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探讨

时间:2022-12-14 14:40:35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 理论
摘要:在当代社会,应用“融媒体”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创新探索之举,但由于“融媒体”理念的提出较晚,我国针对“融媒体”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教学和具体应用的实践经验,导致我国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构建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1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提出新挑战,海量的信息输出与筛选,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可视化,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与需求,同时也标志着理论课教学的全面改革创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应视觉媒体的发展形势,不断深入探究可视化教学路径,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内涵与要求

(一)内涵

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利用可视化工具展开知识教学和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方法,以充分凸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与现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多边性,即在教学中,不再局限于教师单向知识教授,而是要求学生、师生多边互动实现教育目标。

(二)要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可视化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其一,把握可视化教学规律。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需立足于理论知识体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厘清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保证学生学习理解和吸收。其二,提高可视化教学的互动性。在生生互动中,要考虑尊重和理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亲和力和感染力。其三,坚持可视化教学的辅助性,即保留传统教学形式,利用可视化来教学提高效果。在可视化教学的辅助下,将难以讲解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将可视化教学运用于讲政治理论课实施过程中,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图像语言,不仅降低了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实现了各知识点的相互串联,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展现给大学生。这样既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知识探索,同时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并且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教师讲解的新内容,自主运用可视化教学工具进行知识图形的绘制,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继而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增强知识的掌握度。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诉求以及知识探究结果,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增强可视化教学的应用效果。

(二)有助于整合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理论课各项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侧面反映了理论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避免切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通过相互协同发挥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接受。然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视化教学[1],能够有效实现各项知识内容的有机衔接与整合,构建完整且具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以整体形式为学生呈现。可视化的思政理论知识呈现,能够使学生清晰和明确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视化教学,并非将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串联,而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联结,并将重点难点内容突出。完整的思政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知识吸收度以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新了思政教育方法

教学方法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总体教育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总称[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涵盖大量理论知识,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用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能否实现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应用的过程中[2],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视觉表征手段,如概念图、思维图、视频、动画等,将不同类型的思政理论知识,以差异的可视化工具进行呈现,促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媒体互动、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沟通,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同时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应用策略

(一)树立可视化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单一和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教学方法,同时将视觉与语言表达充分结合,使传递的内容更加丰富,最主要的是转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思维范式[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理论知识的渗透,同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均为教师单一理论输出,学生则进行知识的记忆,学生在课堂中占据着客体地位,不利于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深化改革,要求在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不只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与感悟。因此,基于可视化教学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创新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3],要注重打造多维互动空间,从教师单向输出转化为师生多项互动,构建动态化的思政理论课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使理论知识在探究中内化。可视化教学要求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利用视觉信息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2],提高其理论课堂的参与度。另外还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应用在可视化教学中,将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巩固教学效果。

(二)运用可视化教学方法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其作为技术支持[1]。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将一些理论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呈现出来,还可以运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影像资料,将理解难度较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清晰化、具体化的表达形式,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影像资料,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可视化教学设计与运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充分发挥视频动画等影像资料的特点和优势,在避免可视化教学形式主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视觉符号,将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抗日战争侵略与反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近现代的探索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清晰直观的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同时能够使其主动探究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内容,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4]。在选择视觉符号的过程中,要注重符号的可理解性、清晰性以及可视性,让学生在参与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内在含义,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论联合实际。

(三)提高可视化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能力转型的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变迁,从传统向现代视觉进行转变。基于可视化教学的具体要求,需思政理论课教师熟练运用可视化技术,对思政理论课教学进行设计与整合,并对教学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高校教育中逐渐普及,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教学方式使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增强相关技术的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可视化教学,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在可视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注意避免视觉符号的随意使用,否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肤浅、学习态度浮躁,形成负面效应。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灵活地驾驭思政课堂,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审美修养与艺术情趣。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视觉素养,同样会在可视化教学中对学生形成影响。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在加强本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水平,实现知识与精神的融合,更好地实现思政理论课可视化教学目标。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同样应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可视化教学能力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的方法,切实提高其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理论课师资队伍,促进可视化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要推动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可视化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运用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可视化教学理念、运用可视化教学方法、提高可视化教学能力等策略,充分发挥可视化工具的诸多优势,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需求,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陈晨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2

引言

2014年,中共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两种媒体的相互融合上升为国家信息化改革的战略层面。随着《意见》的提出与实施,2015年,“媒体融合发展论坛”进一步就“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光明日报》提出,建议将“全媒体”改为“融媒体”,这标志着融媒体理念的初步形成。融媒体不断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不良的思想道德理念和法治观念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所以,高校作为优质人才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高质量思政教育平台的同时注重与融媒体理念和时展状况相结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融媒体”的具体概述

关于融媒体的概念,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周坤鹏认为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是在互联网思维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不是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媒体,而是将两者优势互相整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媒体理念。融媒体利用多种形式的手段和方法,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传播互融和利益共融,具有全媒体和全覆盖的优势。利用融媒体,能够将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介质整合,以最佳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与其他媒体相比融媒体具有很多独有的特征,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融媒体具有全媒介特征

融媒体实现的前提是全媒介,“全”不仅指不同的媒体形态,也包含传统媒体的内容和新兴媒体的优势,融媒体能够将目前具有优势的媒介形态应用于信息传递时间、条件和内容上,实现媒介形态的全方位传递。

(二)融媒体具有一体化特征

无论是传统的纸类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时往往以一种独立的形态而存在。其中报纸等纸类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因其低廉的价格和专业的团队等优势,一直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产儿以丰富、快速和便捷的信息资源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这两种媒体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在受众方面,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体很难吸引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注意力,而以网络形式存在的新兴媒体,虽然以快速便捷的形式传递信息,但因网络上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未来的发展面临诸多阻碍。而融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竞争和不断发展中形成的成果,既融合了两者的优势,也避免了两者的劣势。具体表现为融媒体不是一种单纯的独立媒体,它联合了广播、报刊以及智能手机等不同媒介,利用优质的传播介质进行信息传递。这种过程实现了传播一体化,优化了目前的信息传播问题,增强了信息传播效果。

(三)融媒体具有互补性特征

融媒体的互补性主要在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优势和劣势上的互补之处。新媒体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尤其是网络发展构建了互联网虚拟世界后,各种网络虚拟游戏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反而容易使人脱离现实,增加犯罪概率,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除此之外,网络世界信息众多,一些不具有正向影响的言论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各种新媒体产品推广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部分虚假产品广告很容易吸引一些判断能力较差的人,导致他们上当受骗,影响受众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此外,传统媒体的受众具有选择性,如果人们缺乏对传统媒体的兴趣,可以不予选择。且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以报纸报刊为主要媒介的传播媒体具有制作复杂和不易保存等特点。但传统媒体一般拥有较为专业的信息制作团队,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往往经过筛选和优化,才能进入受众视野。融媒体正是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将传统媒体中制作团队较为专业的优势与新媒体中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互相整合,实现两者的相融互补。

(四)融媒体具有强互动性特征

融媒体的特点之一在于双向互动性的增强,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较,这种优势发挥得更加明显。传统媒体通常以单向传递信息为主,其表现在通过报纸和报刊等媒介,向受众提供信息,这种形式缺乏受众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性。虽然新媒体和受众之间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但这种互动主要强调受众体验而不是用户体验。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受众体验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而进行的被动互动,用户体验是相关用户主动搜索获取信息而进行的主动互动。与以上两种媒体不同,融媒体在注重用户体验的同时,强调用户与信息媒体的双向互动。融媒体理念可以建立中心平台,在中心平台信息时,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完善信息,一来一往的交互方式可让用户有实际的参与感,促进媒体的发展。

二、融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分析

与传统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融媒体平台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提高优质信息与知识的传播效率,使得知识的传播效果更加理想。综合分析,融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以及融媒体的应用方面上。

(一)学生方面

融媒体平台起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作用。在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使得学生有着更高的课堂参与程度。其次,搭建融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可以让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更多教育知识,并通过平台根据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的信息知识渠道,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

(二)教育工作者方面

在融媒体环境下构建思政教育平台使得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思政教师融入思想道德观念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利用思政教育平台可以将知识以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为教师带来更多的教学自主性。其次,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漫长的学习生涯之中,许多学生已经丧失学习主动性,当下互联网平台因其多样化的图文和视频内容备受学生欢迎,各大高校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思政教育理念知识以符号化的形式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媒介向学生传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融媒体应用方面

融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在融媒体视域下构建思政教育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自由学习与讨论。高校的思政教师也能够利用平台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各大高校可以根据平台上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互动情况,及时分析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问题,进而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其次,构建思政教育平台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利用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沟通问题与学习的渠道,在这里思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网络的“一对一、多对多”指导,可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融媒体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介,尽管各大高校利用融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平台进行全面整合,但许多高校的思政政治工作在具体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许多高校没有充分利用融媒体创建完善和创新的学习平台

许多校园内部融媒体平台构建较晚,主要以微信公众号形式为主,涉及的选题和内容仍然需要优化,许多高校也没有重视其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微博、知乎等信息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媒体的使用习惯比较局限,缺乏对校园内媒体的了解。完善的融媒体平台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教育传播理念的效果。

(二)融媒体削弱了思政教师的地位

在融媒体时域下的传播平台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受到削弱,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基础,在互联网平台上极易受到外界不良观念的影响,如果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将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融媒体时域下平台信息的质量没有得到监管

融媒体平台缺乏科学管理,当前高校不同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都利用互联网开设各种微信与微博平台。这种官方平台的开设,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的信息质量和内容良莠不齐,缺少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校融媒体时域下的思政教育平台。

(四)高校融媒体资源整合能力较差

互联网络上涉及的教育资源并不是统一、集中和完整的,需要教师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资源搜索、收集并整理使教育资源更加全面。但目前许多教师缺乏对融媒体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不能发挥融媒体的优势,对教育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

(五)高校学生与融媒体思政平台缺乏互动

高校思政融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较为死板,通常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没有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活跃在微博与微信这些具有丰富多彩的信息与内容的平台上。缺乏吸引力的信息知识致使思政教育融媒体平台成为一种网络形式的“校园宣传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有效互动。

四、融媒体视域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研究

(一)思政教育平台与高校流行文化融合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只有抓住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发挥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学实效,所以各大高校要注重平台与流行文化的融合。首先,在思政教育的平台之中,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为其推送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与知识。这是高校利用现代科技,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为不同的受众提供的个性化优质服务。其次,流行文化具有强吸引力的特点,许多学生对当前的热门流行文化富有兴趣,在传播和表达方式上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各大高校可以利用流行文化这一特点,在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平台上以动漫的形式呈现思政教育的知识和相关内容。或者,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游戏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游戏中的特定任务,获得经验。这种学习与游戏的过程有利于增加教育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后,当下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各大高校要利用思政教育平台加强对高校流行文化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化和思想观念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让正向的流行文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思政教育平台与教育信息化相融合

所以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和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放在主要位置。首先,各大高校要将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统一进行,集中规划。只有统一规划,才能在信息渠道层面实现融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平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信息互通,最大限度的发挥平台的作用。其次,目前我国许多教育平台都缺少一定的安全防护,校园内部的信息缺少安全保障,这是需要得到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之一,所以各大高校应将各个系统的框架、硬件基础和安全防护方面作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保障网络教育平台的安全。

(三)思政教育平台与法制建设相融合

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主要承担着思政教育的任务,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有效支撑,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融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平台的立项、规划、建设与运行等环节都要以法律规范为保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工作。首先,高校要遵守法律,依法强化对思政教育平台的治理。当前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针对这类问题,各大高校要通过法制解决信息收集问题,建立教育平台的应急机制,并启动调查机制,严格保护学生与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其次,高校方面要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平台进行规范管理,避免其他网络应用和网络广告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干扰思政教育平台,避免各种网络应用的侵蚀使得思政教育平台失去原有的教育本质。

结语

在当代社会,应用“融媒体”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创新探索之举,但由于“融媒体”理念的提出较晚,我国针对“融媒体”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教学和具体应用的实践经验,导致我国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构建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将平台建设放在主要位置,坚持思政平台与流行文化融合、与信息化建设融合、与国家法制建设融合,以平台建设与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突破口,推动思政教育平台的发展。

作者:黄娟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篇3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依据与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深化。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展理论教育,还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两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过去的思政教育中,经常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主客体不明确等问题。实践教学创新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一书,分析了如何构建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框架,有效指导了实践教学创新。该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篇概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中篇主要研究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下篇则归纳阐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新时代,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要牢牢地把握住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实践教学的路径三个环节。

首先,精准时代背景,拓展实践教学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成绩喜人。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实践,精准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让实践教学深入社会、深入人心、深入解决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增强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中国发展的时代性、把握中国发展的现实性,增强时代感召力、培养时代引领精神,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该书上篇,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概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指出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特定背景下体验、感悟社会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获取理论知识、形成实践能力、培养情感态度。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实践设计。书中指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需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实践和协作实践,带动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优化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着手。

一方面,创新内容设计,通过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认知,完成学习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由思政知识上升到思政能力的飞跃,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

另一方面,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政课的内容特点改变教学方法,打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成见。该书中篇,在教学模式研究部分,研究了范例教学模式、参与合作式教学模式,指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不仅方便学生把握实践行为,也便于认识教学规律。最后,优化实践路径,革新教学方法。不同的实践路径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最终采取什么样的实践方法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培养目标等因素主动调整教学策略,通过不同的实践形式产生多元的教学功能。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讲座、讨论、辩论或者阅读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在校园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社团活动、节庆活动、学习竞赛活动等形式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增加思政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课余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路径,既坚持了实践教学的普遍性和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原则,又兼顾了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实践目的的唯一性原则。该书下篇,阐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强调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选择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策略性指导。在学习指导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探究思政问题,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新时代,国家的发展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时代元素,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陈伟华 单位: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