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International Sinology

杂志简介:《国际汉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272/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早期西方汉学、中国经典海外传播、汉学访谈录、汉学家专页、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海外中国艺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9257
国内刊号:10-1272/K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05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926
总被引量:697
H指数:8
平均引文率:0.701
  •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嬗变

    作者:阎纯德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汉学是以历史悠久的中国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其形成和发展既受制于中国历史的更迭,也受制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变化。在世界汉学发展史上,就其基本形态而言,汉学可以分为"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 Studies)。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现代汉学则兴盛于美国。尤其在20世纪中

  • 我的汉学之路

    作者:爱德华·卡伊丹斯基; 张振辉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我的家庭环境对于我出生于中国这个事实和接下来的命运及兴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的祖父参加了波兰1863年的起义(那时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尼布楚银矿,那里临近中国边境。七年后,他回到了波兰的波多莱地区(波兰东部的原有土地,因最伟大的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而出名,现属于乌克兰)。我父亲也在那里出生,...

  • 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

    作者:C.Л.齐赫文斯基; 柳若梅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维奇·米亚斯尼科夫(ВладимирСтепановичМясников)院士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东方历史学家、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1年3月15日米亚斯尼科夫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母在搬到莫斯科前住在古老的外乌拉尔的文化、科学中心——托姆斯克,父亲斯捷潘·尼基福罗维奇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毕

  • 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访谈录

    作者:张西平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张西平(以下简称"张"):作为意大利著名的汉学家,首先请您谈一下,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汉语、进入汉语系,又为什么要选择学汉语呢?马西尼(以下简称"马"):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我在1978年进入意大利的罗马大学开始学习汉语。对这个问题我比较有把握。至于为什么学汉语,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问自己。

  • 德国的中国学研究——历史、问题与展望

    作者:马汉茂; 廖天琪 刊期:2005年第02期

    《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一书是由马汉茂教授、汉雅娜女士(Christiane Hammer)、张西平教授和李雪涛博士共同编辑的一部介绍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以及方法的译著。本书以1997年在柏林召开的"德意志汉学协会"(Deutsehe Verreinigung fr Chinastudien,DVCS)第八届年会提交的论文为蓝本,共分五大主题,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汉学进行了...

  • 中国学学术的创立——科学文化史一瞥

    作者:许翰为; 周克骏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汉学家们乐意回忆他们的研究对象——中国——在启蒙运动时期,特别是莱布尼茨和伏尔泰时期所享有的威望。尽管中国对那个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产生过重大作用,但人们应该看到,中国自18世纪末以来已陷入深受蔑视和漠不关心的境地。早在卢梭的文明评论中古老的中国就已经作为一个文化衰退的范例了。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进步时代,人们在这个...

  • 德国汉学和语言学的分裂关系

    作者:贾腾; 史笑艳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德国的汉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对"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似乎永远无法找到一个能被共同认可的定义。不过,最起码在一点上存在共识,那就是所有汉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对中文的了解和最大程度的掌握,因为汉学如果缺少了作为其基础的原版汉语文献和资料,那是不可想像的。基于上述情况,从1...

  • 韩国英——中国最后的索隐派

    作者:龙伯格; 高建惠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导言对中国索隐派的现代研究始于Virgile Pinot的文章《中国与哲学精神在法国的形成》(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 1640-1740)(巴黎,1932)。在名为《未发表的法国关于对中国的认识的文件1665-1740》(Documents inedits relatifs a la connaissance de la Chine en France de 1665 a1740)的集子中...

  • “索隐”: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

    作者:刘耘华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一、马若瑟其人现今之中国学术界,都知道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经出现过长时期的中国文化热,也知道这一热潮之产生主要是依赖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转述及翻译,但是这些传教士究竟有何转述及翻译,则并非人人知晓。个中缘由,除了语言的生疏所造成的天然阻隔之外(入华传教士来自于一个跨国界的信仰共同

  • 新疆馆藏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档案及其文献价值评述

    作者:田卫疆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近期刊布了一批有关近代以来外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的档案资料,这批资料补充了以往学术界研究这些外国探险家们在新疆活动的中文资料的缺项,还为人们探索近代中外关系史提供了不少难得的一手文献。这批档案的珍贵价值很快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这里本文仅以英国探险家奥立尔·斯坦因在新疆的活动为例,介绍...

  • 古代中印陆路交通史研究百年回顾

    作者:聂静洁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本文的叙述对象是20世纪中国大陆学术界在古代中印陆路交通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所谓"古代",指1840年以前;"陆路交通"取其古义,不仅包括现代汉语所指的陆路交通路线及相关内容,还包括经由陆路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交往与交涉。20世纪尚未出现关于古代中印陆路交通史的专著,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筛选:一是...

  • 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

    作者:艾安迪; 杨英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唐长孺教授在他最后的书中讨论了南朝的政治传统(和北朝相对而言),这一传统对唐朝乃至后来中国的政治史产生了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在本文中,我期望能就一个特殊的政治制度——太上皇制度,就唐先生的这一估价展开讨论。这一制度由北魏发明,被后来的许多王朝(尤其唐朝)沿用。在中国的史化背景下,太上皇制度意味着两位皇帝同时统治,一位是...

  • 中国文字系世界原初文字?——19世纪及此前的西方汉字及汉语研究

    作者:何莫邪; 陈怡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西方汉语语言学史前史鲁布鲁克(William of Ruysbroek,1215—1270)在1253至1255年的蒙古游记中提到:契丹人身材纤瘦,说话鼻音很重。契丹人用画笔一样的工具写字,一个汉字由几个字母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意思(faciunt in una figura plures literas comprehendentes unam dictionem)。西藏人书写的方式和我们相同,使用的字母也十分类似。...

  • 图像与文字——汉字是以何种方式而成为象征符号的?

    作者:陶德文; 李雪涛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一、开篇在《哲学历史词典》(Historisches Wrterbuch der Philosophie,1972)一书的第二卷,对"象征、象征性"(Emblem,Emblematik)这一条目的解说占据了整整半个栏目的篇幅,以此来具体描述象征是什么,这跟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思想》(La Pensee Chinoise)所做的

  • 《小学菁华》序

    作者:徐梵澄; 孙波 刊期:2005年第02期

    <正>在过去的60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通过语言的简化,以及消除方言土语的方式,为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减少并最终消灭文盲的理想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语言自身又非常复杂和深奥,因此,即使过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只是漫长旅途的第一步。在《小学菁华》的这个序言里,我必须就学习语言的问题说几句话。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