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杂志简介:《中外文化与文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6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序言、海外知音、杨明照先生学术研究、龙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经典与变异

主管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主办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创刊时间:199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1
总发文量:1068
总被引量:653
H指数:8
引用半衰期:6.3462
期刊他引率:0.875
平均引文率:6.2917
  • 主持人语

    作者:李祥林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震级为8、烈度达11的惊天动地的大地震,把全世界的关注目光骤然引向中国,引向中国西部四川。在不到三分钟却狂烈异常的大地晃动中,从汶川、理县到茂县、北川,从彭州、都江堰到绵竹、什邡,再到青川、平武,山体崩裂,河流堵塞,道路阻断,城市毁灭,村寨坍塌。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

  • 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作者:李祥林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s)是文化人类学格外重视的对象,尤其是研究像中国羌族这种迄今依然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的确,作为非己莫属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文化遗产,

  • 试论汶川大地震后的羌文化保护

    作者:吴雪丽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为'民族的活化石',在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都颇受瞩目。《说文·羊部》解释:'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

  • 值得关注的羌族释比图经

    作者:余耀明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羌族释比是羌文化的传承者,释比文化是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羌族释比的经典,往往成为羌民自愿遵从的民间法典。而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羌语音译),则是释比文化中最为绚丽、最为丰富、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道风景线。

  • 灾难与民族村落——以甲居藏寨和桃坪羌寨为例

    作者:刘亚玲; 唐楚轩; 周丹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甲居藏寨和桃坪羌寨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两个民族村落;一个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一个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5·12'地震后,我们对它们的灾后情况甚为关注。桃坪羌寨,距离汶川县城仅15公里。在汶川的映秀等地相继被媒体报道成为重灾区之后,桃坪羌寨的受灾情况也让外界格外担忧。因为交通原因,我们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学...

  • 地震灾害对文化遗存的影响与文物抗震保护的历史经验——以四川省平武报恩寺古建筑为例

    作者:李立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这场浩劫不仅夺去了无数生命,也给四川省多处珍贵文化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毁。经国家文物局抗震救灾工作组统计,四川全省包括都江堰、汶川、北川、平武等受灾地区的65处全国重

  • 木构文物古建筑防震抗震的动力学设计——以云岩寺、七曲山大庙为例

    作者:胡言会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很多文物古建筑在历经艰辛得以留存的过程中,不断遭受各种灾难尤其是地震灾难的破坏,因而加强对文物古建筑的防震研究,提高其抗震性能始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在'5·12'汶川地震中,很多文物古建筑,如江油的云岩寺、梓潼

  • 道家文化与青城山·都江堰文物古建筑的防震抗震设计

    作者:王小娟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地震灾害是导致文物损毁的一个重要因素。"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严重威胁了青城山·都江堰文物古建筑群的安全,不过事实证明这些文物古建筑经受住了考验,因此分析其防震抗震性能,汲取古人的建筑智慧,对当前文物的抢救和修缮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 文物建筑的本体与母体保护——以峨眉山大庙飞来殿为例

    作者:江久文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文物建筑保护早已成为国人共识。但是,文物建筑该如何保护?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在相关部门达成共识。'5·12'汶川大地震后,一批珍贵的文物被毁,部分文物建筑或成残垣断壁,或摇摇欲坠,损失惨重。如果说地震是场天灾,不可抗拒,让文物经历了一场浩

  • 主持人语

    作者:冯宪光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这个语词渐次流行开来,每年就此都要发表若干研究论著,而国内学术界也在近年开始关注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译介了不少论文和代表性著作。但是,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

  •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文化轨迹——《历史和阶级意识》与《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之比较

    作者:冯宪光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建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19世纪相继谢世,而他们的伟大学说在20世纪却得到了发扬光大。当然,在20世纪有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假马克思主义之名的非马克思主义,然而继承马克思的学说,试图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中,按照马克思留下的理论遗产,来回答20世纪社会现实的新问题,开拓新境界的不同类型的...

  • 卡夫卡与文学机器——浅析德勒兹与瓜塔里的文学理论

    作者:朱立元; 胡新宇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对德勒兹思想的论述中曾经指出:"在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杰出思想家中,德勒兹是在自己的哲学中赋予马克思以至关重要地位的惟一一位,他的后期著述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即是与马克思思想的碰撞"①。这

  • 信念(doxy):从习性机制生成的象征权力

    作者:张意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伊格尔顿和布迪厄就'信念和普通生活'的一次访谈中,伊格尔顿非常犀利地指出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揭示和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资本(符号资本,symbolic power)及其空间结构的理论价值。伊格尔顿注意到这种社会学研究对于深藏

  • 作为社会叙事“显义”的意识形态——詹姆逊理论中“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

    作者:苏仲乐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在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的理论构成当中,"历史""总体性"和"意识形态"这几个相互勾连的概念构成了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丛,并在其理论构成中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性位置,为其整个理论配置奠定了基础。其中,詹姆逊理论中的

  • 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

    作者:朱述超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一、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拉克劳与墨菲的话语理论的发生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倾向的新思潮,其流派众多,成员复杂,拉克劳、墨菲、福柯、詹姆逊、利奥塔、鲍德里亚、德里达、哈贝马斯等都视作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戈德斯坦(Goldstein)《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