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Ancient Legal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年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整理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整理研究所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320
总被引量:84
H指数:4
引用半衰期:10.0391
平均引文率:9.28
  • 秦汉法律研究百年(一)——以辑佚考证为特征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汉律研究

    作者:徐世虹 刊期:2012年第01期

    在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中,唐律是学界公认的完备律典,其巅峰地位无可置疑。但若将历史坐标定位于秦汉法律,便可发现它对唐律乃至此后的中华法系的影响是一脉相承、深刻而久远的。在法律形式、律篇构成、法定刑名、主要罪名、刑罚适用及立法精神上,秦汉律与唐律之间显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关系。沈家本言“求唐律之根源,更不可不研究夫汉律矣”。

  • 王杖木简再考

    作者:籾山; 明; 庄小霞(译) 刊期:2012年第01期

    序言汉代被称作“令”的成文法,其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分析王杖木简,即记载王杖(鸠杖)持有者相关特权的法令的一批出土简牍史料,试对这个问题窥其一斑。自从中田薰在其先驱性的考证中道破“汉令典是在律令之外补充律令规定的诏令集”以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 《甘露二年御史书》校读

    作者:邬文玲 刊期:2012年第01期

    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在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1号探方中发现三枚木牍,编号为73EJT1:1~3,内容系在全国范围内搜捕犯有大逆无道罪的惠的同产女弟丽戎的一份逐验文书。①1974年在破城子(汉代甲渠候官所在地)43号探方内发现了一枚残牍,编号为EPT43:92,内容与前者相似。②二者应是同一份文书的不同抄件。此即《甘露二年御史书》。这件文书发表之后,...

  • 《二年律令》新研

    作者:陈伟 刊期:2012年第01期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刊布以来①,学者多有探研。笔者在几篇专题论文外,还写过两篇校读札记。即《张家山汉简杂识》和《〈二年律令〉、(奏谳书)校读》②。由于律文古朴简奥,研味时,总有柳暗花明、常读常新的感觉。这里把近年研习的一些体会摘抄出来,以就教于同好。

  • 读秦汉简牍再论赎刑

    作者:南玉泉 刊期:2012年第01期

    赎刑,历代典籍中有称赎罚或赎罪的,现代学者论赎刑也是名称各异。目前所见最早全面记载赎罚制度的文献是《吕刑》,所谓“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这是对疑罪从赎的原则性规定。西周以后是否存在赎刑,从逻辑的发展视...

  • 读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札记十六则

    作者:黄楼 刊期:2012年第01期

    刘俊文先生《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一书是目前学界研究中国中古法制史的一部必备参考书,为海内外学者广泛称引。在1983年《唐律疏议》点校本的基础上,刘俊文先生对唐代律令及其施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工作,并从两唐书、《通鉴》、唐人笔记小说乃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钩稽相关实例,佐证唐律的具体执行情况。刘书虽然做了大量开创性的研...

  • 《唐律疏议笺解》辨正

    作者:李俊强 刊期:2012年第01期

    《唐律疏议笺解》①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刘俊文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唐律疏议》的集大成之作,是其探赜索隐、追源述流、辨正去讹的工作结晶。该书可谓成就辉煌,对历史学界与法史学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至今为止仍是《唐律》研究中的大手笔。但白璧有瑕,本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可能是因为排版、校勘等原因致误以及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 《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无名书判——研究方法的探讨

    作者:柳立言 刊期:2012年第01期

    前言《名公书判清明集》目前共有四个版本面世:一是静嘉堂宋本,刊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编者是“幔亭曾孙”,不知何人,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在1964由东京古典研究会影印流通,后收入《续古逸丛书》之三十七,是一个残本,依内容先后,约等于中华点校本(见下)的卷8、4、5、9,除了少数漏误外,两本大致相同,所以两者出现的问题(如书判没有作者)也...

  • 宋令演变考(上)

    作者:川村康; 赵晶(译) 刊期:2012年第01期

    绪言1999年发现、2006年公布的北宋三十卷《天圣令》中的十卷残本,①不仅对以唐宋为中心的中国法史研究,对日本古代法史的研究也带来了很大的促进。②以如此重要的法制史料作为宋代法史研究对象之际,对宋令谱系与性质的理解是不可欠缺的。然而,尽管《天圣令》与元丰、元祐、元符、政和、绍兴、乾道、淳熙、庆元、淳祐等九令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化,...

  • 《天圣令》与唐宋法典研究

    作者:赵晶 刊期:2012年第01期

    1998年,戴建国在浙江宁波天一阁发现了明钞本《天圣令》残卷,并于1999年第3期《历史研究》上发表了《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公布了北宋《天圣令》残存的篇目、卷数、条文数量、令篇结构、部分令文等,并枚举了该文献的研究价值,由此掀起了海内外研究《天圣令》的热潮,至今成果已堪称宏富。虽然这十余年来,学界时有关于《天圣令》的研究综...

  • 元代行政诉讼与审判文书——以《元典章》附钞案牍“都省通例”为材料

    作者:岩井茂树; 王旭东(译) 刊期:2012年第01期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刊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以下略称为《元典章》)系常熟汲古阁毛晋旧藏,清代归内府所有①。追溯到元代的话,盖为建康路(路治为今南京)的官吏所使用。从该书的损耗和在上面加批语很少这一点来看,这位官吏可能充任的是闲职吧。

  • 明代人法律知识的接受途径及实效

    作者:孙旭 刊期:2012年第01期

    传统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身份不同的人,社会地位、生活内容乃至思想观念等都会有所差异。同理,不同的身份,也决定了人们法律知识接受途径的不同。本文对明代人法律知识接受途径的考察即从其身份入手,对传统社会中处于身份两极的官员与百姓分别论述;因读书人身份特殊,既多具百姓身份,又是潜在的出仕者,而其法律知识接受途径又别具特点,故而将其单...

  • 《皇朝经世文编》“刑政”门中的法律文献

    作者:周积明 刊期:2012年第01期

    清道光年间,魏源、贺长龄师华亭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吴江陆燿《切问斋文钞》之意,参考《大清会典》“以官统事,以事隶官,提纲挈领,治具毕张”的编纂方法,纂成《皇朝经世文编》百二十卷,分为学术、治体、吏治、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8门类,“凡文字足备经济,有关治世者,无不搜采”。《皇朝经世文编》刊布后,风行海内。

  • 清代合同类型的初步研究——基于徽州合同文书的实证分析

    作者:俞江 刊期:2012年第01期

    一明清徽州合同文书研究概述与文书公布情况中国古人习惯于用合同的方式来解决各种财产问题和社会矛盾。这样,通过研究存留下来的合同文书,可以帮助我们较为深入认识古代中国社会。但合同适用的社会关系极其复杂,要透过合同研究古代社会,必须先认识合同文书的类型。只有较准确地把握了合同文书的类型,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合同关系及其所代表的社...

  • 《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资料的缺失与存疑的问题

    作者:张生 刊期:2012年第01期

    历史的过程是由诸多材料来重现的,材料的系统性决定了历史的客观清晰度。自民国以来,《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即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主题,但从目前的第一手历史材料来考察,该草案的编纂过程仍存在一些材料的缺失,编纂过程仍有一些存疑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历史材料的系统检视,发现《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中尚且存疑的问题,以去除后人的主观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