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

时间:2022-07-30 09:15:15 关键词: 城市 人文精神 建设
摘要:一个城市,其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实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有赖于每一位市民人文修养的提升。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必将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和谐社会视域下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摘要: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软实力和中坚力量。唐山作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人文精神建设,从而为构建和谐唐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和谐社会 人文精神 唐山

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统揽全局的位置。2009年,唐山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全部财政收入413亿元,剔除政策性减收因素,可比增长14.1%,总量继续位居河北省首位(新华网)。经济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人均GDP、财政收入均列河北省第一。在和谐成为社会发展最主要元素的背景下,唐山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显得更具有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它是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在和谐社会视阈下,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城市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它决定了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过程是漫长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若干精神来支撑,并作为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在这些精神支柱中,“人文精神”是其中之一。

唐山在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工业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丧失,理想、信仰、伦理、道德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退。因此,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正是提供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定位,必须符合构建和谐唐山、效益唐山、低碳唐山的总目标。

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经济冲动力和文化冲动力的协调运行。文化力从主体角度看就是一种追求生活的目的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冲动力,文化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整合等功能。这些功能最终要通过主体的人来体现和实现,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持,所以人文冲动力是社会发展更核心的动力和竞争力,这是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二。

三、打造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构建和谐唐山

一座城市只有大力倡导蓬勃向上、充满创新和智慧的文化,才能始终保持强盛的竞争力,才能为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打造城市人文精神,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一)营造人文环境,强化人格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首先指的是人们生存的人文环境,它应该是平等、尊重、爱护、宽松、温暖的环境,同时要给予弱势群体和人民大众更多的人文关怀。

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为唐山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价值支撑,实际就是提供现代市民人格的支撑。以人为本,团结友善、尊重自信,开放包容、创新创造,知礼守法、诚信无欺等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市民人格。其手段一是强化教育机制。教育活动中应将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要多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感染,在体验中启迪良知;二是强化示范机制。要把唐山大量革命先进人物爱国、爱城、爱人的崇高品格,把唐山人的敢做敢为、积极奉献、敢于吃苦、善于拼搏的城市精神传统,通过物质的与非物质方式有效地整合与梳理,使其能够为唐山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更多的切入点,也能够为唐山的城市文化品格奠定更扎实的精神基础。

(二)以教育发展为重要手段,增强教学研究力量,加强人文队伍的建设

城市建设要以人文建设为基础,要以教育发展为重要手段,先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大学的发展。随着唐山经济的发展,市委政府需不断加强大学城的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唐山作为工业城市,工科院校较多,因此要不断加强政府与高校、企业的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唐山有待打造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使唐山高校能真正够给城市带来蓬勃向上、充满创新和智慧的文化,真正以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

城市人文精神要加强人文社科队伍的建设。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最集中、最抽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载体和体现。人文科学的发展不仅反证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直接推进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种作用一是通过知识分子的教育、传播、引领作用来实现,因此需要更多“智者”的参与,用智慧和思想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二是通过他们直接的文化创造来实现。当今时代,没有高度发达的人文科学,不重视人文科学的作用,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务之急。当前加强人文科学建设的关键是研究队伍的凝聚和壮大。因此,唐山应营造有利于人才生长、发展的环境,能够培养和留住人才,同时营造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唐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和学科体系。

(三)转变管理职能,实现经济社会管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

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是人文精神外化的重要形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管理者不同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各类管理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在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中超越程序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满足对方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合理需求,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成就的肯定中实现管理。所谓柔性化的管理,即不只靠命令、约束、控制等刚性手段来管理,而是更多地依靠沟通、协调、激励、引导等方式。提倡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排斥科学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不是推事、避事和息事宁人,相反,它是以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尽职尽责为前提的,它要求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文的因素和内涵,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这一“软实力”的隐性作用。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廊坊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对策探究

【摘要】人文精神是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城市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体现未来城市核心竞争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建市二十多年来,廊坊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挖掘尚显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本文结合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重点分析廊坊城市人文精神现状,探究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的对策。

【关键词】廊坊 , 城市人文精神,现状,对策

1.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是构建“幸福廊坊”的必然选择

1.1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

城市人文精神包括“人化”和“文化”两方面。“人化”是指城市的发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市民安居乐业。“文化”是指城市文化昌盛勃发,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悠雅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社会风尚、品味的人文素养成为社会主流。城市人文精神是是维系一座城市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支柱,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城市的本质要求。

1.2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构建和谐人文生态城市

作为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享有“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美誉的廊坊,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艺术繁荣。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以“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为城市定位,提出倾力打造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八大愿景”的发展思路,全新树立“幸福廊坊”城市品牌,加速向文化强市迈进。但是廊坊建市晚、底子薄、是新兴的小城市,若要在大北京这一特殊区域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打造良好的中心城市平台,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而今,廊坊正在努力创建“生态环保城、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十二五”期间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把廊坊建成“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与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构建和谐人文生态城市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构建和谐廊坊的进程中,我们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均衡,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廊坊应努力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水平,使其能更好得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最终使廊坊成为既有好的经济生态,又有好的文化生态的“幸福廊坊”。

2.廊坊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现状分析

建市二十多年来,廊坊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稍显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

2.1没有形成系统合力。近年来,廊坊市提出了弘扬以“大气、锐气、和气”为核心内涵的“廊坊精神”,其中把“人文廊坊”列入建设“八大廊坊”之一。这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它对于提升廊坊人文发展水平、建设国际化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系统地打造“人文廊坊”、构建城市人文精神上还没有形成系统合力,致使廊坊城市人文精神还没有正式出台。

2.2挖掘宣传力度不深,市民的参与意识欠缺

随着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政府部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介不断加强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但从城市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弘扬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市民的人文意识薄弱。

2.3教育重视力度不够,不能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今教育体系重视科学教育,普遍忽视人文教育,究其原因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息息相关,和市场经济体制相关。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指标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学生注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高中生偏离主流思想,追求个性张扬。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一味追求高额利润而丢掉了诚实守信的要求,有的人陷入了拜金主义泥淖,有的人迷失了信仰,这些都需要通过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教育来完成,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回归。

3.培育廊坊城市人文精神的对策

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注重培育市民的人文精神。廊坊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小城市,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导入全新的创新发展理念,分析并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从而促进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而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

3.1树立一种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繁华景象形成的同时,人有可能沦为房奴和车奴,人为物累,心为形役,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呼唤关爱、崇文、友善、求知,把人从“以物为本”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以“大写的人”铸城市之魂。只有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公民,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2优化一个环境——着力打造城市宜居环境

廊坊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廊坊一直致力于“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五大环保工程。市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4平方米,被誉为京津之间的“天然氧吧”。全年空气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30天,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天然气入户率达到90%。优越的环境条件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样更好地给市民创造一个休闲的活动场所呢?营建一个生态环境和体系健全的公共绿色空间,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环境体系尤为必要。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浅议图书馆助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城市人文精神是指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不可替代的精神个性和城市性格,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一个城市,其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实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有赖于每一位市民人文修养的提升。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必将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作用如下:

一、丰富的馆藏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图书馆则是收藏、传递人类智慧及文化成果的专门机构,是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广涉古今,囊括了中外的各个学科,可满足各种专业、各种学历、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需求。数字图书馆还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因此,可以说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在逐渐加快,新信息也在不断涌现。因此,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步伐,不断丰富馆藏,以其精品、多元、特色文献吸引读者,让读者愿意走进图书馆。同时要做好文献典籍的保存保护工作及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工作,促进本地区的文明建设,让厚重的历史积淀起城市人文精神。此外,应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既要对现有的馆藏数字化,也要对网上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为读者开发出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为地方政府及市民提供智力和信息支持。

二、社会教育职能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搭起向上的阶梯

文化发自于人,文化作用于人,社会是透过文化来塑造个人。图书馆作为广受公众欢迎的公共文化场所,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职能,被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市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它通过书刊资料的外借、阅览、咨询、读者活动等,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将图书馆承载的社会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根植在每个读者心中,变成一种精神力量和软约束机制。它对社会成员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把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最美好的感情融入心灵。

三、保障机会均等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图书馆历来的服务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读者”,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即是以人为本。它提倡的是重视人、尊敬人、关爱人、保护人,这与图书馆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图书馆以其公益性、开放性、公平性的服务原则,始终如一、平等地为读者服务,所以能够保证公众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均等。一切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在校的学生还是步入社会的人,都可以利用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获得知识,成为图书馆的受益对象。

四、用先进文化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弘扬主旋律

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过程中,需要用智慧和思想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一座城市只有大力倡导蓬勃向上、充满创新和智慧的文化,才能始终保持强盛的竞争力,才能真正以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而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以优秀的作品塑造读者的主要场所,其服务宗旨就是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用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占领精神文明的主阵地。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因此,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要多将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提供给读者,来提高公众文化娱乐的品位和质量。在宣传上要以积极的态度完善合理的导向机制,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传输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觉抵制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人文精神渗透到城市的集体心理和民众意识中,在点滴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当前,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大力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的大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图书馆人要抓住机遇,高扬人文精神,积极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出谋划策,并以创新、优质的服务为读者营造出一个良好、充满文化和学习气息的人文环境,为人文精神的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也为图书馆事业再创新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探究:论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以及如何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作出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探讨。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一个涉及古今中西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概念直接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在本质上,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如何“存在”、如何生存的思考,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抽象形式。每一时代的理想都会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上,因而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态。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道德禁锢主义相对立的人道主义和世俗精神;西方现代以来,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相对立的理想主义、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通常会通过民族精神来体现,因此人文精神又具有具体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会有一些差异,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小写的“人”(即个体的人),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弘扬的则是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大写的“人”(即人民群众)。当然,作为人类共同精神本质的体现,人文精神并不拒斥人类的普世价值,相反,它要不断地从这些普世价值中吸取精神养料。因此,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辩证联系的范畴。一般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真”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社会的理想和信念,做人要体现高尚、善良、健康的情操和情怀。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绝对排斥,人文精神不能脱离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导向,人类精神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二者的相互补充和渗透。事实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呼唤着人文精神的渗入,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观点已遭到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批评;而人文研究者们也日益认识到确立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于是重视事实和内在规律的揭示,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样式,其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又必然鲜明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加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建设本质上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走出“新路”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

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一些学者针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病态和人的异化现象而高扬起人文精神的大旗。他们批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抹杀了人的丰富情感和个性,人成了外部世界的奴婢和工具,整个世界被机械的无意义的力量所统治。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恶性膨胀,使得现代人道德衰退、灵魂空虚、精神沦丧。“在资本追逐利润需要面前,生命、尊严、自由、人权全都贬了值”,作为主体的人反而丧失了人生的根基。

那么今天深圳市委为什么要强调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呢?社会学原理揭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从导向系统来看,主要有理论政治导向、方针政策导向和精神价值导向。而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正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从动力系统来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十分清晰地分析到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经济力和文化力,而且他还把文化力看成比经济力更根本的东西。后来丹尼尔·贝又相应地从主体角度将其定义为“经济冲动力”和“宗教(人文)冲动力”。现代经济力,从主体的角度看源自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活;而从客体角度看则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创新。制度是关键,因此这一动力主要孕藏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中。文化力从主体角度看就是一种追求生活的目的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冲动力,从客体的角度看指的是文化样式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经济功能和整合功能。这些功能说到底也是要通过主体的人文冲动力来体现和实现,所以人文冲动力是更核心的动力和竞争力。

经济冲动力和文化冲动力是社会发展两种最基本的力量。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协调运行。在社会的动力体系中,这两种力是相对立、相区别的,有着自身规定性和运行特点的“动力结构”,而在现实的动力杆杠的运作中,这两种动力结构并不是自足的、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越是协调发展,其运作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从规范系统看,社会的规范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成文的规范主要指政策和法律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主要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精神规范。成文的规范具有刚性,但不成文的规范由于是精神领域的,因而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当代社会精神规范的实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文精神的规范。“八荣八耻”以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人文精神规范的集中体现。有了这些规范,才能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条件下,使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行为得到有效的匡正,以保证社会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避免在人的生存环境、价值尊严、情感生活和人生理想方面出现“滑坡”和偏航。美国学者霍顿·库利不无深刻地写道:“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的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所要探索和走出的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先行一步,提供模式和经验。这是一条产业结构、市民素质、城市品质高端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之路,是一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之路。与过去的“杀出一条血路”相比,这条新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追求和战略安排,是一个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挑战更多的系统工程。这就更需要建立起导向、动力、规范等三大系统以维持其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转,更需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要素,但它不是超验的实体,通常要通过主体人的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人类的情感意识交流、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和样式都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必须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价值支撑实际上就是提供现代市民人格的支撑。市委报告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上,关怀互助、尊重尊严,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宽容和谐、友爱仁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活力动感、创新创造,知礼守法、真诚向善,内省自律、诚信无欺,追求文明、坚持真理,科学理性、严谨务实等就是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市民人格。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的主体人群是广大青少年和外来劳务工。其手段一是强化教育机制。教育活动中应将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践行相结合,尤其对未成年人,要多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感染,在体验中启迪良知;二是强化示范机制。要善于发现像丛飞这样具有现代市场理性的典型。所谓现代市场理性从市场意识看,就是将一般市场所需要的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相结合,形成有效支配和驱动市场主体行为的能动精神。在个体身上就是工作上自主自强、务实敬业、敢于竞争、追求效率;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方面,又能宽容别人、关爱他人、播撒爱心、奉献社会,追求人生境界。要通过巧妙、自然、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怀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彰显人生的导向力量。

必须增强教学研究力量,加快人文科学建设。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最集中、最抽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载体和体现。人文科学的发展不仅反证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直接推进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建设。发展人文科学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关系重大。这种作用一是通过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教育、传播、引领作用来实现,二是通过他们直接的文化创造来实现。当今时代,没有高度发达的人文科学,不重视人文科学的作用,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对社会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是不可想像的,要实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思议的。当前加强人文科学建设的关键是研究队伍的凝聚和壮大,基础是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应通过多建平台、壮大队伍、转换机制、鼓励创新、营造环境等举措,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吸收岭南学派特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和学科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的现实“软实力”。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是人文精神最生动的感性形态,成功的文化活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唯此才能实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引导人民的功能。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深圳的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一个较高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趋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以便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中实现市民人文素养的增进,在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中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文化产业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文化工业即文化产业时代的到来,原创性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批量化的文化复制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必须加快公共性的文化事业建设,更意味着必须加快市场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进而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目前已形成清晰的思路,关键是实施规划,落实政策,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必须转变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实现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是人文精神外化的重要形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管理者不同的精神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转变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在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中超越程序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所谓人性化的管理即不要把所管理的对象仅仅当着“机器人”和“经济人”,而应将其当着充满血肉、情感、意志、信念的社会人。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满足对方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合理需求,在于无深处、和风细雨中,在对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成就的肯定中实现管理。所谓柔性化的管理,即不只靠命令、约束、控制等刚性手段来管理,而是更多地依靠沟通、协调、激励、引导的方式。提倡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排斥科学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不是推事、避事和息事宁人,相反,它是以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尽职尽责为前提的,它要求的是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文的因素和内涵,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这一“软实力”的隐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