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职护理专业

高职护理专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8 06:34:55

高职护理专业

高职护理专业第1篇

近年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内涵建设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能力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任何一个事物都拥有两种规定性,即内涵与外延。其中,外延是对事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数量的一个反映,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内涵则是对事物发展品质、事物发展方向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内涵作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性因素,高职高专想得以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内涵建设。

12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市场化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高专既担负着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教书育人上,还是从社会服务上,都必须从高职高专发展的本质属性入手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二,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因为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而这就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向着更优、更精的方向不断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产业与教学之间的更好融合,则是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可以将这个目标分为两个子目标,即培养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也就是说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专业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无疑是每一个高校立校的根本所在。

3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化护理科学的实际发展,吸取职业教育精华,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做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所服务的,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性科学,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实际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秉持“人本关怀,全面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遵循突出能力,提高素养,强化人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身心素养与人文社会课程比例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学院的护理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快对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步伐。

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应该突出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护理考点以及人文态度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且在校模拟高仿真医疗护理环境,比如: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重症病房等,在模拟护理环境之中开展实际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实际学习之中,更早的接触到本专业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见习机会。尤其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内容分割为各个任务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对本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

2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关键立足点。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高专学院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行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教书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而使护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高职高专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医疗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能够与医疗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最大化;第二,进一步推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有2年在学校完成,而1年则应该深入到医疗企业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能够与医疗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零”衔接的根本目的。

3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学术硬、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则尤为重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对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并且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学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业务进修等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坚力量,为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从而切实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而要想做到这点,不仅要增加护理专业教师中具有医疗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有比例,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到医疗企业顶岗实践,还要聘请医疗企业中的专业护理工作者以及医疗研究人员到高职高专之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以实践技能课程为基础的,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第2篇

引言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只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日常护理教学中,通过推行实践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又能够增强临床护理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护理毕业生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根本方法。

一、增加临床教学课程安排

高?高专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要摒弃传统观念,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安排,突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确定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临床上实际需要的技能确定课程结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确定护理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教学的时间分配,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护理教师的反应情况,及时完善调整教学安排,坚持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护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个新章节知识前,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告知学生医院临床护理的重点和护理工作的难点、注意事项等问题,让学生从思想上进入到临床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教学环节中,还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情景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前,教师要先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护理措施,切实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三、提高护理技能教学标准

医疗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生命体,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规范的操作进行,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粗心,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还会引起一系列护患纠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更需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满足临床护理岗位上的需要。多列举临床护理的典型案例,在做示范的过程中动作要规范、标准,使学生听得懂、易接受、能操作。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电教片,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之要领后,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环节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能水平。

四、改变护理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护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增加实践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注重日常实践课的作用,把实践随堂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考试,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察实践操作技能,还要考察与护理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做到多种操作内容全面考核,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护理知识、护理技能、临床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

五、培育临床交流沟通能力

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在临床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十分重要。对于护理学生来说,长期在学校环境中生活,缺乏社会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不会与患者交流沟通,也不善于聆听患者的需求,导致临床护理效果打了折扣。

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在护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在临床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让患者熟悉接受学生;在教学查房时,让学生更多参与其中,在患者面前勇于表达、展现自己;合理安排学生和患者接触,掌握基本的交流技巧,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职护理专业第3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类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其实质就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职业要求。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只能在被职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职业道德是在一般职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岗位对人类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病人与护士、集体与护士,以及社会与护士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目前学生必备的素质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疗质量

护理专业学生从在学校学习到医院实习这个整体阶段,是由学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有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管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方面成长,从多个角度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操守方面顺利完成一个职业角色的转变。从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成熟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大多数在县市级以上单位就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护士职业,在医务人员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有很大的工作量,涉及面广,较强的专业性。病人从进入医院到治疗好后出院所需的各种治疗大约90%都是由护士配合医生执行完成。护士道德修养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所在医院的医疗作风。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护理工作,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提升护理技能,全身心为病人服务,从而提高到医疗质量。

1.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

现阶段,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特别是在县市级医院,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级别高一些的医院,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且要求护士的亲和力。患者在患病就医住院期间,感情比较敏感脆弱,希望能尽快得到治疗,且想得到服务优良的诊治服务。这期间,护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着想,充当其家人,态度亲切和蔼、语言充满关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自觉行动,营造和谐的、融洽的医患关系。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医学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一旦选择从事医疗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根据某医院对日常投诉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医院的服务问题占80%以上;而对医疗费用、医疗技术等问题,不足总投诉的20%。由此可见,产生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沟通等方面。为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胜任工作的前提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校期间,就必须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我院,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五年高职的学生,此课程教学多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五年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有的甚至还不真正了解其专业特点,以后从事的工作性质等。德育教师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但对护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认识上尚有欠缺,不如医学专业教师理解医疗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令学生反感、厌恶甚至排斥,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现阶段,职业道德教育多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本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大部分学生,很少亲身实践。而对三年制的大专生,年龄均已18岁,没有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在其他护理人文教育中涉及而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一张普通的试卷、一个分数就考核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学生以为只要是考试及格了,就说明其已具有职业道德,就符合作为护士的要求了,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的意义。

3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加强职业道德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某些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归在思政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适应现在的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不够专业,任课教师中大多由政治课教师兼任;相比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参加实践机会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缺乏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学时较多的五年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职业道德课程的单独开设,就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而此课程归到思政部,客观上看,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职责,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行政教辅和管理人员似乎都不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之内。事实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政老师的职责,更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紧密配合,更受环境的影响。教师也有职业道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观,在给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理论的时候,更应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教师是怎样教书育人,从而让学生也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道德,让受教育者从心底接受道德教育。

3.2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到医院实习过,对医务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更应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在平时的授课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涉入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在专业技能培训时,严格要求学生在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作风要严谨,爱岗敬业。例如:在训练学生无菌操作时,先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有无菌操作,操作不当会带来哪些严重的结果,再细致地讲解、示范无菌操作过程,对学生操作严格要求,同时强调在操作中的严谨态度和关爱保护患者的观念,这样在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操作,具有责任心。每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相同,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巧妙安排,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使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堂到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3.3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最后一年基本都去医院实习。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进入实习期的时候再与实训结合起来也不迟,笔者认为不然。护理专业的学生一旦进入医院实习,就意味着已经开始护理工作,接触病人,在这之前他们就应该具有护士的职业道德意识。因此,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努力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其次,通过医院见习这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更快地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医院也可以利用见习,主动向学校提出对未来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再次,学校还可以邀请护理界的劳动模范走进学校,通过座谈会或开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医院实际工作中,护士所要具备的素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为居民免费进行简单体检、普及护理知识、为中老年人做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其社会阅历,真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提前对护理职业职责有所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所有其他服务行业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一个长时间需要通过其他教学活动来实施的教育过程。只有不断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为医疗机构提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松,邵路才,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J].高校论坛,2014.9:125.

[2]邓奕,李小英.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现状[J].医学信息,2011.10(24):442-443.

[3]罗小华,刘益.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性[J].学术研究,2014.10:47.

[4]朱徐慧,丁振,等.居民对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及医患关系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2014.2(25):91-92.

[5]赵润平.论运用活动教学法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J].科教文汇,2013.11:88-89.

[6]谈玲华.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高职护理专业第4篇

关键词:专护理专业;模块教学;教学模式

近几年所推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对其实现方式与实践效果进行明确分析,特对此展开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名。所选取学生在年龄、入学基础成绩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对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模块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大基础模块,其中理论课程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讲授,实训课程在相应的模拟实训环境或实验室进行培训。第一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在课程中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识进行讲授,首先对呼吸系统的基础构成以及器官功能等进行讲述,后对护理系统的病理进行分解讲述,最终对护理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第二模块:心血管疾病。先对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进行讲述,后对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识进行讲述,最终对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护理原则与护理注意事项进行讲述。第三模块: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消化系统的构成、作用、疾病诱发因素、病理知识的顺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后结合病理知识对相关护理原则与护理措施进行讲述。第四模块:泌尿系统疾病。对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因素与相关病理知识进行讲述,结合医学常识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原则进行讲述。

(2)教学方式调整。在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式整合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参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更为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在一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在实验室组建模拟仿真护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深化理论知识。

(3)建立考核体系。结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特点建立分级考核模式,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做出适时调整。

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学生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实验组学生以分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为主;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方案回馈意见调查。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培养效果对比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调查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为:实验组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实践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2.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调查结果

分别对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少数学生对教学课程并未产生过多兴趣,甚至产生枯燥与厌烦等感觉;实验组多数学生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专业兴趣有所提升,且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对模块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种模式的教学更适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学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护理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参与见习。随着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逐渐调整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中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模块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与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配合一定的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课程分化为四个模块,分层次教学,其实践结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护理专业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生理学 T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50-03

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然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以充分体现当前广西医药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贯彻高职教学新理念。

作为医学类高职教育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生理学起着重要的基础和过渡作用。我院该门课程开课稍晚于形态学,使学生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和掌握有关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及其活动规律等基本知识,为内容联系紧密的后续课程如病理学、药理学等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进一步理解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岗位工作。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将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切实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的每个环节,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而TBL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正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主动学习模式,该方法2002年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等正式提出,不仅被欧美国家普遍接受和采用,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也已积极展开实践。本文结合TBL教学法在我院高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合理的看法,以便与同样对TBL教学法感兴趣的同仁交流。

一、TBL教学法实践

结合我院实际教学条件和学情,在参考经典TBL教学方法实施步骤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改良,大体实施步骤分为前期准备、课堂实施、教学评价和反馈,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前期准备

1.TBL教学方法简介

授课前我们以小讲座形式宣传介绍TBL教学法,使接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该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具体操作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TBL教学法是一种在团队协作基础上,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2.明确分组

针对14级护理专业同一位授课老师授课的8个班级共约480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其中四个班为实验班,部分教学内容采用TBL教学模式,另外四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为方便自学,实验班以宿舍为单位,约8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组内自学情况的督促与检查,课堂讨论秩序的维护及学员学习情况评分等。

3.布置学习任务

根据护理学专业生理学课程标准,选取与临床联系较多而且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来进行TBL授课,例如消化系统、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分泌系统等章节。授课前大约提前一个星期,教师将精心准备的学习要点布置给学生,这些学习要点涵盖了本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目标,同时也提供一些参考网站和课外书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本理论知识及进行相关知识准备。

(二)课堂实践

TBL教学课堂实践主要分为自学、自测、案例讨论三个环节,以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为例,课时分配分别为1学时、1学时和2学时。

自学阶段重点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课堂自学效率,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悉重点和难点,并做好标记。在生理学最初几次课辅有学习方法介绍,以期提高自学能力,如表格比较法、归纳法、图示法等。

自测题由教师根据知识章节的基础知识点及考点提前制定好,难度适中,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每题的标准答案,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知识依据,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针对有异议的题目还可进行简单的讨论,教师亦可进行小组的个别指导或集体点评讲解。

案例讨论题由教师事先精心准备,既要密切联系临床应用,又要覆盖本章知识要点,数量不宜太多,3-5题即可。例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月经期护理应注意哪些问题?”“胃溃疡是怎么形成的,溃疡病患者该如何去护理?”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组员根据自学和课外阅读准备的相应资料,在组内积极发言,形成本组共同结论,以抢答方式由小组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和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和讲解,最后针对本章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实践证明该环节课堂气氛最为活跃,能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今后职业岗位的需求奠定基础。

(三)考评方法

制定相对完善和全面的考评方法,以过程性考核为主。TBL学习情况的小组评价总分由考勤、自学情况、自测成绩、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学生总成绩由TBL成绩(40%)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60%)两部分组成。打破以往单一闭卷考试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局面。

(四)教学反馈

1.问卷调查及结果

为及时了解T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及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对实验班随机抽取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参阅相关文献设置了评价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TBL教学法感兴趣的学生占多数(76.25%),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77.50%),88.75%的学生认为采用TBL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氛围,深受学生喜欢。此外,该教学法还大大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87.50%),使得学生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80%)。许多同学建议今后多开展这类教学活动。详见表1:

2.采用SPSS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生理学知识共13章,实验班部分章节采取TBL教学,其他为传统讲授法教学。而对照班全部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考试后对不同班级各章得分率进行比较,采取T检验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班各章节得分率无明显差异, P>0.05(见表2)。而实验班TBL授课章节得分率高于传统授课章节,P

二、TBL教学法应用的几点反思

当前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TBL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习情趣和潜能,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不断巩固了知识要点,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应用,沟通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以提高,在高职医学基础课程中值得实施和推广。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一)新授课方法与师资之间的矛盾

与传统讲授法相比较,TBL教学法虽然大大缩减了教师授课时间,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来把握知识点的遴选,需熟悉生理学知识在护理岗位工作中的应用方能精选出合适的案例讨论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经过反复思考与摸索,我们尝试了以下方法,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和学科讨论,确定规范各章知识重点难点及考点,二是针对护理岗位工作者和护理专业课程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解护理岗位对生理学知识点的需求程度,三是鼓励任课教师去医院护理岗位跟班实践,直接掌握临床一线相关病例素材与资料,用于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强化了教师本身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有效拓展和补充了长期从事理论教学教师的临床知识,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使教师的课堂授课更生动有趣,更有的放矢。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生理学学科的发展,使教学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体现专业特色。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师资能力的培养上加大力度,扩大师培覆盖面。

(二)如何解决“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

通过收集了解学生对TBL教学法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几乎每个学习组里都有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进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有畏难情绪。同时也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大多未能掌握前期教授的生理学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考虑在今后的实践中可指定更为详实而具体的实施办法,例如小组讨论发言采取轮流制,尽量照顾到每位小组成员。亦可考虑分组时采取随机的方式,即每次分组后组员都不同,这样或许能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针对“后进生”开展组内一帮一活动,“先进生”带动“后进生”,争取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亦可参与到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中去,提供更多相关参考资料,增加师生沟通与交流,从而第一时间掌握学情,学生也有被认同感,增强主动学习的意愿。

(三)如何有效对TBL法进行评价

目前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从学生自学情况、课堂讨论表现、自测题成绩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尽管统计分析也显示TBL授课章节得分率高于传统授课,但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容易量化评价的方面,如何在TBL评价体系中开展对能力培养的客观有效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四)理性对待TBL教学方法

凡事皆有利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尽管TBL教学有诸多优点,亦深受大部分学生认可,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选材过程中发现,某些章节理论性很强,牵涉到的原理机制比较深奥复杂,例如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原理等,学生自学难度大,多次遇到困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展开持续的自学。另外,学情分析显示我们的学生文科生偏多,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学习依赖性较强。因此,并不是所有章节或所有医学基础学科都适用TBL教学法,例如细胞的基本功能、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章节继续沿用启发式讲授法教学为宜。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应用型人才。而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正是为了推动积极主动学习和认真分析思考,为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紧紧围绕上述目标来进行,我们尝试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展开了上述改良式TBL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收到一定的成效,当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通过后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不断完善,逐步摸索出适合我院高职生的高效实用有活力的生理学教学方法,为培养面向广西基层服务的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兆华,郑霞霞等.TBL教学法的学生反馈意见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2)

[2]张琴,凌斌,张红.TBL 教学法在医药类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5)

[3]魏红蕾.T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7)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80)

高职护理专业第6篇

1 《用药护理》是适应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当今护理工作正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并进一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模式。护理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病人,而是扩展到处于疾病边缘的人以及健康的人[1]。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用药护理》除传授药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外,并注重了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形成的培养,而药理学则侧重于药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1.1 课程设计理念不同

《用药护理》课程设计理念与护理程序保持一致,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来设计,使《用药护理》的教学活动能始终围绕整体护理的要求开展,从而将《用药护理》与护理程序与有机结合起来。《药理学》则是按照药物的临床应用思路进行设计,讲究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

1.2 课程内容的编排不同

1.2.1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用药护理》的课程内容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编排,强调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给药途径。《药理学》则是按照药物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编排,强调药物的临床应用,缺乏高职特色,常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型,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2]。

1.2.2 课程内容特征

《用药护理》课程内容凸显高职护理专业特色,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突出《用药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有效运用《用药护理》知识为病人提供服务;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药理学》课程内容则相对缺乏护理职业特色,药理知识存在医疗化现象,缺乏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所需的相关知识,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实践技能相脱节。

2 《用药护理》是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2.1 适应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主体,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学习为被动接受。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探究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着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用药护理课程构建的是“必需、够用、实用”知识体系,呈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适用性,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药理学》则注重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呈现重药物的用途轻药物的应用、重药物的理论知识轻药物的观察等与护理岗位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2 适应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药理学》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科意识,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常忽视对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药物疗效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护能力的培养,出现与临床护理用药联系较少的现象[3]。《用药护理》则充分考虑了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用药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以护理程序为主线,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讲述用药护理的基本知识。

《药理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和桥梁作用。《用药护理》则能正确处理好药理知识与护理专业的关系,体现药理知识点具有专业的特点。因此,《药理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授课方式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用药护理》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处方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药理学》的实践教学存在着药理知识医疗化现象,实践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动物实验为基础,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少与临床护理用药相关知识的实践技能操作训练。而《用药护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了临床用药护理技能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尽早熟悉临床用药护理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安全而合理的用药意识、规范而严谨的工作作风、细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了在正确给药、用药监护、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密切相关的用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用药护理》作为一门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能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打下基础,使之不断提高护理水平。《用药护理》是适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护理的概念、任务和目标[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5-10.

高职护理专业第7篇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基本素养是指为了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通过自身的修习而蓄积的素养。护理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获得既要靠自身的修习,更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高职学生需具备交流表达、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算、外语应用、解决问题、创新革新、自我提高等八种普适性能力。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六个方面的职业基本素养,各自包含更为具体的内容:(1)基本知识包含政治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法律知识;(2)思维观念包含观察分析和创新思维;(3)执行能力包含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行为规范包含行为规范和勤劳敬业;(5)交流合作包含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6)人文精神包含人文关怀、批判精神和审美能力。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六个内容而言,如何将它们建构起合理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关键所在[1]。当前,国内对护理人员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重要性研究”和“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方法研究”两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咨询权威专家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包含的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权重分布,以期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一)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依据。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曾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领域,共有60种核心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是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2.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因此教育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3.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观,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的,依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并利用评价的手段来指导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育评价理论,并以此作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学理依据[2][3]。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面评价、全过程评价、全员评价方式,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构的评价体系便于实施,可真实可靠、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为初步判断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尽量做到全面评价,确保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素养要素全部得到体现。笔者选择、收集涵盖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六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同时进行二级细化及制定观察标准,尽量使指标落实到具体内容上,使评价者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易于理解、掌握评价尺度。2.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指标数目适中,描述简洁清楚,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数据收集方便,确保指标具体化、数量化、清晰化。3.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体现广泛、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求,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质量水平。(三)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选择的专家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科研等领域,专家范围包括北京、浙江、济南、滨州、淄博等6所高等院校和13所三级甲等医院,多位专家具有副高和正高职称,专业领域工作时间均为10年以上,专家的权威程度在0.8以上,专家的预测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的,可信度较高。经过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要素权重。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客观、准确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最终建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见下表四)各评价要素观察标准根据以上论述,同时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二级指标拟定了描述性语句,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为了便于量化,我们将每一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秀(90~100分),B良好(75~90分),C合格(60~75分),D不合格(60分以下)。描述性语句、观察标准和评价指标一起提请专家进行了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实施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指导着评价的全过程,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咨询了在不同岗位上的护理人员,严格专家评判并修正,最大可能地提高标准的准确性。因此,在评价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制订的方案组织实施,以确保评价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多角度多主体实施评价。评估者的主体意向会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按照360度绩效考核理论[4],采用多角度、多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进行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客观。(三)加强评价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是对他们有利的,并向他们介绍整个评价方案、过程及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批判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减少或消除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用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改进,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指导和监测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依据和标准。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基本素养合格证书,优秀等次的学生可优先获取就业推荐资格和奖学金评选资格,同时可作为学生评优,发展党员等的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修相应的培养模块,学生毕业后将职业基本素养成绩纳入毕业档案,将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5]。

作者:高荣侠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3]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

高职护理专业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医护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临床护理信息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医护工作者必需的基本要素[1]。然而,目前医学高职高专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和学生只注重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临床需求差距较大,因而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提升内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护理岗位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校进行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将学生导向医学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一门课程要准确定位就必须要清楚它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的一线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的岗位。根据这个目标,我们确定了该课程以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和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该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计算机科学的信息素养,为以后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毕业以后能迅速适应护理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来进行改革,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各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医护岗位人员进行日常工作中所需的信息知识(包括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网络、医学信息学等),同时兼顾河北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对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重新制定。共设计了9个学习单元,各学习单元呈并列关系,在教学实施中,将其进一步分解成28个学习任务,并且体现了专业特色。

2.2 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开发团队本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念,结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以及护理岗位的需求来制定的,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计算机的技术和方法引入专业领域,认识并处理医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

具体的组织与安排是这样设计的: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注重能力培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就是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都打散,然后想办法把它们巧妙的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中,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实践过程,任务的序化是按照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理论知识性讲授内容逐步减少,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时间逐步增多,任务难度逐步加大。

3.教材建设

按照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信息技术基础》、《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强调工作过程导向,以“任务”为基本写作单元,“任务”的编排主要依据信息收集、整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过程。任务实例与岗位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3]。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5.考核与评价

本门课程是考试课,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完成综合任务的能力。综合任务是让学生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包括Word文档排版、Excel数据统计,然后用PowerPoint演示,最后将上述资料E-mail发给教师,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方面情况,占总成绩的3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采用如下形式考核:

(1)以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成绩作为期末实践成绩,占总成绩60%.

(2)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考核医学信息学部分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

这种考核方式既兼顾了计算机应用水平,又考查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知识,强调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4]。

面向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医学领域的特殊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5]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积累,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获得了一些经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科]

【参考文献】

[1]陈玲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研究护理研究,2008.11 Vol.22 No11A.

[2]丁玲.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3]陈涛,庞津.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