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Arts Criticism

杂志简介:《艺术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90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稿、特别策划·百年红色经典与文艺高峰、回望、艺界时评_舞台印象、艺界时评_影像阅读、观察与思考、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2-6243
国内刊号:11-4907/J
全年订价:¥ 484.00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54
总发文量:4808
总被引量:6329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5.4167
立即指数:0.024
期刊他引率:0.9964
平均引文率:2.2973
  • 从《人类星球》“造假门”看BBC自然史纪录片“明规则”

    作者:喻溟 刊期:2018年第07期

    2018年,BBC接连曝出《人类星球》违反编辑原则段落,观众一片唏嘘,称BBC造假、走下神坛。然而,BBC对于涉假段落的定性并非无章可循的“潜规则”,而早有“编辑原则”明文规定。那么BBc自然史节目“编辑原则”都有哪些?什么是造假,什么不是造假?哪些操作在自然史制作中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哪些是打了擦边球,并不违规但也不够诚实?BBC...

  • 精品化、泛纪录与视频电商——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赵谦 刊期:2018年第07期

    近五年来,新媒体纪录片从仅指新媒体之中播出的纪录片,逐渐扩展为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平台投资出品、制作并发行的作品。当新媒体从渠道渐渐转换为主体,当纪录片介入新媒体领域,观众所看到的,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交融与渗透。从此,此种媒介里出现的纪录片更多具备了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更加自如地适应多屏时...

  •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新趋势

    作者:裴武军 刊期:2018年第07期

    2017年,立体化、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传播重要向度,出现了《治国理政:中国这五年》等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影响的纪录片。从全球视野而言,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开播、《神奇的中国》等国际合作栏目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东方文化题材纪录片与国际化创作接轨;而媒介融合则从深层次触发了题材表达样态的多元化,短视频成为全球媒体争...

  • 艺林撷评

    作者:王文章 刊期:2018年第07期

    一、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评杨坚平潮汕“非遗”传统工艺设计、收藏展 潮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区,中原文化与古代南粤土著文化和海外文化融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体系,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独特、文化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潮汕文化以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由此而积淀的文化自信中萌生的那种胸襟开阔包容、锐意创新的精神,构成了潮...

  • 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作者:罗怀臻 刊期:2018年第07期

    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这是我看完演出后最直接的感受。同时,用国际普遍接受的歌剧形式讲东西方观众都感兴趣的《马可·波罗》故事,讲成尼斯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但是讲给中国人听的,也是讲给全世界人听的。

  • 国际合作的成功歌剧

    作者:李龙吟 刊期:2018年第07期

    歌剧是世界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人要创作出好的歌剧,需要经过国际合作这一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歌剧,学习歌剧的要素,最后创作出有自己特点,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歌剧。

  • 诗性、史诗性、戏剧性——评歌剧《马可·波罗》的一度创作

    作者:徐文正 刊期:2018年第07期

    广州大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歌剧《马可波罗》于2018年5月4日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了世界首演。这部由国际一流团队共同创作的歌剧作品以其浪漫的文学性、恢弘的史诗性以及强烈的戏剧性,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综合艺术特有的魅力。

  • 构图新语

    作者:李爱国 刊期:2018年第07期

    构图,曾是画家最亲密的朋友,现在开始变得陌生了!人们已很少谈及或只是偶尔象征性地提及它的名称。 一个讲究功力深厚、刻苦勤奋的时代过后,常伴随着一个技巧翻新、快捷务实的时代。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过后,常伴随着流星闪烁的时代。

  • 这个大禹是“二胡”——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观后

    作者:游暐之 刊期:2018年第07期

    “跨界”这个词如今利用率很高,从字面理解,即原本是甲领域,如今进入到乙领域。2018年4月28、29日,重庆歌剧院在重庆艺术中心剧院推出的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就是一部具有创新探索的、富有艺术想象力的作品。

  • 在天籁笛韵中感受文明的进程

    作者:游暐之 刊期:2018年第07期

    这是一台别开生面的舞台演出,节目单上写的是“跨界融合创新交响民族器乐剧”,“剧”名为《笛韵天籁》。之所以要为“剧”这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以我的认知和判断,这部舞台作品的气质更符合“乐诗”这样的定位。当然,因为有乐神这样的角色作为“乐”的主题贯穿始终,同时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让这部作品也和“剧”有了一定的关联。

  • 析论新媒体对青年传统文化观的影响

    作者:刘梦然 刊期:2018年第07期

    基于新媒体的特点、青年的生活实际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新媒体在青年传统文化观的养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面影响。要发挥好新媒体对青年传统文化观养成的积极作用,需要有效净化其传播环境、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引导青年自觉增强鉴别力,并引导青年从新媒体不断走向传统文化经典。

  • 陈维亚、佟睿睿“桃李杯”舞赛作品的比较分析

    作者:梁丹玉 刊期:2018年第07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院发起了“桃李杯”舞蹈比赛(以下简称为“桃”赛)。该比赛的宗旨在于总结交流我国舞蹈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其参赛剧目的美学取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典舞”参赛作品而言,“作品的形象构成和情感咏叹要受到舞种风格和舞者技能的双重限制”。

  •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人才培养及美育教育功能

    作者:周雯; 刘维伊 刊期:2018年第07期

    1993年4月,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立,到今年已经25届了。“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特色,也是对年轻电影人及青年大学生的期待。在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中,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不仅见证着中国电影的成长,培养了众多电影人才,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支持并见证学科发展的同时...

  • 身体、区隔、产业——对“时尚”机制再认识

    作者:秦勇 刊期:2018年第07期

    “时尚”是一种以身体(包括身体的延伸)为依托的文化表征,是一种文化“区隔”,以品味为基础,以表现一种群体分层趋势的身体化差异为特征。产业化推动“时尚”成为“批量的时尚”,导致了时尚的大众化,也导致了时尚的终结。一种时尚消亡之后,产业化又会推进一种新的替代性的时尚出现,周而复始地进行游戏。因此可以说,产业化制造了“时尚...

  • 典藏国际 文明互鉴——中国美术馆2017年国际捐赠和收藏美术作品综述

    作者:汤林丽 刊期:2018年第07期

    中国美术馆1961年开始获得艺术家的作品捐赠,由此掀开了中国美术馆藏品积累的序幕。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收藏的常态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通过接受外国机构、艺术家或私人收藏家的捐赠,或通过在京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中选择收藏等多种途径,外国美术藏品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