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1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大变局与战略全局、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2-4921
国内刊号:11-1211/C
全年订价:¥ 130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4
复合影响因子:7
总发文量:1529
总被引量:118583
H指数:182
引用半衰期:5.3077
立即指数:0.4157
期刊他引率:0.9897
平均引文率:42.7978
  •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作者:吕世荣 刊期:2015年第04期

    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蕴含在他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前提,即破解旧哲学的本体观念论,使哲学研究通达现实。这一哲学观的变革使得马克思能够从现实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破解人类社会发展之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唯物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趋势,由此...

  • “三流合一”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

    作者:杜运辉 刊期:2015年第04期

    “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自近代以来的“中”与“西”、“古”与“今”二元对立历史地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对立斗争而又错综交融的三元态势,20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集中体现为正确处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倡导中、西、马“三流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学派在各种...

  •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

    作者:范剑勇; 莫家伟; 张吉鹏 刊期:2015年第04期

    如何解释地方政府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为什么城市高企的房价没有抑制外来人口的持续流入?从土地供给角度对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内在机制的探讨,将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干预行为具体化为扩张工业用地供应、相对缩减住宅用地供应,并以新增常住人口的居住模式选择为切入点,建立适合解释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均衡模...

  • 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概念、量表与指数构建

    作者:张彦; 魏钦恭; 李汉林 刊期:2015年第04期

    通过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两项表征民众“总体性情绪”的社会事实,可以观测与分析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运行态势,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制作测量与观测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可以用一种基于变量...

  • 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

    作者:胡铭 刊期:2015年第04期

    自媒体时代,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民意左右审判的现象,背后则是司法公信力问题。以影响性诉讼案件为标本,基于理性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各异的个案中透示出影响公众对刑事案件评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声誉和互动为核心的内在要素,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外在要素。通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美誉度以及互动性的量化评估...

  •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作者:杨东 刊期:2015年第04期

    互联网金融具有满足小微投融资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提高市场透明度的功能,发挥着分散金融风险、回归金融本质的作用。我国现行管制型立法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规制失灵,催生刚性兑付和过度依赖担保,抑制竞争且加剧信息不对称。因而,应重新厘定信息工具范式,以大数据和征信体系为基础,规范市场准入并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发...

  • 当代中国文论的反思与重建——从当下实践出发建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

    作者:高建平; 周宪; 南帆; 朱立元; 姚文放; 王宁 刊期:2015年第04期

    近现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席卷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为更好推动新形势下的文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举办了“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级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作者:周宪 刊期:2015年第04期

    随着中国崛起,一个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转变正在发生。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文学理论界,人们有一种深感某种理论原创力不足的焦虑。当中国经济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时,当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走在世界前列时,我们的文学理论却还靠着东渐之西学度日,如此鲜明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警醒与反思。

  • 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

    作者:南帆 刊期:2015年第04期

    20世纪曾经被形容为“理论的时代”。理论的活跃可以视为20世纪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学理论亦然。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到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西方的诸多批评学派竞相登台,众声喧哗。

  •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再思考

    作者:朱立元 刊期:2015年第04期

    一、旧话重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这一命题,最早是在1996年10月西安召开的“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被提出的。其实,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它应该是由钱中文首先提出的。

  • 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对当代中国文论重建的启示

    作者:姚文放 刊期:2015年第04期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集中于20世纪40年代,以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一书为标志,蒙》一文进一步论述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 世界诗学的构想

    作者:王宁 刊期:2015年第04期

    伴随着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世界文学”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的又一热门话题。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后,受到极大的启发。

  • 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作者:侯旭东 刊期:2015年第04期

    秦亡汉兴为中国古代历史一大变局,逐鹿或天命,是汉代人提出的重要解释。刘邦建汉,实乃于群雄逐鹿中拔得头筹所致,他称帝后亦不否认此点,逐鹿兴汉的观念浸透着战国以来“天命”坠地与“人”的发现的时代精神。随着统治秩序问题日益突出,“天命”观念重新抬头,司马迁认识中的矛盾正是两种思想交替的时代产物。尽管“天命”说受到朝廷重视,...

  • ABSTRACTS

    刊期: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