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范文

时间:2022-12-14 10:36:19 关键词: 城市轨道 交通 研究
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建设应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计算、网络、存储资源,可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的全部运营指挥管理系统,并通过虚拟桌面实现面向调度员和值班员的全部业务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篇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予城市化进程更多的推动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交通运输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大城市堵车日益严重,交通运输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出行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在很多城市运行和建设。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满足城市居民目前出行的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后续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新增人口的出行需要。只有将未来城市交通运输需求和运力充分考虑,才可以为城市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1轨道交通的内在本质特征分析

1.1城市轨道交通的产品定位

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这两个专有名词,对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及不可分性。然而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具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私人产品来说主要具有两大特征:消费者必须要付给生产商一定的费用,否则就不能获得想要的产品;平均成本低于边际成本。与此同时,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前的产品叫做准公共物品,从本质上来看与公共产品类似。准公共产品对消费者的收费是不确定的,其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但是边际成本大于零。通过分析发现,从消费这一角度来看,轨道交通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尤其在车上乘客较少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同时,轨道交通具有不可分性,每一位乘客都必须遵守买票乘车的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地铁提供的部分服务(客运)直接收费,从这方面来看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1.2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特征

1.2.1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

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然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的现象称为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都属于外部效应的范畴,这是从外部效应的经济效率来划分的。正外部效应对于轨道交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经济特征,周边区域会由于地铁的建设而提升自身价值,并且还会衍生出房地产和商业。所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是地铁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但轨道交通建设也会带来区域秩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周边环境影响及建设工地的安全问题等机制的作用都会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而发生一定的扭曲,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此类重大工程来说需要政府主导。

1.2.2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

网络效应也是轨道交通所具有的技术特征,如果一条线路所存在的网络系统是不合理的,那么该线路就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该线路就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的存在加快了网络资源共享的步伐,提升了效率。其次就是从轨道交通运行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了规模化轨道交通网络,其服务效率和系统变得更高效。强大高效的轨道交通不仅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客流量的增多会增加所获得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分布的特点,融合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开展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性服务。如便利店、洗印照片、连锁小药店等,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扩展而带来的规模效应。

1.2.3独特的产品周期

项目建设初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在项目建设初期,需要花费的资金较多,但是前期不会立刻获得很多收益,然而项目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沿线房地产、商贸行业的发展。在项目成长期,项目的支出和收入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由于在这一阶段会花费大量的运营成本和财务成本,所以收入和支出仍然很难平衡。如果企业想要维持项目的运转,还需要继续流入外部资金。在项目成熟期,不仅可以收回投资,还会获得一定的收益,一般情况下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需要大概30年的时间[1]。

2城市轨道交通经营特点

2.1具有时空局限性

轨道交通的运行时间是固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轨道交通无法通过工作时间的延长而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如果没有建设好轨道,地铁是无法有效运营的,因为其不能输往外地,也不可能脱离轨道运行。同时,票款收入限制在固定的范围,运输的总体收益和能力是有限度的。

2.2轨道交通权益具有放大性

沿线居住条件、土地开发强度、路网变化、商业经济成熟程度等是轨道交通票款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出行活动更加频繁,虽然公路市政路网的规模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很多,但汽车的快速增加引起城市拥堵比较严重。因此,随着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流量拥向轨道交通,城市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的核心地段是地铁建设的主要区域。质量有保障的地铁可以使用百年以上,所以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地铁的资产数量会逐渐变大,由此可见地铁具有很强的保值增值能力。

2.3具有极强的现金流获取能力

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前期需要花费较大的资金,而且还需要经受较长时间的回收期,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会存在收支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但由于地铁项目具有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票款收入,在为地铁运营创造一个安全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其他各类业务,从而促使地铁项目的衍生收益增加,巨大的现金流使项目的盈利成为可能[2]。

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实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方式是多样的,这已成为我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中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都在快速增长,像纽约、东京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的长度超过了1000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距离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

4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出行交通工具相比最显著的优势便是高效便捷,人们乘坐城市轨道交通之后可以大大缩短自己的出行时间。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每座城市都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使得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这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用以缓解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从目前来看,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继续扩容,就必须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给予支持才可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目标。以往的公共交通工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那么大力度地发展轨道交通正是对原有交通方式最好的补充。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的运输压力,还可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同时,地下交通与地下管廊系统一起建设的理念提出和实施,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更对城市地下管道大动脉的改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5.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尽管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优势有很多,然而实际上要想真正完成公共交通工程的建设,政府需要为其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的财政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政府在批准土地这个过程中,选择轨道交通地址要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方向而定。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都采用地下交通运输方式,所以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选址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沿线道路的承载性能,与此同时还要及时检测所在区域是否适合进行地下隧道的挖掘,还要注意查看周边建筑物群体受到列车行驶震动声音的干扰程度。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并深入探究轨道交通沿线的实际情况。还要明确沿线公共交通站点及居民社区建设的具体位置,从而才可以更精确地预测规划的轨道交通站点,确保所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线在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完美地对接其他城市交通路线[3]。

5.2推进城市轨道建设的网络化

做好与其他城市交通线路的对接工作是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如果所建设的交通路线处于密集区,那么就需要进行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路线乘客换乘点的设计,确保乘客乘坐轨道交通的便利。并且在应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确保换乘优惠政策的落实,为城市建设智能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3健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

中国香港完美地诠释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建设的理想效果,铁路是香港轨道交通线路的主要方式,要采取措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紧密地与居民社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使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得到更进一步提升,增加运输速度。因此,这也要求我国内陆城市在整个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及人口密集区分布的大致情况,逐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要想满足交通运输需求,就需要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来掌握具体情况。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交通的服务质量要求更高,便捷的轨道交通可以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轨道交通建设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结合具体的情况完善与健全城市交通运营体系,使城市人口的交通运输压力得到缓解,确保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戴军 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篇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纵观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快线规划也趋于完成。以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各城市纷纷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规划中融入了多样化的运营尝试,交通快线规划建设也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鉴于各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对交通快线规划的建设也略有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国际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中更具有先进性,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并且可以应用到国内建设中,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速度,构建具有系统性、灵活性的交通线路,方便人们的出行并助力经济发展。

1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发展经验

1.1大规模城市的构建促进交通快线的形成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速度来看,各大城市借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城市规模得到了飞速扩张,中心市区的空间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整体规划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交通发展方面来看,经济的发展给公共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出行、通勤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建设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减轻了交通负担。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居民出行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满满呈现出走廊式特征,方向性和距离性都越来越复杂,交通出行上的供需矛盾也逐步加剧。所以只有构建多样化全面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

1.2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经验分析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建设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以巴黎RER系统为例,其自身规划的科学性和网络构建的全面化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将城市内的交通线路与周边的各城镇相连接,实现了中心郊区双向服务功能。通过构建更加全面的交通网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满足人们长距离的出行需要。其次就是运用了共线运营模式,将隶属于不同企业的交通网统一管理,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互通,共线运营的模式有助于加强彼此联系感,提升管理效果。在构建过程中还通过设立支线交通网、扩大各站间距等方式来增大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覆盖率,并尽量确保所设立的支线都与主要中心城区有所联系。如若在构建过程中出现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现象,则应适当调整构建方案,通过补丁式修建来完成既定目标。

2可供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发展的制式选择

2.1传统铁路制式

铁路制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主要应用制式之一,对推动城市轨道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判断铁路制式的运营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主要从三方面考量,即功能设定、服务意识和技术应用。如果三者之间不能做到协调统一,那么铁路运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铁路制式与所处区域工程建设不相符的问题,举例来讲,道路规划过于复杂,不适合铁路路线规划;所用车辆性能不足,无法很好地完成频繁的启停工作;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无法契合当前繁杂的交通服务等因素都影响着铁路制式的发展和实施。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应注意位置的选取和功能模块的规划,确保在发生上述状况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

2.2多样化的城轨制式

相较于传统的铁路制式,城轨制式在选择上更具多样性,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城轨制式。鉴于各城市对快线的速度要求都有所不同,其设定的速度标准和供电电率和车型也有着一定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成都的城轨制式选择更为全面,在速度标准上远高于其他城市,更加适合远距离出行乘坐。就长远发展来看,此种城轨制式更适应城市今后的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规划与建设的特征

3.1系统性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并非独立存在的,无论是在运行区间或服务行为上都与传统的普速轨道有所联系,所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系统性原则,应该以更加具有全面性的眼光和思路来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使其既可以与原有的交通线路相融合,又要做到互不影响,确保相邻或相交的交通轨道都可以正常运转。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更改性,在今后城市规模发生变动时可以顺应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张,逐步形成轨道交通快线串联成网、普快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此来保障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3.2可达性与贯穿性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在建设中除了系统性,还要遵循可达性与贯穿性着两种原则。可达性也可以理解为中心性,就是指所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线路都必须经过城市中心。以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较多的城市在规划上选择将轨道交通快线建立在城市,乘客需通过换乘普线的方式来进入城市中心,这种设计无疑是存在缺陷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贯穿性指城市轨道快线在建设时尽量依照直径线的方式来贯穿城市中心,以此确保换乘时更方便,具有更多选择,以适应早晚高峰期多人同时出行的实际状况。遵循这两种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客流需求,无论是需要从城市进入城市中心的远距离乘客或是由城市中心向外出行的乘客都可以得到出行保障,通过减少换乘次数的方式来提升可达性,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3.3渐进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快线功能缺乏、施工难度大投入高等问题,所以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渐进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以普线建设为主,应该先构建出基本交通网来满足日常交通需求,再考虑快线的建设与应用,也就是遵循先普后快的规划原则。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服务人群主要是从城市进入市中心的乘客,换言之就是指轨道交通快线的需求量是由外至内的。既要协调好与内线之间的换乘,也要保障外部人员进入城市中心的需求,也就是要遵循先外后内的空间规划原则。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乘客多方向、远距离的出行需要,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和施工难度,在建立时可以采用先断后联的建设方式,分批建设,最终实现互联成网。除了上述所提到的特征,各城市在构建快线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建设节奏,无须过于死板。

4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在我国刚刚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技术的选取与应用或是快线是否需要贯穿城市中心都存在些许争议,还因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的争论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适当地吸取国外的成熟经验,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为群众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提升国民幸福感,并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作者:乔瑞 单位: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明城投中交城建科技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篇3

1城轨云实施历程及现状

1.1城轨云实施历程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建设应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计算、网络、存储资源,可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的全部运营指挥管理系统,并通过虚拟桌面实现面向调度员和值班员的全部业务功能[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项目的实施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试水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单业务系统上云,具体项目为温州市域铁路S1线的综合监控、广州地铁信息化、无锡地铁办公自动化。以上项目尝试了城轨交通可集行业之力,搭建服务城轨交通行业的专业云计算服务平台,以解决行业内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

(2)线路部分融合阶段。本阶段是一条线路中的较多系统上云,且云平台不承载信号系统的ATS子系统,典型项目为金义东城际、深圳6、10号线中的线路云平台。融合云平台总体遵循面向业务需求的设计思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业务特点,采用云计算资源池的设计方法,实现IT(信息技术)基础架构模块与业务模块松耦合、资源池的模块化交付横向扩展[3]。

(3)线网级全业务覆盖阶段。本阶段城轨云基于线网化统筹规划设计,业务覆盖包含安全生产、内部管理、外部服务。典型项目为呼和浩特城轨云、武汉地铁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太原城轨云等。4)规范体系标准建立阶段。有关城轨云相关规范的编制从2017年起开始进行持续性工作,主要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组织,目前已《市域快轨技术规范》[4]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架构及网络安全规范——[总体需求],[技术架构],[网络安全]》[5]。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城轨云的5个技术规范和基于城轨云架构的城轨信息化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

1.2城轨云实施现状

由于中国交通强国战略实施,智慧城轨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全国城轨相关企业加强了对城轨云应用的研究,考虑采用城轨云新技术的轨道交通项目越来越多,从“上不上云”转化为“怎么上云”。但另一方面,目前各地城轨建设单位对城轨云的认知有差异,重视程度不同。且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各地的工程边界条件不一、建设运营组织架构不同,造成城轨云项目在实际落地中变数很大,偏离或违背当时规划定位和设计初衷。云平台方案的规划为解决轨道交通目前的发展建设瓶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案,根据其自身特性,云平台应满足虚拟化、池化、自动化三大特征[6]。

2城轨云面临的挑战

2.1城轨云平台建设模式相关问题

在实际项目中,城轨云平台作为多专业、多业务的载体,其主管业主相比传统建设模式需进行更多的协调工作,但由于与其他业务系统处于平行层级,部分项目协调难度很大。由于技术背景出身的缘故,部分业主个人专业偏好对城轨云方案影响极大。在实际项目中出现过统一设置满足各专业业务需求的云平台,部分业务系统仍以自身业务特殊为由,单独采购物理服务器的现象。此外部分集成商厂家由于逐利因素,只看重自身业务包件的标的合同额,并未考虑城轨云方案的全面性,从而易造成城轨云在实施过程中偏离设计要求,资源浪费。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下:

(1)城轨云项目建设由轨道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思想,提高项目的协调效率。

(2)建立负责城轨云建设的专业归口部门,以纯粹云平台立场与各业务系统对接,确保城轨云实施时不会向某些业务系统倾斜。从而确保城轨云实施路线尽量少的偏离。

(3)建议引入城轨云项目实施的后评价体系,以独立、客观的视角评价城轨云项目,将城轨云建设重点关注问题统一标准化。

2.2城轨云平台计算资源问题

目前轨道交通内的城轨云建设仅仅描述了基于X86架构CPU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但在实际项目中,其算力在实现某些场景计算情况下,效果及效率并不高,从而造成城轨云平台负载较高,效率低下。为解决以上问题,城轨云平台的算力应当构建多元混合算力的计算资源池。因此建议在城轨云的实际项目和规范编制中,补充基于ARM架构的CPU、GPU、FPGA、基于开源RICS-V精简指令集架构的CPU等内容,丰富城轨云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数据计算处理的场景全面覆盖。

2.3城轨云RAMS及第三方安全认证问题

在部分采用行车综合自动化(TIAS)的全自动运行线路或城轨云部署ATS业务的项目中,城轨云平台的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指标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将直接影响到信号系统第三方独立安全认证的进程。在实际项目的处理思路是涉及行车的功能业务不在云上部署,回避了此类问题。但在论证城轨云覆盖业务范围上,难以拿出定量的数据指标来论证自身方案的合理科学性。如现在行业内普遍认为云平台架构的综合可靠性、可用性不低于传统物理架构部署,但相关RAMS指标并没有量化出来,云化部署涉及行车的业务,能否满足实际运营的功能需求,也未可知。建议在实际城轨云项目中,至少也把部署ATS或TIAS对应部分的云平台软硬件也纳入第三方安全认证中。同时也鼓励云平台厂家积极将自身产品申报相关安全认证。在确定云平台部署ATS或TIAS的实际项目中,设备招标可优先推荐通过第三方安全认证的云平台产品。

2.4城轨云工程验收问题

目前行业内并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云的验收标准规范,没有相关的功能验证和检验批次项目,使得城轨云的验收格外困难,项目建设目标难以精细量化验证。城轨云部署了多种业务系统,在实际项目中,城轨云需要参与多次重复的验收工作,且不同行业验收监管部门对城轨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造成城轨云实际项目验收要将某些基础技术内容阐述多次,且每次验收监管部门的意见也不尽相同,造成了新的问题,从而影响其他系统的单位工程验收。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速推进专门针对城轨云平台相关技术标准和验收规范的编制和宣贯;对其他业务系统单位工程验收规范进行修编,补充云平台相关内容。

2.5运营维护体系问题

由于城轨云平台涉及多个专业,与以往传统项目不尽相同。在部分项目中,运营部门以管理界面难以区分为由,对城轨云平台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绪。另一方面,城轨云平台对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造成在城轨运营部门的薪酬水平下,难以招到满足要求的运维人员。主要解决措施如下:

(1)城轨云平台需加强云平台运维便利化的产品研发,降低云平台运维技术门槛,同时增强云平台的数据标记及可追溯性,最大限度明确管理界面。

(2)运营单位的组织架构和生产关系也需进行对应的调整,鼓励向综合维修大工班、减员增效方向推进。

3城轨云发展方向

3.1城轨云平台技术更新

随着城轨云平台的推广,城轨云下个阶段将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而由于城轨云建设时序、技术背景、主体的不同,可能一个城市存在多个不同厂家的城轨云平台,每个城轨云平台部署不同的业务。因此跨云管理、协同调用的多云管理平台势必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关注的技术难点。多云管理平台的技术难点是资源统一调用管理的机制以及数据共享交互的标准化接口。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思想,提高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处理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将轨道交通企业业务与云平台深度结合将是下一步需要更深层次研究的问题[6]。

3.2城轨云规范编制

目前由于城轨云的规范布局还有大片的空白,因此城轨云的规范编制是促进城轨云项目高标准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城轨云平台的规范编制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城轨信息化如何适应城轨业务快速建设、快速运营发展态势的新需求;5G、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城轨云平台应全面覆盖地铁及其他交通制式[7]、应覆盖城轨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需求,纳入其内部管理网实现规范管理。科学厘清城轨云系列规范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各规范的覆盖范围、技术颗粒度等关键要素。建立起细化和突出各个规范的关键要素,构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既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的标准体系。研究城轨信息系统架构“云”“边”“端”的关系,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和网络安全;关注、细化业务性质、数据流程和大数据应用等需求;研究提出“云”“边”“端”技术方案和边界安全防护方案。进一步研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的内涵,实现与既有规范有机融合。深入分析云架构的安全需求,细化“系统自保、平台统保”的安全方案,指导工程落地实施。对于既有的线路,如何在不影响运行的情况下对既有线路进行升级及迁移,是面临的巨大挑战[8]。规范编制应涵盖既有业务迁移到城轨云平台的相关内容。总结呼和浩特应用城轨云等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关注规范对标、技术创新和有待优化完善的相关内容。根据实际运行数据,修编更新相关总体需求以及云平台部署细节。完善城轨云相关定量指标体系的建设,从而定性定量研究城轨云与传统信息技术体系架构在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对比效果。为选型决策、优化设计、运维体系等提供指导。根据当前云平台的发展趋势,其开发和部署工具日趋成熟,利用云平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9]。

4结语

综上所述,城轨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备囊括各种制式轨道交通和各项业务场景的技术背景。但城轨云毕竟是新生事物,项目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在行业标准的完善和规范下,城轨云自身不断优化迭代,适应革新管理和维护体系。城轨云势必将为智慧城轨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0]。

作者:王皓 杨承东 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