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2 22:48:42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1篇

一、全区幼儿园课程实施及建构游戏开展情况调研

为了更好的了解各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教师发展需求,我们部室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省级示范园、市级一类园及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走访,并现场进行了情况反馈与指导。

1、开学初,我们深入省级示范园、民办集团幼儿园、农村幼儿园这三所幼儿园,了解各园新学期工作开展情况。

2、我们对全区一类园以上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主要试图了解幼儿园教师撰写观察记录的情况,提升教师的区域观察能力,以便了解幼儿园开展观察记录工作现状并寻求改进。在提交的80多份有效问卷中,教师普遍反映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不知该如何评价和如何介入,通过教师反馈的情况我有针对性的准备了后期教师培训的内容。

3、XX市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培室深入XX区,分别对省级示范园市幼儿园及两所农村幼儿园西岗子中心幼儿园和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对各园的园所发展、园本课程开发、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二、课题引领研究,注重区域课程质量的发展

1、课题社会领域研讨课活动

继续推进省级重点课题《 XXXX》的研究工作,这学期我们部室深入XX市幼儿园,XX幼儿园、XX幼儿园三所课题实验园,进行课题社会领域教研课指导工作。共有15名实验教师参与了社会领域教研课活动,实验教师们能够立足于自己研究的本班年龄段幼儿特点,精心备课,力争把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2、召开了省级重点课题研讨座谈会

研讨会由校长的主持,全体课题实验教师参加了课题研讨座谈会。各实验园总结了课题组开展各项工作的情况,校长对课题组老师的研究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予以充分肯定,并希望老师们今后能更扎实地开展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研出成果。对课题结题材料的筹备提出明确要求及分工。

3、征集课题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设计。

为课题验收阶段课题材料的积累,我们面向全体课题实验教师征集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评审活动设计发现,大部分实验教师能够熟练的将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和内容自然地蕴含在游戏中,引发和支持幼儿持续探究和学习,对游戏活动过程合理引导,并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希望各课题实验教师能够认真总结,相互学习,积极提高幼儿园社会领域游戏教学的质量,努力促进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做好研培工作,助力教师成长

1、组织全区幼儿教师《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与指导》培训

针对开学初对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部室组织了全区幼儿教师进行了关于《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与指导》方面的培训,全区共80多名幼儿教师参加培训。

教研员用丰富的例子帮助教师解决了角色游戏观察指导过程中一些典型的困惑,让每一个教师豁然开朗,给予了教师角色游戏观察和指导全新的启示。

2、开展全区幼儿教师建构游戏“体验式教研”活动

为了创设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建构游戏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开展建构游戏活动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建构技能水平,我们开展全区幼儿教师主题建构“体验式教研”活动,全区50多名幼儿教师参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研讨、设计、搭建、分享过程中,不仅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操作去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和水平,提高对建构游戏的认识;也为教师组织开展建构游戏提供依据,让教师更加明确要正确把握建构游戏的核心经验,让建构游戏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起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2篇

关键词:区域性文学;国家总体文化话语场;媒介合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59-01

媒介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获得信息的畅通方式。影视图像比文字更具形象性、立体性。网络时代更具活动模式更具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就文学的发展前景来看,与国家总体性文学相比,区域性文学的边缘化状况更令人担忧。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区域性文学怎样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试从大众传播时代构筑区域性文学话语场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文学场的建构

文学传播学的创始人埃尔塔曾宣称:应该将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事件”来看待。这一观点强调文学的即时意义,使文学具有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的重要性。文学只有在传播中实现其即时意义和“在场性”,区域性的文学活动才能从边缘地位重回到大众的文化消费中心区域,独特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才能重新得到认可。当然要实现“在场性”的基础是要选择合适的社会场域。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空间是由人的行动场所组成的,一方面社会结构给行动者的具体实践提供客观地制约性条件,另一方面又变现为社会结构本身仰赖于行动者的整个时间过程。而场域则会根据利益分配的不同和实践的活动原则的不同,被分划成不同的空间结构,这也象征着行动者不同的资本和能力。

“区域性文学”就是不同文学资源和文学力量在不断地角逐和竞争中形成的建构性话语体系。区域性文学的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话语系统符号、话语系统建构等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一定规律性的变化。区域性文学与区域性文学之间,区域性文学与国家总体性文学之间为争取有利的文学场域地位,会发生微妙的竞争和冲突,从而直接推动了整个文学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在分化体制下的文学场域是个体为争取某一场域空间而凭借既有的资源进行竞争的过程,在无形中就参与了空间的变化和改造。

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来看,文学场是“遵循相反逻辑的生产和流通的两种模式对立共存的地点。在文学场域中包含了两种逻辑相反的思维模式,第一种是纯文化的反”经济“的经济逻辑,第二种是文学产业的纯经济逻辑。受这两种模式的影响,文学场的运行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文学消费市场中,既有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快餐”作品,也有坚持“纯文学”理想的文学精品,生产机构通过较高的社会舆论和读者反响来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文学场中的经济逻辑决定着文学生产的循环长度,而文学“生产循环的长度无疑构成了衡量场中文化生产机构的位置的最好的标准之一”。布尔迪厄关于文学场域的理论为大众传播时代区域性文学话语场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性文学作为国家总体文学范围内的个体存在,一方面,区域性文学的发展受到国家总体文学构架的约束,话语权归属于国家话语形态;另一方面,国家总体性文学的构架又是建立在不同区域性文学的话语结构之上的。国家总体性文学会根据各种区域性文学的特色和趋势对自身的文学构架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通过个区域性文学的多样性而展现出多元化,以增强各部分的凝聚力和总体文学形象的综合影响力。

按照布尔迪厄文学场生成的两套矛盾逻辑,我们可以总结出:要确立区域性文学的生成。首先要确立区域性文学在整个文学场中的定位和话语权,在文学场域的生成过程中形成区域文学的结构性识别体系,使区域性文学在文化经济中体现出文学性的独特的表述模式,以积累区域性文学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为实现文学作品经济逻辑,在区域性文学的生成过程中,需要和大众媒体加强合作,推动区域性文学的市场化进程,既丰富了文学市场的商品种类,又为文学场域的主体即作家、文学批评家等提高了客观地经济利益。区域性文学话语场的成功运行既能实现区域性文学的即时意义,又能反映出区域性文学适应市场环境的生存能力。区域性文学的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加强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提高区域性文学话语场的影响力,也是推进区域性文学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二、区域性文学的市场化

在媒介时代,如何构造一个合理的区域性文学话语场或整个区域性话语的结构?笔者认为区域性文学要在国家文化话语场场这个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应该依据文化市场的要求、传媒机构等,增强区域性文学场域同区域内媒体的合作,从而让区域性文学的跨媒体传播得到实现。

以国家文化话语场为参照系统。国家文化话语场主要反映在确立文化制度,制定文化政策方针,设置文化框架等方面,这是区域性文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参照体系。国家总体性文学话语场总体上的调整促使区域性文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文化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文化价值呈多元化,文学地位的沦陷,文艺机制的市场化等,由此带来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包括文艺体制的市场化、文艺价值的多样化和文艺地位的边缘化等。因此我国在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化改变是,也要在文化政策方面做出相应改革。市场在当前的局势下是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是大量的文化生产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各种媒介出版发行,瓦解了传统的精英至上的传统文学观。为此,国家的文化政策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的出现奠定了政策基础。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方面。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制度、价值和文学等。所以,国家文化机构要对文学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管和有效的引导。只有符合国家文化方针政策发展方向的文学作品才能进入主流文学的范畴,才会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深化。从这个角度看,区域性文学话语场的构建必须以国家文化话语场运行方向为重要的参照。区域性文学活动主体的积极参与。在国家总体性文学话语场的约束下,区域性文学活动则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特色和发展的场域和定位,不能为强求同一性而掩盖了自己的特色,使区域性文学发展呈单一性。因此区域性文学活动应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尽力展现能表达出当地特色的文学品牌,以创造文学精品为目标,以优秀文学家为依托,力求树立文化典型形象。

加强区域内媒体联营和区域外媒体合作。构筑区域性文学话语场,需要加强与大众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开发区域性文学在文化消费市场的商业价值,并将文学价值和当地特色融入其中。就区域内媒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文化定位,使文学生产机构使媒体互惠互利,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等级制度完备的传媒体系。对区外媒体而言,在大众传媒要打破区域性文学的“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影视图像的形式将文学作品立体式的展示出区域内文学的主导文化价值。

三、结论

构建合理和成功区域性文学话语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文化方针政策、区域性文学的活动主体,区域内外媒体等各方面的合理运作和通力合作。增强区域性文学话语场的影响力既有利于区域性文学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区域内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实力,从而使整个区域内的运行呈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萌、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1998.

[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3篇

【关键词】区角活动 有效指导 全面发展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为贯彻《纲要》精神,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

在开展区角活动前,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区角、游戏方面的理论学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与实践没有做到真正的结合,对如何指导区角活动,老师该怎么参与游戏等诸多问题,都成了实践中老师面临的困惑。为此,我们以年级组教研活动为载体,教研时教师要对本班级近阶段的区角、游戏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及下一步区角、游戏活动重点和措施,逐一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把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作为年级组教研的重点进行研讨。通过组员之间的理论学习、活动观察、活动反思、互评,经验交流等方式,形成一个问题分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学习共同体,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科学提供各区角活动的材料

投放活动材料时我们把握三个原则,以满足幼儿不同层次发展的需求。1、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投放的操作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产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尤其是在大班投放的操作材料,我们要求充分利用废旧的半成品为主;2、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发展和区角活动阶段目标随时更换,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3、投放的活动材料要卫生、环保、多变、结实耐用,对于破损和污染的材料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证幼儿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四、深入实践研究,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率

为了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率,我们不断深入实践研究。

(一)区角目标明确,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区角目标是区角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是材料投放,启发引导,评价补救的依据,为了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获得预期的发展,必须设立明确而切实的区角目标,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区角活动学期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修订完善。为了确保活动目标的达成,我们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记录表,方便教师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游戏教案要详写,写出每次活动的材料准备,指导要点,使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开展区角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冲动性,从而使区角的创设更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区角的组织与指导

我们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制订规则

首先,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如玩沙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之一。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规则,那么有可能孩子到处扬沙,虽然孩子尽兴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伤了。这些要求活动前就需要说明:不准对着别人扬沙,更不准把沙子扬到区域外面去。

其次,活动中逐步形成规则。有时幼儿遇到有关规则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在谈论与反思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如:在活动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这类情况时让幼儿自己去讨论,如果没有结果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

2、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指导

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观察和参与游戏,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争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怎么样才能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来引导幼儿呢?例如,在教师创设了主题性区角《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有关联的图片(小朋友和好伙伴、鸟和大树、手套和手、雨伞和雨鞋、茶壶和茶杯、袜子和鞋子等)的图片。

四、总结评价

活动评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评价的结果往往影响到下一次活动的质量。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本学期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评价

评价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为幼儿搭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表达的平台。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二)教师评价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4篇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得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务必会发生种种难以想象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指导方法,以下就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幼儿区域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的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创造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且易分散,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角色游戏,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强化情感体验法(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幼儿参加活动,也不只是为了游戏,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乐于自主参加,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

 

7.在区域活动教师的介入不一定是在游戏中,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再介入,把幼儿游戏情况讲给全班小朋友听,间接鼓励他,使他更好地完成下次的游戏。

 

8.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研究,不仅能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指导、选择、记录和评价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了介入的时机和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既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让幼儿在玩儿中获得技能、技巧,提高探索能力,促进幼儿独立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得不断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和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创设区域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奠定早期科学素养,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实践,来感知周围的事物,并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特征,提高动手能力。随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的智力开发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常识的积累,更是对学习能力的引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采用区域活动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材料,完善活动环境,提高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这是其关键。

一、开发与创造活动区域材料

活动区域材料是建立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进行活动的基本工具。那么如何选择活动区域材料呢?首先要明确自然是幼儿最好的活动材料。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应该尽量应用周围最亲切的事物,既给幼儿熟悉感,又具有生活气息,能帮助他们开发创造力。例如,在春天时,带领孩子们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摸一摸大树,闻一闻小草,观察小昆虫,采集野花标本等。夏天是孩子们和各种动物接触的时节,孩子们可以捕捉昆虫、蝴蝶等。秋天则是做植物标本的时节,采一些落叶做成标本,可以提醒自己保护自然环境。冬天则是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雪、堆雪人的日子,在室内做冬天的画,在室外雪地上画动物的脚印,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自大自然的活动材料源源不断,且最真实,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采用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活动材料,比如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脉络、用三棱镜做出漂亮的光影、用漏洞体验时间的流逝等,这些活动材料高于自然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些材料需要老师给予相当充分的准备,以及课堂上的指导使用。比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认为能下沉或者是浮在水面的物品,回答正确者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而教师则要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从而可以给幼儿建立更加直观的形象。

二、开设主题活动区域

合理规划活动区域有利于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真正作用,首先要根据活动室的特点,将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区域分开,防止造成相互之间的干扰。比如图书区域要和美工区域或者是游戏区域分开,中间可以设置一些美术区域等由静到动的过渡活动区域。相关活动的区域要放在一起,这种不同区域之间的幼儿可以在完成自己活动的同时,实现和临区域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利于双方活动的进行,也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活动氛围。另外,对于一些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就要首先考虑。比如植物区域,植物生长需要光,也需要通风,所以应该要靠近窗边,在窗台上也可以摆放,这样能够节约空间,还可以美化活动教室环境。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在做这些活动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而这时候又往往会犯错误,所以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在对幼儿活动观察时,老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如果过早会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如果过晚,也可能打击孩子的兴趣。因此幼儿参与活动,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观察力。当发现孩子完成一项活动后,可以建议孩子去做另一项;当发生争吵时,也要在事态恶化前做出制止;发现有的孩子在活动区域之间来来去去,没有深入进去时,要适当鼓励并同孩子一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活动结束时,老师要监督学生自己整理活动物品,并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从活动中得到的东西,也能让他们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得,对区域活动真正作用的发挥很有帮助。

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只有主动去做某事,才能有饱满的热情,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要求调动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让他们自己挖掘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柠檬发电”的活动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认识电,认识灯泡,建立两者的关系。然后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灯泡,这样他们会更有兴趣。之后在活动中,让他们自己去放电极,连接电线,体验到连通瞬间灯泡亮了的惊喜感。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幼儿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自主思考、参与活动,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和总结,完成学习成长目标。

总之,在幼儿区域活动组织中,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环境准备,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他们的双手和双眼去看这个世界,去了解和创造这个世界。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6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内涵;途径;认识;内容与方法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wwW.133229.cOM

2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4]。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5参考文献

[1]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7-398.

[2] 梁永平.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与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丛,2001(5):33-36,50.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7篇

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不积极,达不到教学预期效果,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是适合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习惯的,更能促进幼儿全方面发展。师幼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人格,通过活动不断探索新知识,掌握新知识。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诸多问题,本文总结出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情感互动;现状;无人问津;客观条件

前言:

人们常说,小孩的天性就是玩,这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幼儿园里面,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与社会接触,也是在人生中的第一阶段的学习。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幼儿知识的时候,往往遇到许多令人头疼的事,幼儿在听讲的时候往往表现为好动不专注,而在幼儿园的区域内开展活动,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师幼的互动当中,是幼儿在玩的乐趣中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并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1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现状

幼儿园区域互动教学行为已经在国内外幼儿园普遍使用。在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目前幼儿教育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幼儿园通过开展区域活动,实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通过立体的情景再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教学中,达到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实现了多维教育,更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乐趣。幼儿区域活动在师幼不断的互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1受地域与季节的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及师幼互动受限制:

在中国的发展中,出现了地域性,分为城镇和农村。在我国的城市和乡镇中,有很好的教学场地,可以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而农村因为条件的不允许,很难开展区域活动。中国的气候是四季分明,最为明显的就是冬季,由于气温低下,在室外很难开展区域活动,有些活动在室内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幼儿园区域活动很难实现师幼互动。

1.2幼儿园区域活动认识不清,师幼互动可有可无: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认识不清的现象尤为突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就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与教师互动中得到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得幼儿身心得到全方面发展。然而有的幼儿教师却不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并且认为师幼互动可有可无,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让幼儿在学习上抹杀了其自主性,对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出现厌倦心理。[1]

1.3幼儿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专业性不强:

在教育中,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幼儿园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专业性不强,有些幼儿园为了降低办学成本,甚至雇佣一些民间人士,根本不具备教师基本能力,还有一些幼儿园在教师素质的培训上投入很少,使得教师很难有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这也是导致了区域活动的片面性、无创新性,更使得幼儿对所开展的区域活动提不起兴趣。

1.4师幼情感互动不积极,活动得不到反馈:

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情感互相交流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幼儿在活动时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寻求一些帮助,更希望在互动中得到表扬,教师在活动中要不断的指导,进行帮助与鼓励。有些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情感交流很少,基本上就是幼儿在区域中玩,老师东走走西逛逛的,即使提出问题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并不会深入的指导。这样就使得活动得不到幼儿的反馈,使得教学无效而终。更有甚者一些区角活动形同虚设,无人问津。[2]

2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对策

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不积极,达不到教学预期效果,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是适合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习惯的,更能促进幼儿全方面发展。师幼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人格,通过活动不断探索新知识,掌握新知识。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诸多问题,总结出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2.1改变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客观区域活动条件:

客观的区域活动条件主要受环境和材料的限制。在环境方面,幼儿园尽量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让教师与幼儿互动不受环境的限制,例如单独的活动教室,班级中足够大的活动文化墙角等等。在材料上,幼儿园要提供充足而又新颖的活动材料,教师在材料上也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去选择,准备上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做到合理的安排,科学的选择。

2.2转变幼儿园师幼互动中的教师互动行为观念:

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往往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这时候就需要幼儿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活动中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还是辅助的作用,更要充当活动的参与者,不要只当旁观者,让幼儿感受到你的激情,带动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转变好这种观念,才能使得活动取得效果。[3]

2.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应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

在幼儿园中最怕发生的事情就是对待每位幼儿的态度不一样,使得学生出现异样的性格,在幼儿园活动中更应注意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不应表现自己喜恶,在活动中应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去对待每位幼儿,对做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做的不好的幼儿加以鼓励,来更好的完成活动。

2.4优化管理者理念促进和谐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因幼儿的不配合,活动开展不下去,这时候就需要幼儿园园长进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已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有些幼儿园由于管理者得理念很守旧,从根本上阻碍了区域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改变管理者的理念,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为更好的师幼互动提供有利条件。

结束语: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实现师幼在情感上的交流,更能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学会分享、展现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幼儿园更要提供好开展区域活动的客观条件,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的跨入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扇门。

作者:骆秀曼 单位:燕山大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晶.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新职教师与成熟教师师幼互动行为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第8篇

鲜红团旗飘扬在美丽经开

上午九点三十分,青年志愿者们齐聚观山公园,集体宣读了活动倡议书:“成为保护马料河的先行者,成为马料河的守护者,并向破坏马料河生态环境的行为宣战”。随后,志愿者分为3个小组,在马料河上下游沿岸和观山公园进行路面清扫、垃圾清理活动,有效维护了马料河周边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在结束河道卫生维护活动后,三个小组分别走访了马料河沿岸的南天电子信息产业公司、昆明赛诺制药公司、云南建投集团,开展了交流座谈、环保宣传的活动,并在各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企业的厂区、办公楼、产品、生产流水线,各单位青年得到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青春雷锋》:像一盏灯,照亮黑暗

下午,在经开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青年志愿者们参观了文化馆各活动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一同观看了电影《青春雷锋》,影片撷取了雷锋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用青春的笔触,为观众展现了一个质感丰盈的雷锋,一个永远澄澈、永远年轻的雷锋。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观影青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我很佩服雷锋的执着”,“万事开头难,今天我们不是开了一个好头了吗?”下午四点三十分,活动在团员青年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开展文化交流,加强区域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