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职教育前景

高职教育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1 14:46:50

高职教育前景

高职教育前景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多元背景 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32-0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要求我们积极适应世界环境的变化,而信息网络的普及让教育世界化成为现实,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的强烈冲击,使我国封闭的文化环境走向开放,不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标准交互影响,让多种价值观并存的高校成为社会与时代的缩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一定要具有感悟时代和与时代同步的敏感性,将多元文化加以调和,形成教育思维与教育模式的真正转变。

1 多元文化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 意识形态出现复杂变化

高职院校的主要作用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在高职院校里,多元文化互相影响、思想意识互相交锋。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让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对于共产主义的基本信仰发生动摇。

1.2 不同价值观发生激烈冲突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将他们的价值观强加给中国,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与政治的侵略扩张,造成了高职院校内价值观斗争的显现,让一些学生形成盲目崇拜西方价值取向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心理。

1.3 社会主流意识淡化

多元文化背景使得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不能将其当作国家指导思想。这种观点实际上淡化了国家主流意识,让已经形成共识的价值取向发生混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阻碍。

1.4 国家文化认同感削弱

西方文化里的绝对自我观念受到高职学生的追捧,并逐步上升到深层次的政治认同。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伦理道德等受到西方影响程度很深,他们在体验与享受西方文化之际,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式的生活状态同理想目标,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文化自绝、道德沦丧、精神虚无的特征,这使得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让高职思想政治教改之路走得更好

文化是社会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组成部分,很多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文化问题。多元文化背景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不能时代感与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不能忽略应对多元文化背景的改革创新。

2.1 注意主流思想培养

无论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如何在我国蔓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要积极引导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掌握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论,防止出现主观思维与片面思维,避免情绪化色彩的出现。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外部文化思潮,让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分析西方文化,学生批判与鉴别,而不是盲目推崇。

2.2 加强学生选择文化的控制引导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切实把握文化传播层面的思想政治变化规律,通过筛选与过滤,把某些文化留在校园之中,把某些文化剔除出去,将文化选择的任务承担起来,要以适应时展为要求,构建优良的选择文化机制,让选择的本身即富于多元化特点,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成熟。以此来让高职学生可以始终把握时展脉搏,用成熟的思想政治思维体系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学生的内心关怀。于强调国家主流思想意识的同时,正确面对不同文化给高职学生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用品味高雅的文化促进校园文化朝健康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避免在校园里出现低俗平庸、功利世俗、浮华务虚的低级文化趣味。

2.3 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统一,在教育体系上保证多元文化的科学交流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主导思想的单一化,但是必须承认客观环境文化多元性的现实存在,深刻研究借鉴不同文化形态里面的共性内容。一方面需要尊重、提炼、引导、保护非主流文化里的精华,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内容。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外部文化中具有普适意义的思想与文化成果我们更要认真加以总结接纳。不同文化形态所交流碰撞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一定会积淀成为崭新的内容,变为主流文化的调节补充,完善主流文化的内容体系。这样的形势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具备更加开放的心态,科学处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做到不管是古是今、是中是西,都能取其菁华去其糟粕,为教育所用,为时代所用。

2.4 在教学策略上做到与时俱进,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民主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更加具备开放与民主的精神。社会与国家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历史潮流下不可逆转的规律,从前那种思想行为一致的现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下,教育工作者道德不能迷失自己,尤其不能以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当作放任学生思想变化的挡箭牌,要尽可能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干预学生思想,使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干预的过程必须变革,将训导变为指导,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民主且平等地对待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尊重所有学生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同教师对于道德文化、政治思想的教育方式不应当是粗暴地训导干预,而应是细心地鼓励引导式干预。只有完全做到尊重个性思想,才能达到在个性思想上的共性政治认同;只有共性政治认同,才能达到学校及扩而广之的社会秩序协调。个性与共性的协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发展更加具备生机与活力。

3 结语

多元化社会的形成,让高校改革持续深化。原来封闭的文化环境,现在已经逐步为异质文化所替代,文化中的多元方向发展形势明显,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西方的道德准则、思想方式、生活行为等已经深入融合进我国文化当中来,让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我国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阵地,怎么样让这种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改革,成为高职院校所必须接受的重要考验。

参考文献

[1] 周贝.多元文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

[2] 罗吉平.论多元文化冲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和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

[3] 张传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元文化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07(5).

高职教育前景第2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 景观专业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郑燕宁(1972- ),男,广西贵港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江芳(1973- ),女,江西萍乡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广东 佛山 5283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03-02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美国创业教育先驱Jeffery A.Timmons也把社会面临着人类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全世界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深刻革命比作“一场无声的革命”。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自觉改革课程体系,探索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逐步实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创业能力。在社会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把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创业教育当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渗透、融合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当代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精神,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进一步地深化创业教育内涵和加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宁波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吴尚君.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4]王锦花.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现状探析[J].湘潮:下半月,2008(5).

高职教育前景第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都认识到了景观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均把改善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景观效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在认识上的偏差,或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所教学生创新能力差,不能设计出具备较高水准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导致文化素养较差

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文教育停留在表面上,内容上较为空泛,学生学习人文知识也往往只是应付了事。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精神沉淀,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人文教育功利化趋势较重

高职院校是一种职业教育,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及就业率,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机械,创新能力较差,不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般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师数量比较少,同时因为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导致无法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适应高水准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培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

助力

景观设计专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十分看重,但是只注重专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学生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景观设计较为机械,难以满足现代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可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加强其思想境界的感染和领悟,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建筑种类和业主层次、人们独特需求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设计思路,综合性地提高其职业的创新能力。

2.人文素质教育是继承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本国大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训练,人才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家外部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程度,并且决定未来国

家的传承和走向,是绝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三、提高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迫使学生重视人文教育课程

学校要提高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加强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

2.加强校园人文风尚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

学校要加强校风文明建设,将道德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3.培养学生的生态观与人文观的结合

景观设计离不开自然环境,它注重对于自然景观的搭配,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

四、总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职业

生涯和人生态度起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关注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让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向德艺双馨。

参考文献:

[1]李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7).

高职教育前景第4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将改革创新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倡地方院校进行大胆实践及探索”,主张高职院校以改革体制机制为核心,深化关键环节及重要领域的改革进程,搭建完整的质量改革评价及考试招生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作用,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1]。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减轻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有力措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变社会民生现状,真正意义上做到彻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发展职业教育及优化教学模式。鉴于此,该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促进产业发展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是有机整合现代产业体系及高职教育满足市场化接轨要求的过程。同时,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仅能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手段,换而言之培养兼顾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及发展现代化产业,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2]。此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行业及发展文化产业设计行业均无法脱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团队的支持。由此可见,加快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方可实现产教融合市场化接轨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同时,除熟练掌握新型理论知识外,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灵活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及了解新型设备的基本构造,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真正意义上做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短期内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及新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产业结构转型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支持,否则无法实现市场化融合的目标,说明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具备重要的实践作用。

1.2创新教学理念

名言有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球范围内国际间竞争以科技实力竞争为核心内容,而科技实力竞争的本质为人才竞争。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个国家迎来全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大力推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国家战略,以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例如: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及健全教育体系,将其视为发展国家实体经济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只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更是国家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能优化其专业课程。

1.3深化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间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彻底解决产教间不相融合的问题。同时,适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无法脱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进程的支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转变职业教育层次及类型,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意义上做到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及社会经济产业链条[4]。此外,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而建设全覆盖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能实现再就业的目标。

2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思路分析

2.1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现

由于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无法脱离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支持,客观上要求相关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基本情况,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高职教育体系突出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特色,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以某地区涉农院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其占据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排名较前年,包含极其特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及系统化教育理念,把握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核心,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扩大其市场发展前景,持续输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此外,充分发挥农业实训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行方向定岗、平台教学及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2.2注重整合师资力量

一般说来,教师不止肩负着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职责,更是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支持者。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大力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得放松师资力量管理,着重强调合理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例如: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期间侧重于突出“整合师资力量及面向人才培养”的特色,调动教师团队及科研人才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逐一打造出动画分镜、现代汽车故障诊断、鞋类生产工艺及皮鞋结构设计等精品课程,真正意义上做到迎合时展潮流,向社会及市场输送更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2.3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行

产教融合市场化无法脱离高职教育改变课程内容的支持,而改革成败直接决定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可行性。由此可见,相关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期间不得实行单一某一项改革,尽量实行整体化改革手段,包括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面向人才培养的师资整合及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等。例如:以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为例,将教材改革与教育体系、培养对象及师资力量相结合,促使课程改革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同时,秉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进程,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形成高教性、区域性及实践性的基础发展思路。

高职教育前景第5篇

关键词: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选择高校;文化再生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自厦门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之“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共调查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的175所普通高校及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85%。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在剔除掉无效样本后,共有46055份样本。

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择校就是个体选择什么样的高校来接受高等教育。依据办学类型、办学水平和办学形式等的不同,本研究将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分为“211工程”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公立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等六种类型。本研究所指的择校主要是指个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以上六种类型高校的选择。本研究选择大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为从研究的最大价值角度考虑,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了高考,切切实实经历了选择大学这一过程,因此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会比高中生或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更加真切、实际。

对家庭文化背景的考察,习惯上有两个划分标准:一是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准,二是以父母双亲中文化程度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为准。本研究采用后者。《大一新生调查问卷》中曾对大一学生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调查,其选项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共六个层次。文中如不特别注明,所提到的家庭文化背景均指的是父母双亲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

关于择校原因,调查问卷中设计了题目“在您选择目前所读的大学时,下列原因有多重要?”并列出了十六个选项(见表3),每个选项按照“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四个等级排列,让被调查者分别对其重要性做选择。

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在选择高校时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笔者又选择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以对问卷中取得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深入面询。

二、结果分析

(一)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择校结果差异的调查分析

家庭文化背景较大地影响着子女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表1计算的是各类型高校中不同文化背景家庭(此处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准)的辈出率情况。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其辈出率分别为0.5、0.7、1.8、2.1、5.9、6。辈出率低于1,意味着该文化背景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于所有文化背景家庭的平均水平。在该调查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家庭即是如此。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辈出率最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分别是平均水平的5.9倍和6倍。这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除了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有差异外,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图1统计的是各类型高校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辈出率的标准差,辈出率的标准差最大的是“211工程”高校。这说明该类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辈出率差异最大。父亲受教育水平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辈出率最高,达到13.5,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家庭,辈出率最低,仅为0.4,前者为后者的33.8倍。辈出率的标准差最小的是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表明该类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辈出率差异最小。辈出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大学本科的家庭和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前者是后者的3.5倍。

(二)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对就读高校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对所选择高校的主观感受,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择校问题的了解。表2统计的是《大一新生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对所读大学的满意状况。进一步对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输出的P值为0,小于0.05,说明家庭文化背景对大一学生的择校满意状况的影响呈显著性意义。按照对所读大学满意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依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小学及以下、高职高专、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

高职教育前景第6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教育 校企合作 优势 前景期望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54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如何达到人岗合一,从而实现人才的合理匹配并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是我国职业技能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自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高级技工尤为稀缺[1]。面对职业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职业技能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职业技能教育的实际情况,阐明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2 职业技能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就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不稳固,与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职业技能教育仍旧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进入21世纪后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会议,但其还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低;②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③社会观念腐旧;④脱离企业实践性;⑤师资力量薄弱;⑥教学方式落后;⑦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2]。

而职业技能教育在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此外,国外特别重视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欧美国家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3]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如何提高我国职业技能教育的地位,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国职业技能教育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 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学历就是你踏入名牌企业的敲门砖,学历就代表着能力;一提到“人才”,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高学历、高文凭、高职称的人。然而,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与学历教育相比,职业技能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以就业为主,主要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因此,在这一点上,职业技能教育正好弥补了学历教育的不足。这恰恰是职业技能教育的突出优势。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的比重,将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工艺和技术等。由于美国充分利用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因此,美国的工业经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何把职业教育的优势应用到我国的各行各业是我们教育体系的当务之急。

4 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前景

职业技能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文明与进步息息相关。如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一些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还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就业市场;同时,我院还注重和多家企业合作,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快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5 结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可以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可以引进高精尖人才,但大批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职业技能教育来培养。因此,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教育现状[DB/OL].教育信息网.

[2]陈栋.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的认识[DB/OL]. http://.

高职教育前景第7篇

摘要: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目标。本文从国家层面和湖南省层面对校企产教

>> 基于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问题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教、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①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影像专业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下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安徽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湖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湖南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湘教发[2016]2号. http:///show/ 279602. html

高职教育前景第8篇

(一)家长合作制在教师的实习阶段,采取家长合作制。职前教师通过跟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提高了职前教师的跨文化合作能力,加强了对家长和学生的了解,为整合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和盼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将家长的角色转换成教育过程的参与者,调动家长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学校一同建立了“学校-家庭的共同教育”项目,使学生的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整合。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加深职前教师对家长和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加强彼此信任,职前教师被安排到不同的家庭中学习和考察,与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家长密切合作,通过咨询、探讨、共同建立计划、实施计划等方式,使教师与家长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健康发展。

(二)跨文化主题课程Lanfranch等诸多学者根据瑞士文化教育会议的60号文件提出的“跨文化教师教育的欧洲网络”开发了《跨文化教育课程标准》,为多元文化、多语言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在此次改革中,汉堡大学与汉堡市的中小学和教育组织机构在《跨文化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合作提出了汉堡大学教师教育的三个主题,分别为新媒体、处理文化和社会异质性、学校发展。汉堡教师教育委员会(HKL)将这三个主题确定为职前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职前教师教育的整个过程,涵盖在教育科学、学科、学科教学法所有课程中。其中,新媒体主题主要包括媒体的使用和选择,媒体的设计、分布、展示,媒体影响的认识、媒体制作和发行条件的评价,解决问题科学方法的使用。处理文化和社会异质性主题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了解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异质,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需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掌握跨文化能力和处理异质的教学手段。学校发展主题中,职前教师要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学科、学科教学法、教育科学置于发展的视域下进行学习,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变视为一种发展和进步。

(三)国外实践项目自2012年开始,汉堡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科学学院为推进跨文化教师教育的改革步伐,共同设立了国外核心实习项目,该项目具体由汉堡大学教师教育中心负责规划和指导。汉堡大学将该项目作为职前教师硕士培养和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两种培养模块。一种是职前教师在国外实习学期完成核心实习项目后,可以在国外学校直接毕业。另一种是将整个实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国外学校完成,另一部在汉堡市中小学完成。职前教师在国外实习期间要参加与个人专业相关的讨论课。在国外实习期间,每名职前教师都有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并对职前教师的表现给予系统及时的反馈,并提出建议。在整个实习期间,要定期撰写实习计划和实习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经过思考后的解决方案。在实习结束时职前教师要在国外参加实习模块考试,成绩合格后职前教师才能顺利毕业。国外实践项目的设立有助于培养教师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建立主动从不同文化视角进行观察与思考的世界观,逐渐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个人的跨文化能力。

二、德国跨文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国家制定了大量有关于跨文化教育的改革政策和方案,同时跨文化教育也成为了德国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改革主题。德国将跨文化教育理念已经融入到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中,新的职前教师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处理异质性、能力导向性、开放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改革前传统的教师教育没有考虑到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文化的浪潮已经影响到德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教育学界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对职前教师教育领域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处理异质性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各联邦州积极推进跨文化教师教育改革进程。1996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报告提出,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处理社会异质化、文化异质化、种族异质化、语言异质化等问题将成为跨文化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核心任务。为了有效处理异质性,德国教师教育领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将语言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并采用将德语作为一门外语进行教学的方法;2.为教师提供改善处理语言异质能力的专项培训;3.在处理异质性的视域下,对学科、科学教学法、教育科学领域的课程进行重新思考和调整,将处理异质的理念纳入核心课程中;4.“区别和公平”与“文化与社会异质化”成为跨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核心词汇,如在很多大学的必修课教育学导论模块中设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结构”“公平的教育”“处理异质化”“文化与社会异质化”“教师对不同语言背景学生的研究”等课程。德国文化教育部部长常务会议(KMK)与德国教师教育协会(KommissionLehrerbildung)均认为,专业地处理异质化是改变教师教育现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1]。处理社会异质化、文化异质化、种族异质化、语言异质化等问题对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能力导向性2004年12月,各州文化教育部部长常务会议(KMK)上,通过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StandardsfürdieLehrerbildung:Bildungswis-senschaften),为教师教育的改革确立了新的导向。《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提出将“处理异质化”“整合”“促进”作为跨文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新课程的设立将以能力为导向,并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2]。跨文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能力指标可以归纳为:1.了解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知识;2.正确评价和接受文化多样性的能力;3.支持学生形成价值意识和态度及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决断的行为能力;4.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法的能力;5.跨文化维度中教学设计能力;6.了解性别特殊性对教育的影响。鉴于职前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多元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2004年德国社会教育委员会(DGfE)提出了《德国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议》(KerncurriculumfürdasHauptfachstudiumErz-iehungswissenschaft),确定了跨文化教育课程的核心课程地位,跨文化教育内容占所有课程内容比例的3/4[3]。《德国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议》在《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的基础上,提出将课程设置成四个不同的能力专题,分别为专题一:教育,社会,教与学,教学,职业生涯培训;跨文化教育是学习的重点。专题二:社会、政治、教育条件;“区别与公平”“文化与社会异质”是学习的重点。专题三:教育研究、教育方法的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专题四:知识与能力,教师情感、态度、行为的研究;“跨文化知识能力”“树立兼容的价值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学习的重点[4]。2008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部长常务会议(KMK)颁布了《学科专业决议》(LndergemeinsameinhaltlicheAnforderungenfürdieFachwissenschaftenundFachdidaktikeninderLehrerbildung),提出了在跨文化教师教育改革中,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法课程要将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内容进行融合,新的课程不再以传统的学科为重心,而是以跨学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核心[4]。除此之外,还要在学科教学法中融入能力领域中的导向知识和元知识。随着新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不断形成,教师的跨学科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开放性跨文化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形式,开放的方法。开放的内容指职前教师培养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可供选择性,教师不应该仅限于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要适当补充各国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活化”培养内容,让职前教师逐渐领悟到跨文化、跨学科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使职前教师有机会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开放的形式指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将自主学习模式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自主安排学习,通过参与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深化对跨文化教师教育的理解。大学在职前教师自主学习模式中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并要求职前教师定期上交自学报告,将其作为职前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开放的方法指通过培养职前教师开放的意识,观念,创新精神,使职前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找到个人教与学的方式,能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机会与挑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四)实践性德国跨文化教师教育领域非常重视职前教师的实践和亲身体验。为职前教师建立灵活有效的对外沟通机制,使职前教师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德国各州大学根据教师所承担的不同学科和未来所任教的不同学校类型,为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阶段培养补充了新的内容或者增设了新的项目。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开放的背景下,许多大学联合奖学金组织或者利用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为职前教师提供出国跨文化实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国外实习增长职前教师的跨文化经验和能力。在国外见习阶段,培养内容强调在参与中学习,其中包括职前教师在研讨课中理解跨文化教师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使职前教师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充分认识、比较、体验、反思跨文化及跨文化行为;通过国外中小学课堂活动参与,获得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跨文化的课堂进行观察,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开展调查和访谈,分析交流和观察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现象和跨文化冲突,培养职前教师的跨文化敏感性,在广泛的环境范围内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共融意识,从而为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除此之外,各州大学与公益组织、地方团体、政府建立联系,共同创建各种学术访问、交流、研究等实践项目,促进跨文化教师教育的发展。

(五)多元性德国的跨文化教师教育是一种新思维,职前教师教育的思想从传统的一元式转变到多元式。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已经把多样性、差异性、创造性的教育思维贯彻在改革中,给教师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从国际化视角来看,它侧重培养教师“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能力,将培养内容和目标与全球教育背景相联系。立足于Klafki提出的“关键问题”,培养职前教师关注和思考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和平、不公平、不同文化等问题的能力。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它侧重培养职前教师用新的知识观念取代传统的知识观念,进一步拓展知识层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职前教师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将单独学科和与之相关的普通教育、跨文化、跨学科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在业务能力方面,需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并将不同种教学方式融合成一个整体,灵活使用。从多文化视角来看,侧重培养职前教师多元文化观念和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培养职前教师宽容、尊重和公平的品质,同时拓宽职前教师的多元视野,使职前教师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消除在教学中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从推动发展视角来看,培养职前教师对改革的适应能力,根据外界的变化、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学习,立足于学校的现在,着眼于学校的未来,对学校的全局发展有通盘的思考和认识。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提供参考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领域将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职前教师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6]。德国在此次跨文化教师教育改革中,为了促进教师的跨文化交流,将跨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纳入到实践阶段的培养体系中,使其成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职前教师跨文化能力和增长了职前教师跨文化交流的经验。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正处在探索和计划阶段,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项目的设立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为我国职前教师深化对处理异质的认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供借鉴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更新。在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将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点。但到目前为止究竟如何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差异,发展学生潜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6]。德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发起了跨文化教师教育改革,并提出了将处理异质化作为新时期教师培养的核心。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到学生本身的异质性,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教育所处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背景对教学的影响,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模块和培养结构,使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处理语言、文化异质的真正含义,将处理异质的概念融合到学科、学科教学法、教育科学的学习中,从而在不断加深理解中获得跨文化能力,为我国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