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部级期刊

History Reference

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110/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编读、年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丰碑、封面故事、封面故事_跟着名著去旅行、图志、人物、旅行、唯物、书情

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
国际刊号:2095-5189
国内刊号:10-1110/K
全年订价:¥ 518.4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7031
总被引量:450
H指数:5
立即指数:0.0045
期刊他引率:1
  • 一口气读懂古希腊

    刊期:2019年第13期

    感谢来信。确如您所说,戏剧在中国成熟时间大约比希腊晚了1600年左右。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时期说法很多,不外乎先秦、唐、宋元三种。即使主张屈原《九歌》为最早戏剧雏形的学者,也只能把先秦至唐宋漫长的1000多年统归于戏剧的“孕育和萌芽期”。

  • 年历

    刊期:2019年第13期

    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被邀请参与活动并列为发起人之一。总会在北京。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1949年7月国民党政府徐堪主持的财政部拟具《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草案》,呈请行政院及代总统李宗仁批准,行政院长阎锡山公布《改革币制令》,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发行银元兑换券。

  • 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刊期:2019年第13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考古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专业的考古机构与团体迅速壮大,考古人才的培养成倍增加,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考古发掘与研究在70年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重新构筑了中国历史的框架.丰富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认识。本期杂...

  • 新中国考古七十年彰显"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王新春 刊期:2019年第13期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源自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滝池县仰韶村的发掘拉开中国考古学的序幕,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这一新的知识系统的启蒙。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界摧枯拉朽般地推翻中国古史体系,进而产生重构国史的诉求,中国科学考古学不久之后便在安阳殷墟宣告诞生,让我们对遥远的殷商王朝有了全新的认识。

  • 水利系统比大禺治水还早干年实证中华五干年文明史的圣地

    作者:郭晔旻 刊期:2019年第13期

    地处浙江省会杭州西北大约18公里的良渚(今属余杭区)在汉时称为“兰陵”,晋时改叫“梁诸”,到了南宋年间出书的《临安志》里又出现了"梁渚”的称谓。如今这个“良渚”的地名,按照民国年间的《杭县志稿》的说法,也是源自宋代:“宋有良渚里”,相传当地旧时多“渚”,后垦为良田,故有此名,意为美丽之小洲。另外也有说法认为,“良渚”是以邻近的良山...

  • 文明的曙光跨过国家"门槛"的良渚社会

    作者:郭晔旻 刊期:2019年第13期

    从1936年算起,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延续了80多年。有赖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大作者的不懈努力,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大略生活图景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 临汾盆地的“聚宝盆”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观象台

    作者:郭晔旻 刊期:2019年第13期

    连中华民族文明摇蓝的黄河沫域,‘丁村人’的故乡也西省襄汾县陶寺附近,发现了也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大塑遗址。根据这个遗址的发掘,确定了我国中原龙也文化陶寺类更。这处遗址已成为探索我国’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它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我国考古工作旌晋西南扌采索’夏墟’已经获得重大突破。”

  • 从传说走向信史“尧都平阳”的不二之选

    作者:郭晔旻 刊期:2019年第13期

    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科院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会”,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目前,没有哪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 处处体现出非凡的“帝王气象”二里头遗址:"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作者:王新春 刊期:2019年第13期

    1959年底,年过古稀的徐旭生刚刚结束家乡河南之旅。他似乎等不及稍微缓解一下连日奔波于乡野之间带来的身体疲惫,便俯首于案前,脑中闪现的考察图像和书籍上的片段文字交织糅合,萦绕在他心中已久的那个模糊的“夏”字开始变得明晰起来。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拥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双重身份的徐旭生于1888年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砚河村,父亲是当...

  • 出土诸多“中国之最”寻找夏代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作者:王新春 刊期:2019年第13期

    作为“解码”夏朝及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等重要问题的线索,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不仅揭示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也刷新了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史的诸多认识,彰显着其作为中华文明源流之一的独特魅力。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的《二里头的“中国之最”》对二里头遗址的特征进行了精辟的总结,除了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和道路网,就连宫殿区大路的早期路土...

  • 两个祭祀坑足以撑起一个博物馆当古蜀文明脱去神秘的面纱

    作者:李思达 刊期:2019年第13期

    作为一个在蜀地长大的本土人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直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真爱。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那篇脍炙人口的《蜀道难》:为了让天下人都了解他的家乡剑南道——也就是后世的四川——历史悠久,李白和所有“家乡吹”一样张口就来:“尔来四万八千岁……”,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股自豪:别看咱们地处西南,说起历史可比你们中原都长太多!

  • 纵目头像与黄金权杖有个性的三星堆文明从何而来

    作者:李思达 刊期:2019年第13期

    对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来说,1986绝对是一个成果丰硕的考古大年。这年7月18日,广汉三星堆当地的砖厂工人在取土做广汉三星堆当地的砖厂工人在取土做砖坯时,无意间打开了一座古文明宝藏的大门。以此为契机,考古工作者连续发现了两个古蜀人的祭祀坑,在这座宝藏中发掘出许多世所罕见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石器。特别是其中的青铜雕像,不仅数量众多,而...

  • 玉器一桶一桶往上递为什么葬品丰富的妇好墓没有被盗掘

    作者:公孙虿 刊期:2019年第13期

    提起妇好墓,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商代墓葬,不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珍贵文物,还揭开了“妇好”这位3000多年前女将军的神秘面纱。对于“妇好”这个人,以及对于妇好墓中出土的那些国宝,譬如偶方彝、三联齟等,不少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妇好墓发现与发掘的历程,大多数朋友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楚了。

  • 追溯丝路源起看到商人衣装国之重器背后的殷商王朝

    作者:公孙虿 刊期:2019年第13期

    自20世纪20年代末董作宾主持第一次殷墟发掘,殷墟发掘已经进行了90年。这90年里,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发现和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墓葬,其中四墓道、两墓道和一墓道的大墓就有数十座,集中于丫亘河北岸的侯家庄、武官村、大司空村等地。这些大型墓葬,墓道长度能达到四五十米,墓坑深十余米,墓室开口面积数百平方米。但是,殷墟几乎所有大中型墓葬都被盗掘一...

  • 险被炸飞的礼乐宝库曾侯乙墓引出的“曾国之谜”终得破解

    作者:韧雾 刊期:2019年第13期

    1972年马王堆墓的发掘曾在中国掀起一股考古热的浪潮:千年不朽的女尸,引发长沙一日数万人争相涌入博物馆观看;发掘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后专门新建场馆保存展示,让许多同行为之羡慕,暗地里摩拳擦掌,也想有个大发现;其考古过程与研究,被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考古新发现》《西汉古尸研究》等短片,常在当时电影正片前播放,观众们看得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