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8 10:55:38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论文 音乐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探索。只有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符合潮流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称职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角色。社会的音乐艺术环境将依靠他们来传播传承。社会音乐艺术环境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产生高、精、尖的音乐艺术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发展的几点启示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内的著名教育体系之一。历经近百年发展,它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一个以深刻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兼具高标准艺术、高审美要求的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创始人柯达伊・左尔坦教授(Kodály Zoltán,匈牙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教育家,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将方法论与教育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该体系有效地规避了往昔偏重教学实践、轻理论研究的旧状,保持了发展活力。

1964年,柯达伊先生担任ISME(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名誉主席后,便开始着手向世界音乐教育界推广“柯达伊教育体系”。由于诸多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我国比其他国家晚了近20年,于1987年正式接触该体系内容,并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担任会长的“柯达伊教育协会”。近年来,与该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柯达伊教学法之一:全面音乐教育》(Lois Choksy著,卡尔加里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杨立梅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柯达伊教授认为:首先,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声乐教育理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其中,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第四,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其主要体现出:“注重民间音乐教学和声乐教育”、“重视首调唱名体系和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视唱训练”、“强调音乐教材的质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随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深入和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普通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已得到广泛推广,并已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就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又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所得启示可基本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尊重本土文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悠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极其深厚的基础,其内容亦十分丰富。因此,要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就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音乐教育模式方可长久。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能够对其本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与他能以匈牙利本土文化为立足点,运行在美育轨道上,以推动对人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所分不开的。

作为湖南唯一的国办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担负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演绎湖湘特色作品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学院应立足湖南实际,汲取湖湘文化精华,狠抓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倾斜,使学生具备赏析、演绎、传承的能力。

二、借助“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始终贯穿于其各类教学活动。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高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应作品所需而不断变化。换言之,即:无论调性如何,凡是大调音阶的第Ⅰ级,其主音均唱Do;第Ⅱ级上主音均唱Re;以此类推。唱名既可显现出调式音级的功能、特性,亦是调式音级的命名和唱名。由于这一视唱法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综合能力,因此,首调唱名法可谓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它对世界音乐教育,乃至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贡献。

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视唱练耳这一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影视、社文、戏剧等四大系中均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该课程在各系各年级中的平均课时为每周2课时。随着五线谱的普及,固定调唱名法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首调唱名法却逐渐淡出该学科领域。然而,对于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就业,视唱练耳这一基本功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质量,亦是体现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首调唱名法”,以便其将多调号乐谱由繁变简,提高其识谱准确性,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十分必要。

三、重视“歌唱”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歌唱”即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声乐”、“合唱”等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柯达伊认为,“人声”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而“歌唱”这一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项有效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手段。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发源地匈牙利,即使是普通学校,合唱课与声乐课亦占有了相当大比重的课时。

就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其就业方向是相对明确的,即:艺术工作者。因此,将“歌唱”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到学院课程设置中的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更好地学会倾听、配合音乐旋律,更深刻地领悟、感受艺术的和谐与完美,增强其美感体验。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这所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以舞台为中心,以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而言,其中可供借鉴的思想不仅值得参考,更值得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和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谈高等农业院校音乐教育

重视高等农业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21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崭新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精神与物质的高度文明,要求适应社会的人除了具备超凡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自身在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品位和修养。总书记曾在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工作方针。中央有关领导也多次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要切实加强音乐教育,要把音乐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科学的,二是艺术的。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虽不能说处在“中心”地位,但也绝不是处于“边缘”状态,音乐艺术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对于塑造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健康的身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贯穿于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中,具有消除腐朽、落后和污秽所产生的精神垃圾的功能。

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乐盲型、音乐爱好型和音乐家三种类型。有些大学生别说五线谱,就连简谱都看不懂。有的学生哄抬周杰伦、曾轶可,却不知晓舒伯特、莫扎特。由于各学校或因自身条件限制,或因办学条件和学生基础水平有限,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就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兴趣爱好等方面在湖南部分农林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总人数为4,260人,其中2006级350人,2007级700人,2008级900人,2010级290人,艺术团成员1,020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74%的学生所能演唱的歌曲是通俗歌曲,82%的学生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65%的学生只认识2-3样民族乐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这里具体指音乐曲目)已逐渐向流行的、现代的、通俗的、西方的内容倾斜。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一切从“自我”出发,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乐于索取而不愿意奉献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这就不可避免地提出一个问题,应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使受教育者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情操、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高等院校究竟该怎样抓好音乐教育呢?国际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项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社会共处,不仅是人生的一种能力与技巧,更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它具有审美性、多元性、工具性等基本性质,它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音乐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为万物之灵,人类喜爱音乐就像是婴儿喜爱聆听母亲的心律声一样。学习音乐也就是学习人类交流,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往往比语言更能深入心灵,使人们相互理解与默契。因此,音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场音乐会,一堂音乐课,亦是一幅色彩班斓的情感画卷。而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如:齐唱(奏)、合唱(奏)、群舞等,极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

有人说大学生以学为重,光考试都忙不过来,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专业与音乐根本没有实际的练习,还学什么音乐。诸不知有不少知名学者选修音乐,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美国留学学习数学、哲学期间,曾选修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及声乐,坚持弹奏钢琴,一生业余爱好音乐。在“五四“时期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一批声乐作品就代表了我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据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比未曾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能够多记忆17%的文字资料。在日本东京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声耳机,轻柔的音乐声便悠然传人耳鼓,有森林中百鸟的争鸣声,山涧里潺潺的流水声,大海上奔腾的海涛声。使听众渐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30分钟左右大脑完全得到了放松,就达到了消除疲劳的目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左右脑更好地平衡与协调,是突破单项思维的最佳途径,对于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搞好音乐教育,开展学生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抵制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开发右脑,促进直觉,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组织、处事能力等等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从音乐教育的特点上说,应该从小学起,循序渐进。大学期间要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系统学习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因而李岚清副总理把普通高校学习音乐称之为“补课”。他说,即便大学里交响乐普及了,就不是补课而是提高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应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从审美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建立审美意识,端正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 把音乐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范畴。各高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音乐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范畴,特别是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课教育。以校长牵头,分管副校长负责,从机构上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把音乐教育的“硬件”建设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是以美的形象愉悦身心的。没有相当的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音乐素质较高的学生。首先是要有音乐教室。音乐课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会有很大的声音,势必会影响到文化课教学。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室,与文化教学区分开,营造一个幽雅的环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美的气氛。其次是要有配套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活动中心。教学设施包括音响设备、钢琴、常见乐器等。学生活动中心包括排练厅、小型演艺厅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3 配备合格的音乐教师。新世纪的音乐教育需要新型音乐教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面对的种种问题,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有广博的知识,能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全面的分析,领悟当代音乐的意境与真谛:具有“讲、写、唱、奏、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4 建立有关音乐教育的激励机制。音乐教育研究、教育实验和教育科研是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使音乐教育研究形成气候,学校必须建立有关音乐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音乐教师积极投入音乐教育工作,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可能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它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质量,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转变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技法课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教学过程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即兴发挥。教学效果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所谓“条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能力还很有限,师资力量也普遍达不到专职演奏的级别。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理想中的钢琴学习是把有关钢琴的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个要素融会贯通合理运用的一个过程。具体应为:能够流畅表达中型偏上程度的乐曲;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即兴编配乐曲;具备较为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均以钢琴课的技能小课和开展数码钢琴集体课相结合的方法来更好地反映钢琴教学的特点。一对一的技能小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老师和学生密切配合。课上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性的发挥。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即每节课老师只针对一个学生的特点分配曲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则是学习促进者。这种技能小课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容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钢琴复杂的弹奏技巧,需要富于弹性的学习进度,这正符合“新”的教学取向的观点。“一对一”的技能小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演奏技能的发展。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真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学生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能力、经验、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以几人或者十几人为一个教学单位,依靠数码钢琴的耳机功能和投影功能,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同时练习、学习钢琴。集体上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适于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集体钢琴课是个别技能课的补充。它不仅仅是学习基本弹奏法则,同时也是观摩的好机会。在课上,回课就是观摩,在观摩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长处,同时也看到别人的不足。比如,某位同学在某一个乐句,运用了特殊的力度变化,而使乐句有种惊人的效果,或是某位同学在力度的层次把握得很好等等。因而能取长补短,比较优劣,在不断的观摩比较中逐渐训练听力,提高了听觉的灵敏度以及对声音好坏的鉴别能力。在钢琴集体课中,自然形成了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感迫使每一个学生努力表现做好。每堂课,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在其他同学面前演奏,由其他同学给予点评。他/她弹奏时的好坏是否达到要求,同学们都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个人的评语也直接受到影响。因此,课堂的这种环境,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们努力的追求完美,力争得到最好的表现。这种压力感不仅锻炼心理素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演奏能力,使他们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

二、钢琴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认真备课,不但要教会学生弹奏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分析作品,理解和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从更高的层次来要求,仅知道教会学生怎样弹琴的教师还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要学好弹琴首先要学会练琴,只有懂得怎样练琴的学生才能真正弹好钢琴。教师在教学生怎样弹琴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地教会学生怎样练琴,包括各种不同类型曲目、不同练习阶段、不同技术、技巧难点的具体练习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发展各种练习方法。

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应当在将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弹琴,教会学生怎样练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学过程从依靠教师的教到逐步脱离教师的教,进而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将达到教学的转变。

毫无疑问,作为钢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示范,才能不断地拓宽教学曲目和更深入地研究教材。但仅如此并不够,钢琴教师必须不断地进修与提高是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和职责所要求的,而这种进修与提高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完善钢琴教师的修养与素质上。其中应当包括:重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重视演奏水平和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高;重视音乐理论分析和鉴别;重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而进行的必要的有关进修;重视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前沿学科,最新信息的学习进修。

要转变钢琴教学,教师需做相应的转变具体归纳为:

1、改经验教学为系统讲授。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难免出现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框架,有步骤有重点地讲授演奏理论与技巧方法,并采用螺旋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复地强化基本概念和要领;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虽然也讲究科学性、系统性,但要把那些老生常谈的基础性概念和要领给每个学生系统讲述一遍甚至多遍,教师常常会感到无趣和乏味,所以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骑驴念唱本――边走边看。

2、改教学的随意性为统一标准。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小课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教师无教案、教学无大纲的问题,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即兴发挥。这易造成教学无序,也使教学管理活动无法开展。因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占到全部课程的70%左右,几乎是音乐类教学秩序的全部表现。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学了什么、学得如何?老师教了什么,教得怎样?既很难检查也无法客观评估,教学管理更无从切入。所以,要强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需统一标准。统一标准要求教师以课题为引导作出统筹安排。课上有记录、课后有总结。便于技能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计划性,克服个别授课方法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的随意性,避免盲目教学。

3、分级量化、提高效率。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进度快慢不一是导致教学无法统一进度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学生进度保持基本一致,可以按学生程度进行分组,分级,量化标准。A、先考核,后分班。在编班分组之前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生的演奏程度进行分组。B、及时调整。学生用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根据学生进度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C、提供补救措施。对进度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给进度快的学生提供附加作业。这样可以节约师资,提高效率。让教师可以同时指导更多的学生。

4、预设作业,规范教学。古语说,预则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要有预告,要保证所有学生在独立练习前都做到心中有数。技能小课布置作业时,有些教师往往缺少必要的提示,使一些可以事先避免的错误发生,等学生回课时才去逐一解决。这也正是钢琴小课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尽可能全面的预示,把每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提前标记出来,以便学生有针对地进行练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音乐内容与技巧方法要进行详尽的分析,对那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给予事先的提醒,对要点与难点做出清晰的讲解指导,并通过示范与模仿让学生弄清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要领,这样才能大幅度的减少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5、扩充教学内容,提高综合能力。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通过合奏与给他人伴奏,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教学环境的转变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已经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要实现理想的钢琴教学目标,实施钢琴教学的创新,使钢琴教学向更高方向发展,将必须从管理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三方面着手改进。

1. 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善

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艺术系自成立以来,技能小课的工作量计算是1节课算0.6个课时。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完整的认可。并且在国家艺术教育倡导推广集体课、小组课的近几年,我院教师的专业课必须1节课上三个学生的内容,课时量仍算0.6个课时。这样一来,钢琴教师课量剧增疲于应付,劳动得不到认可,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上课质量也大打折扣。导致相当多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也与日骤增。加之师范类要求“全”而非“专”,入学考试仅凭会唱歌而招入音乐系。致使相当多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差,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弹奏钢琴。这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难度,也造成大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不高。扩招学生底子差,“专”不过音乐学院,“通”不及师范人才标准。极大挫伤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高速发展的办学规模令人措手不及。新增的表演专业和文化学专业等非师范专业,需要相应的师资保障。而盲目发展或过快发展使得这些新增专业还不够成熟,急于发展直接导致大批学生无法就业的不良后果。

2. 应规范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

钢琴作为核心主干课程的意义。钢琴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重奏和给演唱者伴奏。现在几乎世界各国正规的音乐学校,除了都设置基本的钢琴专业外,还将钢琴列为其他任何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实践证明,钢琴是发展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学习钢琴弹奏的同时,学生一方面掌握乐器的弹奏技能,一方面通过五线谱上音高位置在键盘上有直观的反应,方便学生领会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基础知识。通过钢琴进行作曲,通过钢琴缩谱训练指挥……都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家常便饭。

然而,从历届招生制度的情况看来,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专业可以选择任何乐器进行入学考试。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竹笛、扬琴……等主要是沿用简谱记谱教学,掌握这些乐器的考生由于缺乏五线谱记谱法知识而在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师范生音乐专业基础课(乐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以及主课钢琴、声乐课,无时无地不依赖于五线谱实施教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师范院校实行“艺术联考”。这种不考虑各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培养方向的做法,是不够科学的。

霍华德・加德纳曾指出:“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师徒传授和集体授课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任何领域里都不会像在艺术领域里那样明显。没有几千年也有几百年,学生总是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学习艺术。”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钢琴教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师徒传授式的个别授课,高师音乐系科也概莫能外。但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钢琴教师课量剧增、招架乏力。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个别授课方式,势必要大量增加教师的编制,大幅度提升培养成本,不利于钢琴教学的普及。

探索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近几年倡导的“集体”课在我院几乎成为差生的园地。因为程度差底子薄的学生是没有资格跟老师上一对一小课的。这多么荒谬!最好的教学方式应为大小课结合。给基础好程度高的学生开展集体或公开教学,他们能够通过观摩、旁听反思自己存在的弹奏问题。另一方面,高级程度的学生要完成的曲目往往篇幅大,技巧艰深。完成一首曲目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反复训练。针对他们,进行公开教学作为小课的补充。恰恰是底子差的学生必须每周一次和自己的专业老师见面,得到具体的指导。定期举办公开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起到降低教学成本的积极作用。

有关钢琴的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始终贯穿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中。其中,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可以把钢琴的弹奏法则和即兴编配列入集体大班课。技能训练则须按照这一课程的教学规律采取一对一讲授为主,辅以大课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开设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旁听,以此扩充他们的曲目量。钢琴理论课在其中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学生们不但学会这些知识,更要会用这些知识去指导钢琴演奏的实践。通过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弹奏水平。

3. 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

对于评价乐器演奏的好与坏一直以来完全取决于教授乐器演奏教师的主观判断。然而,评价制度和方法是影响学生钢琴能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它可能抑制,也可能促进学生的钢琴水平。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因此,制定详尽的钢琴考试细则,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白无误并严格遵守。

常常会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我用心准备了整整一学期的新曲目,可是分数却没有那些弹以往已经考过一次的同学得分高。更有甚者,一首曲子从进校一直弹到毕业。鉴于此,应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专业档案,记录下每一位学生从入学的第一次考试直至毕业的考试曲目,以及各位老师给出的考试评语。尽可能多指出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从多侧面,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指导,这样评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探索。只有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符合潮流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称职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角色。社会的音乐艺术环境将依靠他们来传播传承。社会音乐艺术环境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产生高、精、尖的音乐艺术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如何提高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摘要:音乐的鉴赏力是随着同学们逐步扩大的音乐视眼,丰富了音乐知识,积累了欣赏经验后,逐步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想象力,培养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感受力后而形成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欣赏 听觉力 鉴赏力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国民音乐教育师资,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国民音乐教育师资的质和量上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各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由于大幅的扩招好多高校音乐专业生的音乐基础比较差,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我们不妨先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要让学生经过不断地体会音乐,在音乐形象和学生的感受之间建立一种比较固定的联系,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这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是艺术的客观形象,主观是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靠联想和想象建立起来的。音乐音响的感受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到一种幻想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是靠人们的生活阅历经验去想象的。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学生在初次欣赏音乐作品是,自行展开的联想可能与音乐形象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是无关的,这也没有关系,因为这种联想毕竟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属于音乐的。在逐步扩大了音乐视眼,丰富了音乐知识、积累了欣赏经验后,能逐步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想象力,也就培养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感受能力了。

要提好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门重要的课就是音乐欣赏课。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各个高校都可以把音乐欣赏课与作品分析课合并。这门课程可通过对相当数量的中外音乐家及音乐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并分析曲式及音乐体裁、风格、流派,还要熟悉作曲家的生平及他们的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及作品背景。首先,由于欣赏内容的加入,分析方法的拓宽(除图表分析外,还注重了风格分析、体裁分析、合生功能分析及音响分析等),由于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意蕴同艺术美感一道传递给了学生,而使这门对学生来说原本是很枯燥的课程增加了可听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始终保持一个较轻松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这门课在作曲家及作品分析的数量上要打破过去的界限,增加现代音乐流派的作曲家、作品、谱例及音响的内容,增加中国作曲家及作品的比重,在多方面为这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强的理论依据。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当然听音乐是最重要的,在听音乐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静心聆听。静心聆听绝不意味着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想像赋予对象以生命,想像构成动态的精神活动。要达到音乐审美境界,首先就需要听者像作品敞开自己,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这种敞开,感动和开启。在敞开的心灵面前,草木有情,山水会意,石雕具有体温,语词点燃光景,旋律呈现生命的曲线。静心聆听,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艺术想象、审美再创造的前提,是对音乐感悟的作用,是平面性的语义阐述、游离音乐之外的体态动作所远远不能相比的。欣赏音乐,进入的是一个语言和物质难以触及的世界,是在寻求一种精神存在的交融。欣赏者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敏锐感受,才会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情感的自然投入,才能通过活跃的想象合体武将审美对象融入自我内在的生命律动,其精神才能在广袤无限的时空中自由驰骋,超越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体验相通,“在一个新的存在深度中实现和理解人的生命”,这些精神活动,无疑是音乐欣赏者最重要的参与。没有这种参与,音乐的意义就不可能呈现,音乐的接受过程就不会有没得再创造。

音乐不使用音乐世界的事物、概念、视觉图像,其形象比文字、会话要抽象,其意蕴不科学概念要模糊。但是,从听觉途径触动灵魂的音乐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价值。音乐之所以能从原始艺术的混合形式中独立出来并获得自律性发展,就是因为音乐能够直接快捷地影响情感。人类的听觉神经系统与控制情感的神经系统距离很近,因而,诉诸听觉的音乐能够直接渗透到心灵活动的内在发源地。汉字表示人类智慧的“聪”字用了一个大大的耳朵偏旁,可见中国人早就视聆听为生命的一个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听觉重于视觉。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师旷为了潜心听乐追寻至境,竟不惜用艾蒿熏瞎双眼。一部交响曲只有再把听觉以外的全部感觉加以排除的情况下,才能使人们享受到完全的满足。欣赏音乐,并非视觉、触觉、运动觉、乃至嗅觉、味觉等调动的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在音乐面前,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最好暂时麻木一点。20世纪杰出的钢琴大师李赫特开独奏音乐会时有个习惯,除在钢琴上留一盏灯外,将全场灯火熄灭。他认为听众东张西望只会误导联想和分散注意力,成为欣赏音乐的障碍,而音乐只需要聆听和想象。随着心智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音乐经验的积累,要尽可能用音乐而不是其他食物来激发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发展想象力。只有音乐本身和审美主体的想象,才有利于音乐审美力的发展;只有静心聆听,才能渐臻音乐审美的诗性境界。

同学们要提高音乐审美力和鉴赏能力,就要大量的欣赏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常常呼喊出时代的强音,展示民族大众的身影,成为一面历史的明镜。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的声乐作品在当时演出后,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号角。乐曲生动描绘出黄河浩浩荡荡的壮观风貌、黄河船夫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搏战、黄河儿女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息的景象,同时也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抗日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雄伟画面。这类作品能充分诱发学生内在的感情,通过欣赏,能使他们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极为有力的鼓舞作用,从而树立起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强盛的崇高理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们处在积极情感状态下,并且更为强大、丰富、充实,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困难斗争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不断地对优秀、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对大千世界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的选择能力,更能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惜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者的血液。”

广大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们,都有着强烈的审美需求,热切期望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我们应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用高雅、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在学习音乐专业时,感到身心愉快,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摘 要: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是系统化的,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都有着音乐学科所独有的特点,它不同于其它文理类学科,甚至于与高等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也有很大的区别,它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水平且热爱音乐对音乐有独立理解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7.生源质量下降,师资相对匮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等音乐教育队伍,由于音乐敏感性差、音乐理解力等相对欠缺,学生日后难能胜任教师职责,有些甚至不能完成学业。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高等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使高等音乐教师忙于教学或疲于写论文,不能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造成高等音乐教师缺乏或相对缺乏,制约高等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

摘要: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快速,对于人才的需求越发的迫切。中、高等职业学院应景而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个教育阶段,都非常的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设了许多教学科目,而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直接的体现,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非常突出,但是在社会形式不断的变化下,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以下将主要围绕,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构想

引言: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学生是通过声乐教学,而学到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声乐的发声技巧,为今后的演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社会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逐渐的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切实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音乐人才。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真正的声乐教学是一种集艺术性、实践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特殊教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多种技能传授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一个模式,固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多为单独的教授模式,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教师都是一边弹琴,一边给学生讲解内容,反复的示范,让学生听和记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声乐教学的质量。教师不管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态度上,亦或者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需要改革和创新[1]。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

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完全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形式相接轨,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必然,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创新教学思想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声乐教学现状,相关的声乐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明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看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我们就要注重巩固其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在教学时多教授发声技巧,培养其听觉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教学理念,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发展[2]。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讲解完声乐的基础知识后,让每个学生进行发声,一对一的听学生的发声情况,并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r间,教师的教学负担还非常的大,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离开了教师,自己就无法进行学习,找不到问题所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此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3]。例如,笔者根据班级的人数、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小组,每个小组6人,在讲授完基础知识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乐练习和演唱。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点评,取长补短,教师只要从旁进行有效的指导即可。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职业学院在音乐教育中,有效的落实声乐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音乐人才。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的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熟悉的运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多开展一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就定期的举办演唱会,笔者带头给学生集资演出经费,还让班干部上社会上拉赞助,在演出上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励,还有可能因展露自己的才华,而得到好的发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声乐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对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改革

艺术性是声乐教学一主要的特征,对于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声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忽略了对艺术实践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对艺术实践的重视,积极的进行改革[4]。具体的改革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模拟的教学方法,可将高职院校低年级的学生,作为模拟对象,开展一些艺术活动,积累艺术经验。第二,采用实践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增加学生的实践练习。例如,在学校组织文艺演出,也可在校外寻找合适的演出场地,进行演出,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舞台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掌控舞台演出的全过程,从舞台搭建、到主持的选择、到角色扮演等各方面,增加学生的演出能力。

结束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在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声乐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声乐教学的有效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声乐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卡尔・奥尔夫一生致力于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由他开创的强调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音乐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教学内容较为西化、教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分析入手,充分认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本性、本土化和实践性教育理念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原本性音乐教育,是指演奏者参与其问,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的音乐艺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本土化。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原本性的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诞生于德国,但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向其他国家、民族的传播中,具体的操作得以本土化的发展。音乐是最人性化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实现审美、人性和认知上的升华,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呈现的又一个特点――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它强调的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而是重在人的潜能开发。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起步,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开展音乐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审视,不难发现。首先强调的是音乐的审美作用,其次才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萧友梅提出“以根据美育原则,利用音乐之感化力量,陶冶学生德行,为第一目标;以学习音乐技能为第二目标”的音乐教育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陷入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课本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追求音乐本身美的能力。在校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多是音乐的发展、创作及演奏理论。而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却淹没在了这些理论知识中,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身美。学生自己也是以练习演奏技巧、唱更高的调、创作出作品作为衡量才能的重要标准,却忽略了一首好的作品,好的演奏者、歌唱家,是要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而并非只局限于技术。很多学生开始自己的音乐梦想都是从专业学习开始,并且有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对音乐的学习多是以提高演奏技巧、积累作品为主,而极少在练习、演奏过程中思考:演奏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数情况下,专业教师只是强调了谱面上的演奏标记、强弱等,而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音乐。大学课程中,每周的专业课上课情况变化并不是很大,仍然以打基础,改毛病为主。变化的是接触的曲目变难、变大了。且刚练熟一首作品后。就需要开始学习新的作品。所有学习过音乐的人都知道,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创作特点外,作为演奏者还要在忠实原创作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演绎,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表达出音乐的美,表现演奏者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

2、教学内容西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探索运用各种形式的原本性音乐,强调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对于中国而言,传统音乐就是具有本土性的,萧友梅先生也曾明确提出了“以国乐为根基”的主张,提出要将国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却忽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给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为例。在校生必修课包括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主项专业课、合奏课、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等。选修课包括了:音乐理论创作基础、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中国当代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相关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本民族音乐类课程少之又少,仅有民族音乐欣赏这一门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学习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处于劣势。

3、教学实践薄弱

音乐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能让学生真切的表达自我情感,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从音乐的本源出发来发挥人性的本能。“音乐之美,唯有在领略和演奏中方能体味。”“唯有经过真正的创作和演奏,才是学以致用。”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音乐教学,对于艺术实践环节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评判标准。忽视教学中的音乐体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书本知识,教师边教技法边让学生学习,这种形式比较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创造潜能。因而,导致很多同学在课下练习时可以正常发挥,但一旦公开演出,演奏水平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才使得学生缺失了这部分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是高校各专业端正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课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关键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所以,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在明确正确的教育目标的前题下,不断创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做为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而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引起从事高校音乐教师的重视,而且也应该引起每一位在校学生的思考。只有足够重视,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美。学会如何体会音乐本身的美。对于音乐的学习才算完整。因此,正确的高校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基础上的技能培养。

2、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教学体系

要创新教学体系,必须从高校音乐教育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当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学习培养方案,逐步推行多元化设置,并不断完善,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要完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必修、选修以及相关讲座并行发展的多样音乐课程模式。同时,要平衡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的掌握程度,多开设一些诸如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史等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要求。要丰富教学模式,必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同时还可以听到更多前沿的音乐讲座。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3、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音乐内在存在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现的外在反映。艺术实践给课堂学习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只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重要。首先,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学理论观点。只有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其次,要给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并且将这种实践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要积极投入到音乐会、演奏会中,带动学生不只“纸上谈兵”,而且也要参与到各类音乐演奏实践中去。同时,要敞开学校大门,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在校生扩大视野,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真正学以致用。最后,要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联系在一起。高校学生只有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才能有所针对,加以强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目的只有与学生未来职业角色活动、学习目的相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把握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才能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

近年来,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深深困扰着音乐行业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中,几十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可是校长们和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竟然挑不出一个满意者,问其原因?他们无奈地说,这些毕业生的专业太强了;音乐学院招聘新教师,同样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系主任们和考核组的教授们竟然也挑不出一个满意者,问其原因,他们无奈地说,他们的专业太强了,可我们是高等院校不是乐团和歌舞团呀;交响乐团或民族乐团招聘演奏员时,也是几十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团长们和演奏家们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演奏员,问其原由,竟然是他们的技术太强了;甚至在文化部门的音乐干部招聘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难道专业强、技术强不正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吗?实际上,在专业强、技术强的背后缺乏必要的相关文化素养和思想理论的支撑,宛如一根根细细长长的脱离了土壤的豆芽菜,好看而不堪用。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么只会唱歌,要么只会演奏某乐器,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导的实际需要;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歌唱和演奏技术,同时也需要较强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后者恰恰是应聘者较为欠缺的地方;乐团和歌舞团虽然需要技术强的专业表演人才,但同时也需要应聘者具备一般的总谱视奏、声部合作能力,而后者又恰恰是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弱项。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大批音乐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难以就业,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可堪使用的音乐人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了“该学音乐的没有来,不该学音乐的却来了”的乱象,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暴露得一览无遗。

“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是谁?就是那些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增加50至80分,进入211级别的重点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上学之前就已经接受过较为严格的专业音乐训练,专业基础良好而且在社会音乐教育的业余器乐考级中有的能够达到最高的级别。这些学生有良好的舞台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他们对音乐有很浓厚的兴趣,而且文化课成绩优秀。这部分考生最终没有选择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的原因是,家长或孩子受到“理老大,文老二,艺术是小毛虾”之观点的影响。认为有了艺术的特长再加上家教育部关于符合学校艺术特长生招生要求的考生,可在高考中享受适当的降分录取优惠,考好的大学是不成问题的,问及为什么不考音乐专业时,有的考生认为自己较高的文化课成绩去读只需要很低的文化课分数的音乐专业“太可惜了”。

这部分考生进入重点高校后,因为以艺术特长生的特长测试合格后要与所上的学校签订协议,每周要保障4到5天规定时间的演出排练任务,成为学校参加各类音乐比赛的“运动员”;为学校挣得荣誉,为学校的窗口教育贡献力量。实际成为了学校乐团或合唱团的“苦力”,因为种种现实原因他们入学后无法接受更为系统性的音乐教育。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没有得到指导性和持续性的发展。

而“不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则是因为凭自己的文化课充其量只能上专科院校,有的学生分数倒挂,上三本都没有指望,只有考音乐了,因为音乐要的文化分数低。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家长也会急功近利地练习考上音乐类的大学,因此专业基础也比较薄弱。

二、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的转化平台

与高等音乐教育深陷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普通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是在音乐专业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音乐专业原本是为了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设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肇始于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乐歌”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唱具有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内容的乐歌,实现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学堂乐歌是集体性的歌唱,学唱乐歌首先要学会识谱,学习识谱又必须首先学习基本乐理。音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学堂乐歌”的教学传统构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就是以识谱为核心的乐理与视唱教学,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唱具有特定的思想道德倾向歌曲的能力,这个课程教学体系后来也被称为专业本位课程教学体系。这个已经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针对这个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打破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而建立音乐学科教育新体系。这个新的体系不再是以“识谱”而是以“审美”为核心价值的学科教育体系。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当然,普通学校音乐的这场改革既深化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同时也为高等音乐教育的转机提供了转折的平台。

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的课程改革助推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改革,音乐的“审美教育”观一时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共识。如冯兰芳教授撰写的文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较完整地记载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在文集收录的《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点看法》一文中提出“音乐欣赏课,重要的是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去听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一般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音乐的表现手法同实际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得到较多的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有益影响。”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一文中提出:“音乐欣赏课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理性满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审美、情感、气质等方面得到陶冶,成为品格高尚、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把育人因素放在音乐审美教育之中,也是冯老师坚持一贯的音乐教育思想,并在《音乐欣赏应重视审美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目的之一”的观点,认为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必须做到“把审美的四个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相互渗透,有机地结合,做到你中用我,我中有你,才能使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状态,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审美教育。”冯老师在《学校艺术实践中的审美教育》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个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命题,那就是音乐审美教育不应仅是单纯、被动的音乐聆听,应在演唱和演奏的音乐表演实践中提升音乐审美感受。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认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不仅要有音乐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历史、文学、美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不同风格的音乐要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分析理解。”在《要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冯老师论证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命题,通过对140名首都大学生的调查,证明了当今大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状况,“与他们目前所喜好的音乐的思想内容是相关的”,认为“儿时的艺术教育对儿童时期的素质的初步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进而提出“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谈审美教育》提出:“如果到了大学审美教育的目标还是以陶冶情操为主,那可能就违背了审美的规律”。认为各个年龄阶段应接受不同的审美教育,特别指出,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一部分教材或多或少忽略了审美的培养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们的传统教材赋予孩子太多的教育内容,如传承传统文化、精深的音乐知识等,过高的目标使教材填入更多的、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知识与内容,这也许正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一步提出了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四个一”的艺术素质量化标准,所谓“四个一”指的是:每一位大学生至少应在会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演奏一样乐器,写一笔好字,画一幅画,能扮演一个角色中六项中挑选四项,并将“四个一标准”制度化,作为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关于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理论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实践的量化标准受到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们高度的赞赏,他们认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清晰的艺术实践目标,补充了普通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实践量化标准。对正在处于探索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由专业本位课程教学向学科审美教育转型的同时,另一个更大的浪潮冲击着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科教育,这个更大的浪潮就是让人迅不及防的“知识爆炸”的冲击波几乎动摇了普通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迫使传统专业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模式转化。“知识爆炸”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哈尔特(Donald J・Hart)出版的一本名叫《知识爆炸》(The explosion knowledge)的书指的是知识增长速度之快和容量之大的意思。据统计,以公元1世纪知识基数为1,到1750 年增长了1倍;而从1750年至1900年,这150年又增长1倍;1900至1950年,增长1倍需要50年;50至60年代,每增长1倍需要10年;70至80年代,每增长1倍需要7年;从1993至2003年,人类知识总量较过去翻一番;2011至2020年内,知识将增长4倍。知识和技术以几何数集的速度增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专业体系,甚至没等学生毕业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职业需要了,高校的专业教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职业变化和发展,于是重视学科教育,淡化专业教学的高校教育转型也就悄然兴起了。

三、高等音乐教育的转机

专业副修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本是常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音乐专业有着比较苛刻的专业准入条件,所以音乐专业副修一直难以推行。但是,“音乐特长生”这个中国特有的时代宠儿为音乐专业副修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储备。

冯兰芳教授建立的“音乐专业副修”指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学习音乐,他们有独立的音乐课程体系,经过考试合格者获得音乐专业本科学历,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对他们原先所学专业有所促进,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方面的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关于音乐学副修学科的课程设置,冯兰芳教授在她的文集里这样记录:“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学习视唱乐理、和声、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音乐鉴赏、器乐、即兴伴奏等音乐课程,掌握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技能。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把音乐教育作为作为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手段等,它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拓宽文化,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塑造高尚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人文修养,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和倡导、促进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拓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并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在另一篇《音乐学副修专业是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里,冯兰芳教授论证了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副修专业五大课程群:1.技术理论课程。2.史论课程。3.音乐哲学课程。4.多学科交叉课程(为音乐学副修专业主课的核心课程)。5.创新型艺术实践五个层面的课程。音乐专业副修专业教育的学科理念、课程设置与实践、摆脱了对高师传统的课程体系的依赖,有了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

音乐学副修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学术思维。副修音乐专业学生学科属性各异,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学术思考。这些学生在一起讨论又能够碰撞出不同的学术火花。多学科专业的背景和不同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学术力量。遵循这种学科交融理念进行办学,及时总结办学方式,办学方法以及办学效应,自然就会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了。因此,确立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是以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和培养目标。

音乐学副修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在音乐学副修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大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有所促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钢琴虽然弹得程度不够深,但是能够开发出计算机“如何学习钢琴键盘”的软件,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了音乐能够写出《法海寺壁画中的音乐元素》等学术文章等。二是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交叉学科的背景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占有了相对的优势,出现了教师的“双重岗位”(如毕业既可以教自己所学的如物理、地理等专业又能教音乐)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也有的学生因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的丰富,学术视野的开阔被国家重要文化部门录用等的实例。三是为音乐学培养专门的音乐的交叉学科的人才,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心理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科技等。

最为重要的是为“该学习音乐的音乐的特长生”提供了继续学习音乐的机会,解决了音乐副修的生源问题,这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的训练和艺术实践。文化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相对稳固,经过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我国“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的交叉学科的高级研究人才。高校的审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人生精神境界的高远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现在虽然不能说高等音乐教育的希望在音乐专业副修,但音乐专业副修至少为深陷危机的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第一,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招生不能只看专业,也要看综合文化素质,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二,高等教育跨专业甚至多专业学习不是神话而是可以实现的事实。

第三,双学士学位甚至比硕士学位更符合“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

第四,音乐专业副修对“音乐特长生”有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意x,但对没有“音乐特长生”的一般高校而言,要慎重推行音乐专业副修。

第五,走出高等音乐教育危机的出路在改革,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不应是单项的孤立的改革,而应是包括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田耀农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在音乐的功能认识上,人们通常只注意它的美育功能,而忽视了其德育功能。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音乐教育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意义。

一、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作品在展现人们生活风貌的同时,可以给人更高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在这方面,可能音乐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其他艺术表象形式,因为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体现人的情感。他主要体现在音乐家在音乐作品中对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当音乐作品被人们接受的时候,就可以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巩固原有的价值观念。高尚音乐可以对人们有陶冶和净化的作用。而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会导致人们精神上的空虚、伦理道德的却是,以及是非观念的混淆。因此,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正视音乐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学生是校园最主要的一个群体,因而学校应当努力为这个群体打造一个美好的、适合发展的校园,是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校园,并致力于自身的学习发展。而在学生求学过程中间,学生将在校园中创造一种新的、属于学校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大家的行为思想、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而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正是这种文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与学生共同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音乐作为实施美育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具有着极广的覆盖面,几乎贯穿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校园文化体现出来的。我们要重视并致力于创造好的校园文化,以思政教育为地基,建造音乐文化的高楼大厦,使得在这个大厦中的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各种美妙的音乐,又能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很好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是自己获得社会主义优良的道德素质,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提升。 例如选取或者编创能够反映班级风貌的班歌、举行红歌会、利用校园广播播放韵意浓厚、艺术性强的音乐、举办校园好声音、校园音乐艺术节、编音乐话剧等;成立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艺术类社团,定期举行汇报演出,或参与公益演出慰问社会团体等,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音乐的本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造德艺双馨的和谐校园。

三、借助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回旋动听,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工具,其传播速度快,兼具娱乐性、学习性、新奇性、传播手段迅速,符合高职心理特征和需求,易于被接受。通过流行音乐可以贴近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载体 ,很好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可以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流行音乐虽然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有着许多的差别,甚至不被一些艺术家所认可,但是它的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教育功能却是可以等同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准切入点,把握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与思想教育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都起到了增强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例如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青花瓷》、《曹操》,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作的《中国人》,为澳门回归而作的《七子之歌》,歌词含义以及旋律节奏都使国人在听到后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唤起内心对祖国深深的热爱。音乐除了可以传播美之外,也可以为思政教育的传播架起一座直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是思政教育的思想更容易被人类接受。音乐往往在人类语言无法通行道路发挥其独特的魅力。音乐通过美妙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产生一种共通的特殊语言,从而唤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枯燥的言语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但是音乐不会,而且音乐教育可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吸收流行音乐这种顺应时展的新鲜事物到单纯依靠说教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课程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素养、音乐艺术修养、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格等,都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广博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利用音乐为载体,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音乐教育者利用音乐生动活泼表现手段,充分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共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起“音乐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音乐教育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功能。并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制度、设计合理的教学大纲,行之有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品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

五、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音乐教学的环境必须改善,加大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的资金投入。建设音乐教室和专门的提供学生能够进行音乐交流和创造的场地,并购买能够充分满足教师进行音乐教育需求以及师生进行音乐交流创造活动需求的乐器、教材和音响设备等等。保证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发挥其政治教育功能。同时还应定期搞音乐艺术交流、讲座,聘请知名音乐学者在校内做学术报告,邀请艺术团体在校内进行交流演出。从提高学生精神文化素质、推进学生人格教育着手,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以音乐教育为新的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使音乐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音乐反应了社会的思想,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音乐教育为新的思政教育载体,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行为,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深化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今后更顺利地走向成长成才与社会建设之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业教师应必备的素质

从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整整近九年的时间,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探索如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稳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然而有些方面还存在着缺憾仍亟待完善,例如作为教学改革关键因素之一的教师素质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是作为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教育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如何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早已成为高师教育的根本目标与重要任务。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种形势下对广大的高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如过硬的专业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然而,在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没有充分关注这一环节,教育改革主要从基础教育本身开展,致使对教师素质的重构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根溯源。权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各个环节,高师教师必备的素质与建构问题已然成为了关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局的重要因素!鉴于此,音乐教育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顺利开展,必然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

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借鉴刘荣于2D05年4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的文章《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评述》一文中的观点,教育界研究者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由五要素构成:教育观念、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并且随着教育发展尤其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如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

一、探讨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1 教师专业素质,即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等相关知识。

2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应广泛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为师最为重要的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具备高深的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他应该精通他所从事的那门艺术,并且对这门艺术研究的较深,既具有这门艺术的深厚功底又了解这门艺.术的整体状况和前沿动态。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能这样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话,应该说这样的教师就具有了相当深的专业造诣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是声乐、器乐、音乐理论三大类专业技能课程。作为教师来讲必须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且能够胜任其教学工作。其中声乐、和器乐教学均属于表演性质的技能。根据赵宋光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所述,表演类的教师应具有以下专业素质:1.有较好的基本功。2.掌握、积累和演奏一定数量的曲目3.教学中能胜任教学试奏的要求4.有分析大量作品的能力。音乐理论类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他们除了对本门课程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之外,还应在此基础上,有开设其他相关课程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是“精中求博”的专才。

三、作为教师应具备教学专业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只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成功组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素质:

1 具备不断接收先进教学观念的素质。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即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本质转变;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2 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卓越的选择教材,因材施教能力: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的教具使用能力,广泛的教法借鉴能力,优秀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的科学教研能力等等。

3 具备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能力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教师已不能再遵循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教师,要求高师教师本身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像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成功地进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教学改革。

4 具备客观评价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涉及对教师自身表现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的工作。前者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评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是否符合教育学所阐明的有关原理或公认的“好的教学”的特征:后者主要指向学生通过教学所取得的认知、情感的、动作技能的进步水平。“君子日参省乎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客观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不断发现教学中每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达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教师应改变通过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音乐教育是重实践的学科,要具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位教师无论教什么样的专业,都离不开文化积淀,音乐教师更是如此。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数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实现音乐教育的教育与审美功能。然而现在在许多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存在着“没文化,没素质”的偏见。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音乐类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过程中重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音乐系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汲取,而忽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现状所影响。

为改变这种状况,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

1 不断学习的素质。我国大教育家朱熹所做的“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句诗形象的隐喻了,作为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作岗位上从容不迫的做好工作,必须要达到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的境界。

2 对各类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外,还应有意识地实行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师教师必须具备对多学科进行整合重构的能力,才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对各种知识在头脑中进行重构的方法,不断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五、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时刻起到表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感化教育学生,律人先律己,做到身教、言教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点滴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教师职业是一个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崇高事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感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孟子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尊重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在工作中产生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从而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爱岗敬业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对待教学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

中国传统的礼教教育观念,至今仍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当代各个层次的教育,部分教师还不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来处理师生关系。大学生作为具备独立思维的成熟的人,教师在工作中应习惯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学生,对学生“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用合理的发法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自信、自立,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优秀品格。

总之,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专业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出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摘要:西方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高校音乐教育应以此为宗旨,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主流;心灵;流变;整合

多年来在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理念占据了音乐教学教育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教育的方法手段,都以西方音乐“定于一尊”,而民族音乐教育却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这几年虽有改观,但在某些学校某些领域依然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西方音乐源于何处。大量的事实说明,西方音乐的基础起源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的音乐最发达。基督教中的赞美诗是西方音乐衍生和发展的载体。巴赫、贝多芬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几乎都与基督教有关。赞美诗的大量创作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使西方音乐得到普及和推崇。基督教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象、意象和抽象的整合与共构的思维特色,反映在音乐上,则是浪漫而空灵、求知而重行、恢弘而玄奥,代表着西方人的生理条件、思想信仰、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由于宗教的支持,西方的音乐得以繁荣,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并很快取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为我们留下的文物证实,早在7千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相当丰富,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时代,民族音乐成为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在华夏这片礼仪之邦,56个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它有厚重的文化沉积,有着自身审美情节,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各民族民歌、民谣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本土文化传统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作精华。诚然,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教育体系,但多元的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本身就是无以伦比的瑰宝,在世界音乐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在崛起,中国音乐更要崛起,这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并不拒绝外来的音乐文化,艺术无国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也是如此。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教育中,往往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教出来的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了如指掌,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的、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不知道,有些音乐硕士甚至不知道昆曲、评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教出来的一些学生数典忘祖,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怎么能担任传承和发展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呢?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谈到他音乐创作时就说得很清楚:“这是由心灵深处而出来的,愿它也能到达人们的心灵深处”。贝多芬的这句话说出了音乐本质。艺术是心灵的语言,心灵感受是艺术的根本。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同的,就是因为它是心灵的语言,都在倾诉着源自心灵的感受信息。音乐同样不例外。那么从西方人“心灵深处而出来”的音乐,是否也能达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丝毫不否认西方音乐的艺术震感力,不过中国听众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它的并不多,这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我所在的城市苏州,以评弹遐迩闻名,用吴侬软语唱出的评弹,苏州听众可以听得如痴如醉,而非吴侬语系的外地的听众就不一定如此了,这是地域文化不同使然。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但他不一定能唱好中国民歌,因为他很难准确理解民歌语言中内在的精神实质。同样道理,我们音乐的教学教育一味追求西方的一套,实际上很难能得音乐的精髓。譬如就拿声乐的教学来讲,语言是音乐的表意方式。字正腔圆本是歌者的基本主要追求,但汉语音节绝大部分是多音节,分字头字腹字尾,而这是我们的语言特点。也给发音的统一造成困难。欧洲发音的特点是单音节的,“阿”就是“阿”,“哎”就是“哎”。若用西洋欧洲声乐取代中国声乐教育,造成一些学生吐词含混,词难达意。中国学生不能很好地演绎中国歌曲,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一直提倡洋为中用。这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例子,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金铁霖致力于研究探索民族声乐教学教育的新方法,借鉴西方音乐合理的活性元素,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达到了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果。

事实说明,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才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失去了传统的根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便会枯竭。在认同西方音乐技术理论同时,也要认同传统是根,民族文化是本,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也应该坚持的重要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个重要理念呢?

首先,教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要调整。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问题的关键。而这又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认识及态度。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教育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如果把民族音乐当着落后的、老土的东西,或是作为支离破碎的选修课程,对它采取虚无的、不重视的态度,那么民族音乐很难在音乐教学教育中有恰当的位置,即使有,也是处于点缀的境地。从大环境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有超过传统文化的趋势。外来文化已构成了对中国人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受到长期的威胁。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音乐也是一条由过去流向未来的河,它不应该断流,对民族音乐我们应该有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音乐教学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这是音乐教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理念不明确,中国音乐教学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其次,把握好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逻辑关系。从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来看,文化的互相交融、兼收并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强调民族音乐,也不应忽视西方音乐的精华。西方音乐的确有丰富的技巧,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借鉴和利用。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民族音乐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对过去一些曲目的保留,而要它选择和提炼,比如说,教学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56个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西方音乐的艺术性,我们应科学分析、借鉴和利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不是对过去的保留,而是要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以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结合使之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结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把中国音乐传承、发扬。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要尊重共同的音乐规律,又要重视个性,即民族特色。掌握科学方法,突出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目标。

再次,要注意提高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素质修养。俗话说,写诗功夫在诗外,这一点对音乐教育也同样如此。单纯音乐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的音乐人才的。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是高等音乐教育的根基,根繁才能叶茂。从高等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恰恰是大的薄弱环节。对民族音乐的淡薄,也与我们对文化素质修养重视不够有关。在一些人眼里,民族音乐“土”,似乎没有多少文化可言。这其实是错误的。一定的音乐是一定的文化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至关重要。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内容:

(1)培养鲜明的个性意识。音乐教学最忌千人一面。每个人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应该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和自由个性。音乐要把音符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出来,是精神产品的再现。任何对音乐的诠释,特别对民族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风格。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优于西方音乐。

(2)培养开拓进取的态度。民族音乐艺术是无止境的。音乐教育只是交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开拓进取的态度是超越技能的心理状态,旨在拓宽文化视野,不断超越自我,树立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动力。

(3)培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当前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要真正做到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以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为己任,没有这个理念,弘扬民族音乐就是一句空话。

(4)培养开放的文化视野。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开放型文化,而不是封闭的文化。以西方音乐文化为背景参照,通过视野的开放来汲取有益的知识,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新自我,使民族音乐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浅谈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其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方面内容。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通过教授专业知识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转化为他自身所有拥有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关于音乐课程全新标准的出台,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全面音乐素养,同时又兼具较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这种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音乐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人文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照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的理解欠缺,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僵硬,只能简单的认识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技法,不能正确理解歌曲本身说蕴含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作品演绎中往往情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应有审美意义。

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听觉进行教育的审美艺术。可以说,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其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师范学生的审美认识是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由此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相对欠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并对学生的审美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注重技能、技巧,而轻视文化课和教育课的培养。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等情况,造成了这些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人文素质不强,教师讲课时讲不明白问题,只能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而不能进行背景等方面的讲述,从而照成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单纯地被动地进行技法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为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担负起“音乐使者”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相当深度文化内涵,不仅要能上好音乐专业课程,更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培养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又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及较高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师资联想,是我们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生源素质,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录取时不能只重视学生技法、技巧方面的素质,还要对文化课方面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能顾此失彼,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好专业技法又能够学习好文化课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处处以发展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教书育人,利用人文理念,开发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型音乐人才。三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培养理念,把基础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课程设置与教学教法要既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引发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艺术类招生考试异常火热,全国新增设的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一片繁荣,但就业却持续低迷,高校音乐类人才培养出现困境,笔者探寻这些不和谐问题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的改革,才能够走出误区,找到出路,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招生;就业;艺考热;音乐教育;改革

近十年来,报考音乐类的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艺考热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甚至整个艺术教育行业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出现两难困境,招生异常火热,就业形势持续低迷,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担忧,音乐类人才的出路在哪里?探寻问题的根源,我们当如何解决?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又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关于这类文章很多,针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从不同角度再探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一、艺考热高烧不退似“暖冬”,就业率持续低迷似“严寒”,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两难困境

1.春天般繁荣的艺术类招生考试

国内媒体多次报道艺考热持续升温,到2008年是一个峰值,2009年到2010年,全国艺术类报考人数稍有回落,各专业有不平衡,但总体招生情况任然火热。几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如:山东《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山东省艺术类考生2002年为3.2万人,2003年是5.6万人,2004年猛增至9.3万人,2005年为14.6万人,2006年超过16万,2007年达到16.92万人,2010年90654人,比2009年减少6226人,2008到2010年有较大回落,总体看,山东省每5名高考生就有1人选择了艺术路。河南省高招办统计数据表明:与07年相比,08年河南省艺术类考生共有98456人,比去年82458人增加19.4%,其中美术类报考人数增加18.9%,编导制作类增加43.8%。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08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有61399人,比2007年增加15198人,增幅近33%,2009年103086人,比2008年增加4630人,增长4.7%。各类考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值。江苏《教育在线》报道,08年江苏艺术类考生人数激增,2010年总人数有一定回落。其他如安徽、广东、湖南、辽宁等省份均呈现相同态势。

笔者认为艺考如此春天般的繁荣景象更像“暖冬现象”,而暖冬背后隐藏的是严寒,就业形势与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不容乐观,音乐类作为艺术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势比较其他艺术类更加令人担忧。

2.冬天般清冷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艺考正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据麦可思2007届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全国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音乐表演排第一,音乐教育紧随其后,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至2010年,就业状况没有显著改善。中央一套“新闻30分”的一条新闻值得我们注意:“艺术类专业就业竞争激烈,考生对未来知之甚少,考生和家长还应该对艺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些了解。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持续升温,许多普通院校也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2005年艺术类专业增加了两倍,全国开设表演艺术类的高校就有342所,开设动漫专业的高达1230多所。因此,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入学难,就业更难的‘两难’境地”。艺术、文学、管理成为全国就业率最低的三个专业。据央视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因此,与目前愈演愈烈的“艺考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星梦”背后的就业隐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类专业的就业出路问题可想而知。

面对“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和谐社会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分析当前形式,找出艺术专业招考率和就业率之间的矛盾根结,从而研究其解决的方法。

二、探询就业低迷问题的原因

1.高考学生的投机心理

多数中国人的大学梦是在“上大学等于好的工作单位,等于有保障的生活”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但伴随着大学扩招,就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文化成绩不行,通过突击学艺术考大学更加不可取。

首先,学生参加艺考时只求能上大学,却基本未思考就业问题。就业率低迷问题的出现和艺考热的“虚火”有直接关系。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或面临转行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实际上这是由于学生在主观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盲目乐观、扎堆考试而形成的后果。

其次, 艺考生中有很多“投机学历”的成分。全国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由于上学难,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线又比普通文理科低二三百分,一些考生认为自己参加普通专业考试“上本科”无望因此“半路出家”。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艺术功底,容易成为“半吊子”,进入社会也往往缺乏专业竞争力。虽然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师资力量、生源素质不佳,从而导致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其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再次,“高不成低不就”是如今艺术生就业最突出的矛盾。艺术生教育成本高,工作期望值也高,毕业生都希望工作自由,环境舒适,福利优越,但有些学生水平不高,又怕吃苦,因此要想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就更困难。

2.近期艺术教育盲目发展,出现结构性矛盾

笔者认为就业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学目标与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专业化与群众化被混淆。艺术专业教育不能以普及为目标,而是要定位在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上,打着专业教育的旗号却培养业余艺术人才,其引起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很多学生为升学而学艺,没有天赋可言,甚至并不喜欢艺术专业,这势必给教学和就业带来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只是群众性娱乐的水平,要从事专业艺术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缺乏专业精神的教育亦是对学生和艺术教育行业的不负责任。

其次,大学扩招和中学追求升学率为“艺考热”添薪加火也是就业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艺术类招生录取率远远超过普通专业,有些学校达到1:50左右。另一方面,中学追求升学率,鼓励文化成绩差的学生考艺术,有学校甚至规定成绩在班级后20名的学生必须考艺术。同时,在“艺考热”支持下,高校对传统艺术专业的设置不做相对调整和改革,都直接导致培养与需求的供求失衡。一边是市场对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需求严重饱和,而另一边全国新增设的定位均相似的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高校的这种不对用人市场做研究,似乎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的状况,也直接导致艺术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

三、寻找出路,走出暖冬与严寒,音乐教育需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改革

音乐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与其本身的发展规律有些脱节,需要深入研究,大胆进行结构性改革,而音乐教育的改革从小学到高校乃至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革哪一部分就能实现的,因此应该从音乐教育的观念着手,以宏观调控政策为手段,实现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

1.音乐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应从高校开始

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市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晴雨表,因此高校音乐改革应从研究人才市场入手,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以明确培养目标。

(1)市场不需要低端人才,人才培养要面向市场

研究当前国家规定的专业目录,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设20个二级学科,如: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表演、舞蹈学等。资料显示,全部艺术类考生中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占60%-70%,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则报考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每年20多万的招生计划都集中在这些方向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构出现问题,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市场缺乏衔接,就业随之出现低迷现象。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应该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进行,中国的音乐教育乃至全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授业”内容太多,“传道”内容比重太小,没有激励与成功学方面的教育,学生没有激情,不会做事,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道不足,授业不精”,学生要有好的出路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是行不通的。研究人才需求问题需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估,要么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大或竞争对手少的行业或方向,要么成为某成熟行业的领跑者。因此,选择传统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的热门专业,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市场的最好选择。

(2)保持音乐教育的连贯性,阻断学历投机

西方音乐教育界认为,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一般需9-12年的连续教育。笔者认为人才的培养应是连贯的,而我国艺术专业的盲目扩招给很多学生提供了学历投机的可能,一些学生想上大学却苦于文化知识差而被迫转学艺术,这种现象无论从文化素养方面还是艺术素养方面都打断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而这种双脱节的教育必定导致高校培养出一批缺专业缺文化的“半瓶子晃荡大军”。音乐教育目前这种不重文化基础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盲目扩招后的学生往往缺乏专业热情和职业精神,这也使得投机学历的学生、学校甚至社会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因此,现阶段首先要靠政策控制招生,严把人才选拔质量关,把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考生拒之门外,防止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保持音乐教育的连贯性,阻断学历投机,确保高校音乐教育质量。

(3)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应有不同定位

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如专业类音乐院校仍走培养音乐精英路线,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审美需要。而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继续借用音乐学院模式,应该着重体现“师范”性质,培养能够真正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的音乐教师。然而扩招后的问题就集中在师范类:靠这些不一定热爱音乐、却依靠音乐谋生的低端人才,中国音乐教育的振兴何时会有希望?如果培养的次品再去培养次品,艺考和艺术教育将限入“危险的循环”。

另外,新兴的综合类大学所开办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依托综合类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培养宽口径、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有别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多在音乐与科技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上下工夫,不能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模式的再现。

同时,高校应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文化分数线,提高步入音乐专业的门槛,而国家应对高校专业严格评估,对师资不足的学校停止招生,以大力整顿音乐教育市场。目前,艺术类考试文化成绩的门槛已经提升,这也是近两年来艺考生下降的原因之一,宏观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

2.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中小学

如果能够成功的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我国的音乐人才培养就总数而言不是过剩而是缺乏,音乐类专业充分就业的关键取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和“量”。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国家音乐教育事业的基础,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和“量”,我国音乐教育中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当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一定水平的“质”时,通过音乐投机学历的问题会大量减少,当中小学音乐教育达到一定的“量”时,我国音乐人才总量将有很大的缺口,就业问题也解决了。然而,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比例及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却有很大差距,音乐教育的目标存在很多功利性,远没有达到音乐是一把钥匙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要看到音乐教育改革的路程任重而道远,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因此,大学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要配合进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两者要互相倾听来自对方的声音,当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时,高校音乐改革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须跟上。

(1)加大中小学音乐课程在总课程中的“量”

从中小学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和重视程度看,我们国家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量”,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音乐学校的运作模式。如德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除学校每周的音乐课外,各区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免费供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参加学习,至少每周二次,每次二至四小时。学校提供钢琴等大型乐器、音乐课本,并配备音乐教师,租用中、小学教室上课。若学生另请教师个别指导则必须缴纳学校费用(如教师的工资、场地租金等)的50%作为学费。在俄罗斯,实行儿童音乐学校课外教育7年加中等音乐教育4年的模式,是培养一般音乐爱好者的教育。全俄罗斯有近6000所国立初等音乐学校以及120多所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为所有喜爱音乐的孩子提供专门高质量的免费音乐教育。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同时,可再选择一所音乐学校。音乐学校的课程与普通学校的课程要求同样严格。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比例非常小,课程重要性也不如西方国家,投资也是相当不足的。

(2)修正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提高音乐教育的“质”

好的音乐教育强调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释放,不以片面的演奏技巧为标准,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质”,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在“通过学习音乐实现对人的培养”的问题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应向法国和美国学习。

法国音乐教育讲究全面发展,其教学准则就是立志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每学期给每位学生都安排登台演出机会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且教学思维灵活,讲究个性化发展,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特点。而美国音乐教育特别强调通过亲身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感受。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为培养音乐家,而是为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美国音乐教育界认为“音乐是把钥匙”,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途径,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这些领域。1996年,美国政府立法,将音乐课正式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与数、理、化、文、史五科齐头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还比较死板,往往只注意单门技巧而忽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往往基本功比较扎实,而缺乏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释放。尽管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学校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之“超音乐”的目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美国人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大六门”之一的原因,同时也应该认真体会“音乐是把钥匙”的含义。

(3)音乐界应尽快提出我国的“豪斯赖特宣言”

实现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意义深远的纲领和目标,在这方面,美国的《豪斯赖特宣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豪斯赖特宣言》旨在勾画美国音乐教育的新世纪前景,就音乐教育的重大问题在音乐教育界与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达成观念的共识及行动的联盟,并形成了对未来20年美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与行动纲领。

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兴未艾,国家提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即将期满,在这关键时刻,我国音乐界也需要提出一个能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指导中国音乐教育下一阶段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也需要一个深入的讨论,为中国音乐教育的下一阶段勾画蓝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综观我国音乐教育的 “暖冬”与“严寒”,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仅从音乐工作者的角度探讨是不够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决策者的认同,需要决策者从长远考虑,进行宏观调控,放弃某些眼前利益,渡过音乐教育的瓶颈时期。笔者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必将迎来一个和谐的春天。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性研究

摘要:在现代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理解力是现代教学的意义之一。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学习能力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提高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音乐;公共;乐理

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性格,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毫无疑问,学生初始的状态将决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并影响教育教学的要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那么选择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曾连续四届在音乐公共选修课中用同一问卷调查表对参加选修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统计

1.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未能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

2.学生在基本的音乐知识方面基础较差,认知程度较浅。

3.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几近于零。

目前的大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音乐教育在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战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承担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就要在寻找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较为科学的高校音乐课教学形式与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责任。“音乐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音乐与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少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还要明确,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是赋予音乐教学以新的内涵,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仅仅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再就是要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处理好主次关系。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中一定要始终把音乐放在主要地位,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最后由于教学领域的不断拓宽,音乐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以音乐比较研究为龙头,以中国传统音乐学研究为重点,在对中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进一步探索中国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将学术前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继续推向深入,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加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教育部确定的教育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如果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可能它有着最为坚固也是外行最难以攻破的技术堡垒,这一点同文学、美术还不太一样,一个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若想在音乐领域有所成就,难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尽管音乐是带有极强的技术性要求的专业,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的,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人文。从这个角度来讲,要真正地学好音乐,领悟音乐,仅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综观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到一个印证,即只靠技术是难以进入音乐高端领域的。上世纪80年代,我曾与傅聪先生进行过一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我们涉及更多的是文化的话题。傅聪先生很会聊,谈话中的他似乎对文化的问题兴趣更大,他更多是在聊一个学音乐的人在文化方面的感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傅聪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与他从小在父亲那里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此外,像许忠,媒体报道许忠在学唐诗宋词,也开始有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觉,而我们音乐学院出来的很多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觉是不高的。也许是许忠进入国际音乐舞台的一些体验使他领悟到了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更深厚的文化素养底蕴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我们公共基础部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的定位就在于此。目前我们虽针对工具理性价值而开设了一些课程,如外语等,但更多还是侧重于价值理性。因为倘若从《辞海》来观“人文”二字,它与价值理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所谓“人文”即人性及教养,换言之,它使人更成为人,或者说使人性能够跃升。人性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实际上涵盖了很丰富的内容,例如一个完整和谐而又富有积极性的人格的确立就属于这一范畴,而这一点我想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人才的考量标准来说,倘若离开了这一部分,倘若一个人在人格方面有欠缺,甚至是分裂乃至断裂的,那他对于我们社会就可能会起负面作用。我们注意到这几年在大学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如马加爵事件,其问题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人格与心理方面。北大医学院最近也发生了同宿舍学生残杀的事件,还有以前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的事件等,这些学生在知识领域都堪称高材生,然而在人格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高等教育发展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课程计划调整。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办学思路,扩大招生范围,加大文化课在招生计划中的比例。其次,调整课程计划,增加合唱指挥课,建立合唱团,开设电脑音乐制做等课程。再次,专业设置要改变,不能统以师范专业来设立,比如通才专业就很好,开设舞蹈,书法等边缘学科的课程,不断提高音乐公共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之钢琴教学的优势

俄罗斯高等音乐一百多年来,培养了众多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趋向。钢琴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是完善和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知名学者、杰出音乐教育家不胜枚举。其钢琴教学体系更是自成一派。钢琴教学成绩斐然,受到全世界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的极大关注。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学府、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在音乐教育钢琴方向的学生教学和钢琴演奏专业学生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同一个教学系统。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材。高师的教学体系与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一脉相承,均以凸现音乐风格、强化技术要求、发展灵活多样的练习手段、明确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前者更注重一般学生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继承和发扬钢琴教学理论的特性,以推广已有理论为目的。后者更注重精英教学,体现了对钢琴教学理论的创新和深入,以发展钢琴教学为目的。两种院校都以学术研究和演奏实践的密切联系作为发展钢琴教学的策略。其教学中演奏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实效性和系统性教材的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借鉴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了俄罗斯音乐史、钢琴教学法、室内乐课、声乐伴奏课艺术实践课等必修课程,而且都是教师一对一地授课。学校有专门的室内乐教师为学生助奏,专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又如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高校音乐教育学、音乐创作、音乐创作心理学、音乐评论等必修课程。

钢琴系的本科课程包括全国性的公共文科课程、公共专业课程和地方院校专业课程。公共文科课程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国家宪法、心理学和教育学、外语、体育。公共专业课程包括:文化艺术史、美学、音乐心理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史、专业技能课、室内乐、排练课、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钢琴伴奏、指挥等。

俄罗斯的的钢琴专业分两类,一种是钢琴专业,另一种是钢琴伴奏专业。针对这两个专业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钢琴专业则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这些课程;而钢琴伴奏专业则重视钢琴伴奏、室内乐、声乐伴奏、器乐伴奏指挥。

学时安排得也很多,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专业课500学时、音乐史300学时、钢琴艺术史280学时、和声70学时、复调70学时、文化艺术史70学时、曲式分析70学时;钢琴伴奏专业的学生钢琴伴奏500学时、排练课280学时、室内乐280学时;两个专业的其他课程也都在70―120学时,可见俄罗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量大、实践课多。

在俄罗斯钢琴演奏教学体系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艺术感的训练。钢琴演奏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演奏家通过对乐器的演奏,形成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对这个世界的反映。所以,钢琴演奏的教学工作必须成套地全面地进行,甚至对于所有业余演奏者来说也应如此全面地学习。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钢琴是一个理想的乐器,因为它可以演奏一切音乐,包括交响乐、歌剧音乐、芭蕾音乐、室内乐等等。为了突出钢琴学习的专业研究方向,教师主张钢琴学生自主选择针对某一作曲家、某一演奏时期、某一演奏风格的系统性曲目,确立研究专题,并以钢琴演奏效果进行补充和论证。在理论研究发展领域内做到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毕业音乐会曲目与毕业论文答辩内容相呼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弹奏水准。

俄罗斯钢琴教学以歌唱性、复调性弹奏为显著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曲目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强调曲目的音乐性和复调性。除了常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颇具新意的是激发学生音乐感的各类改编曲。这些作品的弹奏效果突出歌唱性、复调性和交响性,能充分强调艺术感染力和钢琴这一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学生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时时被音乐要求和演奏激情牵动,技术问题的解决很自然。达到自然的弹奏境界,音乐的美感就更为突出。这是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良性循环,此种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建立演奏作品的良好心态。学生在练琴时,就具备自己能达到的音乐标准,实现弹奏教材和弹奏目的的统一,教材的实效性更为突出。

在对作品的理解上,他们普遍较为深刻,音乐思路比较完整,演奏布局严谨周密,音乐表现力丰富,既有抒情性,又具浪漫气质。俄罗斯的钢琴家们在演奏中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及细节的表达,讲究每一个音的质量。在乐曲处理上相当严谨,十分注意音色、分句和乐器的歌唱性。他们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歌唱性,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让钢琴这件乐器人声化。

俄罗斯钢琴乐派是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深入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乐派的演奏、教学经验,对于发展、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