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震动态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 部级期刊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杂志简介:《国际地震动态》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362/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地质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地质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会议概述、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论文、信息、国内外震情、零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253-4975
国内刊号:11-2362/P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1
所属类别:地质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53799995779991
复合影响因子:0.15
总被引量:5256
H指数:24
引用半衰期:6.7917
立即指数:0.0423
期刊他引率:0.8844
平均引文率:4.169
  • 地震预测战略中若干问题的讨论——纪念为地震事业奉献一生的梅世蓉先生座谈会

    作者:马瑾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级地震,正是在这一天梅世蓉先生(1928—2013)走完了她为地震事业奉献的一生。梅先生不把地震研究当作一个职业,而把它当作一项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神圣事业,任劳任怨,敢于担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地震预报事业奠定了基础。在2008年4月为庆祝梅先生80华诞出版的“中国地震预报探索”文集中,梅先生以“新形势下地震...

  • 汶川和芦山地震相关的CH4和CO异常

    作者:崔月菊; 杜建国; 荆凤; 孙珂; 孙凤霞 刊期:2018年第08期

    CH4与地震和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其释放量能反应出地震和构造的活动强度。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震前后水体、土壤、大气中普遍存在CH4异常。CO也是地震监测的前兆参数之一。Singh等(2010)利用MOPITT卫星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的CO浓度变化,发现古吉拉特(Gujarat)7.6级地震前几天CO浓度增强,指出CO气体应该是地震前兆信息,是地震前应力增加导致的CO排放...

  • 针对断层变形GPS观测站点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作者:邹镇宇; 江在森 刊期:2018年第08期

    针对走滑断层震间变形,合理的GPS站点布设可准确反映断层形变状态。稀疏的站点不能完整的监测震间形变信息,密集的站点虽可以较好地监测震间形变信息,但意味着财力精力的巨大消耗,因此,合理的站点布设可以用最少的站点达到最优监测的目的。站点布设主要考虑远场的有效布设距离,以及站点布设的最小间隔。远场的有效布设距离与站点的布设间隔是影...

  • 应重视大地震预测物理基础的研究

    作者:许忠淮 刊期:2018年第08期

    以前的地震预测物理基础的研究结果已“过期”了1973年美国肖尔兹(Scholz C H)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了“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一文,他们根据前人关于岩石膨胀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地震孕育的膨胀—扩散模式,由此预言地震前在地震的初始破裂区会出现P/S波速比、电阻率、水氡等多种前兆变化。但是,世界上多年来并未获得根据前兆变化成功预测强地震的实...

  • 建设苏鲁豫皖地震试验场的若干讨论

    作者:杨军 刊期:2018年第08期

    汶川地震所提出的科技问题尚未解决,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这是继2013年松原震群后的又一浅源地震,是否再给地震预测预报提出了新课题?目前的短临地震预测思路是该改弦易辙了吗?对此,笔者近期在《同源前兆波预测地震初探》中提出了运用“同源前兆波”开展大震短临预报的思路:在被认为是可能发生下一个大震的危险性较大...

  •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甘宁川交界地区的前兆异常变化认识与思考

    作者:高曙德; 武善艺; 王军燕; 叶媛媛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200—4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地电阻率3项;这些异常出现...

  • 重力监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祝意青; 刘芳; 徐云马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它直接制约着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过认真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关于加强地...

  • 活动断裂的红外地震异常特征提取——汶川地震为例

    作者:张璇; 田秀丰; 张俏丽 刊期:2018年第08期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G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源,应用7阶小波差值法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3条主要断裂进行解译和分析。选取居中的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轨迹线,通过震中点做该断裂的断层轨迹线垂直剖面CZ1(图1),计算该垂直剖面线上的象元差值并绘图(图2),可看到:该断裂带亮温差值分析结果表现为两条突出的热红外条带,通过比对,可较好的对应在汶川...

  • 龙门山断裂带强度分段特征及汶川地震前后地应力场变化

    作者:王成虎; 黄禄渊; 杨树新 刊期:2018年第08期

    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活动断裂带上相对高应力积累或闭锁的段落上。如何有效地识别出断裂带上正在积累应力且孕育大地震的段落,成为大地震中—长期危险地段判定的重要依据。早期研究中的原地应力数据积累非常少,而在震区地震前后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数据就更少,这就给利用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来研究地震增加了很多困难。李方全等人从邢台、海城、龙陵...

  • 涿鹿地震前区域形变特征

    作者:纪静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14年9月6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40.3°N,115.4°E)发生MS4.3地震,震源深度10 km,发震构造位于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涿鹿地区位于首都圈西北部的延怀盆地。在研究区域内有北北东向唐山—磁县地震构造带和北西向张家口—渤海隐伏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河—平谷MS8地震(1679年9月2日)和唐山MS7.8地震(1976年7月28日),因此,本区是现代构造...

  •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

    作者:陈棋福; 李乐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后近十年来,多学科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孕震构造特征及地震的成因机制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约束信息,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变形特征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发生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的系统对比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几何形态十分复杂,深...

  • 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分段特征

    作者:孙译; 赖晓玲; 李松林 刊期:2018年第08期

    断层围陷波(Fault zone trapped waves)又称为断层通道波、断层导波、槽波,是波在断层的两个边界内侧多次反射并相干迭加而形成的。围陷波既然是由断层带内低速介质和高速围岩之间的相干多次反射波构成的,那么其振幅和频率就强烈地依赖于断层带内介质的物理性质和断层的几何形态。所以观测、分析和模拟断层围陷波能够确定断层的深部细节。2008年...

  • 地磁日变化畸变地震预报指标研究进展

    作者:冯志生 刊期:2018年第08期

    一次地震预测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其依据的可靠性,依据的可靠性有赖于预报指标体系的建立。预报指标体系大致由以下内容组成:①可靠和完备的观测资料;②稳定的算法;③定量的判据;④可操作的预测规则;⑤超过自然概率的预报效能。地磁日变化由太阳风在电离层产生的环形变化电流以及该电流在地壳内感应生成的反向环形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分布主要取决...

  • 芦山M7.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的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郭祥云; 张秀玲 刊期:2018年第08期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震源机制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源区发生3 000多次余震,其中M5余震4次。最大余震5.4级发生在芦山邛崃交界。地震震源机制可以直观反映地震破裂的几何特征和运动学特征,通过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分布可以了解区域的应力状态、勾画断层形态、帮助搞清楚余震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地震发生后,布设了方位角分...

  • 2017年全球M≥7.0地震低频活动特征初步分析

    作者:刘自凤; 苏有锦; 付虹; 赵小艳; 王光明; 穆志军 刊期:2018年第08期

    2017年全球共发生8次M≥7.0地震,上半年仅发生3次且最大震级为7.9,历史资料统计结果显示,1900—2017年全球7级地震半年频度和年频度均值分别为9次和13次,可见2017年低频活动异常显著。如何认识全球当前7级地震活动状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低频后全球M≥7.0地震会如何发展,其频度和强度是否会迅速回升,低频活动对全球后续巨震是否有一定指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