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护理干预论文

护理干预论文

时间:2022-04-09 09:09:20 关键词: 护理干预论文 护理干预 护理论文 护理
摘要:护理干预(nursing intervention)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护士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护理研究成果、病人功能康复的潜力、病人和护士本身的能力确定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健康问题的排序决定干预的类型。干预措施帮助病人达到预订的目标:预防并发症,促进、保持或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护理干预论文

护理干预论文: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的影响

血液透析是临床对于肾脏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多为慢性病,病程较长,因家庭、经济、身体健康状况等影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病情恢复以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即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况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于我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O人。(1)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6.4±7.2)岁,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3.5±4.1)年;(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7.7±8.3)岁,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4.3±5.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等因素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1.2.1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原理;(2)心理疏导:患者多为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产生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及时疏导,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3)饮食护理:由于患者肾功能衰竭,因此饮食应注意减轻肾脏负担,如饮食限盐。注意维生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钙质的补充,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4)适当运动:有利于患者免疫力的提高,以及健康心态的维持;(5)自我监护以及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指导,并定期随访。

1.2.2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1.3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症状表现以及焦虑量表评分。

2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

3结果

3.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量表得分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焦虑量表得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焦虑是指内心不愉悦甚至痛苦的状态,其症状表现包括情绪症状以及躯体症状.常见的情绪症状包括惊慌、恐惧、忧虑等,常见的躯体症状包括心慌、颤抖,严重的患者甚至出觋。晾恐发作及强烈的濒死感。SAS是焦虑症状自评量表,是临床上用于评估患者焦虑症状的常用量表。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焦虑量表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护理干预论文: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干预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口的控制越来严格,计划生育是一项实现人口控制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计划生育手术主要包括人工流产术、节育器放置与取出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和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实施手术,很可能会导致疼痛并引发一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我院对324例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心理特点,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4例病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自愿接受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年龄为24-46岁,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可知:(1)学历:18例为小学;160例为初中;146例为高中及以上;(2)生育情况:73例为未生育,141例生育孩子为1个,110例生育孩子为2个及以上(3)手术类型:158例实施宫内节育器放置与取出术,9例实施输卵管结扎术;134例实施人工流产术,23例实施中期妊娠引产术。所有患者计划生育手术均顺利完成。

2 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2.1 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2.1.1 抵触特点及其护理干预

一些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会引发恐惧,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会对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术前护理干预工作,详细向患者讲解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

2.1.2 恐惧特点及其护理干预

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取得相关的计划生育知识,担心实施计划生育手术会产生较大风险,产生一些手术后遗症,担心对自己术后的性生活和生育造成影响等,很容易引发恐惧心理,并且会产生焦躁和不安等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计划生育手术方法,结合手术的要点,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保持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运用合适、体贴的语言,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患者顾虑,有利于计划生育手术的顺利完成。

2.2 术中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部分计划生育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加上受到手术室气味的刺激,在听见手术器械的声音后,会产生恐惧感,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率加快、言语增多和面色苍白等。出现这种情况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感觉进行询问,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及时向患者解释,并对患者进行安慰,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平定心绪。护理人员在做各项准备操作时,应该让患者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医护人员应保证轻柔动作,减少刺激声响。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紧握患者的手,向患者传递温暖和支持,如出现紧急情况,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保证患者可安全度过手术期。

2.3 术后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一些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在成功完成手术后,术前和术中各种不良情绪完全消失,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心情逐渐好转。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术产生疼痛,或者引发术后并发症,从而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对这类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详细向患者描述其手术效果,告知患者手术十分顺利,让患者安心静养。针对患者出现的术后疼痛不适等随症反应,应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手术效果。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患者术后产生的疼痛不适等随症反应,其相关因素不仅包括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还包括患者的文化教养、注意力、个人经验、情绪和心理因素等,需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保持良好氛围,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最大程度降低噪声,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方式减轻疼痛,让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3 总结

计划生育手术是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主要方法,对妇女来说是并非是机体疾患的需要,因此心理上对计划生育手术比较敏感。在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前、中、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对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对其实施护理干预,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手术步骤,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护理干预论文: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策略

【摘要】 将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做一概括,如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膳食指导、体重控制干预、遵医行为干预、运动锻炼干预、起居干预、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使高血压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 干预对策; 社区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在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人群患病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仅有3O.2% 、24.7%、6.1% .高血压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费用都很高。研究显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患病上升的主要原因 .所以高血压的防治应针对影响高血压的危险行为因素而采取措施 ,这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社区防治 .在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中,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此前不少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近年来有关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做一概括。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干预的基本形式,是显着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行为的最佳手段。众所周知,高血压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此时应认真做好社区健康教育评估,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对正常人群,应重点教育高血压的原因、特点及其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监测血压,明确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对高危人群由于高血压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主要包括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指出这些危险因素的危害,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患病人群,应在高危人群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高血压危险分层的的概念和意义,非药物治疗与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和坚持终身治疗的必要性,正确认识治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明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对患者家属重点在于疾病知识、自我监测技能与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健康教育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常见的形式有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健康咨询、个别谈话;另外还有小册子、报刊、宣传栏、标语、电影、电视、录像、展览、戏剧、广播等。

2 心理干预

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高血压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社区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和精神压力,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并町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人采用心理疏导、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行为干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 ;许多高血压患者具有A型性格特征 ,如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易激动、匆忙、有敌意和攻击性。调查表明,A型行为模式中敌意性行为元素与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有密切的联系 .

矫正A型行为,运用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兴趣培养、气功、催眠暗示等方法可以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效降低血压。

3 膳食指导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 ,因此膳食指导就成为社区护理干预中的主要措施之一。社区护士应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膳食原则,指导平衡膳食,根据个体情况编制食谱,做好记录,观察患者膳食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证实,膳食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高血压。

调整膳食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减少钠盐,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 g.(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有资料显示,适当控制膳食脂肪,补充优质蛋白质,可以减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肉类,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3)注意补充钾和钙。研究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而我国膳食营养成分常常低钾、低钙,故而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4)多吃蔬菜和水果。试验证明,增加果蔬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其降压原理可能是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食最理想。(5)限制饮酒。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另外,饮酒还可降低降压药物疗效。因此应提倡高血压患者戒酒。

4 体重控制

干预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一4倍。专家建议,我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宜为l9~24 kg/1112;≥24 kg/m 者为超重;I>28 kg/m.为肥胖。另外,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腰围越大,患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越高。

护理干预论文:糖尿病高血压社区护理的干预

高血压和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吸烟等均是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存在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被称为双重危险因素(double risks)。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性是前者的2倍,而在同时存在高血压的病人中则增加至4倍,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1].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接近5年的随访发现: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中风的危险性增加2倍,急性心梗的危险性增加1倍[2].高血压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较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发生的危险性更高[3].现就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及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阐述如下。

1 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和危害

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在45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0%伴有高血压,而在75岁左右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更上升至6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38%合并高血压[3].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多见,2型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的潴留,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的兴奋,进而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对心、脑、肾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人[4].

2 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

有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5],早期筛查知识缺乏,患了糖尿病后,当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症状或先兆时,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定期化验血液流变学指数、测量血压及做心电图检查,未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药物。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因此,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的处理指南中明确规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都定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服用降压或降糖药物。

3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3.1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应该积极进行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和高血压虽然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他们的发病主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周围的环境压力有关,都是“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6].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及运动量减少,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

3.1.1 减肥 肥胖病人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有时分泌胰岛素过多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最终发生刺激血管收缩,刺激肾脏的肾小管增加对钠和水的吸收,引起血压增高[7].减肥有助于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体重减少5kg就会有降压作用,体重下降1kg,血压平均下降 0.27kPa(2mmHg)。

3.1.2 正确处理应激状态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应激状态不但会引起高血压,还会引起糖尿病高发。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来说,当出现愤怒、敌对的应激方式时,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血糖会不易控制的。因此无论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人,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婚姻、家庭关系,减少对应激的不良反应,可以经常运用音乐放松疗法。

3.1.3 运动 运动能降低体重,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8].坚持每天至少快步走30min,或经常参加旅游、骑车等体育活动。要提倡循序渐进,逐步按自己的运动心率及疲劳感等调节运动强度,要坚持较长时间的恒定有氧运动,但不要做举重、打网球等无氧运动。运动后血压和血糖都会下降,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增加,尤其对于应激状态的病人是有利的。

3.1.4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改变饮食结构,通过饮食控制,以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9],既有利于控制血糖,又有利于降低血压或增加降压药物疗效。同时要限制钠盐,每天5——6g.不吃或少吃加工食品或咸肉、火腿及咸菜、腐乳等。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建议常吃绿叶菜、萝卜、洋葱、西红柿、大白菜、山药、南瓜等,常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如青鱼、鳊鱼、黑鱼等河鱼)、鸡蛋白及脱(低)脂牛奶等。

3.1.5 戒烟限酒 因为吸烟可减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升高血糖;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1.5——2.5倍。吸烟又加重高血压及糖尿病病人大小血管的损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不但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3.2 糖尿病高血压的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10].研究表明:糖尿病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11].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包括一般人群的教育、糖尿病专业队伍的教育、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对于糖尿病学专科医生来说他们教育的对象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彻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1)糖尿病高血压基础知识教育 。通过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预后等有关知识了解,取得病人的自觉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2)糖尿病高血压心理教育。病人在明确自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时,心理表现多种多样。症状轻的病人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者忽略其严重后果,因而不限制饮食,生活上不节制,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后悔不及。与此相反,有的病人十分畏惧,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还有些病人错误的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而不会加重病情。使病人了解心理情绪因素对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有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让病人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这样有利于病情控制。(3)饮食治疗教育。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进行饮食治疗教育,使病人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高血压病人的基本疗法之一,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12];饮食治疗不仅是限制进食,还应包括肥胖病人减轻体重,消瘦病人增加体重至接近标准水平;要控制总热卡,不仅限制主食,要明白何时限制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学会食物交换方法,了解膳食纤维的益处,知道宜食和不宜食的蔬菜和水果;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4)运动治疗教育。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基本疗法之一[13].通过向病人介绍运动疗法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增加病人运动的积极性,并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确定运动的方式和时间,防止运动过度;了解运动时所服药物的影响,及时调整剂量;不在空腹时参加剧烈活动,运动时携带饼干、糖块等,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自救;严重的并发症如活动性眼底病变、较重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者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以防意外。(5)药物治疗教育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降压治疗同降糖治疗一样重要,其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严格的血糖控制[14].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对糖尿病合并高血

护理干预论文:儿童门诊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

1.患儿常见心理问题

1.1恐惧大多数儿童害怕“打针”,对医院有恐惧心理。产生恐惧原因有: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因疾病产生的身体不舒服,以往治疗所带来的疼痛等不适,以及其他患儿的恐惧反映影响等。

1.2依赖性强,行为控制力弱由于疾病导致精神状况不佳及体力下降,还有家长的呵护和纵容,患儿更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行为控制力下降,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稍不遂意就乱发脾气。

1.3抗拒由于以往的医疗不适经历和恐惧心理,会对医疗活动产生抗拒的情绪,表现在一进输液室就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挣扎,逃离等,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2.对策

2.1改善输液室环境在输液室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画报,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亲切,有趣的医疗环境,减轻儿童对诊室的陌生感觉,从而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

2.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护理人员应该保证护理知识扎实和护理技能熟练,主动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等学龄前儿童护理常识,以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缓解恐惧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遵循“三查七对”,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3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学龄前儿童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家长的情绪对患儿有很大影响。加强沟通,向家长解释治疗程序、治疗时间等事项以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能间接抚慰患儿。另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怀抱姿势,交代儿童输液注意事项。

2.4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应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0~2岁的患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交流,因此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在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先与家长和孩子打招呼,让患儿有时间去熟悉输液室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而且态度要和蔼亲切,对患儿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不能达到预期期望,也要耐心的对待,从儿童感兴趣的点出发(如墙上的卡通画),给患儿更多的时间接受环境。尽量避免强制、暴力地对待患儿,以免给幼儿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

2~7岁的儿童发展到具体运动阶段,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采用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如“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别人的肯定,因此医护人员要多去表扬他,这可以使患儿的心情/,!/愉快从而乐意接受护理安排,积极配合治疗。为使患儿能主动地接受治疗,医护人员还可以使用积极的暗示性的语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暗示性语言是指医护人员将所希望达到的目标,逐步地暗示给患儿。如可以对即要注射的患儿说:“哦,昨天打针是不是就一点点疼,你只哭了一下,今天打针肯定不哭了,肯定是自己伸手出来给阿姨打针的。”或对其他患儿和在场人员说:“啊,你们看看,今天打针肯定很勇敢”。在医护人员数次的暗示之后,大多数患儿都能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和抵抗情绪,接受打针这项医护操作。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耐心地解答儿童所提出的任何问题,可以选择预先告诉患儿输液的真实过程,增强他们对输液的理解,从而减轻他们的畏惧和抵抗,使之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护理干预论文: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干预

【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内儿科住院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需要医师及时有效的救治,还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而对于不能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抬高床头,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日测量头围1 次,保持大便通畅。如为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是脑疝时,患儿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开辟2 条静脉通道,以备紧急抢救和抗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期间使患儿维持在轻度脱水状态(眼窝稍微凹、口略干、皮肤弹性尚佳)至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止。但要注意边脱水边补充,勿过度脱水。

2.2.5 昏迷的护理

昏迷患儿应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制定翻身卡,一种姿势不能超过2 小时,如发生褥疮应积极采取措施。患儿如果是眼睑不能闭合或角膜外露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防止角膜干燥及受损。

2.2.6 瘫痪的护理

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根据肢体功能更换体位,及时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2~3 次,每次15~30 min,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及时指导患儿或家属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康复训练,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易过急和过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碰伤。

2.3 呼吸道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叩击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每次吸痰前后应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2.4 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导致循环衰竭。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治疗当中应严密监测水、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指标,定期称体重作为营养状态的指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促进疾病恢复。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2.5 精神异常的护理

向患儿介绍环境多与之接触,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 如患儿有幻觉,应询问幻觉的内容,给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无力,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阳性,应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置。

2.6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做好鼻饲管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避免胃管脱出。

2.7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少数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护士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流,使患儿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清醒的患儿应使其尽快熟悉病室的环境,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儿与同室患儿认识,相互熟悉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并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徐朝华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的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

2.8 康复指导

早期干预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肌张力,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在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待患儿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多样,要适应儿童心理,必须与药物,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理疗,针灸,高压氧,中频疗法等治疗相结合。有针对性对患儿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通过游戏与音乐,寓教于乐。同时提高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要求家长参与。指导家长康复的手法,为日后家庭康复奠定基础。

护理干预论文: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护理干预的效果介绍

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化疗是淋巴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1]。顺利完成化疗 可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化疗对病人来讲是一种应激原,这种应激反应如果过于强烈,会直接干扰化疗的顺利实施,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另外,公众对淋巴瘤认知的程度被还很有限,化疗患者有很多心理问题,特别是化疗前1天,更是忧心忡忡,焦虑不安。本文分析80例淋巴瘤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一系列护理干预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 2008年8月~2009年7月在本科住院淋巴瘤患者,共80例,均病理确诊。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10例,高中45例,中专以上20例,年龄14~55岁,中位年龄32±1.8。用随机数字表分组,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化疗前进行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对照组40例,化疗前只进行一般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营养、饮食、药物、活动、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深静脉维护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抑郁、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并针对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经济状况、心里状况找出相关问题,制订个性化心里干预计划,不断将正面信息传给病人,鼓励病人坚持化疗,消除心理负担,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邀请康复癌症病人或完成化疗病人跟住院病人互动,提高他们治愈的信心和决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收集资料,分析病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心里疏导。

1.3 观测指标 :

1.3.1 焦虑程度 焦虑值测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病人的焦虑程度。焦虑值包括20个项目指标,按1~4分的四级评分测定,累计评分>4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和化疗前一晚各发放一份量表由病人填写,一般20min可填完此表。

1.3.2 血压和心率 2组病人于入院后次日晨起时测血压、心率,此值为干预前基础心率、血压;化疗前一晚由同一人、同一血压计测血压、心率,此值为干预后心率、血压。

1.3.3 病人满意度调查 化疗后随访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以百分率表示患者对住院的总体满意情况。

1.3.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的x2检验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焦虑程度 2组病人化疗前焦虑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化疗前观察组病人的焦虑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

2.2 血压和心率:见表2 观察组化疗前收缩压和心率较入院时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化疗前收缩压和心率较入院时升高(p

(1) X2=0.139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在入院时,焦虑值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

(2) X2=13.9 P

(3) X2=0.22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在入院时血压和心率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

(4) X2=3.84 X2=10.313 P

2.3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2%,观察组73%, X2=10.323 P

3讨论

3.1 乔洁[2]调查表明,初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配偶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外,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各种症状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常规护理活动中,我们往往很少主动了解患者家庭状况和人际关系、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因而并不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后,对患者的背景和目前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用焦虑量表对患者抑郁、焦虑及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心里状况,本组有2位病人因我们提供的的信息由医保报销30%-40%转变成为社保报70%-80%,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依赖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3.2 应激通常分为一般性应激(如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特殊状况下的应激(如患病、家庭破裂、家庭成员去世)[2]淋巴瘤的病人不仅要接受得恶性癌症疾病的事实,而且要进行化疗、或疾病可能不能痊愈甚至死亡的阴影,以上均使其应激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这种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多,导致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且心里应激反应越强,血流动力学改变越显着,造成的生理紊乱越严重。对照组病人化疗前焦虑值较入院时显着增加,相应地化疗前收缩压和心率亦显着性增加,提示受心里因素影响,病人化疗前发生了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3.3 癌症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家庭,不仅破坏机体正常功能还可造成身体外形的改变,加重了恐惧、犹豫、绝望等负性情绪反应[4-5] 而这些负性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因此,护士采用个性化疏导的方法,有步骤地暗示和引导,逐步减轻负性情绪对病人的影响,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结果观察组病人化疗前焦虑值低于对照组;相应地化疗前收缩压和心率的增加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有效缓解了负性情绪对癌症病人的困扰,避免了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

3.4 病人的良好心理是化疗的需要,病人的积极反应与配合又可增加护士的工作热情与信心,双方配合共同促进化疗的顺利完成。特别是邀请完成化疗和康复的病人到病房现身说法,同时热情、主动与病人交谈,明显地提高了病人对整个化疗期间的满意度。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整体化护理模式的持续深入推广,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使病人对化疗过程及预后有一定的了解,保持最佳心里状态,提高了对化疗的耐受性,同时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化疗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护理干预论文: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干预作用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创伤骨科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会发生肌肉组织坏死、坏疽、神经麻痹等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并发神衰竭发生死亡。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46例,男94例、女52例,年龄18~76(49.9±8.76)岁。骨筋膜室综合征易感患者的筛选标准:明确前臂、小腿挤压或缺血再灌注损伤史,伤后患肢软组织肿胀,筋膜室张力明显增高者。受伤原因:车祸伤65例,暴力打击伤41例,高空坠落22例,机器损伤10例,砸伤8例;损伤类型:胫骨平台骨折32例,胫腓骨折22例,尺桡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28例,肱骨骨折7例,足部骨折4例。

其中闭合性骨折94例,开放性骨折23例;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117例,单纯软组织损伤29例。患者均在伤后4h~2d内来院就诊。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保持病室的清洁干净、做好患者的清洁护理、皮肤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体位护理和末梢循环护理等。干预组针对骨筋膜室综合征采取专门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应了解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加强预防护理,同时对易发生本病的人群提高警觉性,对诊断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及早发现早期征象,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具体内容:①疼痛护理:局部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出现的、且有可能是仅有的主诉,若护士责任心不够会将此归结为骨折和损伤所导致的固有的疼痛,若观察不仔细极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对四肢骨折后用石膏、夹板、绷带固定的患者要格外留意。要观察包扎敷料的松紧度,主动询问患者患处的感觉,并根据其疼痛的性质程度判断是否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前期征兆。②患者患肢一般情况的护理:在某些情况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也会触及患侧脉搏,且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患者皮肤略发红、肿胀发亮、局部淤斑、张力性水泡、皮肤大理石花纹样改变、肌肉模纹消失等表现可同时出现几种或仅出现一种.护理人员要格外注意,不抬高、不按摩、不热敷、制动,同时进行患肢和健肢的SpO:监测,动态记录SpO:的数值变化,即使在上述情况正常的情况下怀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也要做好应急准备。③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伤后因肌肉组织坏死,大量代谢产物及毒素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感染、中毒性休克、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各项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④对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是手术切开筋膜减压,但术后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切开后切口较大,应开放并以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定时观察血运情况和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好记录。术后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⑤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因突然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出现应激性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制订康复计划,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共同制定护理目标,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按照护理目标逐步恢复机体机能。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于进行护理干预后7d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状况;并于出院前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4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干预组发生8例、发生率10.96%,对照组发生17例、发生率23.96%,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心理情况比较。

2.3两组患者满意度与住院时间比较。

3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早发现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尽早切开减压,能够解除局部压迫,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充分重视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护理干预论文:护理干预在吸入性肺炎预防中的作用

吸入性肺炎系吸入酸性物质、动物脂肪、胃内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也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86例患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干预组、对照组,25名男性和18名女性,年龄(58.23±11.09)年;梗死29例(67.4%),脑出血11例(25.6%),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7%);七例(16.3%)意识,吞咽困难,32例(74.4%)。干预组,27名男性和16名女性,年龄(59.36±11.57)年;梗死28例(65.1%),脑出血13例(30.2%),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4.7%);无意识的8例(18.6%),吞咽困难,30例(69.8%)。一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方法实现的吸力控制组,站起来,回敲,清洁和温暖和其他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加强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鼻饲的护理:取半卧位进食后,注意病房的清洁,以减少访问的次数,以防止交叉感染。病人清醒地通信,介绍了健康教育和导管的护理知识,告知患者尽量避免咳嗽,痰,咳嗽手固定管以防止管脱垂。患者需要长期留置胃管7D取代,但临床研究表明,硅胶管留置时间适当21~30D.频繁更换管病人不仅是痛苦的,但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留置时间长可诱导鼻咽粘膜,引起局部感染甚至鼻咽肺沿导管引起肺部感染向下。②体位护理:病人床边海拔30~5O°,床垫软枕,检查皮肤状况的压力,不断变化的位置可以预防压疮的发生,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肠内营养是饭后坐或半卧位30~60分钟的维护,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③口咽部护理:严格的口腔卫生包括清理饭后和完整的上下腭舌,缩放,的牙垢及牙菌斑定期清洗,减少细菌负荷,并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增强的咳嗽减少误吸的反射。有效的口腔护理不仅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定植的潜力,减少细菌负荷;坚持每日三餐后牙及舌,治疗,牙周病,龋齿等,可以减少40%的吸入性肺炎。④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应接受培训,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防止误吸,吞咽。如果食物卡在口中,应鼓励患者使用舌头运动方便吞咽食物疏散。⑤心理护理: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士应注意微笑的病人获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恰当地使用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心理护理,使患者的情绪,思想放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促进其早日康复。⑥用药指导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应被告知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镇静剂,因为它可能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指导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的应用,以减少口咽胃定植菌,从而减少吸收人类的肺炎。⑦机械通气的护理:呼吸机管路需要更改一次,如果污染应更换。及时排除凝结水管道避免患侧流量;避免长时间镇静程度太深;早期脱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3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之间的X±说,用配对t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肺炎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肺炎发生率为20.9%,住院时间(23.2±11.4)d;干预组肺炎发生率为4.6%,住院时间(10.7±6.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干预前后体温及血常规情况比较。

3小结

中风昏迷,无嗜睡,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间隙和防御削弱,不能出气道分泌物和气管内吸入食物或异物,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可以在严重的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0%~60%的死亡率,吸入性肺炎病死率高达10%.对吸入性肺炎在促进病人的体温和血液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卒中预防和治疗的合理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吸入性肺炎是与神经系统的主要原因,无意识患者肺炎,吞咽困难导致的主要危险因素的愿望,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患者,如管饲食后不注意姿势或喉咙发炎,可引起吸入性肺炎。采取早期预防的危险因素,识别和治疗原则,尽快解决患者的吞咽困难和误吸,可促进患者的病情好转,而且缩短住院时间,帮助患者早期康复。

护理干预论文: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并发寒战的效果剖析

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硬膜外麻醉并发寒战的效果。方法:将52例宫外孕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各26例,实验组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结果:实验组发生寒战3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术中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

关键词 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软组织损伤;护理

人体正常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中心体温约降低10℃,机体就会出现寒战,整个机体耗氧量增加,使血管系统供血增加等改变 .下腹部手术通常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它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麻醉方法。但是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寒战,而寒战使机体代谢率增加,导致肺负荷增加,甚至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们选择对宫外孕患者在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并发寒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4月52例宫外孕手术患者,年龄l8~45岁,平均28.46岁。其中39例出血量在500 mL以上,13例只有少量出血。52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历时0.5~1.5 h 随机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监测体温均正常,术前咪唑安定2~3 mg,阿托品0.5 mg肌注后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后,选择持硬或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术中根据病情输注胶体或复方氯化钠。实验组分析术中可能出现寒战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术中监测体温,对出现寒战的患者每l5分钟监测体温1次并给相应的治疗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寒战的发生率及寒战的程度,寒战程度分级标准按0~3级评分(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颈部的轻微纤维颤动、伴无上肢随意运动时的ECG干扰;2级:一个以上肌群可见明显颤抖;3级:全身大群肌肉抖动、床板抖动) .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发生寒战3例,占1 1.5%,对照组发生寒战l0例,占38.5%,实验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寒战的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3 护理干预

3.1 分析寒战发生的原因

3.1.1 麻醉的因素硬膜外阻滞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阻滞区皮肤血管扩张,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能能力,为保持体温恒定则通过非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即产生寒战:同时,硬膜外阻滞麻醉药量用足后。阻滞区血管扩张,增加了体表散热:另外,阻滞区血管的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麻醉医生采用加速输液来纠正。造成大量的冷液体进入血液,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寒战。

3.1.2 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室环境温度通常恒定在22~24℃ .有研究显示。21℃的室温对全身裸露及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患者已是冷环境?。但由于手术医生要求较低的室温以求舒适而造成室温过低;另外手术室为了增强消毒效果,常采用快速的空气对流,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出现寒战。

3.1.3 皮肤保暖作用的散失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完整的皮肤是天然屏障。手术过程中。冷的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肤引起寒战:术中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反复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致热量丧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一35C,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丧失引起寒战的主要原因。

3.1.4 输血输液宫外孕患者大出血患者。术中需由静脉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和血液。对机体中的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引起不同程度的寒战。

3.1.5 心理因素应对手术,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加上宫外孕患者大多会担心自己不孕,所以情绪波动较其他患者要大,不稳定的情绪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周围血管痉挛收缩,进而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更易致低温寒战。

3.2 护理措施

3.2.1 控制手术室温度手术室温度应恒定在24℃ ~26℃ .相对湿度60% ~70% .环境温度决定体温下降的速度,合适的环境温度能降低机体与外界的温差,减少皮肤与外界热量的辐射和对流,减少体表散热。患者在等待麻醉和手术期间,应盖好小棉被。注意双肩和双足的保暖;在进行皮肤消毒时,注意覆盖非消毒区域躯体部位,提醒医生尽量缩短消毒时间。必要时暂停冷气输入,待手术巾盖好后再降室温:手术过程中。台上应加强术野以外部位的暴露;手术结束前后应将室温及时调高,对出血较多的患者使用变温毯、热水袋,热水袋温度不得超过50℃。

3.2.2 加温输液使用恒温水箱降输注的液体加温至37℃,库存血复温至34~C左右再输人。对存在休克和低温的患者。可采用加温器加压快速输注37%的液体,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正确识别输液引起的热源反应,此类反应除寒战外,常伴有皮疹等其他临床表现,加以区别及时处理。

3.2.3 冲洗液的加温宫外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术中必须进行体腔冲洗,冲洗时巡回护士应把盐水加温至37~C左右,以免大量低温液体的冲洗引起体热散失。

3.2.4 术前及术中用药术前给予镇静剂。对情绪波动大的患者术中配合麻醉给予镇静剂: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常规监测体温,每小时1次。

3.2.4 对有寒战发生的患者,每15分钟监测体温1次,评估寒战的分级,并观察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持续面罩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4 讨论

寒战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和引起心动过速,影响术后监测,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对宫外孕大出血血容量明显不足的患者更为不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手术室护士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保温措施,对防止患者寒战的发生和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良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干预论文:新生儿黄疸筛查及早期护理干预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筛查;护理干预

1临床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取2008年1月一2009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3519例,其中足月儿3424例,早产儿42例,窒息缺氧新生儿53例;检测方法: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型号为Ⅱ类BT型的TCB,选择前额、两侧面颊3部位测TCB读数各1次,取其平均值;检测时间:生后1—5天,每天上午定时测定TCB值1次,据日龄TCB大于正常。

2早期观察

2.1监测胆红素指数每日用黄疸监测仪检测皮肤黄疸指数,分别检测新生儿额部及两侧面颊三个位置的皮肤黄疸指数,取其平均值,若出生后1天内皮测指数接近6mg/dl,2天内相近10mg/dl,3天后接近12.9mg/dl或早产儿近乎15mg/dl者,则给予口服用药等早期干预,并密切监测黄疸进展情况,必要时静脉采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有无高胆红素血症,存在者则作进一步治疗。

2.2了解母儿情况,了解母亲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有无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及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新生儿早期加强观察。

2.3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2.4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对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而且发展较快者,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2.5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2.6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

2.7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护理干预措施

3.1进行新生儿抚触和游泳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分钟,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新生儿饮奶量明显增加,大便次数增多,黄疸迅速减轻。

3.2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对于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3天后黄疸指数明显下降并消退,一般不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黄疸早期可予口服给药干预,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苯巴比妥是肝酶诱导剂,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mg.妈咪爱散剂是一种微生态调节剂,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1/2包。静脉输注白蛋白,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3增加喂养次数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对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天期间,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的排出,奶液过稀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足。

3.4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光疗期间予黑眼罩覆盖双眼,尿布包裹好会阴部,其余部位充分显露,定期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同时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6~8次,两奶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3.5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4结果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3519例,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215例,ABO血型不合34例,5例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1周内治愈出院。

5讨论

我院采用经皮测量仪测定TCB.具有不需采血、操作简单、快捷、家长易接受,重复性好,无不良反应,无创伤等优点。对生后1周内给予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并对超过一定程度者给予及时干预治疗。在未出现黄疸之前,应通过增加喂养、抚触及预防性用药等处理措施,尽早将胆红素排出体外,减少胆红素的堆积。从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对新生儿的损害。

护理干预论文:心理干预在肺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一般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在肺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5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研究组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着(P<0.05或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的身心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关键词】 肺癌 心理健康 相关因素 护理

癌症患者大多有焦虑、抑郁、失望等悲观情绪,加上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1]。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肺癌患者就诊时有60%已属晚期[2],当患者得知确诊时,病情会迅速恶化,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当前临床工作中,虽然心理护理的开展比较普遍,许多护理人员已经开始注意与患者交流和沟通,但是运用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不够丰富和熟练,心理护理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法。本研究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07年2月~2008年1月肺癌化疗患者(化疗次数进行第2次及以上者)50例,对所患疾病已知情,KPS评分70分及其以上,年龄42~67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癌症无转移及复发,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能合作完成问卷,无精神疾病,治疗费用均享受医疗保险。

1.2 方法

1.2.1 治疗与评定 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临床疗效。

1.2.2 心理干预措施

1.2.2.1 一般支持性心理疗法 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订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选择非治疗时间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运用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与指导、积极语言应用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每天由责任护士与患者交谈,掌握说话的语调、程序、用词,以及面部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性行为,做一个耐心有效的倾听者;按照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待患者,提供全面的照顾和舒适的环境,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舒适,真正使患者感到温暖,愿意接受帮助;与患者家属、亲友进行沟通,要求他们每周至少探视患者1~2次,给患者以关心、帮助和支持。

1.2.2.2 认知疗法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找出存在的不合理、不现实的观点,与患者一起认真分析,转变错误的观点与认识。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宣教,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发病的原因、治疗原则及应注意的事项、心理状态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疾病转归的相关知识,有目的地宣教国内外有关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并对患者的提问给予详细解答。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发现情绪不稳定或不恰当的认知或对疾病不利的应对方式及时给予指导,用乐观的、积极的言语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引导患者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疾病,从全局出发,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或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缓解个人及家属、亲友的压力。要求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并能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1.2.2.3 心理干预实施时间 每次30min,每周2次。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CL-90、SAS、SD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2。表1 治疗后两组SCL-90评分比较表2 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由表1、表2可知 ,治疗后研究组SCL-90、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着,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0.01)。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认为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癌症本身又是一种应激源,对患者同样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康复,并可能加速癌症的发展 。肺癌患者能否获得身心康复或其恢复进程顺利与否,虽不仅仅取决于护理方式,但护理人员却可以发挥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专业优势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3],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 ,是普通人群的2倍。Kaplan分析癌症病人产生心理障碍时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4]:(1)患者对疾病和住院的应激反应(疾病心理反应);(2)合并心理疾患,如焦虑或抑郁等;(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4)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癌药,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以及手术、放化疗等产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并善于识别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反应,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干预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倾听,就是让患者宣泄疾病引起的抑郁、焦虑、恐惧不安等负性情绪,让他们说出来,而非压抑和回避,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心理干预主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对疾病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挫折感,纠正其心理偏差。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以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情绪,重建心理平衡,激发与病魔抗争的斗志与能力。认知疗法是根据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5]。通过认知的干预,改变患者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通过相关的医学知识教育和认同机制,使患者以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增强康复的信心。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SCL一90、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着,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0.01)。提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心身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本研究只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初步研究,如何对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及各型癌症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心理护理,仍需探索。临床各肿瘤科室的护理人员完全有能力凭借各自的专长,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适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护理干预论文:药物流产妇科炎症的护理干预

药物流产的出现,让许多女性特别是未婚女性视为意外怀孕的救命稻草,她们在进行药物流产的过程中,大多精神紧张、烦躁,有过多思想负担[1]。患者缺乏生殖健康、避孕、性病的有关知识,造成未婚先孕合并妇科炎症,如不加强健康教育,可能在药物流产后会造成更严重的感染或不良后果。因此,做好这些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2011年,我们对未婚女性药物流产合并妇科炎症患者在药物流产前治疗妇科炎症时,及时进行了心理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药物流产合并妇科炎症的未婚患者56例,年龄16岁~28岁,文化程度高中11例,初中22例,小学23例。合并妇科炎症有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甚至有些合并梅毒性病。

2护理

2.1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和患者沟通的时间,对她们的询问均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以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从各个方面为其保守秘密,尊重其隐私权,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介绍药物流产的优点:与人工流产相比药物流产痛苦小,对宫颈、子宫的直接损伤小,可减少宫腔感染机会,以消除其顾虑,使其做好相关准备,放心接受手术[2]。

2.2服药知识护理

分3d服药,每次服药前后禁食2h,第1天早上口服米非司酮50mg,晚上口服米非司酮25mg;第2天服用方法同第1天;第3天早上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并留院观察4h~6h。嘱患者回家后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适当补充营养。

2.3药物流产后卫生保健护理

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对她们进行卫生保健知识宣教,药物流产后出血量多及出血时间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保持会阴清洁;药物流产后只能淋浴,不能盆浴;药物流产2周~3周后,阴道流血干净后才能过性生活;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流产后的促子宫收缩、抗炎药物,1周后回院复查,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2.4避免再次怀孕的护理

利用图片、宣传栏讲解女性生理卫生知识和避孕知识,提高她们的避孕意识,使之认识到药物流产不是避孕方法。向她们说明反复流产对身体的影响,未婚同居的危害,在无法避免性生活时,指导她们安全正确地选择避孕方法,减少未婚先孕的发生。

2.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3结果

56例未婚药物流产合并妇科炎症患者护理前后掌握女性生殖器官知识及常见妇科疾病知识的7项观察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

护理干预论文: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观察与干预

作者:钱宇荫 曹洁 张文 陆永君 李洁 吴莉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调查我院早产儿中心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从护理角度对59例NE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护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院早产儿中心10年间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旨在指导临床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发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龄<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正常(8~10分)46例,轻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养方式 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1500g 母乳喂养)鼻饲或口喂;出生体重<2000g 2h喂养;>2000g 3h喂养。每日增加奶量:鼻饲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诊断[2]。采用修正的Bell分级对患儿进行分级[3]。其中Ⅰ级36例,Ⅱ级9例,Ⅲ级14例。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现有宿奶和腹胀立即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肠穿孔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小于轻、中度患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早产儿基本状况 见表2。

表2 早产儿相关因素与NEC的关系

2.3 临床特点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1~4季度分别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发病时间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儿起病时均有宿奶和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内抽出黄绿色液体,明确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潜血阳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预后情况 见表3。轻度 NEC患儿多数获痊愈。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身状况急剧恶化,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发生腹膜炎、肠穿孔,病死率高。本组资料6例患儿有反复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发病常规禁食1~2周,开始喂养后2~24天再发。其中2例并发肠穿孔。

表3 临床分度与预后 (例)

3 护理观察与干预

3.1 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4]。调查显示[1],随着本地区早产儿配方奶广泛应用和NEC的预防意识,临床已不存在高渗奶方喂养因素,但仍须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因此,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我们体会,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便常规加奶喂养,也会有婴儿发生宿奶、呕吐、腹胀、胃液颜色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护理观察结果往往成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3.2 感染因素 从本组资料看出,感染仍然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临床特征典型,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如何监测和防止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须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环节[5]。目前,手部卫生预防院内感染已引起医学专家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感染影响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细节。加强早产儿中心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为今后护理工作特别强调的重点。

3.3 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时间根据病情决定),压力不宜过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残胃液)。每班更换注射器,每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确统计。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不理想,须及时寻找原因,切勿等待,并与医生商讨下一步治疗的调整。但何时恢复喂养尚缺乏直接的组织学客观依据。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0.72±3.79)天(5~21天)。我们体会,需因人而异,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不必局限于常规。通常是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先试喂生理盐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每次1~5ml不等,无异常时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开始。增加奶量需谨慎,防止复发。

3.4 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基础护理质量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订护理计划,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多年资护士全面护理。作好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吸氧的患儿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护理。让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变化。每日了解体重情况。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勤换床单、衣物,每日予温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红臀、脓疱疹、脐炎等的防治。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NEC患儿禁食中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营养液,包括抗生素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泵速度。输液时定时巡视进液情况,密切观察输液后反应,有情况及时处理。注意随访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标、腹部X线平片等。

4 小结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干预论文: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

据2005年高血压日报道,高血压发病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年轻人群比老年人更明显。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由于年轻人生活阅历及对待疾病的看法不同,不能对本身的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及重视,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按患者感受为核心基础的健康信念模式认为:患者若主观感受到采取遵从医嘱的行为将获得利益,不遵从医嘱将危害健康时,则患者采取遵从医嘱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依从性也越高[1]。国外研究结果提示要提高患者的依从程度、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加强医患关系、简化医疗方案、服用长效药等[2]。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 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中青年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负担重,无暇顾及健康问题,以及主观上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注意疾病和讲究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引起许多疾病而且种下许多潜在危险因素,引起慢性疾病。

2 存在认识误区

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导致遵医行为不良或不能持之以恒,使血压控制不理想,病情反复。

2.1 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 认为高血压对身体无太大影响,若无不适症状,可以暂时不治疗。

2.2 缺乏对规范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不懂得高血压病需长期治疗。只在血压升高期间服药,血压降至正常时就停止服药了,且停药期间,未做到经常监测血压。或对服药治疗随意性较大,记得时就服药,不记得时就没有服药。

2.3 不了解或不重视生活方式及行为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进食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都将对身体产生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受益终生。如果不从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入手,任何防治心血管病的措施都将是“空中楼阁”。

3 护理干预

3.1 指导患者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目前门诊、病房里的不少“老病号”都是因为不听从医生的建议,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好而造成的。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宣教,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效果评价,确保健康教育效果。指导高血压患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提高对高血压疾病治疗和心脑肾保护的重视,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3.2 服药干预 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服药、合理用药,使血压在最高峰时降至正常,血压在低谷时不出现低血压,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擅自停药,应与医生联系,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停药后血压突然升高,如果血压长期波动,最容易导致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

3.3 生活行为的干预 针对评估情况,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3.3.1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应该<6g。高血压患者更应降低食盐的摄入。注意补充钙质,增加钾盐,多吃蔬菜、水果、瘦肉,可增加钾盐的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尽量避免食用猪油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

3.3.2 戒烟限酒 健康行为的建立首先在于必须戒烟,WHO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原因将大致相同,因此,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成为头号杀手[3]。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脑动脉血管壁变薄,进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并且可加速动脉瘤的增大和破裂[4]。高血压造成血管内膜的机械牵拉损伤,高血脂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同时嗜烟酒可促进动脉硬化,酒精可使细胞比积和黏度增加,血流滞缓而促进血栓形成[5]。因此,应指导患者戒烟和尽量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

3.3.3 运动 增加运动,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告知患者血压有明显昼夜波动,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清晨高峰,若选择清晨运动时,应在服用降压药物和进食后进行比较安全。

3.4 心理指导 中青年身强体壮,突然发病在情绪上表现出焦虑、易激怒或出现抑郁,针对这种现象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以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解本病的诱因、发病的特点,使患者能充分了解此疾病的发展,以保持情绪稳定,减轻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对血压正常控制将起到重要作用。学会放松疗法,遇到不愉快事件和压力事件时应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采取正确的应对压力的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负性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

3.5 对患者家庭的干预 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家庭关系。

护理干预论文:小儿预防接种全程护理干预

【关键词】 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摘 要] 目的:了解系统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接种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系统设计在小儿预防接种中各个环节护理方法,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结果:小儿预防接种中确保其顺利进行,安全有效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儿童预防接种前、中、后所进行的护理干预,极大地提高了免疫接种的安全性。

[关键词] 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小儿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 320例儿童进行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干预,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使每个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达到国家及省规定的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 320例,男674例,女646例,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检验,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会不会有副作用,甚至危险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做好各阶段的相应知识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重视小儿计划免疫的自觉性至关重要。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由于个体差异,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消除家长的顾虑,因此在预防接种时,做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指导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1.2.2 每次接种疫苗前宣教工作 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的通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认真交代家长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接种,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并设立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了解疫苗的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并引导、鼓励、安慰稍大一些的儿童,清除恐惧心理,主动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用母乳喂养孩子的母亲也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1.2.3 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候诊(休息)室 接种门诊配置有候诊室和接种室,应保证候诊室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温馨舒适,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天蓝色,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挂上色彩鲜艳的气球,并备有儿童喜欢的玩具及图书等,使儿童候诊或休息时有在家的感觉,减轻孩子、家长的心理压力。作好接种时的检查与指导,药物检查:严格查对制度(如药物的有效期、是否变质、安瓿有无裂痕等等),并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仔细询问婴幼儿近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中枢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注射,并给家长详细介绍原因。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制剂的不能接种,用了免疫球蛋白者应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接种;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稀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促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意外情况的处理。个别孩子注射时由于疲劳、饥饿、过于紧张可能发生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这时护理人员要镇静严密观察,让其仰卧,将头部放低,给予口服适量糖水,短时间即可恢复。消除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接种人员应穿粉红色工作服。接种前,接种人员应摘掉口罩,用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于月龄较小的儿童,应用手亲自抚摸儿童,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1.2.4 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注射完毕后让儿童静坐休息,观察15 min~20 min,出现反应及时处理,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做好离院指导,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并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不用做特殊处理,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疼、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个别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反应一般在1 d~2 d内自然消失,很少持续3天以上。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多数1 d~2 d,少数3 d~5 d自然消失。孩子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和局部反应,可不用去医院,如本资料中l0例发热者,经指导家长多给孩子喂水,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体温均在2天内降至正常。局部反应者应嘱咐家长保持孩子皮肤和衣物的干燥,避免孩子用手抓,必要时做一下热敷,加强皮肤护理,红肿很快消失。因此儿童接种后出现轻微反应,如果指导护理得当,无异常变化也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以免降低接种效果。如果体温过高并有其他急性反应,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防疫针种类繁多,有些疫苗需长时间方能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如乙肝疫苗注射后,产生相应抗体需0.5 a内3次注射方能出现效果,因此这种疫苗注射后,应让家长了解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因各种原因漏掉的应及时补上。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家长对预防接种有了正确的认识儿童预防接种本是一项国家号召,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有许多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预防接种可造成儿童长大后终生不育等。通过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我科接种门诊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保障了儿童的权利,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2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通过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干预,儿童、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避免断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有疫苗禁忌证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如有些儿童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询问出该儿童有鸡蛋过敏史,立即停止了对该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还有一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见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所进行的护理干预,极大地提高了免疫接种的安全性。

护理干预论文:心理干预在肝癌护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肝癌;心理干预;身心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

【摘要】 目的 探讨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在肝癌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 将58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研究组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0.01)。 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身心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关键词】 肝癌;心理干预;身心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

肝癌是消化系统肿瘤中病情最严重的一种,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心身疾病,个性行为和精神心理因素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有研究显示[3],该类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身症状。因此,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肝癌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5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8~65a。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心理干预组(研究组)及非心理干预组(对照组)各29例。研究组男21例,女8例;年龄48.0±0.4a;平均病程11.0±5.0d;文化程度:大学6例,中学15例,小学8例;职业:工人9例,农民6例,干部5例,其它9例。对照组男23例,女6例;年龄50.0±0.7a;平均病程12.0±2.0d;文化程度:大学8例,中学13例,小学8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7例,干部6例,其它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与评定 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临床疗效。

1.2.2 心理干预措施 (1)一般支持性心理疗法: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选择非治疗时间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运用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积极语言应用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每天由责任护士与患者交谈,掌握说话的语调、程序、用词,以及面部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性行为,做一个耐心有效的倾听者;按照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待患者,提供全面的照顾和舒适的环境,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舒适,真正使患者感到温暖,愿意接受帮助;与患者家属、亲友进行沟通,要求他们每周至少探视患者1~2次,给患者以关心、帮助和支持。(2)认知疗法: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找出存在的不合理、不现实的观点,与患者一起认真分析,转变错误的观点与认识。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宣教,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发病的原因、治疗原则及应注意的事项、心理状态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疾病转归的相关知识,有目的地宣教国内外有关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并对患者的提问给予详细解答。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发现情绪不稳定或不恰当的认知或对疾病不利的应对方式及时给予指导,用乐观的、积极的言语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引导患者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疾病,从全局出发,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或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缓解个人及家属、亲友的压力。要求患者正确对待自已的疾病,并能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3)30min・次・2次・w-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CL90、SAS、SD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2。表1 治疗后两组SCL90评分比较 由表1,表2可知,治疗后研究组SCL90、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4],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是普通人群的2倍。心理干预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倾听,就是让患者宣泄疾病引起的抑郁、焦虑、恐惧不安等负性情绪,让他们说出来,而非压抑和回避,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心理干预主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对疾病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挫折感,纠正其心理偏差。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以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情绪,重建心理平衡,激发与病魔抗争的斗志与能力[5]。认知疗法是根据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6]。通过认知的干预,改变患者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通过相关的医学知识教育和认同机制,使患者以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增强康复的信心。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SCL90、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著,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5)。提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心身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护理干预论文: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由于早期康复的介入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减轻残损和残疾的程度。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间的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入选病历均为首次发病,除偏瘫外,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早期康复护理)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45~73岁,平均56.4±9.8岁,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20例。对照组51例,男32例,女19例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23例,年龄48~71岁,平均56.4±8.2岁。两组年龄性别、瘫痪例数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方法:肢体功能评定方法1采用Brunn strom分级测定法评定上下肢和手的功能,运用改良的Bathel指数量表评定ADL分为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共三级,全部患者进行两次评定,第一次入选时仅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第二次在患者在住院八周时进行评定,参与指导的护理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科护理人员,用评价指标在入选时和住院八周时对患者肢体功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所有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早期功能训练措施

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而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甚至可以做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2.1 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康复的目的是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位。包括卧位和肢体摆放,减少患侧肢体受压。

2.1.1 卧位采取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1h~2h翻身1次,减少患侧卧位,预防肢体受压。

2.1.2 肢体摆放:①仰卧位时,患肩垫枕,使肩胛处于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使肘腕伸直,掌心向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置一低平长枕窝处再加放一小软枕,使腿微曲。足底与床尾之间夹一硬枕,防止足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90°,双足之间夹一硬枕防止小腿内收。②健侧卧位时,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呈≥90°弯曲。③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 ,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90°位放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伸直呈迈步或屈曲状,两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

2.2 进行患肢活动脑卒中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应立即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

2.2.1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至深,由慢而快,每天两次,每次20min。

2.2.2 ①当患肢肌力在0~1级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活动,依次活动肩、肘、腕、髋、膝、踝、趾各个关节,可采用针刺、拍打等方法来增强患肢肌力。②当患肢肌力二级时,可改用助力运动,如行滑轮操训练用固定带一端套上患肢另一端套上重物固定于滑轮上,助力式带动患肢全范围关节活动,使肌肉从最大牵拉逐渐到最小牵拉,以诱发主动运动,促使肌力恢复。在训练患者的同时,也要督促病人进行健肢的主动运动,每日2~3次,每次15min。③当患肢肌力达到三级时,应鼓励患者进行患肢主动运动训练,如上下肢抗阻力训练,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翻身、坐起等动作。

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洗脸、大小便控制移动步子等。

2.4 在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家属的配合,保持病人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情绪激动,按时给病人服药等。

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在Brunsttrom分级和Barther指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再次评定结果,两组在Brunnstrom分级和Barthel指数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干预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治疗前后Brunnstom分级情况(略)表2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略)

4 讨 论

脑卒中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早期肢体康复的介入可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另有研究证明,90%的神经学上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2],因此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是有着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