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International Sinology

杂志简介:《国际汉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272/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早期西方汉学、中国经典海外传播、汉学访谈录、汉学家专页、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海外中国艺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9257
国内刊号:10-1272/K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05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926
总被引量:697
H指数:8
平均引文率:0.701
  • 在世界范围内梳理中国文化外传的历程(代前言)

    作者:张西平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自黄帝时代直至秦统一。这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所谓"亚洲之中国"的研究阶段,是为中世史,时间是从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

  • 专家寄语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译文我谨向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张西平教授及其团队,对该重要中心成立15周年表示祝贺。该中心出版了大量的论著,并致力于学术交流,在中国推广海外汉学的工作方面,比目前任何其他的研究机构都做得更多。同时,该中心还为海外汉学家提供了一个与中国最优秀学者进行富有成果的交流机会。这种持续

  • 汉学新动向的三个例子

    作者:乐黛云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近年来,国外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大变化。研究的动机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好奇、兴趣、掠夺,或对这个"庞然大物"不得不了解,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心态,带着对西方自身的质疑来审视自身和世界的问题。这当然首先是由于历史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历史已不再是以线性历史为先设的、有序排列的、有固定结构和终极意义的研究对象,而是一种体现无限差...

  • 国际汉学漫谈

    作者:李学勤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关于国际汉学,还有必要在这里说明几句。"汉学",英语是Sinology,意思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汉学"一词主要是指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有些学者主张把Sinology改译为"中国学",不过"汉学"一词沿用已久,在国外普遍流行,谈外国人这方面的研究,用"汉学"较为方便。"汉学"的"汉"是以历史上的名称来...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

    作者:朱政惠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一、不能缺席的研究我们一起讨论关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目前进行这一方向研究的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坐到一起了?应该说,这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这一历史学二级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新走向,也是我们展开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一种必然需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史学理...

  • 异名共体之汉学与中国学

    作者:阎纯德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一、汉学,是什么"汉学,是什么?"在汉学走过漫长的历史、在中国学界出现关注汉学并形成一股小热潮的时候,这样提问,仿佛不可思议。但是,事实上,如何理解汉学等问题,尚须探讨,有望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2010年,先后在多家报刊上读到关于汉学和国学的讨论,深受启发。在此,想就本人的理解,就汉学谈一些看法。1996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创刊了...

  • 因特网络与世界汉学

    作者:任大援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小引中国海外汉学中心,走过了15年的道路。15年来,我也不断融入其中,从学术方向上的志同道合,到具体项目上密切合作,观其事,睹其人,见其长,知其乐。与其携手,不知老之将至。下面奉献的一篇小文,是13年前的旧作,没有发表,只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过。那是在1998年,杭州召开了大型的汉学国际会议。黄时鉴、谢方、阎纯德、耿昇、张西平...

  • 汉学(中国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美国现代中国学”方向为个案

    作者:侯且岸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随着国内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兴起,加强学院化研究、构建学科体系、建立规范的研究生培养等问题也随之被有关学者提出,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3月,我曾在《国际汉学》(第十辑)发表《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一文。针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我提出,"学术的发展往往因受到种种不应有的制约而陷入困境,汉...

  • 法国汉学家德理文的中国情结——对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成败的文化思考

    作者:孟华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1867年4月1日,新一届世界博览会在巴黎战神广场(Charnp de Mars)盛大开幕。广场上矗立着专为本届世博会修建的椭圆形展馆。这是一座巨大的钢筋水泥建筑,长490米,宽380米,占地15公顷,26000名工人费时两年才建成。众所周知,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四年之后,巴黎于1855年举办了第二届世博会;1862年伦敦再次举办世博会。以此推...

  • 日本学界在当代中国研究上的探索与成就

    作者:何培忠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日本的中国研究,历史悠久,学者众多,成绩斐然,是国外中国研究备受瞩目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的中国研究,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不少新的成绩。若依照日本学者的说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界才算真正展开了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中国研究。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界对当代中国展开的"社

  •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

    作者:张国刚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陈寅恪先生的治学道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09年以前即20岁以前,是他在国内求学时代(虽然曾短期赴日本),为陈寅恪学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奠定了他的中国传统国学根基。20岁以后,他先后在瑞士、法国、美国、德国留学,其中以在德国柏林大学时间最长,是陈寅恪先生学术道路上的第二个阶段,是学习西学的阶段,也是陈寅恪之所以成为陈寅...

  • 帝俄汉学家中国历史文化观研究之我见

    作者:阎国栋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早在17世纪中国便成为俄国重要的关注对象。自18世纪俄国汉学诞生以来,俄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俄国汉学家的著述推动了独具特色的俄国汉学的发展,增进了俄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自20世纪80年代起,孙越生等学者开始整理俄罗斯中国学的文献情报,90年代以来我国有学者开始致...

  • “此生成就名山业,不厌重洋十往还”——内藤湖南中国访书及其学术史意义述论

    作者:钱婉约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近代日本中国学家来华访书,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学术活动,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日清战争前后特别是日本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后,举国上下普遍加强了对中国的关注,一批敏锐的观察家或文化人、一些时代的弄潮儿,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在政治、商务、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考察并寻求在晚清中国发展和渗透的机会;与此同时,中国国内...

  • “稀有而价值连城的中文文献资料”——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中文书籍馆藏的创建者:卡尔·弗里德里希·诺依曼

    作者:英格丽德·吕克特; 刘梅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卡尔·弗里德里希·诺依曼(Karl Friedrich Neumann)曾任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中文藏书的保管员,并于1833—1852年担任慕尼黑大学汉语、亚美尼亚语及国情学和民族学教授。凭借其1830年的中国之行,他可以与同时代其他伟大的巴伐利亚学者及远游者相提并论。比如: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菲利普·冯·马提乌斯(Carl Friedrich Phili...

  • 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

    作者:张西平 刊期:2012年第02期

    <正>汉学(sinoiogy)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得以确立并在今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从而对西方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同时产生广泛影响,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就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与学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侧影。在我看来,西方汉学经历了"游记汉学时期"、"传教士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