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心血管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杂志简介:《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51/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综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病例报告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际刊号:1673-6583
国内刊号:31-1951/R
全年订价:¥ 206.40
创刊时间:1961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5
复合影响因子:2.29
总发文量:1371
总被引量:7288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4.0714
立即指数:0.0163
期刊他引率:0.9941
平均引文率:18.2602
  • 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生存链

    作者:沈卫峰; 沈迎; 张奇 刊期:2007年第06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生存链近来受到关注,本文就缩短从患者发生症状至医院就诊以及从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PCI治疗)两个时间段的文献报道作一综述,希望能推动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冷却”治疗进展

    作者:张奇(综述); 沈卫峰(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其治疗在过去10年发展迅速。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稳定冠状动脉病变、缓解和限制残余心肌缺血及二级预防;药物斑块“冷却”治疗已成为其治疗基石。目前提倡在药物干预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决定是否早期进行介入干预。

  • 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控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朱政斌(综述); 沈卫峰(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多项研究指出慢性肾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慢性肾病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且即使轻度肾功能受损也可影响冠心病预后。慢性肾病往往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伴发,也与炎症反应加剧、内皮功能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凝血因子激活等冠脉病变的共同机制有关。大量研究显示,去除以上因素后肾功能损害仍然是影...

  • 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闫小响(综述); 朱仪(综述); 沈卫峰(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药物治疗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使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次入院率显著下降,但这些疗法不能有效地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近年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修复损伤心肌,改善心脏功能。

  • 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研究

    作者:李悦纯(综述); 陆国平(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脂蛋白(a)[Lp(a)]由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a)组成。Lp(a)的血浆浓度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并与其基因多态性相关,具有个体及种族差异。Lp(a)有促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其血浆浓度与冠心病(CHD)密切相关,是AS及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烟酸缓释制剂是目前治疗高Lp(a)血症最有效的药物。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赵良平(综述); 吕安康(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能刺激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分化及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糖蛋白,对非造血谱系细胞也具保护作用。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抗调亡、促进内皮修复和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以及在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已被证实,从而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 心肌梗死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

    作者:施根灵(综述); 何汝敏(审校); 张奇(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是急性心梗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一种包括局部和整体左室重构等多因素、多过程参与的疾病,发病率在11%~59%。虽然很多研究在设计、入选标准、随访时间和评估二尖瓣返流的技术各不相同,但是结果都表明心梗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是一种不良预后因素,可导致心衰及死亡发生率增加,并且独立于已知的心梗后危险因素。

  • 药物洗脱支架年代支架内血栓再评估

    作者:张奇(综述); 沈卫峰(综述) 刊期:2007年第06期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显著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文对DES治疗的安全性与效价比、持续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针对现有DES可能面临的安全性顾虑,提出应进一步改进现有DES的方向,积极开发第二代DES,提高和完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

  • 内洋地黄素的双重作用与心血管重塑

    作者:雷蕾(综述); 胡节惠(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内洋地黄素是Na^+-K^+-ATP酶的内源性配体,有强心、利尿、缩血管等作用。研究发现,它与Na^+-K^+-ATP酶在膜穴上结合后,在细胞内组装信号转导的复合物,通过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及活化多条信号通路,刺激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死亡,从而参与心血管重塑的发生。

  • 血管损伤修复中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苗莉(综述); 何国祥(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近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与1型受体(AT1R)完全相反,通过使AT2R的表达增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且可以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本文综述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中AT2R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相关信号转导机制

    作者:钟华(综述); 何芳(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向内膜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快形成、高血压、血管再狭窄等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之一,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VSMC增殖、迁移,因此研究相关信号转导机制对上述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流感病毒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关秀茹(综述); 李洪源(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最近研究认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并触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大量文献表明在流感流行季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增多,因此预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流感疫苗可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 冠状动脉钙化临床研究与诊断

    作者:张铭(综述); 马长生(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冠状动脉钙化是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所以对冠状动脉钙化的研究是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冠状动脉钙化与血管狭窄、斑块稳定性与心血管事件关系及其诊断和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治进展

    作者:谭晓(综述); 孙锟(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是一类罕见的畸形,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及分支起源异常、单支冠状动脉及冠状动静脉瘘。临床上结合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或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或EBCT)、心血管核磁共振显像(MRI)和心血管造影能明确诊断。手术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主要治疗方式且效果良好。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静脉瘘的治疗,并逐渐用于其他冠...

  • 药物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作者:葛震(综述); 陈绍良(审校) 刊期:2007年第06期

    药物支架内再狭窄及晚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机制,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药物支架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同时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的修复延迟可以促发内膜增厚和再狭窄,同时激活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促发亚急性、迟发性支架内血栓的形成。通过有创、无创的方法评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早期干预,使内皮细胞早期修复,从而预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