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杂志简介:《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941/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教学研究、基础研究、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国际刊号:1672-1403
国内刊号:11-4941/R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7
复合影响因子:0.98
总被引量:5029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4.5484
立即指数:0.0357
期刊他引率:0.8272
平均引文率:9.5952
  • 探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打造专业权威评价体系

    作者:黑飞龙; 金振晓 刊期:2016年第03期

    体外循环及其衍生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ine 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是由人工心和人工肺两种人工器官结合而产生的心肺支持技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现已经广泛用于心脏手术、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呼吸衰竭、中毒及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症救治领域。

  • 2015中国心脏外科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

    作者:赵举; 黑飞龙 刊期:2016年第03期

    2003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ChSECC)成立以来,每年调查全国当年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统计白皮书。2015年底向791家医院发出调查函,回收729封,回收率92.2%。

  • 控制氧分压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晓军; 施燕飞; 李雪刚; 王昌斌; 张红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控制氧分压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探讨肾保护措施。方法53例风湿性心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氧分压组(H组,n=26)及控制氧分压组(C组,n=27)。C组与H组PaO2分别控制在100~250mmHg、300-500mmHg。于术前(T0)、CPB后24h(T1)、48h(T2)、72h(T3)、96h(T4)采集动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肾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郑青敏; 赵荣生; 林阳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MEDLINE(1990年1月至2013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1978年1月至2013年10月),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纳入重组人脑利...

  • 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石云; 刘宇; 宋恒昌; 姜辉; 王辉山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引起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各个因素,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多脏器灌注不良(OR=5.270,CI:1.570~17.690,P=0.007)、术...

  •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罗智超; 彭东; 周成斌; 钟执文; 林中林; 章晓华; 范瑞新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至6月共7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A),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术中均使用血液回收技术。术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者为血小板分离组(n=28),未使用者为对照组(11=44)。手术均在深、中低温停循环和顺行脑灌注下完成。血小板分离组在深静脉置管后开始血小板...

  • 白蛋白预处理管路对主动脉弓置换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良; 吕琳; 姚婧鑫; 龙村; 楼松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下(DHCA)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常规、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炎性介质和输血等指标的变化:对比白蛋白不同的加入方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患者人组,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SG组)和对照组(CG组)。SG组体外循环管路预充液中加入40g白蛋白,并在体...

  • 腋动脉和股动脉插管对主动脉A型夹层深低温停循环患者预后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张军; 胡彬; 梁飞; 张刚; 张海洲; 张文龙; 王正军; 邹承伟; 许崇恩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本文比较股动脉插管(FAC)和腋动脉插管(AAC)两种灌注模式临床预后的优劣,期望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找到一种更为可靠有效的灌注模式。方法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AAC和FAC两种插管灌注模式的临床预后。结果总共纳入11个临床研究,共计有988例患者进入分析对比(AAC=495,FAC=493)。同FAC相比,AAC降低了住院死亡率风险[风险比(RR):0.35;...

  • 单中心儿童心脏移植的供心保护经验总结

    作者:赵阳; 李平; 刘金平; 董念国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本中心儿童心脏移植供心的保护经验。方法武汉协和医院心脏移植中心自2008年9月至2015年8月,共完成21例儿童心脏移植,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8岁(11.75±7.94)岁,体重5.2~69(34.49±18.33)kg,身高56~172(133.61±35.79)cm,平均肺动脉压(MPAP)为20—52(33.15+12.73)mmHg,心脏射血分数(EF)为15%~7...

  • 主动脉弓离断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特点

    作者:熊际月; 练红梅; 刘婷; 谭赵霞; 罗明; 秦臻; 周荣华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离断(IAA)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IAA患儿9例,其中男6例,女3例;手术年龄5d-3岁,体重2.6~12.5kg;其中IAA分型A型6例、B型3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完成IAA一期矫治及其合并的其它心脏畸形纠治术。结果9例均采用DHCA,其中有6例在DHCA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

  • 不同教学模式在胸心外科五年制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作者:陈瑜; 陈涛; 董小超; 刘洋; 魏旭峰; 金振晓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将探索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模式在胸心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70名临床见习学生,随机分为PBL教学组和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胸部外伤、肺癌、食管癌和瓣膜病。见习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试卷笔试、临床技能、病历书写以及临床病例分析能力等不同方面进行评...

  • 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的体外氧合性能测试

    作者:刘文豪; 金振晓; 魏旭峰; 杨剑; 程亮; 唐嘉佑; 陈涛; 刘洋; 俞世强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考察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的氧合性能。方法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技术与磁悬浮离心泵装置整合构建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采用红细胞比容0.30的牛血进行体外氧合效率检测试验.分别在0.5~5.0L/min流量运转检测装置流人道及流出道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计算装置氧合效率。并进行各流量12h运转游...

  • 腺苷受体A3激动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果和机制研究

    作者:熊红燕; 杨金保; 周亚军; 苏洁; 辛渭川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CL-IB-MECA(腺苷受体A3激动剂)的心肌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离体灌注心脏和成年大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给予2-CL—IB-MECA,并同时给予P13K抑制剂Wortmannin。检测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测定体外分离心肌细胞的凋亡、坏死和caspase-3和磷酸化BAD的活性。结果2-CL—IB—MECA可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

  • 胎羊体外循环通过microRNAs导致胎心功能失调

    作者:袁海云; 周成斌; 陈寄梅; 温树生; 刘晓冰; 张力; 庄建 刊期:2016年第03期

    目的本文重点研究胎羊体外循环影响心肌microRNAs的表达情况,探索microRNAs导致胎羊体外循环(CPB)后胎心功能失调的可能机制。方法孕120—140d母羊6只,其中两只孕羊有双胎,共孕8只胎羊,随机分为对照组(n=4)和胎羊CPB组(n=4)。对照组胎羊开胸,不建立CPB。CPB组建立胎羊心脏转流模型,转流30rain。分别于转流前和转流30min结束后测胎羊...

  • 缺氧诱导因子在深低温停循环肠保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铭月; 吉冰洋 刊期:2016年第03期

    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是指体温降至18℃~20℃时阻断全身循环,为术者提供相对无血的术野,其临床实践已有60余年,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然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