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杂志简介:《中外文化与文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6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序言、海外知音、杨明照先生学术研究、龙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经典与变异

主管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主办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创刊时间:199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1
总发文量:1068
总被引量:653
H指数:8
引用半衰期:6.3462
期刊他引率:0.875
平均引文率:6.2917
  • 论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

    作者:曹顺庆; 秦岭 刊期:2015年第01期

    现当代中国,关于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学术研究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还有不少误区,例如:"现当代的中国人不认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海峡两岸’文化的相互不认同"、"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不认同"这"三大困境"给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如文化主体分离、民族文化偏见和地域文化偏见等诸多问题,...

  • 现代中国的多元历史——从辛亥百年看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兼容

    作者:徐新建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关注现代中国的族群和文化多样性,通过对两组不同时代"诏书"和"盟誓"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的现代中国自帝国解体以来的社会转变。文章强调只有透过多元的历史画卷,方可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既往进程和未来演变。

  • 大一统与多元一体——中国文化的密码

    作者:曹漪那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仅能始终保持文明基本内核连续性和保持国土领地的文明,同时又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内源"文明,而非"外源"文明。这或许应当归功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和多元一体观念。本文通过对大一统与多元化观念这两个基本概念的介绍以及对于中国分久必合文化密码的分析,提出当代缺大一统与多元一体观念的看法,并重新提出了全新的多元...

  • 《十七条协议》法律价值研究

    作者:周宝峰 刊期:2015年第01期

    《十七条协议》以其遵行《共同纲领》的制度实践为"五四宪法"最终确立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很好的进一步实验,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内蒙古经验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有益元素。《十七条协议》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谈判协商在解决国家统一的基础上解决少数民族自治问题的法律途径,因而在新中国解决民族自治问题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该协议是对藏族加...

  • 遗产与认同的关联研究

    作者:邱硕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中,遗产运动遇到文化认同的强烈需求,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关联性成为遗产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外遗产学语境中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关联性的研究作了综合梳理,并对其中的基本问题加以评说。笔者认为,如今的世界面临全球一体化与民族主义并行的情形,中国面临国内族群、地域、阶层认同冲突的状况,文化遗产与文化认...

  • 交流与共享:丝绸之路上的藏文化遗产

    作者:才让 刊期:2015年第01期

    藏文化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曾经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存丝绸之路上的藏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的产物。就汉藏文化关系而言,河湟、河西地区是二者交流最为密切的地方之一。在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佛教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藏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多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是多民族共创和共享的结果。

  • 深入与推进: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发展

    作者:田级会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今天多元主义与全球一体化并存的时代,民族文化遗产及其多样性与共同性成了当今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尚待深入探讨的重要学术议题。2014年8月底,四川大学"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与西北民族大学共同举办"民族文化遗产:多样性与共同性"研讨会。本文对此加以评述和分析,阐释国内外学者就文化遗产的全球化...

  • 民族符号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作者:赵毅衡 刊期:2015年第01期

  • 原自系统论:一个值得引入民族符号学研究的概念

    作者:彭佳 刊期:2015年第01期

    原自系统论是弗朗西斯克·维若拉和亨博托·梅图拉纳提出的生命理论,原自系统的基本特点是组织封闭和结构开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自系统论被用于描述任何具有自我指涉性、自我繁殖的系统,尤其是卢曼的社会原自系统论,将交流视为社会自我发展的基本单位。洛特曼的符号域理论认为,符号域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具有边界和中心-边缘地带,而文本的...

  •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变——仪式意动性特征管窥

    作者:朱林 刊期:2015年第01期

    摆手舞作为一种本土信仰的祭祀活动,是土家族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摆手舞既是一种祭仪,也是一种傩仪,经过历史的变迁,它现在已经褪去了宗教的色彩,成为一种纯粹的民间舞蹈,2006年摆手舞还被列入"非遗"名录进入保护。考察摆手舞及其祭祀对象的流变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仪式的意动性特征。同时摆手舞及整个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是口传时代的产物,要分析...

  • 白马藏人的民俗遗产——“池哥昼”仪式的考察分析

    作者:王艳 刊期:2015年第01期

    白马藏人是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而又销声匿迹的氐族后裔,分布在今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藏彝走廊东北端。由于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白马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保持了最原始、最传统、最完整的傩祭仪式体系,是藏彝走廊上傩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白马藏人"池哥昼"这一傩祭仪式的解读和对它文化变迁的分析,来表...

  • 玉器与信仰:红山文化研究概要

    作者:叶舒宪; 祖晓伟 刊期:2015年第01期

    红山文化玉器不是作为美术的装饰品而生产和使用的,是作为宗教信仰的法器而存在。要读懂这批玉器的文化蕴涵,需要先回溯到8000—5000年前神话思维时代先民的精神世界,确认史前人对玉石的崇拜和玉雕形象造型的观念初衷。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较有效的解读方法需要借助于几个方面的新知识,尝试还原性地回到5000年前的初民信仰世界:一...

  • 地景象征与国家认同——“长江”国族化的“跨边界”之旅

    作者:付海鸿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地景象征在国家认同与凝聚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长江"从自然地理到完成国族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徐霞客"溯江纪源"行动,促进了长江地理、人群与文化的交流;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以"爱国主义地理教科书"的主题加强国人的国家认同;"长江漂流"则是对"东亚病夫"式国耻记忆的匡正与补救。"国族化"后的"长江"以新的身份进入现代多民族中国的学校教...

  • 文化理论与文学研究:诗学与文学人类学

    作者:史蒂芬·萨坎尼; 黄晚 刊期:2015年第01期

  • “男性的文艺时代”——汉彝互文中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等四例分析

    作者:张叹凤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曾兴起两次彝族文学题材(以四川省凉山州与周边地区为主)诗歌创作热潮,第一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深入生活主动代言的汉族诗人创作为主;第二次即转向本土成长的彝族诗人创作群,形成汉彝互文、应合局面。彝族诗人成为本土创作中坚力量,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民族自觉意识。从吉狄马加等四例有代表性的彝族诗人创作分析,族群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