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师德论文

时间:2022-04-17 11:53:14 关键词: 教师师德 教师论文 教师
摘要: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了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其师德师风不仅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还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师德师风的内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师德论文:试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全民教育潮流的推动下,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就新时期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途径

随着高校对提高本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认识的加深,高校在教师教育政策、结构、课程、教师成长环境、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自我成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已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创新与固守中寻找新的定位和表现形态。当下我国高校师德体系频现事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冲击,如何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师德体系创新发展,探索适应社会的高校师德体系建构的新路径,已成为高校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应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的时代意义

1.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应对当前国内形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扩大,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改变,形成了目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格局。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社会资本形式、组织管理形式、就业模式、分配体制和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也在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导致人们的思想活动、意识活动朝着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方向发展的主因。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模式的不断深入,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认知理念大量涌入国门,从而加剧了思潮多样化的产生。

第三,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型网络传媒的介入,使得各种社会资讯、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为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提供了媒体通道。虽然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必须坚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的根本前提。

因此,如何引导更多的高校青年教师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形态,成为了当前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2.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履行高校自身职责的表现

高校是社会精英人才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基地,也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园。高校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和职能的独特性不仅使得国家对高校建设的日益重视,同时社会对高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职责不仅培养青年学生同时还要培养青年教师,且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占高校教师总数的45%以上。[3]如此数量庞大、年龄结构单一,又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其思想意识、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手段上都有必要且必须进一步得到提高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岗位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高校中得到提高和锻炼,直接受益人是广大青年学生,间接受益者是高校自身,因此,高校对本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师德修养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高校综合实力提高的要求,具有时代意义。

3.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从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表现为物质的积累,更表现为精神思想的成熟,不仅表现为独立的“自然人”的发展,更表现为普遍联系的“社会人”的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远大的理想引导青年学生,用宏伟的目标凝聚青年学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是高校培养人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自身来说,始终坚定不移地关注和培养青年教师正是其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没有思想正确、行为规范、师德崇高的青年教师队伍的后备支持,妄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型的知识青年。因此,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上是在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实质上是为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保障。

二、高校应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1.高校应充分吸纳青年教师积极加入党组织

青年教师具有年纪轻、创造力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知识水平高、思想觉悟高等一系列的鲜明特性,应该被积极吸纳进入学校基层党组织队伍。根据国家教委党组颁布的《关于加强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使高校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高校党组织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学校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本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上,并且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庞大、品质优秀、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丰富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加强理论学习,真正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困惑,从源头上提高青年教师的党员先进性,做到切实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2.高校需要建立和谐的基层组织党群、干群关系

从培养青年教师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出发,要求高校基层开展好党建工作。而要做到有序的开展党建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群、干群关系是目前高校基层党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群众工作需要有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一是要努力抓好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形势政策、理论专题报告会和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交流发言,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切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校园建设,开展争当学习型党员和学习积极分子的评比表彰活动。三是利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机会,加强理想信念、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3.高校应充分发挥工会“教育”职能,重点关注青年教师思想问题

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行政联系本校教职工的桥梁,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项基本职能。这四项基本职能中,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都有参差,根据我们的调查:7%左右的高校青年教师常在课堂发表过激言论,5.7%的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不良之风的抵制做得欠缺。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出了问题,是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意识形态之后的不良产物。因此,高校有必要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紧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动向,认真分析当前普遍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加强师德教育,尽快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积极为青年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困难,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高校应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物质环境

1.创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青年教师身心成长

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发挥老教师的模范作用。通过树立老教师为学习榜样,宣传老教师教书育人的模范事迹,奖励老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等一系列的宣传、鼓励、奖励政策,从而使青年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思想,同时也切身感受与身边老教师的差距感,从而激发青年教师赶超决心。其次,学校要打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发挥骨干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业务型的专才,还应争取做到复合型教育人才。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做到对别人提出肯定的优点不沾沾自喜,对别人客观指出的缺点不心有余悸,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不足之处,争取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次教研活动,最后,高校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帮助思想压力大的青年教师及时疏导、排解心理压力。总之,高校对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做到政治上充满关怀、生活上充满关心、思想上正确引导、薪酬待遇上尽力落实。

2.加强青年教师的考评机制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章立制,监督考核。高校要建立一系列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而细化的管理、评价、考核、监督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落实到实处。学校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和评价,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应该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必须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使考评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学校还应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测评标准,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形成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程序。另外,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监督还应重视平时的表现,及时发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闪光点,及时树立典型,并加以大力宣传,引领青年教师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监督机制并长期有效地予以执行与实施,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一定能得到有力的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支持。

3.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的奖惩条例,规范师德建设评比及表彰,利用教书育人典型引路,加强师德师风典型宣传,带动学校整体师德师风的提升,以此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高尚师德的形成。例如,高校可实行有效奖励政策,对优秀教师的行为给予激励,可以是精神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激励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超”;而对于某些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要严肃地批评和处理。学校对于在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指导、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成效、获得成果的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经费或现金奖励,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既有动力又有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四、青年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塑造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1.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

注重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是增强教师师德修养动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青年教师应在情感的互动中体验教师的幸福。有句话说,没有做过教师的人,很难体会教师的幸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得失已是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已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奉献精神。然而,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及被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的时候,他们就会给予教师真诚的回报。这时,教师的幸福感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渐体现,就会增强对教师职业的感情,就会全身心投入,就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更出色。

其次,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劳动中感受教师的快乐。教师工作里的喜悦、快乐和幸福只有在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体会。所谓,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青年教师在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师德修养,又要真实的感受教师职业道德,体会它的价值,找出自己的师德差距。一旦有突破,教师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语的。只有真正体会了教师职业的乐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继续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

2.青年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感悟师德魅力,升华职业道德修养境界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师德的魅力体现在教师在处理不同问题时的精神状态、道德品质和人格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教师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应调整自我,服从工作。有些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还未经过全面、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在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只有从容地面对问题,微笑的面对生活,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还应以自身师德修养给学生以生动的、实在的教育。

第二,青年教师面对尴尬场面时,应沉着应对,宽容大度。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难免会碰到想挑战教师师德修养和忍耐力的学生。如果此时面临尴尬境地,青年教师应表现出高度的修养,宽容的态度,自然地使问题得到化解,同时还能赢取学生的信任。

第三,教师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应冷静思考,巧妙处理。青年教师在上课期间,如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影响整堂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四,青年教师在受到他人误解时,应心胸宽广,心平气和。生活或工作中难免会产生误会,此时,青年教师应理智对待,展现自身的气度。

3.青年教师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把职业道德修养落实到实处

青年教师在“隐”和“微”上修养自己,既是一种师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师德修养要达到的境界。首先,要在隐蔽之处加强修养。教师有一个重要的劳动特点,就是其个体的单独性。青年教师除了上课和参加教育实践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处于隐蔽之处。这些既能显示教师师德修养的高低,又是教师不太注意的细节。所以,青年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要在这些细小、隐蔽之处下功夫,做到隐蔽之处见德性。其次,要在微小之处谨慎自己。青年教师的修养应从点滴做起,对细微思想不放松,对细小事情不放过,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通过细小之事,使教师自身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教师应在道德践履的过程中,以自强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将师德修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师师德论文:论当代大学教师师德主体化发展

大学教师师德是与大学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包含丰富的内容。大学教师个体与师德的关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是研究师德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着重探讨这对关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教师师德主体化发展”的界说

大学教师个人和师德的关系,一端连着大学教师自我运动的变化,一端连着教师职业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两种运动的“交汇区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大学教师自我及大学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因而两者构建出不同的关系。

“大学教师师德主体化发展”(下文简称“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未来社会中大学教师个人与师德关系的描述。主要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师德的价值判断。未来的师德无论在其内容还是在其功能上,都必须肯定并保护大学教师的合法利益;肯定个人存在的神圣性。但必须反对“唯我论”和“忘我论”的师德。“唯我论师德”认为,师德是由个人决定的,对自我有利就遵守,否则就不遵守。“忘我论师德”则认为,一个人必须为他人牺牲自己,必须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必须为他人而活着。为他人奉献是人存在的唯一正当性,自我牺牲是师德的最核心内容。

第二,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大学教师个人对师德自觉态度的集中描述。大学教师不是把师德看成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是把师德作为“自我”重要的一部分,主动、热情、自觉地修养师德。

第三,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大学教师个人与师德关系正在发生的及将来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过程的高度综合,指明其发展的趋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国家政策来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确并肯定,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因此,个人道德,包括师德的主体地位必将为时代所强调。

“师德主体化发展”内涵的三个方面是相互支撑的,前两者包溶在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之中,师德内容及功能的变化是大学教师个人自觉对待师德的前提。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与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特别是对个人的解放相联系,与现代社会中平民个人的崛起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主体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个人肯定的具体表现。

二、师德主体化发展的有界合理性

H·A·西蒙认为,社会事物主要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边界,越出边界将失去合理性;而看不到边界内的合理性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边界内的合理性在内容上既包括了人对社会事物发展的愿望、希望、理想,又包括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是人对社会事物的设计,是人主观能动性及客观事物规律的统一。这对探求师德主体化发展的合理性边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师个体和师德”的关系,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师与自身的关系;一是大学教师在职业范围内与他人、与“事物”的关系。师德主体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学教师个人在这两大关系域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我们可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其有界合理性。

(一)师德主体化发展与大学教师自我发展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意识到自我对生命本体承担的使命。那么,这种“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使命”是何?马克思认为其“使命”就在于“个人自由发展”,形成“自由个性”,〔1〕具体体现在伦理道德领域则是追求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本意,是生命的目的。现代伦理学对幸福进行着艰苦而又深入的探究,从其研究成果看,如下几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幸福应站在·所·有·的·个·人·角·度,而不是·部·分·的·个·人·角·度,即必须肯定所有的个人价值,让每个人都拥有自身、拥有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生活,道德在人生幸福中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描述出师德在大学教师自我幸福中的位置:师德处在大学教师人生事业和道德的“交汇区域”。

从幸福的角度看,师德只有在“自我、事业、道德”三者中保持适度张力,帮助自我的事业域的扩展,在道德域中的提升,才能增进人生的幸福。如果师德过分张扬道德,过分张扬事业,或者过分张扬两者,必然造成对自我的直接或间接的“压迫”,从而破坏自我的幸福。

在我们师德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中,由于对“个人”的误解或漠视,较少从个人人生幸福角度审视师德的合理性。在这种状况中,师德的基本结论有:

——道德事业外在于自我客观存在。对自我而言,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事业具有无限重要性。自我与道德根本上是“遵循”或“不遵循”的关系。自我与事业根本上是“敬”与“不敬”的关系。

——社会强调并鼓励大学教师遵循道德,热爱教育事业。

表面上看,社会的用意是在通过强调事业和道德的重要,促使大学教师自我致力于事业扩展及道德修养,以而提升自我。但由于道德与事业不以“自我”为目的、为指向,因而历史地看,这种师德实际上导致大学教师将师德作为赚取名利的工具,使师德虚伪化。

逻辑地看,道德和事业虽是人生幸福中极重要的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自我表演”的舞台。舞台再重要总不能比演员本身重要。再者,我们强调大学教师对道德及事业的自觉,如果离开了自我主体这一前提的自觉,则是自修式自觉而不是自主自为式自觉强调打磨砍削自我以适应事业和道德发展的需要;自主自为式自觉强调道德和事业本质上为人生服务,是因为人生才需要道德事业,不是因为道德和事业才需要人生。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必然日益承认并肯定个人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师德对大学教师个人的建设作用,促使“个人的高度发展”。

(二)师德主体化发展与教书育人

大学教师个体不只是固守着人与自身的关系,还需要向外扩展,与他人、与物等“对象”建立起“关系网络”。大学教师个体对社会承担的角色也包括在这“关系网”中。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其“对象”的关系,马克思曾从反面揭示其病态的存在。他说:“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普遍尖锐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任务:确定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对个人的统治”。〔2〕据此,他区别了“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并更进一步地指出:“现实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使自己的存在对象变得对自己有价值。”〔3〕这是我们分析大学教师个体与其社会角色的关系时根本的价值所在。

大学教师,就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最根本最久远的是教书育人。按马克思对个人与其对象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我牺牲和自我付出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建构自我,促使自我自由发展的过程。舍弃后一面,则教书育人便构成了对个人的“统治”及对个性的压抑了。两者相比较而言,教书育人对教师个人构建的作用更为基础。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学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教育意义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大学教师自身。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5〕因此,教书育人活动只有推动大学教师自我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发展。师德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它充分促使大学教师个体成为“有个性的个人”时,它才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促使师德的主体化发展。

大学教师教书育人有其特殊性。按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种特殊性在于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材料是高深学问,即教书育人是围绕着高深学问进行的。因此,大学教师与师德的关系不能不受高深学问性质的影响。高深学问的性质中有两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其一,高深性。高深学问反映知识发展的前沿,处在人类已知与未知的交接地带,对社会而言,能进入这一领域中的始终是少数。因此,这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其二,双重性。高深学问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既可以促进其发展又可以阻碍甚至破坏其发展。因此,如C·P·斯诺所言,科学家因为知道高深学问而具有一种直接的个人责任,一种比一般公民大得多的个人责任。对于这种责任,他们应具备的道德,不能以“服从”和“忠诚”为基础。因为“忠诚很容易转化为顺从,而顺从常常是怯懦和谋求私利的借口,极而言之,服从也可能是这样”。〔6〕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以忠诚和服从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是骇人听闻的。二战时,德国许多科学家,其中有许多是大学教师正是基于服从和忠诚才去研究细菌战的。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和技术已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其建设作用和破坏作用同时成长。我国也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阶段。大学教师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生力军,也是科学技术走进社会的重要中介力量,因此,他们对高深学问的态度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促进师德主体化发展的思考

师德主体化发展不能没有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从其外部条件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市场经济生活的不充分性。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师德主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在我国只有极短的历史,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真正受市场规划和市场力量所支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中,形成权力经济及市场经济共存的局面。因此,市场经济对个人的解放作用受到了权力的极大抑制。

(2)社会文化支持力度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个人淹没于重重伦理关系之中,不见有个人。而近现代以来, 一谈个人,便以为只有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个人,认为是在中国实践西方的个人主义。而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在现阶段力量较为弱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文化力量对师德主体化发展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错误引导力量则不小。

师德主体化发展不但需要社会外部条件,同样需要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看,现阶段也有不少困难:

(1)师德主体不成熟。台湾学者杭之曾言: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历史传统甚至无限地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在不遗余力地接受西方文化中无意识地建立起像西欧知识分子一般的“知性之自我反省”的传统。不仅如此,今天的知识分子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之价值的控制支配之下。〔7〕

(2)道德自我约束机制软弱乏力。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德治,并且以修身为本,因此人格、道德、政治三者合而为一。如龚自珍所言:“是道也,是学也,是治也,则一而已也。”〔8〕近现代以来这种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在社会实际运行中,道德问题往往转化为政治问题再用政治手段解决。道德屈从于权力,权力排斥道德。

师德主体化发展是一历史的展开过程。在现阶段,为促进师德主体化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如下两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强政治法律建设,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政府、高校各自的职责权益,将师德建设工作主要交给高校。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设师德自我约束机制,抑制“唯我论师德”的发展。师德主体化发展并不是说高校可以不管师德建设工作,高校在师德建设中承担着重要工作,在现阶段要致力于师德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主要取决两方面,一方面如前分析的师德自我约束机制弱,另一方面师德约束机制对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为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师德建设、校规校纪建设等,通过多方面建设,有效抑制日益泛滥的“唯我论师德”。“唯我论师德”是目前最严重的错误师德倾向。

教师师德论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师德 荣辱观 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师德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认清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的现状,分析高校师德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师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韧之初,就与社会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作为戊戌维新的产物,最早兴办的京师大学堂,以及稍后开办的铁路、矿务、海军等专门学堂,就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者。“五四”时期,科学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后传人中国,其主要渠道是高等院校。其次,高校是人类价值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说,我们的任务在于保存和阐述文化,我们要将伟大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后,高校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就像一颗颗传播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所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养伟大的人物,尽管大学里有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训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

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诚信、尽职、图强、服务社会的崇高师德,而且体现了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概言之,“爱岗敬业”正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用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2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德影响,高校教师中出现了许多师德失范的现象。表现为少数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遵循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师范和带动作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德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由此,有的教师不求功名,不思进取,不悉心敬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教学中精神不足,用心不到位,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不愿意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浮躁,根基不牢。

②部分教师存在单纯的专业教学思想,育人意识淡薄。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靠的是教师。但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党务政工干部的事,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

③部分教师表率作用缺乏,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离一个大学教师的行为准则要求有很大差距。有的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接手机;有的仪表不整,着装不严肃,上课吸烟,举止粗俗;有的接受学生或家长心意,考试任意送感情分;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做了很不好导向。

造成师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空间,也唤醒了国人沉睡以久的经济意识,改变了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念。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冲击尤为剧烈,影响更加深刻。高校教师思想敏锐,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教师耐不住平淡,想方设法在课余时间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重市场而轻课堂,出现身在讲台心在外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现在的高校已经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各种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这无疑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一些高校的领导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面对成千上万扩招来的各种层次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已经很难顾及到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新形势下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师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③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时具体操作中很可能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现象,随之就会带来对教学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很容易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也是产生师德失范现象间接因素之一。

3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高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师师德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教职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师德教育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每位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教师师德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

3.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在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全体教师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师德教育的重点。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教师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抒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活力竞相进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3.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内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理和美德的崇高的追求。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省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要省察在品德上的得与失;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只有“仁者才能爱人”,才能教育人。荣辱观对于教育者来说,事关大体,不容许有丝毫闪失。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告诫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把灵魂教育托付给那些拥有美德和真理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辜负这一伟大的称谓;面对每一个需要呵护与滋养的心灵,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大意。

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不耻下问,以厚德博学影响学生。以德艺双馨感染学生,以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开导学生,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古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承、道德熏陶和情感交流的辩证关系。传道就是传光明之道。授业就是授立身之业,解惑就是解人生之惑。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力量的同时,更能领略到人格的魅力和品德的光辉,这既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的神圣使命。

只有我们树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通过全方位的师德建设,才能真正使广大教师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成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

教师师德论文:浅议教师师德的内涵

【论文关键词】: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 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 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 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 无论什么样的思潮, 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 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 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 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 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 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

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 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 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 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 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 与他们打成一片, 既做良师, 又做益友, 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 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 在教书的同时, 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 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 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 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 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 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 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 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 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 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 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 手不释卷; 要学生认真读书, 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 教学认真负责。总之,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 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师德论文:浅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与提高

论文关键词 青年教师 师德修养 高等学校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青年教师如何迅速适应新角色,合格的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师德修养的锻炼和提高是必经之路。本文作者以自身体验出发,初步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锻炼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并根据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状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前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容量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数量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年龄层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青年教师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大都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出生,独生子女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绝大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学历,有些是刚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之一,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大计。

笔者所在高校广东药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学校,该校自2004年搬往广州大学城后,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也在2005年前后两三年时间内得到大量补充。作为一所广东省省属院校,广药十分注重紧密跟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基于近年来引进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在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学校先后组织了四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培训班得到了各级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领导亲自登上讲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高等学校教师的心路历程;培训班邀请了广东省著名高校的部级、省级教学名师做报告,加深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笔者从自身体验出发,谈谈高等学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与提高问题。

如何认识师德的本质,如何使其更好的为教书育人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师德应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培育并贮存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使教育行为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推动学生人格修养的价值观的进步。所以,师德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创新精神塑造的土壤。师德建设的目标应该是积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治学环境,知识的传授应该与人格培育同行。①

笔者认为,在师德建设方面,由于高校领导积极重视,高年资教师悉心辅助,青年教师注重自我提升,目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整体水平是较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少数青年教师的从业观念转变得不够,在对待学生工作时会出现缺乏责任感,育人意识淡薄的现象,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不好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课来,下课走,对学生的思想关心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开拓精神不足,认为读书多年后进入高等学校任教后,自己就可以彻底放松了,职业素养较为低下;青年教师面临职称晋升等压力,部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直接在思想上降低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教书育人的观念逐渐淡薄。

因此,对于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来说,对师德修养的锻炼和培养应放在教书育人的第一位,如何卓有成效的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20页)面加以考虑。

(1)我们应倡导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师德建设不能只是口头上的思想重视,也需要实质的建设内容,如果没有具体可循的制度和规范,老师的从教行为就缺乏约束力,对师德评价也会缺乏依据和标准。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工作,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考察标准和评价体系,其内容应涵盖师生关系、教师与同事及教师与学校关系等多层次,同时应该引入类似于绩效考核的制度形式,使师德修养的评价结果与青年教师的年终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自身密切相关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可能提高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锻炼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师德师风的塑造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知行合一。②

(2)我们应该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不多,这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锻炼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优秀青年教师要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这样将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规范的认识,自觉提高师德师风的修养。如完善和深化学评教制度,对评价优良者及时给予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奖励,发现和肯定青年教师中的突出人物,及时对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不拘一格地给予破格晋升等各种机会等等。可以预想,有效的激励举措将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因师德师风而带来的奖励预期,同时又面对明确的规制办法,从而促进师德建设从他律走向自律。

(3)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工作环境的好坏对个人品德的熏陶有巨大的影响力,高校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氛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可通过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减少方方面面的硬性条件限制,为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应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精神,使青年教师能通过在校努力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取更高地收入,引导青年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而不被外界的经济利益所诱惑。③因此,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温暖、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对提高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水平是不可或缺的。

(4)学校应完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具有优秀师德修养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树立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典范,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广大青年教师树立榜样。同时,可以在合适范围内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教学名师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等活动,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求奉献、勇于奋进”的良好风气,促进青年教师树立做名师的崇高理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每一位青年教师高度认识、认真对待,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改正和提高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合格完成教书育人目标的高校教师。

教师师德论文:试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全民教育潮流的推动下,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就新时期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途径

随着高校对提高本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认识的加深,高校在教师教育政策、结构、课程、教师成长环境、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自我成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已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创新与固守中寻找新的定位和表现形态。当下我国高校师德体系频现事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冲击,如何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师德体系创新发展,探索适应社会的高校师德体系建构的新路径,已成为高校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应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的时代意义

1.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应对当前国内形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扩大,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改变,形成了目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格局。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社会资本形式、组织管理形式、就业模式、分配体制和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也在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导致人们的思想活动、意识活动朝着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方向发展的主因。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模式的不断深入,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认知理念大量涌入国门,从而加剧了思潮多样化的产生。

第三,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型网络传媒的介入,使得各种社会资讯、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为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提供了媒体通道。虽然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必须坚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的根本前提。

因此,如何引导更多的高校青年教师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形态,成为了当前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2.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履行高校自身职责的表现

高校是社会精英人才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基地,也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园。高校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和职能的独特性不仅使得国家对高校建设的日益重视,同时社会对高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职责不仅培养青年学生同时还要培养青年教师,且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占高校教师总数的45%以上。[3]如此数量庞大、年龄结构单一,又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其思想意识、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手段上都有必要且必须进一步得到提高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岗位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高校中得到提高和锻炼,直接受益人是广大青年学生,间接受益者是高校自身,因此,高校对本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师德修养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高校综合实力提高的要求,具有时代意义。

3.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从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表现为物质的积累,更表现为精神思想的成熟,不仅表现为独立的“自然人”的发展,更表现为普遍联系的“社会人”的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远大的理想引导青年学生,用宏伟的目标凝聚青年学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是高校培养人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自身来说,始终坚定不移地关注和培养青年教师正是其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没有思想正确、行为规范、师德崇高的青年教师队伍的后备支持,妄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型的知识青年。因此,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上是在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实质上是为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保障。

二、高校应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1.高校应充分吸纳青年教师积极加入党组织

青年教师具有年纪轻、创造力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知识水平高、思想觉悟高等一系列的鲜明特性,应该被积极吸纳进入学校基层党组织队伍。根据国家教委党组颁布的《关于加强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使高校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高校党组织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学校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本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上,并且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庞大、品质优秀、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丰富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加强理论学习,真正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困惑,从源头上提高青年教师的党员先进性,做到切实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2.高校需要建立和谐的基层组织党群、干群关系

从培养青年教师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出发,要求高校基层开展好党建工作。而要做到有序的开展党建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群、干群关系是目前高校基层党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群众工作需要有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一是要努力抓好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形势政策、理论专题报告会和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交流发言,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切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校园建设,开展争当学习型党员和学习积极分子的评比表彰活动。三是利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机会,加强理想信念、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3.高校应充分发挥工会“教育”职能,重点关注青年教师思想问题

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行政联系本校教职工的桥梁,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项基本职能。这四项基本职能中,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都有参差,根据我们的调查:7%左右的高校青年教师常在课堂发表过激言论,5.7%的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不良之风的抵制做得欠缺。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出了问题,是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意识形态之后的不良产物。因此,高校有必要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紧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动向,认真分析当前普遍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加强师德教育,尽快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积极为青年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困难,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高校应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物质环境

1.创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青年教师身心成长

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发挥老教师的模范作用。通过树立老教师为学习榜样,宣传老教师教书育人的模范事迹,奖励老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等一系列的宣传、鼓励、奖励政策,从而使青年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思想,同时也切身感受与身边老教师的差距感,从而激发青年教师赶超决心。其次,学校要打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发挥骨干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业务型的专才,还应争取做到复合型教育人才。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做到对别人提出肯定的优点不沾沾自喜,对别人客观指出的缺点不心有余悸,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不足之处,争取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次教研活动,最后,高校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帮助思想压力大的青年教师及时疏导、排解心理压力。总之,高校对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做到政治上充满关怀、生活上充满关心、思想上正确引导、薪酬待遇上尽力落实。

2.加强青年教师的考评机制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章立制,监督考核。高校要建立一系列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而细化的管理、评价、考核、监督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落实到实处。学校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和评价,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应该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必须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使考评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学校还应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测评标准,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形成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程序。另外,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监督还应重视平时的表现,及时发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闪光点,及时树立典型,并加以大力宣传,引领青年教师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监督机制并长期有效地予以执行与实施,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一定能得到有力的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支持。

3.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的奖惩条例,规范师德建设评比及表彰,利用教书育人典型引路,加强师德师风典型宣传,带动学校整体师德师风的提升,以此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高尚师德的形成。例如,高校可实行有效奖励政策,对优秀教师的行为给予激励,可以是精神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激励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超”;而对于某些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要严肃地批评和处理。学校对于在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指导、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成效、获得成果的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经费或现金奖励,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既有动力又有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四、青年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塑造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1.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

注重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是增强教师师德修养动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青年教师应在情感的互动中体验教师的幸福。有句话说,没有做过教师的人,很难体会教师的幸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得失已是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已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奉献精神。然而,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及被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的时候,他们就会给予教师真诚的回报。这时,教师的幸福感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渐体现,就会增强对教师职业的感情,就会全身心投入,就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更出色。

其次,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劳动中感受教师的快乐。教师工作里的喜悦、快乐和幸福只有在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体会。所谓,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青年教师在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师德修养,又要真实的感受教师职业道德,体会它的价值,找出自己的师德差距。一旦有突破,教师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语的。只有真正体会了教师职业的乐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继续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

2.青年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感悟师德魅力,升华职业道德修养境界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师德的魅力体现在教师在处理不同问题时的精神状态、道德品质和人格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教师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应调整自我,服从工作。有些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还未经过全面、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在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只有从容地面对问题,微笑的面对生活,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还应以自身师德修养给学生以生动的、实在的教育。

第二,青年教师面对尴尬场面时,应沉着应对,宽容大度。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难免会碰到想挑战教师师德修养和忍耐力的学生。如果此时面临尴尬境地,青年教师应表现出高度的修养,宽容的态度,自然地使问题得到化解,同时还能赢取学生的信任。

第三,教师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应冷静思考,巧妙处理。青年教师在上课期间,如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影响整堂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四,青年教师在受到他人误解时,应心胸宽广,心平气和。生活或工作中难免会产生误会,此时,青年教师应理智对待,展现自身的气度。

3.青年教师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把职业道德修养落实到实处

青年教师在“隐”和“微”上修养自己,既是一种师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师德修养要达到的境界。首先,要在隐蔽之处加强修养。教师有一个重要的劳动特点,就是其个体的单独性。青年教师除了上课和参加教育实践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处于隐蔽之处。这些既能显示教师师德修养的高低,又是教师不太注意的细节。所以,青年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要在这些细小、隐蔽之处下功夫,做到隐蔽之处见德性。其次,要在微小之处谨慎自己。青年教师的修养应从点滴做起,对细微思想不放松,对细小事情不放过,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通过细小之事,使教师自身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教师应在道德践履的过程中,以自强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将师德修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师师德论文:小学一级教师师德个人整改措施

本人小学一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通过我校这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沂南县师德修养二十条》《沂南县师德警戒线》《沂南县教师应事应语、忌事忌语》的学习教育,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也更熟悉了。结合自己5年来的教育工作生涯,经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5、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二、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沂南县师德修养二十条》《沂南县师德警戒线》《沂南县教师应事应语、忌事忌语》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4项整改措施:

1、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文

2、加强教学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3、我必须搞好培训网站,利用“三网”教育资源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谋发展,为同学们服务、为老师们服务。始终记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名句。

4、我还要继续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自己的师德问题。欢迎广大师生、家长再提意见,批评指正。

教师师德论文: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最新范文一

通过师德师风文件和宣传资料的学习,自己进一步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党爱国。学习宣传并实践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政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识,并将这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树立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热爱学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学生教育培养好,振兴中华才有希望。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侮辱、谩骂、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热爱学生,可ji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新人。

四、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一切危害教师、危害学校、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斗争,才能为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要有较高的素质。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教师要做到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研究,要公道正派,富有进取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对一切文化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鉴别,批判性继承,使学生学到真知实学。还应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不强词夺理,不文过饰非,不误人子弟,做到知错即改,还真理的本来面目。

七、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工作积极,就是要勇挑重提,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吃苦耐劳,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认真负责,根本的一条是对学生成长与成才负责,因此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八、团结互助、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团结互助,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另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团结互助。廉洁从教,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向学生乱收费,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不,不斗殴,不酗酒,爱护公共卫生,语言规范健康,禁止粗俗言辞,衣着朴素端庄,随时以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教师,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选择了教师,我无悔地站在三尺讲台,无悔地耕耘于课堂。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最新范文二

在举国上下、大力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今天,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提高师德师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显得十分重要,而好的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在强烈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事业心上狠下功夫、富有成果。下面想从三个方面说明爱岗敬业在师德师风上的重要位置。

一、 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奋斗。

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目前国家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就是要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二是对家长、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也是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师德师风原则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负责,家长把子女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是希望学校老师能把小孩培养成才,帮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家长希望教师做到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三是对学生负责,学生来到学校应该是有所求,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他们的行为如何。在这一点上,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在知识,做人各方面得到发展。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怎么担当得了吗?我从中体会到,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强烈的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这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体会。我自己要从以上各方面努力。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二、职业感是师德师风的前提

社会上有许多种职业,其中教师职业最神圣最受人敬重。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必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职业中工作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怎么能够担当起社会的重托,怎么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的人?怎么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有职业感的教师,他首先会把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而且是为国家培育新人。职业感让教师明确自己是一个接受社会重托、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职业感,才能发挥出人生价值,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因此,职业感是师德师风的前提。

三、教师强烈的事业心是师德师风的条件

事业心来源于职业感,责任感,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到伟大事业的高度来看待追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这是热爱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工作应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具体繁杂的工作面前他们努力工作,不辞辛苦,不怕劳累,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对工作不断进取,随着工作情况的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去研究,去克服,去摸索,特别是来之学生中的情况,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辛勤劳动工作之中,不断成长,若干年过后,一代新人走上社会,我们就会无比的欣慰。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教师要成为好的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能使人有更高的境界,有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耐性,因此强烈的事业心是师德师风的重要条件。

总而言之,强烈的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是爱岗敬业得重要表现,而爱岗敬业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基础。在我们为蓝天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在强化净化师德师风方面做得更好,从而,真正体现出爱教育之岗!

找寻那隐藏已久的幸福的种子,它就会成为你源源不断的能量,于是,那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影,将不再是老师唯一的形象;那一盏清灯,伏案深夜,将不再是老师单调的写照。我们应该长久地拥有年轻的光芒,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活力;我们应当骄傲地招展博大的关爱,美丽的心灵,磊落的胸怀。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讨

【摘要】

教师是教育之魂,教师品行师德的高低对一国教育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为研究基础,分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四个主体入手,为促进师德建设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师德;现状;对策

近年来各类“师德问题”在各大媒体中陆续曝光,教师在大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严重下滑,“师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1当今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问题体现

目前我国师德分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教师在学术科研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近年来接连被曝光的某些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虽然,相关教育部门对“师德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部分教师“师德修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敬业精神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敬业精神表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和对学生的关心中。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严重缺乏,上课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按部就班,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课堂吸引力。课后鲜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导致师生关系淡漠,教师在学生中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下降。

1.2网络依赖导致团体协作精神减弱

处理好与同事、教学管理部门的关系,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关系是老师们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群体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不断增强,课余时间部分教师更依赖于网络媒介的交流和信息收集,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则不断弱化。

1.3个人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明显

“传道授业,培养人才”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动摇,主要体现在“育人”观念淡化;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增强。这违背了“师德”对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

1.4学术造假和不端行为频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高级知识份子的代表,更是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丰富了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但同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条件。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既是对其他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师德”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对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遭遇诸多因素的影响,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也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自律与他律相协调,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本人等多元主体作用。

2.1充分发挥政府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作用

政府作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监管主体,应该在完善师德监管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配套政策措施方面发挥作用,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1)加强师德监管制度体系建设;(2)健全师资培育体系,完善教师聘用和选拔制度;(3)合理调整教师薪酬制度。

学校是教师师德问题最直接的监管者,也是师德建设最直接的承担载体,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要积极发挥作用。

2.2.1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仅是肯定教师工作成就的保障,同时,也是引导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使自身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外生机制,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应该遵循“增加教师自觉遵循师德规范的收益,加大教师违反师德规范的成本,采取奖罚分明”的原则。此外还应创新教师绩效考核的方式。

2.2.2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和外界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常规的师德学习制度,提升教师对“师德”的科学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有利于新老教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其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也会受到社会的浸染和影响。为提高教师师德,首先,应该要加大对于正面价值观念的宣传,各大网络媒体在日常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公德”、“教育事业”给与高度关注,重塑社会价值观,减少功利主义倾向;其次,应该引导社会建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发展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通过接受教育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由此而形成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这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过分关注“技能提升”和“就业率”,这非常不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最后,应该引导社会重塑“尊师重教”的理念,因为职业满足和社会认同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积极性。

2.4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清楚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在工作要有宗旨意识,减小“功利主义倾向”,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而且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工作不断地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提高教育的宗旨意识,时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应该坚持诚信原则,坚决避免学术造假行为;最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理性地评价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教学中积极宣扬正面的价值观,使教师真正成为人类文明传播的使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重塑教师在社会中的信誉和形象。

作者:王婷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中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讨

摘要

农村中学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经济落后,人们的认识水平偏低,致使农村中学的师德师风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的从教热情不高,钻研精神不强,业务水平走低,从事副业的较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更影响了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在于社会不良氛围的濡染,老师个人要求不高。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走出农村教育的困境,探究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学校管理的不失位,老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

教育现状;困境;原因;出路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是国家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师德与师风建设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关乎民族的未来与振兴。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认同到《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国家意志,对师德与师风的探究从未停止,师德要求的逐步提高,社会呼声的日渐强烈,对教师行业的“责之深”缘于对教师的“爱之切”,更是因为教师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可是农村教育的现状,促使人不得不深思农村教育的出路。

1师德师风现状堪忧

在农村中学不可否认还有一些老师能拿三寸粉笔、执三尺教鞭、守三尺讲台,默默奉献自己的心血与才华,静水流深,甘于清贫,成为教育的中坚。可是,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正在出现,并且影响逐渐扩大,让人不能不为农村教育的明天担忧。

1.1疏于学生管理

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时效短。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止于学校,出了学校就是自由天地,科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止于课堂,下了课就很少过问。更有一些老师课堂上也放任自流,学生随意下位,大声喧哗,这让在家缺少管束又不明事理且易被鼓动的青少年,日趋无法无天。有偷桃钻狗洞的,有翻墙上网吧的,有违纪谈恋爱的,有抽烟酗酒打群架的,最终是恶习已成难以改变,这是孟子说的“罔民”。有此现象岂不痛哉!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重智力轻品德。在中高考的压力和家长的片面关注下,学生的分数似乎成了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成绩成了学生好坏的标志,并且都有光晕效应。优等生的成绩下降老师便如临大敌,甚至不惜兴师动众,析原因,找症结,觅方法,问名师,询专家。可是这些学生心理出现的波动,行为出现的问题,要么被忽略,要么被宽容,没有得到及时的“疗救”。那些后进生每一的错误总会被有意无意的扩大,个人问题最终会演化成班级公敌,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却很少被关注。

1.2疏于业务钻研

有些老教师抱残守缺,倚老卖老;有些年轻教师坐吃山空,不思进取。没有学术研究的习惯,更不要说浓厚的氛围了。老师不研究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教大致相同的内容,好像大学的老教授。不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搞一刀切。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只是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老师对教学的检测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而是我设定的内容讲完了没有。老师不研究教材。许多老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照本宣科,依注解书”,只是负责一课、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解决,不能兼顾改知识点在学科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不能做好只是的有效延伸。只是教教材,还不能用教材教。老师不搞科研。学到老师对教科研存有偏见,认为这是费时费力的工作,搞科研是本末倒置的事。不明白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课余时间重娱乐轻研究。

1.3热衷于副业

农村老师从事副业的很多,如果不影响工作改善一下生活也无可厚非。副业种类繁多,有开公司的,有开店的,有跑业务的,有搞家教的,五花八门,不可尽数。随着他们事业做大,副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工资,教育工作变成无足轻重的事情了。老师的精力自然也会发生转移,不再埋头课堂,而是研究市场,研究社会。此风一开,教育的灾难就会来临。

2原因探究

师德师风的变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形成的原因复杂,有社会的环境的浸染,有教师个人思想的放松,有社会群体无意识的挤压,也有个人的投机钻营。

2.1尊师重道传统不再

教师的工资收入低,经济地位低下,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尊师重道的传统的丢失让老师的社会地位丧失,让老师这一群体没有职业存在的使命感,甚至丧失了职业存在的尊严,致使老师不断在退化甚至是叛离。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不够,街上的贩夫走卒、乡里的泥水瓦匠都看不起老师,这种原始的金钱决定地位的思想和没有知识依然能够挣到钱的社会现实,让老师在家长眼里成为孩子的保姆。这种思想会传递给孩子的,学生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对老师没有基本的敬畏。因此,在教育不断失败又得不到家长的配合的情况下,老师只好退而求其次,对学生放任,这是多么痛苦的而又不得已的抉择。

2.2老师的自我要求放低

在低收入又得不到尊重的职业里,农村老师放低了对学生和自己的要求。在教学上不求学生学多少只要自己的任务完成即可,因此,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创新可言,基本是乏善可陈。在学生管理上,老师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维稳是关键,老师就有了无限度的宽容和退让。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解决。

2.3媒体猎奇式的报道

对学生的惩戒,本无大事,有些就是教学故事,可是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的后,变成了公众焦点,变成了教学事故。老师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才可平息民愤,可是这却寒了老师的心,看到一个个负责却遭遇不公的老师,许多老师选择了明哲保身。学生围殴老师的事件也屡见报端。可是报道的结果总是以老师的巨大退让代价换取事态的平息。

3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师德与师风建设十分重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使用制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虽然有师德的“一票否决”制的重拳出击,可是落实后却是拳击深潭、只起微波。师德与师风考核时存在诸多问题:标准模糊,没有明确的考核方案;形式单一,没有全面、立体的考核方法;时效较短,缺少全程跟踪的长效监督机制;结果平均,不能反映出师德师风的真实状况;操作随意,不能按章办事;奖惩失范,好者不奖、差者难罚。因此,师德与师风建设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规范与引领的作用。

3.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是教师的主要管理者,应该做到权为师所用、利为师所谋,深入到边远农村学校,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不只走大路,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听报告。要了解老师的想法和老师的困惑,真正的帮老师排忧解难。不能布置重要任务时踩点到达,任务布置完毕或会议开完,就跨上轿车绝尘而去。发现问题要分析现象,找到原因,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学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管理是否缺失关系重大。学校如果能承担起教师的规范管理,教师的敬业精神就会提高,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的艺术性高,教师的奉献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相反,学校在教师管理中缺位或管理方式粗暴,就会严重挫伤教师的主人翁感最终导致老师的自暴自弃。

3.2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承担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的重任。首先在法律法规的层面让教师意识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群体的道德要求有异于其他领域,这是国家的强制规定,绝不允许打折执行。其次,在职业层面让教师明白教师的道德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高标准要求,是教师行业的“行规”,既然入行就必须守制度、依行规。再次,在个人层面让教师明白,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社会人的必备条件,正如冯友兰《人生境界》中说的道德境界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规范的自觉。老师理应成为时代道德的高标,但是老师不应被道德绑架,在生活中老师的许多社会权利均被职业特性所泯灭这是不对的。

3.3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空中楼阁。不能和实际利益挂钩的纯精神建设是理想化的,在现实的冲击下,不是胎死腹中就是举步维艰倒于半途。作为改善教师待遇的一项国家政策,绩效工资应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绩效考核应关注师德。在绩效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师德的比重,在实际分配时,德高绩优者能得到实惠。实际操作中的师德标准要接地气,要靠考虑量化考核的可行性,杜绝伤害教师积极性现象的存在。通过师德的考核和绩效的发放让师德突出的老师在精神上得到认可,在实际上得到利益,从而促进良好师风的形成。农村教育是一片特殊的领地,在多数孩子还不能走出农村到城里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促进农村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期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农村教育能够冲出困境,找到出路。

作者:张保堂 单位:怀远县双桥中学

教师师德论文:农村中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摘要

农村中学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经济落后,人们的认识水平偏低,致使农村中学的师德师风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的从教热情不高,钻研精神不强,业务水平走低,从事副业的较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更影响了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在于社会不良氛围的濡染,老师个人要求不高。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走出农村教育的困境,探究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学校管理的不失位,老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

教育现状;困境;原因;出路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是国家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师德与师风建设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关乎民族的未来与振兴。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认同到《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国家意志,对师德与师风的探究从未停止,师德要求的逐步提高,社会呼声的日渐强烈,对教师行业的“责之深”缘于对教师的“爱之切”,更是因为教师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可是农村教育的现状,促使人不得不深思农村教育的出路。

1师德师风现状堪忧

在农村中学不可否认还有一些老师能拿三寸粉笔、执三尺教鞭、守三尺讲台,默默奉献自己的心血与才华,静水流深,甘于清贫,成为教育的中坚。可是,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正在出现,并且影响逐渐扩大,让人不能不为农村教育的明天担忧。

1.1疏于学生管理

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时效短。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止于学校,出了学校就是自由天地,科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止于课堂,下了课就很少过问。更有一些老师课堂上也放任自流,学生随意下位,大声喧哗,这让在家缺少管束又不明事理且易被鼓动的青少年,日趋无法无天。有偷桃钻狗洞的,有翻墙上网吧的,有违纪谈恋爱的,有抽烟酗酒打群架的,最终是恶习已成难以改变,这是孟子说的“罔民”。有此现象岂不痛哉!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重智力轻品德。在中高考的压力和家长的片面关注下,学生的分数似乎成了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成绩成了学生好坏的标志,并且都有光晕效应。优等生的成绩下降老师便如临大敌,甚至不惜兴师动众,析原因,找症结,觅方法,问名师,询专家。可是这些学生心理出现的波动,行为出现的问题,要么被忽略,要么被宽容,没有得到及时的“疗救”。那些后进生每一的错误总会被有意无意的扩大,个人问题最终会演化成班级公敌,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却很少被关注。

1.2疏于业务钻研

有些老教师抱残守缺,倚老卖老;有些年轻教师坐吃山空,不思进取。没有学术研究的习惯,更不要说浓厚的氛围了。老师不研究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教大致相同的内容,好像大学的老教授。不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搞一刀切。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只是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老师对教学的检测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而是我设定的内容讲完了没有。老师不研究教材。许多老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照本宣科,依注解书”,只是负责一课、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解决,不能兼顾改知识点在学科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不能做好只是的有效延伸。只是教教材,还不能用教材教.老师不搞科研。学到老师对教科研存有偏见,认为这是费时费力的工作,搞科研是本末倒置的事。不明白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课余时间重娱乐轻研究。

1.3热衷于副业

农村老师从事副业的很多,如果不影响工作改善一下生活也无可厚非。副业种类繁多,有开公司的,有开店的,有跑业务的,有搞家教的,五花八门,不可尽数。随着他们事业做大,副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工资,教育工作变成无足轻重的事情了。老师的精力自然也会发生转移,不再埋头课堂,而是研究市场,研究社会。此风一开,教育的灾难就会来临。

2原因探究

师德师风的变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形成的原因复杂,有社会的环境的浸染,有教师个人思想的放松,有社会群体无意识的挤压,也有个人的投机钻营。

2.1尊师重道传统不再

教师的工资收入低,经济地位低下,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尊师重道的传统的丢失让老师的社会地位丧失,让老师这一群体没有职业存在的使命感,甚至丧失了职业存在的尊严,致使老师不断在退化甚至是叛离。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不够,街上的贩夫走卒、乡里的泥水瓦匠都看不起老师,这种原始的金钱决定地位的思想和没有知识依然能够挣到钱的社会现实,让老师在家长眼里成为孩子的保姆。这种思想会传递给孩子的,学生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对老师没有基本的敬畏。因此,在教育不断失败又得不到家长的配合的情况下,老师只好退而求其次,对学生放任,这是多么痛苦的而又不得已的抉择。

2.2老师的自我要求放低

在低收入又得不到尊重的职业里,农村老师放低了对学生和自己的要求。在教学上不求学生学多少只要自己的任务完成即可,因此,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创新可言,基本是乏善可陈。在学生管理上,老师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维稳是关键,老师就有了无限度的宽容和退让。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解决。

2.3媒体猎奇式的报道

对学生的惩戒,本无大事,有些就是教学故事,可是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的后,变成了公众焦点,变成了教学事故。老师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才可平息民愤,可是这却寒了老师的心,看到一个个负责却遭遇不公的老师,许多老师选择了明哲保身。学生围殴老师的事件也屡见报端。可是报道的结果总是以老师的巨大退让代价换取事态的平息。

3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师德与师风建设十分重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使用制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虽然有师德的“一票否决”制的重拳出击,可是落实后却是拳击深潭、只起微波。师德与师风考核时存在诸多问题:标准模糊,没有明确的考核方案;形式单一,没有全面、立体的考核方法;时效较短,缺少全程跟踪的长效监督机制;结果平均,不能反映出师德师风的真实状况;操作随意,不能按章办事;奖惩失范,好者不奖、差者难罚。因此,师德与师风建设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规范与引领的作用。

3.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是教师的主要管理者,应该做到权为师所用、利为师所谋,深入到边远农村学校,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不只走大路,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听报告。要了解老师的想法和老师的困惑,真正的帮老师排忧解难。不能布置重要任务时踩点到达,任务布置完毕或会议开完,就跨上轿车绝尘而去。发现问题要分析现象,找到原因,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学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管理是否缺失关系重大。学校如果能承担起教师的规范管理,教师的敬业精神就会提高,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的艺术性高,教师的奉献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相反,学校在教师管理中缺位或管理方式粗暴,就会严重挫伤教师的主人翁感最终导致老师的自暴自弃。

3.2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承担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的重任。首先在法律法规的层面让教师意识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群体的道德要求有异于其他领域,这是国家的强制规定,绝不允许打折执行。其次,在职业层面让教师明白教师的道德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高标准要求,是教师行业的“行规”,既然入行就必须守制度、依行规。再次,在个人层面让教师明白,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社会人的必备条件,正如冯友兰《人生境界》中说的道德境界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规范的自觉。老师理应成为时代道德的高标,但是老师不应被道德绑架,在生活中老师的许多社会权利均被职业特性所泯灭这是不对的。

3.3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空中楼阁。不能和实际利益挂钩的纯精神建设是理想化的,在现实的冲击下,不是胎死腹中就是举步维艰倒于半途。作为改善教师待遇的一项国家政策,绩效工资应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绩效考核应关注师德。在绩效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师德的比重,在实际分配时,德高绩优者能得到实惠。实际操作中的师德标准要接地气,要靠考虑量化考核的可行性,杜绝伤害教师积极性现象的存在。通过师德的考核和绩效的发放让师德突出的老师在精神上得到认可,在实际上得到利益,从而促进良好师风的形成。农村教育是一片特殊的领地,在多数孩子还不能走出农村到城里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促进农村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期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农村教育能够冲出困境,找到出路.

作者:张保堂 单位:怀远县双桥中学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激励研究

摘要:

文章从分析青年教师的激励现状着手,结合华为的激励措施,探索对聘用制下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的激励方式。

关键词:

聘用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激励

1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激励措施现状

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由于用工的性质及自身经验的原因,虽然在工作中与其他教师采用的管理方式一样,但是,所起的效果却不一样。高校在教师教学、科研方面基本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近几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要求各高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充分激发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现阶段对教室师德师风激励措施现状表现如下。

1.1纳入年度考评体系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纳入或者单独设置年度考评体系是各高校普通的做法,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各个不同内容被设置在考评体系中的不同部分,但也有高校单独形成文件进行考核,但是,在考核中,因青年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扣分较多的情况。

1.2树立师德榜样

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作为抓手,宣传师德师风,号召教师学榜样学习,而树立的榜样因在不同背景下做出了贡献,青年教师在自身工作背景下很难达到榜样的水平。

1.3对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的教师进行处分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相应的要求,不但在考核中能体现出来,如果所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还将受到其他方面的处分,比如在行政方面给予处分或者在职务晋升方面给予处分。

1.4工资体系限制提升空间

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的工资结构相对单纯,在一些高校与有编制的教师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都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结构模式,而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只是有扣发绩效工资的情况出现,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没有额外的奖励(除评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奖励)。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和措施,但是无论哪种措施,对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都有不利的一面。首先,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在职务晋升方面的机会比有编制的教师少,工资待遇方面也存在着差距,在共性上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其次,青年教师由于资历、经验方面的不足,在同等条件下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的概率比老教师高,而这更会限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使得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受限;第三,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流动性大,使得师德师风的培训、培养方面难度加大,整体师德师风水平提高受限。

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从诞生开始到现在,有很多学派,对不同情况下单位应用的激励理论也不同,而且对同一个单位不同阶段,所应用的激励理论,采取的激励措施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用到激励理论有以下几种。

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5种需要是根据人的自身发展而设定的,从解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开始到实现人生价值这个人生最高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体现。因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在不同阶段人的需求差异变化激励的内容与形式。

2.2公平理论

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在现在社会中体现的比较广泛,其核心思想是每个员工不仅是会关心自己的努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也会将自己的努力与所得报酬的关系与别人相比,这包括和内部员工、外部员工两方面的人员相比。性质较为相近的不同组织内部的员工在相同的岗位上(有可能岗位职责不是完全一致)通过努力后所得到的报酬,通常会与组织内部的员工比较自己的报酬,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其他组织员工的报酬,以此来确定是否公平。

2.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把人的行为当成一种决策过程,员工如果面临着要选择是否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其所做出决定的激励力量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从事后所收获的成果的吸引力(效价)以及是否能达到当初的期望效果(期望值),也就是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从期望理论来看,员工是否决定要从事某项活动与其自身的期望有较大关系,比如员工期望完成某项活动后能得到经济上的奖励,但组织所承诺的是精神上的奖励(荣誉),那么该员工去从事该项活动的激励力量就会较小,或者员工认为该项活动的难度较高,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也将失去工作的动力。

2.4强化理论

在组织内部一般都会应用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当一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人有利时,那么重复这种行为的概率较大,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这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将降低。一般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等。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在组织中的应用比较多,比如,当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时,组织一般会给予肯定和奖励;而如果员工的某种行为给组织造成了不愉快的结果,一般组织会给予批评,并要求其整改。

3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措施

高校因其本身的组织性质不同,对教职工的激励方式也与其他单位不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应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对华为激励机制的调研中发现,其在很多地方可以应用到高校教师的激励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领导艺术,领导者的管理艺术可以决定所带团队的精神面貌;二是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用制度来管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教师有章可循,有纪可守;三是硬件设施的完善,这里指的硬件设施是校园环境的文化设施,比如师德师风方面的标语、教师的职业规范等。

3.2薪酬激励

高校基本上都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而绩效工资的出现也是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同岗位、同资历的教师薪酬一样,没有将多劳多得的理念具体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努力付出的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外部公平上,不同高校相同岗位和资历的教师薪酬水平相差较大。薪酬激励就是要打破现有局面,将绩效工资实现动态分配,同资历、同岗位的教师因付出不一样所获得的报酬也应不一样,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教师上进,比如,遵守师德师风的教师与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应该不一样。

3.3荣誉激励

各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也设置了相应的奖励,比如评选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除了定期举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的评选外,还应时时对在师德师风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每个部门都应具备申报荣誉的权利。

3.4职业生涯激励

青年教师大部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或者规划的比较混乱,而一般高校中会有“以老带新”“一对一帮扶”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一般都以教学技能方面为主,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较少,职业生涯的规划培训更少,使得青年教师主要靠自己探索、以老教师为榜样的模式逐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结语

对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后发展的道路,以及师德师风在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能发现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引导,保障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世珺 吴元珍 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幼儿教师师德培养策略

摘要:

培育幼儿教师师德是“治大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若烹小鲜”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于“育幼师师德”。辩证唯物主义论与心理需要层次说从理论上对此有所说明。为此,在幼儿教师师德培养中,也宜采取“若烹小鲜”的策略,如添加“配料”———提高幼师工资及待遇;掌握“火候”———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无为而治”———提倡幼师道德自我修养,等等,由此有效解决幼师师德失范问题,提升其素质与修养。

关键词:

幼儿教师;师德;“若烹小鲜”;培养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营造出浓厚的师德崇高性意蕴,重塑着教师的外在形象,并逐渐增强了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信任。然而,随着“虐童事件”的披露,师德问题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拷问着幼儿教师的内在素养。这不禁令人深思:缘何师德建设活动屡屡开展,而师德失范行为却接踵而至,呈现于公众的视野?笔者认为,现行的幼师师德培育须采取“无为而治”,以达到“无不为”。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上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若烹小鲜”之于幼师师德建构的适切性解析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内涵阐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源于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通过搜索文献,查阅了一些名家的相关阐述,主要包括: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傅佩荣的《傅佩荣译解:老子》、曾仕强的《道德经的奥秘》以及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等,其内涵可概括为: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但就其解释而言,还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意蕴。为此,应回归生活,体验其真实的意境。通过多次观察不同餐馆烹饪小鱼的过程,笔者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若要烹饪出美味的小鱼,油盐酱醋等调料用的要恰到好处,火候把握适当,不温不火,然后盖好锅盖,慢慢煎煮,不急躁、不折腾、不翻来覆去,适逢香味飘出,则可盛出。同理,治理大国须无为而治,不宜过多干涉,而是依照宇宙万物自身本有的发展规律去引导、施行。具体而言,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调料到位。调料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着小鱼的可口程度,决定着人们的食欲。对于国家而言,其调料即国家的宏观调控,应积极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控制好其中之“味”。第二,火候恰当。相比于调料,火候是外在的,没有和食物直接接触,但通过锅发生作用,过猛或过弱则会导致食物烧焦或不熟。治理国家,须把握火候,意指制定良性的法律、法规,原因在于法律能通过约束或制裁人的违法行为间接作用于人。第三,无为而治。当调料与火候都掌控好的时候,需要盖好锅盖,让其慢慢地煮,切勿随时翻动。治大国者,在颁布相关法律与宏观调控之后,应实行无为而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适当引导即可。概言之,治理大国应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切勿干涉过多,应把握大的方向,制定良法以保障民生,适当宏观调控以改善民生。培育幼师师德属于治大国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像烹饪小鲜一样去培育幼儿教师师德,最重要的是找到与其相契合的客观规律。

(二)育幼师师德“若烹小鲜”的现象透视

从个人从教的经验来看,培育幼师师德应如“烹小鲜”,循序渐进。从学术视角观之,心理学、哲学等为此带来更为宽泛与可信的维度。

1.辩证唯物主义论:道德需要是幼师的一种基本需要

何谓道德需要?有学者认为,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1]还有学者认为:道德需要是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而产生的对自律体系的倾向性。[2]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需要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稳状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3]以上关于道德需要的定义虽各有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言,则别无二致,其共同之处是道德需要作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具有自觉性、自律性以及内驱型等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大特征。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是追求幸福的等观点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可。据此,那么人性的三大特征亦存有追求幸福的趋向。对此,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仆不破的原则。[4]373-374而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促进的作用:“道德本身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利益调节器,其分配原则当然是按德分配。”[5]具体来说,从物质层面说,解决了物质的生产、分配等问题,促进了公平,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让社会的再生产不断延续下去,以达到了德福一致。文化上而言,作为文化的动物,人不断传承和创造文化,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卡希尔大胆地假设甚至断定人是会使用符号的动物。而道德作为文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之下,有道德的人必然为他人所接受和认可,这样的幼师是幸福的。精神层面上,道德具有超功利性,道德修养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肯定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即使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和文化认同,其人生也是幸福的,诚如包尔生所言“:外在的幸福并不总是落到明智和有德性的人身上,但有德性的人,也倾向认识到这一点。即使没有得到它,他也能在心中发现幸福。”[6]综上所述,道德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基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来说的,也就是基于人性而言的。以此类推,幼师追求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

2.心理需要层次说:道德需要以物质需求的满足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保持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参与现实生活的必备条件。而人类基本需要是由低而高逐步发展的,低层次的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难以产生高层次的需要。[7]因此,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一般而言,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对此,我国古代亦有类似言论,如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粮仓充足、衣食饱暖之后,老百姓才会自觉地遵守礼仪、注重礼节,荣辱的观念才会有条件深入人心。经济收入是幼儿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幼师只有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才能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发展。但就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来说,普遍不高。以青岛市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市幼儿园教职工中,事业编制的仅占11%左右,近90%的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一千多元,仅为小学教师的一半左右。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更低,只略高于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8]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幼儿教师的收入如此偏低,更别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对于幼师而言,当他的基本需要还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很难有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而道德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当幼儿教师正处于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时,就不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更有甚者,有些幼儿教师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完全与师德规范相悖,如陕西、吉林、湖北等地接连曝出的“幼儿园集体喂药”事件便证明了这一点。道德一种人性的基本需要,幼师的内在具有道德需要的追求,在培育师德时,遵循幼师道德需求的内在规律,不可盲目而行。另外,道德需要是以物质的需求为前提的,提高幼师的工资及其相关待遇是提高关键点。

二、培育幼师师德的对策探寻

基于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与分析,笔者从添加“配料”、“火候”恰当和“无为”而治这三大方面提出与之相契合的对策,试图从根本解决幼儿教师师德失范问题。

(一)添加“配料”:提高幼师工资及待遇

添加配料是“烹小鲜”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同理,若幼儿教师缺乏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加之工作量的过度,则会导致其工作压力大,工作为生活所困,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毫无幸福可言。在教师“德福一致”的规律下,这种情形势必影响到幼师进行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动力。教师待遇的改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存状况。到目前为止,幼儿教师的待遇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仍然无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出现幼儿教师择偶难、住房难、医疗保障低等问题,导致幼儿教师压力大,幸福感指数不高,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加之,受资金和政策方面的限制,中西部地区较少能提供机会和条件,难免造成师资的流失与转移。[9]因此,培育幼儿教师师德的首要条件是解决幼儿教师待遇低下的问题。首先要逐年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尤其是要解决合同制幼儿教师的工资问题,缩小其与在编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其次,应设立幼儿教师待遇补助金,用于补助“五险一金”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再者,要制定教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大师德评比比重。最后,完善学前教育经费的问责机制。监督相关部门执行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视责任情况可对负责人进行罢免。

(二)“火候”恰当:建立相关法律、规范

火候是“烹小鲜”的关键。火候过大,容易烧焦、烧糊;火候过小,易产生回生的食物,不仅味道欠佳,对人体健康也不宜。法律就是一个调节器,对幼师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向与规范作用。如果缺乏强制性作为后盾,一些职业素养较低的幼师则会为所欲为,譬如一系列的虐童行为。因此,亟需出台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条文规定以及强制性的措施,包括对虐童等一系列侵害儿童利益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对幼师虐童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少数行为不端的幼师收敛暴行,不再侵害儿童。上文已论述专门的《学前教育法》的颁布是培育幼儿教师师德的保障。在法律未出台前要做的是立法前的相关准备。一方面,需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比如:江苏、北京、青岛、广州、上海等省市已先后制定实施了《学前教育条例》,可为全国性的立法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参考;[10]又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前教育立法及其实施经验均可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学前教育立法的原则,不仅要立法,更要立良法。以下几点不能忽略:其一,遵循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包括:“强化学前教育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强化学前教育的公共性与公益性;以公平和均衡为基本立法价值取向,优先保障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11]其二,以宪法和《教育法》、《教师法》为直接依据。其三,突出幼儿教师师德的规范性,明确教师的职责范围,力图使其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三)“无为”而治:提倡幼师道德自我修养

“无为”并非意指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而是在“烹小鲜”的过程中,在配料和火候一定的情况下,不宜过多翻动,否则,“小鲜”易碎。同理,师德建设最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任务,并且教师本身具有自我修养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倘若干涉过多,则会使教师师德的自我修养流于形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师德活动上,则会使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失去主动性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如上所述,幼儿教师的师德培育作为人特有的一种自身活动,是人性的一种基本需求,亦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人的本质存在于“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96而自觉的活动就是目的性的活动,自由的活动则是康德所言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对此,我们认为培育幼儿教师师德不宜过多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这样会导致道德培育的内在驱动转化为外在要求,不利于形成道德自由。对于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学界涉及很多,大多是基于心理学范式从知情意行角度出发的,视角相对单一。因此,可从幼师每日所面对的教育关系出发,借鉴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一省与职业的关系;二省与人的关系;三省与教学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七条:乐业、律己、爱幼儿、尊家长、敬同事、教学内容求真、教学方法求美等。自我反省是意识不足乃至不断改进的前提,同时也是不断审视自己内心,实现内在“良心”自我洗涤的应有之义,幼儿教师只有经过“三省”,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关系,为“育师德”奠定基础。

作者:童宏亮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教师师德论文: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师德调查探究

摘要:

当今社会教师队伍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伤害的教育行为。要想提高教师师德,首先要抓好师德的概念。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本研究对张掖市六所小学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几位教师进行访谈,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教师;师德;教育

一、引言

本文是在对现阶段西北地区小学教师师德进行大量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教师师德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以便改进和提高小学教师师德的质量和效果。目前,一些地区出现了乱办班、乱收费、偏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背师德的问题,甘肃河西地区也不例外。一些教师忽视了师德的含义,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现行的师德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当今形势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而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核心内容[1]。陈爱必阐释师德包括了多方面内容,但其本质就是以爱为核心[2]。教师的爱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意识。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3]。崇高的师德,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更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这样才能塑造出教师的伟大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师德,从而教育、影响学生。

二、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本问卷基于西部城乡地区教师师德方面的内容而设计,共26个问题。本次调查以张掖市六所小学的教师为样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的100名教师中,男教师37人,女教师63人;其中城市教师54人,农村教师46人。

(一)教师方面

研究表明,38%的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表现出优良的师德风尚和行为。21%的教师对自己的这份职业还是不太满意。对于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同教师有不同观点,16%的教师因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不得不选择教师职业。种种现象说明,一些教师的意志不够坚定,现在的职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也许有一天会放弃。摇摆不定的信念,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39%的教师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育人,为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20%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考个好成绩,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在爱的情感基础上教书育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学生。25%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16%的教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数据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存在心理偏差。对于法律知识,54%的教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了解,30%的教师通过教育局或学校组织的学习,16%的教师在教师院校学到。极个别教师缺乏法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和尊重。51%教师认为自身需要提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把多媒体技术熟练地运用到课堂中。虽然48%教师因责任感而积极工作,但13%的教师爱心淡薄,功利思想严重,为了职务晋升;26%的教师希望获得学校和社会的好评;部分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缺少敬业精神。调查显示,14%的教师不能胜任其他学科,说明教师的知识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学校方面

一些学校对师德工作不够重视,对教师的认识和情感方面只是干巴巴地说教,缺乏有效措施,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师评职称,入党等主要依据,从而以教学代替德育,掩饰德育,淡化了教师学识教人、师德教人的双主职责意识。结果是只重教书不重视育人,不重师德建设,淡化了师德意识,使教师不能全面地认识学生,在情感上疏远学生。调查显示,76%的教师与学生有良好关系,教师信任、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敬重教师。但是10%的教师与学生有不和谐的音符,14%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很有权威的样子,觉得应该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很少与学生有情感上的互动。55%的教师会选择在课间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但15%的教师不参与,导致这些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业界常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不能与学生在课堂期间充分互动,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76%的教师希望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24%的教师不希望了解,觉得出了校门,学生和自己就没有一点关系了。由于缺乏师生情感,导致师生之间的情分越来越少。而学校对此也要求不高,只是简单说教,没有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相应对策。10%的教师因学生学习成绩差,而忽视“差生”,没有平等地与每位学生沟通。面对教学的各种情况,10%的教师很困难地对学生负责,没有给学生父母一样的爱,导致情感缺失,学生上课时表现刻板而拘谨,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

(三)社会方面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由于社会对教育的各种影响及部分教师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造成一些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混乱。甘肃河西地区历来重视教育,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牺牲一切。经过访问几位老师,得知近几年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父母出去打工挣钱,将孩子的学习交给老师。为补偿自己未尽父母的责任,不少家长从物质上对老师表达感激之情,送钱物,或邀请教师到高消费场所娱乐。调查中所发现的错误意识是,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待学生不公平,讽刺、挖苦、辱骂学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48%的教师认为在必要时应体罚学生,24%的教师认为可以轻度体罚,18%的教师认为不应该体罚,即使体罚学生也应该把握适当的度。当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25%的教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54%的教师能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但8%的教师无所顾忌地向学生发泄。在纠正或制止学生消极行为时,12%的教师操之过急,情绪失控,责骂或体罚学生。教师的挖苦,学生的痛,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可怕的阴影。54%的教师能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信号暗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11%的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他们认为学生小,不懂事,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学生不能干涉教师的教学,因此造成各种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问题。在社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43%的教师对自己的工资不满意,一些教师办家教,不能将心思全面放在课堂中;9%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自己不应承担费用,否则会选择不参与,从而学不到新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三、加强西部城乡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宣传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因此,应积极宣传典型模范事迹,进行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周围的人,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模范教师的事迹,必然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灵感触,引发他们的共鸣,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主动地向先进典型学习,按照模范的行为方式,争取自己的行为能力与之趋同[4]。所以在学校教师师德教育中,通过树立榜样,进行师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查发现,部分小学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或漠视学生,或有意偏袒某些学生,或随意侮辱恐吓学生,或变相惩罚学生[5]。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了解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问卷调查,68%的教师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了解相关法律,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太全面。学校应该重视相关法律的宣传,让教师强化法律意识,更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加强师德的制度化建设

师德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有效开展师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构、考评监督机制、奖励约束机制等。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应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纳入日常教育工作。教师教学时应时刻告诫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应加强师德考评监督机制建设,实施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通过考评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检查是否存在履行职责等问题,确保公平考评,使教师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应强化师德建设的奖励约束机制。师德建设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奖励和惩罚。对表现好的教师典型要大力宣传,并给予表彰和降励,对有违师德的教师及时批评,按照规定严肃处理。在这样的约束下,教师内心深处会产生敬畏心理,知道违背师德会有严重后果,比如,扣除奖金甚至处分等。从而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遵守师德规范。

(三)完善师德评价制度

学者卢辉矩总结过,师德建设除了遵循教育自身固有的规律,加强广大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公众对师德的期待。许多城乡小学在评价教师工作时,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升学率,很少把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效纳入考评体系当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师德评价作为对教师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估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部规定的师德规范,是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必须全面落实。制定师德评价的标准,是进行师德评价工作的基础,对于师德建设倡导的目标有定位和导向作用。用不恰当的评价标准衡量教师工作质量,则会对教师师德产生消极影响。师德标准的不当,会给老师一定的压力。如果要求过细,则难以全面通过考核,从而分散教师精力。师德的评价应当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部门领导和同事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最后得出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具有影响的榜样。崇高的师德,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塑造教师的崇高形象,从而影响、教育学生。在分析小学教师师德时,既要看到教师师德的积极表现,更要正确对待教师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如,社会方面、学校方面、教师自身方面等。根据对甘肃河西地区小学教师师德的分析及目前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或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开展师德教育,建立全面的师德建设学习的培训机构、考评监督机构及奖励约束机制等。师德评价,不能仅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还应从多方面分析教师的师德情况。总之,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甘肃河西地区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

作者:王进才 景霞 单位:河西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浅论

摘要:

本文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感悟,反思高校师德现存问题和成因,浅谈如何在制定师德规范、完善师德考核等健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执行和监督,创新建设方法,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先进典型,构建监督监管机制,真实开展学生评教,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师德建设;执行监督;长效机制

高校是教育和培养青年的天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践行的前沿。高校教师是党和国家实现教育育人兴国的前行军。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质量,甚至可能影响至他们的终身。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期待;教师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心不强,为人师表不够自觉;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亟需更新,教书育人的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教师虐童、教师公开索要礼金、著名教授学术不端、知名学者贪污科研经费等师德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挑战着公众的良知和底线,国家、各省市不断出台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文件规定,把高校师德建设提上重要的工作议程,自上而下要求高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1高校师德现存问题

1.1不同年龄教师存在不同的师德问题

青年教师主要存在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爱心、耐心不够,专业知识、教学手段方法储备不足,备课不充分等师德问题。中年教师主要存在职业倦怠感明显,集体荣誉感不强等师德问题。临退休教师容易出现倚老卖老,打压中青年教师,学习劲头不足,不思进取等师德问题。

1.2“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

部分教师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领导布置任何工作,都以有多少钱为衡量目标,钱多抢着干,没钱到处推,导致系部二级党建、工会、共青团等需要大家奉献的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要么是年长的挂个名,要么是所有的工作由一个比较好说话的年轻人兼任着,临时性突发性工作更是没有人承担;在按课时计算报酬的学校,抢课现象严重。

1.3职业责任心不明确,容易互相推诿、抱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责任,可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认为只要自己把院系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好就可以了,踩着铃声来,踏着铃声去,除了上课,学生基本见不到老师[1]。完全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把除上课之外的教育事宜全推给班主任、辅导员或者其他行政工作人员。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验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不同性质的高校从业者经常只考虑自己的立场,互相推诿工作,或者抱怨他人的工作又轻松又报酬好,如实训课时,专业课教师和实验人员总是为了对学生的现场实训指导该由谁来承担、课时费应如何划分等问题互相抱怨等。

1.4过于重视自身利益,不关心学校发展

随着各个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教师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也有所下滑,部分教师都只重视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等,一有关于这些事的人事制度改革,就势必吵得纷纷嚷嚷,甚至出现上访、罢课等各种极端事件,而对于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事关学学校发展前景的大事却漠不关心,或人云亦云,或认为那是领导的事情,很少有人会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甚至在行使学校最神圣决策权的教师代表大会上,其教师代表提案,也年年基本围绕薪酬分配、职称评聘等事情提,一般也只见意见、牢骚,甚少见有价值的建议。

2师德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经济至上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建设至上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普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以老一套的安贫乐教、乐于奉献等道德来捆绑教师有失公允,再加上医疗、住房、教育等与普通人一样的巨大压力,很难再要求教师淡泊名利。

2.2部分制度规范制定不严谨,执行不到位

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到各个高校,制订了很多关于师德的制度、规范等,但有些标准过于宽泛和统一,与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2]。有的师德规定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根本就不执行,有的只做为一时的建设活动,没有发展成长效机制,这些也就少了对教师的约束作用。

2.3教师从业目的不明确,从业意志不坚定

越来越多的人在进入教师这个职业时,有的是想像着教师职业安逸、收入高而来的,有的是做为暂时的跳板而来的,有的是受父母之命而来的,根本不像老一辈的教师,是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的感召而进入的,没有职业光荣感做后盾,在过了激情期后,一遇到各种压力、困难时,就非常容易产生倦怠感,甚至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还有的人就往更高更好的工作单位调动,或者做好随时跳槽的准备。

3师德建设几点建议

3.1健全制度建设

3.1.1制定师德规范

制定详细、具可操作性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课)教师管理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3]。

3.1.2完善师德考核

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职务聘任(聘用)、评优奖励、教师资格认定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细化考核办法,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师德表现,规范考核程序,完善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4]。

3.2创新建设方法

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实施的方式、方法,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

3.2.1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按学院、系部、教研室、教师层层签订承诺书,并公开张贴,由全体师生进行监督。办好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扎实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遵守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师生三原则,每月定期开讲一次,结合“道德讲堂”网络专栏,多用师生语言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师生的切身感受,使“道德讲堂”真正成为师生自己的讲堂,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推动师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3.2.2培育先进典型,表彰先进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培育、树立、宣传、推广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活动。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特别要注意挖掘先进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做法,并加以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广大教师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2.3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要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在教师有情绪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生病、工作困难、遇到大事故、婚丧等情况时,及时给予照顾和帮助,让教师深切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多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各类体育活动,加强不同部门同事间的联系合作,增强组织凝聚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3.3强化监督监管

3.3.1构建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3.2返聘离退休教师加强督导

聘请离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督导,离退休老前辈教学经验丰富,且由于已离开一线工作岗位,敢于直言,对于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师德师风的改进都能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3.3.3真实开展学生评教

一个教师好不好,学生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客观,最有价值。目前,很多学校定期开展学生评教,但经常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有意忽略、包庇学生的迟到、早退等现象,考前复习时透明度高,不敢严格要求学生[5],导致学生评教无法真实反映情况。可以在保持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主题鲜明的评选活动,保证学生真实、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选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以此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

作者:余珊珊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摘要:

当前,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了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其师德师风不仅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还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师德师风的内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一、师德师风的内涵

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业风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是到的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了教师的文化素质、道德意识、道德素质以及道德活动等内容。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所应遵循的教学行为准则,更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其中尊师重教、弘扬师德的优秀文化一直保持至今,虽然不同时代的师德内容各不相同,但尊师重教、弘扬师德一直处于我国教育文化与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师德的本质内容与核心内容是师爱,这也是新时期下教师应具备的核心内容--师爱。具体表现为热爱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乐于奉献、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等。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首先,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再者,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的需要。其次,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贯彻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与传播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1.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

师德师风是教师思想认识的直接体现,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有助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首先,青年教师应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以及《教师法》等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与水平。其次,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与工作目标。在新时期下,青年教师应将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以及发展观渗透到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以切实履行教师育人的职责,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再者,青年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

2.完善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应监理完善的考核、监督、激励与评价机制,以确保师德师风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以增强教师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学校应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教师与学生共同监督的有效工作格局,具体可从下两方面着手:①设置教师师德监督与反馈的意见箱,让人人都能参与到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工作当中,对出现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应进行检举或投诉,让学校领导对有违师德师风的教师进行教育与整改,及时转变教师的不良行为,提升其思想觉悟。②设置教师师德师风监督岗位,由学校团委组织或者学生会等组织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教师进行检举与揭发,以避免不良风气的蔓延。其次,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以及评价制度。将《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建立一种完善的、公平公正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重点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职业道德情况以及教学态度进行考核,并将其与教师的工资薪金、绩效奖金、福利津贴以及聘用、晋职等实际利益相挂钩,以全面调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3.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青年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师德的内涵,提高自我的修养,才能有效将“他律”转变为“自律”。首先,青年教师应树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其次,青年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通过青年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发挥良好榜样的作用。再者,青年教师应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做教学过程中切实的帮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真正做到有问必答。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才能做到以德服人,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心理认可、尊重教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青年师德师风的建设有着积极地作用。首先,学校可在图书室、教学楼、办公楼、展览窗、会议厅等地方挂设含有师德师风内容的横幅与标语,以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时刻提醒教师树立规范的职业道德、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其次,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校园广播、视频影像、校园报刊等渠道来大力宣传优秀的教师典范以及先进的教师事迹,以榜样的李阳来促进学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再者,学校应倡导“传、帮、带”的活动,通过资质较长,具有教学典范的教师来影响与感化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能更好的学习到优秀的教学技能以及优良的师德风范。最后,学校可开展“三育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与宣传,以促进学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5.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稍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文化沉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青年教师的思想不成熟,无法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当中。因此,有必要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成熟其思想意识。第一,对于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可让其学习一门或一门以上的与其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并做好详细的课堂笔记以及评价报告,以达到充实其思想,拓宽其知识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让青年教师讲自身专业与教学内容重合结合,多下基层锻炼,以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学校专业评审团应对青年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进行反复研究、探讨与修改,让青年教师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内容。第二,高校还应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工作,让青年教师全面了解上课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管理。第三,高校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青年教师去观摩优秀讲师授课的过程,也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听青年教师的授课,增进新老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助于青年教师快速的进入教学状态。只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宽其教学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才会得到进步一完善。

6.合理提升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

公平、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可以有效激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不断进取,为学校多做贡献。因此,高校在增强学校实力,加快学校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薪酬体系,制定公平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与分配机制,切实的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经济地位,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应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薪酬现状,力求在学历、教龄、职称、薪酬等方面寻求平衡点,让青年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当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高校教师的群体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差异。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各个部门、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作者:范宏宇 单位:南通大学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对策探究

【摘要】

新时期下,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从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参与学生工作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师风 现状与对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里提到:“新时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内容的提出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完成使命的期望,也对中国各层次学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提出的“中国梦”中,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实现途径之一。因此,“如何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是新时期高校内涵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是新时期各高校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师德师风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是两个词语的组合,即师德和师风。所谓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品质或其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所谓师风,则是指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行为和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对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数量为2845所(统计日期截止到2015年5月21日),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高校数量较2014年相比,总数大增307所,超过八成是民办高校。大量新增高校对于教师的需求增加,从而在选拔考核新进教师方面要求就会降低很多,进而导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良好,但个别高校尤其是民办和成人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仍然不尽人意,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协调

我国部分高校以民办高校为例,由于他们办学的特殊性,没有政府财政拨款,完全自负盈亏,因此生源往往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而为了能够配上招生规模,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来源途径多样,基本上由专职、兼职和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为了节约成本节省资源,一些民办高校更偏向于聘用兼职教师甚至外聘教师,专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兼职和外聘教师基本是为了挣课时费而教学,缺乏专职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最终也会影响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另外,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居多,大多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因此会分散一部分精力而用在教书育人上的精力就相对少些,从而影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二)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缺失,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或者压根就没有,更不用说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方面的提升培训。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基本的培训内容,是必须要定期进行思想教育的。另外,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也是形同虚设,只有文件而没有具体落地实施。再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影响,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名利观较严重,整体素质偏低,也就伴随着教师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个人成就感普遍不高。最终使得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压力下忽视师德师风的自我培养。

(三)个别教师职业定位肤浅,育人意识淡薄

个别教师对于教师这份职业认识“去神圣化”,只当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那么工作过程中自然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比如接受学生送礼加分,考试送感情分等。有的教师并没有“为人师表”,上课迟到、下课早退;上课期间接打手机,随意调串课;把个人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对学生倾诉,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误导;不注意仪表仪容、言语粗俗等等,都是严重的师德师风问题。

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一)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督机制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是对教师自身道德行为和作风的一种约束,目前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各项基本制度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但制度中仅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但有时候并未真正实施。因此,需要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进行实际操作,制定并有效实施相对有效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同时,各个部门包括学校内部可以设立督导处、学校外部监管部门经常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进行监督和指导,以便让教师能够在约束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另外,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减轻教师各方面的压力,并对师德师风典范给予相应的激励,使教师“有动力、有能力、有精力”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

(二)定期组织宣传活动,营造良好师德师风氛围

新时期下,面对功利主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部分教师抵制不住诱惑,名利思想严重。对于这样的情况,各高校要积极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挖掘师德师风表现典范,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师德标兵、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优秀教师等杰出榜样,通过活动或培训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的正确认识,提升其思想意识水平。可以借助网站、移动自媒体、校内宣传栏、表彰大会等方式,鼓励其他教师向榜样教师学习。也可以把每年九月份定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师风的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广大教师结合新时期的要求,做出承诺,并积极行动起来,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三)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无论是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都可通过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等方式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开始实行这样的方式,几乎全员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无形中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师生之间关系更亲密,学生更受益。同时,教师的各方面提升也离不开学生,通过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工作,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使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教师的言行,感受师者风范,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作者:陈宗胜 张颖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国际交流处 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