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International Sinology

杂志简介:《国际汉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272/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早期西方汉学、中国经典海外传播、汉学访谈录、汉学家专页、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海外中国艺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9257
国内刊号:10-1272/K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05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926
总被引量:697
H指数:8
平均引文率:0.701
  • “追思与回忆:纪念李学勤先生专栏”小序

    作者:任大援 刊期:2019年第02期

    李学勤先生(1933.3.28—2019.2.24)的逝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他在古文字学、简帛学、考古学、思想史及古史研究诸领域做出的成绩,当代学者鲜有与之比肩者。学勤先生仙逝后,学界同仁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李先生的思念缅怀,对其学术成就进行追思与评价,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这位学术前辈。

  • 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

    作者:李学勤 刊期:2019年第02期

    (2001年)9月6日至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其60年校庆之际,举办“世界著名大学汉学系主任(汉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国际汉学界的盛会,会议的主旨,如其邀请函上说的,是要“推动海外汉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互动,加强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的联系,并从整体上推动中国文化的研究”。我提交会议的论文题目,原拟作《作为专门学科的汉学史研究》,后来仔...

  • 国际汉学研究的意义——纪念李学勤先生

    作者:张国刚 刊期:2019年第02期

    1994年,我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小书《德国的汉学研究》,当时在德国教书之余,着实爬梳了一些汉学家的资料,从传教士时代的汉学,写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时这类书还不算多。大概由于这个缘故,李学勤先生在主持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的时候,请他的学生兼助手刘国忠给我写E-mail,要我为李先生主编的《国际汉学漫步》(上下册,内容为汉学家传记)写一篇...

  • 李学勤先生与国际汉学研究的学科建设

    作者:刘国忠 刊期:2019年第02期

    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资料相结合,在上古史、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学术史等众多研究领域...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意大利卷》,张西平、马西尼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

    作者: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意大利卷》一书2015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钱林森、周宁教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文学交流史”的一种,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平教授、意大利罗马大学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学学院文铮...

  • 关于新征程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思考

    作者:何培忠 刊期:2019年第02期

    2017年12月10日,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在这个各国学者云集、深入探讨中国事务的盛会上,我简要回顾了我国学术界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情况,并对新时代如何开展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陈述了自己的思考。张西平教授听到我的发言后,希望我将发言整理一下,提供给《国际汉学》使用,这也是...

  •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与圣贤》(Food,Sacrifice,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胡司德(Roel Sterckx)著,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秋叶 刊期:2019年第02期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与圣贤》一书于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剑桥大学中国历史、科学与文明李约瑟讲席教授胡司德。在古代中国,烹调及食物作为宗教祭品,与圣贤模范、自我修养及伦理道德密切相关。该著参考了大量中国经典及最近出土的文字材料,探讨了这一活跃的文化现象如何影响了早期中国人对人类感官运行机制的认识,以及感觉经验...

  • 欧洲与中国--米尼尼教授2018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

    作者:李思佳(译) 刊期:2019年第02期

    菲利普·米尼尼(Filippo Mignini),1987年至2017年担任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University of Macerata)哲学史系常任教授,2017年从哲学史系荣休。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哲学,研究对象包括库萨诺(Nikolaus von Kues,1401-1464)、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等,已发表百余篇关于斯宾诺莎...

  • 重审六朝文学的“经典”和“周边”——美国汉学家田菱访谈录

    作者:田菱(受访); 黄红宇(采访) 刊期:2019年第02期

    田菱(Wendy Swartz),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中国文学教授、"中国研究项目"主持人,主要研究早期中古中国(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与诗学。她的两部专著《阅读陶渊明:历史接受范式的变迁(427-1900)》(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2008)和《阅读哲学与创作诗歌:早期中古中国的意义构建互...

  • 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中国宗教研究著作关系考析

    作者:李强 刊期:2019年第02期

    英国汉学家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的中国宗教研究,深受晚清中国天主教学者黄伯禄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他们与中国宗教相关的研究著作及书信文献,揭示了二者之间鲜为人知的学术交往。具体而言,黄伯禄的《集说诠真》为庄延龄研究中国宗教提供了可靠的中文材料,他与庄延龄的通信则解决了西方汉学界的研究争论。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

  • 试论杜赫德对宋代历史的诠释方式

    作者:孙健 刊期:2019年第02期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是截至18世纪中期欧洲中国史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尽管他声称在书中只扮演一位"历史学家"的角色,但人们仍可发现他对中国历史的解读是在宗教因素的主导下完成的。杜赫德先验性地设置了体系完善的结构框架和观点明确的主题,继而在中国历史中寻找合适的素材,将其改编为饱含训诫色彩的宗教、道德故事,分门别类地归入各个主题...

  • 美国汉学家贺萧的中国妇女史研究

    作者:王燕 刊期:2019年第02期

    美国学者贺萧(Gail Hershatter)经历了美国中国妇女史研究从草创到成熟的过程,她既是这股潮流的跟随者,亦是引领该潮流的学术先锋。贺氏的研究遵循欧美史学、美国妇女史和性别史的发展路径,在中国史领域最先采纳后现代视角和"社会性别"理论,突出女性的能动性。她思路开阔,时常受到跨文化研究的启发,在研究中寻找女性的各种边缘声音,并关注个体的...

  • 《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北京行政学院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

    作者:木铎 刊期:2019年第02期

    2011年,北京行政学院在《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林华、余三乐、钟志勇、高智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和《“栅栏”一虽逝犹存: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墓地》(高智瑜、马爱德主编,美国旧金山利玛窦研究所,2001年)两部资料集的基础上,整理编订了《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一书,增加了前两部著作...

  •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化乡愁

    作者:马宝民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以青木正儿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为切入点,追溯了青木正儿中国文化乡愁产生的背景,分析了这种文化乡愁的表述方式,阐释了青木正儿建立在感性与理性基础之上的文化乡愁的独特性。本文认为,青木正儿对中国的文化乡愁源自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无限接近,也是他对中国文学思想、自然观念、审美心理进行深入阐释的根本原因。同时,他对现实中国文化所表现...

  • 耶稣会士地图中的晚明社会与风俗

    作者:郭亮 刊期:2019年第02期

    晚明时期,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创造了制图的经典案例,而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也在图示中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内容,尤其是欧洲人眼中的明朝社会文化、风俗场景、人物形象以及地理风景,它们与地图集的文本描述、观察和描绘方式之间建立起一种有趣的图像关联。荷兰出版的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是典型的佛兰芒地图学派风格,地图生动地呈现出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