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International Sinology

杂志简介:《国际汉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272/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早期西方汉学、中国经典海外传播、汉学访谈录、汉学家专页、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海外中国艺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9257
国内刊号:10-1272/K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05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926
总被引量:697
H指数:8
平均引文率:0.701
  • 任继愈、汤一介、乐黛云在“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作者:任继愈; 汤一介; 乐黛云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汉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引起重视,这是我们中国国力强大的反映。现在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就是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强大的时期总是经历发展繁荣这么一种现象,现在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繁荣时期,但是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在交流中间,如何能够提高自己汉学的水平,正确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将真实的情况介绍出去,并把好的经验介绍过...

  • 北外的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作者:郝平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一、中国人千百年来所追寻的梦想及其在今天所面临的考验最近,美国国会要通过一个有关限制非法移民的法案,法案涉及了在美的1200万非法移民,由此引起了各地的抗议浪潮。这1200万非法移民为了追寻美国梦而不惜拿生命做代价,他们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这些追寻美国梦的非法移民,每年还都在数以百万计地增加。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

  • “亚洲地区中国学研究评述”会议通讯

    作者:本刊讯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2007年1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地区中国学研究评述"会议,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社科院武寅副院长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汉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目前亚洲地区中国学的研究状况、热点问题以及未来学科的发展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来自日本、韩国、越南、印度、新加坡等亚洲...

  • 作为汉学研究的西方中国游记

    作者:钱林森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中西文明的发展与相互认知,经历了极其漫长的道路。两者的相识,始于彼此间的接触,亦可以说,始于彼此间的造访、出游。事实上,自人类一出现在地球上,这种察访、出游就开始了,可谓云游四方。"游"是与人类自身文明的生长同步进行的。"游",或漫游、或察访、或远征,不仅可使游者颐养性情、磨砺心志、增添美德和才气,而且能使游者获取新知,...

  •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

    作者:叶隽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一、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基督教会与传教士西学东渐,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潜在冲击力的外来思想资源输入方式,其实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开始,"从16世纪末开始,直到18世纪末中断,在两个多世纪里,缓缓地流淌在雄浑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其中扮演主角的是远来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之来也,一以传西方之宗教,一以传西方之学术。既供地志、时钟,兼自...

  • 通往基督教文学的桥梁:丁韪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作者:王文兵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号德三,又号冠西,系晚清时期来华的著名美国新教北长老会传教士。历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以及湖北仕学院的"讲友",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译介西方的公法、富国策、格致等世俗科学,以传播西学而著称。他同时也是一位汉学家,在研究和向西方介绍中国方面颇有成就。

  • 福建师大图书馆馆藏英文中国基督教史珍善本书目提要(一)

    作者:李颖; 林金水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福建协和大学作为解放前中国颇负盛名的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西文图书资料,尤其是英文图书。根据罗德里克·斯科特(即徐光荣)的研究,1933年,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共有62083个书目,其中中文书目46469个,英文书目15614个。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英文书目的图书相当部分今已无处寻觅。现在福建师大图书馆所收藏的西文书目有三...

  • 抗战期间(1937—1945)中国后方的学术研究

    作者:傅吾康; 王启龙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一、导言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比中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在1937—1945的八年间因为战争而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被摧毁,只有少数残存于被占领地区,而另一些则全部或部分地迁到了后方。尽管在中国后方研究条件严重不足或短缺,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学者都被迫丢下自己的图书馆和研究设备,以及他们近乎全部的私...

  • 18世纪俄罗斯汉学概说

    作者:柳若梅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俄国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到了17世纪,俄国赴华商队往来频繁,外交使团也多次携带俄国沙皇的训令来华,他们根据亲身经历,留下了大量的旅行记录,这些旅行记录虽在俄国被封闭起来难得一见,但当时很多欧洲的商人和其他人员倾慕于俄国同东方交往的便利在俄国经商或供职,他们的旅华笔记抄本很快就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汉学最有价值的补充。1...

  • 米列斯库与中罗文学关系

    作者:丁超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米列斯库,即"斯帕法里",是早期中俄关系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我国史学界早已熟知,对其也不乏评说,但大都停留在对他1675—1678年间出使清廷的外交活动研究方面,而对其生平和著述情况则少有关注。米列斯库年轻时游学广泛,才学超群,仕宦生涯中不乏辉煌、挫折和危难,在外交舞台上扮演过不同角色。他在17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之行和撰写的相...

  • 德国汉学的滥觞及其在19、20世纪之交的发展

    作者:李雪涛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一、19世纪德国汉学的发展1.汉学的滥觞时期19世纪是德国汉学滥觞的时期,相对于法、英等国的汉学而言,德国的汉学起步较晚,这一时期的汉学依然是隶属于东方学系和普通语言学系的学科,并且大部分的汉学学者也是出自个人对汉学、满学等的爱好。这一时期的德国大学尚无能力为德国学术界培养专门的汉学人才。克拉普洛特。

  • 中国情铸五十秋——汉学家高利克访谈录

    作者:杨治宜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满头稀疏凌乱的白发,高高的眉骨下,隐藏着一双锐利的蓝眼睛。当他凝神倾听时,双唇紧闭,方形的下颏显得有些严厉;但时不时,笑容会忽然从他的嘴角洋溢开来,如同春风,瞬间化解了斯拉夫的冰原……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高利克(Marian Galik)先生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依然步伐矫健。近期他只身再度踏上中国的土地,目的地是北京、西安、四川。2005...

  • 欧洲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作者:米列娜; 戴国华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半个多世纪以前,有些欧洲学者逐渐超越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仅限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汉学研究领域,开始将他们的视野投向中国现代文学。通常,这么长时间足以在某个学术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产生巨大转折。但是回顾欧洲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更多的则是以一种合理客观的方式整理和评价文献资料。这是因为:首先,这是一个新领域,研究方法还...

  • 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与利用

    作者:葛桂录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中国热"迅速冷却。直到19世纪中叶,百年之间,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中,提及中国者或语焉不详,或肆意贬斥。就在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声誉步入衰境时,享有崇高地位的英国文坛领袖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却反其道而行,屡屡称颂中国,这让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们稍感欣慰。当然卡莱尔并非中国文化的专门...

  • 卫匡国的《中国文法》

    作者:白佐良; 白桦 刊期:2007年第01期

    <正>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学习中文和用语法书、字典等工具书来装备自己的重要性。中文和西方语言是那么的不同,而且在当时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这显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耶稣会士是第一批投入到编写字典和语法书籍中去的人。第一部字典是由利玛窦、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和斐南德斯(Sebastian Fer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