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

杂志简介:《地震工程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208/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地质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地质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云南漾濞6.4级地震与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专栏、地震工程、简讯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国际刊号:1000-0844
国内刊号:62-1208/P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地质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4
复合影响因子:1.19
总发文量:1856
总被引量:11846
H指数:20
引用半衰期:5.9839
立即指数:0.0267
期刊他引率:0.8267
平均引文率:12.4667
  • 窗户孔洞对砖石古塔地震反应的影响

    作者:董阳; 张永亮; 刘尊稳; 赵成江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以四川省都江堰奎光塔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实体有限元模型,应用时程反应分析法分析窗户孔洞对砖石古塔塔身控制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揭示该塔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震害机理。结果表明:塔身10层顶(塔身双层与单层的转换处)与1层顶为主塔抗震薄弱部位。砖石古塔窗孔附近区域应力集中现象较为突出,墙体外缘的最大、最小主应力都明显高于墙...

  • 竖向地震作用对储液罐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如林; 程旭东; 王淮峰; 管友海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地震作用下大型储液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基于ANSYS软件建立储罐液体耦合有限元模型,考虑罐底非线性接触效应,以El-Centro南北向和竖直向记录地震波为输入,研究水平激励以及水平和竖向同时激励两种工况下储罐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靠近罐底1.2m处均发生了"象足"变形,竖向激励下水平相对位移增加了14%。竖向激励使得罐壁环...

  • 地震SV波斜入射下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

    作者:周晓洁; 张越宇; 何颖; 刘中宪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ABAQUS黏弹性人工边界时域波动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等效应力输入方法实现地震SV波倾斜入射,半空间算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进而基于所建立的斜入射方法研究地震波斜入射对海河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SV波斜入射情况下,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规律与垂直入射时具有明显差异;随入射角增加,沉管隧道结构应力增大,应力较...

  • 单体土遗址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以山丹县刘富寨敌台为例

    作者:郭志谦; 谌文武 刊期:2017年第04期

    我国西北地区遗存有大量的单体土遗址,时刻遭受地震等各种灾害的威胁。因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很难以一个确定性的模型或计算方式来获取较为准确的结论。为更好地研究及保护单体土遗址,以山丹县刘富寨敌台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对其进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包括位移、应力以及地震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测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敌台...

  • 西北黄土地区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动力响应分析

    作者:任永忠; 朱彦鹏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以甘肃兰州地铁一号线某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基于ADINA分析软件32CPU有限元显式计算平台,建立地基土与车站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地震响应计算模型。数值分析在El-Centro、Kobe和兰州波的多遇地震条件下其车站及地基土的动力响应差异。结果表明:车站结构振型与周围地基土振型基本一致;车站底板、中板及顶板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形状基本相同;中柱和...

  • 增设翼柱的底商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梁永朵; 郭迅; 姜金征; 蒋越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为研究在结构前纵墙底层部位增设翼柱对底商多层砌体房屋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分别设计了一个1/5缩尺比例的普通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及增设翼柱的砌体房屋模型分别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对比分析各模型的破坏过程、加速度放大系数、相对位移及典型位置应变等参数。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地震动输入下,带有翼柱的底商多层砌体房屋破坏程度、层间相对位移及层...

  • 梁的约束对液化场地桥台震害模式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海涛; 高大; 申佳玉; 吴跃东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为深入研究液化场地梁的约束对桥台震害模式的影响,首先在对唐山地震中胜利桥震害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UWLC对该桥震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震害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震害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UWLC软件进行震害数值模拟分析是可行的。然后对有、无桩基条件下梁的约束力和液化层厚度对...

  •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长期预测的回顾认识

    作者:郭安宁; 白雪见; 任栋; 赵乘程; 张向红; 吴建华 刊期:2017年第04期

    回顾了2013年郭增建提出的基于地震活动性的"静中动"和后期与作者共同发展的"准静中动"方法,以1987年1月8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发生的5.9级地震作为标志性的"准静中动"地震,结合国家地震局在1989年综合划定的1990—2000年南北地震带10年地震危险区,用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尺度,指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三个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区,其中一个就...

  • 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

    作者:高曙德; 郭安宁; 王军燕; 武善艺; 杨晓鹏; 张博; 赵斐; 李旭升 刊期:2017年第04期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360km的平凉井下地电阻率出现了持续1年的趋势异常,NS和EW测项异常幅度年变化率均大于背景值(正常年变化0.6%和0.4%),分别为1.1%、0.6%;2017年6月27—29日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宁夏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组成联合异常核实小组,对这组变化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是地下介质电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震兆异常。在震前20个小...

  •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强震记录及特征分析

    作者:王文才; 李佐唐; 党红; 石文兵 刊期:2017年第04期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的66个强震台获得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首先对198条三分向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近场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分布情况;再根据2个典型台站的加速度时程记录,通过计算其加速度反应谱并与设计反应谱比较,分析本次地震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实际观...

  •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作者:李晓峰 刊期:2017年第04期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地震破裂类型为逆冲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展布及震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 Loran-C信号中直达波与反射波的提取方法研究

    作者:黄显良; 戚浩; 郁建芳; 谢石文; 王琐琛; 杨波; 夏仕安 刊期:2017年第04期

    Loran-C信号中直达波和反射波到时差的提取是利用其进行测距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Loran-C信号实测波形与理论波形的特征,认为两者所包含的直达波信号一致。基于此特征,通过波形相减的方法从实测Loran-C信号中剔除理论直达波信号,并结合互相关方法求解出直达波和反射波的到时差。

  • 福建南一水库气枪震源实验激发效果最优分析与研究

    作者:陈惠芳; 林彬华; 金星; 蔡辉腾; 郭阳 刊期:2017年第04期

    气枪主动源探测实验需要获得信噪比较优的波形数据,因此实验前很有必要进行不同工况的激发实验。通过综合分析台站记录特征,寻找最优激发效果的工况条件,为后续定点激发奠定重要基础。本文在福建南一水库大容量气枪震源实验时通过单次激发分析、叠加分析、信噪比系数等方法综合研判工况激发效果,确定出最优工况,再利用台网噪声评估对得到的最优...

  • 云南地区水位、水温对尼泊尔Ms8.1地震的响应特征研究

    作者:李利波; 姚休义; 李智蓉; 毛慧玲; 罗睿洁 刊期:2017年第04期

    通过统计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和5月12日MS7.5余震发生时云南地区水位、水温的空间分布、异常形态、变化幅度、起始和结束时间等远场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同震响应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东南部、滇缅弧形块体东部和小滇西一带,即云南地区中西部;同井观测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多样,单井同测项的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具有一致性,与地...

  • 2011—2014年康定周边地形变场变化与芦山7.0级地震及康定两次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

    作者:夏峰; 郭良迁 刊期:2017年第04期

    收集康定地震区及周边(99.6°~105.2°E,27.8°~33.0°N范围内)连续GPS观测站的资料求解站速度场,采用刚性-线弹性运动方程计算方法,拟合计算得到研究区域规格网格点(0.4°×0.4°)的速度值和主应变率值。基于该结果分析研究区内的运动特征和应变场变化情况,并讨论其与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芦山7.0级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呈现应变能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