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8 07:53:00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第1篇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尤其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新大纲语)为目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再在悟后反复诵读、赏读,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一、模式建构的原则。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是“读悟式”教学模式思想及本质意义的体现,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准则,是制定教案的依据,从客观上反映了模式的基本规律。“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语思统一的原则。把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思维品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2.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3.有效性原则。调动学生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从目标假设、策略选择、探究深入及价值评判等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反馈、矫正,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并向新的目标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是情感的驱动器,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味求知的乐趣。二、模式的基本框架。1.基本模式示意图: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精读理解: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难以理解的地方。熟读迁移: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亦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2.基本模式各阶段教学内容示意图。初读感知:自读课文知文意、释检查交流认读生字词字词质疑难匡谬正误精读理解:检查回顾抓重点,理思路交流小结提炼主线学语言,练朗读加深了解熟读迁移:围绕重点特色赏析辅导训练拓展运用说明:以上三个阶段,可安排2课时或3课时。三、基本模式的变式。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特点。这就必须加强对模式的灵活应用性研究。“模式”一旦陷入“模式化”的泥潭,便会造成操作的失落,导致模式的僵化。根据模式研究中的变换、孕育、包容三大原理,由于各个具体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变量,在实际教学的应用操作中,必须产生多种课型变式,这多种课型变式的衍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得以张扬。1.创新式。(1)结构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探究运用创新(2)模式操作要领。①创设情境,形成问题。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可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扮演体会、语言描述、现代教学手段等展示情境。“形成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直接提出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发展性,要针对学习内容,直接击中不生思维燃点,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刺激学生的定向注意。②提供事实(材料)。给学生“材料”(文字材料、实物材料),让学生去说一说、读一读、摆一摆、摸一摸,让学生去感悟、观察,发动学生去积极思考。③引导探究。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去质疑、释疑,让学生小范围内相互间进行初步的认知交流,互相启迪。④运用创新。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富有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玫动机。2.开放式。(1)结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自练(2)操作要领。自读: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然后自学。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字典)弄懂字(词)主;结合单元提要,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感知课文内容。自悟:学生在自学时,动笔写出自己悟到了什么,是怎样悟得的。自议: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自学过程以及体会后,同学间互评互议,谁的感受最深,谁的方法最佳。自得:在评议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理解了哪些内容,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自练:学生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以及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作业进行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3.拓展式。(1)结构。整体感知自学理解讨论解疑点拔归纳应用提高拓展延伸(2)操作要领。①整体感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就能学得积极主动。②自学理解:这是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学生结合自己的“已知”、“旧知”,来获取“未知”和“新知”。③讨论释疑: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必定有疑难和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可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④点拨归纳: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归纳出学习方法。⑤应用提高:学生通过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领悟学得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⑥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去,在常用中巩固,精通和深化。4.启导式。(1)结构图。自拟目标自读探究阅读交流评价再读(2)操作要领。①“自拟目标”是让学生对自感兴趣的或自感欠缺的某些方面确立可行的一个或多个目标,以朗读方面的目标为例,学生可将读流利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也可以将提高感情朗读能力为目标,还可把表演式的创造性阅读作为目标……,总之阅读的目标水平和都可以是灵活和开放的。②学生的“自读探究”是以“自读”为途径,以探究为目标的向意性研读。这一学生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书上或笔记上划划、点点,做些批注,教师在这环节的教学主要从学生的批注和个别交谈中了解、鼓励和启发学生。③“阅读交流”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2-4人)形式交流学习所得和尚未解决的问题。④“评价再读”主要是对学生“自读实践”的总结评价与交流,让学生对阅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以促使学生进入新一轮的阅读。5.探索式。(1)结构图。质疑筛选问题合作解疑汇报交流点拔引导品尝诵读(2)操作要领。①让各组学生轻声自读或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笔到,找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特别指出的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确保学生熟读课文。②教师对不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总。③分小组对筛选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参与讨论,以倾听为主,适当时候点拔。④各小组汇报。每组可以推荐一名主讲,集中大家的意见阐述,其他人补充;也可以一个人说一点,全体参与。⑤教师对理解不深入不准确,特别是没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点拔引导,补充归纳。⑥各小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做到入理、入情、入境。6.全读式。(1)结构图初读细读精读熟读赏读(2)操作要领:①初读让学生通读全文,读得正确、流利。扫除学习障碍,了解内容梗概。②细读读懂文章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③精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学习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技巧。④熟读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练习复述,升华情感,积累语言。⑤赏读训练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读品赏文中的词语、句子、精彩语段,练习写话,写段,写篇。四、模式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此模式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2.在应用模式时,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足学生读悟语言文字的时间和空间,口、耳、手、脑并用,让他们充分地读,用心地悟,自由地表达,不断地积累、运用,不要追求形式。3.在运用模式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多种变式的交叉运用,优势互补,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因年级、内容而异,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以充分发挥其作用。4.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改变先知先觉的权威现象,揣摩学生的认知心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在教学活动中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让学生处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

阅读教学论文第2篇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五彩地》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春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第一场雪》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放风筝》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荷花》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活化了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论文第3篇

一、阅读理解过程的基本理论

正确认识阅读理解过程的本质,有助于教师对阅读诊断和矫治策略作出选择。近二十年来,教育界对阅读理解过程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阅读理解过程模式理论。

(一)阅读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模式理论

1.“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理解的“自下而上”或“以课文为基础”的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从辨认字母开始,组成单词、词组、句子、语段等,逐级由语音、词素等最基础的单位聚合向上、向整体意义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合理序列应是先教字母,再教字词,然后逐渐过渡到培养高级水平的阅读技能。显然,这一理论把阅读看作仅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而忽视了读者固有知识对阅读的影响。笔者认为,“自下而上”模式只能说明阅读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而不能解释阅读过程中各种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早期线性信息加工理论对阅读研究的影响。著名学者高夫(Gough,P.B.)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较为明显的读者常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背景知识与所读内容割裂开来。(注:R.J.Tierney&P.D.Pearson,"Leatn-ingtolearnfromtext:Aframeworkforimprovingclassroompr-actice",InH.Singer&.R.B.Ruddel(Eds.),TheoreticalmodelsandprocessesofReading(3rd.ed).P.878,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85.)

2.“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理论又称“以读者为基础”或“概念驱动”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阅读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系列加工过程,而是一个以读者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取样、预期、检验和证实的“从内而外”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把比课文内容更多的信息带到课文中来,在阅读时不断进行假设检验,读者先前的知识和语言被用来对所读内容作选择。随着阅读的展开,读者综合已有知识证实或修正自己的预测。笔者认为,这种强调读者已有知识经验而轻视文本信息对理解作用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它在实践中易于造成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严重后果。从理论上讲,用绝对的自上而下模式来解释阅读过程也是困难的。著名学者古德曼(Goodman,K.S.)就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以读者为基础”倾向较为明显的读者,在理解和解释课文时常常过于概括。(注:M.Strange,"Instructio-nalimplicationsofaconceptnaltheoryofreadingcomprehens-ion",TheReadingTechnique,33,1980,P.391.)

3.“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读者带到阅读中来的知识和课文中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都是重要的;阅读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加工应有机结合起来,读者正是运用解码和语言技能以及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去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的。首先,课文激发读者运用他们的解码策略,随着对词语加工的展开,读者运用他们的知识去接受或拒绝关于涵义的假设。这种观点认为,从本质讲,理解是建立在读者不断填充当前阅读主题空缺基础上的,然后在阅读时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结果就产生了不同读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理解。因为读者的知识是有差异的。鲁姆哈特(Rumelhart,D.E.)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从图式理论出发,提出了读者阅读理解失败的若干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该课文的图式,因此不能对课文内容作出假设,不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概念;(2)就语言结构和内容而言,读者具有适合该课文的图式,但作者在课文中没有提供激活读者这些图式的足够线索;(3)读者可能作出了对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原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图式被激活了,而且读者认为自己已理解了课文,然而,所获得的理解不同于作者表达的思想。理解中的这种情况常发生于“自上而下”模式较为明显的读者身上。(注:D.E.Rumelhart,"U-nderstandingunderstanding",InJ.Flood(Ed.)Understandingr-eadingComprehension,PP.86~94,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84.)图式理论关于理解失败的原因分析,对诊断阅读理解具有直接意义。

(二)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

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是把理解分解为若干子技能来传授的。近年来,理解的这种子技能模式受到了猛烈批评。欧文(Irwin,J.W.)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客观地描述读者阅读理解过程的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子技能模式;只有客观地揭示了理解是怎样发生的,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去理解课文。为此,他以认知心理学家和阅读研究者的有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注:JudithWestphalIrwin,TeachingRea-dingComprehensionsProcesses,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1986,pp.1~15、pp.141~157.)该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至少同时涉及微加工、整合加工、宏加工、精加工和元认知等五个加工过程,其中每个加工过程又包括了若干子过程或技能。

1.微加工过程。读者的第一项任务是从每个句子的各个观念单位中提取意义并决定这些观念中哪些观念需要记住。这种对单个句子中的单个观念的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称微加工过程(Micro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了把字词组成有意义词组的“组块”(Chunking)能力和不断地对各个句子中的重要细节进行选择性记忆的微选择能力等两个加工子技能。

2.整合加工过程。读者只有把各个句子中的各个观念连结为有机整体才能有效阅读。这就意味着读者必须理解从句间或句子间的关系。这种对单个从句或句子间的关系作出推论或理解的过程称为整合加工过程(IntegrativeProcessing)。在整合加工过程中,读者必需具有鉴别代词所指的对象,对因果关系和次序以及所描述的整个情景作出推论的能力。整合加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对首语重复的理解;(2)对连接关系的理解;(3)填补空缺推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合加工能力,应相应开展这三方面的训练。

3.宏加工过程。概念只有被组织在一个总的结构模式中,才能得到有效连接和保持。因此,在阅读理解中,读者必须把单个概念综合和组织成概要或一系列结构化的总概念。这种对课文的主要思想不断进行归纳和选择的过程,称为宏加工过程(Macroprocessing)。在宏加工过程中,至少需要两种加工子过程或技能。第一,选择总体概念并对段落进行概括的能力,而这又包括了选择主题句、删除、概括、形成上位概念等子加工过程或技能;第二,运用课文总体结构模式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宏加工能力,应针对性地加强这两种加工子技能的诊断与教学。

4.精加工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常会作出一些既非必然是作者意想的也非必然是字面解释所需要的推论。阅读中的这种推论过程称为精加工过程(Elaborative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五种类型:(1)预言;(2)把课文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综合起来;(3)形成心理意象;(4)情感反应;(5)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级思维反应过程。在这些精加工类型中,预言对阅读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优秀读者在阅读时经常带着对课文结构和各种事件的期望,预言有助于读者对理解的监控,并把注意引向课文重要的信息。因此,对有阅读理解问题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运用预言这一自我帮助的技术。其基本步骤是:(1)教师示范。教师阅读标题、插图或课文的某些章节,并作出预言,然后向学生解释这样预言的理由。(2)学生尝试。教师示范数次后,学生进行尝试性预言。(3)实际运用。学生在日常阅读中不断作出对课文事件的预言。

5.元认知过程。元认知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和控制,它涉及读者对自己是否理解了读物以及怎样实现一个认知目标的意识。这种有意识地通过调整阅读策略从而对阅读理解和长时记忆等认知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称为元认知加工过程(Metacognitive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为了理解意义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和为了记忆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两种类型,而读者为了特定目标而主动选择学习策略的过程则是阅读理解中最主要的元认知活动。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依赖于读者积极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监控的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的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诊断和发展元认知加工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附图{图}

欧文强调,为了改进阅读理解教学,仅对阅读理解五个加工过程作一描述是不够的,还应弄清理解过程是怎样受整个阅读背景影响的。首先,理解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把自己的态度、兴趣、期望、技能和知识(读者背景)带入阅读之中,并据此对课文作出积极推论和解释。其次,课文特征和阅读的总体情景也对理解产生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理解的因素可用“背景金字塔”作出图示(图一)。因此,为了使阅读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把读者背景课文特征和阅读的总体情景等背景变量综合起来,不断作出诊断和分析,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对阅读诊断与矫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为我们确立了阅读诊断的基本范围,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矫治性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就可能综合阅读背景的各种因素,按照阅读理解发生的过程,针对性地设计个别化阅读教学计划,开展阅读理解过程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二、阅读诊断的概念和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笔者认为,所谓阅读诊断,就是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个别化阅读学习的需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对有关资料和学生学习表现的综合分析,查明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优点、缺陷及知识、能力、需要等各方面的状况,判断阅读问题和困难的特征、性质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治性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诊断的目的是通过对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使阅读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学习需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诊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前、教中和教后各个环节之中;

3.诊断和矫治的对象并非局限于阅读差生或智力迟钝学生,它同样适用于阅读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

4.诊断的目标应是系统地提出矫治策略和方法。教育诊断只有转化为特定的教育策略才能具有实际意义。

从上述阅读诊断定义出发,阅读诊断依其展开顺序可依次分为如下个基本环节:

1.概观性调查与诊断。即以较为总括的形式鉴别小组或班级学生的总体阅读学习情况,从众多学生中筛选甄别出具有阅读问题、需要进一步诊断的学生。它一般是由课堂教师以班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潜力或阅读期望水平与阅读成就水平作出比较而进行的。

2.阅读困难症状鉴别。即通过各种诊断方法和量具进一步弄清有关学生阅读困难的具体表现和症状。与步骤一所不同的是,步骤二是一个具体的、个体的和临床的诊断过程。

3.鉴别和分析阅读不良症状的具体原因。

4.制定干预和矫治方案。诊断就意味着矫治,没有干预方案的诊断是不完整的。

三、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建议

(一)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基本过程

为使矫正和矫治阅读教学适合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鲁珀利(Rupley,W.H.)等人在对有关阅读教学变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的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并对诊断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作了详尽阐述。(注:WilliarmH.Rupley&TimothyR.Blair,ReadingDiagnosisandRemediation,MerrillPublishingCompany,1989,P96、pp.43~46.)该设计模型要求教师在个别化阅读教学方案设计中对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教学变量作出综合思考和逻辑分析,从而使学习任务的外在条件与学生内在的知识状况相匹配。

1.学习者类型。通过对学生关于某个学习情景准备状态的诊断分析,作出对特定学生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难度水平等有关决定。

2.学习任务。教师对行为目标和学习结果作出鉴别,对任务状况作出详细阐述,明确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与学生需要相适应。

3.资源特征。教师不但要明确可以得到哪些资源,而且还要确定这些资源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和动机特征,并努力使资源与学生需要相匹配。

4.教师风格。为使个别化阅读教学有效运转,教师应把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与教师风格结合起来,不断作出诊断分析和必要的教学调整。

总之,个别化阅读教学设计模型集中于对学习者类型、任务状况、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变量的逻辑分析,它反映了个别化阅读教学是一个涉及读者、教师、课文和资源等因素的综合性活动。

在对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鲁珀利等人还详尽阐述了诊断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1)教学诊断。诊断性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研究领域应是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应首先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反省,把诊断教学与诊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2)材料收集。运用恰当评价工具收集学生标准化阅读测验结果、非正式阅读测量与教学水平、字面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批判性阅读理解等方面的信息。(3)测验解释与材料综合。这一环节着重了解班级学生间学习水平的差异、认知和理解的优缺点、潜在水平与现实阅读能力的不一致性程度,以及是否需作进一步诊断性测验等信息。

2.个别化阅读教学。在诊断性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作出诊断的决定并向学生提供实际教学。(1)确定重点。教师就有关教学重点作出决策,并确定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的领域。(2)设置学习环境。以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为基础开展教学,需要教师对阅读材料和环境作出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安排,尤其是材料的数量和类型必须符合个别化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3)教学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个别化设计模式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努力使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4)持续诊断。诊断是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最初关于学生的诊断性结论必须得到不断评价,作出新的诊断性结论,并相应调整原来的矫正性阅读教学计划。

长期来,汉语阅读教学设计和基本过程是以“预习—讲习—练习—复习”的线性序列为基本模式的,其主要特点是重课文和讲解,轻学生阅读问题诊断和研究,把课文理解与读者特征、资源特征和教师风格等阅读背景割裂开来,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很难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大大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这里,鲁珀利等人提出的个别化矫正与矫治阅读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基本过程对改进当前我国汉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关于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的若干策略建议

1.加强阅读理解基本过程教学。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告诉我们,阅读理解是微加工过程、整合过程、宏加工过程、精加工过程和元认知过程相互配合、协同运作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加工过程的挫折必定对整个理解过程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在整体阅读理解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各个理解加工过程及其子过程的教学。鉴于我国阅读教学中宏加工教学较为薄弱的现状,下面对怎样开展宏加工过程教学作些阐述。(1)故事语法和课文组织型教学。故事语法即故事的基本组织结构。阅读研究者把简单故事的基本要素概括为背景、起始事件、内心反应(Internalresponse)、企图、结果和反应(Reaction)等六个基本要素。了解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加工的展开。故事语法和课文组织型教学的主要方式有:①宏完形任务法。给学生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让他们补充中间的情节。②预测法。让学生为一个故事结尾,其别要注意故事语法结构。③故事拼凑法。把一个故事分散成几部分,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拼凑组合。④层级概括法。以层级形式概括各小节与大段的主要思想。⑤画课文概念结构图。(2)宏选择教学。所谓宏选择就是从阅读材料中选择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它是有效宏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宏选择教学常用的方法有:①让学生从读物中选择最重要的观念。②让学生编制一份有关课文的完整的测验,测验必须包括所读课文的主要内容。(3)概括技能教学。布朗和戴总结了读者进行概括的四条规则:①删除:删除次要和多余的信息。②总结:以更为概括的术语代替一组具体的细节。③选择:从课文中选择概括性的陈述。④编造:编造明确的标题性陈述。(注:A.LBrown&J.D.Day,Macrorulesforsummaringtexts:Thedev-elopmentofexpertise,Urbana-champaign:CenterforthestudyofReading,Univeristyoflllinois,1983.)在具体教学中,概括技能教学的方式主要有:①概括规则教学。②把一段文章缩短。③教师列出对课文的各种概括,让学生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概括。④找出主要概念。

2.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质量。从本质讲,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在认真诊断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过程必定同时是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螺旋循环不断发展的问题解决过程,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诊断性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并无本质区别,其基本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阅读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即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筛选和明确详尽的阐述,形成一定时期师生共同解决的问题场域。(2)理论优选。亦即根据筛选出来的某一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中针对性地选取适合自己运用的部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运用提供理论材料和操作框架。(3)运用和反思。即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教师个体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基本过程,在协作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帮助下,创造性地运用已经优选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阅读教学问题,并对实践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为下一循环诊断性阅读教学行动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3.加强阅读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个涉及读者、教师、课文和资源等因素的综合性活动,阅读理解受读者背景、课文背景和情景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诊断性阅读教学的系统化设计。加涅指出,各级水平的教学设计必须回答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确定教学的结果目标是什么;二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三是怎样评价教学效果。(注:盛群力:《为学习设计教学》,《外国教育资料》,1993年第1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实际,系统化阅读教学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学习需要分析;其二,阅读教学内容分析;其三,教学对象分析;其四,教与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呈现过程设计、指导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教学反馈、矫正对策的设计;其五,阅读教学评价设计。加强阅读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阅读时间的有效运用。研究证实,分配给阅读教学的时间总量以及这些时间的实际运用,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分配给他们的时间,已被证明是学生阅读成就的重要指示器。菲希尔(Fisher)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进一步区分为可用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以较高成功率参与学术任务的时间)。只有当给予学生学习机会、学生积极从事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取得较高成功率的时候,才存在学术学习时间。学术学习时间越长,阅读成就则越大。同时,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大部分时间用于字面理解教学的实际,仅仅强调学术学习时间是不够的,还应努力提高学生探究的较高思维水平的学术学习时间比率,以改进学生阅读学习过程。

阅读教学论文第4篇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阅读教学论文第5篇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知识,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阅读兴趣入手,鼓励学生多挑战阅读题。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和低年级学生不同,中高年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与阅读力,并且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上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创新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整体意蕴,让其主动阅读。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该题目隐含的蕴意,可以先在课前和学生聊会童年趣事,运用小组讨论将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萧红的童年,感受祖父的园子。

二、在课中重点阅读感受文章的整体美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与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看出:阅读对陶冶情操,拓展思维空间、开启智慧的作用。为了让高年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科学的阅读方式入手,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勤抄、勤读、勤写的原则,将精读与泛读结合,最后收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勤读,是在读好书、多读书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书籍内容,进行反复性阅读;勤抄,是选取优美片断、重点内容、精辟见解抄写,以达到增强文章理解、凸显篇章大意、构建知识网的目的。具体如典型事例、新观点、精彩段落与格言警句等有价值的内容,随时进行摘抄并翻阅,以深化应用与理解。勤写,是勤练笔,多写随笔与读书体会,及时将体会记录下来练笔,并将书中的典型事例、科学观念作为自己练习与学习的动力与榜样,这样不仅就零散的知识与书中片段串联了起来,同时也是增强记忆,深化篇章意识,提高写作与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勤抄、勤读,在正确理解文章篇幅逻辑的情况下,勤加练习写作,这样才能将已有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写作中。

三、做好阅读方式指导,深化文章意蕴

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外,学生默读速度必须达到或者超过300字/分钟,并且根据需求搜集信息,借助词典理解文章大意,在揣摩文章顺序、写作框架、作者感情的同时,领会文章表达方式,最后在讨论与交流中,表达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授之以渔,教会阅读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的知识。在赏析了作者的景物自由后,为了品味生活自由,感受作者自由的源泉。先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生活自由的小节(第3-12节),在品析、交流与指导阅读中,将好笑、有趣的细节勾划出来。例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不仅表明了作者对自由的抒发与渴望,同时也说明了祖父的慈爱、和蔼、宽容、耐心,最后当向学生发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时,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爱、幸福、亲切、充满眷恋、回味、快乐等词语。

四、结语

阅读教学论文第6篇

1.情境创设虚有其表,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诸多新颖教法,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其收效甚微。

2.教学目标设计欠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对文本的钻研,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阅读时间安排不敷,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转变传统观念,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如果明确不明确,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创设阅读情境,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应紧扣教学内容,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除角色扮演之外,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由此,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阅读教学论文第7篇

体验之思,一是体验,一是思,即探究。体验之思,是一种诗化的思维,审美层面上的思考、探索,是“非规定之思”,它代表着21世纪哲学的走向。《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借鉴哲学研究“体验之思”的最新成果,赋以阅读教学以新思想。理解体验之思,也就把握住《语文课程标准》的灵魂。一、从“前言”部分看体验之思对阅读教学的意义1.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体验之思“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又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体验之思,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2.母语教学需要体验之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悟”,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以工具性思维即逻辑思维为重点的阅读训练造成的弊端,直到现在还在纠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训我们应该吸取。二、从课程目标看体验之思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三、从实施建议看体验之思的教学方法1.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引导体验之思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2.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之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在人教版的低年级语文修订教材中,编者就力图体现这一点,如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要求“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原来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脚步》中“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张画告诉大家”这一题,就含有欣赏的意思。《狐狸和乌鸦》中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题在对乌鸦上当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评价的意思。“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既是对乌鸦上当原因的分析,也是对它的评价。将来,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本中,对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体现得更充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3.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中引导体验之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期待后提出问题和进行大胆假设,然后在阅读中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和对大胆假设进行小心求证。阅读反思,就是对上述的阅读过程进行再思考,看求证的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所谓“批判”,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阅读反思和批判,是更高层次上的体验之思,它是学生“有创意的阅读”的基础。体验之思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中进行,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体验之思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核心。把握体验之思,也就是把握住阅读教学的新思想。

阅读教学论文第8篇

(1)阅读教学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思想交流发展的优秀学生,学生通过交流燃起智慧的火花,得到帮助获得成功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和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与学生直接体验为重点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突出主置

(2)以任务为驱动心理学家怀特(White,1959)指出,人们本能有去探索和了解外部环境的需求

这将导致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反映了对知识的渴望。或教育问题的情况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初中学生好奇,好玩的任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的兴趣。互动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机,能够使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语言的任务。在同一时间完成任务,小组或情侣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测试他们的可读性。

(3)课堂多元互动互动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协同教学在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互动外,主要对学生与课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作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培训不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练习量和合作的精神而且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使用语言的能力。

(4)突出了情感功能“国家课程标准”不仅确定了学生情感态度为课程的目标之一,但也清楚指出,影响学生的态度感觉是在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健康的情感态度,阅读教学学习者以获得更多的外语输入,方便地访问到语言习得。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确定目标,激活和优化操作的心理。协同学习创造一个互动的,活泼,民主和平等的课堂氛围,以减少对学生的焦虑,氛围宜人,使学生感受到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反,如在压抑的气氛,学生们会增加自我的心脏负担,变得易怒,从而导致疲劳。合作和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和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与学生直接体验为重点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突出主置此外,合作教学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学习,加强与学习他人的想法,帮助困难学生的信心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英语的信心。

(5)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可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传授与接受的关系,通过简单信息交流,那么学生必然处于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虽然知之甚少的学生,还没有成熟,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过去传统的“我说你听”的独裁师生关系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合作和同学互助,让学生掌握英语技巧,激发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一直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然而,在英文课没有足够的学生参加一个积极的现象。在读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存在心理“畏难情绪”,尤其是单词和长句在无所适从,学习困难,没有独立的习惯,喜欢看书,一边听老师讲解边,还有心理上的依赖。协同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协作教学,任务,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研究人员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活动拥有更积极的兴趣。作为“辅导员”优秀学生也非常值得的,因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知识,学习他人经验。

(6)评价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多元化与人文精神。

学生学习的评估不仅是教师,而且两组之间的合作也是一个自然的同伴互评,以评估学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评价方法可以减少个人偏见的任何教师评价,评价对象和集体造成学习者也减少焦虑和紧张,这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7)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具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情感和积极主动科目的愿望的学生,内部化的知识,能力,在自己的经验,实践和积极参与将形成学生的情绪需要。一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新一轮教育学生的影响接受学习的传统风格,在情感态度,并提到了重要位置体验学习的学生。相对于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的在体验,多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参与合作教学异质组,讨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和成功,合作讨论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角度去思考,促进学生掌握策略。从知识和经验,创造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课堂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并通过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和激励的经验和见解,对学生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系统内的心理结构教学。

2合作型英语教学的实施原则

(1)人员安排原则

人人公平的原则是建立阅读教学小组的前提。阅读教学小组的形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集团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关系到阅读教学是否可以有效进行。当团体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注意性别,能力,人格等成员的异质性,并注意向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可为本集团提供相互援助;考虑到性别,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群体被列入均匀性,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组可以被集成到均衡的球队的整体水平。群体之间的同质性评估,以确保公平,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分工原则

劳动成员的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明确的分工原则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本规则的要求,集团成员的行为,这是个人的责任。阅读教学不再是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它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组的成员应承担特殊的责任。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团队成员负责检查学习,认识到每个成员完成学习任务;主动掌握小组学习,讲秩序,发言时间安排的过程控制;录音机记录小组学习和讲话的过程,就代表该集团发言人报告了该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许多学生的能力,让团队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3)课堂互动原则

阅读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生,或在教室里活动出色的学生,因此,在每个组,帮助培养良好的,负责任的领导者,以安排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交流,检查和评价工作的成员这个小组阅读教学,并反馈给教师的工作组完成。合作的主要代表是罗伯特斯莱文(罗伯特E.斯莱文)的研究和实验证实,“合作为所有学生同样有用的学习,如果有什么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的大部分好处,他说:”当你教别人,你再学习到另一相当于“协调优秀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学习困难,帮助顶部。学生转变思想,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作用,阅读教学是一种为一体化成功的重要前提。

(4)有趣的任务设计原则

有趣的设计原则是教师的任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阅读教学有效的运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观察事态发展,及时给予学生支持,以确保任务的顺利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做对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常常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5)学生评价整体性原则

整体成就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该评价系统的整体成功,包括共同的分数和平均分两种方式。共同的分数是,每个成员负责,无论哪一部分的任务,任务的的总成绩是B,那么,即使个人负责一些非常出色,只能b.尽管平均得分为个人之间的评分差异,但最后的结果不符合规定的个人,而是以每个人的结果组的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集体气氛与学习困难学生的阅读教学小组的整体推进,并积极支持。大家可以加强相互了解的总体评价,并促进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