也必然是不同的,教师一定要针对问题及时做好反思和归纳,及时修改学案或调整环节,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协作完成,注重合作。

“学案”的编写过程工作量是较大的,它需要教师在编写前一定要研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了解本节课在整个高中英语知识体系中的比重;钻研近几年高考英语的趋势;了解学生学情等等。编写中还要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或活动进行导学,要具有多样性,所以,若是个体就很难全面。教师应该以年级为单位协作完成“学案”的设计,在合作切磋中不断加工、完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在英语教学中,虽然近几年在一些学校已经展开,但在实施中教师还是不断遇到不同的问题或疑问,若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希望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语言活动教案第5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胡克英说过:“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发展个性。教育最伟大的力量也在于发展个性。”在当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教师也是一名活生生的人,也具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在铺天盖地的“以学定教”的呼声中,我们如何还老师本身的特点,如何在学生个性与教师个性之间寻找一个共生点?教学预案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教学预案主要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前置工作,解决多是教学的“目的性”和“秩序性”的问题。在以学定教的前提下,教学预案的目的无疑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语言实践水平等是需要教师在预案中就要把握的问题。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既要达成教学任务,又要较自由选择适宜自己教学习惯的教学内容无疑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但不可否认,有相当多的教师通过教学后的教学预案重写在教学目标的共性和教师教学个性中寻到了平衡点。

一、教师个性经验总结后的预案重写

所谓预案重写就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堂上各种变化,对首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通过对各个首案的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总结预案重写的基本调整方向,使以后首案预设效益得到提高。

1.教材内容的个性化提炼

因为教师个性的差别,教学中学生的不同反应,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教学预案时有些教学处理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如,有些教师擅长朗读导学,有的教师擅长理性分析。这时,通过预案重写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教学个性,并能借鉴他人教学完成自己的个性预案。这里也要明白教学预案重写不同于教研磨课。我们知道教研磨课时,总是集中教研组成员集体智慧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在达成教研主题的基础上怎么精彩怎么来。并通过反复推敲试讲,最后展示的一种特殊的教学预设。从目的角度分析,预案重写是立足于寻找语文教材、教师个性与所教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养成之间的最佳交汇点,而磨课则立足于寻找语文教材所隐含的语文知识的创新处理和呈现。从实现手段看,预案重写立足于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与精练,磨课是群体经验的激烈碰撞后的结晶。可以说磨课是一种立足于他人智慧的达成一定教研目标的一般化的教学预案,预案重写则立足于学生个性与教师个性的特殊教学预案。

2.课堂生成的一般化处理

教学预设解决的主要是教学的“目的性”和“秩序性”问题。课堂生成却是个性的,甚至是不可控的。从系统论角度看,在特定的时间单位和空间单位里,强调整体的、侧重于静态的活动,在偏重于集体活动的同时,必然忽视学生个体充分的学习活动。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这个特性所赋予的相应的学习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实际教学中,需要在考虑班级学生共同语言实践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生成的一般化处理,可以做到在此后的教学预设中尽可能多地把课堂生成融合在教学预案中。

3.教学反思的系统化解析

预案重写就是分析学生课堂言语实践中的个性化表现,提炼本班学生一般性的言语实践特性,在整体上系统性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里的预案重写不同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大多停留在点上,很少有老师在实践中把课堂教学反思直接作用于教学预设中。预案重写不但要把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融合,以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提前考虑类似的言语实践情况。在这样多次往复的预案重写后的课堂中,是师生双向课堂实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从而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二、学生语言实践效度分析后的预案重写

预案重写的重要前提是预见和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创设思维碰撞的空间。教师刚上完课,往往会很快发现原来教学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不合理、课堂情境创设的某些细节不够完善、学生活动展示不够充分等,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在课间也会产生许多“动态生成”,这样可以在预案重写中及时调整。为了更好地体现预案重写的优势,在预案重写前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监测途径,以课堂上学生言语实践中言语能力为标尺,对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过程引导这几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和分析,找出改进措施。

1.语言实践目标的合理性分析

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就是言语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立足于语言形式的言语实践过程,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用语言能力,教学内容就是对“言”与“意”转换的把握就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简而言之,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习与实践言语的课堂。但是语言实践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呢?一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差异,以及语言实践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考虑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中各个内容的轻重缓急,从教学预设的视角,就教学预设中的结构、主次、实现方式进行再认识。二是考虑教学目标与学生游离度,即,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三是要考虑各层次目标均衡度。即,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这是再预设的主要目的。但是因为教学过程在同一班级中呈现的是线形状态的,因此再预设的目的更侧重于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准确把握或者说努力无限接近;侧重于对班级中多数学生的优势智能的把握与预设性应用。

2.学生语言实践与教师个性的契合度分析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使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教师使用恰当的方法能够使教学朝既定目标顺利进行,使用不当的方法则往往会与目标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这里重点要考虑的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由度的影响。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看是否触及到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对初读课文阶段,多数教师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中“放手”非同“放任”,放手要求教师主体意识要强,不对学生强加干涉,只需提出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达成。要求学生借助多种渠道疏通课文,理解生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对课文的初步感受。但是在不同的年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有区别。如,针对四年级学生尚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自读自悟的特点,教师需要进行具体的方法传授。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听示范朗读读好长句子;查字典理解生词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部分词语深刻含义;与同学交流获得识记生字字形的方法等等。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契合度在整个教学预设中要放在首要地位进行考虑。

3.学生语言能力突破性点拨的效度分析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前预设得再完美,再周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总会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出现,如何使这些“意外的生成”不影响教学宗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引导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

三、语言实践目标提升的预案重写

在对课堂精细的监测和教师的及时反思的基础上,预案重写立足于首案,着眼于今后的教学预案设计,使阅读教学的预案重写更具意义。

1.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多元发展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分析框架告诉我们,学生除了通过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渠道认识世界外,还要通过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启我反省、自然观察者和存在的思考等渠道来认识世界。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途径来呈现知识。事实上,有些学生相对倾向于语言和数理逻辑,但也有学生更倾向于其他的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尽可能地照顾个体学生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潜能更倾向于何种认识途径。同时,尽可能地使学生具有更好的适应班级授课制下的学习能力。

2.着眼于学生语言实践的现实可行性

明确教学目标及其要求是有效预设的前提。根据首案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但更多的是对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方法的调整。首先,是教材解读渠道的修正。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必须迎合班级优势智能来解读教材。但是由于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成年人,其智能中肯定有其优势智能及弱势智能,在班级学生优势智能逐渐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表达的教材解读渠道。其次,因为教学中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学活动突破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天地。当前教师多采取两个维度的策略,通过迂回完成教学任务。

3.着眼于教学预案的课堂预见

教学动态生成的特点,要求教师思考周密。作为实践后的预设,其要求更高。首先,要尽可能将“意外生成”整合成可控生成。即把握预设的权变性,实现弹性预设。这些弹性预设中的很多内容可以是首案,甚至是前几堂课的意外的总结。其次,要把握预设的情境性。人是环境的产物;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智力激荡。第三是学生认知渠道的修正。教学预设中最后所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再发展为着眼点。让学生在对作品理解的自我反思中,实现自我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语言活动教案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7-01

会话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交际性和互动性是会话课区别于其他课型的重要特征。然而,有不少小学英语教师把会话课上成了词汇课、语法课,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词句的替换练习,致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未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目前小学英语会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重学习词句,轻语言交际

目前,不少教师在会话课教学中过分关注对词汇与句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交际,枯燥的词句练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无法达成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歌曲Happy New Year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让学生说一说对New Year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When is it?”“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New Year?”这两个句型,再通过“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回想自己还知道哪些节日,这些节日怎样用英语来表达。然后,教师出示Part B部分的单词卡,利用图片引导讨论:What holiday is it?When is this holiday?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this holiday?接着,让学生学习相应的节日及其文化习俗,然后利用表格让学生反复记忆节日名称和节日习俗。

【分析及解决策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关注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侧重的是新单词的呈现和对节日相关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会话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笔者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采用讨论的方式学习节日及其文化习俗,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理解、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以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会话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文本中的单词和句型,而是应当充分挖掘文本,挖掘其中丰富的语言交流素材,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二、重机械操练,轻意义操练

目前,不少教师的会话课堂中缺乏能促使学生思考的会话活动,大量的机械练习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呆板,使得课堂交流缺乏生动性和鲜活性。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 5B The English club.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及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了6个国家的名称及相应的语言知识点后,用多媒体展示了Part C部分的6幅图。先借助师生讨论进行句型练习,然后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练习。学生始终是围绕着这几幅图翻来覆去地进行词句替换练习。

【分析及解决策略】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牵引下机械地进行词句的替换练习,以此强化对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建议教师换一种语言练习形式,使语言交际活动游戏化,同时也使语言交际更富有真实性和交际性。比如可以利用色子游戏,在色子的6个面上贴上表示各个国家的图片,用掷色子的方式决定针对哪一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交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真实的交际。例如:“Where is he from?”“He??s from America.”“But I think he is from the UK.”“Why?”“Look,this is Big Ben.”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

三、重游戏形式,轻活动效果

多样的教学活动能使语言练习更生动有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处于兴奋、“乐学”的状态。但是,有的教师过多地关注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而忽略了语言活动的实际效果,致使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3 Hob-bies.该节课重点讨论兴趣爱好,教师在课的开始就介绍了“我的幸福一家”,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设计了“What??s missing?”“Magic eyes”“Do the puzzle”等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巩固练习。

【分析及解决策略】会话教学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来展开。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忽略了会话教学的目标指向,使得活动效果因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大打折扣。如果教师稍微将活动改进一下,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活动一“What??s missing?”侧重于让学生模仿、认读单词。活动二“Play a guessing game.”侧重于让学生理解、记忆单词。活动三“Say a rhyme.”通过自编小诗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活动四“Talk about hob-bies.”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语言活动教案第7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根据这一要求,探索高职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优化配置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科学地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英语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仍在教学中摸索前进,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高职英语教学理论与模式,往往照搬本科或普通专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未来职业特征,没有建立起“实用为主、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仍然侧重于词汇、知识和语法结构,强调记忆和机械操练。过分强调英语学科知识结构常常会使教学中英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生活脱节,与专业培养目标貌合神离,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需要。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能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通过行动导向使高职公共英语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职业能力成长的工具,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必需的技能,加深对未来岗位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行动导向的概念在我国职业教育界被广泛提及,虽然理论成果还不丰富,但不乏职业院校主动接受、大胆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如刘洁(2008)探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归晓曼(2009)在行动导向型教学策略下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个案设计;卢春梅(2008)论述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模式的具体方法,等等。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行动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urng,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要求学习过程必须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职业工作任务贯穿教学环节,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指与专业知识不直接相关,但是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的技能。关键能力应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和发展,即“在学中做,在做中学”。(3)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4)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愉快的精神体验。

斯蒂尔(stiehl)根据学习环境区分学习是否属于行动导向的学习。他认为,在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中学、生产项目、企业实习、企业认识实习等)和在模拟环境中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实验等)属于行动导向教学,在符号环境中的教学(做报告、上大课、口头讨论及所有仅仅由课本支持的学习形式)都不属于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一套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模拟仿真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模拟仿真教学法

模拟仿真教学法是在课堂英语学习中,教师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将来职业生活中担任的角色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含有真实事件的过程中,担任与现实世界中类似的角色进行语言交际,解决真实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技能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仿真实训教师通过仿真实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突出仿真性,选用的素材必须是真实的或接近业务原型的。

1.步骤一:教师设计情境。以讲授汽车英语为例,教师根据汽车技术学院学生的英语需求和学习内容创设真实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这是课堂授课前的准备,如在讲解汽车维修服务内容时,教师设计一个外国客户因汽车出问题来到4s店的情境,要求学生用英语对客户的车辆进行问检和维修。

2.步骤二:呈现情境。授课之初,向学习者呈现需要研究的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放映一些视频给学生观摩,初步呈现4s店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个角色,同时介绍一些基本的汽车英语语句和词汇。

3.步骤三:提出问题或任务。根据情境和当前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解决或完成,如在了解清楚车辆的情况后,开具问检单据并出示店里规定的各项维修费用的报价让客户确认,开具施工单据并让客户确认等等。

4.步骤四: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和所学词汇、句型,扮成外国客户和维修员的角色进行表演。

成立模拟公司进行综合实训模拟公司就是按照实际公司的模式进行运作的公司,如利用模拟外贸公司讲授商务英语,模拟酒店讲授酒店英语,模拟汽车快修店讲授汽车英语等,学生作为雇员在模拟公司里工作,接受公司各方面的实践锻炼。这种模拟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二)项目教学法

基于行动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展开教学内容,通过构建一个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过程始终围绕任务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不仅可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英语核心能力,培养职业角色意识,而且能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项目教学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活动、总结评估、项目检查等。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运用现实岗位工作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对策,从而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认识,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精神的教学方式。

准备案例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准备案例。winston tellis博士在《introduction to case study》一文中将案例分成三类:一是探索性案例,二是解释性案例,三是描述性案例。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描述性案例比较适合课堂教学。教师应着手收集、设计与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案例,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拟真的,虚拟的案例缺乏实际意义,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也可以是网页、录像、ppt、vcd等多媒体的形式。案例的问题应是开放式的,答案应是多元化的,从而促进学生多种见解的形成。

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可以采用个人发言、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方式。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案例分析结束后最好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各小组可派代表轮流上台发言,交流案例分析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以英语为课堂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怕出错。

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结果升华,一般由教师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案例中包含的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等。教师对讨论情况的讲评要思路清晰,并善于总结规律。

撰写案例报告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撰写案例报告,对案例分析和讨论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对案例进一步思考。教师对案例报告进行评分,并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笔者以《汽车英语》课程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汽车售后服务中用英语处理客户投诉的模块教学,先对客户投诉的案例进行选编,然后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待学生了解了这些案例之后,再采用模拟教学法重演投诉和解决投诉的过程,以巩固这个教学模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行为导向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行动导向教学法也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多数英语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而只有教师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掌握其具体要求,才能根据职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布置任务、收集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获取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tiehl,h. handlungslernen. begriffe,konstrukte,konzeptede-fizite. der versuch einer systematisierung[a]. passe-tietjen,h. stiehl,h.(htsg.): betriebliches handlungslernen und die rolle des ausbilders [c].wetzlar ,1985,(s):86-108.

[2]耿娟,彭正文.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归晓曼,李凤.“行动导向型”教学策略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个案设计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9,(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雷术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语言活动教案第8篇

关键词:中职; C语言; 案例教学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3-001

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中职学校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确保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符,以此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职教育的使命。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即在课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的,教师将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表达观点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会进行角色的代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积极思考与探索,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

1.真实模拟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是真实的,不可胡编乱造,最起码的要与书本知识、应用实践有关联。也就是说,中职C语言课程中的案例要取自生活,来于生活,确保案例的鲜明性、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应用时的真实场景。

2.扩展性

要求所例举的案例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内容适当的扩展。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来,丰富案例的实质内容。

3.导向性

有的教师喜欢在选择案例上大费周章,希望选择的案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过多的关注到了案例的形式上来。其实,引用案例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其目的都指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站在课标要求、课程教学任务上来,不能盲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

中职学生接触计算机C语言的时间并不长,对内容会感到陌生。因语言学习比较枯燥,这更降低了他们对此的兴趣。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确保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要在案例中突出教学内容,更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任务要求。例如在讲解break与switch语句时,可以引入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案例;在讲解嵌套、if语句时,可引入“三好生”的评定条件为例子。选择与生活有联系的案例,可让学生觉得计算机C语言不仅仅是停留在机器当中的,它也对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有巨大的帮助,以此拉动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

1.导入案例

在讲解switch语句、if语句时,引入了学生考试成绩统计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一,教师要将统计成绩的方式向学生讲明。如通常的情况是,将日常课程成绩分为A到D四个等级,考试笔试成绩占80%,二者的总和变为学期成绩。其计算过程是:将A-D四个等级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即等级转化(A-20,B-15,C-10,D-5),然后再加上80%的考试笔试成绩。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程序?

2.分析程序算法

首先,学生输入日程成绩等级、考试笔试成绩;若以a、b、c、d来表示日常课程成绩等级,那么要确保转换得到对应的大写字母;对比预先的设定等级分数对应值,进行二者间的转换;总成绩等于日常课程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80%;得到某位学生的期末成绩。

在程序算法过程中,也可以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转换大小字母时,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独立解决。教师先不把此注意点告知学生,学生在编程环节,将会发现一些字母应用上的故障,在主动发现的前提下,印象也会更深刻。

3.重点解析

在此案例中,不要过多的把重点放在案例本身上去讨论,而要注意switch语句、if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另外,还要回顾前面课程中讲述到的问题,如逻辑预算、关系预算等。

三、浅述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的注意点

1.案例的适当性

作为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到许多可以运用于C语言教学的案例。但是,在众多数量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却是一项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比选择。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案例难度、教学进程等,以便于学生消化知识。针对中职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适当从简,因为学生在解答简单的案例时,是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的,并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愿望。

当然,选择的案例是可以从生活中索取的,不一定要从课本上选取。为此,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保证选择的案例同教学目的有十足的贴合点。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即使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来辅助,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教学的时代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多如牛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合辅助于案例教学,这就要针对性的选择了。

最后,做好结果评价。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案例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也要在课终做总结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总结案例教学实施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学生积极性的最终保障。

四、结语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前,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考虑C语言的特点,本文以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分析了课程实施步骤,希望教师能够精心选例、合理运用、客观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风雷.中职院校C语言基础的讲解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77-77

[2]杨雪萍.探讨中职C语言课程中算法,实现游戏化展示[J]华章,2014,(1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