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普通话标语

普通话标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7 11:38:10

普通话标语

普通话标语第1篇

2. 媒体---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3. 学校---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4. 幼儿园---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5. 宾馆---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

6. 商场---普通话通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7. 人人学讲普通话,个个争当文明人。

8. 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9.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10.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11. 说普通话,用文明语,共创文明和谐大环境。

12. 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

13. 普通话与素质同在,与形象同伴,与文明同行!

14. 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和城市文明新形象。

15. 普通话——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和交流工具。

16. 方言土语难通话,心心相融普通话。

17. 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18. 大力普及普通话,共塑城市新形象。

19. 推广普及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

20. 人人都说普通话,个个笑迎八方客。

21. 说普通话,用文明语,奏和谐音。

22. 说好普通话,情系我中华;普及普通话,世界看中华!

23. 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进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

24.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25. 规范社会用语用字,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26. 普通话——第一工作用语,第一服务用语,第一公共交际用语。

27. 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使用规范字,方便千万家。

28.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语言。

29.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30. 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31.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32.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33.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34. 推广普及普通话,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35. 规范字尽显人文风采,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36.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

37. 构建和谐校园,推行规范字,提升新形象

38.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 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39. 学好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40. 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41.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42.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3.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44.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45.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46.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47.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48. 学好用好普通话,和谐沟通走天下。

49. 学好用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50. 学好说好普通话,文明和谐胜一家。

51. 南腔北调陌路人,普通话亲一家人。

52. 树立公民新形象,人人都讲普通话。

53. 华夏普及普通话,民族团结兴中华。

54.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55.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56.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57.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58. 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59.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60.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61.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62.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63.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64.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65.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66.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67.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普通话标语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 通用语言 民族融合

普通话,英语名称为Mandarin、Chinese或Putonghu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1]

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标准现代汉语。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普通话的定义因地而异,在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华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但三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本文研究对象主要限于中国大陆的普通话。

在当今普通话教学和推广过程中,强调普通话的法定地位,注重普通话语音的标准、语法的规范,以及普通话发音技巧等技术层面的现实意义,而忽略了对普通话历史渊源的研究和介绍,这不能不说是普通话教学和推广的一大缺失和遗憾。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汉语普通话的来源,以期填补关于普通话历史教学方面的空白。

一、我国古代通用语言发展历程

1.“雅言”

汉语标准语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语,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通用语“雅言”。“雅言”以当时夏朝首都洛阳音为标准音并持续了四千多年。周朝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改变,但不变的是各朝都一致推广以首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全国通用语――“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的标准,具体表现在大量涌现的唐诗宋词作品中。隋朝出现了现今可考的最早的汉语韵书《切韵》,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之后的《唐韵》《广韵》《集韵》等一脉相承的增补,分别被唐朝、宋朝奉为正统语音标准。

雅言是古代汉语的标准音,与现代汉语的标准音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汉语标准语形成、继承于元、明、清的“官话”体系。

2.古代汉语的正宗――粤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随着的人类的繁衍、交流、发展而发展。我国南北方言差别巨大,根据历史考证,“南方语言近似文言,北方语言近似白话。”[2]粤语最大程度保留下了我国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我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广东由于“岭南山脉”的阻挡,交通不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与中原隔绝,一直不属于中原政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南下征服位于广东、广西的南越国。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形成了强大的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汉族。但从西晋起,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即“八王之乱”。接下来,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大举入侵,形成了又一个战乱历史时期,即“五胡乱华”。之后是“南北朝混战”。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从“八王之乱”开始,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族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将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也都带到了广东。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平息,汉人南迁也停止,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但经过多年战乱,唐朝的语言已经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与汉朝语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唐朝之后,国家的战乱、不稳定使得语言又继续发生变化。北宋初年,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唐朝语言的面貌,但之后中原由于受到西夏、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的汉语音调减少,中原汉语汉语演变为“客家话”。南宋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南迁,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这批南迁的人被称为“客家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被称为“客家话”。

岭南地区远离中原,长期以来,广东省内的人民生活安稳、平静,中原语言、文化对其影响较小。在广东,主要有三大语言,即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其中,粤语最大程度保留着汉朝汉语的特征,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而客家话是南宋南迁到广东的汉人的语言,潮汕话是广东本地人的语言。

二、当今普通话的渊源

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话的语音不是汉语传统的语音,而是满蒙语音主导地位的“‘胡音’”[3]。满蒙语言对元、明、清朝的“官话”和当今的普通话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族语言文化中心本在黄河流域,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汉族语言文化迁往南方。东晋继而南北朝,北方完全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鲜卑族的统治下。鲜卑语在华北,包括山东、河南等地普遍流行。北魏孝文帝禁止胡服胡语。但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大力提倡。南宋南迁后,淮河以北地区几乎完全成为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当时河南地区“庐儿尽能女真语”[4]。鲜卑语是蒙古语的古语,女真语是满语的古语。满蒙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在词汇、语法和语调上都非常相似。“我在内蒙古执教二十多年,所教蒙古族学生本来不会汉话的,学会汉话之后,一讲即是正确的北京音。南方学生不行,总带乡音。现有的唯一解释就是蒙古语音与北京语音相近。”[5]这两种在华北前后统治有千年之久。隋唐、元朝统一中国,但隋唐本质上是北方少数民族王朝,元朝是蒙古族王朝,其语言也是“汉语胡音”[6],而绝不是传统的汉族语音。北京语音语调既是“胡音”,语言也是汉语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大杂烩”、大融合。

特别是元朝在中国近百年的统治使得传统的汉族语言、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元朝定都北京,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中原音韵》《蒙古字韵》作为标准规范。这样,中国的统一语有朝着北京话靠拢的趋势,失去了传统汉语语音的特点,《广韵》标准音的地位逐渐丧失。传统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语音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语法、词汇仍继承了传统汉语。

明朝官话是吴语。明朝开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同时,将大批原本生活在南京的家眷、大臣迁到北京。他们的语言也随之进入北京,成为明朝官话。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c、s,没有zh、ch、sh、r,是典型的吴语特征。

清朝入关以后,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双语制:定满语为国语,全国仍通行汉语。由于满族语言、文化比汉族语言、文化发展滞后。满语相对汉语,词汇贫乏。面对丰富多彩的汉族文化、社会、生活,满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汇描述,满族无法抵制汉族几千年的强大语言、文化,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语言和文化才能维持其统治。因此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将满语融进汉语,形成了满人学说汉语的北京话局面。满汉语言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代北京语音的前身――京腔旗人话。1728年,雍正皇帝确定以北京话为官方用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导推广的标准音,使北京话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最广的语言。随后,北京官话逐渐普及到北方的大多数地区以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北京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满族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其中“man”指的就是“满”族人,“mandarin”音译即“满大人”。黑龙江、吉林是满族故乡,且地处偏远,和外界接触较少,因此保持了较为纯粹的满族语音。“我曾去过黑龙江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市一带调查过。也去过吉林省长春、吉林等地参观和开会。我惊奇地发现黑龙江、吉林等地城乡语音竟和北京几乎完全相同,比京郊外县的语音还接近,简直可以说是一模一样。”[7]

由此可见,现代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的产物,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比如zh、ch、sh、r几个音,明显带有满族语言的特征,在古代汉语里,是没有这几个音的。

民国时期,孙中山曾想用粤语作为国语,但没有成功。后来民国政府投票。普通话被推选为国语。1932年民国政府公布《国音常用字汇》,规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通过广播、学校全面普及、推广。1937年,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辞典《国语辞典》出版。

现代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的中国没有现在这种“普通话”。因此,可以说,现代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特别是汉、满、蒙三大民族融合的产物。它的特点是语音带有明显满蒙语言特征,而词汇、语法方面又明显带有汉语的特征。当今,普通话语音采集主要有三个地方,即北京二环内、承德和滦平。这三处地方在清朝时是八旗子弟主要居住的地方,当地人的语音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其中,滦平被称为是“普通话之乡”。

三、普通话的确立

“普通话”一词出现于清朝末年,但当时并未有清晰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义,显示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从此以明确的定义被广泛推广、应用。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反映,学习一门语言,应该了解这门语言的历史文化,学习普通话也是这样。希望本文对普通话了解普通话的历史形成有一定参考作用。

注释:

[1]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P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金启Q:《北京城区的官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76页。

[3]金启Q:《北京城区的官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78页。

[4]金启Q:《北京城区的官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76页。

[5]金启Q:《北京城区的官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78页。

[6]金启Q:《北京城区的官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77页。

[7]金启Q:《北京城区的官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78页。

参考文献:

[1]金启Q,北京郊区的满族[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普通话标语第3篇

关键词: Kaplan&Baldauf框架 普通话 推广历程

一、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这一术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Einar Haugen 于1959年在《在现代挪威规划一种标准语言》这篇文章中首次使用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人们通常认为,语言规划领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语言规划是人类有意识地对语言发展的干预,是影响他人语言行为的一种活动;语言规划是为了解决语言问题的,所谓语言问题是由语言的多样性引起的交流问题;语言规划一般是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语言规划不仅仅对语言本体进行规划,更多的是对语言应用的规划,对语言和人,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规划;语言规划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活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是国家或地区社会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规划与语言学其他领域的不同在于,它通过明显的、有组织的人工干预在自然语言中引入“人造”成分。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语言规划又有了更多的认识: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人工调节;语言规划不是要消灭语言的多样性,而是要保护这种多样性;语言规划的目的不再只是解决交际问题了,而且应该考虑其他非交际的问题;语言规划也应该考虑受众的感受,考虑规划行为对整体语言生态系统的影响;语言规划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和社会学、政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规划应该被视为社会规划的一部分,等等。

普通话的推广也是一种语言规划活动。它是由官方或政府、机构、利益集团、个人对推广普通话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和调节。这包括对其地位的规划和本体的规划。通过这种规划和调节来实现全社会对普通话使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Kaplan & Baldauf框架

Kaplan&Baldauf框架是语言规划行为的一种分析模式。这一框架包括地位规划、本体规划、习得规划和声誉规划。

地位规划是关于社会的,其在形式上的政策规划和目标主要是地位的标准化,包括官方化、国家化和非法化;功能上的培育规划和目标包括语言的拯救、多语社区、国际语和地区语的语言维护、语言传播。

本体规划是关于语言的,其在形式上的政策规划和目标包括文字、语法和词汇的语言规范化和副语言规范化;功能上的培育规划和目标包括:词汇现代化、语体现代化、语言的革新和国际化。

习得规划是关于学习的,其在形式上的政策规划和目标包括语言确定、教学人员、课程建设、教材教法、资金来源、社区关系和测试评估;功能上的培育规划和目标包括语言再习得、语言维护、外语或二语、语言变迁。

声誉规划是关于形象的,其在形式上的政策规划和目标主要是官方或政府、机构、利益集团、个人对语言的推广;功能上的培育规划和目标主要是科学语言、专业语言、雅文化语言的知识化。

总体来说,本体和地位规划是一种能产性的活动,而声誉规划却是一种接受性(或价值)功能,它会影响本体和地位规划是如何被规划者执行的,又是如何被受众接受的。Kaplan & Baldauf的理论架构有助于我们对于语言规划层级的理解。政府、机构、团体和个人虽然都可能进行语言规划活动,但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声望,因此自然会影响到规划的执行效果。

三、Kaplan & Baldauf 框架在普通话推广中的应用

Kaplan & Baldauf框架作为语言规划行为的一种分析模式,也同样适用于普通话的推广历程。

地位规划方面,包括语言法规的制定、民族共同语的确立和民族语文政策等。195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了要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提出了推普的方针:“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7条的第三款和第49条也分别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干部学说普通话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就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说明普通话不仅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是各民族的通用语,学说普通话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为推普和其他语言文字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本体规划是针对语言内部的改变。具体来说,文字改革、拼写改革、词汇的扩展、发音的规范、术语现代化、文体的丰富和语言的国际化等,均属于本体规范的范畴。本体规划主要是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规范。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的主题报告《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阐述了汉民族共同语是早就有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定名为普通话,进一步确定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55年10月,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听取和讨论了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学术报告,并讨论了如何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化的问题。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个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的标准:“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就对普通话的本体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此外,广播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的规范等也都属于本体规划的范畴。

习得规划主要包括语言确定、教学人员、课程建设、教材教法、资金来源、社区关系和测试评估等。自1956年2月起,教育部、语言研究所和文改会联合举办了普通话语音研究班。1958年召开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显示了阶段性的工作成绩,这对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3年,国家教委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口语是培养师范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99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国家和地方相继成立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使普通话的水平有了较为科学的、可以操作的量化手段和衡量尺度。从1998年开始,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敲定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些都是对普通话习得方面的规划。

声誉规划主要是官方或政府、机构、利益集团、个人对语言的推广,同时也包括科学语言、专业语言和雅文化语言的知识化。政府、机构、团体和个人虽然都可能进行语言规划活动,但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声望,因此自然会影响到规划的执行效果。如广电总局关于屏蔽广播电视中外文缩略词的使用就属于机构对普通话的声誉规划,此外,我们在世界很多地方建孔子学院,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属于官方或政府对普通话的声誉规划。

五、各利益集团推普的动机分析

在普通话的推广历程中,官方或政府、机构、团体、个人等对普通话的推广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体来说,各利益集团推普的动机是不尽相同的。

对官方或政府来说,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从法律上确定普通话的官方地位,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便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扩大汉语的国际传播范围,提升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

对机构和团体来说,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从教学人员、课程建设、教材教法、资金来源、社区关系、测试评估等方面着手。如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提出的评估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一项测试,这标志着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机构和团体在推普中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学习普通话主要是个人交际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在20世纪里使普通话成为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交际用语。教师、学生、机关等各行各业都要求使用普通话,因此,适应形势的需要和个人交际的需要,个人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各利益集团推广普通话的动机虽然是不尽相同的,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

六、结语

在我国,推广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政府主导的全民语言活动。语言规划的各项内容,包括语言调查的开展、大型字典词典的编纂、语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语料库的建设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往往是个人或一般社会团体所不能承担的,必须由具有公共职能和社会凝聚力的政府出面,才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协调并组织起众多学者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工作,也才能保证语言规划在基层得以推广和实施。

总之,推广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规划活动,需要各利益集团在官方或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宣传和促进工作,充分调动各利益集团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样,才能在国内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在国际上树立汉语的国际形象,在推普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刘海涛.语言规划的生态观――兼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2007,(6).

[2]于根元.推广普通话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11).

普通话标语第4篇

关键词:普通话;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52-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得他们沟通交往容易,更能使他们掌握标准的语言发音、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语文。

一、普通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教好学生的普通话是教好小学语文的基础

小学生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得他们沟通交往容易,更能使他们掌握标准的语言发音、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语文。要使小学生说好普通话,从小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正确就是指朗读时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可见教好学生的普通话是教好小学语文的基础,抓好了小学语文中的普通话教学就首先为小学语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小学时的普通话学习对个人普通话的发音准确性影响重大

要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小学的普通话学习和训练相当重要。学生从进入学校第一天起,孩子们开始接受正规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也就正式的进入了学习普通话的阶段。小学生的模仿和接受能力一般都相对较强,小学阶段自然就是孩子学习普通话最好的时期,小学时的普通话学习对个人普通话的发音准确性影响很大。在小学时没有学好普通话,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个人对普通话的发音的掌握,因为很多习惯一旦养成要改过来就需要费一番很大的功夫。因而小学语文老师要重视普通话的教学,小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好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写普通话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教学方法

(一)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小学生说好普通话,抓好汉语拼音教学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中加强拼音教学,是为学生讲好普通话打良好的基础。学习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对汉语拼音不易产生兴趣。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由于发音的部位与发音的气流、发音的原理,这些理论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一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拼音教学方法。

(二)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练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沟通容易许多,又因其字正腔圆、音色优美,会使听的人入情入境。为使学生从小学说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说习惯,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可以贯穿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之中。

(三) 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低年级的小学生来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很感兴趣,他们易被图上的内容所吸引。利用画面上丰富的内容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无意注意的观察,转向有意注意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画面、唱情境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练习,大胆地展示,正确地发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好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活动,灵活地教学,把普通话教学与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经常性的,富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机会和情境,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三、普通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社会联系日益密切,每一个人最终都要走上社会,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交流。小学生普通话的好坏成了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小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和培养不仅仅是其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其社会能力的体现。小学生普通话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西部农村 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只能加强。在现有的条件下,教师应该自己说好普通话,把语言传感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交流哦流畅性、一贯性,以备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如应对。

普通话标语第5篇

一、学习普通话语音知识的必要性

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掌握和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同外语和计算机操作一样,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才必备的职业素质和通往“信息高速公路”必备的职业技能。很难想象,一个满口土话的人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普通话的学习,对于中职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是从小先学习了地方方言后才开始接触普通话的。可以说,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地域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他们对普通话的理解、接受和应用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普通话是一门语言,是由一句一句话语构成的,每一句话又是由一个一个汉字的发音构成的,而每一个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韵母及声调构成的,而这些恰恰就是语音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否则就谈不上语言的应用能力。由此,学习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知识的能动性

不少学生认为,普通话语音知识学习枯燥无味,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的朗读与训练没有必要,让他们像小学生一样学习拼音很无聊,总之,很难激发他们学习语音知识的兴趣。教师要想让学生觉得语音课有趣,关键是要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普通话的魅力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普通话。例如,笔者在讲完普通话的概念后,就及时让学生观看了几个动漫制作的关于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差异的相声。相声演员绘声绘色的表演,极具模仿特色的声音,可爱、搞笑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三、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

普通话语音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媒介。教师在把语音知识正确地传递给学生的同时,必须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

普通话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首先,要让学生听到标准音的示范,在其头脑中形成一种标准语音的“语音现象”,然后才有可能说出标准语音。人类语音知觉的过程是经过对接收到的听觉信息进行分析,抽取它的声学提示,并把这些提示储存于记忆中。语音知觉过程实际上是把语音转化为音位,并运用该语言系统的音位规则组合成有意义的单位。如果将这个最后合成的语音发送给发音器官,则可以生成语音。这说明人们在学习语音的过程中,能否听到规范标准的语音示范是学好语言的前提。有研究发现,当听者在看见说话人的口部动作时,即使在噪声背景中,言语也可以比较正确地被辨认。因此,教师直观地示范比单纯地听录音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在语音教学中起关键作用。

四、语音知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不少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注意语音知识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在教“声母”时,是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送气与不送气等要素方面讲解,让学生理清声母间的细微差别;教“韵母”时,就从韵母的舌位、唇形、动程、归音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找到每个韵母发音的要素;在教“声调”时,是从声调的调型、调值、音变规则等最基础的要素加以示范和强化训练等。对于个别语音辨正,不能有效控制的学生,笔者就进行语音纠错,同时还经常采用“读字录音”挑毛病、绕口令比赛、即兴演讲、诗歌散文朗诵会等精练实用的方式,进行语音训练,使语音的锻炼延续到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

普通话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语音问题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进行语音的发音训练,才能对学生在学说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音问题给予正确无误的

普通话标语第6篇

一、当前高等院校普通话口语课教学现状

(一)缺乏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有些学生在入校时有一定的普通话语音基础,但语音状态尚处在由方言向标准普通话过渡的阶段,语音规范化程度不高。这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够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学习普通话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开展普通话训练,但对普通话学习的必要性和学习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很多学生在课下交流时语言往往比较随意,甚至于常常使用方言进行交流,他们不重视语言的规范化,仅仅是满足于听懂即可。而普通话技能的掌握是一个日积月累、反复调整、逐步提高的过程,缺乏运用规范语言的自觉性,缺乏良好的普通话氛围,就很难使普通话水平得到快速、高效、实质性的提升。

(二)学生普通话语音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等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据调查,农村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城市学生,普通话表达水平却远远不及城市学生,这一现象在全国高等院校具有普遍性。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多学生以往没有讲普通话的习惯,因而讲起普通话来不可避免地有着较为浓重的方音。这些学生由于怕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因而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平时也很少说普通话。另外,高等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南北方的差异。大体上来看,北方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水平整体较好,但词汇和语法的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南方的学生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但词汇和语法方面较普通话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课程内容背离语言规律

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能力的技能课,普通话口语课程的课时量十分有限,大多只有36学时。因此,尽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但因各大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因而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往往都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语音方面,而忽略了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训练。几乎所有的普通话教材都倾向于语音,学校教学都会围绕普通话语音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基本上不涉及词汇和语法的内容。这种教学倾向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即语音规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词汇、语法,致使学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语言经常夹杂着方言词语和方言语法。由于忽略了学生普通话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四)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活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教学达标的水平。高等院校的普通话教学常常是大班集体授课,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如果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难免会陷入窘境。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专业知识结构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就变成了一台“独角戏”,致使课堂气氛低沉、枯燥、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只能是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接受,逐渐也就失去了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够充分

普通话教学是语言教学,必须依靠音像设备、语音教室来辅助完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许多高校对普通话口语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通话教学仍然处于一支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的“三个一”阶段。教学缺乏必要的视、听、说全方位组合的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致使教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运用到普通话教学中,不仅无助于扩大课程的容量,也不利于学生弄清语音的细微差别和把握学习要点。

二、高等院校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积极营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高等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但一周两学时的课时量显然不足。从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增加普通话口语课程课时仍有很多困难,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更要自觉地在课余时间加以实践,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语言学习离不开好的语言环境,各级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通过宣传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能否运用普通话是衡量文明修养的标志,准确流畅的普通话有助于提升自身形象。宣传要通过多种途径,可以是校园板报、学校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络,也可以充分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第二课堂。在校园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切实把学校建设成“推普”的阵地,让普通话成为高校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校园语言。

(二)采用小组化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高等院校普通话口语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优生差生混合的大课教学形式,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水平可谓参差不齐。在这样的大班里授课,由于普通话程度不同的学生掺杂在一起,因而时常会出现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而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又消化不了的问题,老师很难兼顾这两个方面。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不到满足,不能使所有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提高普通话口语课教学效率就成为一句空话。为了改善普通话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以往大班中的几十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由教师分别确定训练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由于为各组设定的目标适合学生自身的语言状况,就避免了普通话训练的盲目性,保证了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进行分组训练前,教师一定要通过模拟考试将学生当时的语音状况摸清楚,结合实际制定出符合每个学生的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在小组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纠正学生发音时不必面面俱到,并提倡循序渐进,一个问题突破后再提出下一个目标。这样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有助于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三个要素。语音是语言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言的外壳;词汇是语言的构筑材料,是进行思维的物质凭借。词语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是衡量一个人口才的关键要素;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是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所遵循的语言规范,语言表达符合语法规范是良好语言素质的基本条件。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者是不可割裂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使学生在口语表述时出现缺憾,影响到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辞不达意、语病连篇的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普通话口语课教学不仅要关注语音,还要把语法、词汇纳入教学内容,以语音为主,兼顾词汇、语法,对三个方面都要重视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教学比较枯燥、单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寓教于乐,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普通话口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及学生特点将多种方法融于教学,不仅要注重方法的多元化还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普通话口语训练的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等单调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着开展笑话故事会、小品表演、相声表演、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方式。还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为情景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切实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双方轻松自然地交流。情景对话可采用“打电话、商店购物、求职应聘、向老师请教”等话题,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把这些内容用录音机或摄像机先录下来,然后对录制内容进行回放、分析,师生共同对照普通话语音规范、词汇规范和语法规范来查找存在的问题,力求在反复纠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话表达是口耳之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把普通话教学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讲述声母发音部位、单元音舌位状态时,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把图表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名家诗歌朗诵、经典的电影对白、幽默滑稽小品、专题片解说词、演讲、辩论比赛等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办“普通话口语网络课程”,尽可能地制作一些音视频文件,并把这些文件放在网络上以便师生共享,利用网络开拓学生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端梅.论高校普通话课程建设与改革[J].潍坊学院学报,2003,(01).

[2]冯华.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3).

普通话标语第7篇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的全民共同语,是全世界华人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文字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规定: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对于每个人而言,它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语言,它在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字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字,不但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还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等等,因此,当前社会对普及普通话和规范字的需求日益迫切。从狭义上来讲,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孩子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将来升入高等学府或是走向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二、小学语文是学习普通话的基地。

乌申斯基曾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美国阅读问题专家史蒂文斯也说,“如果忽视孩子掌握语言的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对人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基本侧面的认识。”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言,它是人文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如果语文教学不能把它作为基础性与工具性的语言能力发展当作首要任务,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是在六岁以前,进入正规化的学校教育后,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情感化、程式化的东西逐渐取代了专门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许多教师不得不口里喊着“素质教育”,实际却在搞“应试教育”。这种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忽视和对情感发展的过分强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初中毕业时,语言能力不合格。

学习语言,最好从小开始;从小就学,当然要靠学校教育。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学习语言文字跟学文化简直就是一码事,所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天然地归属于学校。儿童少年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普及普通话的最重要基地。什么是“语文”呢?“语”就是语言。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服务的。

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则指出:“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贯彻在一切教学活动里。”建国之初到今天,小学共用过10个语文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初中共用过7个课程标准,高中用过4个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大纲)无一不重视普通话的教学,目前正在各地试行的中小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语文教师是小学生模范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规范的语言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示范规范的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并用普通话教学,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在平时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保证正确发音,注重将口语化的方言转化成规范的普通话,遇到语音不能确定的字、词,就查字典,及时纠正错误,以确保在孩子面前运用正确的语言。 并使孩子们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得到了良好的规范语言熏陶和教育。

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是学习普通话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普通话的有力工具.因此,正确把握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要领,并掌握其主流的音变规律,普通话才能学的快而准. 汉语言文字的语音极为丰富,在普通话里,以平,翘舌音为例,平,翘舌音的字约有900个,其中平舌音约占30%,翘舌音70%.在这数量很大的汉语言文字语音中,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让学生进行区别记忆,再加上是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那种枯燥的学习简直是一见不可思议的事,那么我们就要寻找记忆的方法,化复杂为简单!

三、多读多说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

普通话标语第8篇

【关键词】普通话 语言环境 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52-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因此语言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达,普通话作为一种通用的规范语言便应运而生。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了普通话的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956年2月6日,国务院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随后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全国掀起了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潮。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具体目标:在全国范围内,2010年前初步普及普通话,2050年前全面普及普通话。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作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由此可见,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普通话教育重视度不够,幼儿教师自身掌握运用普通话的水平不高,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以及言传身教的榜样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中提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宜,表达比较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就明确指出掌握标准普通话是幼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幼师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乙等的明确规定。这本应是对幼师的一个很好监督与规范,但正是由于这种硬性规定,反而使得在实际教学中以针对应试考试为重点,忽略了真正掌握标准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这一实质。很多幼师只是仓促的应对考试,不能很好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与生活。再者,现行的普通话考试是适用于艺术类、师范类、旅游类等各专业的基本考试,缺乏针对性。因此,应加大幼师学习普通话的力度,多开设普通话教学的课程,可以增设一些幼师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比较实用的普通话课程。除此之外,也应多鼓励幼师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普通话自然的作为职业语言和生活语言,从而教育学生、指引学生、影响学生。幼儿是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良好意识。因此幼师普通话的能力应该比其他年级老师掌握的更好,要求也应该更高,更受到幼师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

二、语言的第一教师是孩子的父母,当父母不能够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时,普通话的运用就变得较为困难

普通话的培养是全民族的一种素质培养,它关乎着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人自我素养的体现。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有所最为,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学会多种技能。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语言培养,把孩子送到了口才班、小主持人班、表演班这些注重普通话运用的辅导班。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本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操着浓厚的方言,不规范的文字运用,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语言形成跟语言习惯。小孩子最初是没有语言意识的,他们只是单纯模仿他人的语言,只能被动的接受父母家人提供的语言环境。当孩子在幼儿园学校跟老师学习,形成一定语言规范后,回到自己原生家庭语言中不能使用,这就势必会影响孩子良好语言习惯的巩固、培养、形成。我们经常会发现,父母的普通话中存在的某一语音缺陷,在其孩子身上也势必会有同样的语音缺陷。任何语言的良好运用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培养的。因此,应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建议幼儿园学校用家长会或是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家长能够提高意识与自我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从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长此以往,未来我们全民族的语法规范将指日可待。

三、大众媒体日趋方言话的今天,地方主义色彩较为严重

最近十几年,全国上下各大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批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种主持风格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生硬的“播音腔”,人们开始被这种方言的亲近、幽默所吸引。随之带来的便是各大媒体收视率收听率的上涨,从而再加大力度开播新的类似节目。久而久之,当人们打开电视电台后,接收到的主流媒体都尽是方言。媒体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具有导向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而方言的日趋正常化普遍化,无疑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也无助于公民对普通话的学习。因此需要很好的把握这个尺度,有关部门应科学系统的修订相关节目开设的审批规定,并且大力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根据国家规定,部级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甲等,其他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达标要求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规定执行。因此,上岗的主持人首先要严格执行等级证书的上岗制度。其次,通过考级后不能放松要求,应时刻说好普通话,真正地熟练运用普通话。通过上级单位、传播者两者一起努力,真正意义上的树立说普通话的形象,促进公民整体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四、除艺术类、师范类等需要普通话考级的专业有普通话的课程外,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机会跟平台进行学习与再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普及面不够宽泛

在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中指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话剧表演专业毕业生达到一级乙等,师范类中文专业毕业生达到二级甲等,其他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毕业生达到二级乙等”。因此,在校期间除这几个专业学生之外,其他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相关课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学习普通话,没有会说相对标准普通话的人群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非艺术类、非师范类的学生对于普通话学习的诉求是很大的。曾经有个外地学生选择我的课程,他说自己来到外地学习听到的都是当地方言,选择我的课程就仅仅是想听听普通话,怕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了。可见很多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是有的,但我们的普通话教学的普及面不够宽泛。即使有些学生的普通话能够说的比较标准,但周围同学、老师都说方言,久而久之,语言环境也会改变语言习惯,从而使普通话的推广再次遇到困难。因此应该在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普遍或是大范围的开设、增设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提高,让更多的学生会说普通话。

五、应大力对政府机关、社会服务行业等部门进行普通话的推广,树立全民说普通话的思想意识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但在工作生活中大部分人说普通话的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很多政府机关公务员或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本地人,本土方言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说方言会更有亲近感,容易与群众拉近距离,解决处理问题更方便。这些对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现如今,很多服务性行业没有硬性规定或是统一的服务性行业的普通话标准体系,他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的途径也并不多。因此,可以在考公务员时加入对普通话级别的衡量,在社会服务性行业设立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学习与考级。在平时工作中,各单位也应大力宣传鼓励大家说普通话,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普通话短期学习班或是讲座。使大家说普通话的意识加强,并且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从而做到自如准确使用普通话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递,使我们全民族都能够说好标准的普通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