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ese Calligraphy

杂志简介:《中国书法》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36/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_蔡襄书法研究特辑文丛、经典_蔡襄书法研究特辑、学术_访碑、学术_美学、学术_史论、学术_考证、学术_简牍研究、学术_论坛、创作_展...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3-1782
国内刊号:11-1136/J
全年订价:¥ 82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7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8849
总被引量:2190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6676
  • 书法韵的生成与嬗变

    作者:姜寿田 刊期:2017年第1X期

    书法之韵是中国书法审美的核心概念与范畴,它奠基于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具有书法审美的哲学形上特征。因而韵虽具有美学风格意义,但却并不体现为单纯的美与风格,而是超越美与风格,从更深层次表现出传统书法美学精神的生命感性与文化价值追寻。本文围绕韵的生成,梳理论析了书法之韵产生的书史境遇以及在不同文化、审美背景下的嬗变;同时,还将韵与...

  • 书画鉴定方法浅说

    作者:薛永年 刊期:2017年第1X期

    书画鉴定,是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也是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一大门类。鉴别者既需要有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敏锐而准确的直觉把握眼光,又需要讲求学理和方法,但方法离不开对象与任务。书画鉴定的对象,是已故书画家流传于世的手迹。不论是单体的(如一轴)还是成组的(如一册),自问世以来,递经宝藏、辗转流传,几乎无不经过装裱,其装裱形制有手卷、挂轴、册...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薛永年的书论研究和书法实践

    作者:李一 刊期:2017年第1X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在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觉性不断增强的进程中,连通传统血脉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显著的标志是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书法理论家和优秀的书学研究成果。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先生就是这些理论家中的佼佼者。虽然,薛永年先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

  • 从读书笔记到“书法+”——我的书法学术研究之路

    作者:曹建 刊期:2017年第1X期

    从读书笔记到朴学我的书法学术研究可以说是从读书笔记开始的。这从新近出版的我的书法研究论文集《书法的观念与实务》一书可看出端倪。其中,收入论文集的第一篇,就是由时任编辑毛万宝先生选中后刊登于《书法之友》一九九四年第三期的关于《海岳名言》的读后感。从那

  • 功夫下在原稿上,时间抢在校样上

    作者:苏士澍 刊期:2017年第1X期

    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非常好。我归纳了有近十八条意见。从出版的角度,有这么几个问题要考虑,从题目来说,还应该叫《历代书论译注集成》。'××译注',这样比较好。不能像《段注说文解字》那样把'段注'放在前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摆放比较谦虚些,不管怎样,这也是你的著作。译注也是一种

  • 建构书法现代解释体系

    作者:杜大恺; 王海钧 刊期:2017年第1X期

    纵观几千年来的书法史,有两大重要遗产,一个是以名家经典法书为代表的图像序列,即作品;另一个是对书法进行探讨、解读的文本序列,即书论。所谓继承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除了临习古代书法作品、掌握基本书写技巧之外,还包括对古代书法理论、书学思想

  • 负重与启航——《历代书论译注集成》的编撰体例述要

    作者:罗亚琳; 赵鹏辉 刊期:2017年第1X期

    中国古代书论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晦涩难懂之篇章,对于研习书法者而言,随着文化的变迁,现代教育的出现,古代书论渐行且远,卒读书论并非易事。目前系统地注释书论还属空白,随着书法的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书法参与人数的日趋增多,已有二百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书法图书馆和博物馆

  • 《历代书论译注集成》编撰座谈会纪要

    刊期:2017年第1X期

    《历代书论译注集成》编撰工作座谈会由杜大恺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文史馆等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作者和专家分别作了发言,在听取译注作者关于《集成》的意见和建议之后,苏士澍主席最后做了总结发言。

  • 还原与叙述——关于古代书论现代转换的方法思考

    作者:林书杰 刊期:2017年第1X期

    还原与叙述是一种接近对象——书法的方法,排除了一定的意义预设的方式。由此,在形成书论的同时,还包含有书写的技巧性,即书法语境的特征。通过叙述与还原,来获得转换和营造书法的语境方法,进而使书论的意义更适合于当下。因此,叙述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的探讨,更多是思想方法、观念本身的阐发,同时也是注释者的思想的表达。

  • 从与吴大的交谊谈吴昌硕的大篆书法

    作者:薛垲睿 刊期:2017年第1X期

    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石鼓文》,临创作品自成面貌,其金文也成就斐然,但相较于《石鼓》却数量稀少。对比其早年与晚年的《石鼓》临作,结体和章法上除了取法金文之外,还融入篆刻造型,在笔法上变化颇丰。不可否认这与吴昌硕有意识侧重于对《石鼓》的创作有关,但也与同吴大澂的交谊以及书画市场对作品风格的需求不无关系。

  • 论王蘧常章草书风的形成

    作者:孙景宇 刊期:2017年第1X期

    王蘧常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诗人,以及书法家。其书法独具个性,被称为'蘧草'。在蘧草形成的过程中,处处彰显出文化的力量,体现出时代文化、个人胸怀、学问、艺术的深层次融通。本文从创作思想和技法构建两方面,剖析王蘧常章草书风的形成。

  • 王蘧常的书法特色及其渊源

    作者:马颖慧 刊期:2017年第1X期

    二十世纪以来,在书法界较大影响的海派书法家有吴昌硕、沈尹默、白蕉、王蘧常、陆俨少、来楚生等,他们的书法风格各不相同,却为这一时期书法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这样一个书法大繁荣的背景中,本文着重探求王蘧常的书法特色及渊源,借以阐明他的书法与其他书家有何不同、他的学者身份又是怎么影响到他的创作等问题。

  • 碑与帖:两种传统及其逻辑——兼论白蕉的意义

    作者:丘新巧 刊期:2017年第1X期

    清代碑学对书法的审美感觉和取法对象进行了极大的拓展,但早在宋代,碑学理论的某些雏形已经浮现。碑学属于一种'纪念碑性'传统,与之相对,帖学则属'抒情性'传统。碑学的取法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它剥夺了对象身上的政治和宗教内容而只获得了一种形式,而帖学的技法、内容则是充分生活化了的,因为它们只是些日常书写的产物。白蕉的作品只有被放置在...

  • 浅析陆俨少书法风格的形成及书风的演变

    作者:陈以超 刊期:2017年第1X期

    长期以来人们对陆俨少的山水画成就多有论述研究,在书法上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探讨。本文着重对陆俨少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及其不同年代的书法特点进行梳理研究,试图找到其书法风格演变背后的轨迹和特点,裨益时人认识陆俨少书法和国画的内在关系,推动当代学者对他的书画成就作进一步研究。

  • 不信高山藏片玉 可能沧海有遗珠——包六科书道情怀与书艺探微

    作者:白鹤 刊期:2017年第1X期

    包六科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海上非常活跃的书法家和诗人,与白蕉、邓散木、唐云等交往甚密。尤精于楷书,被白蕉誉为'活褚字'。因其诗艺出众,深为诗学泰斗吴眉荪先生赏识,收为入室关门弟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因挚友白蕉、邓散木等蒙受'右派'之冤,遂隐居不出。晚年往返于甬、沪两地,以传授八法、诗学为事,直到谢世,培养了诸多门生。其书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