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心血管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杂志简介:《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51/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综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病例报告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际刊号:1673-6583
国内刊号:31-1951/R
全年订价:¥ 206.40
创刊时间:1961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5
复合影响因子:2.29
总发文量:1371
总被引量:7288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4.0714
立即指数:0.0163
期刊他引率:0.9941
平均引文率:18.2602
  • 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况

    作者:沈卫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心力衰竭是21世纪全球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研究指出,在美国目前有500万心力衰竭患者,同时每年55万新诊断的患者。三年的死亡率约60%。心力衰竭也是住院的最常见的原因,当患者因心力衰竭而住院后,则在以后的12周内约25%机会再入院或死亡。因此心力衰竭已是西方国家的一个严重和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年龄40岁以上...

  • 肌浆网Ca^2+ATP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

    作者:米亚非(综述); 李小鹰(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终末期的共同归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研究表明,肌浆网膜上几个关键调节分子的功能障碍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调节的内在缺损,在CHF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肌浆网Ca^2+ATP酶的蛋白结构、调节机制,在CHF的变化及其在CHF基因治疗方面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心率震荡现象与心力衰竭

    作者:郭佳(综述); 王瑞英(审校); 王红宇(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心率震荡(HRT)是对心脏室性早搏内源性刺激的反应,不仅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也反映在一次室性早搏后心室压力变化所导致的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反射调节机制的变化。HRT有望成为预测心力衰竭高危患者的有效预测指标。

  • 内洋地黄素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储岳峰(综述); 柯永胜(审校); 俞国华(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内洋地黄素是由肾上腺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物质,是洋地黄受体的内源性递质,具有强心、利尿、缩血管等作用。研究发现,内洋地黄素可参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贺治青(综述); 吴宗贵(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出了数种新型药物。本文对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腺苷受体拮抗剂、利钠肽、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钙离子增敏剂的作用原理、药物特点和相关临床研究做一简介。

  •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况

    作者:王玲洁(综述); 张凤如(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由于心功能异常导致症状和体征急性发作的,临床综合征。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除一般紧急处理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准确熟练的外科手术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亚莉(综述); 程心培(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可用于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简便、安全、定量较细致,易为患者接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敏感性和重复性较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且应规范其实施方法,文中就近年6MWT在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

    作者:郑欢(综述); 罗明(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共同转归,临床症状重,死亡率较高,给个人及社会造成重大负担。心脏康复可提供综合性干预治疗,其中运动锻炼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介绍运动锻炼产生效应的可能机制,并对其实施和评估作一综述。

  • Fondaparinux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刘伟(综述); 白小涓(审校); 朱俊(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导致的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在ACS的治疗策略中,抗凝治疗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Fondaparinux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现有的临床试验已证实在ACS的治疗中,Fondaparinux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同样有效,是一种临床上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抗凝药物。

  • 动脉壁动力学的无创性评价

    作者:刘光辉(综述); 李臣文(综述); 葛志明(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弹性动脉壁的动力学研究是动脉功能评价的重要方面。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引起动脉壁动力学的改变。文中将对上述相关研究以及应用血管超声评价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方法学加以综述。

  •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莫剑梅(综述); 伍伟锋(审校); 刘唐威(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约为0.7%~0.8%,我国每年有近15万先心病患儿出生。先心病患者由于传导系统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心脏组织电生理特性产生不良影响,在病程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常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外科矫治术与经皮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先心病的主要方法,但术后均可致...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作者:孙凯(综述); 刘仁光(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AF)为心内科急症,发作时可导致快速的心室率,严重者可导致心室颤动、猝死,进一步理解其发生机制对临床处理及防治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预激综合征合并AF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旁路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和旁路逆传致波峰碰撞等因素有关。

  • 基因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引(综述); 殷跃辉(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抗心律失常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多种动物模型上,使用局部注射、导管注入等方法,用病毒、质粒、脂质体等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在心脏局部表达,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或与离子通道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状态,改变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及心房心室肌的电生理性质以治疗心律失常,为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

  •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作者:周卿(综述); 陈书艳(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能促进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分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分化、迁移能力,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旁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从而动员内皮祖细胞。而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管新生。

  • 氯吡格雷抵抗

    作者:刘继文(综述); 程晓曙(审校) 刊期:2006年第01期

    约4%~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但尚未明确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能机制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机制包括P2Y12受体和CYP3A的基因多态性,外源性机制概括为氯吡格雷剂量偏低或给药不当、生物利用度下降和有关CYP3A4参与的药物间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