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Arts Criticism

杂志简介:《艺术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90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稿、特别策划·百年红色经典与文艺高峰、回望、艺界时评_舞台印象、艺界时评_影像阅读、观察与思考、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2-6243
国内刊号:11-4907/J
全年订价:¥ 484.00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54
总发文量:4808
总被引量:6329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5.4167
立即指数:0.024
期刊他引率:0.9964
平均引文率:2.2973
  •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互文性传承

    作者:贾磊磊 刊期:2017年第10期

    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路径在哪里?我们究竟怎样有效地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当代文化发展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当代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三者之间具有非常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都是整个中国文化绵延不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将传统文化...

  • 民间礼俗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

    作者:项阳 刊期:2017年第10期

    传统艺术所以能够传承延续,一是要有艺术承载的主体,二是要以礼俗类型为平台。礼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观念密切相关,诸如庙会、婚礼、葬礼、过三周年、祝寿等,承载着祈福纳祥、孝道、敬畏、哀缅等多种具有礼的意义的传统观念。歌舞、器乐、说唱、戏曲等音声技艺类艺术形态展示于其间。这些音声技艺形态得以传承延续,关键是承载主体以为这...

  • 临摹,作为中国画传承方式

    作者:牛克诚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体现在媒材、技巧与观念三个体系之中。作为媒材的毛笔、宣纸、墨及中国画颜料,决定了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语言形态,以及以道家“阴阳”学说为内核的哲学思维,中国画也因此具有由“器”入“道”,“道”“技”合一的文化表征。当代中国画家正是通过临摹而熟稔、亲和中国画的笔墨工具,理解、掌握中国画从用笔到章法的技...

  • “新”“旧”之争与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作者:宋宝珍 刊期:2017年第10期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话剧的艺术观念里始终缠绕着“新”与“旧”、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同时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基因在其精神血脉中的生成与延续。“旧”的文化传统虽然曾经被否定,但是在现代戏剧的创作者及其艺术作品中,传统的文化意识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话剧的发展需要顺应历史、民族、社会、...

  • 手工艺承载的文化传统

    作者:邱春林 刊期:2017年第10期

    我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人审美情感和造物哲学的体现,其物质产品与民众日常生活关联紧密。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得到复兴,全看它能不能再适应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近年来手工艺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复兴传统文化的前列。

  • 对艺术品经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朱涛 刊期:2017年第10期

    在层次多样、产品丰富、形式创新、结构健康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下,文化企业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积极探索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艺术品经营方式,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 国家大剧院版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黑夜给我们温暖,在白昼中我们选择死亡——国家大剧院版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出观后

    作者:韦兰芬 刊期:2017年第10期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巅峰之作,有人称其为该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2017年8月23日,国家大剧院与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巴登一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完成了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度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长达五个小时的瓦格纳歌剧盛宴。

  • 用音乐刻画人物心理——关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弦

    作者:郝维亚 刊期:2017年第10期

    2017年8月23日下午5点,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5.22—1883.2.13)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 Isolde,1865)亮相国家大剧院。由于这部歌剧在音乐史上的特殊地位,尚未演出之前坊间议论颇多,大家翘首以待。

  • 当代·艺术家--黑白意象世界里的孤独思想者——张方白访谈录

    作者:冯戎 刊期:2017年第10期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诗人汪国真在《旅行》中这句忧伤的感叹,用于非潮流的艺术家张方自身上,再合适不过。张方白是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他特立独行,在众多的艺术名家里,因拥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而使他显得与潮流有些格格不入,

  • 艺术与艺术学科建设——艺术学科双一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因素影响

    作者:周星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不仅是艺术学科,几乎整个学科体系对于刚刚的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和学科都议论纷纷,既有终于出台的急切期望,更多的是比照分析的得失判断,而网络上关涉不同学校的获得和落选的吐槽也不绝如缕。有揶揄自己学校没评上是因为太优秀,有调侃某某学校评上的不是最为出色学科,而名不见经传的却成了双一流,有对于地区差异耿耿于怀的,

  • 2017北京舞蹈双周--十年功德:搭起国际交流的平台——师生九人点评2017年“北京舞蹈双周”

    作者:欧建平 刊期:2017年第10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外交流的逐年递增,作为非文字、跨文化身体语言的中国现代舞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刮目相看,其中的“北京舞蹈双周”更是在2017年7月末迎来了第十届。这显示着现代舞开始受到普罗大众的青睐,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精神需求同步发展的良性互动。

  • 借助语言沟通和表达--评“香港舞蹈新势力”中的《回声摺叠》与《遍地谎蜚》

    作者:郭晶晶 刊期:2017年第10期

    这台“二合一”的“香港舞蹈新势力”亮相于展演周第二天下午的“另类平台”,让我们亲睹了香港现代舞新生代的新而貌。

  • 你被“天体”撞击了吗?——评挪威茵格莉菲斯达舞团的《天体》

    作者:陈楚文 刊期:2017年第10期

    挪威茵格莉菲斯达舞团的《天体》演出于第三晚的“焦点舞台”,着实让我感官惊异。它极具工业设计感的舞台装置与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了我,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想象与思绪。

  • 亚洲的声音东方的情愫——评“亚洲的声音”中的《易象》和《三角》

    作者:黄立斐 刊期:2017年第10期

    这台“亚洲的声音”演出于展演周第二一天下午的“另类平台”。我们任两个舞蹈中看到了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中的舞蹈新鲜人。

  • 换个角度“观”人生——评邢亮最新舞作《小羽的气球》

    作者:王晓茹 刊期:2017年第10期

    编舞家邢亮为广东现代舞团量身定制的最新力作《小羽的气球》首演于本弱“舞蹈双周”第四天的“焦点舞台”,六十分钟的演出浓缩了“小羽”这位平儿女人从落地出生到夕阳西下的生命旅程,并映射出了他身为创作者“浮华散尽还真来”的心境。主人公小羽的名字和经历来自舞者刘卿羽,但邢亮用她的一生巧妙串联了10位舞者的故事,