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杂志简介:《国际新闻界》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传播学研究、书评、当代传播业、新闻业管理、网络传播、传播学论坛等面向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师生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刊号:1002-5685
国内刊号:11-1523/G2
全年订价:¥ 676.00
创刊时间:1961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4.86
复合影响因子:3.39
总发文量:1995
总被引量:26167
H指数:67
引用半衰期:5.1531
立即指数:0.1511
期刊他引率:0.9663
平均引文率:29.741
  • 回首与展望:反思传播学话题引言

    作者:吴飞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8年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来说,是一个值得书写的时刻。一百年前的1918年10月,以“灌输新闻智识,培养新闻人才”为宗旨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在那一年拉开序幕,同年,北京大学政治系首开新闻学选修课程,刚从英国回国的徐宝璜在此任教。

  • 媒介域的方法论意义

    作者:陈卫星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冷战结束后开启的传播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媒介学的核心概念,媒介域对媒介技术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区分从新的方面界定了历史视野中的媒介制度和社会现实的对位关系。市场建构的社会理性催生了传播学,结合技术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复合价值观。在方法论探讨的意义上,本文认为媒介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信息文本与已有制度管控的竞争型互动关系、信息...

  • 从新体用观的角度建构中国传播学的反思性

    作者:单波 刊期:2018年第02期

    面向人类传播实践的“体”,其基础性工作就是理论祛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角理解传播学理论诞生的社会经验与知识脉络,辨析那些产生于西方社会和文化中的理论、思想能否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非西方社会。支撑新体用观的核心东西在于植根于El常交流实践的问题意识,即面向关于交流的焦虑。反观我们对于交流的焦虑,面向我们的现实问题,...

  •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作者:杜骏飞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为“反思传播学圆桌论坛”演讲实录。作者认为,传媒技术已开始成为新闻业的统治力量:新闻衰亡而信息崛起;事实变异而后真相崛起;人在退缩而物在崛起;哲学理性沉沦而数字逻辑崛起。新闻学应保持批判精神,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义的转向:“成名的想象”应让位于“信念的回归”,让新闻业回归知识分子行业;职业新闻应使新闻权力归...

  • 显现的实体抑或意义的空间:反思传播学的媒介观

    作者:胡翼青 刊期:2018年第02期

    种种迹象表明,传播学关于什么是本学科视野中的“媒介”的理解含混不清。即使从最粗疏的区分来看,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显现的实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义的空间。主流传播学就将媒介理解为像媒介组织那样的功能性实体,所以它不仅经常研究非传播的问题。而且还对真正的传播研究视而不见。媒介实体化的后果,是传播学学科身份危机最主要的原...

  •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作者:刘海龙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身体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传播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最后,笔者借助通俗文化中的后人类主义叙事,...

  • 走向反思、多元、对谈的传播学

    作者:潘忠党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运用克里蓬朵夫和克雷格等人关于传播理论的论述,提出以交往和中介为基本元素界定传播,形成“元理论”层面的共同趋势,展开不同传统、视角和路径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对话的传播研究领域。

  • 多元、对话与有机的传播研究:基于2018年JoC新酵母专刊的反思

    作者:邱林川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8年4月《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将出版“新酵母专刊(Ferments of the Field)”回顾传播学近年发展,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此举继承35年前JoC首次“酵母专刊”之精神,不但讨论各领域内部已取得的成果,更强调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学科在外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本文作者与福克斯(Christian Fuchs)共同编辑此期-y1物。...

  • 携手共同构建人类整体传播学

    作者:邵培仁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中国传播学并不“健康”,而且“有病”,即学术研究“过度西方化”和“过度量化”,现在需要回到中西方平等对话、交流的立场上来,丢掉建构“中国中心主义”或“东方中心主义”的幻想,积极探索传播学研究中的“第三条路经”或“第三种范式”,携手共同构建人类整体传播学。这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世界的。这样可能导致传播学研究...

  • 政治传播研究的“行省化”:理论反思与路径重构

    作者:史安斌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6年全球进入“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的时代背景下,政治传播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释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梳理政治传播学的理论演进与发展脉络,以“行省化”视域作为切入点探讨“新全球化”时论创新的可能性,寻求超越“西方化一去西方化”二元对立的现实路径,并分析中国政治传播学界在全球范围的“行省化”探索中应...

  • 认同危机与范式之惑:传播研究反思之反思

    作者:龙强; 吴飞 刊期:2018年第02期

    当前学界对传播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学科地位、研究范式和重建路径三个层面。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TL冲突,引发了传播学者深刻的认同危机,具体体现在学科领域的碎片化、核心知识的乏善化以及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位置的行政研究的批判,成为学界的共识。而在学者所推崇的范式传统中,最被重视的是芝加哥学派和批判学派。在...

  • “重构中国传播学”的时代场景和学术取向

    作者:吴予敏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以“引进”“采纳”“对话”和“重构”四个关键词概括了四十年来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指出中国传播学并非学术殖民化的结果,而是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场景并行不悖。本文提出时代场景决定学术取向,学术取向又要保持其自有理性定力,坚守文化的主体性和人本主义价值观。同时,本文亦对媒介学、公共性、城市和乡村传播研究等新的学术取向进行了评...

  • 转向数字文化研究

    作者:杨国斌 刊期:2018年第02期

    通过反思“新媒体”概念,提出向数字文化研究转向的问题。进而通过对数字文化研究和平台研究的反思,探讨文化与社会、本土与国际、立场与视角等诸种关系。

  • 传播学的学术创新:原点、范式与价值准则——在“反思传播学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喻国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学研究走到了呼唤理论创新,范式创新的路口。本文认为,就传播领域的创新发展而言,应当坚持将实践作为学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也是检验学术理论的最高标准。新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的释放了人类认知和行动自由度的同时,也为传播学研究加予了全新的规则与限制,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于学科建设而言...

  • 传播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贡献

    作者:张国良 刊期:2018年第02期

    人文社会学科的结构与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大体对应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纵向型、横向型和综合型学科,它们彼此互相交叉、互相影响。传播学作为横向型学科之一,属于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跨界性、应用性、实证性等特征。它被引入中国后,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良性互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