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研究3篇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09:59:36 关键词: 高职 酒店 人才培养
摘要: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以平均每年10%的增幅迅速发展,但其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全国星级酒店人才缺口超过10万,酒店管理岗位满足率不到40%。2010年仅北京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就将在50万左右。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研究3篇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1

1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构

1.1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酒店业处于卖方市场,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是当时业界的首要问题,具备良好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的服务人才是最迫切的需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所谓的标准化管理不再是个问题。当今酒店业直面的挑战,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如何树立品牌特色、实现集团化经营,如何提高管理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的问题。酒店经营管理决策,大到发展战略、投资规划,小到服务产品设计、客房价格确定等等,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而不能单凭经验来决定。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掌握了一定的一线服务操作技能,又擅长信息技术与组织策划,能够进行现场指挥与协调,懂得市场调查、数据统计、收益分析以及服务产品设计,具备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国际顶级酒店云集、服务操作技能人才储备丰富的深圳,对这两种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

1.2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首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第5层次,但分列为A类(5A)和B类(5B)。A类的课程计划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而B类的课程计划则为“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1]。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重应用、重技术、重现场,以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当然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以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生产操作,而技术型人才则应用心智技能完成生产工作。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更要善于将技术(或经营管理)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或管理过程与结果),能够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用以改进技术与工艺,完善产品设计[2]。国际上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也并非仅限于专科,因此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等同于“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的做法,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机械化与简单化理解。其实,酒店一线基础服务操作几乎没有多少技术与知识含量。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服务层面的东西已经变成为显性知识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与中等职业教育雷同,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另外,我国目前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大专层次的做法,实质上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边界赋予了较大的弹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操作层面,完全是走入了误区。技术管理型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才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现实目标。

2目标重构后课程重组的内在要求

除数学、政治、大学英语等公共课外,专业教育课程一般都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又可细化为基础理论课、服务技能课、管理技术课和专业拓展课等,其内容安排与结构状况取决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重组提出了客观要求,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2.1正确处理服务技能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的关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服务技能课的必要性是勿庸置疑的,其关键原因有两个:其一,服务操作技能是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基本工作技能,酒店技术管理工作从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质量控制到具体业务指导与培训等,都离不开一定的技能水平与实践经验;其二,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后一段时间内从事的就是对客服务工作,没有一定的服务技能无法胜任。但是,高职教育应该以服务技能课为核心还是以管理技术课为核心,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下,正确处理酒店管理专业两种课程的关系就要正确树立两个观念:第一,服务技能课程应作为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处理而不是专业核心课程,要以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取中级工或高级工证为目标来合理计划;第二,服务技能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的技能训练,努力实现与相应管理技术课程的内在衔接。

2.2正确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的关系

本着高级技术型、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酒店管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是各类管理技术课程。管理技术课程属于实践课而非理论课,课程内容最终都应归结为若干心智技术与技能,即教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如市场营销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督导技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技术能力对学生适应酒店技术管理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忽视理论教学,将基础理论课程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则又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潜在影响,对学生的职业成长不利。正确把握基础理论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的关系,就要在重点设计与安排管理技术课程体系的同时,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一定数量的基础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理论素养。

2.3正确处理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的关系

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的关系,本质上是专业培养口径的“窄”与“宽”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许多行业之间、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经济一体化发展又使经济领域多结构、综合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术结构要求日益动态化与复合化。社会劳动者既要掌握特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因此,在强化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应当进行适当的职业能力拓“宽”。在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上,除了努力让学生精通本专业技术技能外,还须基于专业的关联性,进行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为学生将来可能发生的职业转换打下基础。

3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重组

3.1课程重组的方法与结果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流程是:岗位群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与重组。按照这种思路与方法,参考广州白天鹅宾馆、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深圳南海酒店、深圳威尼斯酒店等多家酒店的岗位设置,在对岗位群、岗位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深圳市多家中外酒店的意见与建议,我们首先构建了由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操作技能、职业核心技术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组成的技术管理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体系,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酒店行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包含三大模块六个类别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其中“基础理论模块”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酒店法通论(经济法)三门理论课程;“素质教育模块”开设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模块”细分为三个小模块,“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是中职课程的延续与拓展,可以整合成两至三门综合实训课;“方向拓展课程”为选修课,为学生相关职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以各类管理技术为内容的一系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

3.2重组后课程体系的优点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经过以上重组,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要求,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适应了酒店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和劳动岗位素质要求的变化,这在日益国际化的酒店行业更加显著。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课程结构体系也应该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重组后的课程体系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变化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适应了我国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第二,突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理念。对“能力”的强调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这种“能力”已由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发展[3]。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心智技术能力和突出的动手能力为核心,兼顾必要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素质培养,强调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综合性,较好地突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除基础理论模块的三门理论课外,其余课程(不考虑素质教育模块课程)即便名称与普通高校相同,也都是实践课而非知识理论课。其中基础技能课程和“中西菜点制作”是纯粹的操作技能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都是以具体的心智行为为目标的技术实践课。第三,更好地贯彻了“多元整合”的思想。重组后的课程体系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了课程结构与内容,精简了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市场管理技术》综合了市场营销与收益管理的部分内容,《酒店应用会计》将会计学原理与会计软件应用揉和为一体,《服务营销与管理》涵盖了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酒店服务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统计与决策技术》也整合了统计软件操作、统计分析与预测以及管理决策技术等内容。部分课程在具体计划时还可以整合为一门课,如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接待、调酒技术等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与适度深化,实际安排时可以将其与服务实习整合到一起,作为“将教室搬到企业去”、在企业学习与提高的一门综合实训课。

作者:刘致良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2

酒店是人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酒店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大力提升。2003年~2009年,河北省星级酒店由353家发展为480家,石家庄星级酒店由60家发展为6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8家,但是,根据2010年第三季度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在上年的旅游行业评定中居劣势地位。酒店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尤其是高星级酒店靠“质量”求发展,质量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服务竞争的核心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酒店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在竞争中取胜的人才,要依据酒店行业标准和学生实际就业岗位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调整与完善,并通过校企合作制定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改革

科学的专业定位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先确定核心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四种能力的思路进行构建。与其他行业的有形产品不同,服务的生产过程就是接待顾客,并为其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完善的服务程序和标准及良好的管理是完成接待工作,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酒店三大部门核心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归纳起来就是服务、管理。我们在服务中渗透管理意识,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以及企业实践贯穿始终的原则将这些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之中。为完成“服务”而设立的核心课程就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接待程序课程。在“管理”线中,核心课程就是三部门相关的管理以及综合管理课程,同时酒店应用文书、酒店培训能力、酒店公关营销等课程是各部门的领班、主管完成管理工作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普通话训练、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配餐、会展服务与管理、酒店情景韩语、酒店理财等课程。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单个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除了以上课程,实践课程贯穿学习始终,为学生掌握服务接待和管理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尤其是校外顶岗实践,要求学生每天写日志,两个学年下来,每位学生都有2次当领班的机会,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

二、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践是管理之本,酒店管理专业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认真做好校内“工学结合”实境教学,在酒店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可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使教学更直接化、现实化,真正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几个环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酒店管理专业要在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抓好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课程体系分层次,层层递进。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构建了分层递进的体验式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课内实训———校内实践———校内外顶岗实践———毕业实习———就业,使学生逐层递进地体验酒店管理工作的过程,增强适应性,零距离上岗。

(二)校内实训基地规范运行。校内实训基地就是课堂,教师到基地顶岗,可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使教学更直接化;作为实训基地,学生首先进行岗位认知性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缩短认知的过程,很快进入专业角色,提高效率和质量。

(三)积极利用“校企合作”,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运行,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接轨,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实践平台。学生在完成正常课内教学的同时,每次实践都有计划,有任务,有目标,走出去,带回来,学生实训期间,定期安排各专任教师轮流到校外实训基地了解考察情况,发现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解决,学生实训期间,定期安排各专任教师轮流到校外实训基地了解考察情况,保证学生的实训保质保量地进行,最后圆满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获得《学生实践证书》。

三、加强学风建设,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学习精神的综合反映,也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教学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接轨,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利用实训基地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同时,还要真正以一名员工的身份进行轮训,各部门管理人员要根据学生的纪律、态度、技能、服务水平、应变能力、管理素质等方面给出每日实训成绩,定期总结,使学生在每一个顶岗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的模式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职业院校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对教师而言,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优良的学风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四、增强思想建设,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确定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既要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造就一支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大军;又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在适合的职业岗位上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建立传授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四位一体的教育框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学生入学前,校企互相调研和考察,企业参与入学教育,培养学生从业热情,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学生学习期间,企业参与部分课程讲座、职业生涯讲座,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岗位标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学生毕业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就业动员,学生在哪里就业,就在哪里实习,学生毕业后即就业。实习结束前,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规划,公布留用政策,提高学生的留用率。建立巡访制度,辅导员与系部领导,都要在学生实习期间和就业之后,定期进行巡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在就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确保学生就业的畅通。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不断进取、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行情,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自觉性,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率。

作者:张剑超 邵东风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3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以平均每年10%的增幅迅速发展,但其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全国星级酒店人才缺口超过10万,酒店管理岗位满足率不到40%。2010年仅北京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就将在50万左右。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却出现了大量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去酒店就业的现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对学生来说,是对专业优势资源的一种浪费;对高校来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酒店来说,极有可能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造成酒店管理人才供需错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不准确,没有正确理解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学院均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酒店管理、营销、策划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从培养方式上来看,高职院校大多实行2+1(即2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顶岗实习)模式,理论课程设置偏重于管理、营销类课程。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学生对服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不足,对酒店行业也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因而学生对自身就业的认识就停留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酒店管理岗位的阶段。在两年的理论学习后,直接跳到顶岗实践,学生就很难适应“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到普通服务员的角色转变,也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做服务员还是做管理者。这种培养模式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该行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纷纷离职进入其他行业。

2.不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相当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接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酒店都普遍反映高职学生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与人合作、人际交往与沟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尤其匮乏。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酒店就业时眼高手低,不愿从服务员干起。而且由于高职院校过于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发现自己和职高生和高中生相比,除了多一纸文凭外,无甚差别。

3.职业道德培养不够,没有树立对服务业的正确认识众所周知,酒店业作为服务业在我国目前还存在某种程度的社会歧视现象,且无法在短期内改变。高职院校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应该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从思想上扭转学生对服务业的偏见,培养学生树立起尊重服务、热爱服务的正确认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此外,酒店管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技能的思想,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是管理工作,缺乏服务意识和服从观念。学生的心理期待与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差距。一般而言,实习生希望尽快地进入管理岗位,希望在基层实习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而企业则认为,作为一个新手要在服务技能性的岗位上充分锻炼1年以上才会有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素养和社会经验,进入酒店后对前途失望,实习结束后便迫不及待地转行。

4.缺乏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愿在本专业就业,因而酒店人才的缺口仍然相当大。高职酒店管理的学生目前是非常抢手的,很多酒店都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协议。就业这一问题毋须学校担忧,高职院校只须向酒店输送人才,无须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就业单位需要,人才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学校仍然是人才评价的主体而非酒店,在这种人才评价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单位需要完全脱节。

二、针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合理配置实习与理论课时间。高等职业学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应是多少,一直是我们探讨的问题。由于酒店用人急迫,一般安排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时间较长,且实习的酒店多在大城市,离学校较远,学生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管理起来难度也较大。我们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实习单位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理论课与独立设置实践课比例为2.2∶0.8,将实习时间集中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并且与就业对接,即学生结束实习后直接就业。其他实践性课程则贯穿于各学期不同时间与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课程总比例基本上达到6∶4。

2.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体现其应有的高级技能。这种高级技能不仅表现为职业应用能力,还应包括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应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组成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应尤其注意语言能力培养(中、英、日)和交际能力培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中,要注重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以文明有礼、作风正派、严于律己、责任心强、思想开放、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酒店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刚入酒店管理门的学生,对该专业常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自视较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职业道德培养,除课堂教育外,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教育他们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从小事干起。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技能,也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心态,培养他们对酒店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毕竟酒店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酒店,只有对人和社会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酒店管理人员。

4.使酒店成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主体。酒店应在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承担重要角色,作为用人单位的酒店,在教育质量评价中最有发言权。因此,应改革现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与酒店的紧密结合,使酒店成为人才培养评价的主体。根据酒店的用人需要,高职院校应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建设,跟踪调查已在酒店工作的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深入了解实习生、毕业生质量,如毕业生上岗后的称职率、一年后的升职和收入情况等,将此类系统化指标作为今后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游富相.从供需错位现象反思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3]贺大姣,刘伏英.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及实施途径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3).

作者:文斯 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