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International Sinology

杂志简介:《国际汉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272/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早期西方汉学、中国经典海外传播、汉学访谈录、汉学家专页、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海外中国艺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9257
国内刊号:10-1272/K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05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926
总被引量:697
H指数:8
平均引文率:0.701
  • 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之我见

    作者:张西平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一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发展影响着周边的文化。从秦至清大约2000年间,中国始终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中华文明强烈地影响着东亚国家。在19世纪以前,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朝鲜、越南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与基督教文...

  • 梵澄先生在琫地舍里

    作者:孙波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徐梵澄(1909—2000),精神哲学家、翻译家。他曾经在印度讲学、著述凡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也是他不遗余力向西方介绍汉学菁华的蹉跎岁月。他之讲学,几乎涉及到人文学术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史学和哲学。哲学又贯通儒、释、道三家,其中尤以推阐儒家思想为重。他之著述,有英文版的《小学菁华》、《孔学古微》、《周子通书...

  • 孔学古微

    作者:徐梵澄; 李文彬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第一章孔子生平公元前5世纪——即基督降生前500年,是一个伟人辈出的百年。这些伟人仅以一生之短暂时间获得不朽声誉,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极有益的影响,为人类价值的创建贡献颇多。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生活在他们的恩惠之中。据说,萨摩斯(Sa-mien)的圣人毕达格拉斯活到公元前497年,印度的佛陀乔达摩大约在20年后涅槃。这些记载虽非十分精确...

  • 《周易》德文、英文校勘绪言(节选)

    作者:徐梵澄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10年前,英文自德文重译的《易经》,在伦敦出版。中国的这部经书,似乎更为世界所知。这书自17世纪已有译本,最初是译成了拉丁文,是驻北京的耶稣教会(Jesuit)神甫所为。其次或直接或重译有法文本、英文本、德文本;值得称述的,至少有七个译本。这最近一英文本,出版于英伦,时在1951年。欧洲,尤其是西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实产生了好...

  • 汉学与印学 殊途同归——读《薄伽梵歌》译者序及其他

    作者:赵波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徐梵澄先生译出印度教圣经《薄伽梵歌》,时在1950年的贝纳尼斯(瓦拉那西)。出版于1957年,南印度埠地舍里。1988年中国佛协版译者序说此书:"盖挥汗磨血几死后得之者也。"先生彼时有诗《支颐》表其心境:"抵死孤呻弥海角,填膺灵气拂云端。"《薄伽梵歌》的故事并不复杂,是说印度古有大部落句卢,以贺悉丁那普(今德里所在地)为首都。国王名...

  • 印度之汉学

    作者:谭云山; 赵波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汉学之在印度始具规模者,梵斯佛菩尔提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可称为发祥地。该校始创汉学之研究于其研究部(Vidya-Bhavana),时为1921年,沙司铎氏(VidbushakharaBhartacharya Shastri)任该部主任。1924年,"诗圣"泰戈尔(Ba-hindranath Tagore)应北京各大学主办之学术讲演会邀请来游中国——该会主席为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先生—...

  • 方法与立场:桑原中国学的特征

    作者:邱文科 刊期:2010年第01期

    桑原隲藏是近代日本中国学开创时代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的中国学家,本文以近年出版的桑原中译本《东洋史说苑》为中心,从实证主义的方法和批判主义的立场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桑原中国学的主要特征。

  • 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

    作者:荣新江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对于中国的知识界来说,沙畹(Edw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第一本有关中国的学术著作就是在北京出版的,那就是1890年由北堂印刷所出版的《司马迁<封禅书>》,北京大学图书馆就有收藏。这本书是沙畹建构他自己的中国学术殿堂的重要基石,因为是法文的著作,又出自基督教会的印刷所,毕竟看到的人不多,读懂的人更...

  • 我与中国研究之缘——沟口雄三氏访谈

    作者:邵艳红; 沟口雄三; 村田雄二郎; 伊东贵之; 川尻文彦; 大泽肇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生平,从大学时代到教育基础课程时代沟口雄三:我出生于1932年,我们这一代在上小学时都曾经历了中日战争。儿时我曾经看过一张日本军队正在屠杀中国人的照片,那个记忆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不可思议的是,关于那张照片的记忆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时隔20年突然苏醒的。在我上大学之前,它在我脑海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上了大学,入住中国...

  • 艾尔曼教授访谈录

    作者:艾尔曼; 顾钧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2008年1月10日,笔者采访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Elman),艾尔曼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学家,代表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Intellectual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4)、《经学、政治...

  • 孔子之口授注经考辨三则

    作者:韩大伟 刊期:2010年第01期

    中国的"四书"、"五经"多以口授师承,孔子之注经亦为口语传授。此篇旨在分析孔子口授注经在口述文学中之基础。兹分析三则如后:一、中国古代口述文学,包括《论语》及其问答教学方式。二、德行与口授之关系。三、口授注经之神秘面。三则考辨之结论为孔子之口授注经乃证实口述与德行之相关性,二者均终于行礼之义。

  • 张诚书信选译

    作者:辛岩 刊期:2010年第01期

    张诚(Gerbillon,Jean Francois,1654—1707),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字实斋,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赴华,次年初到达北京,康熙录用其为宫廷数学教师,二十八年,徐日升奉旨参加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选其为助手。二十九年,入宫为康熙讲授西学,与白晋等用满文编译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及《哲学原理》等著作多种。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

  • 从马尼拉到福安:多明我会传教政策的亚洲背景

    作者:卫思韩; 王耀山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此卷书之标题与某些近来的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令人感兴趣的和复杂的关系。关于基督教在亚洲的历史学(关于存在于亚洲沿海地区的欧洲人和欧洲事务的著作也一样),最好的著作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它们试图摆脱它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起源,而转向更加重视它所研究的诸现象之亚洲根源,转向更加重视这些现象中持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现象以之成为...

  • 颜珰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角色

    作者:柯蓝妮; 王潇楠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一、引言1992年我们纪念康熙皇帝容许基督教在华传教的敕令.300周年,这一敕令是于1692年的,它确实构成了在华基督教之希望的征兆。但是这一希望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在一年之后,即在1693年,随着福建宗座代牧颜珰(Charles Maigrot)《命令或敕令》(Mandatum seu Edictum),在华基督教也就开始衰落了。颜珰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所扮演的角...

  • 从5—7世纪初欧亚草原牧民的迁徙看中欧关系

    作者:沈福伟 刊期:2010年第01期

    公元5世纪西迁到欧洲的匈奴,运用高明的骑术和不断改进的弓弩,使东、西罗马帝国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罗马人依靠修筑堡垒和雇佣阿兰骑兵,才打退了匈奴人。经过改良的中国弩机和新发明的马镫因此传入欧洲。横贯欧亚草原的通路,循着匈奴西迁的路线逐步通畅。雅典使节在450年抵达北魏都城平城后,拜占庭的使节以普岚、婆罗捺、伏罗尼、阿婆罗、不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