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杂志简介:《中外文化与文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6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序言、海外知音、杨明照先生学术研究、龙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经典与变异

主管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主办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创刊时间:199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1
总发文量:1068
总被引量:653
H指数:8
引用半衰期:6.3462
期刊他引率:0.875
平均引文率:6.2917
  • 方法论与变异学

    作者:曹顺庆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主持人语中国比较文学已日益走向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综观世界,审视自身,在反思与超越中构建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式,充实和完善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在学科教育中推进理论的革新与方法的提升是这组专栏文章的主题,也是当今比较文学学科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层面的重要问题。

  •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作者:曹顺庆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迄今为止,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坚持的实证性的影响研究;第二阶段是美国学派坚持的平行研究;第三阶段是中国学者倡导的跨越异质文明的变异研究。本文拟从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深度入手,探讨变异学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 比较文学研究之方向和方法

    作者:刘介民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5辑再次专题讨论了'比较文学学科与比较文学研究'问题。曹顺庆的《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为比较文学研究之方向和方法奠定了基础。文章认为:'中国学派的理论特质及方法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趋于成

  • 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

    作者:吴家荣; 刘萍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是大陆比较文学学科由复兴到发展到繁荣的重要标志。这不仅因为30年来,大陆一流学者如乐黛云、饶芃子、刘象愚、陈悖、孙景尧、谢天振、曹顺庆、刘献彪、孟昭毅等都付诸很大热情与心血投身于比较文学教材建设中,也不仅因为

  • 从《文心雕龙》“风骨”英译及阐释看关键词的重塑和话语秩序的建立

    作者:刘颖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关键词的翻译和阐释,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关键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中产生,含义往往复杂多元,即使是国内学者也多有争议,翻译者更容易产生误解。但是,有趣的是,一些明显的误译经过在目标语境中长时间的接受过程,

  • 现代性影响下“晚明叙事”的矛盾与修饰策略

    作者:谭佳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引言任何历史叙事的实质都是不同叙事策略下的话语建构,它们通过叙述者、文本和各类观点呈现出来。对"晚明"的理解和阐释、赋予"晚明"历史价值与意义的工作就是"晚明叙事"。作为被叙述对象,"晚明"从明末天启开始就不断被评议,至今仍是时人"读史热潮"的焦点之一。不同时期、不同言说者受话语机制影响,表述

  • 文学意义论比较研究

    作者:吴兴明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主持人语语言学转向(linguist turn)以来,现代西方文论对文学质性的研究侧重于对文学语言之意义特殊性的研究,就是说,在论域范围上,它主要是由文学意义论的研究来承担。借用哈贝马斯的话,这是一种告别了意识哲学(意识中心论)之后的后形而上学式的研究。它不同于心理学、认识论或社会理论(意识形态批判)。在这里,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辨让...

  • “意象”和“意境”:中国古代诗论的意义论的取向

    作者:吴兴明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由于受意识哲学和心理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用思想、意识、表现、再现、情感、心境等词汇去解释中国古代的诗意论。本文力图矫正这一倾向,着重从意义论的角度去梳理'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的内涵。我们知道,佛教独特的意义论视野与中国传统道家、《周易》的

  • 语义杂多:新批评的文学意义论

    作者:支宇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在20世纪西方文学意义论的学术谱系上,"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新批评的文学意义论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新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复义"、"多层结构"等等

  • 语言之逻各斯:话语

    作者:匡宇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一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海德格尔充分揭示了何为源始处境的意义之发生背景和意义之实现结构。他的这种存在论现象学意义上的理解领会、解释,以及对于意义域的清理工作,构成了专门的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理解问题、释义问题以及意义问题的基础。由于这样一种奠基,那么,对于语言问题的分析,就是海德格

  • “样式齐全,榫合完美”——评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作者:卢迎伏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自晚清以降,中国遭遇了全方位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在晚清士人看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人心秩序的正当性需要重新论证'。此一变局亦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得以呈现,如清季民初的学者们对中国到底有无'哲学'与'史学'的论争。因为,不论持何种观点,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

  • 关注“比较”的落脚点

    作者:阎嘉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主持人语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近代兴起的学科,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是进入了学术体制,成了众多学人争相加入的一个热门领域。这门学科的关键词在于"比较"一词。这个词语既是引起人们各种兴趣和联想的焦点,也是很容易引起学科争议的焦点。比较什么,如何比较,

  • 直观与解脱:在尼采与克罗齐之间的朱光潜美学

    作者:肖鹰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在《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自序》(1982)中,朱光潜说他之所以赞成在半个世纪之后翻译出版这部早年的著作,"这不仅因为这部处女作是我的文艺思想的起点,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也不仅因为我见知于少数西方文艺批评家,主要靠这部外文

  • 他者的视角:西方中国文论研究——以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

    作者:邹涛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玄妙的中国传统文论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舞了两千余年之后,打开了窗户,探出了脑袋,用热切的目光眺望着山外的远景。那些"身处山外,心存山中"的人倒是因其独特的视角而可能为我们提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日益关注。在众多西方相关

  • “诗学”

    作者:刘延超 刊期:2009年第01期

    <正>'诗学',从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关于诗的系统性理论或学说。它给诗、诗的分支、诗的细分文类、诗的形式和创作诗的技巧下定义,探讨诗的创作原则并且把诗与其他的创造性活动区分开来。这个术语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名著《诗学》(希腊语意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