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3篇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3篇

时间:2023-01-16 10:57:57 关键词: 国有 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
摘要: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都在不断扩展,这就导致了我国国有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3篇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1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进一步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对内部组织进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改革的重内容,其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保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1]。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做好人才选拔、人才任用及人才管理等相关工作,尽可能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率,从而达到人才与银行双赢的发展目标。

一、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想要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打造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逐渐由传统以资源和资金为焦点,转变为以人力资源为焦点。事实证明,发展势头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背后必然拥有一支强大、优质的金融人才,这也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对外开放改革阶段,但由于东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差距较大,所以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由此可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是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前瞻性、战略性发展眼光,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新商品、拓展新业务,为商业银行增收奠定基础[2]。为满足以上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内部人才提高现代化金融经营意识,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学习金融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能够将金融理论灵活运用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打造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已成必然。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奖励制度

当前,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问题,具体体现在考核标准不合理、岗位管理不到位、员工激励不公平等方面。另外,薪酬奖励制度不科学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工资体制缺乏合理性。保障性工资在工资体制中占比较高,激励性工资比例却趋于平均。第二,激励机制缺乏长效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任何一个岗位的薪酬,都没有业绩股份、股票期权等长效性激励内容。第三,考核体系缺乏健全性。由于考核指标不合理、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对员工进行定量考核[3]。第四,管理层级过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传递不畅,严重影响执行水平。

(二)人力资源改革缺乏统筹规划

一般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战略目标和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制订岗位配置计划,确定人才招聘标准,从而保证商业银行人才供求平衡。但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中长期规划和连续性执行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另外,人力资源改革依然采用“闭门造车”形式,在人才引进方面并未结合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导致人才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需求不一致。

(三)缺乏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必要需求。然而,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未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而是选择临时抽调其他岗位人才进行相关研究。由于抽调人员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同时兼顾岗位和创新工作有一定难度,通常在完成任务后便回归各自岗位,没有对创新产品需求和反应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不利于为创新产品升级改造提供保障。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人才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没有制定针对性激励机制,严重打击了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

三、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围绕科学的绩效考核构建薪酬激励体系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基本原则,突出激励体系的积极作用。想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商业银行需要认识到传统以行政职务确定收入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专业与专业、人与人之间的薪酬差距进行科学控制,从而为激发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使人才长期保持工作热情[4]。第二,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指标是将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目标细化成多个操作性强的远景目标,其中既要包含定量指标,又要包含定性指标。所谓定量指标就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特点、发展现状等要素,明确考核指标的主次;定性指标则是保证绩效指标详细、全面,具备较高的操作性,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参考依据。另外,在构建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还应考虑其与激励机制之间存在的关系,避免商业银行管理层或员工利用指标相关性弄虚作假,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二)优化商业银行人才战略建设水平

第一,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做好人才测评工作。员工综合素质与银行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做好员工素质测评工作至关重要。上文提到,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加,想要开展新业务、创新新产品,就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基于此,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人才展品渠道,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条件,广泛吸收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而为内部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应做好人才测评工作,重点对专业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商业银行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供保障。第二,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岗位竞争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遵循择优原则构建用人机制,保证做到人尽其才,在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同时,为商业银行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第三,强化员工培训力度。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制定统一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循序渐进,重点面向员工灌输先进金融知识和技术,同时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严格按照国际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培养员工,为强化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合理划分岗位性质和岗位职责基础上,应结合员工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为人才晋升提供充分空间。在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岗位、各专业人才的差异性,构建分工科学、专业全面的业务、植物管理系统,使所有员工明确各专业、各岗位用人需求[5],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是否适合参与该岗位竞争。另外,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任期制和聘任制,并在银行内部实施竞争上岗机制,使银行内部形成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所有员工提供晋升空间,同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尤其新时期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由国内转向国际,想要实现稳定发展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银行拓展业务、创新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挖掘人才优势,使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作者:许晓莉 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分行人力资源部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经营网点,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支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大众、维护金融稳定的骨干力量。伴随着股改和公开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力资源改革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源的特性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当中,往往只注重如何控制诸如工资、招聘、培训等费用,而忽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本身所有的保值和增值的特性。近年来,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用人、用工、薪酬等方面的改革,但是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中,依然存在着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相匹配的“官本位”、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等思想,阻碍着对现代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

(二)人才的考核和选拔方式不科学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国有企业性质,所以在管理人员任用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党政机关做法,其管理层级设置类似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级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和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待遇。在这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一经提拔,即使毫无建树,只要不出现失职,通常不会被免职。这就造成管理人员只注重维持现状而缺乏进取的动力,进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用人机制讲究论资排辈,提拔时大多只注重资历等因素,使得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因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前景,而丧失工作的激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员工非常看重行政级别的高低,而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晋升空间相对狭窄,基本局限于管理岗位职务晋升通道,对高级专业岗位的推广仍然不够,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三)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引入有效的岗位计量和考核标准,对各类岗位的规范化管理不到位。考评的指标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对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指标还未充分体现到岗位效能评价中,难以进行量化评价。而且在绩效考核中存在“重测评评价、轻量化业绩评价”的现象,这样绩效考评很难成为员工晋升和提升待遇的主要依据,不能公正地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与此类似,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是内部等级工资制,以工龄和职位大小划分等级,未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度,这就容易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不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激励,致使员工缺乏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

(四)员工总量大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人员规模都在三、四十万人,员工总量庞大,人员负担沉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不高、岗位设置不科学、区域分布不合理等“既多又少”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多是熟悉存款、贷款、结算等银行基础业务,而熟悉个人理财、网上银行、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等新兴业务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与外资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掌握管理学、英语、计算机、资金交易、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员总量过大与适应现代银行业务岗位要求的人员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当前人员配置工作。

(五)员工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和质量不高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参训人数和员工培训率快速提高,培训方式和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然以单纯的业务培训居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深层次认识,没有将员工看做是可以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宝贵资源来开发,没有形成契合业务发展的战略性培训规划。其次是培训的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停留在以短期集中授课为主的基础培训阶段,未能根据员工和组织的需求开展培训,尤其缺乏针对青年员工不同成长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计划。第三是由于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培训结束后就缺乏考核测评的后评价机制,对培训的有效性无法合理判定,也使部分员工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被动应付,使培训流于形式,而这势必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人力资源改革缺乏整体规划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应该是根据未来的组织架构规划制定人力供求平衡计划、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以及岗位配置计划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力度不到位,缺少整体的中长期有效规划,政策的随意性比较明显,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改革中相当程度上仍然依靠内部的自我探索,对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工具的引用不够。从总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产品同质化的大环境中,如何克服上述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的全新理念,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有商业业务发展相匹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开发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向前推进:

(一)以企业文化引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反之亦然。银行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要能取得实效,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和接受,那么必须靠以企业价值体系、经营和管理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例如,一个企业如果要在薪酬制度安排上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那么这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就应该有等级差别观念。所以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将战略目标变成员工的共同愿景,使人力资源在文化层面上得到全面开发和增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本理念。员工是银行改革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赢得员工的认同感,让员工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支持服务、专业咨询的部门形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越来越看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因此,应当开展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情绪管理,探索建立帮助员工解决家庭问题、缓解工作压力的机制,如EAP系统[1]。

(二)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打造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对现有HR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银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快培养既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又熟悉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同业间的沟通交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上取长补短。加强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这正是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各行已尝试这方面的改革,在梳理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设置,完善岗位描述,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尚未真正形成以岗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经过多次优化,功能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可以在开发其他集成功能模块上再下一些功夫,这样既可以为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式服务,也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首先,做好人员招聘和人才测评工作。员工招聘是保证管理层决策能被准确理解、有效执行的关键。商业银行招聘员工应根据发展的需要,依据人力资源计划、职位说明书和能力要素表的要求,从外部或组织内部吸收引进一定数量的员工,并对其进行素质测评,形成适岗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互补的员工队伍。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公平、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用人机制,让合适的人担任相应职务,并激励员工发挥其才华和潜能,这也是“胜任”和“重用”的有机结合。人才任用是商业银行人才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最后,加强员工培训与开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确保员工培训均衡有序地进行。突出员工视野拓展、能力提升和开拓创新的素质培训,大力开展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教育,使员工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竞争局面。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员工素质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综合考虑,分层分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对柜员主要进行业务操作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适岗能力;对管理人员要更加注重系统的金融知识、新的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进行管理决策时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建立严格的培训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各类培训的督查力度,防止“走过场”,确保培训的实效。

(四)完善员工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通过有效的绩效考评不仅能掌握员工对银行的贡献或不足,更可以在整体上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价依据。要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系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其次,进行工作分 析,确定各项工作的职责和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应的绩效考评标准。第三,选择恰当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评估前向员工传达对其工作成果的期望。最后,建立与工作绩效相关的反馈机制,评价绩效考评系统对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程度,对绩效考评系统做必要的修订、完善。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注重薪酬分配的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性。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人才的横向流动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对内公平性方面,既要体现价值贡献,保证薪酬激励效果,还要保持员工之间合理的薪酬差距。在对外竞争性方面,要加强对同业薪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注意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合理确定本行的薪酬策略。同时,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适当采取股票期权和薪酬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方式。

(五)加强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的推进,文化差异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带来了新课题。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任用、员工培训、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也将是国际化战略下经营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而找准“保持自我”与“适应他人”之间的平衡点是国际化战略的关键。“适应他人”是真正理解、尊重他国文化,而“保持自我”是坚信本国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与影响力。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

(六)统筹人力资源改革整体规划

人力资源改革是一项内容多、跨度长、复杂度高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必须要与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即人力资源的改革,应以银行长期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远景规划的目标为方向。要准确把握人的成长规律,选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中长期政策。根据不同战略阶段的需要,逐步制订人力资源改革计划,并保持各个阶段的衔接和整体性。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形势做出预测,根据不同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规模和结构上的调整。在进行人力资源改革的时,除了进行人员任用、绩效考核等实体性改革,还要注重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人力资源改革政策的衔接和配套,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结语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拥有更好的服务质量,更低的服务价格,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谁就能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拥有核心竞争力。我们要认清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勇于面对自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构建公平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才能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宝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分行人力资源部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都在不断扩展,这就导致了我国国有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从趋势上讲,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所以,现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水平的竞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国有银行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近年来,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直接制约了国有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国有银行急切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创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精力充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和创新需要的员工队伍,以便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研究了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的路径。

二、国有银行人力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与股份制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员工的学历偏低

对于银行而言,其员工的学历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员工队伍的受教育程度,同时也表明了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间接影响着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如果一个银行的员工学历整体水平偏低,则可能有损于银行的经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竞争优势,从而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国有银行的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有一定的历史性原因。由于国有银行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对早期进入银行的员工学历要求比较低,而银行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而导致低学历员工在国有银行积累,同时低学历员工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也较弱,致使多年来国有银行学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国有银行低学历员工比重偏高;另一方面当前国有银行的不少高学历人才逐渐流向了其他待遇优厚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如2009~2011年,中国银行辞职的员工中多达62.4%的高学历人才被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挖走,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流失率平均为40%~50%,离开的几乎全都是高学历人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目前国有银行员工的学历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员工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

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30岁以下的员工,朝气蓬勃,通常使银行的员工队伍充满活力,可以拥有很好的工作氛围;年龄为30~40岁的员工,成熟稳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这样的员工组成的队伍,对国有银行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一般而言,年龄偏大的员工在工作上创新意识比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创新的进行。因此,银行员工的年龄结构对其经营发展十分重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国有银行较长的历史导致了岁数偏大的员工也较多,同时国有银行的引用人才机制不同于股份制银行,引进高校毕业生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导致国有银行引进的年轻员工偏少;二是流失员工的年龄呈偏低趋势。股份制银行优厚的待遇,灵活的用人机制,使得较年轻的员工在股份制银行里更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而国有银行在这一方面就显得较弱。因此,国有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较年轻的员工不同程度的流失情况,而年龄偏大的员工出于种种原因流失率较低,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目前国有银行员工的年龄偏大。

(三)员工的职称结构不甚合理

职称水平代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一般而言,员工的职称等级越高,意味着其业务水平越高,同时也证明其创新能力更强。银行拥有高级职称的员工比重越大,就越有可能使银行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所以,银行员工的职称结构对其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国有银行的员工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指标控制得较为严格,而国有银行员工的人数比较多,导致国有银行中晋升高级职称的速度偏慢。此外,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年轻员工,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才有资格参加中高级职称的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称结构的层次。而股份制银行的各种激励措施可以极大地激发新员工取得中高级职称的热情,同时股份制银行引进的员工大多具有一定的职称基础,甚至一部分员工具有较高的职称。因此,股份制银行的职称水平偏高于国有银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提高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提高员工的学历

1、加大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力度。一方面从校园招聘入手,调整进入银行员工的学历结构。提高招聘对象的学历要求,比如由最低学历要求专科提升为最低学历为本科,并扩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招聘比例;另一方面引进其他股份制银行的高学历人才。对于外部银行优秀的高学历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必要时还要配以合理的职位,从而吸引他们供职于国有银行,以使其员工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对于积极提高后续学历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要鼓励员工积极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譬如,要求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本科教育,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要鼓励其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其求学的各种费用上给予适当资助,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学历。

(二)尽快优化员工年龄结构

1、更多地吸引年轻员工。年轻的员工在选择就业时,通常会考虑“对未来职业的良好支撑”、“未来高收入的可能”、“专业的培训与发展”、“创造性的、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因素,国有银行应当从高校中引进大量的具有本科学历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优秀年轻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提供给他们更多有挑战性的工作,从而激发年轻员工的潜力。

2、制定更好的激励政策以降低年轻员工的流失率。建立科学而又长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氛围,并制定新的探亲制度,推出住房保障、带薪休假、员工家访、家属慰问等一系列人性化、人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年轻员工的凝聚力;同时,要进行大胆授权,适当的执行权会让年轻员工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与荣誉感;还要给予一定的决策参与权,让更多的优秀年轻员工参与到本部门经营决策与管理中。这些激励措施将极大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们更愿意留下来为本行做贡献。

3、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退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国有银行年龄偏大员工的比例,从而提高年轻员工的比例;另一方面减少了岁数偏大员工的数量,也为引进年轻员工留出了空间。

(三)促进员工职称结构合理化

1、从内部优先提拔职称等级较高的员工。职称越高的员工,将会有越多的晋升机会,当出现职位空缺时,首先考虑到银行内部那些优秀、能力强且职称级别比较高的员工,这一方面是对高职称员工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低职称员工的心理激励;此外,还要给予高职称员工更好的绩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取得高职称的动力。

2、制定适合的职称奖励政策。对于进行职称晋升和考试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而对于成功晋升到高级职称的员工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便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取得较高职称的积极性。

四、结语

人力资源是国有银行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其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国有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的水平上。因此,国有银行应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制定具有创新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大力提高员工的学历,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安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贾冀南,李静.基于人才流失视角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

作者:贾冀南 魏玉敏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